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京剧的起源与种类
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下册英语单词表
姓名 成绩
1、在。。。。之后 2、一个;一些 3、篮球
4、海滩 5、在。。。之前 6、开始
7、骨骼;骨头 8、买(的过去式) 9、刷
10、白菜 11、蛋糕 12、接住;抓住
13、云 14、梳 15、饼干
16、一天;白天 17、早;早地 18、每个(人或物)
19、锻炼;练习 20、脸 21、旗
22、花 23、放(飞);飞 24、忘记
25、比赛 26、草 27、健康的
28、重的 29、高的 30、打;击(球)
31、家庭作业 32、小时 33、冰淇淋
34、晚的;迟到的 35、树叶(LESF的复数)
36、躺着 37、轻的 38、看上去像
39、输;输掉 40、低;矮 41、分(钟)
42、月 43、肌肉 44、需要
45、洋;海洋 46、洋葱 47、或者;还是
48、公园 49、晚会;聚会 50、豌豆
51、乒乓球 52、运动员 53、记得;想起
54、运动鞋 55、沙 56、短裤
57、凉鞋;拖鞋 58、皮肤 59、跳;蹦
60、天空 61、有人;某人 62、运动
63、强壮的 64、意外惊喜 65、糖
66、游泳 67、游泳池 68、队;球队
69、(女式)游泳衣 70、教(TEACH的过去式)
71、牙齿(TOOTH的过去式) 72、想(THINK的过去式)
73、抛;丢;扔 74、T恤;短袖;圆领运动衫
75、很;非常 76、弱的;虚弱的 77、(一)星期;周
78、(表示将来)将;会 79、赢;赢得
范文二:京剧的乐器-京剧知识
京剧的乐器
http://www.jingjuok.com/index.asp 2009年9月21日 15:21 京剧网
(1)单皮鼓 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2)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器,合称鼓板。由打单皮鼓者兼管。
(3)堂鼓 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4)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鼓。木制框,面大底小,两面蒙以牛皮。奏时架于木架上,以鼓棒槌击发声,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有时也用于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轻打);亦用于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为《击鼓骂曹》和《战金山》等剧中的专用鼓。
(5)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6)小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持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多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
(7)钹 又名铙钹。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l/2,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出印度,后传至中国。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大锣和小锣中间加强节奏,并起联系作用。有时也代替大锣配合某些动作。
(8)铙 钹之大者称铙。又名大铙,或大钹。形体比钹大而厚,故音量也较大。例如武戏《铁笼山》中姜维起霸,用以配合,声势更为壮大。
(9)小钹 又名镲锅或镲锅子。形制最小,多用于配合剧中武人“走边”的动作,故又名走边钹。
(10)齐钹 打击乐器。厚薄约有钹的1/4。又名水镲、普钹、宫钹、水钹、荷叶。京剧常用于跳加官,故又名加官钹。在配合唢呐曲牌时,作为节奏(节拍)的标准。
(11)哑钹 亦名吹打钹。打击乐器。形似大铙而小,径约半尺余。京剧常用于唢呐曲牌,以按节拍。
(12)碰钟 打击乐器。又名撞钟、星、星子。铜制,形如酒盅,以两钟碰击发音。用于青衣唱的反二黄里(如不以大堂鼓伴奏,即不用),唱腔中随板作节奏,过门里随鼓打花点子。也用于和其它管弦乐合奏的曲脾里面。 (13)云锣 打击乐器。又名十面锣、九音锣。由10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专用于合奏的曲牌。
(14)汤锣 打击乐器。又名堂堂、小汤汤。形如小碟。有时用于管弦乐合奏的曲牌里,敲击时打闪跳式的节奏。
(15)京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16)二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17)小三弦 拨弦乐器。三弦之一种。京剧界习称南弦子。在曲调中起节拍作用。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18)月琴 拔弦乐器。发音清脆明亮,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19)笛 横吹管乐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常用于梆子戏伴奏;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型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型体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剧吹奏曲牌的主乐器。
