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
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Sep.2011Vo.l30No.9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1.09.054
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
周燕佩,李广志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和服上高雅优美的纹样,不仅表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和风土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服纹样作为日本工艺美术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追溯纹样与和服演变的历史,总结出和服纹样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特点。同时,论证了和服纹样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唐服是日本服饰及其纹样设计的绝佳模本。
关键词:和服;纹样;唐服;历史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1)09-0128-04
引言
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
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日本和服纹样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日本本土纹样,二是外来纹样。以下就日本和服纹样的起源及演变作以粗浅探究。 一、源于自然崇拜的纹样
虽然和服的雏形起源于3世纪,然而纹样本身在
不可分。从美学角度看,纹样从远古时代单纯的弥补缺点、修补瑕疵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转化,逐渐形成了具有各个民族特色、有象征意义和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装饰涵。
远古的纹样大多代表符号,其标识作用大于说明作用,表号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意义
[3]34
[2]
[1]
。同时也是精神构成的一部分,它可
以更好地表达纹样所依附的服装、器具、建筑等的内
此之前早已存在。日本纹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远古时代的纹样多以几何的点、线、面等为主,那时已经出现了隆起纹、贝壳纹、波状细隆线、栉目纹、竹管纹、圆等纹样。这些纹样大多源于日本岛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们多以自然物为装饰题材和手段创造而成。弥生中期开始,流水纹、波状纹、簾状纹、扇纹、旋涡纹等旋转式的纹样逐渐形成并有了固定的概念
[3]35
。反映出人类把思想
感情寄予图案中,用视觉化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象征
。而和服中的纹样作为日本纹样史上的一个
分支,其发展既与纹样的发展息息相关,又具有其独自的特色。
探究和服纹样的起源,有必要从纹样所依附的和服为着手点。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 魏志 倭人传 记载: 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和服的雏形。4世纪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溝出土的壁画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胡服系的服饰
[5]
[4]
。之后这些纹样
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出现在日本的服装上。
据 古事记 、 日本书记 、 埴轮书记 、 古语拾遗 等文献记载,日本上古时代的服装多用原始植物纤维,诸如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材料制作而成。古坟时代遗迹中发现很多藤植物纤维的布匹。从奈良县磯城郡的唐古遗迹和静冈县的登吕遗迹发现的布片残迹推测,公元前二三世纪,在绳文时代过渡到弥
。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
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
收稿日期:2011-03-02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 2010年度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SRIP)立项项目 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燕佩(1989-),女,浙江宁波人,日语系2008级学生,从事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李广志(1966-),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讲师,硕士,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思想史等研究。
生时代的这段时间里,织物已经开始盛行起来
[5]
。弥的 女重宝记 中展示了这一盛况。演员们穿的戏装中,不少纹样是以演员的姓名及室号命名的。比如四条纹和环交织的竖条花纹因为第3代中村右卫门的俳号为芝玩,于是就戏称为芝玩缟。再如市松花纹即正方形的黑白连续花纹,是宽宝1年(1741年)演员佐野川市松的衣服下摆中首次使用的花纹,由于他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促使市松花纹在民间为人熟知。歌舞伎作为日本民众喜好和追崇的艺术形式,演员所穿戴的服饰以及服饰上的纹样很快地传播开来,成为大众流行的纹样。
如此一来,文艺和纹样美学的界限也就不那么明显了。通过文艺展现服饰纹样,不仅能够更加贴切地表达出穿着的意境,更能深刻地反映文学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织物
古代中国是东亚世界的中心,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以朝贡与册封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秩序体系。
大约在弥生时代,日本脱离孤立状态,加入了中国的册封体系。此后,大陆文化在不同时期,多形态、多渠道地传入了日本。弥生时代正值中国的战国末期以及秦汉王朝更迭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激烈的变动中,南方亡民或因亡国之耻,或为避战乱等渡海移住日本,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 魏略 称: 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福冈县比惠遗迹出土的弥生前期中叶(公元前100年左右)的瓮棺(用于埋葬遗体的土器及陶器。日本在绳文时代晚期主要用于埋葬婴幼儿。弥生时代盛行于北九州一带,作为埋葬方式在日本各地持续至中世和近世)中发现有绢布,这说明大陆出产的绢布在当时已经流入日本。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设置乐浪郡等四郡,为中国文化向东方的传播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汉初,中日交往密切,公元1世纪左右,汉王朝同日本有了直接往来。 汉书 地理志 中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见云。 后汉书 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遣使通汉,光武帝赠以刻有 汉委奴国王 五字的金印,这是中日两国交往的较早记录。进而奴国王、面土国王等遣使汉都,及至邪马台国时,倭女王卑弥呼与魏王朝互派使节,交往频繁。这样,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中国的中原文化直接输到日本。汉时,织锦传入日本。邪马台国与中国的几次交往中,所朝贡的织物,由魏景初3年(239年)的斑布到正始4年(243年)的倭锦、绛青缣、锦衣、帛布,进而丰富到正始9年(248年)的异纹杂锦
