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开展环境教育的三结合
摘 要: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环境教育更显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能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环境教育得从孩子抓起,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场地,更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开展环境教育光靠老师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得多方位进行,环境教育必须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与家长的互动合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环境教育的活动有意义,让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关键词:环境;教育;三结合
一、环境教育与生活习惯紧密结合
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将环境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让环境教育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实际进行有关教育。如“节约用水”“爱惜粮食不浪费”“小手帕”等等。我们针对有的孩子不能吃完自己饭菜的情况,开展一系列的“爱粮食”教育活动,在室内用图片展示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情境,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的浅显道理。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围绕生活实际问题积极思考。如,在认识“小手帕”的活动中,我们着重让幼儿了解使用手帕对环境保护的好处,引导他们思考“纸巾和手帕哪一个对清洁卫生更有好处?为什么?”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认识到“纸巾会制造许多的垃圾,而小手帕用后可以清洗,可以重复使用”的道理。水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但也离不开的,水资源有限,因此“节约用水”更显重要。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懂得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但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节约用水,怎么做呢?洗手时不玩水、关紧水龙头,不让水白白流走,并学着一水多用,洗脸的水可以洗脚、洗袜子……这些“小事”背后潜藏着环保的价值,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教育要与家长的互动合作结合
我们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根据互动的原理,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如,活动“废品变为宝”中,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活动“我和小树交朋友”中,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爱心卡,请家长记录幼儿说的关于爱护小树的话语,并填写在爱心卡上,然后同幼儿一起把爱心卡挂在树上以警示他人;活动“美丽的家”中,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设计美好的家园,然后画下来等等,这些渗透着环保教育内容的活动丝毫找不到说教的痕迹,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里既获得了知识,愉悦了身心,又积累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了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三、环境教育要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因此,在环境教育中应注重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如,活动“我和小树交朋友”中,家长与我们一起把幼儿带进大自然,去和小树交朋友,让幼儿抚摸一下小树的脸,量一量小树的腰有多粗,并给小树取一个名字,然后挂上自己设计的爱心卡,并和小树朋友合影留念,再拾几片小树的叶带回做成好看的粘贴画等等,此时关心热爱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环境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与家长互动合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更加激发了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同时还能看到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孩子们稚弱的行为影响家长,让家长也一起加入我们保护环境,让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编辑 马燕萍
范文二:高中历史,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指的是什么
篇一:四川省绵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试题
文科综合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300分。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
历史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第?卷5至7页,第?卷7至8页,共4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第?卷共12题,每题4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1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雅典民主的重要条件 ?罗马法公正至上观念
A.?? B. ?? C. ?? D. ??
3. 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这一措施 ?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 ?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
?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 ?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 B. ??? C. ??? D. ????
4.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
清代生产方式。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A.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
B. 牛耕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
2
C. 推动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5. 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
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A. 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C. 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 自由报名,唯才是举
6.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杜甫《夔州歌》)作为史料,该诗可用于研究古代四川
?水路交通运输 ?魏晋商品经济 ?唐诗宋词盛况 ?地域文化特色
A. ??? B. ??? C. ??? D. ???
7.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8.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游历临安(今杭州)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A. 穿着棉布的市民 B. 阅读《水浒传》的文士
C. 吟唱京剧的艺人 D. 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9(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明朝商业
3
城市分布图
A. 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 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D. 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10.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11. “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A. ?? B. ?? C. ?? D. ??
