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历史提纲
高中历史提纲 范文大全 > 策划 > :高中历史提纲以下是高中历史提纲的正文:
第一篇:《高中历史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
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
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高中历史提纲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
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高中历史提纲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 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2课) 抗日战争
1、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 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高中历史提纲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高中历史提纲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
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党的名称 ?党的奋斗目标 ?中心任务 ?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第二篇:《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完
整版》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1 中国史部分问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让同姓子弟封邦建国,做为周王室的屏障;?扩大周朝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还有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等);?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还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评价:?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弊:诸侯国有很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问题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稳定。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并依同样方式逐层分封。?宗法等级制。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评价:?利: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弊: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划分贵贱尊卑,导致人生而不平等和重男轻女思想。问题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神权与王权结合。表现:用鼎和人牲祭祀祖先和神灵;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表现: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体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
现:分封制。问题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建立和加强君主专
高中历史提纲
范文二:高中历史会考提纲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诸侯的权利与义务:有世袭统治权利;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 ?评价:?利于当时政治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传承了周文化;(——积极)
?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后使周天子权威渐衰。(——局限)
?结果:春秋战国时趋向解体;秦统一后废除。
2(宗法制
?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等级;?族权、神权、王权三者紧密结合。
?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王权、族权三者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的统一
?统一六国:?时间:前221;?顺序:最先灭韩,最后灭齐
?意义:结束春秋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
?开疆拓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灵渠,统一岭南;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 ?意义: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郡县制
?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内容:?设郡——县(道)——乡——里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消除地方割据;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省,分掌??;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三)元朝的行省制度 ?开端:元朝;?性质?内容?权限?意义P16
(四)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
专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朝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的背景 ?列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赔2100万银元—掠夺财富、增加负担;五口通商—破坏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最能反映英国侵华目的)。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赔2亿两—加重人民负担;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侵略势力深
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原料和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入内地;允许设厂—
发展。
?《辛丑条约》:赔4.5亿两,本息总计9.8亿两;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最能体现清政府是工具);拆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人民:剥夺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
?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
?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主权的完整。
?经济上,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社会性质:中国由主权独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
?背景:鸦片战争中,清卑躬屈膝;1841年三元里遭到英军抢劫
?意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
?牺牲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
?结果:日军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概括:?时间:1895年5月—10月 ?邱逢甲、徐骧“义军”;刘永福“黑旗军” ?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但斗争从未停息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又称“七七事变”
2(结果: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3(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毒气战和细菌战
1937,12,南京30万人被杀害;日本公然违反国际公法,使用毒气战和细菌战,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日本步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中共正确的政策的引导
?过程:?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合作序幕;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9,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标志)。
?意义: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正面战场抗战
?凇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打破了日本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1937年,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5.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但未能阻止敌人的进攻。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1940年,彭德怀组织了百团大战。地位:敌后战场成为相持阶段的主战场。
(五)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原因:?中国抗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爱国官兵英勇抗战;
?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的支援。
?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成立于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10、10
2(领导机构:文学社和共进会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成立:时间/首都/国旗/纪元/性质/措施(P51)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主权在民;国民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性质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最大功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主要成果: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和约
3(历史意义:工人登上政治舞台;是广大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革命运动;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中共一大
1(成立:1921,7,23,上海
2(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1922,中共二大。
2(内容:即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
1. 前提:中共:工人运动受挫,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力量伟大,决定“以俄为师”;有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
和军阀
2(兴起:国民党一大(1924.广州)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 高潮:北伐(1926)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直捣南京、上海;
4. 结果:1927年,蒋四一二政变和汪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5. 意义:近代史上前所未有人民大革命;动摇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6. 教训:要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
?南昌起义:1927年,**、贺龙、叶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秋,**/转向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之火。 ?长征: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起始时间:1934.10-1936.10
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遵义会议:1935.1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内容: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通过《共同纲领》;选举领导人;
2.作用: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国民党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
2.筹备:七届二中全会;人民政协召开
3.过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
4.意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新型政权;奠定政治建设的基石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通过《宪法》(内容/原则)
(四)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从地方各级人大到全国人大