[6]
[8]
生时代纺织技术有所发展,弥生遗址中发现许多布片、印有布痕的陶器,纺轮以及藤、梭、综等织布机的构件。从出土的器物和陶器上的布痕来看,布的结构为平织,原料主要是萱麻等纤维
[6]
。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给服
饰纹样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想的进步使得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上升到利用自然的阶段。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菊花、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二、以文学艺术为背景构思的和服纹样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 文艺纹样 。
依据 源氏物语 中某些章节设计的 近江八景 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
[7]
。大伴家持在 万叶集 中
描写道: ! ?#知 越 海 荒磯 波 見 !?# 。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层层浪花,鲤鱼在波涛间飞跃,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海滨景象。 古今和歌集 里有许多以枫叶为主题的和歌,以其中的诗篇构成图案,将诗词用视觉的角度表达出来,独具特色。 源氏物语 、 伊势物语 等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设计背景。和服中被运用较多的千鸟图案在 万叶集 、 古今和歌集 中经常被咏颂,具有民谣传说所记述下来的文学色彩。
日本人把纯文艺表现在染织上面的传统,在中世纪的 漪绘 图案中便可找到印记。经过各个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到了江户时期友禅染的发明,使得和服纹样变得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这一时期的和服纹样,尤其是风景纹样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歌谣、诗歌等纯粹的文艺特色。
此外,日本特有的歌舞伎纹样也是文艺纹样的一种。演员们为了演出效果,缝制出各种各样的衣服,由于其极具特色,观众竞相模仿。元禄5年(1692年)版
。
从织物品种、色彩和花样的变化,可见在与中国交往中,日本纺织技术得以迅速提高。雄略天皇7年(463
年),日本自百济邀请织工,令其在河内(今大阪)织锦。同一时期,还出现了红色的蜀江锦 经锦 和彩色的 纬锦 ,另有粗绵的 倭锦 和 大和锦 。
[9]
浮华之风盛行,随着能乐艺术的风靡,艺人追求能装束(能装束:能乐服装。日本能乐演员所穿戴的帽子、假发、衣服、袜子等的总称。不包括面具,几乎均为江户时代以前的服装,华丽奢侈)绚烂华丽的艺术效果,促进了染织技术迅猛发展。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现了蘘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上。出现了诸如 红白段菊花花篮 这样用完整的大朵菊花纹样装饰的能装束。
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 唐织 。作为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
[11]
[6]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纹样 四、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六七世纪,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吸收先进科学文化,加强了与中国的交流。607 618年间,日本5次派遣使臣前往隋朝。唐代,派遣遣唐使的规模更是空前绝后,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自舒明天皇2年(630年)至宽平6年(894年),日本皇室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6]
。
经过这些大规模的交往,日本广泛地吸收大唐的先进文化,在日本掀起了一场唐化运动。在服饰文化领域,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服饰改革, 大日本史 卷三百四十 礼乐 七云: 初孝德帝(645 654年)始用唐服,至此(指天智天皇662 671年),大礼大祀,并着唐制礼服。
[10]
由此可知,7世纪时,日本引入唐朝服饰。现收藏于长尾美术馆的能装束 雁木火太鼓牡
并使之制度化。
在纹样方面,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正仓院保存的 赤地鸳鸯唐草纹锦 就是唐时传至日本的。平安时代后,镜背的图案,侍卫、乐人的衣服上添加的蛮绘(日本古代袍花纹图案的名称。绘有鸟兽、花草等图案的圆形印染花纹或纺织花纹)以及有职纹样中均出现了鸳鸯纹。
宝相花纹是蔷薇的一种,花朵大而艳丽。唐代的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
唐时流行连珠纹。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构建的。
唐朝对日本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所藏的众多古代染织品,绝大多数为中国丝织品或模仿中国纹样及染织工艺制作的织物。 五、日本兼收并蓄的纹样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日本化。
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时代,
丹 ,充分展现了当时纹样的璀璨绚烂。
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
[3]280
。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地方纺织业的发展,诸大名在自己的势力下招工商业者,给予特别的奖励,使得各地染织业充满生气。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
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六、和服纹样的主要寓意
由于和服纹样深受中国纹样特别是唐服纹样的影响,因此和服又称 唐衣 、 唐绵 、 唐草 。这些影响并不局限于纹样本身,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松梅竹被称为 岁寒三友 ,作为祥瑞吉祥纹样,被广泛地运用到和服纹样中。它们代表长寿、节操、清高等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神仙思想和儒教文化。梅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竹临霜而不凋,四时长茂,竹竿节节挺拔、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称赞;松柏赋予意志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常青不老的特性使其成为长寿的代表
