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别山幽兰
赵主明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8日 ? 12 版)
兰花品种很多,有剑兰、惠兰、吊兰、蝴蝶兰、君子兰等等。
我最爱大别山幽兰。大别山幽兰,生长在大别山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静静地延续着一个山野庞大的族群。
路,通到了大山里;人,流向了城市里。城里人好花,山里人需财。有需求就有供给,每年,都有大批兰草被挖根断苗,出山进城,转换着户籍。
幽兰离开了幽居,寄寓于庭堂,便消退了那份茂盛的生机。尽管养者对她恩爱有加,施肥、浇水、遮阳、松土,喷药治虫,她似乎并不怎么领情,仍难打起在山里头那种精神。
瘦弱,疲惫,多病,抵抗力下降,无精打采。弄不好就罢花,让主人空等一年。
大别山幽兰的特色在幽。她远离尘嚣,幽居山野,与日月星辰相望,和松林灌丛为邻,风餐露宿,捧霜覆雪,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尽享一方清静,坚守千载贞洁。在我的心里,她不是一般的野花乱草,而是草圣花仙。
她天生喜欢山野。苍松下,溪流旁,石隙间,悬崖上,都有她的靓影。
移入庭院,她变得矫情。干不得,湿不得,夏天晒不得,冬天冻不得。稍不如意,便萎靡不振。
长在大山里,却是耐得住摔打。二手阳光,并不在乎;旱了,能够抵挡;涝了,能够忍耐;风吹雨打,冰冻雪压,无所畏惧。历经磨难,兴盛不衰。
与野草为邻,却不与之为伍,草枯她不枯,草荣她淡然,四季如常,青葱本色,很像松树的性格。
她的叶子翠绿窄长,对称而生,向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像舞女伸展出的玉臂,像微风吹飘的绸带,柔和飘逸,姿态十分优美。
她的花多姿多彩,其中的荷瓣、梅瓣非常珍贵。即使不看,想想荷花的丰润,梅花的绰约,心里也就醉了几分。
她的香气,更是非同寻常。闻过的,终生难忘,永远留恋。我喜欢稻花香,油菜花香;喜欢洋槐花香,白兰花香;喜欢茉莉花香,米兰花香;喜欢桂花香,栀子花香;香气是花的灵魂,不看花,只闻一下香气,就如同见到这些花的影子,绝不会认错。但最令我销魂的,还是幽兰。
幽兰的花魂,贵在“幽”字。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那种典雅。说她清幽淡远、清新怡人、清雅沁心等等,都没错,又都有些牵强附会,失却贴切。那香气真的是无法口中言传,只有用心品鉴,才能体验出本真。
但是,并不是说大山里每株幽兰都是一个德行。她们之中,身姿、花形、香气均有所不同。仅就香魂而言,就有浓、淡、雅、俗的差异。还有姿态虽美而花却无香的,山里人称之为“臭兰”。
这不足为怪。人类同居于地球,不仅有黄白黑等肤色分别,而且有聪明愚蠢勤劳懒惰的人品不同,更有善恶忠奸的人性之别,何况草呼?
范文二:《解佩令·登大别山》阅读答案
《解佩令?登大别山》阅读答案
(“128815”);《解佩令?登大别山》阅读答案
解佩令?登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9((l)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点1分,任意3点给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
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3)感叹时光飞逝“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
范文三:解佩令·登大别山澄江如练,碧峰孤拥史承谦阅读答案鉴赏
解佩令?登大别山澄江如练,碧峰孤拥史
承谦阅读答案鉴赏
(“128815”);解佩令?登大别山澄江如练,碧峰孤拥史承谦阅读答案鉴赏
解佩令?登大别山史承谦阅读答案鉴赏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解佩令?登大别山史承谦阅读答案鉴赏
(l)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点1分,任意3点给
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3)感叹时光飞逝“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
范文四:《千里跃进大别山》拓展阅读
举轻若重,举重若轻
——记刘伯承和**
谭一青
1992年,薄一波在“刘伯承诞辰 100周年军事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这里,我 还想插述一段**同志和我的谈话。那是在 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在闲聊中,恩来 同志若有所思地问我: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 我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他摇摇头说:我不是讲他们 的配合,而是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我未加思索地反问道:总理,你是老领导, 又与他们相识甚早,你看呢?他爽然一笑:好啊 ! 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我也笑了:不是说 ‘解铃还需系铃人 ' 吗?我们这叫‘解问还需提问人 ' 嘛 ! 恩来同志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 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 ' ,伯承则是‘举轻若重 ' 。你看是不是这样? 我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 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接着,恩来同志又问我: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 一种 ? 未等我作答,他就讲开了自己的看法: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 ' , 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 。这 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
“后来,我不时忆起恩来同志和我的这次谈话。我常想,一个领导干部要同时兼有这两种 工作方法,的确很不容易。但从党的工作、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来说,却是必须同时具有, 缺一不可。在进行战略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有‘举重若轻 ' 的方法和气势,才能增强 信心,当机立断,否则就可能迁延不决,贻误时机;而在决策以后,确定具体战术和具体措 施时,则必须处处注意‘举轻若重 ' ,方能周密细致,扎实稳妥,否则,就可能出现疏漏,招 致失误。能否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两种工作方法,是衡量我们工作中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 一个重要标志。 ”
