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如何培养中等生
如何培养中等生
如何培养中等生
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中游,有潜力的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较多,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和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认证考虑的,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是每位教师所希望的。在教学中,观察、
试验、总结,我的性和稳定的兴趣使大面积体改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师要帮助中等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学习兴趣,的学习动力。
2、在中等生学习兴趣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耐心地帮助解决学习上的。要从调动的学习性入手,分析它们只是上的缺陷,确立不同的奋斗,循序渐进,让学生看到成绩,看到希望,持久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学生的特点,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能力,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在日常教学中,对中等生要几个优先:有限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还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机会让课堂活动,使其获取信心,从而应更大的进步。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把工作家,中等生定会走上之路。
“如何培养中等生”
范文二:如何培养中学中等生初探
让“中等生”之舟扬帆远航
—— 培养中学中等生初探
我国高中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课堂上教师重有限知识的 “ 学会 ” , 轻无限知识的 “ 会学 ” , 教 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目前形成了 “知识窄” 、 “基础实” 、 “考题难” 、 “训练 严” 的格局。 这是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积累下来, 就出现了一些学 生, 他们的学习既不象尖子生那样得心应手, 也不象学困生那样手足无措, 我们称之为中等 生。
中等生不仅人数在班级中的比重最大 , 至少占整个班级人数的 70%左右 , 而且 , 他们一般 都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 不稳定性等心理特点 , 这也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重视他们。因为如果我 们忽视冷落他们 , 他们就极可能沦为后进生 , 如果 “拉一拉”他们 , 他们就极可能成为优秀生。 处于正态分布中间 70%的学习群体即为中等生。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成功, 学校不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尖子生身上, 而应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学习中等和较差 的学生,研究如何调动中等生的学习和成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 现状:雾里“看花”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现阶段教育 资源的相对短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直以来,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直沿用的成功经验 是 “ 抓两头,带中间 ” ,这的确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实践中往往是 “ 抓了两头,丢了 中间 ” 。这种策略的一个现实结果是不少教师对中等学生的长期忽略,造成在班级里占多数 的这部分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持消极心理, 缺乏主见、 自信心和上进动力。 学生的学习 也大多是被动的学习、 不会学习, 学习效率低下, 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又妨碍学生的 个性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很少被人关注, 其危害性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忽略, 以 致这种隐性的 “ 厌学 ” 在现在的中小学阶段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这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做了一种 不成功的铺垫。
困境:一支独秀不是 “ 春 ”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 面提高素质, 一个班级中的不同学生, 他们的起点、 行为是不尽相同的, 从班级授课制诞生 之时, 教育者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生。 在我国, 因人 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但长期的 “ 提优补 差 ” 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教育者忽略了班级里的大群体 ----不大引人关注的 “ 中等生 ” , 对于这
样一个群体, 我们认为要把握三性, 即外延的明确性、 揭示本质特征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 性。据此,我们认为中等生,一般是指在知识、能力、品格、体质等要素以及要素的融合方 面没有结构性缺陷, 但较为平淡, 智力、 潜力等尚没有完全得到开发, 学习动机、 学习情感、 学习方式、 学习习惯、 学习心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的学生。 他们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习 能力尚可或发展不均衡, 进取意识稍欠缺,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等 外在表现;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关注每一个人, 但在实际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教师常常把目光锁定的是 “ 两头 ” ,对于中间的那一块,我们关注的并不多,甚 至有点 “ 吝啬 ” , 而教育的成功是要实现绝大部分人的成功, 促进他们的成功对于大面积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如何实现从教育的 “ 点 ” 上向教育的 “ 面 ” 上的跨越, 将是我们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突围:寻找 “ 飞翔 ” 的翅膀 中等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 程, 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大到学校的教育管理, 家校联动, 小到科任老师以及与学生 间的教学互动, 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学习阶段。 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中学生特别是班级中那些 “ 待人点化, 默默无闻 ” 的中等生的学习能力的 结构和发展规律, 掌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为每个学生找到一副属于自己飞翔的 “ 翅膀 ” 。 (一)班主任日常管理对中等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对策。
(1)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班主任都采取 “ 抓两头,促中间 ” 的做法,即通过培养尖子生 和抑制转化后进生来触动、 促进中等生, 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发展。 “ 抓两头促中间 ” 是一种带 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模式,它是教师从自己的个人私利出发 —— 培养尖子生为自己争光, 转化后进生不给自己惹麻烦, 以牺牲广大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它违背了教育的普遍性公平性 原则。 事实证明, 抓两头并不能促中间, 只会害中间, 甚至毁了整个班级, 带来灾难性后果。 广大中等生的人数、 心理特征、 表现及影响力决定了他们是班风学风形成的真正主体力量和 希望所在, 是基石, 抓中间才能真正促两面头。 我们的老师、 班主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对中等生学习的影响狠大, 他们对中等生关注程度决定着中等生的成长。 (2)对策