12.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
4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
?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 B. ??? C. ??? D.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卷共2题。
13((28分)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5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8分)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6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4分)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4分)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4分)
14.(24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
7
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
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2分)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8分)
材料三
8
广州十三行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6分) 绵阳市高201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卷共12题,每题4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BCADB6—10CCADA 11—12DB
第?卷共2题。
13((28分)(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重德行政绩(共8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2)趋势: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4分)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2分)
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2分)
(3)古代希腊“分权”设置(4分)——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四)五百人会议;司法机构:陪审法庭
本质区别(4分)
古代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
9
工。
(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高中历史,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指的是什么)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4)经验教训: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分权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重视反腐廉政制度和法律建设。(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4.(24分)(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每点2分,共8分)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2分)
(2)目的:宣示国力的政治目的为主。(2分)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联系;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4分,答出2点即可)
(3)不同:?背景不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政策不同: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
10
贸易。?影响不同: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清代海禁政策影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每点2分,共6分)
篇二:临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2015.5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不上交。
第?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在评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自我封闭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2.《水浒》群豪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动不动就来两斤牛肉,其实宋代是不允许随便宰杀牛的,宋代规定:屠牛者判一年半,发配一千里。水浒传里描述吃牛肉只是体现了
11
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宋代禁止吃牛肉反映了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宋代落后的生活习俗
3.2012年6月29日,在福建省霍童发现商周农业文明遗址,一批青铜锛、陶器等残片被发掘出土。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此次发掘,为中原文明已经在商周时期进入闽东提供了有力佐证。据此论断正确的是
A(青铜生产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B(铁犁牛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耕作方式
C(远古闽东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最早发源地
D(对研究远古闽东农业文化具有极高价值
4.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
A(耕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D(农民过着富足悠闲的生活
5.民谣是历史的缩影。“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这则明清时期安徽徽州地区一直流传着的民谣主要表明了
A(徽商注重维护职业道德 B(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
C(徽州地区开始形成商帮 D(明清时商业发生剧变
12
6.2012年7月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栏目中惊现青花热水瓶,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对此文物的真假专家们目前也没有定论。若该瓶确为文物,则其产生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东汉 B(唐朝C(北宋D(明朝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其中“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A(产生“柜坊”和“飞钱” B(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C(江南都市商业特别发达 D(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8.清朝后期 “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
充军”。上述材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禁止走私贩运 C(闭关锁国 D(保护林、渔资源
9.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也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借问
13
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0. 1492,征服天堂,,理想让我们坚强,,冲破黑暗的阻挡,,理想让我们坚强,,绝不放弃希望,,??,,深邃的时空里,,只剩下生命无限光芒。这是电影《哥伦布》的主题曲,下面对其解释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天堂:哥伦布心目中的天堂是美洲新大陆
B(理想:哥伦布远航最大的理想是寻找黄金
C(希望:造船航海等技术进步使他看到希望
D(光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贡献永放光芒
11.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上述历史学家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革命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12.马克思说“荷兰——它是l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A(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B(荷兰成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C(荷兰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4
13.右图是“l770--1850年英国煤产量增长图”,图中英
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不足
B(万能蒸汽机的发明和投入使用
C(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煤的供应量剧增
D(电的发明和应用使煤的需求量增加
14.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15.下表是1750--1860年英、美、中三国不同时期所占世界工业生产份额的比率。
A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迅猛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中国工业发展迟滞
D(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1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大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大模式”是依靠
A(资本原始积累发展B(科学技术发展
C(蒸汽机的发明使用D(殖民扩张发展
15
A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18.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
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D(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19. “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从1910年创办福州电气公司开始,刘家将发展实业的抱负逐一付之实施。到20世纪20年代,几乎控制着当时福州城民族工商业的命脉,被福州百姓誉为“电光刘”。这段时期“龙山刘氏”迅速发展的内因主要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0.每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就会引起网友的热议,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事件是
A(五年超英、十年赶美B(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
16
21.**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谈到:“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的谈话起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B(**这段谈话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当时全国对于包产到户认识高度统一
D(实行包产到户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22(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A(**南方讲话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扩大企业自主权D(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23(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引起如此反
响是因为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17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24(1993—1994年,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济合同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密集颁布。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5(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大,其中某“开放行动”被国际舆论评价为“这是新中国成立35年以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第?卷共4题50分。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6.(14分)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三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
18
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
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2分)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指的是什么,(2分)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
19
二 下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更为有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材料一认为全球化的开端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怎样的特征,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垄断组织对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分)
28.(13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追寻近代化的道路上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一直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邓
20
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篇三:2015学年荔湾区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
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
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
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丞相制度
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2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21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7.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 B(战国 C(秦朝D(西汉
28.
