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句献疑
第 30 卷 第 2 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30, No.2 2015 年 6 月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Jun. 2015
《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句献疑
1 2魏连科 ,赵芳远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摘 要:唐人刘禹锡的名文《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一句,可能是“有丝竹之悦耳”之误。因为“无丝竹”与 上句“可以调素琴”在内容上互相矛盾;在语言形式上,与其下句“无案牍之劳形”在对偶上有不足,诵读时欠协调。 若是“有丝竹之悦耳”则可避此缺陷。
关键词:陋室铭;丝竹;乱耳;悦耳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5)02-0093-02
中唐诗人刘禹锡有文曰《陋室铭》: 山不在?是?没有 通常见到的古文注释本,也都说?素琴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华丽装饰的琴?、?朴素的琴?,均无?没有琴 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之说。?素?,本义为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白色?、?洁净?、?朴素?诸义。琴是一种古 代乐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5 弦,或 7 弦;与它近似的是?瑟?,25 弦。这两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种都是平放着敲击或拨弄演奏的,类似于 现代的?
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时 扬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 宾,鼓瑟的宽广胸怀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历来为人们所称 鼓琴。?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琴 瑟了。其道。凡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几乎都耳熟能详,可 后的历史名人俞伯牙、司马相如、诸葛 亮、嵇康称得上是千古名文,令人百读不厌。最近我们在品 等都流传下来与琴有关的生动故事。还有 赏诵读中发现,其中的“?琵琶?,是抱在怀中弹拨演奏的。这些乐器都有 无丝竹之乱耳”那一句,
丝制的弦,一端固定,另一端有?轴?或?柱?, 可有可能是“有丝竹之悦耳”之误。现申述理由于
下,恳请海内外博雅诸君子给予教正。 调节弦的松紧度,以定声音的清浊高低。《琵琶 行》
中说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一、从内容看,上下文有矛盾
“无丝竹之乱耳”,表现了对“丝竹”的厌恶 ?就是写她在演奏乐曲前,先调试、调和、调 节、口吻,持否定态度。上文说,“可以调素琴”,说 调理琴弦,定准弦的高低之后,再正式演奏 明“陋室”中有琴弦乐曲之声;这里却说“无丝 ?成曲调?的完整作品。如果不能?调?,那就成 竹”,不是自相矛盾吗,何况,古代诗文中凡是用 ?胶柱鼓瑟?无法演奏,难以变通了。所以,文中 “丝竹”、“管弦”来借代演奏乐器或乐曲的,都 既然说是?调素琴?,如琴无弦,调什么,怎么 表示欣赏的愉悦的心情,不代表使人烦躁“乱耳” 调,作者不用?抚、弄?等动词而用?调?字,应该 是的噪音。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 经过精心选择最准确的结果,不会是草率而为的。 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明显是把“丝竹”作为正 查《晋书〃陶潜传》,那段文字为:(潜)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 面肯定的对象表示怀念的,而不是看作“呕哑嘲哳
难为听”的“乱耳”之声的。 会,则抚(按:未用?调?字)而和之,曰:‘但
假若此句作“有丝竹之悦耳”,则与上文的 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细读此文,得知陶渊 “调素琴”相呼应,顺理成章,天衣无缝。正如 明与朋友们宴饮聚会时,他用这张朴素的没有弦和
系弦绳的琴,做出应和他人演奏乐曲的样子,以此 “无案牍之劳形”句与上文之“阅金经”呼应一
样,都表达了作者摆脱公务烦扰,回到“陋室”里 形式寄托他的情趣和意旨;朋友们的乐器是发声音 自由自在安适闲逸恬静愉悦的心情,是一种主动进 的,不然,怎么?和之?,陶潜的?素琴?无弦, 是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个案?,但不能得出所有 ?素琴?都是?没 有弦的
有人依据《晋书〃隐逸传〃陶潜》有关文字, 琴?的结论。 《宋书〃陶潜传》节略上段 文字为:认为:?‘ 素琴’ 就是没有琴弦的琴。? 既然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 有酒适,?调?的是?没有琴弦的琴?,不会发声,当然与 下辄抚弄以寄其意。?如果?素琴?本身就 是?没有琴文?无丝竹之乱耳?就不矛盾了。 弦的琴?,那就没有必要再加?无弦? 二字强调说明
