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准确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2001年 第3期 辽宁财专学报 第3卷总第17期
准确把握邓小翠“三个有利予’’的判断标准
梁 超
(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辽宁丹东118001) 摘 要:**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三个有利于”是作为判
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即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 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 合理扩展,而不是否定。关键词:“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对象;姓“资”姓“社”标准;是非得失标准。 中图分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51(2001)03—0041一 号:A849 03
**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时提出了著 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眦23他还说:“多
名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于这“三个有利于”标准,理 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搞“三资”企业“归根到底是有利
论界至今还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就如何准确把握 于社会主义的。吣3’**以“深圳的建设成就”肯定办特区 “三个有利于”标准谈几点看法。 的政策,以。有利于社会主义”肯定搞“三资”企业的政策,实 一、**同志是把我们(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 质就是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肯定了办特区、搞“三资”企业政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误解其检验对象,必然偏 策的正确性。这说明他是把我们的工作是非作为“三个有利
离**同志原意。 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 准确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三个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后,我们党明确地提出把 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研读**的南方谈话,可以清楚 “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五
地看到,**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 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
标准的检验对象的。 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首先,**是直接针对我们一些同志“改革开放迈不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 开 步子,不敢闯((( 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 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乎理论的通知》
道路”的疑虑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n3这里暂且不论“三 要求全党“以**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各项工作
个有利于”究竟是判断什么是非,比如是不是判断姓“资”姓 的是非得失。”。3这说明党是把“各项工作的是非”作为“三个 “社”的标准?但显而易见,其检验对象是指我们自身工作的 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
是与非。 搞清楚“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是准确把握“三
其次,**在南方谈话中,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本来,按照**提出“三个有利于” 后,紧接着就用这一标准论证了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推出的一 标准的原意,他是将其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 些政策是正确的。他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 义即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这一点将在下文具
担-b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 体阐述)。但是,有人以“外资经济”也符合“三个有利于”标
收稿日期:2001一02—26 作者简介:粱超(1951一),男,汉族,辽宁昌图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邓 小平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41— 万方数据
LIAONING FINANCIAL COLLEGE No(1(2001V01(3,SumNo(17JOURNAL 准(而“外资经济”姓“资”不姓“社”为Eh持否定意见。03其实, 就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模糊观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 这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误锯。发生这种误解的首要原因 准,明确指出判断我们究竟是搞了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就在于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发生了误解——以 主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 准,搞的就是社会主义,就姓“社”不姓“资”。可见,否定“三个 为“外资经济”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必须指
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不符合**原意 出,不可把“外资经济”与“利用外资经济”等量齐观,相提并
的,我们怎能想象**在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要 论。“利用外资经济”是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的重大政策。这
一政策对不对,是否像有人担心的那样是发展了资本主义。 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后,提出的判断标准竟不是
判断姓“资”姓“社”,而是一个其它意义上的标准。 这属于我们自身工作的是与非,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 验对象。 3、按照**的社会主义观,他必然把“三个有利于”作 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利用外资经济”的政 策,可以肯定这一政策是正确的,这样搞姓“社”不姓“资”。而 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一个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 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取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外资经济”是一种性质明确的经济形式,其本身不是党和政
府制定的什么政策(也根本不属于党和政府工作的是与非问 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有什么
题,根本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硬把“外资经 样的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
济”纳入“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既不符合**原 一定的社会主义观的必然反映。按社会主义等于清一色的公
意,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很明显,我们无法不做具体分析就断 有制加计划经济加清一色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观,自然会
言“外资经济”符合或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把是否坚持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纯”,是否坚持高度集中
二、**是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 的计划经济,是否坚持单一的按劳分配作为判断姓“资”姓 还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提出来的。弄清并坚持“三个有利于”是 “社”的标准。有人把我们创办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发展非公 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有制经济,搞市场经济看成是搞资本主义,不仅是判断标准 1、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文字表述和逻辑 不科学,实质是其社会主义观不科学。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必 看,
他是非常明确地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 然提出科学的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看来,“社
的标准的。**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去就是?16资本主义的东强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n23这样的社会主义观,必然
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放在首位,必然致力于社会主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认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这段 为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搞的就 文字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判断我们搞的究竟是社会主义还 是社会主义,就姓“社”不姓“资”。**的社会主义观决定 是资本主义,应该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从逻辑上 了他必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说,**既然指出一些同志“不敢闯”的原因是怕走上资本 弄清“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从理论
主义道路,那么,**要消除这些同志的疑虑而提出的“三 上说,有助于深刻理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肯定还是
个有利于”标准,应该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否定“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不单单是对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把握和理解问题,实质是对**的社 2、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针对性看,他是把 会主义本质论的把握和理解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判断 “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三个有利 于”标准是针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要害”提 姓“资”姓“社”的标准必然包含着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 裕的内容,而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判断姓“资”姓“社”则 出来的,而“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拈3正像邓小 平指出的那样,“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