① 班主任关注中等生,努力发挥中等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中等生,中等 生由于他们不成熟、 不稳定、 意志薄弱所以各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 平时表现平平, 常不被 老师重视。 但他们身上也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要求进步, 羡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希望得 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 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等。 因而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与消极因
素并存, 所以作为班主任, 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去挖掘他们的隐性优势, 使他们转化成为优 等生。
② 利用好期望效应, 激发中等生潜能。 由于中等生面很广, 不可能象重视后进生那样去 “ 盯 ” 住他们。 班主任利用好期望效应, 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 还要设法激发中等生的潜 能, 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并为 他们 “ 搭台 ” ,让他们 “ 唱戏 ” ,热情鼓励中等生勇敢地站出来,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分配给 他们适当的任务, 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具体操作时由各位班主任自定活动形式, 如:值日 班长、进步之星等。
(二)科任教师对中等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对策
1、激发学习动机对策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 中等生大多潜意识里存在 “ 得过且过 ” 的应付心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求知兴趣,变 “ 要我学 ” 为 “ 我要学 ” ,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 实际,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对策::1.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期望, 进行学业规划。 2.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 给予他们表达的机 会。 3. 课后注重对中等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养成训练。 4. 建立合作型小组,利用同伴合作,促 进中等生自我实现愿望。 5. 制订中等学生《成长档案》 ,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学业的成败。辅 助对策: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及时家访, 与家长联系, 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与中等学生签订 “ 学 科学习责任书 ” , 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 开设心理咨询室, 通过活动调测疏导学生焦虑心理。 2、培养学习情感对策
长期的 “ 提优补差 ” 的传统观念和被 “ 忽视 ” 使得中等生的情感受到了抑制, 在学习上表现为没 有学习的动力、 没有学习目标, 没有远大的理想。 在学习上自然以一种 “ 半作为 ” 的方式去对 待学习。事实也证明,情感的缺失是可怕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积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丰富学习情感, 能激励中等生学习的信心, 改变中等生的学习态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 们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具体操作:教学双方情感的激发, 包括教 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亲近、 信任的情感培养; 教学对象内涵情感的挖掘, 挖掘学 科内容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调动,通过语言(包括肢体语言) 、教学环节、 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多样化来调动; 通过学习结果的预期和达成来激发、 维护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习预期目标的多样化、 层次化和评价的多样化、 层次化来激发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转变学习方式对策
目前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仍延袭了初中的模式, 基本上是单一、 被动的, 这种单一、 被
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大部分中等生感到枯燥乏味, 课业负担沉重, 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言 传身教,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焕发内心的持久动力。 其实,学的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的方式的转变,在目前不允许分重点班的素质教育背景下, 我们先在班内进行分层, 这个分层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情, 在布置作业方式上进行分层实施, 帮助树立学习信心, 然后引导学有余力的中等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转变学习方式, 力争形 成自我独特的学习方式。
4、疏导学习心理对策
《纲要》在强调品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强调要让学生 “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里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 , 多元化的社会, 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受社会影响。 中等生的 “ 宠辱不惊 ” 并不是不受影响,心里素质 (不管是行为上 还是学习生活上) 也并不是不需要矫治, 而是他们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具有自我封闭性和不易 觉察性。中等生更需要教育者进行及时的疏导,在学习上建立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尤为重要。 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变化, 以鼓励为主, 力求挖掘其生活、 学习上的闪光点上令其建立起健康、 积极的心态,并鼓舞其学习意义的形成;多观察、接触中等生,针对其不断变化的心理,及 时于其沟通,并进行及时的疏导。
5、培养和谐个性对策
受传统政治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目标设定方面,从里都只关注 “ 共性 ”“ 集体性 ” 和 “ 社 会性 ” ,中等生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个性,这也是这类学生尤其在学习上 “ 原地走 ” 的一个原因, “ 个性 ” 意味着人的素质的多样化,意味着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生活的融合, 意味着自身情感的丰富性。 在中等生的转化中, 作为教育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树立 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以及多样的课程资源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课堂教学中,关注 培养学生的 “ 自我意识 ”“ 发散思维意识 ” 等,丰富学生的 “ 第二课堂 ” ,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知 识的积累,通过和谐个性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动力。
(三)家校联合资源层面的 “ 自选超市 ”
把家庭资源这一块给以重点关注,一个成功的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来自成功的家庭教育, 如何争取家庭教育资源, 要摆脱以往被动的局面, 改变以前那种 “ 救火式 ” 的家校联动, 即等 问题出现了,解决不了了再去找家长,而是用一个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家校联动, “ 授之鱼 不如授之渔 ” , 家庭教育资源由于各自的家庭条件各异,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如果一味的被动 “ 应付 ” , 那么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针对这个情况, 要在家校联动上创 新机制, 变被动为主动, 在 “ 授之鱼的同时更授之渔 ” , 具体的就是采取 “ 点、 线、 面 ” 相结合,
