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机电工程学院 09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0904104015 王佳佳 摘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风格极富独创精神~形象宏伟~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并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风格 创作特点 交响曲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是贝多芬的名言。贝多芬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因此品论家们常总结他的音乐风格及音乐贡献的一句话——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遂、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他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鸣奏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一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一部~弥撒曲2首等等。他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
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曲套的结构功能~惊醒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称为其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而他最为人知的作品也都写于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他的晚期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这时期他的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拜托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里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
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他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他的32首奏鸣曲的力度对比~爆炸性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它们使钢琴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对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是的悲怆。他把小舞曲越长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而交响乐呗贝多芬认为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他们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贝多芬的风格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得以成熟。这是他为拿破仑所写。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第六交响曲,田园,使人们透过音乐得到如此感觉恰好田园的风光故名之为田园。他的这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又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述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的音乐反应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与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励着人们~直到现在任然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综上所述~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最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潇洒和优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变化。贝多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用一种无可替代的音响呈现方式~让我们听到并认识到~人性所具有的丰富可能性~以及人在理想中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参考文献:
【1】 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
【2】 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
【3】 欧洲著名音乐家评传
【4】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
【5】 Glenn Stanley:Some thoughts on biography and a chronology of
Beethoven’s life and music,
【6】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下,.杨燕迪
范文二: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09经济信息管理(1) 学号:0902307039 姓名:卢晓娜
摘要:文章通过赏析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来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来体验一个
音乐巨人的丰富的思
一位代表人物,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的音
乐风格富有独创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也是“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最后精神,与众不同。
贝多芬的创作的音乐非常之多,九大交响曲是其代表作,下面就通过他的九
大交响曲来浅谈他的音乐风格。
首先,从《第一交响曲》开始,贝多芬就赋予了他的音乐以新的精神,这是
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音乐,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
的音调,《第一交响曲》给人以通俗幽默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
上接近莫扎特和海顿时期的交响曲。
《第二大交响曲》更接近浪漫主义精神,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
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
望。在思想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它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的自已的东西
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丰富了。
《第三交响曲》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时代英雄
—拿破仑。这部交响乐完全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的风格,贝多芬走出了自已的一
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和
革命的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
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乐这一种艺术手
段进行了记载加工和升华。
《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充满浪漫情趣,充满诗情
画意,充满明朗欢快气愤的新型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性格中主要的特征和精神
面貌,贝多芬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爱心。法国大作家罗曼·罗
兰说: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这些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第五交响曲》是一部最集中精深,发展逻辑最清晰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是一部英雄意志战胜宿命,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都是讴歌自热,赞颂淳朴的作品。作品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第八交响曲》,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 大调,而在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 大调的还有F 大调《第六交响曲》,可见风格也是清丽,自然,快乐的。
《第九交响曲“合唱”》体现了他晚期风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永恒圣神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了全体听众的心。
九部交响曲折射贝多芬曲折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对爱情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对自由的呼唤,贝多芬用只属于他的音符,描绘着他心中的理想,也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范文三:结合贝多芬的作品浅谈其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结合贝多芬的作品浅谈其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发表时间:2010-10-9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2期供稿 作者:吴琨 [导读]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
吴琨(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风格 创作特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
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从1817年贝多芬进入晚期创作的高峰。至1827年去世约十年时间,他写出了最后的十多部杰作,大致按创作年代顺序,包括晚期钢琴奏鸣曲四部(作品106、109、110、111),《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品120,《庄严弥撒曲》作品123,《第九交响曲》作品125,晚期弦乐四重奏五部(作品127、130、131、132、135),以及《大赋格》作品133,,几乎每一部都是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其艺术质量之高妙和音乐创意之独特,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贝多芬创作的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
创作暂时处于低潮。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贝多芬晚期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贝多芬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并将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潇洒和优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变化。
范文四:论贝多芬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论贝多芬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外院1105班02号 张飞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一、在作品标题由来上的比较
在钢琴作品中,人们一旦提起 “月光”,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对于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着名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尽管这个传说很美,但是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比较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的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的浪漫,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埃塔?桂恰尔蒂教授钢琴。虽然当时的朱丽埃塔?桂恰尔蒂只有16岁,但是年龄的差距是无法阻止两个人相爱的。在连续数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而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一个朋友的信中,承认表达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之不去的忧虑。而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由于阶级不同,在朱丽埃塔?桂恰尔蒂的父亲极力的阻挠与反对之下,这段美好的恋情留下的也只能是遗憾。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完全是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并非对月光的描写。
而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和忧伤,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这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着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作品在内容表现上的比较分析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着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我所能写出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着
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的波澜起伏。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着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我能感受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事实如此。但近二百年来,贝多芬这首作于1801年的曲子,始终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正如,本文刚开始所说的,这首作品名字的来由,只是人们的编出来的故事可是后来的故事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
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据说,这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名作者杜撰出来的。当时的出版和剧院老板也懂得炒作,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他们努力宣传这个故事。这个乐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这个故事,《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被认可而广为流传了。虽然此后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试图努力纠正这种误导,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 同是月光,古往今来,不管是外国的作曲家或是中国的诗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意趣各异,大相径庭。这无疑和每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决定性的关系。
范文五: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及贡献.doc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出生在德国波昂。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
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
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桥梁。仔细解读贝多芬音乐,会感觉他的前中后期音乐风格是有转变的,彷佛他的音乐是在跟随他的心灵哲思,他的心灵哲思试图以音乐的抽象性陈述出来。的确,一般人对贝多芬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很少会用上“愉悦”两个字,贝多芬的音乐是沉思的、哲学的,他的音乐对主题的铺陈与不断强调也是很有特色的。他的独到之处是伟大的个性表现,把人心灵里的感觉毫无保留地暴露无遗。因此,听贝多芬的音乐,我们会感觉严肃、甚至有点沉重,但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心灵历程。
(贝多芬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他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个性解放的道路。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