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列宁是谁 马克思列宁
马克思列宁主义讨论会发言稿
--张帅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用发展了的马克
推动当今社会的进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马克思在自然唯物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以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根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这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核(根本原则),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和发展;而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条件及社会状况,去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切不能搬用其僵死的教条。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性,
1
这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性是一样的道理。人的愿望(动机)、意图和观念尽管各异,但由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所以群体的人在选择行为(包括言论)方面的规律是一致的,动机虽然不同但造成的结果有其规律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构成了人类行为乃至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追求的价
值标准----经济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至今仍然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符合实际的认识应当坚持,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应当毫不吝惜地抛弃。但问题是:这里所指的实际,究竟该由谁来描述和提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实际,会导致对实际的判断的不同结果。因此,最后还得归结到人的思维和认识上。一切从实际出发,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情形,这个实际,是很难被普通人确定和掌握的。普通人要想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实际或真相往往是困难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的甚至会牺牲生命。因此,在现实社会里,从实际出发就容易成为某些拥有确定并掌握实际这种特权的人的专利。
针对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虔诚地研究如何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否则,我们学习马克
2
思主义理论就成了无的放矢。如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如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复杂、激化,不断加深、加剧、恶化,直至导致巨大的社会震荡。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二:什么是马克思
1、 什么是马克思?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他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
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第一,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
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
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 意识的作用。(简答、材料)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
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 如何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简答)
首先,从实际触犯,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
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
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8、 真理和谬误如何转化。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有统一,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才能成立,如何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述)。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论述)。
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及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际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及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加自己的话,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11、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有哪些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生产力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3、生产关系是什么?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材料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加自己的话,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15、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16、什么事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7、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并决定着其变更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有哪些警示?经济基础矛盾作用。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人们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加自己的话,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公有制,经济制度不动摇)
19、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20、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1、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3、价值规律是什么?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4、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②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力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6、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第三,社会生产时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7、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8、帝国主义的实质。
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对内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外运用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关关系。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
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0、材料题
答:首先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3、垄断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34、垄断产生的原因
答: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作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5、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6、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范文三:为什么是马克思
为什么是马克思
我对马克思并不了解,只是粗浅地知道这个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对他的景仰与敬佩也只是源于道听途说。甚至我曾一度疑问为什么是马克思?
有人告诉我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马克思是被上帝看中的人。他是幸运的的,1818年5月5日,他出生了,虽然他的出生纯属偶然,但似乎宇宙间某种精神本质便要以他为例证明它的存在与伟大。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如果一切生存都因其偶然而没有价值,永恒的精神之火用什么来显示它的光明呢?只是,为什么是马克思?
为什么是马克思,我想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这样的问题值得每个地球人思考,尤其是中国人。这里我想到了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候的考虑》,“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的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职业理想,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是在《80后的迷思与出路》一书中,我想这个理论在马克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阐释。马克思说要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这是个目标,而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个手段,这个目标也便是马克思的职业理想。马克思是理想的坚定守望者与探索者,我想这是成就马克思的重大原因之一。与之相比,我们在战略上显得渺小了很多,伟人总有他的不凡之处。我们被问起理想是什么,是医生,是教师,是HR ……. 这是我们的局限之处,我们或许有着明确的职业走向,却少了坚定的职业理想。我想也许后者更重要一点。
历史让马克思神化了。不过他绝对有理由被神化,马克思有永远不被人完全了解的内心。我们用一生读懂自己,马克思也用一生阅读自己。最终我们迷茫了,马克思也迷茫了。我们读马克思,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读马克思,最后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晚年的他也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但是他的职业理想从未动摇,马克思是犹太裔德国人,他继承着德国传统的严谨。《资本论》只出了第一卷,二,三,四卷都是他人代为出版。日以继日,修修改改,马克思最终没能完整地展现出他灵魂深处的社会主义构想。但他严谨的学术研究让我们无比钦佩,他遗留下来的精神文明是全人类的财富。李永杰教授说,中央编译局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只为向我们展现出马克思灵魂的点点滴滴。但这是值得的,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
