范文一: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改革 开放以来的27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份额不断增加。近5年来,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2.8%和16.5%,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的速度迅猛,2001年民营企业500强的最低门槛为营业收入2.97亿元,2002年提升至4亿元,2003年更增至6.08亿元,年均增长5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范文二: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
2002-12-02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 : 企业信息 /综合分析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2年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样本数量:1125
样本情况:企业法人代表
调查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报告来源:中国网
报告内容:
2001年 11月至 2002年 1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开展 了以“中国入世与企业”为主要内容的“2001·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 这是中 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三次千户企业经营者问卷 调查,采取在《企业管理》杂志公开刊登问卷和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 卷 5000份,回收问卷 1125份,其中有效问卷 1012份,有效回收率为 20.24%。 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对象,其中企业经营者职务为董事长、总经理(总裁)、 厂长、 CEO 、企业高层副职或党委书记的占 95.0%,其它职务占 5.0%;文化程度 为大专以上的占 95.5%,其中具有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占 74.0%。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 贸易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 其中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为 87.0%。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 78%、中型企业占 17.5%、小型企业占 4.5%。从企业 的地区分布看,东北占 26.0%、华北占 11.5%、华东占 35.0%、华南占 15.0%、西 南和西北分别占 7.5%和 5.0%。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 别占 63.0%和 37.0%,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 11.0%、股份有限公司占 12.5%、集体企业占 2.5%、私营企业占 5.0%、股份合作制企业占 3.5%、外商及 港澳台投资企业占 2.5%。
一、对入世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
☆ 1、入世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
在问到入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时, 选择入世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状 况好转的比例最高, 为 35.5%, 其中大型、 中型和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30.8%、 51.4%和 55.6%。 而选择入世会使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比例只有 17.5%, 其中大型、 中型和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21.8%、 2.9%和 0%。还有 25.5%、 21.5%的企业经 营者分别选择了不变和难以判断。
在问到入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时, 选择入世对企业未来发展利大于弊的 比例最高,为 66.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66%、 74.3%和 44.4%;选择入世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比例为 7.0%,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 业经营者分别为 3.9%、 14.3%、 33.3%;选择入世对企业发展弊大于利的比例为 11.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14.1%、 2.8%、 0%;只有 1.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 还有 13.5%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难 以判断。
在问到对入世后企业发展是否充满信心时, 有 47%的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 业发展充满信心, 其大型、 中型、 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45.5%、 48.6%和 66.7%; 有 49.5%的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业发展有一定信心,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 业经营者分别为 50.0%、 51.4%和 33.3%; 没有一个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业发展 没有信心,只有 3.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难以判断。
☆ 2、入世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产品出口和吸引外资
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国扩大产品出口, 只有 6%的企业经营者 认为入世不利于我国扩大产品出口; 9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国吸 引外资,仅有 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
☆ 3、入世有利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8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1%的企业经 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60.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 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但认为入世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扩大对外贸易、 吸 收更多外资的企业经营者比较少,分别为 11%、 28%和 33.5%。
☆ 4、入世对绝大多数行业都有影响,但对纺织行业最有利,对汽车行业最 不利
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对本企业所在的行业有影响, 只有 8.5%的企业经 营者认为入世对本企业所在的行业没有影响,还有 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无法 判断。
在选择“入世对哪些行业最为有利”这一问题时,选择纺织行业的比例最 高,为 85%,其余行业依次为商业、电子、机械、化工、金融、电信、冶金、保 险、汽车,其比例分别为 33%、 31.5%、 22.5%、 19.0%、 11.5%、 8.5%、 7%、 6.5%、 3%。 在选择“入世对哪些行业最为不利”这一问题时, 选择汽车行业的比例最高, 为 68%,其余行业依次为金融、保险、电信、电子、商业、机械、化工、冶金、 纺织,其比例分别为 47.5%、 38%、 38%、 17.5%、 13%、 12.5%、 10%、 8.5%和 7.5%。
☆ 5、入世对公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垄断性产业的企业冲击最大
在选择“入世对哪类所有制企业冲击最大”这一问题时, 选择公有制企业的
比例最高,为 91.5%,选择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 分别为 5.5%、 1.5%、 1.5%。在选择“入世对哪类规模的企业冲击最大”这一问 题时,选择大企业集团、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比例差不多,都在 30%左右,只 有选择小型企业的比例最小,为 7.0%。在选择“入世对哪类产业的企业冲击最 大”这一问题时,选择垄断性产业的企业比例最高,为 53%,选择竞争性产业的 企业、公共服务性产业的企业的经营者分别为 29%、 18%。由此可见,入世对公 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垄断性产业的企业冲击最大。
☆ 6、入世将直接冲击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导致企业人才外流
在选择“入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一问题时, 选择产品受冲击的比例 最高,为 82.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经营者分别为 85.3%、 77.1%和 55.6%,其余依次为人才外流、企业倒闭、失业加剧和市场萎缩,其比例分别为 73.5%、 41.5%、 29%和 15%。但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带来的不利影 响” 居首位的是人才外流,其比例分别为 77.1%和 88.9%。
二、对中外企业存在的差距与优势的评价
☆ 1、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明显
在“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优势”这一问题上, 差距很 大的比例最高,为 45%,认为差距一般的为 38.5%,认为没有差距、有优势和说 不清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10%、 6%和 0.5%。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在技术方面差距最明显, 认为差距很大、 差距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占到了 100%。 而认为在技术方面有优势的企业经营者中,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比例最 高,为 40%,其余依次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股份有限 公司,其比例分别为 14.3%、 9.1%、 4.8%和 4%。由此可知,除外商投资企业在技 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其余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 2、在人才方面的差距很大
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在人才方面存在差距。 其 中认为差距很大的为 59%, 差距一般的为 31%, 没有差距的为 7%, 有优势的为 2.5%, 说不清的为 0.5%。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 作企业、 私营企业在人才方面的差距更明显, 认为差距很大、 差距一般的企业经 营者占到了 100%,即使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也有 60%的经营者认为差距很大, 只有 20%的经营者认为在人才方面有优势。
☆ 3、在成本方面中国企业的优势不明显
不少专家学者在分析入世后中国企业的优势时都认为,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竞 争时具有成本优势, 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经营者不完全赞同这一看法。 有 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存在差距,其中差距很大、差距一般 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37.5%、 23.5%; 认为没有差距、 有优势的经营者分别为 10%、
28%;说不清的占 1%。从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来看,只有集体企业、股份合作 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在成本上有优势的分别为 60%、 57.1%和 60%。这说明,尽管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比较便宜,但真正变为企业的产品 成本优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4、在管理、产品质量、品牌、市场规模以及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差 距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产品质量、品牌、市场规模以及经营 者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与差距一般的经营者,分别为 87.5%、 59.5%、 64.5%、 71.5%和 63.5%; 认为没有差距的经营者分别为 6.5%、 26.5%、 16%、 9.5%和 23.5%;认为有优势的经营者分别为 4%、 13.5%、 17.5%、 17.5%和 10.5%;觉得说不清的经营者分别为 2%、 0.5%、 2%、 1.5%和 2.5%。从企业所有制 类型来看,只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分别为 20%、 40%、 40%、 60%和 60%。
三、对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 入世过渡期内企业应从以下七个方 面做好应对工作。
☆ 1、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迎接挑战
尽管有 3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入世已做好准备,但仍有 59.5%的企业经 营者认为目前准备还不够,认为未做准备和不需要准备的经营者分别 2%、 3%。