了。古人惜墨如金,他们何必画蛇添 足呢,所以,对?素琴?的此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查
《词源〃糸部》释?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此说难以解我们之惑,尚须进一步探讨。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魏连科(1936-),河北柏乡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94 邢台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2 期
二、从文体形式看,有一定缺陷 我们认为:排比不是骈俪文的主要特征,而对
《陋室铭》应属于骈俪体。骈体文讲究对仗, 偶才是它的必要因素。?骈?的本义是两马并驾一 一正一反,一张一弛,一进一退,如“谈笑有鸿 车,引申为并列、对偶;?俪?的本义是成对、配 儒,往来无白丁”,对仗工稳,平仄和谐,音节分 偶。骈俪体文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量句式的对偶 明,词性照应(“鸿”谐音代“红”,与“白”成 上,如果句式不是成双成对,怎么称得上是?骈俪 颜色对),一“有”一“无”,相反相成,内容对 文?,把两个含有虚词?无??之???形式的句 子比鲜明,诵读铿锵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丽 看成排比未必合适。排比是结构相同、意义相关 的辞》中对对偶的要求是:“言对为易,事对为难, 一组句子或短语,不必要求字数相等,且通常认 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同样结构至少要在三个以上。如果只有两个字数相 等
的句子,尽管有相同成分,仍然看成对偶为好。 以牍之劳形”二句,仅仅是字数相同,却连用两个
上管见,是从阅读中体会得来,可惜无文本 “无”字,有正(“事异义同”)无反(“理殊趣 根据。合”),显得重复拖沓,音调不协。假如是“有丝 诚恳地希望业内专家及广大读者,以更多资 竹之悦耳”,则无此缺陷,显得更为完美。 料补我们之缺,或纠正我们之失。
有人提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是排比句,而大量用排比句是骈体文的主要特征之 [说明]此议题由魏连科先生提出,赵芳远参与 一。既然不是对偶,就不能看作有缺陷。 讨论并补充内容,联缀成文。
[6]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上接第 90 页)儿干都司已经不是政治实体的概 本,1962. 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东北北部诸羁縻卫所依其 [5] [7][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 24,女直[M].北 京:所系。在?分华夷,别内外?观念指导下的明 朝中华书局,2000. 边疆统治政策,奴儿干都司对所辖卫所实行了形 式[8]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管辖权,宣德十年(1435)后,形式管辖权也逐 渐本,1962.
[9]佟冬,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三卷)[M].吉林文史出版社, 消失,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被少数民族地区相对 自1998. 治的羁縻建制所取代。这种变化正如程妮娜师在 [10][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论著中所言,在 [11]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东北民族地区建制发展史上,从羁縻制度向中央集 本,1962.
[12]女真馆来文载《女直译语》二编. [13]彭建英.明代羁縻卫权制度过渡的过程中,明代可以说是个停滞并有些 [17]P487 所制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后退的时期 。(3):24-36. [14]杨旸,李治亭,傅朗云.明代辽东都司及其卫的研究[J].社会 参考文献: 科学辑刊,1980,(6):77-84. [1][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M].沈阳:辽海书社,1985. [15]明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本,1962. [2][明]毕恭.辽东志[A].金毓黼,等.辽海丛书[C].沈阳:辽沈书
社,1985. [16]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3]杨旸,傅朗云.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M].河南:中州 本,1962.
[17]程妮娜.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M].北京:中华书 书画社,1982. [4]蒋秀松,王兆兰.关于奴儿干都司的问题
[J].民族研究,1990, 局,2011.
(6):85-96. [18][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张士尊.奴儿干都司职能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3(9):46-
54.