?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在京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特点、意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新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重大挫折——“**”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背景:国际局势紧张,**“左”倾错误严重(弄错主要矛盾)
2.影响:?成立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肆意破坏。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 ?1984年发表中英联合声明
?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历程:?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
复行使主权。
?港澳回归的意义P78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1980年后,交往坚冰被打破。
?1992年,“九二共识” ?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内
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日 71.7基辛格访华
72.2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开始走向正常化
78.12《建交联合公报》( 79.1中美建交,实现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背景: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日本友好政党?支持
?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影响:结束敌对关系.睦邻友好;两国关系发展.亚洲和世界和平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议:
**出席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倡议下?)(P95)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概况:96年,五国元首上海会晤,“上海五国机制”;01年正式成立(六国签署《宣言》) 意义:外交实践;新兴国家关系;新兴区域合作模式;推动?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 卓尔不群的雅典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主要内容:经济上“解负令”。政治:?按财产多寡将自由民分4等级;?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即陪审法庭。 作用:局限性:?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政治权利?未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除..向所有公民开放,抽签产生;?主要机构有充分权力: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公职津贴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局限: ?范围:成年男子(不包括奴隶、妇女、外邦人等)?性质: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导致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率先建立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 罗马人的法律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前449年)
1(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要求用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2(影响:积极: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局限:掺杂古老习俗,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公民法到万民法(见课堂表格)
?自然法(自然法之父:西塞罗)
1(涵义: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2(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对罗马: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三个角度)有利于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对世界:世界法制史上很重要地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是资产阶级法学渊源.法律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光荣革命:
1(背景:恢复天主教,迫害新教徒,威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2(结果和影响:1688年,迎来威廉三世,复辟王朝统治结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有利形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
?《权利法案》
背景:“光荣革命”后,王权来源于议会 2、特点: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3、作用:权力相互制约,避免绝对权力出现,保护资产阶级民主;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的矛盾;种族歧视的烙印。
?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基础(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理论基础(法国 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个人作用(马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标志: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
意义: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工运蓬勃发展,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1917)
1(导火线:一战失败加剧矛盾;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沙皇统治结束;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民主政权) ?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
四月提纲:列宁,提出(1)政权由资阶转移到无阶手中(2)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七月事件:原因(临时政府继续一战失败);结果(两政权并存结束;和平发展不可能) 彼得格勒起义:《告俄国公民书》;解放冬宫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三个法令);意义(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对俄国;对世界两个角度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锋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
1(背景:雅尔塔体制;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两国势均力敌
2(过程:?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冷战表现: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对西欧影响(1)(2)
北约(1949)/华约(1955):军事政治集团
?冷战的影响
消极:军备竞赛,世界不安宁;积极:避免新的大战;促进整体发展;不结盟,第三世界崛起 ?认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根本上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欧共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51年六国欧洲煤钢共同体;58年经济/原子能共同体;67年三机构合并为欧共体
(二)不结盟运动
1.原因:亚非拉国家不愿介美苏斗争;南、印、埃三国领导人推动。
2.标志: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3.内容: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原则;反对帝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作用:有力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991,《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及表现
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日俄中欧等是重要力量。
?欧盟成立的标志、影响:
标志:1993年马约生效
影响: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演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
的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成为与美、日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已成为政治大国;加入亚太和世贸;制止亚洲金融危机 ?多极化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牛耕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耦耕(二牛抬杠)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唐代出现曲辕犁。
?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还创造了 “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 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商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到明代(P12) ?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青铜器生产规模已相当大。 青铜器:?商代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如司母戊大方鼎。
汉代冶铁:?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方式也有了革命性变化(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后又有畜力鼓风的进步)。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用水力作动力的装臵——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
大邑的白瓷都享有盛名。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闻名天下。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秦代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有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草市尉”)。
?唐代“草市”普遍,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开始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开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含义: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等。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安定人心;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经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保障国家稳定,维护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的统
治; 消极方面:打击了商业,使社会活力受到压抑;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限制了对外交往,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最终难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自然经济的被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1873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畸形,地区分布看,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工业结构看,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先天不足,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初步发展的时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到20世纪初。
?历史条件:?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推动。(张謇)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著名实业家:?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1899年在南通创办大
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 ?春天原因:?