马克思多次被评为1000年来最伟大的人物。为什么是马克思?似乎伟人的诞生总会伴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马克思是犹太裔的德国人,有着犹太人的聪慧及德国人的严谨。特立独行思维敏捷的马克思受到特里尔中学校长(康德的弟子)的赏识,燕妮的父亲也很欣赏少年马克思,经常会和马克思讨论理论知识,后又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如果燕妮是马克思最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马克思一直爱慕的情人。马克思在这里与书籍缠绵着,这使他获益良多,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人说时代造就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于是,马克思诞生了。
马克思毕竟不是神,甚至只是个凡夫俗子。《马克思传》中写道,马克思脾气暴躁,酗酒,疾病缠身,用钱无度,生活不规律,为躲债地址换了十次多,到后来几乎全是靠恩格斯资助。马克思生前被众多国家排斥,最终终老于英伦。但是却会拼命地著写《资本论》,这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使命。马克思最终成为了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我想到了爱默生的一句话:“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思想,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马克思明显有别于这些年轻人,马克思敬佩黑格尔,但也找到了黑格尔的理论的裂痕,并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留给我们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的著作,还有他本身对于我们的启发。看书不仅仅是看书,我们需要思考,我思故我在。
马克思生前贫困潦倒,但他是精神富翁,他也没有因为穷困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正如梵高所说:“我不可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这卖个好价钱,而是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马克思就是这样,他把生命给了这项事业,能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发现了一个未知的新世界,即美好的科学社会主义. 。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马克思理所当然属于后者。
至今我仍不知道为什么是马克思,但我已经开始深信,就是马克思,只有马克思。他在我们身边。
范文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理论思想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理论思想分析
马克思军事理论
马克思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战争观、军队理论、暴力革命理论和作战指导理论等。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蓬勃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向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理论指南,为改变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军事思想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军事论文,提出和精辟地论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
马克思军事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1845,1846年,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并且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而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前)。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对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先后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工人阶级专政等思想。1850年3月,他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又明确提出武装工人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主张。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虽然把军事问题的研究分工给恩格斯,但在繁忙的经济学研究工作之余,仍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军事问题。1857年8、9月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出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发展的历史最能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考察了原始社会的战争同生产发展的关系。此外,他在1854,1856年发表的关于西班牙第四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中,探讨了西班牙军队起义失败的原因和人民游击战争的特点;在1856,1859年撰写的关于英国、俄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亚和远东各国,以及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一系列文章中,除谴责欧洲列强对亚洲各国的残酷掠夺和野蛮统治外,还对有关各方的作战行动作了评析。美国内战(1861,1865)爆发后,马克思对这次战争的阶级性质和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联邦军在这次战争前期屡战不捷的症结,探讨了合理的作战方案,预测了战争的发展前景,强调战争性质对战争前途的决定作用。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他通过分析普法两国统治集团之间、两国统治集团与交战国人民之间及与本国人民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战争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提出工
人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在不同情况下对这次战争应持的态度,并阐述了区分战争的政治内容和军事行动性质的原则,以及根绝战争的可能途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马克思给予高度关注,为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撰写了《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无产阶级军队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的极端重要性,论证了用人民武装取代资产阶级常备军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在军事上的原因。
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不断探索军事领域各种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对战争、军队、暴力革命和战争指导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一、 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经济利益的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各氏族集团的生产力低下,人口也不多,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彼此紧密协作,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足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氏族集团之间不存在发生战争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逐渐难以满足公社成员消费的需要,这就导致向外扩张,于是便出现了战争。他还认为,战争并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产生它的条件不复存在时,将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二、 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支配战争
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是一种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是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爆发,而且贯串于战争的始终,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
三、 战争的性质一般说来取决于它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要确定某一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从历史作用上看这一战争是促进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根据战争的历史作用,他把战争区分为两大类,即进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和反动的、掠夺性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这里的“防御性”和“进攻性”都是从政治意义上说的—编者注)。对进步战争要支持,要歌颂;对反动战争要反对,要谴责。他还指出战争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同一次战争,在不同阶段会因政治目的变化其性质也随之改变。
四、 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
马克思认为,不同性质的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进步战争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动战争一般对社会进步起阻滞作用,但从其后果看,有时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为剥削阶级统治集团为了一己私利而挑起的战争所具有的非正义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能够促使社会的阶级斗争激化,迫使人民为摧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起抗争。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五、 决定战争命运的是参战的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所应占有的地位,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作过阐述。指出,先进的思想本身只能使社会超出旧制度的思想范围,而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也适合于用来说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从马克思留下的一些军事著作看,他在分析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各次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时,首先考虑的总是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作用。当然,马克思对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并没有否定。相反,他认为,统帅虽然不能决定战争的命运,却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他对那些在战争中做出过贡献的军事家总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六、 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
马克思认为,尽管原始社会曾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但不存在脱离生产的专门军队组织。即使在阶级社会的早期,情况也是这样。战争在当时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工作,除儿童外,每个男子都承担有参战的义务,由各个家庭组成的社会集团本身就是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军事组织或军队组织。专门的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逐步产生的。
七、 资产阶级常备军是维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强力手段
马克思认为,反动军队是剥削阶级掌权国家为维持政权而拥有的主要强力手段。从反动军队的对内职能来说,马克思认为,它是最主要的镇压工具;同时,反动军队还能帮助政治野心家发动政变来攫取国家的权力。至于反动军队的对外职能,那也是多方面的:广泛用于