(20)笙 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时声音清颤柔和,常与笛配合伴奏。
(21)唢呐 簧管乐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装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八个音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唢呐有各种尺寸,名称也不同,大者名喇叭、大吹,小者名海笛、小青。京剧中常用的除大唢呐外,还有6寸以下的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内亮。唢呐在京剧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作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22)挑子 吹管乐器。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节比下节细,形似大号。发音简单,仅61两个音阶。京剧舞台上用以增强气氛。大将起霸,罪犯行刑,均常使用。亦用作马嘶效果。演出开始前,紧接吹台,吹奏挑子;大轴子戏唱完吹奏挑子,表示散场。称为挑子起、挑子落。
范文三:号外特辑!带你来认识京剧里的服装种类及特点
黄蟒
京剧的服装样式多种多样,五光十色,巧夺天工。外国朋友首次看京剧,一见台上五彩缤纷的戏装便惊呼赞叹,喝彩不迭!的确,京剧的服装不仅是角色的装扮,而且是华美的工艺品,是有口皆碑的瑰宝。京剧的服装,圈里人都管它叫「行头」。
清青莲色软褶子
浩如烟海的传统京剧剧目的服装有几个特点:
首先,不受朝代的约束。比如,不管什么朝代的皇帝(除去汉族以外民族的皇帝,如清朝的皇帝),春秋战国的皇帝也好,两汉魏晋以至隋唐宋明的皇帝也罢,他们穿的龙袍都是一个样式……皇帝如此,下边的文官武将、平民百姓所穿所戴,只有职位、身分区别,也一律不受时代的限制。
骊官衣
其次,不受季节的管辖。比如传统戏里的诸葛亮,无冬无夏,永远是穿一件八卦衣,手里拿着一把羽扇。小姑娘、青年少妇,天多冷多热,也永远穿一样的裤、袄。比如,《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寒冬腊月一件裤子和袄;《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并不因为活动在「天旱水浅」的夏季而少穿一星儿半点儿。那么,怎么才能表现出有寒暑季节之分呢?那就要通过唱词、唸白,特别是演员的表演才能显现出来。
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剧的服装是和演员的程序化表演密不可分的,是和演员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和外化角色的性格密不可分的,这是多么奇特又有趣的服装。
那么,京剧的服饰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不过不是现代的生活,而基本上是在明代生活服装的基础上,吸收了宋代、元代特别是清代的服饰的特点,如将旗袍、箭衣、马褂等融入其中,再施以艺术处理。京剧服装的原则、美学观点,是在明代服装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放大、变形、美化,成为一种精美的、图案化的艺术品,至今已流传数百年,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京剧服装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大致可分为五大类:长服、短服、铠甲、盔帽、靴鞋。
长服
红蟒
长服类,有蟒、帔、褶子、箭衣、开氅、旗袍(包括旗蟒、氅鼕衣)。
蟒,就是蟒袍,是帝王将相所穿的礼服。一般都是在隆重的场面穿用。缎面,刺龙形图案。皇帝所穿蟒袍,应绣五个龙爪,其他贵冑、文武高官所穿蟒袍,应绣四个龙爪,不过,现在多不太有所区分了。蟒袍的下方,还要绣上海水,浪花,叫做海水江涯。颜色有红、黄、绿、白、黑「上五色」;还有红、蓝、月白、秋香色「下五色」。
帔
随便一些的袍服是帔。这是达官贵人、富户阔佬在家中所穿的一种便服。对襟,长领,宽袖上缀水袖。帔是缎面,上绣各种图案,颜色也很多。黄帔是给帝、后穿的;新婚夫妇或新官上任穿红帔;官职略低些的文官穿蓝帔;富商、员外穿紫帔。
有武艺的人,像将军、侠士,甚至呼啸山林的寨主,他们穿的便服叫开氅。另一种便服是褶子,也叫道袍,分男、女褶子。褶子的用途广泛,不分身分高下、男女老少、富足贫贱都能穿。面料有缎、绸及布。有花褶子,绣各种图案;素褶子,无绣活,也是五颜六色;还有布褶子,紫花布面料黄白色的布褶子,又叫老斗衣,是乡村老年人穿的。
黃開氅
箭衣,过去是旗(满)人的官服,又是旗人跑马射箭时的服装。箭衣有龙、花、素三种。龙箭衣黄、红底色,全身绣龙,但并不是皇帝服装,勇猛的大将也可穿;花箭衣底色为各种颜色,上绣各种团花图案,为较有身分的武将、武士所穿;而没有任何绣活的素箭衣,有白、黑、紫、灰等各种颜色,为身分低的武士或公差、兵丁、牢子手等穿用。
箭衣
京剧里的旗袍样式,比旗人旗袍尺寸要长些,腰身也较肥大,上绣各种花卉,这是为一般少数民族妇女中的平民及贵妇穿用。另外还有旗蟒,上绣龙凤,海水波浪,这是为皇后以及上朝的命妇穿用的。舞台上的旗袍或旗蟒都不只是为满人妇女专用。
短衣
主要是各种袄和裤子、裙子等等。