范文二:[无丝竹之乱耳]争鸣探索“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无丝竹之乱耳]争鸣探索“调素琴”与“无丝
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篇一 : 争鸣探索“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赵焕利 的工作室丝竹之乱是否矛盾《陋室铭》中的“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首先我们可以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句中,揣摩出作者肯定的是“素琴”,否定的是“丝、竹”。那么作者为什么厚“素琴”而薄“丝竹”呢?要弄清这一点,就需要了解琴的音乐性质、文化意象以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它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博大的传统文化,早在孔子《诗》三百篇“弦歌之”时,琴就与中国文化以及文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琴音质“中正平和”“清微淡远”,成了文人的必修乐器,它深刻影响了传统文人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成为文人修养的标志之一。琴是古代文人的身份象征,更是古代文人精神的寄托与归属——“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士无故不撤琴瑟”。琴乐对古代文人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而成为文化修养和理想人格的象征,这一点可以说没有哪1种音乐可以与之相比。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刘禹锡厚“素琴”的缘由了。作者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奸人害贤妒能,作者亦遭贬谪,只好独善其身。刘禹锡正是借《陋室铭》言志,以表达其安贫乐
道、高洁傲岸的情操。在当时情况下,弹古琴恐怕是最宜于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了。那么作者薄“丝竹”又原因何在呢?“丝”与“竹”本是我国古代乐器分类法中的2个种类。丝指弹弦乐器,竹指竹制吹奏乐器,而“丝竹”合奏,作为1种演出形式,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丝竹乐具有“轻快秀雅、柔和清澈”的音乐特质。然而这种音乐演出形式,却常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我们联系《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就会明白,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实质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综上所述可知,“可以调素琴”是作者自我精神愉悦、兴致高雅的体现,“无丝竹之乱耳”是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的体现,这里的“素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
争鸣探索丝竹之乱是否矛盾篇二 :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
2012年7月,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在牙克石市二中举行。其中有一组参赛教师抽到的课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前两节课中都没有课堂生成的问题,到第三节课上,教师在与学生探究问题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课文中的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不是有矛盾啊,”
授课教师一愣,本能地问道:“为什么有矛盾呢,”
学生解释道:“书中的注释说:‘调’是‘调弄’的意思,‘素琴’是‘不加修饰的琴’,调素琴就是‘弹琴’;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
竹’注释为‘琴瑟、箫管等乐器’,指的是‘奏乐的声音’,这不是矛盾吗,”
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是授课教师的文化底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二是教学机智显得不够:一方面她思考着看了许久课文,另一方面,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尴尬了起来。我听见许多听课的教师在下面窃窃地议论着,学生们也都紧张地寻找着答案的突破口,而此时的授课教师面颊上已是热汗涔涔了……可想而知这节课的结果了。
那么,学生的这一问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刘禹锡是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曾官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长庆四年8月,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小人,看到刘禹锡被贬至通判,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了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旧悠然自得,于是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
次小,最后仅为斗室。想是这个县官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上立于门前。由此,《陋室铭》在民间流传着是被“气”出来的说法。
其次,在《教师用书》和其他文献中,都将《陋室铭》的文本主题表述为“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其理由是,文本中环境的宁静、交往人物的平淡以及日常生活的清雅,)都能表现这一主题,特别是文本的最后两句,以“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并引古贤人孔子的名言以佐证“陋室不陋”,更加突出了文本的主题。
但是,文本的主题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另据《宋书隐逸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见“素琴”最早见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为此,笔者认为,文本中的“素琴”是作者刘禹锡将自己与陶渊明自况:陶渊明是一个隐君子,他也曾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在出任彭泽县令时,因自己不愿“束带”迎接上面派来的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此后,陶渊明一直躬耕隐居,其居所也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是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君子形象。可见,文本中运用“素琴”这一典故,是说刘禹锡像陶渊明一样,都是安贫乐道之人。
至于“丝竹”一词,除了课文中的注释外,推敲一点说,因作者曾居高官,在宫廷中一些酒宴上会经常听到“丝竹”之音,而这里的陋室已
然听不到这些乐声。
所以,“调素琴”与“无丝竹”并不矛盾。
篇三 : 根据提示默写。无丝竹之乱耳,