进行殖民战争;频繁用于镇压附属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经常用于进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掠夺和争霸战争。他强调,对反动军队从事的各种反革命行径,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人民必须及时予以揭露和抨击。马克思自己在一些报刊评论中,就曾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军队掠夺和侵略中国、印度等国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斥责和鞭挞。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武装人民的重要思想。
八、 无产阶级的武装组织是一种全新的革命军队
马克思指出,工人应该组织和武装起来,使整个无产阶级用步枪、马枪、大炮和弹药武装起来,组成由他们自己选出的指挥官和总参谋部来指挥的独立的无产阶级近卫军,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只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马克思还认为,无产阶级的武装组织是同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军队。
九、 军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军队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组织,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迫使它不得不率先在经济关系方面不断进行变革,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关系变革的先行者。他说过“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341页)。像发放薪金、承认个人拥有动产的权利、建立行会制度、大规模运用机器、以金属作为货币以及在部门内部进行分工等经济现象,最初都是在军队里发展起来的。
十、 实现社会变革根本的办法是暴力革命
马克思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就无产阶级一方的主观愿望来说,最好能避免采取流血手段,他甚至设想过少数国家可以不经武装搏斗而实现社会主义。但革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的改变,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且常常首先使用暴力,血腥镇压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因此,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方法是暴力革命。
十一、 不应把战争的政治内容同它的军事行动性质相混淆,防御性战争不排斥进攻作战行动
马克思认为,民族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从政治上说,总是带有防御性质的。在敌人打响第一枪后,被迫应战的一方,就完全有理由和有权利采取攻势行动打击对方,直至将其彻底击败。判断战争性质时,不能“把防御性的战争和防御性的军事行动混为一谈。”(《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第581页)那种认为在街上遭人袭击的人只能招架不能还手的思维逻辑,“是缺少辩证法的。”(同前)
十二、 集中兵力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在进攻作战中,要善于集中兵力,打敌要害,实行彻底的歼灭战。1857年9月,他在评论英国军队在印度的作战行动时,曾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美国内战期间,马克思在分析当时驻在田纳西的北军肯塔基军团下一步的可能行动方案时,又强调了集中兵力、打敌要害的重要性。为了争取战局的胜利,应当不惜牺牲一切小的军事行动,从所有其他军团中抽调力量来加强这个军
团。并建议北军集中兵力打击南部同盟控制地区的锁钥乔治亚州,割裂其整个防御部署,以便各个击破。
科学价值
马克思军事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军事领域各种客观规律的成果。作为社会新兴阶级—无产阶级观念形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这一阶级在探索军事科学奥秘方面的革新精神,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军事理论,除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外,还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与恩格斯军事理论的出现,使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第一次拥有了反映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军事理论,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铺垫了基石。
从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说,马克思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的理论带有时代的某些特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军事理论,要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从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发展中领会其真理价值,在同新的革命实践的结合中认识其生命力之所在。
马列军事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军事规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指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战争和军队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基础。K.马克思和F.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已经得出了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一暴力革命的结论。1850,1853年初,又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运动的经验时,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提出工人阶级必须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军队。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中,阐述了武装起义必须遵守的规律。从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到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起义的20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十几场战争。这些战争多半属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战争,也有强国争霸战争。而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再一次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从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着眼,既向各主要国家的工人阶级指出对待这些战争的态度和策略,又从以军事知识武装工人阶级的需要出发,写了约200篇关于战争评论的文章。通过对具体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使军事理论领域内长期充斥着的宗教迷信、英雄史观、投机冒险、侥幸取胜等唯心主义观点,受到科学的冲击。这些评论,为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艺术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在总结各国人民起义和反对殖民帝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精辟思想。他们把19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抗击英、法等帝国主义野蛮入侵的英勇流血斗争,称之为保卫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他们对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显示的革命潜力的深刻分析,准确地预报了中国将在东方崛起的光辉前景。在撰写大量战争评论的同时,恩格斯还为
《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一批军事条目,并写了《欧洲军队》、《论线膛炮》、《步枪史》等著作。这些军事文献充分阐明了军队及其技术、战术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的军事历史学、军事技术学、军制学、筑城学、战略学、战术学以及军事地理学等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这次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必须创建自已的新的军队奠定理论基础。以后,在《反杜林论》(187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等重要著作中,对暴力与经济的关系,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等,作了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起过残杀破坏作用,也起过破旧促新的革命作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360页),“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31页)。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虽不排除和平斗争手段,但只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和消灭战争的目的。
?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队。工人阶级必须用自己的新的“机器”去代替包括军队在内的全部旧的国
家机器。无产阶级只有武装起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的军队,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才能实现暴力革命的目的。
?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暴力革命的开始形式。起义是一种艺术,它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要遭到失败。第一,不要玩弄起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并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在组织、训练和习惯势力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敌人;第二,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力求获得新的胜利;必须保持起义者第一次胜利的行动所造成的精神上的优势;必须争取中间的动摇分子;必须在敌人还没能集中力量对付起义之前就迫使它退却;要勇敢、勇敢、再勇敢~
?暴力(战争)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个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量和取决于技术。新的生产力是新的作战方法产生的前提;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一个完全新的阶级所进行的新的革命,必然会创造出新的兵器和新的作战体系。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
?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而不应当局限于用正规军的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全民武装,到处组织游击队,采取游击战,进行人民战争,才是小民族制胜