一些习武之人,如侠、义士、绿林好汉穿的袄和裤子叫抱衣抱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短俏利落,紧抱身体,便于搏击战斗。抱衣样式是大领,大襟,紧袖,它的底襟缝着三层绣花的宽绸边,层层相叠,样子像水波浪,故叫「走水」。裤子上也有绣花,与袄上的绣花一致。在裤腰上系一条带,又叫大带,演员可以踢出各种花样,增加刻划人物的力度。
女武人,步下的女将、女英雄、女强人,穿的袄和裤子叫打衣打裤。袄的样式是小领,对襟,紧袖。上有绣活,没有「水」,但是打裤腰下靠两腿旁边,系两片下甲,又名战裙,比只穿裤子多些修饰性。
有一种袄和裤子,叫侉衣侉裤,也是为有武艺的侠义好汉所备。样式基本和抱衣抱裤相似,也是紧抱身躯,干净潇洒。小领,对襟,紧袖,黑色面上无绣活。胸部的正中,两只袖子的底侧,密排着白色的也称疙疸绊儿的扣绊儿。裤是纯黑色,腰间系鸾带。为身分不高但武艺高强的英雄、侠士,如武松、石秀、余干等穿用。武丑扮演的那些窜蹦跳,也大都穿这种侉衣侉裤。
另外,还有罩在箭衣外的马褂,这也是在清代真实服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成。上有绣活。马褂也不受朝代限制,任何朝代,凡有些武艺之人,行路之时都多是箭衣外面加罩马褂,如《文昭关》的伍员、《武家坡》的薛平贵、《断密涧》的王伯当等等。
甲胄铠甲
黃靠
京剧舞台上作战的将军穿的铠甲叫做靠。若穿用它,叫扎靠或披靠。靠分成前后两片披在身上,肚子处是一块长方形上绣虎头的靠肚子。靠上边垂的是一块似鱼形的叫吊鱼的装饰。角色两腿两侧,各系一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靠腿。靠的袖口是瘦瘦的紧袖。两个肩膀头上有绣成虎头或蝴蝶翅膀形的护肩,脖子上还要围一块绣着云头的三尖。
綠靠
靠的面料是各种颜色的素缎子,上用金、银、彩线绣满了鳞甲,它既是戏装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靠有男靠和女靠,无论男靠女靠都有硬靠、软靠和改良靠之分。在靠背后皮鞘里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就是硬靠,靠旗上有绣活,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战斗和舞蹈时,靠旗和飘带飞舞飘动。
女靠
靠的颜色很多,大京剧院团有十靠之说,就是说要准备十种颜色的靠。靠的颜色与角色的年龄、身分、性格、脸谱都有一定关系。红靠,是给忠勇耿直、宁死不屈的大将准备的;黄靠,也是给有身分的人穿的;绿靠,是给守信重义、武艺高强的武将穿的。红色脸谱的武人,配绿靠、绿蟒,凸显这员武将的严武庄重、刚劲雄浑,如《铁笼山》的姜维、《收关胜》的关胜等。而有许多武将所穿之靠,脸谱是什么颜色,所穿的靠也即是该种颜色。
鎧
背后不插那四杆靠旗的靠就称为软靠。扎软靠的武将一种是身分高、武艺精,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大将,比如三国戏里的关羽基本上都披软靠;第二种是由摔打武花脸应工的角色,像三国戏里曹操手下的八员大将,摔抢背或肘膀子的,扎靠旗就没那么精彩;还有就是不重要的偏副牙将,身分低,战斗中不死即伤。
改良靠样式与软靠相似,只是腰很瘦很紧,靠上不绣鱼鳞虎头,只是绣上不同一般的花绣,或钉上亮片、圆钉,显得更近似真实铠甲。改良靠一般都在新创作的历史故事剧或连台本戏中穿用。
帽子
女媧冠
各种帽子有个总称叫盔头,分成冠、盔、巾、帽四大类。
冠是皇帝戴的帽子,有平天冠、九龙冠,还有一种硬胎上缀黄色或红色大绒球的皇冠,
大鳳冠
后台名王帽。皇子戴紫金冠;后妃戴凤冠;女道士戴道姑冠;《别姬》中虞姬戴如意冠。
武将头上戴的叫盔。身分高、本领大的武将如项羽、关羽、岳飞戴夫子盔;领兵的元帅戴有戟头和红缨的帅盔;大将所戴的有扎巾盔,如高宠;荷叶盔,如花云、王平;盔后面垂下一束红缨的是倒缨盔,一般用于粗豪孔武的将官,如马超、周仓等。
巾,是家居或消闲外出时戴的帽子。高官在家戴四方形、硬胎的相巾;有钱的富户戴员外巾;年轻的风流倜傥家境又较好的书生戴文生巾,样式是扇子形硬边,左右如意头,巾背后有两条长长的飘带;年轻有武艺的武士或未上阵打仗的武将戴武生巾;没有钱的穷书生或高傲方正的读书人,戴黑、蓝或古铜色软胎的方巾或高方巾;丑角扮演的高官子弟或纨绔恶少,则戴背后有一对桃形小翅的棒槌巾;身分不太高却武技高深的武士武将则戴后有一块高出前面的以铁丝支撑的硬片的扎巾;还有武将消闲时戴的将巾;关羽未曾发迹时戴的夫子巾;老年人或买卖人戴古铜、宝蓝或紫黑的鸭巾;丑角文人如蒋干戴的四轮巾;诸葛亮戴的八卦巾等。
帽,是指样式繁多的纱帽,舞台上纱帽是大小文官戴的官帽。硬胎,黑绸或黑平绒蒙面。前低后高,半圆形。横插一对帽翅,史称展角。官职的大小,性格的忠奸,要从不同的帽翅表现出来。宰相戴长翅纱帽,武官中官阶较高、封侯掌兵的戴侯帽,官职较低的武官或都头捕快、绿林侠士所戴的帽子为罗帽。此外,还有汉族以外民族的帝王将相戴鞑帽、太监戴太监帽、和尚戴僧帽、劳动人民戴毡帽等。
靴鞋
舞台上角色穿的靴和鞋也有许多讲究。靴子分厚底靴和薄底靴两种。厚底靴长筒缎面,底厚二吋至四吋,由高丽纸一层层压制而成,它可以令穿蟒扎靠的帝王将相,足蹬官靴,显得高大威严,同时,在表演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是京剧舞台上具装饰、技巧的一种夸张的鞋。
薄底靴子,靴底很薄,靴筒很短,颜色多种,和所穿衣、裤颜色一致。武戏中的武生、武丑、武净、武旦皆穿薄底靴子,紧衬轻便,利于打斗。还有一种叫朝方的靴子。靴底有一吋多厚,长筒,这是给方巾丑或太监丑角穿的。如《群英会》中的蒋干、《贵妃醉酒》中的高力士穿的都是这种靴子。
