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李银河:我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严格来说,《绿毛水怪》这本手抄本小说是我和小波的媒人。小说中显现出来一个美好的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记得我当时心中暗想:这是一个和我心灵相通的人,我和这个人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
王小波因长得丑被李银河嫌弃
我和王小波初次见面,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心中暗暗有点失望。后来有一次,我提出来分手,就是因为觉得他长得难看。那次把小波气了个半死,写来一封非常刻毒的信,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结果就这样,心结打开了,我们又接着好下去了。
并被李银河全家嫌弃
我妈妈对小波不看好,有一个原因就是嫌他长得丑,有点拿不出手。后来妈妈的闺蜜宋阿姨见到小波之后,跟妈妈说:“孩子一点也不丑嘛,不错嘛。”妈妈听了才松了口气,不再反对了。
真相:搬砖男配白富美
小波这个人浪漫到骨子里,所以他才能对所有世俗所谓的“条件”不屑一顾,直截了当凭感觉追求我。从世俗的眼光看,一切“条件”都对他相当不利,我们俩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我大学毕业,他初中没毕业;我在报社当编辑,他在一个全都是老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我的父母已经“解放”恢复工作,他的父亲还没平反;我当时已经因为发表了那篇文章而小有名气,而他还没发表过任何东西,默默无闻。
把嘴唇吻肿
我和小波谈恋爱时,接吻已经完全到了上瘾的程度,有时甚至感觉到缺氧窒息,恨不得把嘴唇吻肿,两人看上去就像袋鼠妈妈和它的小袋鼠。
婚前守贞,痛心疾首
我和小波结婚时是二十八岁,当时我们俩都是货真价实的处女和处男。回想起来真是痛心疾首啊,因为时代的道德要求,我们丧失了一生最快乐、最自然、最美好的体验。青春最美好的时候,我们都做什么去了?
除了你,谁都不想
小波曾给我写信:“你放心,我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全搞不到一块,尤其是爱了你以后,对世界上一切女人都没什么好感觉。有时候想,要有个很漂亮的女人让我干,干不干?说真的,不会干。要是胡说八道,干干也成。总之,越认真,就越不想,而我只想认认真真地干,胡干太没意思了。”
小波亲赴男厕卧底再遭嫌弃
为了帮我做男同性恋调查,小波由“线人”带着去男厕所,结果经历了一个令他很失落的情形。他刚一进去,每个隔间都探出一个头来,后来又全都缩回去了。他问那个线人:“这是怎么回事?”线人说:“没看上你呗。”
小波被我调教成了虐恋爱好者
小波本来是一个性欲很正常的人,可是由于我喜欢虐恋,慢慢也把他“掰弯”了。我们做爱会包括捆绑和轻度鞭打类活动,但是还没有到角色扮演的程度。有一回小波主动买了一根指头粗细的绳子回家,使我感到意外惊喜。
得一心人,此生足矣
1997年4月11日,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我又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范文二: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
银河,你好哇。
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小波。
我的活力不够,这一点从第一天见到你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你的生命的活力在吸引我,我不由自主地要到你那儿去,因为你那里有生活,有创造,有不竭的火,有不尽的源泉。”
“爱到深处真美。”
-01-
爱上你灵魂的那一刻,我也接受了你的容颜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
一天,她在朋友处读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里面描述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动了她。
小说作者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刻在了她的心里。她暗自思忖,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充满诗意的小说啊!