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相继逝世后,В.И.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在粉碎国内反动阶级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在指导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深入研究和阐发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根源和性质问题,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引起革命的论断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列宁总结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十分注意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培训自己的军事专家,从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与军队的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列宁提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的论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既给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惨祸和痛苦,带来极严重的危机,但同时也唤醒了群众,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成为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帝国主义战争开辟了社会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来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
?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原理。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发展的唯物主义分析,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德国的K.考茨基、E.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者在战争与和平、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是“保卫祖国”还是反对战争等问题上,进行过激烈的论战,从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列宁的主要观点是:革命就是战争,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的政权;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要把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在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到国内战争程度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不仅应当是参加这个国内战争,而且应当是在这个国内战争中起领导作用。
?丰富和发展了武装起义的原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进一步作了理论的概括,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了起义的原理。列宁强调武装起义必须在出现不以各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尖锐化了的革命形势时才能发动;必须使无产阶级政党成为起义的领袖和领导者;为准备起义,党必须在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培养一支无产阶级大军,积极做好起义准备;起义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在统一的领导下,迅速而坚决地进攻;在发生全民政治罢工的时代,起义采取遍及全国的长期的国内战争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现代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条
件下,武装起义仍然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列宁还十分关注和支持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独立战争。
?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建军原则。列宁强调:常备军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无产阶级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必须破坏旧军队,在艰苦的内战中逐渐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军队。无产阶级军队是由觉悟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是为工农政权而战,“为整个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斗争”(《列宁军事文集》第490页)的军队。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建立新的军队,要大批培养新型军事干部,“只能从人民中间选拔指挥员”(《列宁军事文集》第499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又必须选择一些过去的军官来充任指挥人员”(《列宁军事文集》第623页)。无产阶级军队不是用棍棒而是依靠工人和农民的觉悟、忠诚与自我牺牲精神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军队必须实行统一集中指挥,在军队内实行单一首长制。要象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军队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相信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战争,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去战胜敌人,这是列宁军事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他认为,革命战争如果真正能够吸引被压迫劳动群众来参加它和关心它,能够使这些群众意识到自己是在反对剥削者,那末,这种革命战争就会唤起创造奇迹的毅力和才能。
?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它包括:利用敌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联合各种可能的同盟者,战胜强大的敌人;严
肃地对待国防,精确地估计力量的对比,认真的切实的准备战争;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除了学会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的退却;必须有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军队的统一指挥,国家的一切力量和资源的严格集中管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И.В.斯大林在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军事活动占据重要地位。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十月革命。他同列宁一起创建了苏俄红军,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领导与指挥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原理,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国防,与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战争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
?发展了在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中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理论。强调在争取到的国际和平环境中,有计划地高速地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现代国防经济基础,创造一切技术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精简军队数量,提高军队现代化军事装备水平。同时,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和加强国防。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的理论。斯大林坚持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观点,同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情况和战争经验,发展了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和世界人民及一切被侵略者联合反对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必然性的理论,提出了决定战争命运的不是突然性这种偶然因素,而是那些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的论断。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理论。斯大林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发展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强调军队要彻底打败敌人,除了那种无比的勇敢精神以外,还必须有完全现代化的数量充足的装备,以及组织得很好的数量充足的供应;强调要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协调地发展各军种、兵种;强调加强干部和部队的训练,严格军事纪律等。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理论和作战指导艺术。斯大林强调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正确选择和规定主要打击方向具有决定意义;强调必须正确地制定使用战争力量的计划,并要一往直前地实行既定的方针。强调现代条件下必须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这方面的一切科学成就,并善于合理地运用它们。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反对强敌侵略的战争中,强调必须发动全民的卫国战争;实行积极防御;坚决顽强地抵抗敌人的进攻,并适时组织完善的反攻;当敌人力量强大、退却不可避免时,要实行正确的退却,以赢得时间,积聚力量,转入反攻。反攻和进攻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选定的方向上,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组织诸军种、兵种协同突击与巧妙机动相结合,以求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实行连续进攻的原则,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同时,要注意巩固胜利。不断改进各军种、兵种特别是航空兵、炮兵、坦克兵的作战使用方法等。
马列军事理论,使军事科学领域实现了根本变革,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获得了制胜的科学指导,使社会主
义国家的国防建设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它的发展历史生动地说明,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于结合实际的应用,并在运用中进行创造。为此,必须要善于把它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善于把它的每一个结论、原则放到产生它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真正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善于把基本的原理同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距今已100多年,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恩格斯军事理论
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与发展
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后期和垄断资本主义萌发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蓬勃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恩格斯不仅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活动和1849年的德国革命战争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为改变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军事思想领域中