鞋也有多种,都是经过美化的。如青年书生或员外、安人穿的底厚约二吋,素缎面,鞋帮前端绣福字的福字履,也叫夫子履的鞋;仙家、道士穿的云履,鞋帮前端有凸起的双云头,其他样式与福字履相同;老百姓穿的鞋,底是方的,黑缎面,和现代男人穿的便鞋方口皂鞋相似;再穷的则穿粗制而紧绷的洒鞋;渔夫则穿洒鞋上加鱼鳞片的鱼鳞洒鞋;和尚有黄色或灰色的僧鞋;旦角一般穿各种颜色前边带穗子的绣花彩鞋;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妇女穿旗装的一定穿花盆底鞋,即在彩鞋鞋底正中央加一个花盆形的厚底。穿这种鞋在台上要走得如风摆荷叶,飘逸洒脱,那可是要技巧的。当年老伶工王瑶卿、尚小云在这方面是一绝。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范文四:京剧的表演形式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旦(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净(铜锤花脸[正净]、架子花脸[副净]、武花脸[武净])、丑(文丑、武丑)。
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生
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
1
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
老生一般分为文老生、武老生两大类。
文老生主要可分为唱工老生(安工老生)和做工老生(衰派老生)两类。 唱工老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文昭关》伍子胥 、《二进宫》杨波、《乌盆记》刘彦昌。
做工老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四进士》宋世杰、《清风亭》张元秀、《一捧雪》莫成。
也有人将专门扮演帝王的老生单分为王帽老生一类。
武老生又名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小生
与老生相对应的是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
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
小生可以细分为文武小生两类。
文小生可分为巾生(又称扇子生)、冠生(又称纱帽生)、
2
翎子生(又称雉尾生)、穷生、娃娃生(一般由儿童演员或女演员扮演)。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武生
“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
长靠武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挑滑车》 高宠、《铁笼山》姜维、《长坂坡》赵云。
短打武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武松打店》武松、《石秀探庄》石秀、《三岔口》任堂惠。
旦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青衣(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一般由丑角兼演)。
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青衣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二进宫》李艳妃、《宇宙锋》赵艳容、《三娘教子》王春娥
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花旦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拾玉镯》
3
孙玉姣、《红娘》红娘、《金玉奴》金玉奴。
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甚至女仙、女妖等。
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
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演唱用真声表现。 老旦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钓金龟》康氏、《遇皇后》李后、《赤桑镇》吴
妙贞。
净
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净行可以细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即铜锤花脸、架子花
4
脸和武花脸。 铜锤花脸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二进宫》徐彦昭、《铡美案》包拯、《姚期》姚期。
架子花脸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李逵探母》李逵、《审李七》李七、《群借华》曹操。
武花脸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收关胜》关胜、《四平山》李元霸、《白水滩》青面虎、《竹林记》余洪、《挑滑车》金兀术。
丑
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三花脸”。
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有点像夸张的漫画。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
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可分为袍带丑、方巾丑、老丑、茶衣丑、丑婆子、彩旦等。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如 《群英会》蒋干、《审头刺汤》汤勤、《湘江会》齐宣王。