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极,他长得真够难看的。
小波却对银河心生爱意。
不久之后,他去光明日报社给银河还书。他问她,“你有男朋友吗?”银河摇头。 “你看我怎么样?”小波的爱像冬日里挂在树梢的冰棱,赤裸裸毫不掩饰,却又如此纯净,让人无法拒绝。
刚开始恋爱就遭遇挫折。银河提出了分手,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他长得太难看了。 小波气坏了,在信中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不仅才华横溢,在生活中也时时透露出热忱与幽默,于他来说,有趣比什么都重要。
信的末尾有一句话把银河逗乐了,他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
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容貌嫌弃过对方,反而是那异于常人的精神内核将他们彼此深深吸引,再也分不开了。
没有美的容颜有什么关系呢?我爱的是你深沉的灵魂。什么貌似潘安,美若天仙,都没有精神相通、心灵契合来得踏实且持久。
-02-
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是我们相爱的见证
恋爱初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小波想了个主意,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而银河的回信就写在空白处。
都时常会在信的开头快乐地写道:“你好哇,银河。”小波曾说过,他喜欢银河这个名字,漫天的繁星是挂满嫩叶上的露珠,亮晶晶,闪着光。
她是他一生的光亮。
如今,谁还能拾起纸笔将心里的满腔爱恋写出来,寄给那个挂在心头的人?没有。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那时相爱最好的见证,就是写着对方名字的情书。一封封,以爱之名;一声声,唤着对方的爱称,告诉心上的人儿,你有多好。
思念有多苦,相爱就有多珍贵。
小波在信中写道:“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我还是喜欢你。”
小波的坦然真诚流露在情书的字里行间。
李银河写给小波的回信也满载意趣和深情,她甚至嗔怪地写着:“我还很爱嫉妒,我甚至嫉妒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女孩。”
真正赤诚地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天真的孩子。我就是要你只欢喜着我,少了一分一秒都不行。
他们的情书后来出版了,书名叫做《爱你就像爱生命》。
-03-
我坚信,你是一个文学天才
婚后,他们没有要小孩,俩人都不喜欢世俗油盐柴米的生活,日子过得马马虎虎。小波的妈妈急坏了,感慨:“他们在一起吃精神吗?”
他们一直在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
银河是一个知识女性,上进,求知若渴。新婚燕尔,三十岁的她远赴美国匹茨堡大学攻读社会学。两年之后,小波也去了美国,办了陪读。
在国外,他们生活得很清贫,每个月的伙食费只能靠银河几百美元奖学金去维持。
迫不得已,他们俩都会打一点零工,诸如当服务生、装修等这些最底层的工作。没有人知道,这小个子女人是社会学家,这大个子男人是作家。
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他们省吃俭用存下一笔钱遍游了美国,甚至游历了欧洲。银河在生活上极为素朴,从不在乎穿衣打扮,她与小波一样,忽略物质,看重精神。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在精神上汲取了许多养分,相伴在一起走过的每一个城市,每一处风景,都成了铭记彼此一生的念想。
旅行途中,王小波的大哥王小平对李银河说:“小波靠写小说没法维生啊。”
她回答得很坚定:“我坚持小波必须写小说,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荒废太可惜了。生计所需的那点儿物质太容易满足,实在不行,我一个人工作也够用了。
而文学是他的生命,不写小说他这个人就成了行尸走肉,那样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有何意义呢?”
回国之后,李银河潜心同性恋研究,王小波就职于人民大学。1992年,40岁的王小波选择了辞职,准备安心写作,他对母亲说:“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亲朋好友都不赞成王小波的做法,唯有一个人支持他辞职,她就是李银河。
她是他的灵魂知己,是他写作的坚强后盾。
银河鼓励小波:“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你的。”
最好的爱情是互相懂得,懂得对方的才华,懂得对方的坚定。
如果没有李银河给予他爱情的滋养与支持,就不会有王小波日后轰动文坛的“时代三部曲”,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与爱妻李银河相扶相依的日子里写下的。
而李银河的同性恋社会学话题研究,小波也会帮着一起搜集素材,一起采访,一起整理稿件,他们一起写下了一本研究同性恋的专著。
李银河对同性恋的研究影响了王小波,让他也开始深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以同性恋为题材写下《东宫西宫》的电影剧本。他因着这部电影在1997年的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
银河一直坚信,王小波就是一个文学天才。
-04-
爱你就像爱生命
1997年的春天,王小波因心脏病发猝死,年仅45岁。
李银河怎么也想不到,那个说要陪她一辈子的男人就这样迅疾地走了,甚至在小波离开人世的前一刻,她还在遥远的英国访学,遗憾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陪伴在他的身边。
她多想在他最痛苦的时候,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害怕,有我在。”
李银河独自去给小波选骨灰盒,选着选着回头随口问了一句:“你喜欢哪一个?”