刘伯承的“举轻若重”首先表现在他在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作战准备上。在对待“作战 任务”这个问题上,刘伯承指出,对于上级交付的任务, “首先要了解上级首长总的意图,了 解上级首长给予自己的局部任务对整体任务的作用,才能在实际战斗中充分发挥这一作用, 以保证整体任务的完成” 。对于给下级的任务, “要有重心而十分明确” , “必须根据当前具体 的实际情况,发出适应情况的具体指示” 。为了使部队准确地了解任务,他对发出的每一个战 斗命令,总是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他常说:“打仗这玩意,可不能马虎,一字之差也会死很 多同志,甚至影响整个战斗的成败。 ”他还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和范围所及,专门规定了基本 命令与战斗命令、训令与命令的不同形式,以便于各级指挥员分类掌握和使用。他反对只凭 想当然就投入战斗的草率行为。他曾尖锐地指出:“不仔细研究命令,不明确下达任务,那是 犯罪行为。 ”
**十分赞赏刘伯承的这种作风。他说:“伯承对上级命令和指示,从未粗枝大叶,总 是读了又读,研究了又研究,力求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加以实现。在实行中,且时时注意 检查,务使贯彻‘海底 ' 。 ‘深入海底 ' ,差不多是他日常教育同志们的口语。 ”
**还说:“伯承善于总结经验,把军事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又善于创造性地用理论 指导军事实践。 ”刘伯承几乎每遇大战必做作战总结。在他的总结中,不仅总结我军自己的作 战经验,而且善于总结敌人的作战规律。他所以能够常常出奇制胜,就是因为他对敌人的推 理认识十分细致深入,故而能够用兵如神。七亘村战斗,重叠设伏,就是抓住了日军的骄横 心理,以为我军决不敢再在原地打一仗的一般估计而设计的一场漂亮仗。当时,刘伯承曾说:“日军对我国的兵法是熟悉的,也懂得‘不得遵常 ' 的用兵原则,我们要抓住日军迷信教条的 心理,就在原来地方再次设伏。 ”著名的神头岭作战的伏击地点,是刘伯承亲自勘察决定的。 该地山梁狭窄崎岖,不便于我兵力展开,有些同志认为不宜选作伏击战场。但是,刘伯承分
析认为,敌人也会认为这里的地形对我不利,估计我不会在此设伏,而对此地麻痹大意。我 偏一反常规,在敌人认为我不会设伏的地点设伏,打击敌人。后来实际情况表明,刘伯承的 反推料敌十分准确,敌人果然按照他的安排行动,使得神头岭一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全军 覆没。
刘伯承的料事如神,来自他对每一场战斗的认真细致总结。 1992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共收录刘伯承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论著 24篇,其中有 11篇是关于对 敌作战的战术考察或作战总结的文章,其余是以刘邓联名方式所作的战术总结。战斗总结就 更多了,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都有详细的作战总结和经验介绍。
据李达回忆,在百团大战期间, “刘师长对所有作战方面的上报资料都看得非常仔细,甚 至连一个工兵组善于爆破技术的总结,他都认真读过,并签上他的名字。记得他曾经拿几份 材料要我看,还说:‘你看看,敌人在主要铁路上也是兵力不敷。落摩寺战斗中就发现了敌人 搞的稻草人,有的车站上发现了假炮,飞机上投下的降落伞也有假的。看来,敌人的名堂还 不少哩。这是由于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无法兼顾,形成到处挨打的架势,就好比一头 野牛在沟里吃草,向左伸嘴,左边挨一棒,向右伸嘴,右边挨一棒。结果在左右受敌之下, 只有吃亏。 ' ”对于上报下发的作战总结和战术指导,刘伯承总是逐字逐句修改,然后很快上 报下发。
**的“举重若轻”则表现在他善于驾驭和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善于在处理复 杂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以纲带目,总揽全局。许多与**共过事的同志对于小平的这一 特点记忆犹新。杜润生在回忆中说:“小平同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气度和风格。我在小平 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时间算是比较长。从太行山到南下进军大别山。在中原局,小平同志是 书记,我是秘书长。 ” “小平同志的气度和风格是什么呢 ? 那就是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在复杂 环境里,在许多工作任务中,抓住主要环节,勇往直前。他是用大手笔写历史的人,写重要 历史篇章的人。这种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们能超越自我,顺应历史呼唤。平素和他接 触,感觉他和常人无异处,也说笑话,也打扑克,搓麻将,喜爱孩子,吃爱吃的菜。可是在 历史的紧要关头,哪怕是泰山压顶,大难临头,总是知难而进,顶风搏浪,毫无畏惧,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 ”
在**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宋任穷回忆说:“小平同志经验丰富,观察问题敏锐、深刻, 思考缜密周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 定。但讲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不长篇大论。他提倡讲短话,写短文,开短会,主张‘有 话则长,无话则短 ' 。参加他主持的会议,既解决问题,又不占很多时间。 1961年小平同志到 东北视察,在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农轻 重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 的关系,对这几个方面要适当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提出东北要 解决两个粮食自给:一是人吃的粮食要自给,二是工业的粮食——煤炭也要自给。他还提出 一定要解决好领导核心问题,企业、车间、小组都要有核心,要大胆选拔年轻干部,核心要 有老的,也要有新的。他说:‘选骨干,不能光看能说会道,张牙舞爪的,要踏踏实实、实事 求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 ' 小平同志还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说‘一棵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 一棵大树能蒸发八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 ' 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了当时东北工作的关键 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平同志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果敢的性格, 他依靠群众,尊重实际,又善于调动和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因此许多复杂而艰巨的任 务,在他的运筹指挥下,都能得到顺利解决。 ”