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为向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理论指南,又以极大的精力对战争和军队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多次起义和战争,研究了历史上一些著名军事家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及民族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
格斯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1845年2月,恩格斯在爱北斐特发表的两篇演说中,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常备军对经济建设的影响,阐明了军队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的原因。1845,1846年,在与马克思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并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而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前)。1848年2月,在《共产党宣言》中与马克思一起提出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恩格斯撰写了一些战争评论,如《皮蒙特军队的失败》、《匈牙利的战争》等,在这些战争评论中,初步阐述了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1849年8月到1852年,恩格斯以主要精力总结了1848,1849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恩格斯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和在起义部队中的实际锻炼,对军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
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的思想,阐述了武装起义必须遵循的规则,探寻了革命党在武装起义和国内战争中所可能采取的策略,并对无产阶级军事学术的发展,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见解,从而为其军事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853年克里木战争爆发到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恩格斯从事军事问题研究和著述的最重要时期。这一期间,他撰写了大量军事文章和战争评论。在《欧洲军队》中详细地评述了欧洲各国军队的组织 、编制、训练制度、官兵的战斗素质等特点。在为纽约出版的《 美国新百科全书 》撰写的《 军队 》、《攻击》、《会战》、《步兵》、《炮兵》、《骑兵》、《筑城》、《海军》等60多个条目中,概括地阐释了自古以来的战争史、军队发展史,分析了各个时期武装力量的组织、装备、训练状况,以及作战方式方法的演变等。在《步枪史》、《论线膛炮》、《法国轻步兵》等文章中,考察了各种武器的改进过程,不同国家的战术发展过程,以及战术发展对武器改进所起的促进作用。还专门评述了英国志愿兵部队的组织、训练、军官培养、部队管理等问题。在为克里木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意大利独立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重大军事冲突撰写的约200篇战争评论和军事论文中,通过对具体战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政治、军事与外交、战略与战术、兵器发展与作战方式演变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战争中许多带规律性的现象和原理。在总结各国人民起义和反对殖民帝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人民战争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后来,在1876,1878年撰写的《反杜林论》一书中,
恩格斯探讨了暴力在历史中的正反作用,论证了军队对经济条件的依赖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反作用,分析了武装力量和作战方法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等,标志着恩格斯军事理论的成熟。
19世纪80,90年代,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局势出现了剧烈动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随时有被卷入一场世界战火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先后撰写了《波克罕〈纪念1806年至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欧洲能否裁军,》等重要文章,分析了未来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规模、特征、结局,揭示了战争危险的根源,探讨了制止战争爆发的有利因素,说明了社会主义者对即将爆发的战争的态度和同军国主义扩军备战行径作斗争的策略与方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战争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军事组织等问题又作了详尽考证和阐释,使恩格斯军事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内容 恩格斯军事理论主要包括战争观、军队理论、武装起义理论、作战指导理论和关于科学技术与军事的关系的论述等。
一、战争观。包括对暴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战争的起源和消亡、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和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同人和武器的关系 、人民战争的特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等内容。
?暴力的本原及暴力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恩格斯在批驳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颠倒经济与暴力关的历史唯心论观点时,正确论
述了经济与暴力的关系。他指出,暴力的本原是经济力量,而不是相反。首先,经济是暴力产生的根源。因为,私有财产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相反,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是经济的产物。其次,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要使意志行为得到实现,必须有暴力工具,即武器,而武器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为基础的。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军队的装备、编成、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恩格斯还肯定了暴力的革命作用,指出暴力在历史上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战争的起源及原始社会战争与阶级社会战争的区别。恩格斯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原始社会的早期并没有战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居住区提供的生活资料逐渐难以满足该居住区氏族成员消费的需要,不同的原始部落集团,为了维护或扩大各自成员的生存条件而诉诸武力,战争应运而生。因此,原始社会的战争起源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但是,这时的战争并不具有奴役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占有或保护氏族成员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后来,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出现了分工,使人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单纯维持劳动者的生存所必需的产品,这时剥削随之产生。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便有了阶级奴役的性质。这时进行战争,纯粹是为了掠夺。
?战争是由政治决定的。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是直接为政治服务并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爆发,而且贯穿于战争的始终,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同时,战争的性质,主要的也应从政治上加以衡量,即看这一战争是促进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根据战争的政治性质,恩格斯把战争大致区分为两类:即进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和反动的、掠夺性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 这里的“ 防御性 ”和“进攻性”都是从政治意义上说的—编者注)。主张对进步战争要支持,要歌颂;对反动战争要反对,要谴责。他指出,战争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次战争,在不同阶段,会因政治目的的变化而使其性质有所改变。
?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恩格斯揭示了战争与革命的内在联系,提出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的思想。他认为,进步的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动的战争一般起阻滞社会进步的作用,但从其客观后果看,也并不都起阻滞作用,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引起革命或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他曾预言:未来世界范围的战争,由于其本身的巨大动员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同样范围的革命发动,从而人类最终将埋葬资本主义。
?人民战争是人民自觉奋起参与的战争。恩格斯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考察战争,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849年,恩格斯提出了“人民战争”的
概念,他把这种反映参战者自身利益和意志的人民战争称作真正的革命战争,指出了进行人民战争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建立在人民充分觉醒的基础之上,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必须有一个敢于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坚强领导;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作为整个武装力量的主干;必须有一套适合发挥全民参战威力的灵活的作战方法。并认为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惟一手段。在进行战争时,只要国内人民奋起抵抗,就会使入侵之敌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恩格斯也肯定了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一些统帅在战争中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能比别人更快更深刻地觉察到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各种新的可能性,并善于把这些可能性及时地转变为实际战斗力,以形成对敌优势,战而胜之。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两种材料,但人的作用更重要。恩格斯根据人民战争理论,论述了战争中人和武器的关系,认为人和武器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战争的物质条件,也就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缺乏这一基础战争就无法进行,也无法取得胜利。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是指“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指“居民的质与量”和“技术”。战争的胜负是人和武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人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
动性和勇敢精神,更为重要。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