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提升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原因:一战后列强加紧侵略
?春天的表现:?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000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表现: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臵;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影响:中国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差距,从而失去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 :?1979年,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视察南方谈话。(内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人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近代中国女子服饰:旗袍由宽松肥大到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现代中国男女服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受青睐。 ?“**”时期:干部服、中山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2(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百姓餐桌;
?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院(北方)?鸦片战争后,开始西化?20世纪30年代完全欧化
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
?婚姻风俗的变迁:?古代:缔结婚约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简化,出现殡仪馆与公墓,农村仍实行传统土葬。?新中国:土葬变为火葬。
?其他风俗变迁:民国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揖;?握手成为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走出家庭步人社会。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趋势:人力车等取代马车;电车等取代人力车;城乡差别大。
?交通工具:?人力车:民国时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20世纪50年代后普及;?电车:1906年天津首先创办;?公共汽车:上海首先出现;?轮船:1865年近代轮船业发端;?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快速发展;?民航: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电报:有线电报:1877丁日昌在台湾,中国自办开端;
无线电报:1906创设;1932开通国际业务
?电话:?1882传入;?民国成立后:增加;?80年代后发展迅速,03年电话用户居第一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1488年,到达非洲最南端(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迪亚士:1487,
的好望角。 哥伦布:1492—1493年,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引起“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市场扩大,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引起“价格革命”:金银贬值,商品价格上升,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
(3)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4)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5)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冲击神学理论,激发科学热忱。
总之, 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
(1)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2)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权及北美的殖民地。
(3)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和影响。
(1)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不平等贸易、贩卖黑奴、屠戮。
(2)影响:对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对殖民地:贫困落后,卷入近代化进程; 对世界市场:是建立重要途径,粗具规模
?“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2)条件:?殖民活动提供资金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并扩大国内市场;
?手工工场使技术革新成熟。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1)纺织业: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并确立大工厂制。
(2)制陶业:韦奇伍德开办制陶工厂,制陶业工厂制确立。
(3)动力部门:瓦特制成联动式蒸汽机,推动燃料、机械制造、冶金和材料工业的革命。
(4)交通运输: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试验成功,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走向成熟
(1)影响:?工业革命急剧扩大生产和商品销售,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落后国家和地区被卷人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密切了国标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世界市场的纽带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格局,殖民体系的桷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2)初步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的成为英属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逐步成熟:国际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内容/意义),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政局相对稳定。
(2)条件:?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1)标志:188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2)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1)1882年,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改进了电话。
(2)1876年,贝尔:电话。(3)1893年,本茨:四轮汽车。(4)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整体化趋势:世界范围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
?时间:第一阶段1933—35年,应急措施;第二阶段1935,39年,巩固和发展成果。 ?目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结束混乱状态,摆脱危机。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 :
?特征: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
?成就: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
?内容: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代,仍是世界经济强国。 ?成就;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90年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2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欧元的诞生: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12国正式流通。
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标志: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协定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影响: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三国间相互弥补不足,发挥各自长处,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等12个国家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举行,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创立于1947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1986年启动??;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宗旨:通过??,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意义: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2001年11月10日,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 评价:?标志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入世机遇挑战并存,总体符合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机遇有??,挑战是?? ? 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全球性问题:??