[12]
。此外,代表瑞兆的龙、麒麟、凤凰等图案在日
本也颇受欢迎。
和服上的有职纹样寓意更加深刻。早在汉代的汉冕服中,就出现了代表职位的十二章。 十二章 出自 尚书 益稷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12种图案饰于服装上,代表君主的十二种才能和美德。唐代,进一步规定了以袍纹定官位的品级。武则天即位时,规定用对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作为文武官员的袍绣。
日本宫廷服饰就是以中国隋唐的朝服为蓝本制定的。日本实施律令制度以来,天皇的朝服为冕服,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冕服上绣有日、月、星、辰、龙、凤等12种纹样。皇太子以及下诸臣,按照 衣服令 规定,不同的位次,穿戴不同衣冠,反映出严格的朝服等级制度。到了平安时代,和服纹样开始更多地融入本土化元素。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定型的有职纹样有桐竹凤凰纹、云鹤纹、立涌纹、霰纹、窠纹、龟甲纹、唐草纹、绫纹、浮线绫等。其中桐竹凤凰纹在有职纹样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 结语
和服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着日本各个时期的历史。从其发展和演变中可以窥得和服纹样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可以窥见日本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嬗变。不断融入的新元素使得和服纹样风格逐渐改变,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变迁。
和服纹样的起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流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形式是多样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服纹样的发
展经历了从单调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足到完善的过程,在中国文化和唐服的熏染下最终演变成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梳理和服纹样的历史,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服理念、认识和掌握日本传统服饰的设计与构思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钧.锦彩纹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上條耿之介.日本纹様事典[M].东京: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
[4]陈寿.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桑田忠親監修.日本史分类年表[M].东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59年:50.
[6]吴延缪.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6,45(6):114.
[8]沈仁安.日本起源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53.[9]汪郑连.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0.
[10]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
本服饰的影响[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15(4):31.
[11]石田尚豊,田辺三朗助,辻惟雄,中野政樹監修.日本美
術史事典[M].东京:平凡社:1987.
[12]钱永宁,侯慧俊.织物纹饰图典[M].上海:上海科技文
献出版社,2008:305.
AnExplorationoftheOriginsofJapaneseKimonoPatterns
ZHOUYan-pe,iLIGuang-zhi
(ForeignLanguageFaculty,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ElegantandbeautifulpatternsofthekimonosareacombinationoftheexquisitefeelingsofJapanesetowardsnatureandlocalcultureandtheirpursuitofbeauty.Patternsofkimonos,apartofJapaneseartsandcrafts,havealonghistory.Thispapersum-marizesthehistoricaloriginandfeaturesofthedevelopmentofthesepatternsbytracingbacktotheevolutionsofthem.nesecostumesanditspatterns.
Keywords:kimonos;patterns;dressesoftheTangdynasty;history
Italsoproves
thatthesepatternsaredeeplyaffectedbyChinesecultures.DressesoftheTangdynastyaretheperfectmodelsforthedesignofJapa-
范文二:【word】 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
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
2011年9月
第3O卷第9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
Joum~ofHeflon~iangCdlegeofEducation
Sep.2011
VD】.3ONo.9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1.09.054
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
周燕佩,李广志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和服上高雅优美的纹样,不仅表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和风土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和服纹样作为日本工艺美术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追溯纹样与和服演变的历史,总结出和服纹样发
展的历史脉络及特点.同时,论证了和服纹样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唐服是日本服饰及其纹样设计的绝佳模本.
关键词:和服;纹样;唐服;历史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1)09—0128—04
引言
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
不可分.从美学角度看,纹样从远古时代单纯的弥补
缺点,修补瑕疵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转化,逐
渐形成了具有各个民族特色,有象征意义和有较高审
美价值的装饰.同时也是精神构成的一部分,它可
以更好地表达纹样所依附的服装,器具,建筑等的内
涵.