?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恩格斯认为,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战争将使社会主义革命倒退许多年,因此,应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他看到,19世纪80,90年代的欧洲,存在着一些可以制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这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提供了可能性。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通过四个环节去努力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实现。这四个环节是:不断揭露战争策划者的阴谋,积极宣传保卫和平的重要性;竭力促成消除一切可能引起战争的隐患;大力提倡裁减军备;制定防止侵略战争的共同的国际政策,反对各行其是。
二、军队理论。恩格斯的军队理论包括军队的产生、社会本质和职能,军队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及政治制度间的关系,合理的兵役制度,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军队在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中的作用,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军队的领导和无产阶级军队的新特点等内容。
?军队产生于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形成时期。恩格斯认为,在原始社会的前期和中期,还没有军队。在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制度及军事组织开始瓦解,而氏族军事首领扈从队的力量却不断增强起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立自主地进行战争的私人团体,这便是军队的雏形。恩格斯在分析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之间的区别时强调指出,国家设有性质上不同于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产生阶级以后,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由国家建立和供养
一支专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武装力量,这就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作为国家暴力工具的军队便产生了。
?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及社会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关系。恩格斯认为,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完善,首先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兵器的不断改进有关。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兵器和作战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军队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其次,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动同伴随新生产力一起出现的社会等级有关。中世纪以骑兵为主的封建军队演变为近代以步兵和炮兵为主的资产阶级军队,与16、17世纪市民等级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再次,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一个国家可应征入伍的人数有关。一个国家可抽出服役人数的多少,又是同该国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相关的。
?军队是有组织的暴力,不同性质的军队具有不同的职能和特点。恩格斯指出,军队是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是国家特殊的公共权力。不同性质的军队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反动军队和革命军队的职能是根本不同的。反动军队的对内职能,是统治阶级对付人民的主要的压迫工具。其对外职能,是广泛用于进行殖民战争;频繁用于镇压附属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经常用于进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掠夺和争霸战争。革命军队是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工具,具有不同于反动军队的特点:代表的是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利益,有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具有为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勇于在作战方法与方式上不断创新。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军队是一种全新的革命军队,除具有一般革命军队的优秀素质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忠实执行无产阶级政党
的政治纲领,并受其绝对领导,进行自卫战争和拒绝侵略战争,同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政治素质、作战指挥能力和组织纪律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军队。
?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恩格斯认为,军队的战斗力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这些条件大体可概括为:较完善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编组是保障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军事素养是武器发挥最大效应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使人的觉悟转化为战斗力的关键,统一果断的指挥和周密可靠的后勤保障是保证一切军事活动协调一致、持续进行的必备条件,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打胜仗的基本保证。
?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建立和保持无产阶级常备军。恩格斯在谈到改造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结构时,主张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建议“建立一支人民军”或“改组为以普遍武装人民为基础的民兵”(《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23、479页)。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建立和保持无产阶级的常备军,并采取常备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实现军队进步的关键在改革。恩格斯认为,搞好军队改革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军队改革的基础是对整个社会变革所提供机遇的准确把握,军队改革的实质是战胜保守思想,适应时代发展,求得在武器创造和作战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有所突破,军队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
?吸收外国军队的有益经验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恩格斯在考察欧洲军队发展的特点时指出,欧洲各国的军队建设虽有一致性,但由于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特别是不同的文化水平,却又造成了许多差异,并形成了各个国家军队所特有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一支军队要想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既要注意吸收外国军队有益的经验,又应注意发展本民族特长。
三、武装起义理论。恩格斯武装起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武装起义在达成革命目标的道路选择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发生武装起义的社会经济原因和成熟条件,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联合举行的起义活动中应坚持的独立性和拥有自身武装组织的必要性及同农民联合的重要性,武装起义作为一种艺术应遵循的客观规则,武装起义作战方式的变化发展等。
?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恩格斯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就无产阶级一方的主观愿望来说,最好能避免采取流血手段。但是,实现社会变革,根本的办法是暴力革命。这是因为:革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剥削阶级通常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暴力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武装起义则是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
?武装起义的成功首先有赖于革命条件的成熟。恩格斯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必须根据革命条件是否成熟而决定。当革命条件还不成熟时,鲁莽、草率地组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不仅毫无成功希望,
而且还会招致革命力量的无谓损耗。革命人民一定要认真对待武装起义的发动,准确选择时机。
?在民主革命条件下,要取得武装起义的彻底胜利,无产阶级必须保持联合斗争中的独立性,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和取得农民的支持。恩格斯认为,在民主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共同敌人的时候,无产阶级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这是对付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前提条件与反击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的有效方法。恩格斯还提出,无产阶级要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必须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但农民自身的弱点规定了他们无法独立地把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面对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联盟,要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就必须有自己可靠的同盟者,联合农民一起行动,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武装起义像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恩格斯认为,武装起义像战争一样,要求熟练掌握规律,精心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没有充分准备,决不轻易发动起义。面对在力量、组织、训练等方面占优势的敌人,如果起义者没有充分准备,不能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就会被击溃和被消灭。起义发动后,坚决大胆地采取进攻行动。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
。起义者必须乘敌人分散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取得新胜利,保持精神上的优势;必须把总是尾随强者和站在较安全一边的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必须在敌人集中兵力发起攻击前迫使其退却。
?武装起义的作战形式是发展变化的。恩格斯以“街垒战”作战形式为例,说明武装起义的作战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而必然要发生变化。他认为,“街垒战”在19世纪的30,40年代,乃至50年代,的确起过不少积极作用。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兵器的性能、城市街道的建设等与40,50年代迥然不同。由于“斗争的条件也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凭借街垒进行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514页)为适应新的斗争条件,起义工人如果具备足够的力量,就应采取公开进攻,而不采取消极的街垒战术。