根据提示默写。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的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描写洞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洞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石壕吏》中老妇诉说家中现状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默写题难度:中档考点:
考点名称:诗文背诵古诗文:
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
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 诗文背诵技巧:
诗文背诵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古诗词默写、课文默写、名篇名段默
写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性默写。
一、加强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
?开动脑筋,边看边想;
?笔不离手,边看边画;
?防止遗忘,边看边批;
?为讲故事,作好准备。
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
?阅读的思维能力;
?阅读的理解能力;
?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
?阅读的记忆能力;
?阅读的表述能力。
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
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
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
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科学安排,有计划地背诵。
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
?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
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以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背诵方式
?理解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义识记。对于未教的诗文可以通过辅导书对全文有个大致的理解,明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自然能够提高背诵的效率。
?结合思路层次背诵。
每一篇,每一段课文都有思路层次,结合思路层次,既背的快,又不易忘。
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层次,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本方法常和第三条结合使用。
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未: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
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下下一层是“屠夫惧狼”,就很容易想起来下一层句是“屠惧,投以骨”。
有的课文比较长,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层次,概括其要点,然后对照要点背诵,可以大大节省背诵时间且不容易忘记。以《出师表》为例:
A、提出三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B、表达一片忠心:自叙经历。劝勉后主
C、明确各方责任:先说自己。再说大臣。后言陛下
?动笔写写
抄写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当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抄写。
而默写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
四、及时巩固
利用一段时间背会了一段课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及时巩固。
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内容要经过7遍左右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保持住。
一般地说,复习需要第二天一次,三天后一次,一周后一次,一月后一次,半年后一次,一年后一次,这样才可说真正背诵了记忆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再忘记。
总之,要提高背诵的效益,就要在朗读、理解上下功夫,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这样,背诵古诗文就不难了。
中考背诵诗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
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范文三:[无丝竹之乱耳的之]移步周边避暑胜地: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移步周边避暑胜地:无
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篇一 : 移步周边避暑胜地: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北京的8月虽然已进入立秋节气,但依然暑热难消。移步一个清凉的国内避暑胜地小住几天,一定让你忘记城市的闷热和喧嚣。
千山风景区
鞍山是一个充满灵韵、吉祥而富饶的地方。高耸在古城边的神女峰向世人默默诉说着这个城市的神奇。这里有妩媚多姿的国家风景名胜千山;众多赋予人们健康与活力的优质温泉和天然矿泥;有世界最大玉佛、千山天然弥勒大佛守护人们世代平安;更以岫玉储量世界之最,骄傲得名“中国玉都”。
千山是东北四大名山之首,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处不幽的美誉。佛道两教共处一山,和睦相处。龙泉寺、无量观等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散落于群山之间,有种“深山藏古寺”的空灵、悠远之感。群山之中,有一座奇峰,酷似一尊安然稳坐的弥勒大佛,神形兼备,更为千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鞍山又一著名佛教圣地——玉佛苑坐落在玉佛山风景名胜区内,景区建筑错落有致,青山环绕,绿水萦回。玉佛阁内敬奉着由“玉
石王”雕刻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释迦牟尼坐像,庄严肃穆、气度非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鞍山温泉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有着“皇家御泉”称号的汤岗子温泉,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心驰神往。温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成分,对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身体机能、调节免疫理等颇具疗效。这里的温泉水和热矿泥开发历史悠久,现在还存留着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句丽时在此洗浴征尘的历史遗迹,而古色古香的“龙宫温泉”则是末代皇帝溥仪及皇后婉容洗浴过的地方。