定期分层次、 分阶段的举办家长学校, 同时, 根据需要把比较优质的家庭教育与相对薄弱的 家庭教育结成对子, 制定更为详细的家校联系, 通过家校的人性互动, 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 生活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 改变学生眼中 “ 找家长 ” 意义, 让学生明白老师找家长不是发泄 不满, 更多的是表达孩子的进步, 通过一席谈话, 一个细节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 树立信心, 从而使孩子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 同时还要通过多形式、 多渠道的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 的方式方法等思想, 形成比较充分的家校教育资源 “ 超市 ” , 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超市挑着 搬,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家庭如风,学校似帆,孩子是舵手,家庭、学校、学生三者合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采用有效的激励对策, 促使孩子主动求知、 积 极向上,中等生这艘船才能在知识、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范文三:中等生培养
教学中重视中等生的培养
程春芝
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而“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常采用的方法。所谓中等生,他们和优生及差生的界限是模糊的。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的潜能,只是因各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一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所以下面就针对中等生的一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地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 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规律的特点
1 中等生存在渴求进步的心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信赖,但因畏难心理的影响,懒于思考钻研,在竞争中,怕困难,缺乏进取的意志,这就导致了产生容易满足现状的心理,而这又是造成中等生很难进步的主要症结,是抓好中等生工作的最大障碍。在平时,他们习惯于听别人的回答,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思想行动上有种得过且过的惰性。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以引导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怕艰难的意志。
1
2 在思维规律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首先中等生的概括水平不高,他们只能概括材料的表面特征,不能深入地概括出隐蔽的、内在的普遍的东西。其次,在归纳、总结方面,记忆缺乏选择性,不分轻重主次,导致了记忆速度缓慢且不够牢固,思维的敏捷性不够,这也反映在他们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总习惯于熟悉的固定模式,不会想到有时使用逆向思维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 因材施教,提高中等生的素质
针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以及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弄清中等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在实施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思考些超出课本的范围的问题,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
2
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等生的学习情况 ,使中等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2、确定中等生目标,突出方法教学。针对中等生安于现状及畏难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力求准确地把握中等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因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让他们作好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会独立思考等等,教学时应时时暴露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3 、 启发引导中等生思考,激发学习动机。针对中等生思维能力差及容易满足现状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适当
3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策略,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整理阶段,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通常在讲授知识时多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探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既使中等生有所得,又让优生得到较好的发挥。
4 、巩固提高,查漏补缺。大部分中等生在学习上很难进步的另一原因是他们课后极少对知识进行梳理、反馈,平时一知半解的问题不作进一步深究,以至每次的小测或考试经常栽在同一个坑里。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自觉作好反思总结,平时在作业设计上进行分层,让中等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对中等生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让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另一方
4
面侧重于发展中等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特别对每次检测后,根据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教学中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 要注重利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平时考查之后,要给中等生适当的评价。中等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中等学生,可采用激励评价,比如可以在作业或试卷中写些适当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还可以在平时与他们谈心,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以表扬,争取再接再厉,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总之,重视中等生的培养是我们每个教师刻不容缓
5
的责任,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抓两头,带中间”这一传统方法的弊端,把“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两头”相结合,注意根据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真切地关心爱护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中等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地转化中等生为优生。同时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又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题海战”中解放出来,既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6
范文四:如何对待中等生
如何对待中等生
问题聚焦:有的学校往往把学生分为三层次:优秀、中等、后进,制定分层教学的策略。
而针对中等生,在学校各班学生中数目居多的是那些表现平平、成绩一般、日常里言无不正、行无不规、品无不端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中等生。我们应如何对待呢?