做好入世准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尽快学习和掌握 WTO 的相关规则,如 WTO 的反倾销法律等。从调查结果看,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 42.0%的经营者认为 已基本了解 WTO 的相关规则,了解一些和不了解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 54%和 4%; 只有 25.5%的经营者认为已基本了解反倾销法律和反倾销调查程序, 了解一些和 不了解的分别为 56.0%和 18.5%。
☆ 2、加强人才开发,调整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创新
当问到“企业迎接入世挑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时,选择加强人才开 发、调整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创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82%、 80.5%和 78%,而选 择提高信誉、加快联合兼并、扩大经济规模的经营者分别为 24.5%、 8%和 7.5%。 当然, 从不同规模的企业迎接入世挑战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的优先顺序有一定的差 异,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首要的是调整发展战略,占 80.8%;中型企业经营者认 为首要的是调整发展战略和加强人才开发,都占 88.6%;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首 要的是加强人才开发和开展技术创新,都占 88.9%。
☆ 3、主要应从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对于入世后企业主要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竞争力的问题, 75.5%的经营者认 为主要是机制转变, 61.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是技术创新, 认为主要是战略调整、 加强管理、 引进技术、 利用外资、 扩大规模、 政策引导的经营者分别为 57%、 52%、 17%、 9%、 7%和 3%。
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5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关键在于产权清晰、规范法 人治理结构, 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自主的用人机制、 科学的决策机制、 企业家市场 化、完善的企业约束机制的经营者分别为 29.5%、 49.5%、 41%和 29%。
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76.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认为 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开发问题、体制问题、激励问题的经营者分别为 43.5%、 16%、 63.5%和 53%。
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69%的经营者认为应加大技术投入。认为通过引进技 术、国家政策倾斜、引进高级人才、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积极自主开发的 经营者分别为 40%、 25.5%、 52%、 41.5%和 37.5%。
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72.5%的经营者认为应从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入手, 认为应从企业自主创新、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加强管理培训、发挥职工智慧、 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经营者分别为 41.5%、 17.5%、 51.5%、 17%和 58.5%。
☆ 4、把握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提高竞争力(包括核心能力)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 因素,认为强化战略管理、市场导向 、强化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 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成功关键因素的经营者, 比例分别为 48%、 26.5%、 41%、 12%、 39.5%、 17%和 12.5%。但不同规模企业经营者对此的看法有一定的区别, 大型、 中型企业的经营者都把提高竞争力列在首位, 而小型企业经营者则把提高 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管理列在首位。
☆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69.5%的经营者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入世后企业信用体系方面改革的重 点, 而认为是提高重要性认识、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企业职工素质建设的经 营者,比例分别为 41%、 58.5%和 45%。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企业经营者 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摆在首位, 而小型企业经营者却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了 首位。
☆ 6、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70.5%的经营者认为入世后企业对国际资源利用最有利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融 资, 认为到国际技术市场购买技术、 国际人才市场引进人才、 国际保险市场投保 的经营者,其比例分别为 67.5%、 49.5%和 13.5%。由此可以看出,入世后企业应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国际技术市场购买技术和国际人才市
场引进人才来为企业发展壮大服务。
☆ 7、加强企业环境保护
64.5%的经营者认为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而认 为是提高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实行清洁生产的经营者,其比例分别为 61.5%、 52.5%和 39%。
四、对政府在入世过渡期内应主要做好哪些工作的建议
☆ 1、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79.5%的经营者认为,入世过渡期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认为 目前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作用不能适应入世需要的经营者占 60%、 相差很大的经 营者占 27%、基本适应的经营者只占 13%;认为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严重不适应入 世要求的经营者,比例高达 7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盼望入世过 渡期内,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深化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为了提高政府为企业的服务水平, 经营者认为政府应该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 争环境、 调整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强管理按国际惯例办事、 取消行政 审批制、 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其选择比例分别为 67%、 53%、 44.5%、 43.5%、 42%。
☆ 2、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者发挥作用的环境,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62%的经营者认为目前制约企业经营者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政企不分与行 政干预, 54%的经营者认为是激励不足,认为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选拔 与任命制度不健全、 治理结构不规范、 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适应、 市场环境不好的 经营者,其比例分别为 27.5%、 38.5%、 37.5%、 15.5%和 17.5%。在问到经营者的 就职方式时, 实行主管部门任命的经营者比例最高, 为 57.5%; 实行董事会任命、 职代会选举、投标竞争、人才市场招聘和其它方式就职的经营者,比例分别为 31.5%、 2.5%、 2%、 2.5%和 4%。由此可知,要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必须实行 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激励力度,改革经营者选拔与任命制度。
☆ 3、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国有产权主体不清、 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落实被经营者认为是入世后国有企 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体制障碍, 其比例都是 56.5%; 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多元产权没有形成、 政府直接行使出资权、 国有资产监管不利是主要体制障碍的 经营者,其比例分别为 47.0%、 46.0%、 22.5%、和 22.5%。因此,国有企业当务 之急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 4、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83.5%的经营者认为政府在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主要应发挥提供公平的 市场竞争环境的作用,认为政府主要作用是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市场体系建设、 给予财政、 金融、 税收等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间联合兼并的经营者, 其比例分别 为 58.0%、 53.0%、 41.5%和 14.5%。
要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经营者认为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建 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治理“三乱”、建立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政府放权、 融资、 打破行业限制和经济立法的民主透明, 其经营者选择比例分别 为 72%、 41.5%、 37.5%、 28%、 26.5%、 25.5%、 18%和 13.5%。
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经营者认为社会保障方面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政府加大 资金筹措力度、 提高职工保障金收缴水平、 加大企业保障金支付水平, 其经营者 选择比例分别为 85.8%、 42%、和 39.5%。
要建设市场体系, 经营者认为重点应放在资金市场、 人才市场、 技术市场和 中介服务市场,其经营者选择比例分别为 77%、 69%、 61%和 30.5%。
五、对发挥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作用的建议
有 52.5%的经营者认为入世后工商领域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很大, 认为作用 一般和无法判断的经营者,比例分别为 30%和 17.5%。有 86%的经营者认为加入 WTO 后企业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同时经营者认为入世后工商领域协会、商会主 要应在制定有关的行规与行约、 传递有关信息、 组织适用于具体领域规则的研讨 会、参加政府安排的磋商、对世贸谈判、议题提出建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 选择比例分别为 62.5%、 61%、 43.5%、 37.5%和 23.5%。
前言
一次于 2002年年底完成,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 会组织下,由“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执行,针对中国大陆 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 203万户私营企业主进行的权威调查,得出以下发现:
? 25.8%的私营企业由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
? 资本与管理权仍然高度集中于业主
? 私营企业纳税额年均增长率是 24.65%,远高于利润增长率
? 17.4%的私营企业主是各级人大代表、 35.1%的私营企业主是各级政协委员 ? 29.9%的私营企业主是中共党员, 其中 0.5%是**“七·一”讲话后入党的 , 另有 11.1%表示要争取入党
? 30%的私营企业高管人员与主要技术人员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 9%
目录
2000年后私营经济发展状况
(一)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二)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
(三)从业人员增加
(四)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五)参与外向型经济意愿加强
附表 1:2001年实收资本总额分组
附表 2:私营企业规模比较(中位数)
附表 3:私营企业经营状况比较
附表 4:2001年高科技企业与整体水平各项指标比较
私营企业内部管理改进
(一)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二)私营企业工会数量增多,但功能有待加强
(三)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
