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效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又称血管升压素)
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 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促进水的吸收, 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 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抗利尿激素(ADH )
化学简式
S —— ------------S
| |
H2N-Gly-Arg-Pro-G-Asn-Gln-Phe-Tyr-G-COOH
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 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 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 V2受体结合后, 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 cAMP 的生成增加; cAMP 生成增加激 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 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 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 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 (internalization)。因此,管 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 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
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 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 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 此现象称 水利尿 (water diuresis)。
影响抗利尿激素 (ADH)释放的因素
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这也是引起 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 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 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 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 一次饮用 100ml 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 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 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 用的是等渗盐水(0.9NaCI 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 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 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 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 感受器 ,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 了下丘脑 -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过剩 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复。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动脉血 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此外,心房尿钠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则可刺激其 分泌。
醛固酮 的作用是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平衡。
范文二: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1简介
抗利尿激素(ADH )
空间结构模型
化学简式
S ——------------S
| |
H2N-Gly-Arg-Pro-G-Asn-Gln-Phe-Tyr-G-COOH (又称加压素)
文献中常称抗利尿激素为八肽,但它实则由9个氨基酸组成。这是因为其中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第一和第六氨基酸残基) 被当成一个胱氨酸来计算。
2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 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3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环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 的生成增加;cAMP 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
4释放因素 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这也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成人细胞外液至少变动2%时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 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用的是等渗盐水
(0.9NaCI 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过剩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
复。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此外,心房钠尿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则可刺激其分泌。 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 5参考值
血浆:1~10μu/ml(平均4μu/ml);尿11~30μu/24h(平均
28.9μu/24h)。
6临床意义
1.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体液容量减少,某些肿瘤、颅脑损伤、过多注射利尿激素,应激情况等。
2.减低 尿崩症、肾病综合征、烦躁多饮综合征,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容量增加等。
查看文档来源: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j4JrNXDvppNEpaeO6A38JjCgdNOaYB1TB25Gm-JUxJCynPA7kBQPWrnPCLWe10b
范文三: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减少水分从尿中排除
甲状腺激素:调节新陈代谢(缓慢的,体温调节:产热),生长和发育(例如脑),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精神和智力,生殖器的发育。
胰岛素:促进血糖的分解,糖原的合成,转变为脂肪等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
醛固酮:(化学本质:固醇),(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调节机体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激素的种类:
蛋白质多肽类:胸腺激素,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 固醇类: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孕激素,醛固酮(性激素属于类固醇,可口服)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可口服)
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调节中) 高血糖:血糖含量高于1.3g/L,低血糖:血糖含量低至0.5~0.6g/L