A(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B(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C(原料出口比重减少 D(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
29(以下是近来解密的《**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
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
《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
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对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国共合作使**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30(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将在苏联
22
逗留多久,**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
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访问苏联所要解决关键的问题是
A(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B(实现中苏建交
C(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D(共同抗美援朝
3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
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32(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
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
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
23
现了社会公平
33(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34(某同学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
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不恰当的一句是
A(减税减支缓通胀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消除滞胀凯特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35(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
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
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24
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40((25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
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
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
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
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
25
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
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
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
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
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 的?(8分)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
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
26
的特点或原则。(9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41((12分)科学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材料二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
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
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
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
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
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
27
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
并分析其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8分)
(2)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
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
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
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
事而已,非变法也。
——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
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
28
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指出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认识的异同(10分)
(2)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
因。(5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
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
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
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
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
29
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
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玄革命》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有知识,说明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悲剧在于,那些本来有可能制止后代进行毁灭性的竞赛,并进而阻止他
们进入战争的国际互动力量还没有强大到阻挡1914年8月灾难的发生。当枪声在那个8月
响起时,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这个大屠杀又转而
刺激了激烈的新意识形态的产生,它甚至更强烈地强调世界范围内阶级、种族或民族国家的
30
统一。
——《1780—1914 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美苏争霸陷入僵持状态,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对于这个问题
的看法有一个历史过程。1977年他说,‘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1985年进一步指出,‘在较
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1987年进一步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
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刘华秋《国际风云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2分)谈谈国际局势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3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
31
仰的英雄的行列。
材料二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请回答:
(1)造就华盛顿成为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4分)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2分)
(2)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5分)
40.(25分)
(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唐律注重
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分)
(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原则:制约和平衡(或三权分立)(2分)实现:
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分)
(3)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32
特点或原则(共6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学习西方等。(答其中两点得4分)
41.(12分)
(1) 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2分)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答其中两点得4分)
影响: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分)
(2)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对煤炭需求不大;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答其中两点得4分)
45.(15分)
33
(1) 相同之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分)
不同之处: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康有为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8分)
34
范文三:关于“三结合”一般问题的理论认识
作者:乔晓春
人口学刊 1996年04期
一、“三结合”提出的历史背景
中国从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理论界得出当时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客观上要求人口发展也要有计划”,而事实上在70年代末中国的计划生育在计划经济土壤下的发展还是很顺利,很有效的。因为“计划生育”和“计划经济”不仅在理论上是相互一致的,在实践上也是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进入80年代以来虽然未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社队集体所有制开始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此时建立在农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在没有任何组织准备的情况下,使原来行之有效的行政杠杆突然失去了它的支撑点。在旧的管理形式失效而新的形式又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导致80年代计划生育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生育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是,80年代广大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并未在这一困难时期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而是在不断探索新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在人口理论界又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计划生育关系”的讨论。人们一致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坚持计划生育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理论上肯定了计划生育,并没有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计划生育的问题。因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生育在理论上是不矛盾的,但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生育在体制上,在工作形式上,确实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经过80年代的摸索,进入90年代基层农村的计划生育部门相继创造了许多新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比如:苏南模式、盐城模式、承德模式、辽宁模式等。这些模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出一条中国计划生育的新路创造了经验。而吉林省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相结合,与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口号,并得到国家计生委的充分肯定。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中国传统的计划生育是一个重大的冲击,为此计划生育需要在两个方面探索新路子,一个是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范围内寻求新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另一个是将计划生育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寻求在内容上的结合和在体制上的接轨。而计划生育“三结合”实际上则是后一方面探索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三结合”的界定问题