?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国际合作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儒家:?孔子:政治主张:核心是“仁”与“礼”,“德”;重政治人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教育主张: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孟子:道德的四种;仁政;民贵君轻。
”、 “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苟子: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
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上“道”为世界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转化无条件),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观,逍遥自得。 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主旨;刻苦俭朴、自我牺牲、讲求功利等精神。 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变革,“事异则备变”。
? 孔子、孟子和苟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孔子:儒家创始人,提出“仁”和“礼”,“德治”。
?孟子:把孔子“仁”、“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苟子:对“礼”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学的兴起
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巩固、专制政体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需要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消极)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儒学地位提高,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创建)
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向学风气,利于文化传播;改变官僚富豪垄
断官位;推动儒学传播与发展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朱熹、陆九渊、王阳明(P15-16)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思想主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提出“童心说”, 反对礼教虚伪
?在文风上,主张“真心” ,反对摹古。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反映,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代表作。
思想:?批判私天下的君主制(“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政治观:“循天下之公”,抨击君主暴政。
?哲学观:在唯物论基础上,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专题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蔡侯纸”。 ?过程:西汉早期已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
?意义: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最为显著:使信息
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发明:大约出现在战国,最初的指南仪器叫“司南”。
?应用: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唐末至宋初用于军事(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明代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印刷术的进步及其影响。
?发明与改进:唐代雕版印刷;北**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印刷史上一大革命; 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明朝出现铜活字。
?影响:提高效率,经济方便;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古代艺术
?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起源: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铭文。
?书法:经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王羲之(书圣),尤擅草书、行书。
?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是楷书的代表;张旭、怀素为狂草的代表。
?宋: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家。
? 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中国画注重诗意;山水画注重意境(“灵魂”),不拘泥于逼真摹写。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精粹)、《雅》、《颂》三部分,文体以四言为主。《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属于楚辞体,是屈原的代表作,因其著称于世,楚辞体又被称为“骚体。” 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李白:盛唐大诗人,其诗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被称为“诗仙”。
?杜甫:生活于唐由盛转衰的年代,其诗风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特点,“三吏”、“三别”为其代表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苏轼:北宋词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柳永:北宋词人,其词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宋元流播最广。 ?李清照:南宋词人,婉约派。她的词蕴藏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辛弃疾:南宋词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词个性风格鲜明,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作品揭露黑暗、讴歌反抗。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主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收集信息,主持编译书报:《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魏源:《海国图志》(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含义、影响)。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纲领;《孔子改制考》打孔子旗号宣扬变法理论(原因);
?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倡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批判。
?严复:理论贡献大,《天演论》( ?客观有利革命思想传播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2(主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提出:1905孙提出同盟会(性质)纲领,后在<民报>中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归国的海外知识分子,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国防: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跨人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1970年,用自制“长征l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人预定轨道。
?医学和农业: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988年9月,**第一次明确提出,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
?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成功地运用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l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1.意大利文艺复兴 “三杰”:
但丁(《神曲》)、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十日谈》):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2.莎士比亚及代表作:英国戏剧家,代表作《哈姆雷特》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专制下的启蒙
1(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运动是欧洲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背景)
2(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
?伏尔泰: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反映了局限性。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互相监督。是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人生而自由;?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P115)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牛顿和经典力学
?背景: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等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内容: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地位:?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内容:?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广义相对论:物质存在的空间是弯曲的,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空
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地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追寻生命的起源
?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观
?标志:《物种起源》出版
?内容: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整个有机界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起源于古猿。
?意义: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赫胥黎的进化论观点:
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臵》,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论证了“人猿同祖”,促进进化论的传播
?人类文明的引擎
?瓦特改良蒸汽机。
?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环节:汽缸加上冷凝器——设计双向汽缸的蒸汽机——设计连杆曲柄传动装臵
?意义:?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解决工业发展中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人类社会由此跨入“蒸汽时代”。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电灯;?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运用
?向“距离”挑战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发明:1946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发展:至今已历经电子管、晶体管、 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人工智能型正在研制之中。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拜伦及其代表作: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唐璜》。
?雨果及其代表作: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贝多芬及其代表作:德国音乐家,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代表作:9部交响乐曲是其最辉煌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特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
唱)交响曲》(音乐史上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作品,是“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奥地利音乐家,具有浓厚浪漫主义特色,被誉为“歌曲之王”,代表作《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
?碰撞与冲突
?司汤达及其代表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红 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巴尔扎克及其代表作: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
头》、《高利贷者》。他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俄国作家,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作品充满战斗力,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
?柴可夫斯基及其代表 作《天鹅湖》:成就最大的俄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被誉为“旋律大师”。 《天鹅湖》是其前期作品,充满斗争激情和乐观明朗情绪。