远古的纹样大多代表符号,其标识作用大于说明
作用,表号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反映出人类把思想
感情寄予图案中,用视觉化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象征
意义J34.而和服中的纹样作为日本纹样史上的一个
分支,其发展既与纹样的发展息息相关,又具有其独自
的特色.
探究和服纹样的起源,有必要从纹样所依附的和
服为着手点.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
据《魏志?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
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4世纪
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潸出土的壁画
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
鲜半岛传人的胡服系的服饰.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
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
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
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
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
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日本和服纹样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
分:一是日本本土纹样,二是外来纹样.以下就日本和
服纹样的起源及演变作以粗浅探究.
一
,源于自然崇拜的纹样
虽然和服的雏形起源于3世纪,然而纹样本身在
此之前早已存在.日本纹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绳文时代.远古时代的纹样多以几何的点,线,面等为
主,那时已经出现了隆起纹,贝壳纹,波状细隆线,栉目
纹,竹管纹,圆等纹样.这些纹样大多源于日本岛民对
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们多
以自然物为装饰题材和手段创造而成.弥生中期开
始,流水纹,波状纹,篪状纹,扇纹,旋涡纹等旋转式的
纹样逐渐形成并有了固定的概念.之后这些纹样
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出现在日本的服装上.
据《古事记》,《日本书记》,《埴轮书记》,《古语拾
遗》等文献记载,日本上古时代的服装多用原始植物纤
维,诸如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材料制作而
成.古坟时代遗迹中发现很多藤植物纤维的布匹.从
奈良县硪城郡的唐古遗迹和静冈县的登吕遗迹发现的
布片残迹推测,公元前二三世纪,在绳文时代过渡到弥
收稿日期:2011—03—02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2010年度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StoP)立项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燕佩(1989一),女,浙江宁波人,日语系2008级学生,从事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李广志(1966一),男(蒙古
族),内蒙古通辽人,讲师,硕士,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思想史等研究.
?--——
128?--——
生时代的这段时间里,织物已经开始盛行起来.弥
生时代纺织技术有所发展,弥生遗址中发现许多布片,
印有布痕的陶器,纺轮以及藤,梭,综等织布机的构件.
从出土的器物和陶器上的布痕来看,布的结构为平织,
原料主要是萱麻等纤维.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给服
饰纹样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想的进步使得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
上升到利用自然的阶段.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
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
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人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
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
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
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
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
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
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菊花,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
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二,以文学艺术为背景构思的和服纹样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
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
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
一
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
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
依据《源氏物语》中某些章节设计的”近江八景”
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
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寄
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川.大伴家持在《万叶集》中
描写道:”加加岛办匕加招知I)世c越海荒磷
波屯兄世交L/屯老”.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层层浪
花,鲤鱼在波涛间飞跃,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海滨景象.
Ch今和歌集》里有许多以枫叶为主题的和歌,以其中
的诗篇构成图案,将诗词用视觉的角度表达出来,独具
特色.《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等文学作品中还有许
多设计背景.和服中被运用较多的千鸟图案在《万叶
集》,《古今和歌集》中经常被咏颂,具有民谣传说所记
述下来的文学色彩.
日本人把纯文艺表现在染织上面的传统,在中世
纪的”漪绘”图案中便可找到印记.经过各个时代的
丰富和发展,到了江户时期友禅染的发明,使得和服纹
样变得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这一时期的和服纹样,尤
其是风景纹样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歌谣,诗歌等纯粹
的文艺特色.
此外,日本特有的歌舞伎纹样也是文艺纹样的一
种.演员们为了演出效果,缝制出各种各样的衣服,由
于其极具特色,观众竞相模仿.元禄5年(1692年)版
的《女重宝记》中展示了这一盛况.演员们穿的戏装
中,不少纹样是以演员的姓名及室号命名的.比如四
条纹和环交织的竖条花纹因为第3代中村右卫门的俳
号为芝玩,于是就戏称为芝玩缟.再如市松花纹即正
方形的黑白连续花纹,是宽宝1年(1741年)演员佐野
川市松的衣服下摆中首次使用的花纹,由于他的表演
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促使市松花纹在民间为人熟知.
歌舞伎作为日本民众喜好和追崇的艺术形式,演员所
穿戴的服饰以及服饰上的纹样很快地传播开来,成为
大众流行的纹样.