资本主义道路。”。弘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 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就是在判断姓“资”姓“社”问题上
是不是搞资本主义。”n?“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 坚持**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当我们放弃计划经济等于社
会主义的公式搞市场经济,这不仅在于符合“三个有利于”标 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
是发展了资本主义。”n”显然(不解决姓“资”姓“社”这个要 准,归根结底还在于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害问
弄清“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从实践 题,不回答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改革开放就
迈不开步子。**正是针对在改革开放中不敢闯,动不动 上说,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推动改革开放 一42一
万方数据
2001年第3期辽宁财专学报 第3卷 总第17期
取得更大的成功。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会遇到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
姓“资”姓“社”的问题需要回答,这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的问 准”与“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前
题。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伟大事业,党和政府必然讲出老祖宗 者所以能够包含后者,后者所以能够扩展为前者,是因为二 没讲过的新话,推出一些本本上没有的新政策。这就难免使 者检验对象相同,只不过是在同一检验对象中对不同层次的 一些人产生这样那样的不理解,直至怀疑改革开放偏离社会 问题作判断。所谓检验对象相同,是说二者都以“我们各项工 主义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作是非”为对象。只不过当以“三个有利于”判断我们搞的究 几乎每出台一项重大政策——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时,它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
任制到办特区,利用外资,搞市场经济,都遇到了姓“资”姓 准;当以“三个有利于”判断我们做的各项具体工作对不对
“社”问题。即使在**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之 时,它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后,姓“资”姓“社”问题依然
存在。比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本意是将其作为判断
不是在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会不 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党的十四大后被扩展为“判断我们
会导致私有化?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是否削弱了社会主义经 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符合实 济基础?等等。还要看到。姓“资”姓“社”问题不仅是改革开放 际工作的要求,而且也符合**的一贯思想。**为了 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顺利向前 回答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但在此之 的要害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一些人就会怕走上资本主 前,他始终强调把是否有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
义道路而畏蒽不前。所谓解放思想,大胆闯就会成为一句空 平,实质是“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话。如果说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前,某项政策 的。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
措施被怀疑搞资本主义,由于当时还不能总结出一个明确的 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
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我们可以不争论,先干起来再说。 准。蚍”?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那么在**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后。对所谓姓“资”姓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 “社”问题,就可以旗帜鲜明地给予回答了。按照“三个有利 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n们 于”标准,各项 政策、各项工作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社会 根据**的论述,“三个有利于”既是判断姓“资”姓 主义方向就没有错,就姓“社”不姓“资”。总之,弄清并坚持 “社”的标准,也是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因此,当我 “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真正解决思想,大胆试,大胆闯,我 们说“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标准时,不能否定它
们的各项改革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是判断各项工作是非的标准;当我们说“三个有利于”是判断
三、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 各项工作是非的标准时,也不能否定它是判断姓“资”姓“社”
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 的标准。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合理扩展,
而不是否 注释: 定。 [1][2][3][7][8][9][10]111][12][14]《**文选》 所谓“我们各项工作是非”,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类:一类 第三卷,372、372、372—373、372、372、372、372、373、373、23 页。 属于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非问题; 一类属于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做得对不对的是 (4]载《党建》,1997年第10期,21页。 题。“以‘三个非问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 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
要》,学习出版社,1998,13页。 准”的提法,在内容上显然包含着对“方向、道路”是非的判 断,而对“方向、道路”是非
[6]见《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13日理论版。 的判断就是判断所谓姓“资”姓 “社”问题。毋庸置疑,“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 [13]《**文选》第二卷,314页。 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责任编辑:田锡文) 的提法包含着“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 断姓 ‘资’姓‘社’的标准”的内容。
一43—
万方数据
范文二: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看北市场的发展变化
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看北市场的发展变化
一.调查目的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等月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将“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沈阳北市场历史悠久,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全部发展历程。为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北市场的发展变有化,我们于2011年4月下旬对北市场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以此来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深层次理解,并通过对北市场现状的了解,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北市场将来的发展变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理论阐述
在南巡谈话中,**对改革得失或成败的标准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指出:对改革得失成败“判断的标准,硬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三个判断标准”的基础。这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因此,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各项工作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用是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是必然的。
2.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增强综合国力是“三个判断标准”的连接点。这是因为,从生产力的发展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才能实现。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发生影响作用的总体能力,它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主要依据。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大国,但综合国力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况且,增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能力,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把增强综合国力纳入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
3.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三个判断标准”的归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而人民利益标准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因此,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标准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
三.理论释析
1.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按照**同志的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921年,张作霖为开通地面、繁荣城市,下令在皇寺地区“十间房”附近,开发北市场。此时,北市场是沈阳三大繁华地区之一。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保证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北市场的改造力度。但因这种改造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对北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