附表 1: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者人数
附表 2:历次调查中私营企业权利结构
附表 3:不同规模程度私企业主对直接掌握管理权的态度
附表 4:不同文化程度私企业主对直接掌握管理权的态度
附表 5:不同文化程度私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什么地方工作
附表 6:不同规模程度私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什么地方工作
附表 7: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主要投资人资本构成
附表 8: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特征与职业经历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化
(二)私营企业主的代内社会流动
附表:私企业主开办本企业前的职务和职业分布
私营企业主财产的获得与分配
(一)资本与财富的增长
(二)经营状况分析
(三)私营企业的财富分配状况分析
附表 1:私营企业主开业时从银行、信用社借款的分组分布
附表 2:2001年私营企业主家庭人均收入、金融资产和生活支出统计分析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
(一)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况
(二)私营企业主目前思想动态
(三)私营企业主对自身地位的评价
附表 1:私营企业主参加组织的状况(2002年)
附表 2:对 “ ** ? 七 ·一 ? 讲话后,有什么具体打算 ” 的回答统计
附表 3:对 “ ** ? 七 ·一 ? 讲话后,还有什么要求? ” 的回答统计
附表 4:私营企业主对自身三项地位的评价(中位数)
私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私营企业主的要求与希望
(一)私营企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二)私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三)缺乏诚信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应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拓展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五)私营企业主的希望
(一)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以来,私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全社会对私营经济有了一 个全新的认识。“七一”讲话肯定了民营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 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无 疑使广大私营企业主备受鼓舞,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下是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数字。
从表 1-1可以看出, 各项指标的绝对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是, 由于近两年国内 需求不太旺,所以除注册资金增幅上升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均略有下降。总体来看,两年 中私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1.资本规模和经营状况
2001年底, 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 250万元, 比 1999年底增长了 66.7%; 实收资本在 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是 18.8%, 比 1999年底的 11%增长了 7.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其规模的扩大更是迅速。
由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其销售额和纳税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 与 1999年底相比, 2001年的销售额增长了 45%,而缴税额却增长了 57%。这是由于近两年国家 对私营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私营企业主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的缘故。由于市 场竞争日益激烈, 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 1996年为 7.9%, 1999年为 5%, 2001年下降到 3.6%。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2.行业和地区分布
比较前后进行的五次私营企业调查、 跨度为 12年的主营行业变化可以看出, 制造业和 商业饮食业依然比重最大,分别为 38.3%、 21.4%。制造业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近 年来其比重趋于稳定;商业餐饮业原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其比重下 降得很快, 说明有相当大一批从事该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而倒闭或转业。 从表 1-5中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小,但增幅较大;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 科研技术的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从表 1-6中看到,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总部及其生产或经营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 在农村的比例依然很小,只有 10.3%和 12.4%,其中,中小城市所占比重最大,基本达到 了三分之一。
综上所述,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正逐步趋于合理,资本规模逐步扩大,偷税、漏税等 现象逐渐减少,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却没有明显改善。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产 品的科技含量低下是目前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
2000年至 2002年正是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高潮,有 8.0%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 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 有 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 有 2.8%的企业已 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 6.6%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改制企业改制前的所有制性质分布如表 1-7所示。
有 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企业的,可见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 业改制数量之多。在这些企业中,以东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占 45.6%,中 部和西部基本上平分秋色,各为 26.6%和 27.8%;改制以前原来是国营企业的占 25.3%, 原来是城镇集体企业的占 41.9%,原来是农村集体企业的占 32.7%;有 60.6%的企业主
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有 9.8%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一般职工,有 23.1%的企业主 与该企业没有关系,是通过外部收购来的,以其他方式收购的企业主占 6.5%。
(三)从业人员增加
被调查企业 2001年全年雇佣员工人数的中位数是 60人, 雇佣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员工人数 为 20人,雇佣半年以下的员工人数为 2人。在全年雇佣员工中,有 90.6%的企业雇佣了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 20%(此处采用中位数。由于私营企业之间存在 较大差距, 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很多呈偏态分布, 少数畸大畸小的极端数据往往使平均数值 受到过大影响而失去代表性,因此在本报告中,我们除使用平均数外, 也使用了中位数,即 用所有数据中大小居中的数值来表示一般水平, 在一些指标中同时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 两 个数值的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 )
西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低于一般水平,只有 17%,而西 部地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多的地方,反差很大。从企业的规模看,实收资本在 100万 以下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较强;从部分行业来看,从事商业、餐饮业、房地 产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 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比一般水平低很多,只有 13%-15%,这两个行业在地区分布上 并没有畸形分布。这说明,下岗职工中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愿转岗的人相对较少,建筑业 用工多为农民工。
(四)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本次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私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 3.84%。与前几次调查相 比,高科技企业所占比重明显加大。此外, 2001年有 43.6%的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 术、 新项目的研发投入了资金, 其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 30万元, 占 2001年销售额的 4.5%; 有 12.7%的被调查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
2001年高科技企业销售额的中位数是 700万元, 比整体水平高 20.7%, 纳税 23万元, 比整体水平高 4.5%, 税后利润 41万元, 比整体水平高 95.2%。 其资本增值率和利润增值 率均高于整体水平,分别为 19%和 22%。
(五)参与外向型经济意愿加强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 WTO 的正式成员, 所以本次问卷特别设置了与 WTO 有关的问题。 有 46.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只要竞争是平等的, 本企业就不怕”, 有 3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 企业将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只有 5.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入世后会对本企业不利。 在与海外合作方面, 问卷中有近 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 近 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只有 6.2%的企业不准备同海外合作,另有 41.9%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已向海外投资的企业投资额平均为 2.73万美 元,占其资本总额的 3.1%。已同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其绝对数占到 47.8%;相对比重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卫生体育和交通运输业;正在着手与海外合资合作 的企业,相对比重较大地集中在农林牧渔和科研技术行业。从数据分析我们还看出,企业 规模越大,越希望与海外进行合资合作;企业规模越小,与海外合资合作的兴趣越低。
附表 1:2001年实收资本总额分组
附表 2:私营企业规模比较(中位数)
附表 3:私营企业经营状况比较
附表 4:2001年高科技企业与整体水平各项指标比较
私营企业内部管理改进
(一)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随着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随着近年来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私营企 业主对企业的管理更加重视, 并且取得一些进步。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组织构架趋 于完善, 决策管理的机制更为规范。 虽然企业主个人仍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 但一切都凭个 人决断的色彩有所减弱。
(一)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高度集中于企 业主本人。私企业主不但握有决策权,还都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虽然有关法律规 定独资企业 “由一个自然人投资” , 合伙企业 “有两个以上合伙人” , 有限责任公司由 “二 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但事实上私营企业类型与投资人数并不完全相符。私 营独资企业中一人投资的占 85.5%, 14.5%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投资;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中有约七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登记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经营 的需要。