:荷兰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主要代表,作 ?凡?高及其代表作《向日葵》
品色彩极其强烈, 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
?列宾及其代表作:俄国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打破隔离的坚冰
?罗曼?罗兰及其代表作: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凭借《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 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开创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表达反战情绪,《老人与海》(其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3(泰戈尔及其代表作: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诗集《吉檀迦利》、长篇小说《戈拉》。
4(鲁迅及其代表作:浙江绍兴人,《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1895年1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 阶段:?无声电影时代(“默片时代”,代表人物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1935年电影《浮华世界》标志着电影技术最终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二战后,各国电影业迅速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保持强劲的实力。
?电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法国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个提出“电视”名称;?英国人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电视; ?兹沃尔金发明电视摄像管和电子显像管;?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电视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
? 摇滚乐的发展
?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表现世界文化的融合。
?代表:美国歌手艾维斯?普莱斯利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形式,被称为“猫王”。“披头士乐队”(即甲壳虫乐队)则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成就。
?活动:掀起“良知复兴”运动,参与全球性社会政治活动,歌曲《四海一家》成为一首传唱全球的奉献爱心之歌。
范文三:高中历史时间提纲
中国古代史
重要政治制度
夏朝 夏启确立王位世袭制 西周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朝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朝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 察举制实行 隋朝 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 创三省六部制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清朝 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重要经济政策和制度
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春秋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战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明朝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 闭关锁国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重要的农业耕作技术、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春秋 铁器牛耕出现 战国 都江堰 郑国渠
西汉 耦犁 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三国 曹魏时翻车 唐朝 创制了筒车 曲辕犁 宋朝 出现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重要的手工业成就 治炼技术:
商周 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年,中国有了铁器 西汉 用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 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冶铁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南北朝 使用灌钢法 制瓷技术 商朝 原始瓷器 东汉 成熟青瓷 北朝 成熟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 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纺织技术:
四五千年前 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 已有织机
唐朝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织锦图案生动活泼
明朝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西汉 丝绸之路
北宋 城市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明朝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明中后期,江南小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实力的商帮 清朝 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重要思想文化成果
春秋 道家 儒家 孔子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战国 百家争鸣 孟子 荀子
西汉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北宋 理学兴起 程颢 程颐 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陆九渊创立心学
明朝 王阳明发展心学,心学集大成者 李贽(离经叛道)
清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
文字形成过程
商朝 甲骨文成熟 秦朝 小篆 隶书
南北朝 汉字书写进入自觉阶段 顾恺之创作《兰亭序》
唐朝 书法发展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怀素
历代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 春秋 《诗经》孔子 战国 楚辞 屈原 西汉 汉赋 司马相如
唐朝 诗歌繁荣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北宋 宋词 苏轼 李清照 南宋 陆游 辛弃疾 元朝 元曲 关汉卿 马致远
明清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清朝 京剧出现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与外传 战国 司南出现 西汉 纸的发明
东汉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隋唐 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 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 外国经济势力侵入中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1927-1937年 国民政府前十年 较快发展
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1945-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40年代 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和技以制夷”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90年代 康梁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 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
1917年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4年 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5-1927年)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长征结束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抗日战争结束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946年 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 土地改革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949年初 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决战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三大统一战线
1925-1927年 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1956年至今 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想形成和发展阶段
1921-1927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1937年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论 1937-1945年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抗战结束前后,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945年 中共七大上,**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9月第一届政协召开《共同纲领》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3-1956年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广泛吸取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956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提出 1982年 我国宪法修订
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建国初期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万隆会议
七十年代外交新局面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乒乓外交”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新时代
1993年 中国加入亚太合作组织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正式会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1956年 中共八大
1953-1957年 国家第一个一五计划
1956年 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958年 **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成就 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0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1973年 杂交水稻 1977年 恢复高考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2003年 “神五”升空
改革开放新时代 农村改革: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 “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几个阶段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992年 **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时间
1982年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南方谈话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是非标准的“三个有利于”
十四大召开,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十五大召开,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十五大决定把**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党章
2000年 “三个代表”提出
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0年 **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1997年 7月1日,香港回归
1992年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
1999年 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 2008年 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世界史古代史
西文人文主义起源: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 黄金时代 罗马法
公元前5世纪 十二铜表法 罗马成文法诞生 罗马共和国时期 公民法 3世纪 万民法
6世纪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世界近代史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四世纪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840年前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中后期 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 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得兴起 十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十六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十七至十八世纪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运动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法国进入高潮。