如此一来,文艺和纹样美学的界限也就不那么明
显了.通过文艺展现服饰纹样,不仅能够更加贴切地
表达出穿着的意境,更能深刻地反映文学作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织物
古代中国是东亚世界的中心,中国王朝与周边国
家形成了以朝贡与册封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秩序体系.
大约在弥生时代,日本脱离孤立状态,加入了中国
的册封体系.此后,大陆文化在不同时期,多形态,多
渠道地传人了日本.弥生时代正值中国的战国末期以
及秦汉王朝更迭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激烈的变动中,南
方亡民或因亡国之耻,或为避战乱等渡海移住日本,他
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魏略》称:”闻其旧语,自
谓太伯之后.”福冈县比惠遗迹出土的弥生前期中叶
(公元前100年左右)的瓮棺(用于埋葬遗体的土器及
陶器.日本在绳文时代晚期主要用于埋葬婴幼儿.弥
生时代盛行于北九州一带,作为埋葬方式在日本各地
持续至中世和近世)中发现有绢布,这说明大陆出产的
绢布在当时已经流入日本.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设置乐
浪郡等四郡,为中国文化向东方的传播开创了一个新
时期.汉初,中日交往密切,公元1世纪左右,汉王朝
同日本有了直接往来.《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
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见云.”《后汉
书》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遣使通汉,光武
帝赠以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是中日两国
交往的较早记录.进而奴国王,面土国王等遣使汉都,
及至邪马台国时,倭女王卑弥呼与魏王朝互派使节,交
往频繁.这样,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中国的中原文化
直接输到日本.汉时,织锦传人日本.邪马台国与中
国的几次交往中,所朝贡的织物,由魏景初3年(239
年)的斑布到正始4年(243年)的倭锦,绛青缣,锦衣,
帛布,进而丰富到正始9年(248年)的异纹杂锦.
从织物品种,色彩和花样的变化,可见在与中国交往
中,日本纺织技术得以迅速提高.雄略天皇7年(463
—
129—
年),日本自百济邀请织工,令其在河内(今大阪)织
锦.同一时期,还出现了红色的蜀江锦”经锦”和彩色
的”纬锦”,另有粗绵的”倭锦”和”大和锦”.
四,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纹样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六七
世纪,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吸收先进
科学文化,加强了与中国的交流.607-_618年间,日本
5次派遣使臣前往隋朝.唐代,派遣遣唐使的规模更
是空前绝后,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自舒
明天皇2年(630年)至宽平6年(894年),日本皇室共
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经过这些大规模的交往,let本广泛地吸收大唐的先进
文化,在日本掀起了一场唐化运动.在服饰文化领域,
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服饰改革,《大日本史》卷三百
四十《礼乐》七云:”初孝德帝(645--654年)始用唐
服,至此(指天智天皇66271年),大礼大祀,并着
唐制礼服.”叫由此可知,7世纪时,日本引入唐朝服饰
并使之制度化.
在纹样方面,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
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
象征.正仓院保存的”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就是唐时
传至日本的.平安时代后,镜背的图案,侍卫,乐人的
衣服上添加的蛮绘(日本古代袍花纹图案的名称.绘
有鸟兽,花草等图案的圆形印染花纹或纺织花纹)以及
有职纹样中均出现了鸳鸯纹.
宝相花纹是蔷薇的一种,花朵大而艳丽.唐代的
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
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
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
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
唐时流行连珠纹.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
一
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
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法隆寺所
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
构建的.
唐朝对日本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日本正仓院
和法隆寺所藏的众多古代染织品,绝大多数为中国丝
织品或模仿中国纹样及染织工艺制作的织物.
五,日本兼收并蓄的纹样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
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El本化.
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
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时代,
一
130一
浮华之风盛行,随着能乐艺术的风靡,艺人追求能装束
(能装束:能乐服装.日本能乐演员所穿戴的帽子,假
发,衣服,袜子等的总称.不包括面具,几乎均为江户
时代以前的服装,华丽奢侈)绚烂华丽的艺术效果,促
进了染织技术迅猛发展.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
现了蓑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
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
上.出现了诸如”红白段菊花花篮”这样用完整的大
朵菊花纹样装饰的能装束.
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
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
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
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唐织”.作为
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
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
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
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
现.现收藏于长尾美术馆的能装束”雁术火太鼓牡
丹”,充分展现了当时纹样的璀璨绚烂.