好似他还在。
在她的记忆中,与小波共处的这二十年,从未有过沉闷厌倦的感觉。他的爱一直包裹着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哪怕他已提前去往了另一个世界,这份温存依旧存在李银河的生命中,不曾失去。
王小波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作为一名作家,他写的书并不畅销,甚至有的书稿因为他对性的一些直白描写触犯了当时的尺度而不能出版,他并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但他死后,突然声名鹊起,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报道,世人无不惊叹于他的才华,他成为“70后”“80后”心中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旗帜。
在他的作品被世人捧读的背后,是一个女人一边不遗余力地整理遗稿,一边努力地宣传、推广他的作品。小波能在去世后轰动文坛,成为“中国的卡夫卡”,她的付出功不可没。
多年后,李银河在传记《人间采蜜记》中感慨道:“在他一生最重要的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这份至死不渝的爱,这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很多年后,鲁豫采访李银河,问她当初收到“五线谱”情书时是怎样的感受。
这时的她已年过花甲,眼角有了皱纹,但是回答的时候仍然笑得恍如少女:
“当然是非常高兴,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得到这样的爱真的不是很常见的事情。原来跟我住一个院子的朋友,她就说,这些信她一生哪怕能接到一封,就满足了。她的话让我觉得自己拥有了太多的财富。”
李银河与王小波,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互相支撑,彼此懂得,全然地支持对方的人生理想。哪怕相处只有二十年,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爱情早已融进了各自的灵魂与文字作品中,那份美好的爱情定将永恒。
人们提到王小波,必定会想起李银河;看到李银河,肯定会提起她跟王小波的爱情,这样的关系,已经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了。在未来的十年,几十年,甚至如果后来的人们提起这个时代,李银河和王小波,都是站在一起的。
“银河,爱情真美,遗憾的是咱们老不能爱个够。
真希望下个星期日早来,
并且那一天,春光明媚。”
范文三:王小波和李银河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李银河)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其实,在结婚之前,李银河觉得王小波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他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王小波不服气地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那时是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一切都可说,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小波的性情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也生气,但不发脾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有时想起他那样子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我们十分好,从不吵架。我们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面对许多人对王小波小说里性描写的揣测,李银河在一次回答记者的采访中说:"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我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做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
离别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小波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李银河)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1997年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以前我就问过他,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在英国,王小波给她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我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小波逝世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王小波当时可能有预感。
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那种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的墓碑让她不满意,她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后来她说要不然算了,放在家里,或者找一个机会撒海。后来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灵园,它的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她曾经说:"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分享到
139人 喜欢 喜欢
2009-05-11 15:25:34 [已注销]
“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2009-05-11 17:48:03 桃花
王小波的情书好。
2009-05-11 21:38:36 塔琪布鲁 (Horseman,pass by!)
我喜欢卡夫卡的情书。
2009-05-12 22:59:37 布鲁 (花似伊,柳似伊)
我记得有篇“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比较好玩。
以前写情书还特意模仿过他,囧
2009-05-15 14:00:32 Yugu (OK OK,不谈自己我都OK OK)