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德意志:康德
新航路开辟: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
三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无产阶级革命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巴黎公社 1917.11.7俄国十月革命 1922 苏联成立
近代科学的发展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
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世界现代史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战后冷战政策
1947年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年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世纪 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91年 苏联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1944年 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 美中等23国在日内瓦签署《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战后国际关系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20世纪60年代初 不结盟运动形成
走向联合的欧洲
1951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建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 欧盟单一货币欧元启用
经济区域集团化
1989年 亚太合作组织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1993年 中国加入亚太合作组织
经济全球化
1947年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范文四:高中历史提纲2017
图表版高中历史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1948年底—1949年初:三1949.4:渡江战役(解放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
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商会议:《共同纲领》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
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争鸣”方针提出 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标志邓
WTO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⒈**、**两代领导集体形成: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⒉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思想)、十五大(**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⒊“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土地改革 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范文五:广东高中历史提纲
篇一:2014广东学业水平历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文明
第一单元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效果: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
?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辅助工具:礼乐制度;
?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
1
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王位世袭制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
3、地方机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5、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以后2000
2
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汉朝——中外朝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 ?作用: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
3、宋朝—“二府三司”: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4、元朝— “一省制”: 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世禄世卿”制度;
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
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
三、监察与谏议
3
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第4课 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
1、汉初——王国问题
?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
?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藩镇问题
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 ?分割地方军权:第一,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第二,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三,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 ?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 ?分割地方财政
4
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自掌六部——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
3、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地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
?作用:?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第二单元第5--6课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土地少(三多一少)
2、政治:(1)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制;(2)民主传统:前八世纪贵族制代替了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3、经济: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
4、文化: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希腊城邦文化繁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5
1、建立过程: BC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C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BC443年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2、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主要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发放补贴、公民大会辩论章法、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等;
5、积极意义:?伟大创举——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6、消极方面:?民主范围狭隘,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
一、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1、君主制(BC6世纪末之前):君主专制、世袭、终身。
2、贵族共和制(BC6世纪末):执政官、元老院(决策机构)、公民大会;
6
3、元首制(BC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
4、君主制(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贵族利益。
?评价: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维护贵族利益同时也是平民的胜利。
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
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权利法案》
1. 背景:英国自古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2、颁布:1689年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
3、意义: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标志着君主立
7
宪制确立起来;统治方式从人治专向法治;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时间:光荣革命后 ?职责:行政职责
2. 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后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三、议会普选权完善: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1、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
2、国王是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3、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
4、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第9课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宪法原则及内容: ?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立法、联邦财政权归议会;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分
8
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2、宪法意义: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依此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
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和完善:
1、巩固——南北战争: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联邦制;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2、发展——两党制 特点: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政治选举都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政权七次更迭:君主立宪制(1791——1792);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
(二)共和制度的确立——1875年宪法
内容: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
9
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意义:?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君主立宪制)
1.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2、宪法内容:?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
?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3、局限:帝国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4、意义: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附:德国政体的演变
1、君主立宪政体(1871—1919):德意志帝国
2.共和政体(1919—1933):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的共和国”。
10
3.法西斯专制政体(1933—1945)
4.民主共和政体(二战后):铲除法西斯,彻底的民主改革。
第四单元第13、15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要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
(2)结果:战败,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
(3)影响:?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2)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
(3)结果:战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签定《北京条约》
11
篇二: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历史复习提纲(简略版)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