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对北市场进行新的规划,加大现代化建设的力度,按照民俗、传统、文化、休闲理念,加大业态招商力度,引进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对北市场进行全面的规划,利用北市场原有的资源,重新打造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北市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北市场的重新规划调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并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2.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北市场地处沈阳城区版图的中心位置,东临市府广场接新北客运站,西靠西塔鲜族风情街连太原街商贸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个中心位置上,恢复发展北市场的经济功能,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繁荣沈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市场的改造既关连着辽宁省政府棚户区改造计划的落实,也关连着沈阳市商业布局规划的落实,更关连着一个激活沈阳市经济发展的起动点。随着北市场的改革发展变化,北市场的经济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其经济发展也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推动作用,从而带动以北市场为中心的更为宽广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发生影响作用的整体能力,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主要依据。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北市场的发展不仅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一些外来资金的流入。以文化为卖点带动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北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符合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过去的北市场街道狭窄,两旁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矮层民居和商铺,建筑物的表面斑离破碎楼体破损严重,线路及消防设施严重老化,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北市场改革效果显著,今日北市场花鱼古玩城大红立柱、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花鱼古玩城的成立,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过去处于棚户区低收入水平的居民如今在花鱼古玩城各个档口经营,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财富,每天的营业额都超出过去的30%以上。改造后的市场经营档次全面提升,业态完整、布局合理、安全舒适、特色鲜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前来入驻。
经济的发展为人民收入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改造的北市场,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需要,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四.意见和建议
北市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现在,北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在北市场的未来发展中,我们可以根据北市场的历史文化特色,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情况下,着重发展北市场的民俗文化等。同时,可根据北市场历史上有过多家演出团体和娱乐场所,在北市场重建一个文化娱乐中心,靠文化资源推动北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文化资源也可以吸引大批外地旅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对北市场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政府还应利用宏观调控等手段,完善北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北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例如,对北市场道路的修缮,不仅可以为北市场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也可以吸收更多北市场居民就业,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北市场也可以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着重发展商业,建立起沈阳市的中心商务区。同时,可利用北市场临近西塔鲜族聚居地的优势,融合鲜族的特殊风情,建立更具北
市场特色的经济发展点。
最后,北市场需要综合改革发展制度,从基础设施到经济体制,从文化到政治等,都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才能为北市场的发展更好更合适的规划。
范文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
作者:张源生
求实 1995年02期
在**同志指导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著名论断,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起始于实践标准,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它决非是一般意义上对实践标准的重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创造性的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仅在当代中国具有鲜明的决策性、政策性和实践性,而且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结论,评判一切工作的最根本准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列宁到**,对实践标准的卓越贡献是永载史册的。马克思的最主要贡献是指明了鉴别真理的领域,真理标准是属于实践领域解决的问题。列宁对实践标准问题的探索比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他提出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论断,论证了必须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在实践标准上的独特贡献,则在于他第一个明确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并以实践标准为基础,揭示了有关真理的一系列新观点,尤其是他把实践标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很显然,**大大深化了对实践标准的认识。但如同任何个人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一样,**也没有穷尽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发展实践标准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身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实践标准。纵观小平同志的全部理论,可以看出他在实践标准上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第一,在总体布局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实践,“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首先要求从生产实践,即从生产力的发展上去认识和评判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这实际上是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角度,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核心和基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从这个总体布局上来看,“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以往我们都承认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但都没有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检验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突破了这一点,把认识论与历史观结合起来,使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并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小平同志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在内容规范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具体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贯坚持和发展的一个伟大创见。然而,检验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都没有详尽的论述过。“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把与“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关的真理首先拿来检验。这里,着重检验的是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而且,在检验过程中,要同时用三把尺子,即是否“三个有利于”,对同一真理进行检验。很显然,这样检验出来的真理无疑更具有确定性,无疑更明确、具体地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使实践标准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实现这种“跨越”,正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把握。
第三,在转化职能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供了中介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我们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根本标准,这就意味着在“根本标准”之外,还存在着若干不同层面的非根本性标准即具体标准。那么,如果把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转化为具体标准,换句话说,应当通过何种中介性标准来实现这种转化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在探索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时都不曾涉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是否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作为判断尺度,就解决了把生产力标准应用于各层面的中介性标准问题。综合国力标准所以能充当中介性标准,关键在于综合国力本身包含了国家实力的各个主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政治和精神素质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很明显,把综合国力作为判断标准的一个基本尺度,就有利于把生产力标准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具体标准,有助于对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从而发展了实践标准。
第四,在检验功能上,“三个有利于”标准承担着检验真理和检验实践本身的双重功能。以往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只局限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却忽视了实践还是联结事实和价值的桥梁,忽视实践本身还需要检验。**一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对于实践本身要不要检验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来得及进行研究。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充分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以是否“有利”来判断认识中的是非,其中,是否“有利”属于价值范畴,“是非”属于认识范畴。这表明,实践不仅在认识中充当着标准,而且同时在价值论中充当着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是检验实践本身的价值标准。