“三结合”的思想一是来自于计划生育部门,即计划生育部门从自身工作考虑而提出来的;二是来自于农村基层实际部门,是从实际工作部门的切身体会中为使基层工作更有效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从农村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这一角度看,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宏观的结合上应该包括经济工作过程和市场经济体制两部分。传统的计划生育更多地是政府从直接干预个人或家庭的生育过程入手,但是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与政府的要求不一致时,这种直接干预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会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然而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即政府通过调整与人们生育行为和观念有关的社会经济政策来间接地使人们改变现行的生育愿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调整生育过程的目的。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需要将计划生育同经济工作联系起来,使国家在计划生育上不仅有行政杠杆,也有经济杠杆的调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将成为国家一切社会经济工作的载体,任何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体制才能发挥作用。计划生育工作也不例外,也应该寻求使计划生育工作的机制与现行体制相配套、相协调。如果脱离现有体制,抱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放,必然使计划生育的路越走越窄,最终会走进死胡同。微观上的结合主要指与个人和家庭的结合。因为计划生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个人和家庭。这里面也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计划生育是通过家庭和个人来实现的,而在一个家庭中,夫妇往往把其生育子女的数量、性别和间隔与家庭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因此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利益调节,使人们看到实行计划生育所得到的实惠,同时也使人们看到未实行计划生育在物质利益上的损失,从而通过利益上的倾斜,使人们真正从主观愿望上接受计划生育,自觉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去做;而在另一方面,提高广大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生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家庭幸福和睦,也将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针对现实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所提出的“将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的界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比较全面的。
从“三结合”的产生背景以及它的来源来看,很自然会得出现在的定义。但是任何一个概念的界定都存在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也存在着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如果从最高层次来概括,“三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结合”,即计划生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这就与我们要树立“大人口”观念一样,我们也应该把原来的狭义的计划生育工作观念进一步扩展。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计划生育,从而必须对计划生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若再具体一些,计划生育可以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角度,可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也可以从生产、生活的角度,甚至还可以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角度来结合。因此从第二个层次来概括“三结合”,应该提出将“计划生育与国家全面建设,家庭的全面幸福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这样即可以囊括所有的地区和部门,又包括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而第三层次才涉及到现在所提的“三结合”,它主要指农村的结合问题,但对于城市、对企业、部队如何将其有关的工作与计划生育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第四个层次则涉及各大部门下各个具体的地区如何结合,比如对农村来说,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有先进和落后地区,从经济性质上看,有农业、牧业、渔业区等,不同条件和环境下“三结合”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不可能全国一致,也不应该追求一致。因此国家应该鼓励各基层地区,根据自己自身的条件和环境设立自己的“三结合”项目或“三结合”工程,没有自身特色的“三结合”不可能是真正的结合。
总之,“三结合”至少可分为四个层次来进行表述,即第一个层次为最一般的表述;第二个层次为国家级的表述;第三个层次为部门的表述,第四个层次为地区的表述。一个比一个更具体。对国家来说可以比较抽象地谈“三结合”,因为国家的目的是提供工作思路,而不是具体方法。国家提具体的办法是不利于“三结合”工作开展的。相反,基层就不应该泛泛地讲“三结合”,而应有具体的办法,否则就可能会搞花架子或流于形式。
三、“三结合”的理论依据
“三结合”来自于农村基层的实践,但是农村计划生育走入“三结合”的道路,更多的是自发的,顺其自然的。认真分析会发现,“三结合”的提出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的必然结果。其依据主要有:
⒈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人们的生育要求和生育愿望。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早就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口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只是单纯地就控制人口增长而搞计划生育,并未对影响人口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似乎人们在等待经济的发展会在某一天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只是看到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社会制约机制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失灵,或者对于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起不到更大的作用的时候,似乎才想到某些方面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育动机。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很多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对人们生育意愿的转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妇女社会地位,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率,婴幼儿的保健和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适当地调整有关社会发展项目,关注某些特定项目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总体发展,也会有利于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因此计划生育的进一步深入必须将此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过程一起考虑,把计划生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⒉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这一体制的发展相配套、相协调。我国传统的计划生育模式是建立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上的,计划生育调解杠杆是支撑在计划体制的支点上。计划体制的解体使计划生育失去了支撑点,不得不单纯地依靠强迫命令去推行人口计划。但是市场经济除了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导致人们观念的变化:物资利益原则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更多地追求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因此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计划生育必须摆脱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重新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模式。而计划生育“三结合”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这一新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
⒊解决人口问题从来就不是单纯从人口方面入手的,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控制人口增长,推行计划生育有利于解决人口问题,但是发展经济,完善社会发展体制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的更好办法。从解决人口问题这一角度看,将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去考虑则是更有效的。而单纯从控制人口或计划生育的角度入手来解决人口问题,不仅不利于有效地控制人口,不利于人口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出现其它的一些问题。“三结合”正是既考虑了计划生育,也考虑了经济、社会及人口全面发展。