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 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多年 来资本高度集聚的现象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根据我们近三次调查, 1996年业主个人资本 占企业资本总量约 80.1%, 1999年为 80.0%, 2001年为 76.7%。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近两年来,在私营企业各种类型中,独资企业、合伙公司比 例在减少,而有限责任公司比例增加很快。 1999年这三种类型的比例是 32.8%:8.8%: 58.4%,到了 2001年则变为 25.5%:6.5%:68.0%(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 政管理统计汇编》 2001年),本次抽样调查得出的三种组织类型比例也与官方的统计很接 近,为 28.7%:5.7%:65.6%。
从表 2-2中可以看出, 私企业主在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类型企业中都占有 资本的绝对多数,因此,虽然可以从中得到企业收益的绝大部分,但也分别承担着“以其 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主要收益和 风险都集中在业主身上。
随着公司型企业的迅速增加,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从 1993年第一次开展对私 营企业的全国性抽样调查起,本课题组就一直在观察这一问题。十年来变化趋势是组织架 构越来越完备,企业治理结构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见表 2-3)。
在目前阶段,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都呈现高度的二者合 一态势。从我们连续三次调查可以看出, 1996年有 97.2%的业主兼任企业的厂长或经理, 1999年为 96.8%,本次调查为 96%(2001年),“一身二任”略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明 显。
从历次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虽然企业主直接掌握着管理权,但十年来无论是企业重 大经营决策,还是一般管理决定,企业主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已经减弱,董事会和其他管 理人员的作用正在上升,组织构架的完善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在权力结构中确实 在发生某些实质性的变化。
在今天,主要投资者同时扮演企业具体管理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表 2-5中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是为了企业稳定,二是难以找到可以信赖的专职经理人才。
私营企业始创阶段,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才能适应中国制度转型的大气候。 不正规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了 “船小好调头” 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深深留下了创业者个人行事特点的烙印。这种管理属于“个人魅力” 型。今天一些私企规模扩大了,随着更多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者 增多,随着国营、集体企业的陆续改制,出现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主。企业规模越 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决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主对于直接管理就越由赞成转 向反对。同样的情况也可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私企业主中看出。
但是,今天绝大多数私企仍是小型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 2001年底全 国私企为 202.9万户, 雇工人数为 2253万。 即使把 460.8万投资者加上去 (从前几次调查
中可以知道,私企投资者绝大多数在本企业工作),每个企业平均仅为 13.4人。这种企业 规模,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叠床架屋,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至于表 2-5中第二个原因, 即“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 这说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 缺乏诚信, 确实是当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沉疴。 职业经理人在监管制度失效或制度不完善时,利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侵占企 业财产、挪用企业资金、泄露本企业商业秘密、私下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并转移本 企业设备,挖走或挤走技术人员,转让定单等种种手法搞垮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使得私 营企业主看到了惨痛的前车之鉴,不敢贸然聘用职业经理人员。可以预见,对于职业经理 人的培养、选拔、聘用、考核、监管还有很多工作有待摸索,大部分私营企业今天并没有 两权分离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已有两权分离的要求,也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并不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本身。
在私营企业中,与“两权合一”伴随在一起的是家庭制管理。我们在前几次的调查报 告中都分析了这一现象。 本次调查中私营企业主平均年龄在 42.9岁, 对于子女的教育抓得 很紧, 在 3258名被调查私企业主中, 就有 542名学龄子女在国内上大学, 有 182名子女在 国外上大学。这些子女学成后不一定就接父辈企业的班,但良好的教育毕竟为他们在需要 接班时继任父辈的企业打下知识基础。对于企业的延续来说,可以有两种策略,一是从社 会上招聘优秀人才来管理企业,二是把可能的接班人(主要是子女)培养成优秀人才,而 华人私营企业相当多的采用了后一种办法。
企业主已成年子女中,有一半在父辈企业中工作,还有 7%~8%自己开办企业。文化 程度越高的企业主,子女越少在父辈企业中工作,而是出去自己开业
(二)私营企业工会数量增多,但功能有待加强
从前面表 2-3中已可看出,私企工会的建会率逐年增加。 1999年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加 强了在非公企业建会的力度,建会率大大提高。私企工会主要的功能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争取改善职工在劳动收入、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稳定性等方面的处境。
从表 2-10中可以看出,对比已建工会与未建工会企业职工的收入、劳保、福利等, 差别并不明显,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职工在劳保费用等方面并不占优,在三项保险的覆盖面 上稍微大一些,距政府要求相差仍很远。
(三)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
2000年至 2002年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成 为私营企业。
江苏省私企总数已近 30万户, 超过广东而居全国各省市私企户数第一位。 其重要原因 是苏南 93%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改制为私营企业,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 式”已不复存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往往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国有、集体资产减持变现, 由企业职工出资购买;第二步是股份向原企业管理者个人和高层管理者倾斜,通过挂账、 分期付款等方式一次性买断,国家、集体资本基本退出。
改制而成的私营企业有四个特点:
第一, 企业资产存量多, 与那些先当个体户积累而成的私企相比, 起点高, 规模大 (见 表 2-11)。
第二, 企业主本人拥有资本比例更高。 将表 2-11与表 2-2比较一下, 可以看出资产 总量中改制企业的业主个人拥有资产比例要高一倍多,占到总量的 2/3左右。
第三,改制企业主大多是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身二任”现象同样突出。
第四,在这些企业中,新、老“三会”组织比较齐全,既有改制前企业较完整的政治 工作机构和工作传统,有职工民主参与的途径和经验,又具有现代企业的治理构架,对于 改进管理工作,推行规范化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
附表 1: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者人数
附表 2:历次调查中私营企业权利结构
附表 3:不同规模程度私企业主对直接掌握管理权的态度
附表 4:不同文化程度私企业主对直接掌握管理权的态度
附表 5:不同文化程度私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什么地方工作
附表 6:不同规模程度私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什么地方工作
附表 7: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主要投资人资本构成
附表 8: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特征与职业经历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化
私营企业主的基本社会特征包括其性别、 年龄和文化结构, 而职业经历包括他们所经历的工 作变动以及职业、 职务变化。 由于本项调查研究前后已经进行了五次, 所以可以进行一些比 较分析,对私营企业主的来源进行一些追踪。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化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共计获得 3256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为 7.93:1。历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样本性 别比各不相同, 1993年(第一次)为 11.20:1(即女性业主占 8.92%), 1995年(第二 次)性别比为 7.72:1(即女性业主占 12.95%), 1997年(第三次)为 11.14:1(即女 性业主占 9.01%), 2000年(第四次)为 8.03:1(即女性业主占 12.45%)。上述数据 表明,在整个私营企业主队伍中,女性私营企业主所占比例一直较低。
2.年龄结构
从私营企业主的年龄结构来看(见表 3-1),在历次调查中,年纪最轻的(19岁及以 下)和年纪较大的(60岁及以上)所占比例都不大,且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而中年人(30 -59岁)则是主体,其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以 30-49岁人居多,所占比例合计 都超过了 70%,最高达到 77.2%。同时,平均年龄也呈现增加趋势。尽管近年来自主创业 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但似乎不足以改变上述趋势。
从表 3-2、表 3-3可以看出,就创业(也就是企业首次登记为私营企业)时的年龄 分布而言, 20-39岁是主要的年龄段。
关于企业的寿命。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寿命有所延长。数据表明,经营年 数集中于 6-20年, 平均经营年数从 1993年到 2002年增加了 1.13年, 而到调查时只经营 1-5年的有明显减少。这说明,私营企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
图 1所显示的是 2002年调查时被调查者首次登记注册为私营企业的时间轨迹, 可以看 到, 1993-2000年是被调查私营企业首次注册的高峰年,尤以 1998年为明显(具体而言, 1998年登记注册的有 348家; 1996年次之, 为 306家; 1995年略少于 1996年, 为 305家) 。
范文三: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篇一:民营企业调研活动的情况汇报doc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快XX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5月13日至20日,县工商联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民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与企业家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各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办法和举措。这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情况,并收集民营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热点、难点问题。
一、全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5月,全县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3678家,从业人员5263人,注册资金46791.16万元;私营企业370户,雇工人数5676人,注册资本金55152.87万元。全县民营经济纳税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生产发展、丰富群众生活、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荔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民营企业解决就业人员2913人,新增就业983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73人,其中困难就业人员180人。
1