第五,在检验范围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正因为这样,“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社会主义同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将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检验真理的范围界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而在此之前,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没有确定的检验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检验的范围泛指“整个人类社会”;**则认为要检验的是由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检验范围划定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六,在具体运用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新的形式。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在《实践论》中,把“社会实践的结果”作为充当真理标准的尺度,对于这样一个验证既成的认识的过程,这在实践过程较为简单时,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代实践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新的验证形式。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文选》第3卷第258-259页)既然是在实践中摸索,这就增加了这项全新事业的风险程度,更何况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计划,中间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只能试着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出了问题及时调整。这意味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运用形式上,必须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二是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实践目标。这一点也是“结果标准”在运用形式的延伸。由于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多变性,它必然多方面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目标。衡量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就不能原则性地谈论“实践证明”、“实践成功”,而是看它是否实现了这些指标,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些指标。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首先,为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所体现的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也是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根本依据。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认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制定分三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使我国逐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必须长期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付出重大代价才得来的一条正确路线。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是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它象一把金钥匙,启开了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大门。
其次,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一面透视镜。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内涵看,它既突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又突出了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还突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这三个方面,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然而,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过不少曲折和失误,以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味强调纯粹的公有制,强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停留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上,错误地看待商品经济属性。对此,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如同一面透视镜,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据此,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这一科学概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理解,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维定势提供了一副清醒剂。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非“社”即“资”的“左”的思维定势。一事当前,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追究姓“资”姓“社”。小平同志针对这种凡事都要抽象地先问姓“社”姓“资”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犹如一副清醒剂,促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左”的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处理“姓社姓资”问题的科学态度。从这个特殊意义上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衡量“姓社姓资”问题的根本标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告诉我们,既然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否正确的最终尺度,那么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会在思想上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在政治上导致“左”的路线,在实践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就存在这样一种貌似公正实为荒谬的“左”的僵化思想,即离开“三个有利于”,空谈社会主义原则,空谈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空谈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用离开生产发展的种种空想原则、空想的理论教条来评价社会制度,来衡量改革的新事物。如对股份制、市场经济、土地成片包租转让,有些人不是看是否“三个有利”,而是主观认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对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和办法,有些人全然不顾这些东西对发展生产力的有益作用,而一概都打上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标记。这些僵化的观念,看上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一切有利生产力发展的,哪怕是过去被认为是姓“资”的东西,都应认定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并且在行动上加以提倡、支持和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实施,大胆地创新,错了及时纠正。对社会主义原有的东西,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坚决地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新的事业中,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断排除“左”的僵化思想的干扰,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更大胆地改革开放,更大胆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作者介绍:张源生 中共抚州地委党校
范文四:试论_三个有利于_判断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试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张立新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 出了沉重的代价。其思想意义在于: 一是强调了 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 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 宜, 不搞?一刀切?; 二是蕴涵着正确确定判断标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准的问题, 指出了生产关系的好坏应当看它是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 否?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平为根本判断标准, 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 1978 年 9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 月, **同志就向全党深刻指出:?按照历史 面。?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理论包含的两个
: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 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 一是?三个有利于?的观点, 也就是我们 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人们 的观点2 这就为党的工作重 通常所说的?实践标准?和?判断标准?问题。 就 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 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已形 点的转移和对判断标准的正确认识奠定了思想 ?实践标准?来说成共识, 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基础。, 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拨乱反正的基础 是的思想路线。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然是**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实际工作 上,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不失时 机的根本判断标准, 但我们要真正坚持和正确运 , 并制 定了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用这一思想, 还需要理论上的清醒和实践中的 改革开放的总政策。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 ?左?