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
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
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
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
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
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地方纺织业的发展,诸大名在自己
的势力下招工商业者,给予特别的奖励,使得各地染织
业充满生气.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
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
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
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
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
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六,和服纹样的主要寓意
由于和服纹样深受中国纹样特别是唐服纹样的影
响,因此和服又称”唐衣”,”唐绵”,”唐草”.这些影响
并不局限于纹样本身,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
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作为
祥瑞吉祥纹样,被广泛地运用到和服纹样中.它们代
表长寿,节操,清高等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神仙思想
和儒教文化.梅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
立志奋发的激励;竹临霜而不凋,四时长茂,竹竿节节
挺拔,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称赞;松柏赋予意志坚
强,坚贞不屈的品格,常青不老的特性使其成为长寿的
代表n引.此外,代表瑞兆的龙,麒麟,凤凰等图案在日
本也颇受欢迎.
和服上的有职纹样寓意更加深刻.早在汉代的汉
冕服中,就出现了代表职位的十二章.”十二章”出自
《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
宗彝,黼,黻等12种图案饰于服装上,代表君主的十二
种才能和美德.唐代,进一步规定了以袍纹定官位的
品级.武则天即位时,规定用对狮,麒麟,对虎,豹,鹰,
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作为文武官员的袍绣.
日本宫廷服饰就是以中国隋唐的朝服为蓝本制定
的.日本实施律令制度以来,天皇的朝服为冕服,是最
高级别的礼服.冕服上绣有日,月,星,辰,龙,凤等l2
种纹样.皇太子以及下诸臣,按照”衣服令”规定,不
同的位次,穿戴不同衣冠,反映出严格的朝服等级制
度.到了平安时代,和服纹样开始更多地融人本土化
元素.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定型的有职纹样有桐竹
凤凰纹,云鹤纹,立涌纹,霰纹,窠纹,龟甲纹,唐草纹,
绫纹,浮线绫等.其中桐竹凤凰纹在有职纹样中级别
最高,影响最大.
结语
和服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着日本各个时
期的历史.从其发展和演变中可以窥得和服纹样的历
史轨迹.同时也可以窥见日本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嬗
变.不断融入的新元素使得和服纹样风格逐渐改变,
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变
迁.
和服纹样的起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流变,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形式
是多样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服纹样的发
展经历了从单调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足到完善
的过程,在中国文化和唐服的熏染下最终演变成富有
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梳理和服纹样的历史,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服理念,
认识和掌握日本传统服饰的设计与构思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钧.锦彩纹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
[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o3.
[3]上僚耿之介.日本纹檬事典[M].东京:雄山阁出版株式
会社,昭和56年.
[4]陈寿.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桑田忠规盛修.日本史分类年表[M].东京:东京书籍株
式会社,昭和59年:5O.
[6]吴延缪.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7]辛艺华.Et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2006,45(6):114.
[8]沈仁安.日本起源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53.
[9]汪郑连.中El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J].浙江纺织
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6,(4):40.
[1O]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
本服饰的影响[J].西北纺织工学院,2001,15(4):
31.
[11]石田尚置,田边三朗助,过惟雄,中野政树盛修.日本美
衍史事典[M].东京:平凡社:1987.
[12]钱永宁,侯慧俊.织物纹饰图典[M].上海:上海科技文
献出版社,2008:305.
AnExplorationoftheOriginsofJapaneseKimonoPatterns
ZHOUYan—pei,LIGuang—zhi
(ForeignLanguageFaculty,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ElegantandbeautifulpatternsofthekimonosaleacombinationoftheexquisitefeelingsofJapanesetowardsnatureand
localcultureandtheirpursnitofbeauty.Patternsofkimonos,apartofJapaneseartsandcrafts,havealonghistory.Thispapersum—
marizesthehistoricaloriginandfeaturesofthedevelorImentofthesepatternsbytracingbacktotheevolutionsofthem.Italsoproves
thatthesepatternsaredeeplyaffectedbyChinesecultures.DressesoftheTangdynastyaretheperfectmodelsforthedesignofJapa.
nesecostumesanditspatterns.