⒋计划生育在微观上是有代价的,政府必须在利益上给予考虑。“两种生产”相互适应是客观要求,这是从宏观和长期角度来讲。从微观上看,少生孩子并没能使家庭富裕起来。相反,有些孩子很多,特别是男孩子多的家庭收入却比较多,生活也比较好。这说明宏观上生育数量的减少会促进国家的富裕,但在微观上的少生并未导致家庭的富裕,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养老问题。很多计划生育家庭是付出了代价的,特别是在经济上。计划生育户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国家的利益上着想,少生了孩子,他们的损失必须由国家来考虑,他们由于计划生育所支付的代价,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给予补偿。计划生育“三结合”正是为这种补偿创造了条件。换句话说,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计划生育家庭的状况和困难,也要为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和幸福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发展,但是家庭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三结合”的落脚点是家庭和个人,国家在推行计划生育或鼓励人们实行家庭计划的同时,也应该为家庭全面幸福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传统的计划生育更多的是从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考虑,虽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证明。从长期看,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发展,但是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家庭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在利益关系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在我们考虑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在微观上尽可能地弥补或减轻宏观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三结合”恰恰把原有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的关注转向对个人的勤劳致富和家庭的文明幸福的全面关注,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做了更为具体和现实的工作。
⒍是中国计划生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口环境资源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计划生育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不断更新,随着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和政府对人口发展期望值的转变,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目的、对象、职能、方式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抱着旧的工作方式不放,就不可能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会出现与社会发展相矛盾和相抵触的地方。从而造成社会和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满,这样不利于未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甚至会阻碍中国计划生育事业。“三结合”为寻求计划生育的新路子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拓展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视野,为今后计划生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对“三结合”的总体认识
从我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看,提出“三结合”的工作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从理论上讲,“三结合”如何在语言上表述,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中国计划生育必须同整个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相结合,则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个人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有不同的表述。你提“三结合”,有人可能提“四结合”、“五结合”。因此,我们不能把“三结合”当成是一项具体工作模式,而应该看成仅仅是一种“思路”,是今后各项工作的一种指导思想。这就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一样,这一概念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内容,也没能给人更多的知识,但是它却给人提供了一种“思路”,使人们的认识更为开阔,从更远、更深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概念。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特点,在计划生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上有各自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把“三结合”看成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模式,往往会束缚各地、各部门的手脚,甚至阻碍“三结合”的进一步开展。从全国范围内,我们肯定“三结合”,肯定的是它的理论思路;从各地区和各部门来讲,肯定“三结合”不是指谁说得好,而应该是谁“做得好”,不应该是在同一种模式下的比较和判断,而应该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的“三结合”道路。
“三结合”的思路有了,但是基层部门真正推行“三结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有些条件还不具备。不论是国家还是基层部门都应该为推广“三结合”努力创造条件。同时,因为“三结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方式,因此,上级部门必须为下级部门推广“三结合”提供必要的指导,甚至给予必要的监督和考核。
作者介绍:乔晓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范文四:三结合教育_记录
小城子九年一贯制学校三结合活动记录
时间:2014.9.21
地点:校操场
主持人:张百忠
参加人员:全校师生,家长代表
主题:安全知识讲座
目的: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学会防范方法、培养自救自护能力
过程: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年六月份是“安全教育月”。 “安全无小事”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全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十分严重,火灾、溺水、中毒、交通事故、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进行安全教育。
1.行路安全:靠右边走、不并排多人行走。莫在公路
上闲逛、踢足球、打闹。
2.骑车安全:不并排、不带人、不逞英雄追汽车、不大撒把、不强行穿越公路。
3.下坑洗澡:不私自下坑、下坑应有大人监护。
4.伏天中暑:烈日当空下活动时间不宜太长、运动量应有所限制、多喝开水。
5.玩火安全:不带火种、鞭炮等易燃物品进校园。点燃垃圾等物品应在老师监督下进行,老师应在火完全熄灭的情况下离开。
6.校园内禁止带弹弓、玩具枪、刀剑等危险物品。
7.严防病从口入,严禁吃食不干净的食品,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
8.不吸烟、不喝酒、不偷吃校外果园的果子。 …………
总结:树立了师生“安全第一”思想、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学会了防范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同时也为家长敲响了警钟,提高了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
范文五:三结合教育总结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五祖中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小结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紧密联系,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在当今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学校不能再关门办学,只有努力构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事半功倍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优化与社区的联系,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校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97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努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兹将我校关工委几年来的做法小结如下:
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长大部分是农民,目前,家长对学校比较普遍存在着依赖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衣食住行是家长份内的事,而教育则由学校、教师负责。因此这些家长见到教师就忙不迭地再三说明:“你们学校的老师都很负责任,我们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不能辅导学生,这孩子平时只肯听老师的话,我们只好拜托老师多多管教。”这爽直的几句话就把教育子女的大事拱手推给了学校,依赖老师去管教学生。这些家长的潜意识里认为教育学生只是老师的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管自己的孩子“吃饱穿好”,较少过问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子女的缺点。一旦子女犯了错误或学习成绩不合家长的心意时,家长就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和不满的心理状态“恨铁不成钢”,于是常常不问青红皂白狠狠地训斥子女甚至打骂一顿了事。这种由依赖心理产生的触及皮肉不碰思想的简单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会逐步
形成家长与子女对垒的局面。
要使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校同步,就必然要改变某些家长的心理状态。当然,家长对子女和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短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特殊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够改变的。所以要矫正家长对子女教育所产生的心理偏向,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最优化的途径是教师与家长经常地、作有目的且富有感情的联系。
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使教师掌握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以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树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同时,也可以增进和培养相互间的情感,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为了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成立家长学校不仅是学校的需要,更是家长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共同来探索家庭教育规律,以实现教育子女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首先是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家长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难教难管。由于这一代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受到的各种教育,与自己青少年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前辈那里接受下来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己难于奏效。古代先哲先贤们留下来的“家训”一类经验之谈往往在实践中碰壁。直觉使他们感到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为了孩子的明天和家庭的幸福,他们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这门学问,即提高自身科学教育儿童方面的素质。而家长学校无疑可以满足他们这种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开展环境教育的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