, 全面把握**?三个有利于?思想 , 改革开勇气。因此的思想及其僵化的社会主义观点的影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正确认识?三个有利于?判 , 放是在不断清除这些思想障碍的过程中 前进的断标准的指导作用, 对于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 **同志多次强调了?三个有利于? 的思想。 十五大精神, 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 1979 年 10 月, 邓 小 平 同 志 指 出:?对 实 现
, 是很有必要的。 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 应当成为衡量一 前进3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 一个正确 这是他第一次 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 提出实际工作的?判断标准?问题。
, 不是邓小 随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改革开放迈出了 才能完成。?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平同志顿生或偶然的提法, 而是在社会主义建 新的步伐, 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 设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反复认识才 富裕起来的政策。 但也有人担心会产生新的资
, 1983 年 11 月**同 形成的重要思想。本主义。针对这种观点?三 个 有 利 于?的 思 想, 萌 芽 于?文 化 大 革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 志强调
1962 年 7 月, **同志在《怎样 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们的富裕幸 命?前。 早在
:?生产关系究竟 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 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指出4 , 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对 或不对的标准。??三个有助于?是?三个有 以什么形式为最好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 利于?判断标准的雏形, 从文字上看, 虽然没有
, 就采取哪种形式; 群众 明确提到发展生产力, 但在其所述的内容中内 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 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不合 含着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因为人 愿意采取哪种形式1 。?**同志按照这 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 都取决于生产 们的富裕幸福、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思想支持了?包产到户、责任到田?, 也为此付 — 1 —
力的发展。 论的精髓、基础和前提;?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87 年 3 月, 邓 小 平 同 志 进 一 步 揭 示 了 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延伸, 是实际
, 指出:?我们评价一 , 具有极强的理论针对性、 ?三个有助于?思想的内涵工作的根本判断标准
, 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具体实践性和政策操作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 , 坚持解放 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改善人民的生活; ,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 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思想、实事求是5 第 三 是 看 生 产 力 能 否 得 到 持 续 发 展。?1987 ;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 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年 10 月,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同志的有关 标准, 才能彻底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断开 论述概括为生产力标准, 并作了比较完整的论 , 实践标准的提出 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如果说述, 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应当成为我 , 在 是为了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而?三个有利 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 一切工作中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于?判断标准的提出, 则进一步明确, 在社会生 本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把生产力标准作为争
活中最大最根本的实际就是要有利于发展生产 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的?核心问题?加 , 强调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还是坚 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增强社 以阐述, 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发展 , 表面上看 持改革、开放、搞活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的认识我 国的生产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 起来很简单, 但又的确是对我国四十年来社会 西, 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因而是社会主义 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反思的结果, 是近二十年来
, 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 所要求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
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 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坚持、重申和发挥 的, 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 , 并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重要思想下, 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市把落实这个标准与深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 十三大以后, **同志反复强调只有紧紧抓 报告中指出: ?一场经济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 住生产力不放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而且
形式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实现 正当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之际, 国际 ,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 产规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国内发生了 1989 年春夏之 上发生了苏东剧变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 用。?