Keywords:kimonos;patterns;dressesoftheTangdynasty;history
范文三:日本和服的起源、种类和制作工艺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きもの"。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和服的起源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种类
代表日本传统服装的“和服”在世界上也很有名。虽然它已很少作为日常服装而存在,但是在正式的宴会,婚礼,新年等特别的机会里,穿和服的女性还是很多。还没结婚的女性穿的是长袖的“振袖”和服,已婚女性则是穿着印有黑字图纹的“留袖”和服,根据年龄的不同,该穿哪种和服都有规定的。另外,系在和服上的腰带因年龄和场合的不同,系法也不同。而男性不管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都穿黑色的裙裤样的和服(名为“羽織袴”)。
毕业时穿 “袴”
“浴衣”是夏季穿的没有衬里的棉质和服。其具有轻松不受拘束的特点,作为普通服装,受到人们的喜爱。即使在穿和服的机会比较少现代社会里,每当烟火大会,盂兰盆会舞,或是参拜神社的日子,穿浴衣的人还是很多。另外,人们在温泉里洗好澡后,也会在房间里穿浴衣,作为宽大的休闲服,也有人把浴衣当睡衣穿的。穿浴衣的时候,一般是赤脚穿木屐而不穿布袜子的。这是会给人带来视觉上清凉感夏季装束。
振袖 ふりそで 未婚少女穿的,成人节上穿的就是这种
袴はかま 毕业穿的
浴衣ゆかた 主要在花火大会等节日时穿的
旅馆住宿,泡温泉时穿的浴衣
羽織袴 はおりはかま
和服的制作工艺
着物KIMONO(和服)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色染,纤细的绫织,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爱顾,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赏花幕」,此乃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产生栩栩如生的良好效果,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般引人入胜。
一本の布IPPON NO NUNO〈一块布〉
和服的制作方式,须先决定布料所需的宽度,再以一标准化的模矩单元,决定各部份的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和服宽度是不一样的。在制作时布料之反面朝上,这块反面的布,在日文中便称为「反物TANMONO」。
做好布料的裁制分配之後,以直线裁成一块块直条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组合,制作过程中不会有多馀的布料。孩童的和服,则是在丈量布料时,便事先预留一部份缝份,以便随著成长过程,适时地加长放宽,而修正成合适的尺寸。和服之所以采取这种设计与制作方式,其精神就在於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费、代代相传、多人能穿」的传统风俗。
下图是简化和服“浴衣”的最传统工艺制作流程
范文四:和服的穿法
....
练习和
服的基本
穿法,熟
练后,会穿得很漂亮。如果让别人穿,穿时容易,解时难。 穿出和服的韵味要掌握以下
要点: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袜子),然后按顺序整齐穿上,带子不能系得太紧。
1. 披上和服,把内衬衣的袖子套进和服袖里。把和服的背缝调整到后背中
心,然后用夹子把衬衣与和服的领子固定住。
2. 用手提起领子并调整下摆的长度,以不接触到地面的长度为止。
3. 打开和服把前领放到腰骨的位置,决定正面的幅宽。和服边缘与身体侧
边对齐为宜。
4. 决定幅宽后,慢慢把正面打开,接着把底面合身定宽,然后把右手所拿
着的领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摆线程倾斜状。
5. 重复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领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
注意不要错位。腰间出现后皱折往上调整。
6. 在腰间系上第一根细绳。带子从身体正面往向系,
在背中交差后线回到前面打结。
7. 把腰间的皱折拉平。手从和服袖裉下的开衩处伸进去检查和服是否被带
子夹住,弄平背后多余的部分。
8. 同样把胸前多余的部分平整好,把皱折拉到腋下,两手抓住两袖边,轻
轻拉袖口。
9. 检查两领子是否整齐交差好,如有错位,把手从袖裉下的开
衩口伸进去调整。领口开衩不能太在也不能太小。
10. 在胸下系上第二根细绳,多余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齐,正面
重复的部分程水平状。
11. 端正腰身,在胸前系上一条叫"伊达"的小带子,因为小带子有伸缩性,
注意不要系得太紧。
12. 检查胸前和后背是否有折和松懈,有的话,往腋下这边拉平整。
整体完成后用大镜子检查是否有差错,然后摘下领上的夹子。
范文五:日本的和服
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节”,全国133万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
参加各具特色的庆祝仪式,宣告自己成年。“成人节”也标志着从这天起,他们拥
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拥有选举权,违法要负全责。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
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图
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欣赏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
的细腻感受.
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
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
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
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
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
和服的制作方式,须先决定布料所需的宽度,再以一标准化的单元,决定各部份的
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和服宽度是不一样的.做好布料的裁制分配之後,以直线裁成
一块块直条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组合,制作过程中不会有多馀的布料.
孩童的和服,则是在丈量布料时,便事先预留一部份缝份,以便随著成长过程,适时
地加长放宽,而修正成合适的尺寸.和服之所以采取这种设计与制作方式,其精神
也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费,代代相传,多人能穿」的传统风俗.