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高血糖,糖尿,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治疗:调节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食物)与药物治疗.
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血糖调节有一定的限度
下丘脑在血糖调节时直接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正反馈促进原来的生命活动(分娩作用,血液凝固等)负反馈抑制(血糖调节等) 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而高效
激素的特点:以上再加上内分泌腺分泌,调节生命活动,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
范文四: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目录 简介
主要作用
作用机理
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
编辑本段简介
抗利尿激素(ADH)
化学简式
S ——------------S
| |
H2N-Gly-Arg-Pro-G-Asn-Gln-Phe-Tyr-G-COOH
编辑本段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编辑本段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编辑本段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
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这也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用的是等渗盐水(0.9NaCI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
了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过剩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复。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此外,心房尿钠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则可刺激其分泌。
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
范文五: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
来自地心列穆里亚, 香巴拉王国的讯息(1-10) 波圭长老 经 昱平传讯 原址:http://tw.myblog.yahoo.com/kelly16826
http://www.5daili.com/ 爱之书整理于2010.10.12 以下文章, 是…
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程序 程序: CRLF MACRO ;宏定义 PUSH AX ;把AX压入堆栈 PUSH DX ;把DX压入堆栈 MOV AH, 02H ;显示回车 MOV DL, 0DH INT 21H MOV AH, 02H ;显示换行 …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1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AVP增高。其他如胰腺癌、十二指肠癌、霍奇金淋巴瘤、胸腺瘤等也可引起SIADH。不一定都有低钠血症。
2.肺部感染:如肺结核、肺炎、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时,肺组织合成分泌AVP。
3.中枢神经病变:包括脑外伤、炎症、出血、肿瘤、多发性神经根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使AVP释放不受渗透压的正常调节,引起SIADH。
4.药物 :如氯磺丙脲、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卡马西平、三环类抗抑郁药、秋水仙碱等可刺激AVP释放或加强AVP对肾小管的作用,从而产生SIADH。
5. 特发性SIADH:部分病因不明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多数患者在限制水分时,可不表现典型症状;但如予以水负荷,可出现水潴留及低钠血症表现。
2
2.血钠,130mmol/L,尿钠增多,,30mmol/L。
血钠,120mmol/L时,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嗜睡,甚而精神错乱;
血钠,110mmol/L时,出现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惊厥昏迷,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3.当体内钠缺失过多时,尿钠浓度也可降低。血浆渗透压常低于275mOsm/Kg H2O,尿渗透压常高于血浆渗透压。
4.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常降低。血浆AVP相对于血浆渗透压呈不适当升高。本症一般无水肿。
诊断依据:
? 血钠降低(,130mmol/L);
? 尿钠增高(,30mmol/L);
? 血浆渗透压降低(,275 mOsm/Kg H2O);
? 尿渗透压,100 mOsm/Kg H2O ,可高于血浆渗透压;
? 无低血容量临床表现(血BUN、Cr、尿酸下降);
? 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利尿剂使用等病因。
病因诊断:首先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肺燕麦细胞癌,有时可先出现SIADH,以后再出现肺癌的X线发现。其次应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药物等因素。
鉴别诊断:
1.肾失钠所致低钠血症
3
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失盐性肾病、醛固酮减少症、利尿药治疗等均可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尿钠排泄增多而致低钠血症。常有原发疾病及失水表现,血尿素氮常升高。而SIADH患者血容量常正常或增高,血尿素氮常降低。
2.胃肠消化液丧失
如腹泻、呕吐,及胃肠、胆道、胰腺造瘘或胃肠减压等都可失去大量消化液而致低钠血症,常有原发疾病及失水表现。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有时也可出现低钠血症,可能由于AVP释放过多或由于肾不能排出稀释尿所致。但甲减严重者伴有黏液性水肿等表现,查甲功鉴别。
4.顽固性心力衰竭、晚期肝硬化伴腹水或肾病综合征等
可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但这些患者各有相应原发病的特征,且常伴明显水肿、腹水,尿钠常降低。
5.精神性烦渴 由于饮水过多,可引起低钠血症与血浆渗透压降低,但尿渗透压明显降低,易鉴别。
6.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 因颅内疾病,肾不能保存钠而导致进行性尿钠流失,并带走过多水分,从而导致低钠血症和细胞外液容量下降。主要表现为低钠、低血容量,尿钠增高,补钠及补充血容量有效,限水无效,反而使病情恶化。而
4
SIADH是正常血容量或血容量轻度增加,限水有效。
治疗:
1.病因治疗,纠正基础疾病。药物引起者需立即停药。
2.对症治疗:限制水摄入对控制症状十分重要,轻度SIADH患者每天摄入量限制在不显性丢失和尿液排出量的总和之下(0.8,1.0L)。
严重患者伴有神志错乱、惊厥或昏迷时,可静脉输注3%氯化钠溶液,滴速为每小时1,2ml/kg,使血清钠逐步上升,症状改善。控制血钠24小时升高不超过10,12mmol/L,当恢复至120mmol/L左右,患者病情改善,即停止高渗盐水滴注,继续采用其他治疗措施。如血钠升高过速,可引起中枢性脑桥脱髓鞘病变。有严重水中毒者,可同时注射呋塞米20-40mg,排出水分,以免心脏负荷过重,但必须纠正因呋塞米引起的低钾或其他电解质的丧失。
3.抗利尿激素受体拮抗剂: 托伐普坦片,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对水的清除,促进血钠浓度提高。每日1次,起始剂量15mg,服药24h后可酌情增加剂量。服药期间,不必限制饮水,同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避免血钠过快上升。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渴感、眩晕、恶心、低血压等。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
5
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