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 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2、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商朝是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周朝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分封包括姻亲、功臣及殷商旧族,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 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中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 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3、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图籍,监查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者相互
12
配合、互相牵制。
4、 秦实行严刑峻法,官员由中央任免,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 汉朝实行同姓分封,“天下一家”的格局。
2、 汉武帝强化皇权,强干弱枝的措施:建立中朝;设刺史(位卑权重);实行推恩令。
3、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统兵权和发兵权(枢密院)的分离;削实权,设置通判,位卑权重,重文轻武;制钱谷。——中央集权强化,但“冗官”“冗兵”“冗费”——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维护统治:
1、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2、 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3、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4、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5、 清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3
五: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3、 公民: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
六: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确立了民主制。(陶片放逐法)。
2、 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民主政体特征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 雅典民主的意义和局限(p26-27)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文化发展;男性公民的民主,双刃剑 七: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1、 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贵族共和制。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组成。
2、 平民保民官的设置。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个人独裁,建立“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戴克里先
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4、 《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确立了按律量刑的原则,罗马的基本法。
14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
敕》——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八:渐进的制度创新
1、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完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内容见课文)
2、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3、两党制。(保守党、自由党、工党)
九: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1776年美国成立,1787年宪法三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内容见课文) ,通过宪法追加案修正宪法。
2、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
3、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
十、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发表。
2、1791年宪法——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15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拿破仑称帝)——波旁王朝复辟(封建王朝,1815-1830)——七月王朝(大资产阶级掌权,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二月革命,路易.波拿巴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1875,总统制共和国,实质为议会制共和国)
4、1875年宪法(内容见课文)
十一: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1、 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德国的统一,君主立宪制,民主外衣,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
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见课文)
2、 军国主义特色。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十二:鸦片战争
1、 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贩卖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2、 1839年虎门销烟。
打开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内容见课文)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扩大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见课文)
16
3、 ——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十三:太平天国运动:
1、1851年金田起义,揭开序幕——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天京变乱,严重内讧——1864失败
2、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见课文)
3、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内容见课文)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内容见课文) 14年之久,动摇清政府;《天》;《资》
十四: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 背景: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丰岛海战揭开甲午战争的序幕。
2、 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见课文)——大大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深入内地,外国资本
挤压民族资本,巨额赔款)
3、 三国(俄德法)干涉还辽事件。
4、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 八国联军侵华:1898-1901,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局限性。《辛丑条约》(内容见课文)——使
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完全确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7
十五: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3、1911年黄花岗起义:黄兴。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熊秉坤、金兆龙),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旗为五色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6、1912年2月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结束。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7、辛亥革命的意义。(内容见课文)(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民主观念) 十六:五四爱国运动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1919年5月4日-6月28日,中心:北京——上海;
18
主力:学生——工人;成果:拒绝在《凡尔赛
合约》上签字,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
3、 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主旋律:
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
3、 1871年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十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1917年3月8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合法政权),工人农民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2、“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没有得到临时政府的响应,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全俄工兵代表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
19
《土地法令》,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1922年,苏联成立。
5、十月革命的意义(内容见课文)。(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新道路、新模式)
二十: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1918年始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大会通过党的纲领:名称、性质、目标、选举了中央局。(内容见课文)——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1922年二大奋斗目标改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4、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5、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目标:反帝反军阀。1926年,出师北伐。
6、1927年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势力发动“清党”**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
20
第一枪。
8、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9、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领导。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10、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北上长征。
1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在中央的领导权,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1935年《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
15、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打下国共再次合作的基础。
16、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以华治华”的策略,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1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发表有关讲话,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
21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8、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相配合。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百团大战,彭德怀。日军实行“三光”,“扫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
19、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重庆召开,“溶共、防共、限共、**”,先后掀起三次**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0、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21、1945年重庆谈判,**、**参加,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民主建国的方针。军队国家化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未达成统一。
22、1946年1月10日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3、1946年6月底**发动内战: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歼敌150多万)——北平谈判破裂(李宗仁代总统)——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
24、抗战胜利的意义。(内容见课文) (百余年反侵略战争首
22
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十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相关事宜。临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政协;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内容见课文) 。
3、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意义见见课文。
4、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中国确立.