鞍山首届国际文化啤酒节于8月6日至8月20日在新兴省事商贸城的东方格林酒店北空地广场举办,期间将举办“国际啤酒嘉年华大赛”、“啤酒文化鉴赏”、“中外传统特色小吃节”、“文化演出”、“茶艺表演”等主题活动。还将邀请德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国代表参加,现场还将引进国际20余种品牌啤酒,给市民和游客呈现一场夏季狂欢啤酒派对。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北临渤海、黄海之滨,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蓬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的气候条件,它是北方城市中难得的一处“天然氧吧”。不仅如此,蓬莱更以蓬莱阁景区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闻名遐迩。
蓬莱阁建于丹霞山山顶,远远望去,云烟缭绕,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构成一幅“仙阁凌空”的美丽画卷。传说
当年八仙在此饮酒聚会,酒酣之余铁拐李以葫芦为舟漂洋过海,张果老倒骑毛驴踏波而行,荷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海中,大显神通、乘风破浪,因而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八仙文化,使蓬莱成为人们涤荡心灵的向往之地。登临仙阁眺望远方,频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为这座丹崖仙阁增添了些许神秘、梦幻的色彩。
新开放的欧乐堡梦幻世界是一座充满“动感、时尚、欢乐、梦幻”且融合了迪士尼元素的现代化大型游乐园。包含飞翔影院、魔幻城堡、过山车等百余项游乐及观赏项目,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娱乐需求,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共享游乐文化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君顶酒庄位于蓬莱市区东南10公里处,是一座具有东方神韵的个性化葡萄酒庄园,三面环水,远处的山谷清晰可见。在充满异国风情的酒庄里,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意情怀,享受葡萄美酒,品味飘于唇齿、溢于心头的醇正香甜。酒庄还专门为游客提供vip专区、葡萄酒自酿区和主题活动区,游客可以亲手采摘并酿制葡萄酒,还可以参加不定期举办的各类主题音乐会、品酒会。
承德是一座天蓝、地绿、山青、水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提到承德的避暑旅游资源的三张“王牌”,承德人一定会骄傲地告诉你“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最大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集长城之精粹所在的金山岭长城”。
木兰围场自古以来便是清朝皇帝狩猎的场所,每年的七八月是
围场最美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碧草连天,姹紫嫣红的野花绽放,羊群、马群、牛群与美丽的草原和谐共处,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机勃勃的景象。金山岭长城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也是京北长城沿线最壮美的一段。夏日里,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的山间溪水,五颜六色的彩霞把金山岭长城妆扮得绚丽多姿,是难得一处的避暑胜地。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东南部的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白桦林。景区以林海、草海、石海、云海四大奇观著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观、惟妙惟肖的奇峰怪石如颗颗明珠般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与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致。
北京晚报 章佳倩
篇二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陋室铭》的第九十句,其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
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为的[]铭文。惟:只。吾:我,这里是指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
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
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
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篇三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字面意思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引申:
在此「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助兴的音乐,而「无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二句相互对照配合,显示刘禹锡对官
场上的种种虚伪造作应是有些心灰,)意懒。由此亦可知他所不喜欢的是官场上的虚伪应酬与呆板繁琐的生活,而不是真的不喜欢「丝竹」,音乐。换句话说,真正「乱耳」的不是「丝竹」,而是隐藏在「丝竹」背后的浮华虚伪。
翻译下来就是: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前几天,路遇友人,多日不见,见面惊喜。
寒暄之后,我说:“我们是不是快奔50的人啦,该注意身体了,不然我们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都过去啦,钱挣多少,官升多大,一闭眼啥都不能带走,差不多就行了,刚不几天,省农行一朋友突然脑血栓住院,,还有一同学半身不遂,已经不能上班了,什么科级、处级干部呀~现在拄着拐杖,连做家里的领导都不合格啦,人呀~一定要
以身体为本,没了健康,一切都归于零。”
友人感叹:“哎~你不在其位不知其罪呀~我有时也想放弃,宦海无边呀~麻烦时真想一走了之,真想找个深山老林安省几天,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呀~”
回家后,百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方知友人的烦恼是如此之深,有好多人看起来表面风光无限,被人羡慕,却不知他们的苦衷。
所以平和淡定取决于简单的心态,和知足的人生理念,不管富有或贫穷,不管职务高低,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好。
因此,那天友人问我,敢不敢去个幽静清心的地方修正几天,我当即大言不惭:“我一小老百姓,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再说,我已经修炼成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然,猖狂之际,也走他们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说完我俩都笑了~~.........