寨主,不要介意哈,我知道您肯定是单独哈王小波的。有问题哈,有极大的问题。王小波咱是可以哈的,李银河姐姐那绝对是一个傻 女人。仅以我偶然的看到银河姐的几个文,那水准都是特别的恶心而不是比较恶心。有一个文是说中国人不懂快乐,不懂风月,此文看到最后我觉得最不懂快乐的人就是她本人。另有一文鼓励适当换妻风尚——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找乐方式。然而这也就罢了,以下的一个文彻底的让我服帖了,她居然能史无前例如此刻板和——不得不说——浅薄的理解《小王子》,这样一部主要描写恋爱的小说。在某个谈话节目中,一嘉宾有点沉痛的讲述关于王小波和李银河后期的关系,李银河希望王小波写一些主流的,积极的文字,而王小波更擅长没有限制束缚的想象,扭曲他的自由是很痛苦的。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在桌子上摆了一个夏天也没看,以为是童话,给小孩看的。近日偶然一翻,吓了一跳:它根本不是什么童话书,而且作者和小王子的形象印在50法郎的钞票上!这要在中国可是**那个级别的人啊。
看了一遍,果然是不同凡响。它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和眼光写了一个给大人看的故事。小王子到过六个星球,见到了六个人,这六个人代表了人世间六种类型的人。依我看,这六个类型能把这个地球上90%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包括进去:
第一类是手中握有权力沉浸在对他人颐指气使的快乐中的人。其中国王建议小王子审判老耗子那段令人喷饭,将此类人的愚蠢拿来尽情嘲笑。
第二类是虚荣的人,在他看来,其他人都是他的崇拜者才行,他一定要别人承认他是这个星球上最漂亮的人、最富有的人和最聪明的人。
第三类是混混沌沌的人。酒鬼。
第四类是贪婪的人。他沉浸在计算和占有之中。他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在数钱,他认真地想要拥有星星,“因为没有任何人在我之前想到了拥有它们”。
第五类是循规蹈矩的人,他按照规矩专心致志地做事,从没想到能改变规矩,也没想到能停下来不去做这件事。
第六类是无趣的人。他有学问,但是除了他研究的那点事之外,对其他的事一无兴趣,也从来不知道欣赏美。
如果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应当在这六种类型之外寻找。
2011-12-22 18:50:21 爱读书的小飞侠
最近在看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情书娓娓道来,朴素真挚的感情却不经意的流淌出来,内心世界的不断交流才是维持感情生命的生命泉。就像《love before sunset>一样,不断地交流交流
2012-02-08 22:26:29 阳光下 (阳光下我独自歌唱)
搜索王小波李银河的文章来找到这里.想了解这对恋人的传奇故事:
多年之前看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只记得书的结尾部分描述了他与李银河初次相遇的一幕,当初他们一起参加一个报社的会议,在简单的寒暄之后,王小波突然问李银河"你有对象吗"当初李银河正好没有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你看我怎样".李银河在回忆录里面这样写当初的感受"我当初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率情率性"不仅仅是李银河.当初我也"爱"上了这个184皮肤黝黑,腼腆而又真诚的大家伙.我震惊的是爱一个人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和直接.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喜欢一个同班女生,我最怕的就是放假了,不是因为我喜欢读书,而是因为我看不到她了.放假的时候整天想的都是她,为了缓解思念,经常骑自行车到她村若无其事的经过她家门口.期望能见一眼.但是偶尔走狗屎运遇见她时候,还假装没有看到一样.加快车速,赶紧溜走,好像是去她家偷了什么东西似的,直到毕业,跟她都说不上几句话.如果我早看了这段话也许就不会那么腼腆,不管结局怎样,至少有表白过也不会懊悔一生.
不过我想如果现在这个年代遇见了一个心仪的女生,就这样单刀直入的方式,肯定会把姑娘吓跑的.那种纯真简单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现在谈一场恋爱,即使彼此有好感,也要开始评估一些对方的家庭背景,学历,工作等等.然后在综合考虑下,做个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我们不是根据最初灵魂的感受去做选择,而是后面我们称之为"理智"的比较去判断.当然哪种更恰当也许还难于判断.总之,追女生这种事情,还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太冒进也不能过于腼腆.
不管怎样,王小波的灵魂直觉是正确的,他做了一件人生最重要的判断.他们是用生命去爱彼此的,李银河后来出了一本她们之间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在这本书的开头有一封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
你好哇,李银河。今天我诌了一首歪诗。我把它献给你。这样的歪诗实在拿不出手送人,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
和你踏着星光走去
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
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
想起了欲语又塞的时候
和你在一起
你是我的战友
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
李银河在悼念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浪漫骑士,新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小波"
里面这样评价他们相爱20年的感受: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我总认识相爱的人是一体的,我从他们身上得到这样的验证.所以我用王小波李银河来作为标题.我不能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中间加一个和或者与什么的.即使是王小波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彼此的灵魂还是想通并一体的!
2012-03-11 21:11:23 风一般 (是不是要准备准备论文了?)
赞~
2012-03-22 12:46:46 MTI
他的情书写得真诚,里面的孩子气让我感动
2012-03-28 22:10:03 missbabyface (走一走,动一动,抖一抖~)
前几日刚分手的前男友送我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他都没看过就送我了,也不知我的痛苦。一看就哭,都怕看了。但是确实我很认同他们的爱情,那也是我追求的,只可惜那个人不坚持了。
2012-04-19 12:33:29 二二 (身未动 心已远)
爱过的人才懂
2012-04-21 23:39:40 拓拓
看着他们的情书,是久违的暖心。。
2012-04-24 10:57:24 冰河时代 (姑娘,有礼!想不到我们衣服的…)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
难道身体上很不孤独?