5、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国家的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与发展。
3、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23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82年中共提出与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二十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期间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法制建设: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
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 多次修订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4、 198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 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
法。
6、 基层民主选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二十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
24
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1987年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十四: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控制西欧,诱惑东欧,对抗苏联。
3、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4、1948年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5、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6、冷战对世界的影响p112.(世界分裂,势均力敌,暂时和平;霸权主义,破坏和平)
7、冷战时期的热战:1950-1953朝鲜战争,1961-1975越南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师出无名。 二十五:世界多极化趋势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影响见
25
见课文。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二十六: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篇三:2015广东学业水平历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
提纲 必修一政治文明
第一单元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效果: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26
?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
?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辅助工具:礼乐制度;
?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王位世袭制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
27
3、地方机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5、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汉朝——中外朝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
?作用: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
3、宋朝—“二府三司”: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4、元朝— “一省制”: 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二、选官制度:
28
1、西周: “世禄世卿”制度;
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
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第4课 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
1、汉初——王国问题
?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
?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藩镇问题
29
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
?分割地方军权:第一,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第二,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三,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 ?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 ?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自掌六部——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
3、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地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
?作用:?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第二单元第5--6课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30
1、地理: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土地少(三多一少)
2、政治:(1)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制;(2)民主传统:前八世纪贵族制代替了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3、经济: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
4、文化: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希腊城邦文化繁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1、建立过程: BC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C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BC443年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2、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主要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发放补贴、公民大会辩论章法、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等;
5、积极意义:?伟大创举——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31
6、消极方面:?民主范围狭隘,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
一、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1、君主制(BC6世纪末之前):君主专制、世袭、终身。
2、贵族共和制(BC6世纪末):执政官、元老院(决策机构)、公民大会;
3、元首制(BC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
4、君主制(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贵族利益。 ?评价: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维护贵族利益同时也是平民的胜利。
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32
第三单元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权利法案》
1. 背景:英国自古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2、颁布:1689年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
3、意义: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统治方式从人治专向法治;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时间:光荣革命后 ?职责:行政职责
2. 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后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三、议会普选权完善: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1、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
2、国王是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3、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
33
4、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第9课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宪法原则及内容: ?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立法、联邦财政权归议会;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2、宪法意义: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依此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
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和完善:
1、巩固——南北战争: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联邦制;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2、发展——两党制 特点: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政治选举都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政权七次更迭:君主立宪制(1791——1792);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
34
(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
(二)共和制度的确立——1875年宪法
内容: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意义:?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君主立宪制)
1.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2、宪法内容:?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
?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3、局限:帝国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
35
战的灾难。
4、意义: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附:德国政体的演变
1、君主立宪政体(1871—1919):德意志帝国
2.共和政体(1919—1933):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制政体(1933—194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