范文四:“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
2012年7月,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在牙克石市二中举行。
其中有一组参赛教师抽到的课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前两节课中都没有课堂生成的问题,到第三节课上,教师在与学生探究问题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课文中的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不是有矛盾啊,”
授课教师一愣,本能地问道:“为什么有矛盾呢,”
学生解释道:“书中的注释说:‘调’是‘调弄’的意思,‘素琴’是‘不加修饰的琴’,调素琴就是‘弹琴’;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注释为‘琴瑟、箫管等乐器’,指的是‘奏乐的声音’,这不是矛盾吗,”
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是授课教师的文化底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二是教学机智显得不够:一方面她思考着看了许久课文,另一方面,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尴尬了起来。我听见许多听课的教师在下面窃窃地议论着,学生们也都紧张地寻找着答案的突破口,而此时的授课教师面颊上已是热汗涔涔了??可想而知这节课的结果了。
那么,学生的这一问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刘禹锡是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曾官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
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长庆四年(824年)8月,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小人,看到刘禹锡被贬至通判,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了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旧悠然自得,于是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想是这个县官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上立于门前。由此,《陋室铭》在民间流传着是被“气”出来的说法。
其次,在《教师用书》和其他文献中,都将《陋室铭》的文本主题表述为“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其理由是,文本中环境的宁静、交往人物的平淡以及日常生活的清雅都能表现这一主题,特别是文本的最后两句,以“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并引古贤人孔子的名言以佐证“陋室不陋”,更加突出了文本的主题。
但是,文本的主题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另据《宋书隐逸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见“素
琴”最早见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为此,笔者认为,文本中的“素琴”是作者刘禹锡将自己与陶渊明自况:陶渊明是一个隐君子,他也曾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在出任彭泽县令时,因自己不愿“束带”迎接上面派来的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此后,陶渊明一直躬耕隐居,其居所也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是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君子形象。可见,文本中运用“素琴”这一典故,是说刘禹锡像陶渊明一样,都是安贫乐道之人。
至于“丝竹”一词,除了课文中的注释外,推敲一点说,因作者曾居高官,在宫廷中一些酒宴上会经常听到“丝竹”之音,而这里的陋室已然听不到这些乐声。
所以,“调素琴”与“无丝竹”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13771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研室)
范文五:(DOC) “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
“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
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
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
?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
要挣扎,可见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
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
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
用说了.”对这段文字认真加以推敲,不难发现存在
着三个问题:
一
是提出了片面的理解假设.说开头写小飞蛾
可以有两种理解.而只有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这
就等于说只有一种理解了.这种一元化解读所隐含
的封闭的思维方式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和语文课
程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它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阅
读感受,从源头上排除了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理解.
果真只有这一种理解吗?显然不是.它可以是展现
并赞美生命的力量,可以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意
识,可以是要珍视生命而不要伤害生命的强烈呼
吁,还可以是作者的自怜自叹,等等.
二是理解的肤浅化.教参编者认为第一种理解
不对,是因为”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
物,而是生命本身”,因此要理解为”一切生命都有
强烈的求生欲望”.这无疑是将人的灵性的审美观
照弃置一边.而单单诉求动物本能,这就将文本理
解局限于生物学意义,而将”小飞蛾挣扎”的文化学
意义弃之不顾.我们知道,文章表达的是珍视生命,
好好使用生命的主题,其实就是如何对待生命的话
题.从其推理论证过程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小飞
蛾的挣扎”之于人的意义,结合作者的人生景况我
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在小飞蛾的生命挣扎中觉
醒.”我”从小飞蛾的挣扎中体验到一种积极的人生
意义.从而对自己过去的消极人生持否定态度.
“我”的心理世界在一刹那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
变化正是”小飞蛾的挣扎”帮助完成的.教参没有看
到”我”与”小飞蛾”在生命意识上的深层联系,即作
者已将自己的内在经验与生存状态投射到小飞蛾
的身上,这是一种严重误读.
三是用词不严谨.这集中体现在”无用”一词的
使用上.如”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虽是无
用的挣扎,也要挣扎”.而真实的情况是,文中小飞
蛾的挣扎并非”无用”,它不仅赢得了”我”的同情,
使得自己的生命脱险,还引起了”我”的心灵震颤,
使”我”得以觉醒,从脆弱走向坚强.算起来,小飞蛾
还是”我”的人生导师呢.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
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飞蛾的挣
?本栏电子信箱:yui.s@263.net
中学语文戟学2006年7月
在学《陋室铭》时,有学生提
问:琴即古琴,古琴是丝弦乐,刘
禹锡怎么能既”可以调素琴”,又
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呢?这两句
话是否存在着矛盾?对此,我一时
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搜集了很多
资料,答案渐渐明晰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两句中,揣摩出作者肯
定的是”素琴”,否定的是”丝
.