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
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
武丑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三岔口》刘利华、《挡马》焦光普、《三盗九龙杯》杨香武。
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
5
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
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
范文五:当代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区别
当代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区别
某一种文化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几种群体性痴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诗,第二是书法,而第三,则应该是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了。它与唐诗、书法一样,让中华民族长久痴迷,长久疯狂,从审美意义上透露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奥秘。
大致说来,从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直到当下,京剧已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一个多世纪。很奇怪,目前,京剧的势头渐渐衰微了。我曾经发现不止一位西方学者论定,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在文化创作上最少游戏意识的时代,京剧的的衰微也应该是顺应了这种论断。
然而,作为对京剧衰微的呼应,现代京剧应运而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论现代京剧对当代京剧的继承曾经有人说,现代京剧不再是京剧,因为与之相适应的那种古典的味道没有了。而我认为,这是又一个时代的京剧了,犹如唐诗过渡到宋词,宋词过渡到元曲,元曲又过渡到明清传奇一样,文脉一脉相传,既是递进发展,又是开拓创新。
京剧尽管古典性很强,且又达到极端精粹的艺术境界,但它并不是与现代化毫不兼容的;而且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讲,京剧已经到了不得不现代化的地步。
从共时的角度看,一个正常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其文化构成应该是“求和”的——多元互济,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之谐调和顺,而不应该是“趋同”的——即无差异,无特色,千篇一律,那样就会呈现病态,使“艺术生态”失衡。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思想,只有“和”,才能健康发展;“同”就难免要走入穷途末路。以古典加古典,或以现代加现代,便都是“同”而不“和”;只有以现代加古典,才是“和”而不“同”。因此,今天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并存是合理的、健康的、正常的。
从历时的角度看,说得简单一点,愈是现代化的社会,便愈加需要古典的(传统的)艺术。现代化与传统之间,不可否认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但是它们也如同两块磁铁,又有相互吸引的另一面。现代化并不全部排斥传统;或许应该这样说,现代化在其 “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传统为基点,作为自己的主要参照,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现代化。愈是现代化,人们就愈需要传统。西方的许多现代化国家的现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对于现代化而带来某种精神“危机”、心灵“创伤”,人们尤其需要古典艺术、传统文化的抚慰了。法国哲学家贝尔纳一昂利曾说过:“我比任何人都更加依恋欧洲人的伟大的古典价值观”。
现代京剧正是在现代化语境下京剧寻找出路的产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京剧的本质,而是在当代京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观众群体的欣赏心理,在适合当代人群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做的有限制的改革。它或多或少的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一些因素,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缺点,进一步趋向完善。