四、作战指导理论。恩格斯的作战指导理论主要包括作战指导的认识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等内容。
?作战指导的认识路线。恩格斯认为,战争活动是有规律的,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按照战争规律指导作战,这是作战指导的关键。任何一种作战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作战指导者必须根据战争实践的变化而改变作战方法,切忌机械套用。机械地把适用于一定历史条件的战略战术原则,硬搬到客观环境已完全改变的战场,则没有不打败仗的。
?战略战术原则。恩格斯指出,指导作战必须遵循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在进攻作战中,不应沿正面平分兵力
,而要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在防御作战中,应做到重点设防,防中有攻,攻防结合
。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要尽可能长久地掌握主动权.以左右敌人的行动.而不听任其摆布;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不在城市的得失;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攻敌于不备,歼敌于追击之中;慎重选择决战的时机和地点;预备队是借以解决战斗的主要手段;力避侧敌行军,用好侧方阵地;组织大部队行军,要考虑各纵队间的相互支援,要把会合点选在敌军活动范围之外。
五、科学技术与军事的关系。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在强调科学技术对军事的重要影响作用的同时,又看到了军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新作战工具的出现,必然推动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恩格斯认为,军队武器装备的发明和改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集中了近代科技成果的近代大工业,就不可能有真正适用的线膛枪炮;没有蒸汽机和螺旋推进器的发明,就不可能有近代装甲舰的出现。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必然推动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恩格斯认为,对作战方式、方法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军队武器装备的发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是通过科学技术推动武器装备和士兵成分的改变而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推动了中世纪以骑士决斗为主的战
术向线式战术的演变;当滑膛火器向线膛火器过渡时,又推动了线式战术向散兵加纵队战术的转变。但作战方法和武器装备各自的变化,在不同阶段上又有不同特点:在战争时期,从总体上看,作战方法的发展基本上与武器的改进是一致的;在和平时期,两者之间的发展便出现了差距,即在长久的和平时期兵器由于工业的发展改进了多少,作战方法就落后了多少。因此,在和平时期,随着工业发展对武器的不断改进,军事艺术必须相应提高,以保证军队适应新的情况。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军队的行动以及指挥和保障方式。恩格斯认为,战略后方和战区的生产力以及交通工具对战争的胜败关系极大。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手段上的每一进步,对军队的行动、指挥和保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掌握先进运输工具的军队常占先敌行动之利。铁路运输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方式。
?战争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在军事领域,战争实践对军事科技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表现就是战争实践的需要向武器装备提出新的要求,必然推动军事科技有所发展,研制出新的武器装备,以满足战争实践的新要求。从西欧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历史来看,正是进行散兵战的需要,推动了后装线膛枪的问世;也正是压制岸防要塞火力的需要,导致了现代炮艇和装甲舰的出现。
?新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产生新的作战方法。恩格斯通过对拿破仑作战方法的唯物主义剖析,对无产阶级将来在发展
军事艺术上所可能取得的成就作出了科学的预见。他指出:“现代的作战方法是以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解放为前提的,它是这个解放的军事上的表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184页)
科学价值
恩格斯军事理论,是恩格斯运用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军事领域客观规律的成果。作为社会新兴阶级——无产阶级观念形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无产阶级在探索军事科学方面的革新精神,是对传统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军事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除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外,还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和马克思军事理论的出现,使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第一次拥有了反映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军事理论,为整个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发展,铺垫了基石。
恩格斯军事理论产生于19世纪,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有科学和求实的态度,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从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中去领会其真理价值,从同新的军事实践的结合中认识其生命力之所在。
范文五:马克思列宁新闻思想总结-超有用老师推荐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开创并领导了早期的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初创了科学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在世界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推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华章。一生创办、编辑和领导的报刊有10余家,为200多家报刊撰写过政论文章或通讯,他们的著作有三分之一是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的。马克思最早的新闻活动是1842-1843年在《莱茵报》开始的,恩格斯当时也是这家报纸的通讯员。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是第一家马克思主义的日报。《新莱茵报》创刊之前,马恩基本上还是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们把报刊看作是“第三种力量”或“第四等级”;此时报刊的阶级性亦尚未明朗,还被看作“人类理性”或“人类精神特权”的体现。1847年6月他们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马恩从事新闻宣传活动,十分重视掌握办报主动权,千方百计地使所办报刊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与此同时,他们满怀激情地支持早期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使工人报刊迅速崛起。还积极参与工人报刊的创办和编辑,经常为工人报刊写稿,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工人报刊的发展。马恩认为。党的政治纲领必须成为党报进行新闻宣传的最高准则。与此同时,他们主张在坚持党的纲领的原则的前提下,党报也可以保持相对的形式上的独立,而不能简单地将党报办成党的机关的“简单传声筒”。在党内必须拥有一个不直接从属于执行委员会甚至党代表大会的刊物,也就是说这种刊物在纲领和既定策略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反对党所采取的某些步骤,并在不违**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批评纲领和策略。这就是说,党报不是党的机关的简单工具,而是全党的舆论工具。不仅传达党的领导的意图,而且还要反映全党的呼声;不仅应该坚持党的纲领,还应该监督党的领导机关。
二、马恩论书报检查制度:
1、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为衡量标准的法律或制度;
2、实际上将所有的新闻出版作为怀疑对象,造成思想恐怖;
3、使原告、辩护人和法官三位一体,破坏了法的基础;
4、使个别平庸官员凌驾于记者、出版者、作者之上,造成无法解开的逻辑矛盾;
5、是一种政府垄断了的非理性批评;
6、造成社会精神的普遍虚伪;
7、是一种愚民政策,阻碍社会、民族和个人的发展;
8、造成的人为安定潜藏着社会危机。
如何处理书报检查制度:“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三、马恩新闻思想:
探讨真理的最好方式是“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马克思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马
人民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马
无产阶级报刊“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马
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感性材料——恩格斯
党报的任务就是向人民宣传革命的真理 ——恩
党报是党的耳目和喉舌——马克思、恩格斯
报纸要“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马恩
党报必须“”打着旗帜前进——马恩
党报必须“强调自己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恩格斯
党报不是“简单的传声筒”——恩格斯
四、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从事新闻宣传活动,1900年与劳动解放社共同创办第一份社会民主党的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该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形成时期马克思主义报纸的典范,宣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和策略思想,在争取重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发生了决定性作用。坚定的党性、高度的思想性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火星报》的基本风格。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创办、主持、编辑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报刊,同时还为许多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撰写大量稿件。他在从事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具体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马恩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和马克思新闻宣传理论。
1、“齿轮和螺丝钉”是列宁对无产阶级党报的政治定位;
2、“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是列宁对无产阶级党报的功能定位;
3、“反映工农大众的利益”是列宁为无产阶级党报生存而确定的对象定位;
4、“党报是党的一面镜子”是列宁对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定位。
五、列宁新闻思想:
1、马克思主义是党报的办报方针 2、党报必须“成为真正的政治报纸”
3、党报要成为革命事业“巨大的鼓风机的一部分” 4、“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
5、真正的出版自由“是全体公民可以自由发表一切意见”6、党报要成为“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
7、党报的主要任务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8、党报必须善于发现和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