竹”.那么作者为什么厚”素琴”
硼而薄”丝竹”呢?要弄清这一点,
延就需要了解琴的音乐性质,文化
来意象以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
系.
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
j其历史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它
:.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博大的传统文
化,早在孔子《诗》三百篇”弦歌
之”时.琴就与中国文化以及文人
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琴音质”中
正平和”“清微淡远”,成了文人的
必修乐器,它深刻影响了传统文
人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成为
文人修养的标志之一.琴是古代
文人的身份象征,更是古代文人
精神的寄托与归属——”君子之
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
娱…士无故不撤琴瑟”.正如自
居易在《船夜援琴》中所写: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琴是文人不可缺少的伴侣,他们听琴赋诗,挥
毫泼墨,以琴会友.琴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流传了无数佳话:俞伯牙与钟子期因”高山流水”
而成知音:”竹林七贤”嵇康”问斩东市”,安然弹奏
扎”作为一个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
生结合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表达交流的过
程中学会倾听和分享,反思和批判.而其探究的一
个核心要素应是,对”小飞蛾的挣扎”不能局限于生
物学意义来理解,而要做出文化学意义的阐释.
安徽皖西学院中丈系237012
调素笨,怎谓一无丝竹之乱耳
中学语文教孝2006年7月
和杜甫来一次”亲密接触
曲艳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
一
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
《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
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
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
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
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
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
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望岳》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
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清代
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
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坐镇.”而《春望》《石
壕吏》都是中年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代表作
品.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完美统一的典范.我不由得有了一个教学设想,为
什么不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把杜甫晚年之作《登
高)Or绍给学生?为什么不借此让我的学生和杜甫
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较全面而真切地感受这
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走近诗人的灵魂,感受他脉搏
,,
的律动?
上课时,我先这样导人: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
穆朗玛,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而珠峰之上,站着
这样一个巨人:他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
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
以创新和发展,在艺术技巧上狠下工夫,”语不惊人
死不休,新诗改罢长自吟”,所以他的诗篇别具一
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
涵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他的诗勇敢而忠
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而其所
具有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
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
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他的诗的认识作用,借鉴
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无人能够企及的.
这就是后人尊其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
由.同学们,知道我说的这个伟大的诗人是谁了吗?
当我说完这些话时,学生们不但异口同声地说
出了杜甫的名字,而且一个个神情专注.我知道,我
已经初步引起了学生对杜甫的崇敬和向往.接下
来.我和他们共同回忆并背诵了从小学到初一学过
《广陵散》而成千古绝响;司马相如抚一曲《凤求凰》
而演义出一段浪漫情缘……总之,古代文人心目中
的琴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的,
是可以”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的.(唐?
薛易简《琴诀》)琴乐对古代文人而言,已经远远超
越了音乐的意义而成为文化修养和理想人格的象
征.这一点可以说没有哪一种音乐可以与之相比
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刘禹锡厚”素琴”的缘由
了.作者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
官专权,朋党倾轧,奸人害贤妒能,作者亦遭贬谪,
只好独善其身.刘禹锡正是借《陋室铭>言志,以表
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在当时情况下,弹
54古琴恐怕是最宜于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了.
那么作者薄”丝竹”又原因何在呢?”丝”与”竹”
本是我国古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弹弦
乐器.竹指竹制吹奏乐器,而”丝竹”合奏,作为一种
演出形式,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丝竹乐具有”轻快秀
雅,柔和清澈”的音乐特质.然而这种音乐演出形
式,却常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如《韩熙载夜
宴图》,就绘有”弹丝吹竹,调笑欢乐”的宴会场面.
而画家绘此画的目的,是用来讽诫南唐宰相韩熙载
不要生活荒纵的.我们再联系《陋室铭》的写作背
景,就会明白,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实质
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
综上所述可知.”可以调素琴”是作者自我精神
愉悦,兴致高雅的体现,”无丝竹之乱耳”是作者甘
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的体现,这里的”素
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
参考资料:
1.《古琴艺术一世界文化遗产>,《人民日报>海
外版.2003.12.17
2.《人类1:2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古琴>,
《文汇报)2004.6.28
山东章丘事圣井中心学校250220
山东章丘事双山贺套学校250200
?本栏电子信箱:.s@263.net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