解决的重点:对待中等生的策略
突破的难点:关注并厚爱中等生
解决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因此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不论是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在班级学习中遥遥领先;有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不良,领悟能力差,在班级中自然落后;有些处于此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部分人处于多数)。根据此种情况,有的学校往往把学生分为三层次:优秀、中等、后进,制定分层教学的策略。而针对中等生,在学校各班学生中数目居多的是那些表现平平、成绩一般、日常里言无不正、行无不规、品无不端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中等生。
一 现状扫描
我常常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谈心,说说笑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甚少。反思之余,觉得区别仅在于老师给予“中等生”的关注最少。我也发现,“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在老师心里与情感世界便成了若隐若现的空白点、盲点,成了学生群体中被遗忘的层面、孤独寂寞的第三世界。
二 影响浅析
中等生不仅是构成教育整体对象不可分割的主体,也必将是未来社会公民的主体。中等生不仅仅是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其思想、舆论、价值取向、行为走向也是班风的标志,班级素质的体现与主流。关注并厚爱中等生,不仅可以从中不断地造就优生,而且能使班级整体推进,共同进步。
三 思考与对策
1、目中有人。
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关注厚爱中等生。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我摸摸几个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出问题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随时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或者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2、心中有爱。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情感关注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师爱是伟大的情感,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与手段。只有中等生从心理上接纳了教育者及其教育目标,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用一点尊重、一点微笑、一点鼓励、一点欣赏用真情去保护自尊与人格,去捕捉闪光点,树立起精神支柱,唤起激情,就能使中等生出现收益终生的转机。
3、贵在真实。
在班级中中等生几乎没有锻炼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以习惯于默默无闻,我改变了班干部固定制,设立了值日班长,使中等生也有了管理班集体,为同学服务的机会。每天的放学路队我也采取轮流上岗制,可以看得出,孩子们都特别期待自己领队的那一天,日子记得比我都清楚。领队时手举一个路队牌,还要大声地喊口令,此制度竟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平时不起眼的孩子胆子变大了,声音响亮了。
对待占大多数的中等学生,我们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同样的关怀,让每个孩子都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应该有全局的眼光,不能厚此薄彼。
范文五:论中等生的培养
论中等生的培养
(1.5s) 我最近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报道的标题是《我是中等生,我想被关注》 , 内容说的是江苏一小学三年级女孩晶晶在班上成绩不冒尖, 不落后属于中等生, 没能受到老 师多大关注;在家里,前段时间父母新添个女儿,在学习、生活上对晶晶的关心也不多,无 论在学校还是家里, 晶晶都是夹心层,受到的关注非常少,最终导致她情绪失控, 出现跳楼 这种极端行为。
事情发生虽然时隔一年之久,但是在看到报道的那一瞬,我还是不禁打了个寒战,因为 我自己本身就正在经历和新闻主人公一样的遭遇, 我们都被冠上 “中等生” 这个我们并不怎 么喜欢的头衔, 在学校里,我们从不是老师关注的对象, 也不是同学羡慕的对象, 我们的自 信心在一次次“冷漠的眼光”和“黯淡的分数”中饱受摧残打击。其实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 优、中、差三类学生,而“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常采用的方法。所谓中等生,他们 和优生及差生的界限是模糊的。 在他们身上, 同样存在优等生的潜能, 只是因各种原因造成 他们在某个时期、 某一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 所以下面就针对中等生的一些特点进行因材施 教地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等生存在渴求进步的心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信赖,但因畏难心理 的影响,懒于思考钻研,在竞争中,怕困难,缺乏进取的意志,这就导致了产生容易满足现 状的心理, 而这又是造成中等生很难进步的主要症结, 是抓好中等生工作的最大障碍。 在平 时,他们习惯于听别人的回答, 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思想行动上有种得过且过的惰性。所 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多加以引导鼓励,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不 怕艰难的意志。
二、弄清中等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在实施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 异,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 中尊重学生的需要、 兴趣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各项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 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思考些超出课本的范围的问题,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