过去有人认为,腰间缠著宽宽的,厚厚的一层带子,是对身体进行束缚,是不科学,不
卫生的,但是,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和服的腰带不仅能平均地压迫身体,使人体的
血压下降,可以将胃往上托,更是一种科学和卫生的方做法.
一, 和服的传统
和服是以中国唐代的服装为基础,亦有其悠久的发展史的服装.西元8世纪,中国
唐代的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今日日本人所穿的和服,
大约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
时代和服
1: 和服女装最早被称为"贯头衣″,男装被称为"横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
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再用带子系住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裙子的下装,原始
而实用.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减的布围在身上,如同和尚的袈裟般露出右肩.
2 :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 日本出现了两种的服装样式.一种是套肩式圆领衫,类似
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右衽,领尖至腰间,袖子为筒形袖,长
度在膝盖以上.
与上衣配套的还有领巾,于须比,袴.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形式不限,通常
依个人喜好而定.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由肩垂至腰间〈古代
日本妃女忌讳被男子看到,所以用於须比蒙面〉.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
布,此只由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
3:日本的奈良时代 正值中国的盛唐时代,日本派出大批的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
这些遣唐使把唐代的文化,艺术,服饰,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故此时期的日本服
装受中国影响深远,但服装色彩还是较简单.
4:平安时代 国风盛行,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特的奢华与精致的特
色,服装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发展.女性的服装主要是"十二单衣″和"
唐衣″,男性的服装主要是"束带″,"直衣″和"狩衣″.贵族社会的服装是以绢为
主,平民则是以麻为主,不可使用绢.
5:鎌仓时代 政府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衰退.此时期精干,简易的武家文
化出现,服装上也反映出此时期的特徵.当时中国正值元朝,元朝大军连续数次侵
犯日本,日本人为了便於战争,服装再度恢复朴素,宽袖又变回窄袖.
6:室町时代 此期开始在衣服上印上家纹,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直垂和侍乌帽子
是时髦的男装,女装则是朝简单化发展. 7:江戸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男装,女装虽有变化,〈如女
装小袖形状变的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
到了明治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今天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色.
8:明治,大正,昭和时代 现代日本的服饰虽为和洋并存,但在明治时期,女性仍著
和服.男性方面,虽有一部份穿著洋服,但视和服为正式服装.
进入大正时期,男子流行穿著西装,女性亦开始穿著西式服装.而在和服方面,女性
流行华丽的羽织.
大正以後,因为战争,使得和服演进中断,战後才又继续发展.
振袖 振袖为未婚女性的礼装,依袖子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
因为未婚女性专用衣装,婚后须将袖子剪短。 *大振袖:花嫁新娘装等。
*中振袖:参加结婚喜宴、成人式、 毕业式、谢师宴、茶会等场合。
*小振袖:正式、非正式等各种场合均可穿着。
留袖 留袖为已婚女性的正式礼装, 多半穿着在结婚喜宴翟积式场合。 颜色为
黑色, 裙摆及袖口织有图案, 再搭配镶有金、银线的腰帶。留袖又分为黑留袖
和色留袖。
浴衣(ゆかた) 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种, 洗完澡后或夏天较热季节时所穿的简易
和服, 材质大多为绵织品。明治时代(十九世纪后半)之后,日本开始引进洋服、
西服、穿和服的人就变少了,但近年来,在夏天的庙会、烟火大会中等热闹场所,
浴衣就成了年轻女性夏季流行的新宠!
訪問著(ほうもんぎ) 訪問著又称"色留袖" ( 色彩留袖 ), 因下摆多半是较花
俏的图案, 故并无已婚或未婚之规定, 穿着场合较广。
普段著(ふだんぎ) 和服种类诸多,依衣料的材质、织法、花纹、颜色等,其
称呼不同。
所谓普段着为曰常衣裳,从居家休闲、 逛街、购物、茶会、同学会等场合均可
穿着。
专科以上的毕业典礼或学位授与仪式中所穿着的衣裳。
鞋子可分和服夹脚鞋和马靴两种。
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 女性一生中最美的叶候着装→花嫁新娘裝。 日
本人结婚形态可分为两种: 传统的神前结婚、西洋教堂结婚;若是神前结婚的
話, 花嫁裝是不可缺的。 一般常见花嫁裝有三种: 白无垢、打掛、振袖。 着
上配戴及衣裳种类, 会因家族规定及个人风格有所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