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CI的基本特征
为了有效地运用 CI 战略达到强化竞争优势的目标, 必须了解并掌握 CI 系统的四 大特征:
一、战略性
首先, CI 必须从企业全局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考虑,应站在时代的尖端,从企 业的方方面面,具有创意地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其次, 当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近期利益或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 企业应当着重长远 利益, 甚至为长远利益牺牲或者舍去眼前利益, 不为所惑, 最终获得长远的市场 效益。
第三, 当企业形象价值与企业经济效益发生的矛盾冲突时, 应当把企业形象价值 摆在第一位。
企业导入 CI 的系统作业,一般需 1年至 5年不等;同时, CI 亦有一定的周期性。 一项 CI 作业经历若干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很可能陈旧落伍,这 时应及时修正、调整、完善,这就要求企业把 CI 置于战略性的高度,去考虑和 计划作业。
二、系统性
CI 是软件系统 (MI、 BI) 和硬件系统 (VI)的集合,是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集合。 所以, CI 工程各个部分都必须在企业统一的目标、宗旨、精神、文化等指导下 规范化、 标准化地表达出一个系统、 整齐划一的形象, 这是 CI 工程的生命所在。 CI 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实际上是与企业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和精神文化紧密相 关的, 因此, 策划作为沟通视觉系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工作, 就显得十分 必要。
三、差异性
差异性又叫个性, 这是 CI 最本质的特征。 企业导入 CI 的根本目的是全方位塑造 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因此, CI 归根结底是一种差异化战略。
企业在实施 CI 策划时, 不论是企业风格、 管理理念、 经营策略, 还是企业名称、 品牌、标识、广告、口号等,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只有个性 化,才有区别度,区别度越大,识别性越强。
CI 的差异化首先指行业差别,体现本企业所在的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基本形 象特征; 其次指企业或品牌的差异化。 同类行业, 不同的企业或品牌应有不同的 个性或不同的视觉形象。
四、竞争性
CI 战略的竞争性,是指成功地导入 CI 的企业,将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立 于不败之地。 因为 CI 为企业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企业更能适应复杂多变、 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 CI 堪称是当今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 国际行家称之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CI 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设计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致胜为目标,以竞 争对手为对象。因此, CI 的开发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较性和保密性。
范文二: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意境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中国画一般是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它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范文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表达各自的意见,并能乐于与他人共享资源与成果。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举出实例。 3.能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看、阅读有关生物生活的资料,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学会分析和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生活环境及其适应的特点;生物的应激性特点 三、教学设备
动画资料——各种各样的生物;大熊猫和白鳍豚的生活
五、教学后记
1.学生第一次按科学方法观察生物,观察目标、内容要明确,对于课本上的观察步骤,教师要帮助列提纲(教学内容)。
2.学生的表演能突出生活环境,确切表达呼吸、进食、生长、繁殖后代、躲避敌害、排泄等生物特征,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躲避敌害是生物对刺激作出的反应”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范文四: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第六章 思维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和( )。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 )、( )和(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
思维分为( )和(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 )和( );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 )和( )。
3、语言是( )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 )。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 )、( )、( )、( )、( )、( )、( )、( )等具体过程,其中(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 )关系,概念具有( )、( )、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 )和( );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 )、( )和( );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 )和( )。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 )、( )、( )、( ),其形成一般要经历( )、( )、( )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 )。
8、推理主要有( )和( )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 )、( )、( )和( )。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 )、( )和( )。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思维
语言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比较
具体化
概念
推理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思维练习题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概括性)、(物质性)、(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概念具有(多维度)、(多层次)、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分类功能)、(推理功能)、(联结功能)、(系统功能),其形成一般要经历(抽象化)、(类化)、(辨别)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下定义)。
8、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选择性搜索)和(爬山法)。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像的积极参与)和(灵感状态)。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请参考教材)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明属性计外部联系;②反映的形式不同,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③感知觉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知觉和思维的联系是: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思维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思维,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答: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要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③要充分运用变式,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④要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概念;⑤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②迁移作用;③原型启发;④定势的影响;⑤功能固着;⑥动机和情绪状态;⑦个性特征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行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③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④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范文五: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以《乙酸》一课的教学为例
王建军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2)
摘要: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有明晰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积极的探究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在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索化;关注课堂生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动手操作,在观察、思考中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效 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探究过程
所谓高效课堂,是对应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明晰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探究的学习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乙酸》-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明晰的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导引,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怎么才能准确地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第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明确认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第二,分析教材和学情。具体包括:深刻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最近发展区”。从教材编排上看,将《乙酸》的教学安排在《乙醇》之后,并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内容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他们除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感性知识外,也已经熟知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三,制订课时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材及学生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具体行为,将相关教学要求分解,形成明晰的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醋——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为此,笔者制订的课时教学目标是:(1)掌握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酸与碱、盐、醇的反应方程式。(2)了解酯化反应
中化学键的变化,了解微观变化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教学预设
科学的教学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预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出有妙招、难点突破有良方。科学的教学预设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两个中心问题:(1)从乙酸的结构,预测哪些键可能断裂发生化学反应?(2)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
二是教学过程探索化,即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乙酸》-课,笔者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通过两个实验探究板块(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科学分配时间与精力,引领学生分析归纳(教学流程见表1)。
三、精彩的课堂生成
如果将传统课堂中的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成则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关注生成,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在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时,我没有直接演示醋酸滴入碳酸钠溶液的实验,然后得出乙酸有酸性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对话交流,自行选择实验方案。学生的生成精彩纷呈——师请同学们讨论,可用哪些简单可行的实
验方案来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生 滴加石蕊试剂。
生 用PH试纸测PH值。
生 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生 用碳酸钠溶液。
生 加Na产生H……
生 不对,乙醇没酸性,加Na也产生H。,应
该加Zn。
生 前些时候我家里的电热水壶很脏,内壁有厚厚一层淡黄色的斑,我看见我妈是用醋清洗的。
(播放学生自拍的视频《醋酸洗涤电水壶中的水垢》。)
生成,既是课堂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适时鼓励、恰当点拨,不断促进生成,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四、积极的探究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高效课堂,应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学习过程。
《乙酸》一课,我以生活现象为主线,以生活情景为结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同时,在观察模型、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从科学层面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物质结构性质的应用及其内在联系,完成“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探究;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技术层面完成“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渗透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结晶出来进而指导生活和学习的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主要完成了如下探究内容:(1)通过课前实验(向盛有食醋的小碗中放入一只鸡蛋,比较1小时、2小时、8小时后的实验现象),了解醋酸具有哪些性质。(2)分别展示5%、10%、20%的醋酸溶液,观察颜色,闻气味,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3)在教师指导下,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书写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并从乙酸的结构预测哪些键可能断裂发生化学反应。(4)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5)在饱和Na, C03溶液中先后滴加5%和20%的乙酸溶液,在装有5%、10%、20%的醋酸溶液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只鸡蛋,分析、对比实验现象。(6)通过乙酸和乙醇的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的体积、加入碎瓷片的目的,以及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的,并思考在科学上怎样给予确定。
总之,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会学习、会思考,而不能单纯地以讲解题目的多少、课堂容量的大小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