京剧的本质属性是以皮黄为主的唱腔。这种唱腔是在徽汉两调的基础上吸取了许多剧种和地方戏曲的艺术因素,加上部分字音的京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体系。这种唱腔以湖广音中州韵作为语音声韵的标准,令观众听后回味无穷。“现代京剧”的唱腔仍然以皮黄为主,只是根据塑造人物、剧本节奏和舞台景象需要,在音乐旋律和润腔唱法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和谐,自然流畅。尽管它没有使用湖广音中州韵,而是以京音普通话代替,但唱腔依然遵守“出字、归韵、收音”的声音和字音紧密结合的规则,重视唱腔的上下句和唱词的“辙口”,讲究唱法的“四声、五音、四呼”和“五腔共鸣”,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规律,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等,故其著名唱段歌声婉转悠扬,戛玉敲金,依然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现代京剧”的念白,虽然借鉴话剧的优长,但仍讲究京剧的韵律与节奏,其中不乏富有韵味的大段台词,听来感人至深。
“现代京剧”与“当代京剧”在做工和武打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京剧是非常地道的
程式化艺术,在“当代京剧”中,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和武打档子、翻跌技艺,都须遵循程式进行。“现代京剧”反映的是现代生活,它与“当代京剧”相对照,在做工程式上,必须存在某些差别。然而,它并非抛弃传统程式,而是将传统程式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在新编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时踢勾车架、跨腿、骗腿、弓腿、别腿、翻身、云手,焦急地找藏钱罐之处用的绊步、踏步、错步,酒醉时用的醉步,听到小福子死耗的痛苦绝望时用的闭眼、搓手、跨腿转身、大翻身等动作,都是对铜锤、架子花脸、武生等行当程式的“化用”。革命京剧《华子良》一剧的末场,当华筠山游击队营救狱中难友时,并没有剧烈的武打场面,但凭借舞美、音响和打击乐渲染的枪战氛围,特别是数名演员以相继进行的虎跳前扑、小翻前扑、小翻等等高难度技艺,展现战时的惊险,便令观众忏然心动。
在内容上,现代京剧在注重“唱做念打”与“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的基础上,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条件的配合下,吸收了话剧的一些编剧和导演手段,更加注重剧情,又意识地着眼于矛盾的构造,悬念的精心设计等,主体更加明确,人物形象更急丰满,增加了戏剧的可观性。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是在吸收了三部当代京剧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为了增加剧情的可看性,除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这条主线外,又特意增加了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这一副线,作为主线的有效补充,即使剧情显得跌宕起伏,又有效地丰富了戏剧的内容。目前,京剧的话剧化是现代京剧一个明显的趋势,许多原先的话剧导演都被聘来导演京剧,比如陈鑫伊等,他们都有意识的将话剧的诸多因素应用到京剧中来,拓宽了京剧的范畴,为京剧在当代的生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
现代京剧也是京剧走下神坛,走向大众的产物。戏剧史告诉我们,戏剧的生机在民间,在于大众的接受。清代的“花雅之争”也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戏剧的基本功能是娱乐大众,至于其中反映了什么问题,体现了什么中心思想??那不是大众所关心的事儿,他们所要求的只是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京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顶峰,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范型,它已经无可挑剔。然而,在历经几代艺术家们的精心雕琢之后,它已经变得太雅,太长,太唯美,这也使得它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为无源之水,终有枯竭的一天。艺术史上任何一种范型都不能长盛不衰。“范型”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以承认诸种范型之间的代代更替与新陈代谢为前提的。它曾经有过的辉煌无法阻止它的改变,而他的改变也无法否定它的辉煌。京剧应该回归到民间,在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里大放异彩,寻求自身的发展。现代年轻观众是京剧不可忽视的一个观众群体,现代京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些观众的口味。
世上一切事物,总是发生、发展走向消亡,这是不可更改的规律。京剧作为一门艺术,应经充分流泻了它的耀眼光芒,完成了自我形象体系的构造,其生命追寻的过程已告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走近消亡。因为,它是在寻找不断自我完善,完成生命形态最可宝贵的转换而升华为传世瑰宝。现代京剧是京剧生命形态中转化中的一个过程,属于京剧范畴。我们应该客观的来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