, 改革开放又面临着姓?资?姓 交的?政治风波?十五大报告把坚持**同志?三个有利 于?判1992 年初, **同志在南巡谈 , 提高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社?的争论。 断标准的观点, 把发展生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他 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度来认识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 , 把 ?三个有利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指出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 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从倡导实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 到 提 出?三 个 有 利 于?判 断 标 准, 再到十路。践标准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 面阐述, 充五大报告对?三个有利于?观点的全 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分反映了**同志和党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坚综 合 国 力, 是 否 有 利 于 提 高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 大胆改革开放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6 平。?这一判断标准的提出, 不仅排除了在姓 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五大 报告以?三个有
, 为改革发展提供, 促进了思想 ?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扰和疑虑利于?观点作为根本判断标准, 为我们指 明了进一步改革, 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而 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解放
了 原 来 的?三 个 有 助 于?的 思 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前进道路。且还丰富和发展
想。?三个有助于?和?三个有利于?虽其实质相 同, 基本思想一致, 但在内容叙述上,?三个有利
1 《**文选》第 1 卷 323 页。 于?更为鲜明和突出地强调了生产力是评判社 2 3 《**文选》第 2 卷 128、209 页。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同社
4 5 6 《邓 小 平 文 选》第 3 卷 23、213、372 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 提供了解放思想、敢闯、
页。 敢创、敢试的理论依据。 [ 张 立 新辽 宁 教 育 学 院 讲 师 沈 阳 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的 形 成 发 展 过
( )责任编辑: 贾玉明 110032 ] 程, 可以看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
— 2 —
范文五:“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
作者:张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年12期
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1992年春,**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干部群众中乃至理论界,还有些同志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存在一些误解、疑问或模糊认识,最突出的是把它理解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其实,“三个有利于”不是性质判断依据而是价值判断标准,把它解释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将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混乱。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个问题决不是无谓的争论,它关系到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个有利于”是针对凡事先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提出来的,它实现的是价值判断标准的转换而不是性质判断标准的转换
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是过去革命导师们未解决好的问题。但必须提到的是,早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同志曾尖锐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P1079)这是一个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是非标准”。可惜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这个标准没得到很好的坚持。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左”的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教条式理解,我们一味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搞超越现实生产力水平的“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期间这种状况发展到极端。那时人们毫无疑问地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彻底地坚持社会主义,从而才是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姓“社”姓“资”当作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标准。这种脱离生产力水平,把理论原则抽象地教条化地加以固守和强化,凡事先问姓“社”姓“资”而后决定其取舍的思维定式,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转变和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应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例如,对以往过于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进行调整,把那些被人为拔高了的生产关系“还原”,把割掉了的个体、私营经济“尾巴”恢复并鼓励它们发展。再如,设立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和开放区,吸收和鼓励外商来投资办企业。随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评判我们实践是非得失的标准也应当随之转换。因为上述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如果用过去姓“社”姓“资”标准来衡量,是“离经叛道”的。现实情况也是:由于长期“左”的影响,凡事先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几乎都要遇到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因而招来种种责难和非议。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这样一个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究竟应当以什么作为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
关于这个问题,**同志先后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作了论述。早在1978年9月16日他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P128)同年12月13日他说:“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2](P150)1979年10月30日他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2](P209)1980年5月5日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P314)1983年1月12日他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P23)1987年3月27日他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P213)最后,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他用鲜明语言概括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
**同志关于“标准”问题的这一系列论述,虽然角度不同,并经历了从比较具体、不尽完善到科学完善的发展过程。总体看,他在一系列论述中提出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基本要素,就是后来他在南方谈话中概括的“三个有利于”,从而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以姓“社”姓“资”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提出来的,这里实现的是价值评判标准的转换而不是性质判断标准的转换。换句话说,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要用它来判断姓“社”姓“资”的。
二、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思想路线转变和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必然结果,它是社会主义原则及其本质在实践中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仍然有的同志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简单化的片面的理解:“按照**同志的说法,今后就是不要再管什么主义了,不要再问什么方向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行”。这些问题和说法角度不同,但基本点是相通的:坚持“三个有利于”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不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姓“社”姓“资”是否就等于不要管方向原则了?