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致富不忘国家,不忘回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有关活动,近年来,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在经营活动中不仅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并且积极参与我县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抗灾救灾、党建扶贫、新农村建设、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据不
完全统计,2012年—2013年4月期间,全县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共计127.5万元,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县工商联从本职工作出发,深入到较为规模的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投资人意见,与建筑企业、煤矿企业、旅游开发、酒店行业、种养殖场等多家企业,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全县17家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就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展了跟踪调研。各企业就自己经营生产中存在的困难,遇到的难题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办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民营企业发展重视不够
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服务环境,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不断扩大生产与用地紧张之间的尖锐矛盾,征地用地困难,一些部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跟
2
不上,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大鹏商贸中心房产办证审批情况、荔波湖南商会用地审批手续从2011年办到现在都还没有落实),工作效率不高,用地审批流程和办证时间太长,审批部门繁多,审批程序复杂,在中央和省(原省长赵克志在2011年3月28日在贵州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三令五申要求简化行政审批、减少行政收费的情况下,一些部门变相审批、变相收费、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如:煤炭行业仅仅在一个部门就产生的以下几个费: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采矿权使用费、动态监测费、年终出量核实报告费、资源补偿
费、采矿权价款等),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陷入生存、发展和转型的绝境。
(二)、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在新的经济困难面前,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单纯地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是难以摆脱困境。目前,我县民营企业还担负着较为沉重的部分税费,虽然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缓解困难,但力度还不够,从决策层面来说,对中、小型企业倒闭的现象增多,应该持警惕态度。为了防止我县民营企业倒闭面的扩大,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强民营企业与金融部门、支点担保公司之间的信贷联系,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
2、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各金融机构的存款量在不断增加,而贷款增量却进展缓慢,而在我县信贷结构中,民营企业的份额很少,加剧了县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民营企业正常生产性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金融信贷投放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民营企业税费优惠效果状况不明显。近年来,尽管国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问题,也出台一些政策用于缓解,但总体看改善效果状况不明显。中小企业涉税种类繁多,部分小型企业缴税金额高于利润。个别税种不尽合理,增值税、营业税并存,形成了重复征收现象。
(三)、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服务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实实在在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歧视,对民营经济在全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不能给予公平待遇,有形、无形的门槛准入限制依然较多。三是无办事意识,一些部门处在关键岗位上的干部缺乏基本服务意识,能一次性讲清、办清的审批项目,反复多次办不完,甚至不办,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也都影(来自: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民营企业调查报告)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这样既伤害了企业的感情,也伤害了单位和自身的形象。四是对
4
旅游城市污染环境重视不够,相关职能部门对建筑工地要求整改不到位,工程车带泥上路严重污染,严重损害5A级景区的形象,给荔波旅游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游客都不在选择走荔波旅游线路。工程车不按规定除泥、防尘处理,带泥上路进出城区,造成县城街道污染严重,“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外来游客的真实写照。
三、民营企业的生存困难
1、融资困难是目前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整体实力还不强,融资环境差,又缺乏担保体系,金融部门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向民营企业发放高额贷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依靠自有的力量积累进行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改进技术都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因为缺少资金,而失去市场,错失自身做大做强的机遇(主要体现在种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生产扩建方面)。
2、技术性人才缺乏、结构性用工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县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程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仍面临着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几乎没有创新型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多数从业人员只能应对简单劳动。加之我县的企业与全省周边县市的企业相比,在规模、薪酬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
5
距,导致本地企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和熟练工人都选择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而不安心留在本土企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企业做强做大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和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跟不上)。
3、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虽然上级党委、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但具体落实上往往不到位,仅仅是“文件贯彻文件”而已,使得文件在很多层面上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如:对煤炭企业影响较大的电煤政策,造成煤炭售价同质不同价,国家已明确规定,既然电煤已经进入市场,就不应该在给企业承担,对此煤炭投资者普遍反映强烈,与邻省广西相比,我们年审标准过紧,部分煤炭企业已转入广西环江注册)。
4、税费政策,企业投资者强烈反映“预交税”、“过头税”、“引税”和“抵押金”等都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县民营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融资困难,垫资项目多,垫付工程款太大,造成企业周转资金困难(主要体现在建筑行业,仅荔波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就垫资1.8个亿),加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经营者很难立足,导
篇二: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
6
2002-12-02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 企业信息/综合分析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2年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样本数量:1125
样本情况:企业法人代表
调查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报告来源:中国网
报告内容: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以“中国入世与企业”为主要内容的“2001?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三次千户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采取在《企业管理》杂志公开刊登问卷和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问卷1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012份,有效回收率为20.24%。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对象,其中企业经营者职务为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厂长、CEO、企业高层副职或党委书记的占95.0%,其它职务占5.0%;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95.5%,其中具有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占74.0%。
7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为87.0%。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78%、中型企业占17.5%、小型企业占4.5%。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北占26.0%、华北占11.5%、华东占35.0%、华南占15.0%、西南和西北分别占7.5%和5.0%。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63.0%和37.0%,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1.0%、股份有限公司占12.5%、集体企业占2.5%、私营企业占5.0%、股份合作制企业占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5%。
一、对入世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
?1、入世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
在问到入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时,选择入世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的比例最高,为35.5%,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30.8%、51.4%和55.6%。而选择入世会使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比例只有17.5%,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21.8%、2.9%和0%。还有25.5%、21.5%的企业经营者分别选择了不变和难以判断。
在问到入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入世对企业未来发展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为66.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66%、74.3%和44.4%;选择入世对
8
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比例为7.0%,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3.9%、14.3%、33.3%;选择入世对企业发展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1.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4.1%、2.8%、0%;只有1.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还有13.5%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难以判断。
在问到对入世后企业发展是否充满信心时,有47%的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其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45.5%、48.6%和66.7%;有49.5%的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业发展有一定信心,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分别为50.0%、51.4%和33.3%;没有一个企业经营者对入世后企业发展没有信心,只有3.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难以判断。
