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口合一,品味散文
心口合一,品味散文
近几年来,散文一直是备受语文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真分析把握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这样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赏析和把握散文,提高我们的散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散文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但愿对大家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教学时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散文的情感美
我觉得,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是作者的随感而发。这种情感总是通过作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的,最终达到知识、情感、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美。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第七自然段中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地用四个排比句高声赞美中国抗日军民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其中作者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在品读中感触极深,崇敬之间油然而生。
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散文意境美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我们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
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作者在写风时,由于风无形、无色、无味,难以写出来。但作者通过调动各种感觉来写,就把春风写得有形、有色、有味了。如通过触觉来写“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就把春风柔和暖人的像母亲一样的特征精确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接着,作者又通过写嗅觉来表现春风的“味”:“风中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各种花的香,混合着青草味儿,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由于我们的学生生在农村,有亲身体会,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去体会,许多学生说好象真有那种真实感觉。
三、教学时要加强朗读,使学生学会体味语言美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哲理,而且往往富有由作家个性与其优美精辟的语言相融合形成的某种特色。我们语文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所以,散文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朱自清的《春》,其中的语言就非常优美,我们在朗读时,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就是多么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这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正像渐强的乐句,学生非常喜欢。
总之,捕捉住散文的情感,巧妙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学会品味散文优美语言,是我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它能让我的学生真正在散文的学习中获得美的感染。
范文二:“教学合一”读后感
“教学合一”读后感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
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范文三: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教学做合一》读后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相信没有一名教师会不知道是谁说的。对,他就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利用网络,上网搜索查看了有关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些教学理论及他的一些教学名言,看着看着,我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越看越觉得他的高尚,越看越觉得自己渺小,但是在学习他的这些教学理念及教学名言时,也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深受感触、受益匪浅。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
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范文四:《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
这个月要读的是有关王阳明一生的《知行合一》 ,起初拿到这本 书时, 我还在担心这样的任务传记我会读的非常乏味, 到时这本书用 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 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 任何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王阳明也是如此。 他 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 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 得道后的平静。 王阳明本是凡尘俗子, 但是他的心学却能够万世流传, 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 这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 己的观点, 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 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 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他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 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 悟出了 “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 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 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他在南赣剿匪时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 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炼,做 事时无愧于人、 无愧于心, 也就是所谓的炼心” 。 他的了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反思。 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做了不妥 当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没有, 那就安心并保
持这种好状态;如果有不妥当地方,那就马上改正过来。其实王阳明 能够剿匪成功不单是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出非凡的攻心术。 这就是 万事不难, 要做有心人。 时时处处留心做事, 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读了王阳明的心学, 了悟到他知行合一的内涵, 顿时感觉到恶劣 的自然环境或者复杂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为人生前进的阻碍; 我们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都是自己的上帝; 我们只需要凭借自己 的良知做人断事,尘世间原本也是如此简单明晰。
范文五:面试“内功”修炼心口脑三体合一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面试“内功”修炼心口脑三体合一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学员答题思路掌握的十分到位,但是到了具体的表达和形式上却不理想。公考面试研究人员发现,其实这就是“外功”答题思路练得很好,而答题的气场和内容的“内功”没有修炼到位,如果在面试前对学员进行“内功”修炼有助于在培训之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修炼,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步开展。
一. 练“心”
很多面试者在面试之前,大部分很少有上台侃侃而谈的锻炼机会,有人面试者由于性格原因畏惧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有的紧张不知所言,有的瑟瑟发抖。如果这样的状态去面试,心理上几乎没有防线,如何面对诸多考官,能够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此,我们很多面试者需要练练“心”。只有锻造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在面试中大展宏图。那么如何锻造,专家建议面试各位青年男子寻找自己心仪的异性,进行简单的“对眼”活动,当你直接长时间对视你“畏惧”的对象时,会慢慢地修正自己对预想恐惧的程度,这是技巧一。技巧二,我们还可以到天桥、十字路口、图书馆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大声的朗读,这样即可培养自己闹中取静的心神,大大地锻炼了我的胆量。其三,争取每一个上台讲话的机会,熟能生巧,自然功德圆满。有句话说“没有胆识,是因为没有见识,没有见识,是因为没有看过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其实每个人多去见识见识登台的“场面”,就容易打开了自己的原来狭小的心扉,慢慢能不畏人前“慷慨激昂”。
二. 练口
有些面试者心理素质很好,很少畏惧上台在陌生人面试讲话,然而他们畏惧的是上台之后说什么,怎么说。这其实就是自身积淀的不够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面试者需要多开口说。那么说什么呢,教育专家建议,我们从简单的笑话说起,然后到自己的过去经历的事,再到哲理故事。我们可以每天对着镜子,看着自己说“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每一天看一篇《伊索寓言》里面的故事,每一天都要去想自己陈述自己看到的故事。就这样坚持半个月,效果便会顿现。一段时间后,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梳理一下,挑出一两个难忘的事,声情并茂地与众人分享,与君共鸣者比肩继踵。
三(练“脑”
如果面试者练就了“内功”第二层练口,那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没有内心的畏惧,练就了能“侃”的素质,如果在掌握完整的答题思路,那么面试大体没问题了。那么如何掌握一定的思路,需要我们去用“脑”去勤加理会和梳理。我们收集历年面试真题,及到市场上购买一本公务员面试辅导书籍及到网络收集各信息,还可以关注公务员考试网站,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信息的供应。通过整理、理解、讨论,对所有题型有了初步的理会,每一天坚持练习一套题,并录像,有条件的可以请几位亲朋当考官,坚持到面试前的最后一天,你的面
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试必会修成正果。
方法总是千千万万,考生能否按照方法去尝试,并坚持尝试,每个人就不尽相同了。诸位大鹏一日同风起,何不借机一搏。
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