首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延伸。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同志就针对当时党内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状况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2](P143)凡事先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正是**同志尖锐批评的“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的表现,继续沿用这样的是非标准和思维方式,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摒弃这种是非标准和思维方式,而把实践的成果的作为检验我们各项方针政策是非得失的标准。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大小和好坏,具体的就表现在社会生产力能否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能否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能否较大幅度地提高。
其次,**同志把“三个有利于”作为社会主义实践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是与他对建国后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优越性的深入思考相联系的。1980年4月21日他说:“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2](P312)就是应当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是非标准。他多次批判**、四人帮的“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生产力尽快发展,使国家和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同志的思路: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能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上述这样一种思路,是完全科学和合乎逻辑的:人们一旦确定了奋斗目标和任务,自然要把是否有利于实现目标任务作为判别自己一切行为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也就要把是否体现它的优越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再次,**同志对是非标准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建立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入探索,是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为基础的。这是因为,无论怎么说,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原则固然不对,但是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行为也肯定不能说是正确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应坚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原则?我们要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应当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要彻底地科学地解决是非标准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其原则的思考和回答的几方面概述如下:第一,社会主义首先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但是从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我们只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前提;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3](P264-265)。这里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迅速发展生产力,是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3](P123)。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应当把社会主义的原则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区分开,“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250)。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则应当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在他看来,改革开放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发展商品经济、搞市场经济、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区、乃至包括允许和鼓励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发展等,都是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他于1992年春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同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再次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一定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同志重新认识和深刻探索社会主义得出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它涵括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根本任务以及它的历史进步性和优越性的最基本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价值并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奠定了理论前提。从根本上说,人们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因为它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的历史进步性和优越性。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不能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明,而要用它的本质来说明。因而,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也不能看它是姓“社”姓“资”即抽象的理论原则,而应当是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标准。
现在,我们把“三个有利于”同上述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本质作个对照。首先,发展生产力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则。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消灭一切剥削、贫困现象和实现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发展生产力。所以,是否有利于发展我们社会生产力就应当成为首要的根本的标准。其次,我们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在现阶段首先要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步骤。这样,是否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标准。这里,增强综合国力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保证。对这一点**同志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3](P123)。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恰恰相反,它们是社会主义原则和本质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的贯彻和运用。**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3)。这段话也就是说,判断我们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不应当去抽象地争论它们是姓“社”姓“资”,而应当看它们是否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可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同志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的一大特点,即他特别突出和强调发展生产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使我们党最终跳出了用抽象理论原则评判是非得失、凡事先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框框,进一步解决了在当代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这个重大课题可以分为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一是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2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我们制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对不对,这些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今后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来检验。“三个有利于”就是这样一套标准体系。说这套标准体系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们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的延伸,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尤其是其本质的基础上的。所谓“体系”,指的是标准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发展生产力是首要的根本的标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增强综合国力是这两个方面的“中介”。这样,我们就比较完整地体会到了**同志是如何科学地解决是非标准问题的。
三、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姓“社”姓“资”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可能导致实践的重大混乱
现在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三个有利于”能不能用来判断姓“社”姓“资”?有的同志认为,**同志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没搞清楚,现在他提出“三个有利于”就是要用来判断姓“社”姓“资”的,或者至少也包括对姓“社”姓“资”的判断。这些同志说,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其中有的同志还举例说,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利于发展我们社会生产力,符合“三个有利于”,因而它们也是社会主义的;还有一种同上述误解相类似的笼统说法,认为“三个有利于”不仅是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而且是我们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必要标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说,由于“三个有利于”具体揭示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因而也就使它必然成为判断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能接受的,后一种观点必须加以分析和明确界定。