?2、入世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产品出口和吸引外资
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国扩大产品出口,只有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不利于我国扩大产品出口;9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仅有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
?3、入世有利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8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60.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
9
体系,但认为入世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吸收更多外资的企业经营者比较少,分别为11%、28%和33.5%。
?4、入世对绝大多数行业都有影响,但对纺织行业最有利,对汽车行业最不利
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对本企业所在的行业有影响,只有8.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对本企业所在的行业没有影响,还有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无法判断。
在选择“入世对哪些行业最为有利”这一问题时,选择纺织行业的比例最高,为85%,其余行业依次为商业、电子、机械、化工、金融、电信、冶金、保险、汽车,其比例分别为33%、31.5%、22.5%、19.0%、11.5%、8.5%、7%、6.5%、3%。在选择“入世对哪些行业最为不利”这一问题时,选择汽车行业的比例最高,为68%,其余行业依次为金融、保险、电信、电子、商业、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其比例分别为47.5%、38%、38%、17.5%、13%、12.5%、10%、8.5%和7.5%。
?5、入世对公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垄断性产业的企业冲击最大
在选择“入世对哪类所有制企业冲击最大”这一问题时,选择公有制企业的
比例最高,为91.5%,选择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混合
10
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分别为5.5%、1.5%、1.5%。在选择“入世对哪类规模的企业冲击最大”这一问题时,选择大企业集团、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比例差不多,都在30%左右,只有选择小型企业的比例最小,为7.0%。在选择“入世对哪类产业的企业冲击最大”这一问题时,选择垄断性产业的企业比例最高,为53%,选择竞争性产业的企业、公共服务性产业的企业的经营者分别为29%、18%。由此可见,入世对公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垄断性产业的企业冲击最大。
?6、入世将直接冲击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导致企业人才外流
在选择“入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一问题时,选择产品受冲击的比例最高,为82.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经营者分别为85.3%、77.1%和55.6%,其余依次为人才外流、企业倒闭、失业加剧和市场萎缩,其比例分别为73.5%、41.5%、29%和15%。但中型、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带来的不利影响” 居首位的是人才外流,其比例分别为77.1%和88.9%。
二、对中外企业存在的差距与优势的评价
?1、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明显
在“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优势”这一问题上,差距很大的比例最高,为45%,认为差距一般的为38.5%,认为没有差距、有优势和说不清的企业经营者分
11
别为10%、6%和0.5%。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在技术方面差距最明显,认为差距很大、差距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占到了100%。而认为在技术方面有优势的企业经营者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比例最高,为40%,其余依次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其比例分别为14.3%、9.1%、4.8%和4%。由此可知,除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其余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2、在人才方面的差距很大
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企业与国外同行一流企业相比在人才方面存在差距。其中认为差距很大的为59%,差距一般的为31%,没有差距的为7%,有优势的为2.5%,说不清的为0.5%。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在人才方面的差距更明显,认为差距很大、差距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占到了100%,即使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也有60%的经营者认为差距很大,只有20%的经营者认为在人才方面有优势。
?3、在成本方面中国企业的优势不明显
不少专家学者在分析入世后中国企业的优势时都认为,中国企业在与外国竞争时具有成本优势,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不完全赞同这一看法。有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存在差距,其中差距很大、差距一
12
般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37.5%、23.5%;认为没有差距、有优势的经营者分别为10%、
28%;说不清的占1%。从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来看,只有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在成本上有优势的分别为60%、57.1%和60%。这说明,尽管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比较便宜,但真正变为企业的产品成本优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在管理、产品质量、品牌、市场规模以及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产品质量、品牌、市场规模以及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与差距一般的经营者,分别为
87.5%、59.5%、64.5%、71.5%和63.5%;认为没有差距的经营者分别为6.5%、26.5%、16%、9.5%和23.5%;认为有优势的经营者分别为4%、13.5%、17.5%、17.5%和10.5%;觉得说不清的经营者分别为2%、0.5%、2%、1.5%和2.5%。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只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分别为20%、40%、40%、60%和60%。
三、对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入世过渡期内
13
企业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1、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迎接挑战
尽管有3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入世已做好准备,但仍有59.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准备还不够,认为未做准备和不需要准备的经营者分别2%、3%。
做好入世准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尽快学习和掌握WTO的相关规则,如WTO的反倾销法律等。从调查结果看,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42.0%的经营者认为已基本了解WTO的相关规则,了解一些和不了解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54%和4%;只有25.5%的经营者认为已基本了解反倾销法律和反倾销调查程序,了解一些和不了解的分别为56.0%和18.5%。
?2、加强人才开发,调整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创新
当问到“企业迎接入世挑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时,选择加强人才开发、调整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创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2%、80.5%和78%,而选择提高信誉、加快联合兼并、扩大经济规模的经营者分别为24.5%、8%和7.5%。当然,从不同规模的企业迎接入世挑战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的优先顺序有一定的差异,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首要的是调整发展战略,占80.8%;中型企业经营者认为首要的是调整发展战略和加强人才开发,都占88.6%;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首要的是加强人才开发和开展技术创新,都占88.9%。
14
?3、主要应从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对于入世后企业主要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竞争力的问题,75.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是机制转变,61.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是技术创新,认为主要是战略调整、加强管理、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扩大规模、政策引导的经营者分别为57%、52%、17%、9%、7%和3%。
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5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关键在于产权清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自主的用人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家市场化、完善的企业约束机制的经营者分别为29.5%、49.5%、41%和29%。
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76.5%的经营者认为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认为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开发问题、体制问题、激励问题的经营者分别为43.5%、16%、63.5%和53%。
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69%的经营者认为应加大技术投入。认为通过引进技术、国家政策倾斜、引进高级人才、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积极自主开发的经营者分别为40%、25.5%、52%、41.5%和37.5%。
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72.5%的经营者认为应从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入手,认为应从企业自主创新、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加强管理培训、发挥职工智慧、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经营者分别为41.5%、17.5%、51.5%、17%和58.5%。
15
?4、把握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提高竞争力(包括核心能力)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认为强化战略管理、市场导向 、强化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成功关键因素的经营者,比例分别为48%、26.5%、41%、12%、39.5%、17%和12.5%。但不同规模企业经营者对此的看法有一定的区别,大型、中型企业的经营者都把提高竞争力列在首位,而小型企业经营者则把提高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管理列在首位。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69.5%的经营者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入世后企业信用体系方面改革的重点,而认为是提高重要性认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企业职工素质建设的经营者,比例分别为41%、58.5%和45%。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企业经营者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摆在首位,而小型企业经营者却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了首位。
?6、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70.5%的经营者认为入世后企业对国际资源利用最有利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认为到国际技术市场购买技术、国际人才市场引进人才、国际保险市场投保的经营者,其比例分别为67.5%、49.5%和13.5%。由此可以看出,入世后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国际技术市
16
场购买技术和国际人才市