抗日战争中的**所担负的工作,真正是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他除了一直担任第一 二九师的政治委员以外, 1942年 9月,开始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 1943年 10月,中央 决定中共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合并,**又担任北方局代理书 记。不久,彭德怀、刘伯承等一大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干部都奉命离开太行去延安,参 加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要统管晋冀鲁 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土地改革和军队的政治、生产、后勤、文化、训
练,以及对敌斗争中的统一战线、敌军工作、除奸反特等等。在这样众多的繁重任务中,邓 小平总能得心应手,从容解决,这就与他“举重若轻”的工作作风紧密相关了。没有这样的 气度与风格,是很难胜任这样繁重的工作的。
范文五:大别山
说到大别山,他的名称由来已久。但为什么叫“大别山”,大家知道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别山的来历, 关于大别山的来历版本有很多种,但有种说法比较普遍, 相传当年李白登上了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而得名。
大别山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别山是与井冈山、太行山齐名的三大革命历史名山。
巍巍大别山,绵延八百里,横亘在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它是一座红色的山, 在革命的激流中,大别山区有近百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这里留下了**、**、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陈赓、王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共和国开国将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别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国10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就有5个,分别是湖北省红安县和大悟县、河南省新县、安徽省金寨县和六安县。
在残酷的斗争中,大别山区的军民同心同德,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创造了大别山的四度辉煌。
大别山的首度辉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100多次工农武装起义,逐步创建了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它与湘鄂西、湘鄂赣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根据地遥相呼应。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主动发起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苏区达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了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000余人,地方武装20余万,建立了3个市和2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我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
大别山的二度辉煌是: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艰苦转战3个省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援了红军的长征,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使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大别山的三度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面积曾扩展到9万平方公里,年6月,中原部队从这里实施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大别山的四度辉煌是:
1947年,根据党中央和**的战略布署,刘邓大军在陈粟、陈谢大军的配合下,于8月7日,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这里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因此,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沃土,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她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大别山儿女驰骋大江南北,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一个缩影。其中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下令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清剿。敌人为了达到“民尽匪尽”的目的,提出了“血洗大别山”的口号,对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他们的杀人手段多达20多种,如压杠子、挖心、活埋、抽筋剥皮等等,残忍至极。在六安上楼房一次屠杀群众1200人,并将他们的耳朵割了下来,上缴报功。在红安县,被杀群众达10多万人,敌人把被害者的尸体抛进闵家河中堆起来,做桥墩,铺上木板,当做过河的桥梁。在河南省新县还制造了方圆九十里无人区和万人坑。新县箭厂河吴家湾残壁就是历史的见证。四次“围剿”前这个村子有399人,经过敌人的血洗仅剩下89人。到现在为止,我们新县的箭厂河乡和卡房乡的人口仍未恢复到大革命前人口的数量。青山含悲,大别山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血的代价。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留下来无数英烈的战斗足迹,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顽强斗争。他们早已化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红色的大别山,它所拥有的那些无法再生、无法复制的藏品,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将会愈加弥足珍贵;它所传达和弘扬的精神和意义,也将愈发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那些共和国将军的风采,那些战斗英雄的壮歌,那些可歌可泣的史诗,必将如永恒的星光,穿透时间的轨迹,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晋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