9、“报刊是政治组织的中心和基础” 10、党报应当“成为战斗的唯物主义的刊物”
六、**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从青年时代即对新闻实践具有浓厚兴趣,受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影响意识到革命报刊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1919年4月在湖南先后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和《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等刊物,宣传五四运动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12月又在北京创办了“平民通讯社”,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还给一些报刊撰写新闻和文章,宣传党的思想和马列主义。1942年,亲自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使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长期革命活动中,他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他将马列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极具中国新闻事业的特色。首先,他的新闻思想完全是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具有非常实用的务实性。其次,他提倡不迷信教条,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
七、**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1、党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2、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路线
4、党的新闻工作必须注重调查研究
5、党的新闻宣传必须遵循真实原则
6、党的新闻宣传必须开展批评
7、党的新闻工作要树立革命文风,提倡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8、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思想及其新闻工作的理论概括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新闻实践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报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八、**新闻思想综述:1、革命报刊必须“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
2、新闻宣传是党的“第一个重大的工作”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新闻宣传要表彰先进典型、揭露消极现象 5、无产阶级报刊要依靠群众办得生动活泼
6、新闻宣传必须扫除千篇一律夸夸其谈的党八股
7、新闻宣传必须“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8、新闻宣传“应当是各级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 9、新闻宣传必须“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
10、新闻宣传“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 11、新闻宣传必须“讲真话”
12、新闻宣传绝不允许违背马列主义原则立场和脱离中央路线
13、“我们的报纸要靠全党来办”
14、新闻媒体要揭发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
15、新闻媒体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
16、“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总比资本主义的报纸好”
17、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辩证法克服片面性 18、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第一书记挂帅”
19、新闻记者“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 20、“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21、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九、**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宣传鼓动家,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新闻实践一直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青少年时期的他关心国家大事,注重利用报刊了解社会动向。投身革命后更重视和亲自参加新闻宣传工作,用以指导革命斗争。1922年创办《安源旬刊》,指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他还经常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中国工人》撰写文章,指导全国工人运动。1928年和陈潭秋在天津创办油印刊物《出路》,宣传马列主义,肃清工人运动中的盲动主义的思想影响。 他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从群众的角度阐述新闻工作中的问题。
十、**新闻思想概括:
1、他提出“桥梁说”,认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及党的工作中的失误反映给党。党依靠报纸引导群众,向群众学习。借助新闻媒体这座桥梁将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
2、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新闻工作的影响大、责任大。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前进、团结、走向真理;办得不好就会散步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导致人民分裂、相互摩擦,影响工作、贻误社会。
3、他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客观真实,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
4、他十分重视记者的素质,要求新闻记者要有老实态度;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同时要有人民的立场。
5、他指出新闻工作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新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在改造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完成新闻宣传任务。
他的观点:1、党报“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2、宣传马列主义是党的新闻媒体的义务
3、“我们应该让人民知道世界真实情况”——**:《对新华社工作的谈话》
十一、**把新闻工作作为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之,1922年曾和赵世炎、**、陈延年等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年团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两个月后出版《少年》月刊,1924年改名《赤光》。他积极参加少共活动,经常为刊物撰稿,并亲自编辑、刻版和发行,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初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的主编,从撰稿、编辑、排版到校对都亲自动手,成为办报全才。《红星报》被誉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受到红军官兵的热烈欢迎。进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以后,邓就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大量讲话和指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作了发
展,形成了全面完整的新闻理论体系。
1、 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普遍传播到各阶层群众中去;
2、 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中央、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未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
3、 新闻报道要讲大局观点,自觉地讲大局也是党性的重要体现;
4、 新闻宣传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
5、 提倡新闻加强舆论监督,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我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
6、 要求新闻媒体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7、 重视进行新闻改革,但新闻改革不是搞新闻自由,绝不允许宣传什么包括反革命分子在内的言论出版自由,不能允许“公开反对宪法原则的”言论自由。
十二、**的新闻思想:1、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服从于政治任务”;
2、新闻报道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 3、新闻宣传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4、促进安定团结是党报“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5、新闻宣传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
6、新闻媒体“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新闻媒体“一定要掌握好批评的武器”;
8、新闻宣传“不能搞精神污染”; 9、新闻媒体“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十三、**强调真实性、党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家办报、建设好新闻队伍等基本观点,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实践加以发展提出了新闻舆论导向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1、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
2、针对新时期新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闻舆论导向的问题,他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时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著名的福祸论)。
3、他要求新闻宣传工作服务、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媒体必须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4、他认为要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高标准地搞好新闻队伍建设,抓新闻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抓好领导班子的建设。
5、他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问题,多次指示新闻宣传工作“要讲求宣传艺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和贯注到新闻通讯、言论、图片、标题、编排等各个方面;努力使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十四、**新闻思想:1、新闻工作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2、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抓好舆论引导工作”;
3、新闻媒体“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4、新闻媒体要“弘扬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马克思列宁是谁马克思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