篇三: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在过去几年的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难题。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趁着这次暑假实践调查的机会,我将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刻调查,并将情况整理成如下内容。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1、舆论环境继续优化
民营经济是哈尔滨经济的主体之一,是哈尔滨的优势所在、活力所在和潜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市,才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各地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追求更高事业的思想境界,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精神状态,抢抓发展先机,规划发展蓝图,理清发展思路,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我市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已是新闻媒体关注
17
的焦点。经常作客各种媒体,介绍企业近况和创富感悟。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从振兴民族工业的高度出发,做一些引导民营企业家进行深度思考的节目,如央视经济频道的《对话》等。不少民营企业家都表示经常收看这些节目,认为当前舆论环境好,节目对他们启发大。
2、政府服务不断改善
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非常重视,民营企业能享受到快捷、良好的服务。确实哈尔滨开明、开放的政府作风也赢得了权威部门的肯定。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哈尔滨的制度竞争力位居前列 。哈尔滨的产权保护和市经济自由度以及法制建设都较好。 目前我市企业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实行“一门受理、告知承诺、证照同步、全程监管”的办法,审批容易了,监管跟上了。不少民营企业反映,他们都享受到了政府非常周到的服务,有的还能上门服务。
3、有的政策仍未落实
近年来,国务院、省、市等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意见。不少民营企业家反应,这些政策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很多政策仍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市场准入问题。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中,已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但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还存在着“玻璃门”现
18
象,即“看得见、进不去”。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由于垄断企业搞非市场化操作,民营企业还是无力抗衡。二是融资困难问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金融机构还是按照自己的规矩开展业务,没有形成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文化,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任重而道远。三是税费不公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政策对民营企业存在明显的不公。如在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政策上,存在着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国有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政策,而外资企业却允许按实列支。近期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虽已提高到3500元/月,但仍然存在政策上的不公。在我市一些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也超过了国家标准,更何况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存在着既要交企业所得税,又要交个人所得税的双重征税问题。一些科技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更高,这样的税收政策明显有违所得税的法理精神。
4、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民营企业反映的法治问题较多。一是寻求法律保护困难。民营企业的国内贸易货款回收困难,一旦有经济纠纷诉诸法律,往往因为费心、费钱、费时,即使赢了官司还执行不了。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对当前的司法效率颇有微辞,盼望有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法治秩序。二是企业周边环
19
境不好。不少民营企业办在农村,而周边的一些村民经常借故向企业索要“补偿”,如借口噪声、粉尘、污水等所谓的环保问题闹事,向企业索要补偿。有的还没完没了,令企业苦不堪言。在农村当地一些有前科的人,在农副产品上市季节,强行向民营企业推销质次价高的农副产品,其实是借机向企业索要钱财。令民营企业不胜其烦。个别民营企业家还受到社会上黑、恶势力的敲诈和勒索。三是盗窃案件经常发生。随着金属材料价格的飞涨,一些盗窃分子眼盯民营企业的财物,盗窃案经常发生。并且昂贵的有色金属材料被盗,对企业来说损失较大。一些企业不得已而自己组织夜巡队。
5、劳资关系日趋紧张
在实践中,民营企业反映最多的是劳资环境。主要问题在:一是熟练工人非常短缺,技术工人无序流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留住技术工人更难。民营企业之间存在浮躁心态,“挖人”成为再简单的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员工无序流动,对员工培训的钱经常因此而打了“水漂”。这一问题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二是劳资纠纷案件增多。如在职工社会保险问题上,民营企业反映现有政策与实际执行尚有较大差距,阿城区为例,给每位职工缴纳“五金”(即养老、工伤、大病、失业、生育五大险种)。微利的民营企业承担不了这些保险重任。同时,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无法实现全国联通。一些经济
20
落后地区来的员工不愿意参加社保等因素,因此参保率较低。一旦员工离开向政府部门投诉,违法的自然是企业。企业既要赔偿,还要处罚。同时在劳资关系处理上,司法部门和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的批评多,对员工违规的谴责少,不少民营企业感到很委屈。三是利用工伤事故骗赔事件频发。一些心术不正的员工故意制造工伤事故,向企业索取巨额工伤赔偿金。同时这些人还与外来的“土律师”勾结,共同向企业索赔。而司法部门在处理时很少考虑这些因素,往往都是责成企业承担一切责任,令企业感到力不从心、防不胜防。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迟滞,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二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民营经济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三是民营企业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些民营企业在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争先进位意识薄弱,没有想大事、干大事的勇气和魄力,怕“树大招风”引来更多的麻烦,致使在徘徊中丧失机会,在犹豫中坐失良机。
2、待遇不公,增加了民营企业投资创业的难度。
从政策法规的实际执行和具体落实情况看,仍存在“门坎”
21
现象。表现在:一是前置审批环节多,民营企业经营项目前置审批环节多,实质上抬高了进入门槛,客观上限制了民营企业投资。近年来,虽然实行了一站式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收费不公,负担偏重。目前,有关部门仍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有的
执法部门到企业不是解决问题,就是简单的罚款、收费,企业对此很反感。另外,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收费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3、服务与政策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民营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的力度上。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具体配套措施和服务承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门服务不到位。一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出现“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做好服务,热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民营经济的服务重视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扶持帮助少,具体措施少,落实不到位。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有的甚至束之高阁,使政策
22
失效的现象。调查中,有的表示政策的执行力度亟待提升,有的认为优惠政策不够明朗化,企业很难及时了解与掌握具体规定。
4、融资、用地瓶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随着国家“银根”、“地根”的紧缩,民营经济在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上受到很大局限。一是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国有企业,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经营状况一般、风险不确定,造成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调查显示,需要融资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90%以上,其中急需融资又没有合适资金来源的占80%以上。二是企业征地困难,发展空间受限。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对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强调权力上收,审批权集中在省一级,且按新土地政策征收土地成本增高。目前,民营企业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需要征用土地。在调研时了解到,民营企业涉及土地方面收费项目达10多项。三是受城市功能区规划影响,在新一轮的规划调编中,土地问题也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解决这类问题势在必行。
5、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营企业良莠不齐,绝大多数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形
23
象欠佳。一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致使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二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部分企业主落后的用人观念,直接伤害和损失了大量的“千里马”。三是民营企业信誉度不高。一些民营企业不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想方设法逃避缴纳“三险”,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时常发生。四是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严重。受短期利益驱动,民营企业上项目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导致有的企业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反而争相仿冒别人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相互压低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但有些某民营企业还是不错的,尽量机械化,少了人工,相对安全也更有效率。改善生产环境,设计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注重产品质量。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形成领导干部和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局面。二是继续推行领导包企业制度。定期
24
召开座谈会、联谊会听取企业家的呼声和建议,了解民营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动态管理,促其科学发展。三是将民营经济监测纳入全区
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
2、转变观念,消除歧视,构建一视同仁政策环境。
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根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其次是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樊篱,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对民营企业的合理要求,进行换位思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到只能说怎么办,不能说不行。三是贯彻国民待遇和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经济发展资金和税收政策,在扶持对象上,凡符合支持条件的,各类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凡是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领域,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也无论国有还是民间,都同样适用。