上述误解和笼统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价值评判标准等同于性质判断根据。对事物的经济或社会性质作判断,比如对姓“社”姓“资”的判断,我们称为性质判断。对事物的功过是非、得失成败作评判,我们称为价值判断。不同判断序列有它们各自适用的标准而不能混同。比如大家知道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中的“真理标准”。至于实践是对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还要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即价值判断标准,它是以实践的效果为根据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和体制、确定并实施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来进行,评判它们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过去我们是看姓“社”姓“资”即以性质作为标准,现在我们以实际效果即“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包括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以及相应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究竟是对是错是得是失,是功是过是利是弊,从而这些事情该不该做,最终都要以“三个有利于”来衡量。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因而是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鼓励和欢迎的,至少是应当允许的。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我们要抵制、摒弃或加以改革的。但是必须指出,由于我们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因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东西就它们的性质而言未必都是社会主义的,这一点我们从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是非得失的三种情况可以看出:一是有些事物是姓“社”的,又符合“三个有利于”(如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我们就要坚持。有些事物虽然姓“社”但不能较好体现“三个有利于”(如过去的“一大二公”),我们就要变革或摒弃它;二是有些事物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既可为我所用亦可为资本主义所用,我们可以先进行试验,其中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如股份制、市场经济)我们就大胆用,如果弊大于利即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我们不用就是了(**同志南方谈话中谈到股市问题就是这种态度);三是有些事物虽然姓“资”(如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但它们对发展我们社会生产力是有利的,我们就鼓励和欢迎。而那些既是姓“资”又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如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就要坚决抵制。
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时代,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的社会,这就是说可以用生产力来判别经济社会性质。“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是生产力标准,因而可以用来判别姓“社”姓“资”。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马克思说这个话,主要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在这里把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同在它的生产关系中成熟起来的生产力对应起来,是要强调说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但是,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生产的社会性质,因而除了把每个社会较为典型形态的生产力相比较外,其他情况下是难以用它来判别社会经济性质的。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新的社会制度所拥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是它借以产生出来的那个旧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就当今世界来说,社会主义拥有的生产力同一些不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差不多的),这时根据生产力水平是难以把新旧社会制度判断清楚的。这时如果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来判断呢?不是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吗?是的,这是就不同社会制度各自的优越性相比较而言的。但如果仅就一个社会(比如当代中国,或其他哪一个国家)内部来看,由于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它们各自要求的相应的生产关系都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因而也是难以作如上判断的。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直接体现生产的社会性质,它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其中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特征的东西,因而是判别经济社会性质的首要根据。我们说一个企业是资本主义的,就是因为它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说我们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0几年来,**同志倡导解放思想,“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2](P312),他还多次讲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P312),现在要搞清楚。然而,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上,他从来没有含糊过。他每当谈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时,总是强调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1979年3月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讲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2](P167)1985年8月28日他会见外宾时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3](P138)这些说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特征,**同志始终是清楚的,因而他也就不可能提出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姓“社”姓“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否则四项基本原则无从谈起。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丝毫怀疑和动摇,不存在着“解放思想”的问题,也就是不存在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其性质而决定取舍的问题。那么**同志是在什么意义讲“要解放思想”要“弄清楚”呢?这指的是:在长期“左”的影响下,我们把一些本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东西(如大力发展生产力)淡忘丢弃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原则教条式理解或误解,把一些本来不是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来固守;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一直没有弄清楚。而不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所以每当**同志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特别强调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本质。他在1980年5月5日的那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P313)1987年4月26日他会见外宾时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P225)1989年9月4日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3](P320)总之,在**同志看来,我们社会主义及其实践是否正确“合格”成功,要看它是否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生动体现,则是判定我们社会主义实践是否正确、“合格”、成功的具体标准。我们说过去搞的那套社会主义不够理想不很成功,就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不符合“三个有利于”,但不能因此就说过去我们不是在搞社会主义。在上述这样一些界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同意“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必要标准的说法,但“社会主义”后面应加上“及其实践是否正确、合格和成功”才是准确的。
对**同志南方谈话中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那段话理解上的偏差,是产生上述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把这段话同**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联系起来,就能体会到他的一个战略性思想:只要在全社会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我们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既定前提”我们是明确了的,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前提下,各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发展私营外资经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有益的。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经济部门的各项具体工作,应当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上,而不必在抽象的理论原则上作无谓的争论,担心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多了是否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可见,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为了解除所谓“恐资症”的,我们一些同志却要用它来判断姓“社”姓“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姓“社”姓“资”的“情结”还没解开,或尚未跳出凡事先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框框,是思想不解放的一种表现。
“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用**同志的语言表述,是“归根到底”的、“最根本”的标准,各个领域和部门还应根据它的要求和自己工作实际确定相应的“直接标准”,而不要把“根本标准”与“直接标准”等同起来和简单套用。因为,有些部门尤其是思想文化部门的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经过多道环节才能实现,因而对其工作成效是难以直接地用“三个有利于”来衡量的,简单的套用还可能导致其中一些部门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即使是经济部门乃至各企业,也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直接标准”。但是,各部门各单位确定具体“直接标准”时,不能忘记更不能背离“根本标准”。
作者介绍:张舟,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准确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