范文四:王小波和李银河
看书,看王小波和李银河。
李银河说:“我们俩都不是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
“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虽然后面的篇章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还会反反复复地看这20年。这20年永远活在我心里。”
“樱花虽然调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
看到这里,我眼睛模糊起来。
李银河整理他们的情书出版,《爱你就像爱生命》,以编辑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个很有力度也很赚人眼球的标题,而情书中的内容,更赚人眼球。
小波的情书写得朴实,真情涌动,“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但谁也没有我喜欢你厉害” “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甜。”
浪漫的小波还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任何女人都会为之怦然心动。
李银河的爱,在我看来是伟大的。王小波是个不谙世事,生活能力低下的男人,虽然,他热烈地爱着,但爱得更为深厚广博的,还是李银河。勇敢的李银河冲破世俗与小波在一起,刚认识时,李银河为《光明日报》的编辑,而王小波只是一街道工人,在留学期间,她的奖学金养他们二人,她包揽所有的家务,只为让小波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写作中。用她的话来说:“我觉得他的脑袋,干这些活浪费了。”回国后,小波辞掉北大和人大的铁饭碗,做起了职业撰稿人,一份国内一流大学的教员,一份不安定的写手工作,谁都能看出二者的差异,但李银河就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深刻地理解。
王小波写《王二风流记》后,有些人抨击内容黄,李银河说了一句:“小波描写的性是干净的。”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疼爱,这难道不是爱情的最美境界吗?
“执子之后,与子偕老”,他们没有走到偕老那一天,但他们的爱情绝唱,令人动容
范文五: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两地书”
一封封炽热、滚烫的书信里有爱情、有理想、有对生活某些部分的不敢苟同,也有对未来的无惧前行。
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套《王小波经典作品精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他的爱情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
和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相仿,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也留下了精彩绝伦的爱情书信集。有人说:“以前就知道王小波是个情话高手,看完后,觉得他和其他友人的书信以及一些杂谈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虽然我觉得不可因情话而废王小波的杂谈,但至少在王小波李银河的“两地书”中,你会看到一个最真的王小波,一个不一样的王小波,和杂谈中思想深邃的他不同,在情书里,他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又似燃烧的火焰。你看小波在信中写道:“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我还是喜欢你。”
小波的坦然真诚流露在情书的字里行间。
王小波在写给李银河的爱情书信里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
在天上?结的婚姻,想想真是美啊!没有剑走偏锋的金钱利益、家庭经济匹配、车房必备、距离远近……只有一点,有爱就好。于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里总有他人艳羡的情感。
其中就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李银河之前有一次打算同王小波分手,原因是觉得王小波长得太难看。
王小波气坏了,在回信中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不仅才华横溢,在生活中也时时透露出热忱与幽默,于他来说,有趣比什么都重要。信的末尾有一句话把银河逗乐了,他说:“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呀。”
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容貌嫌弃过对方,反而是那异于常人的精神内核将他们彼此深深吸引。
所以你看,那时候的爱情里,只要心意相通,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就好了,长相只是一个次要问题。在李银河与王小波,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互相支撑,彼此懂得,全然地支持对方的人生理想。
爱你就像爱生命。如果不是一个曾经爱得那么炙热那么投入的人,我不能想象他能写出《东宫西宫》中的这句话:“如果你不爱我,上一次怎么会放我走?如果你不爱我,怎么会打我、骂我、羞辱我呢?难道,这真的是因为你恨我?假如是,你为什么要恨我?你有什么理由来恨我?如果不是,就来爱我吧……”
虽然有时候会觉得他们肉麻,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太冷静太理性,但原本不太能理解的情话,一遍遍咀嚼之后便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封封炽热、滚烫的书信里有爱情、有理想、有对生活某些部分的不敢苟同,也有对未来的无惧前行。这就是《爱你就像爱生命》。
和他们的写作一样,他们的爱情也是理想主义的。
婚后,两人没有要孩子,两人都不喜欢世俗油盐柴米的生活,日子过得马马虎虎。小波的妈妈急坏了,说:“他们在一起吃精神吗?”他们一直在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纯粹,让他们的爱情书信分外动人,因为这里不牵涉任何外在的物质因素,只关乎本真的爱情。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爱情真美,倒霉的是咱们老是不能爱个够。
《时光列车》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以及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李银河:我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爱你就像爱生命>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