25
范文四: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范文
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范文
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
报告
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提要:财务部门要利用自身拥有大量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有利条件,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自 房 地产 E
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像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并逐步趋于成熟。民营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高新技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民营企业毕竟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笔者选取民营A企业作为考察点,对民营A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找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完善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调查报告内容
1. A企业简介
2. A企业财务基本情况
A企业的创办人是一群辞去公职人员,他是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不能准确把握;财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几乎没有正规财务专业本科学历。财务暗箱违法行为比较严重。总的来说,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调查报告结果
一)A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者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A企业内部财权集中在关键人手中,过于注意控制,而疏于管理。笔者在A企业调查发现,企业的出纳人员由老板亲戚担任,且地位高于企业其他财会人员,出现了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停滞在较低水平,财务管理硬件投资少则又少。在核算方法上
企业仍停滞于过去简单的收付记帐法,会计基础十分薄弱,通晓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的人很少,不能够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财务管理。
2. 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A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3. 成本管理严重弱化
A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企业把几种甚至十几种主要产品成本笼统地汇总核算,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却不知道哪种产品盈利多,哪一种产品盈利少,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4. 资金筹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客观上,很多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很难通过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民间资本中拆借,其结果融资数量小、成本高。
主观上,企业筹资难的原因之一是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财务报表虚假的成分居多。企业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及现金净流量等财务管理指标不甚了解,项目可行性报告大多请别人代写。
在资金投放活动中,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想一蹦而就,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
在资金的运用上,企业在盈利时,不注意资金的节约,过多将资金投入企业非生产性支出。一旦市场变化,生产资金紧缺时,资金却无处可筹。
. 财务利益分配滞后
A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与亲朋好友共患难,度难关,创家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创建人不能志同道合,二次创业意见相左,他们担心控制权旁落,排斥主权资本进入,拒绝在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资产关系。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
二)应采取的对策
1. 提高民营企业主、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
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民营企业主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己财务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一方面可高薪聘请资深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技术轻视财务的陈旧管理方式。
2. 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其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在每月制订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
自 房 地产 E
范文五:民营企业财务调查报告范文
民营A企业财务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像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并逐步趋于成熟。民营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高新技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民营企业毕竟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选取民营A企业作为考察点,对民营A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找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完善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调查对象:
1. A企业简介
调查内容:
1. A企业财务基本情况
A企业的创办人是一位辞去公职人员,他是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不能准确把握;财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几乎没有正规财务专业本科学历。财务暗箱违法行为比较严重。总的来说,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调查结果
一、A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1. 管理者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A企业内部财权集中在关键人手中,过于注意控制,而疏于管理。笔者在A企业调查发现,企业的出纳人员由老板亲戚担任,且地位高于企业其他财会人员,出现了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停滞在较低水平,财务管理硬件投资少则又少。在核算方法上企业仍停滞于过去简单的记帐,会计基础十分薄弱,通晓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的人很少,不能够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财务管理。
2. 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A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3. 成本管理严重弱化
A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企业把几种甚至十几种主要产品成本笼统地汇总核算,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却不知道哪种产品盈利多,哪一种产品盈利少,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2
4. 资金筹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客观上,很多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很难通过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民间资本中拆借,其结果融资数量小、成本高。
主观上,企业筹资难的原因之一是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财务报表虚假的成分居多。企业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及现金净流量等财务管理指标不甚了解,项目可行性报告大多请别人代写。
在资金投放活动中,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想一蹴而就,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在资金的运用上,企业在盈利时,不注意资金的节约,过多将资金投入企业非生产性支出。一旦市场变化,生产资金紧缺时,资金却无处可筹。
5. 财务利益分配滞后
A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与亲朋好友共患难,度难关,创家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创建人不能志同道合,二次创业意见相左,他们担心控制权旁落,排斥主权资本进入,拒绝在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资产关系。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
二、 应采取的对策
3
1. 提高民营企业主、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
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民营企业主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己财务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一方面可高薪聘请资深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技术轻视财务的陈旧管理方式。
2. 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其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在每月制订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及时修正财务预算指标。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的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3. 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要利用自身拥有大量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有利条件,运 4
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方面要遵守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要详细核算其成本构成,并为生产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做横向对比,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生产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核算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将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4. 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1)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2)在筹资活动中,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
第一,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加大筹资风险。避免企业的效益过多地分流于资金利息, 5
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逐步把企业从“高负债一低效益一高占用’,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第二,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财务部门务必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一还一借”的良性态势,不仅要重视银行信用,更要重视和讲究商业信用。
(3)在财务成果分配活动中,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第一,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地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性投资等方面。第二,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增加留存收益,不断增加企业积累,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同时,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个人消费与企业发展的问题。第三,财务部门要认真实施资本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