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苕溪诗帖
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范文二:宋·米芾 苕溪诗帖
宋·米芾 苕溪诗帖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宫”、“米颠”。宣和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元章天资高,能诗文、工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世称“米家云山。”擅书法,工楷、行、草、篆、隶诸体,以行书成就高。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传世名迹颇多,如《苕溪诗帖》、《蜀素帖》、《虹县诗卷》、《吴江舟中诗卷》及《珊瑚帖》等。《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富于变化,挥洒自如,法度整然而又时出新意,潇丽、超逸的意趣流露于笔端,形成了米芾独特的风格。《蜀素帖》是传世米帖中,唯一书写在丝织物上的行书作品。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范文三:《苕溪诗帖》的传奇故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道理延伸到书画庋藏的聚散上也说得通。纵观中国的官方收藏史,基本上国家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内府收藏往往相当饱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搜求二王墨迹不遗余力,为了天下第一的兰亭序,不惜使出下作手段,这是一个类似当代骗炮的悲伤故事,太宗派出萧翼,先去套路收藏兰亭序的和尚辩才,萧翼打感情牌,但老司机知道,光有感情不行啊,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所以他本身就带了几件大王的真迹,与和尚谈书论画,其间无非就是些基啊、腐啊,禅房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待和尚迷迷糊糊,得意忘形,当着他的面一下子把兰亭真迹拿出来了,真迹一出,没几天就被萧翼盗走。和尚让国家公务员给骗了,上访也无门,羞愤交加,不久就去世。此事真假后世虽有争议,但也看得出唐太宗充实内府收藏的努力。
1
明人萧翼赚兰亭图
再一个就是宋内府,太祖赵匡胤,搞文化建设不行,连诸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之类的口号文化遗产也没留下。但到了太宗赵匡义,情况有所改变,他本人书法不错,宋人笔记有载:太宗方在跃渊,留神墨妙。断行片简,已为时人所宝。他还授意编竣《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整理修订《说文解字》,这都是文化史上的大事,还有一个下令搞《淳化阁帖》也是很大的。北宋内府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到宣和时期达到顶峰,然而好花不常开,宋徽宗为了从事文艺活动,把国家都赔进去了,可见古代文艺青年的疯狂一点儿不比现
2
在差。虎父无犬子,高宗赵构刚跑到南方就着手内府收藏建设,并且很快就初具规模。
南宋拓《淳化阁帖》
不过集古今之大成者,当属千古一帝清高宗弘历了。他或软或硬,先后从河南商丘宋权家、直隶真定梁清标家、还有
3
冯铨、孙承泽等著名藏家手中接过大量宋元名迹。手段无非是访求、抄家罚没、捐献纳贡、谕旨洽购等诸多方式。比如安岐父子收藏质量很高,经过沈德潜“斡旋”,不得已“价购”入宫。精明绝顶高士奇,玩弄康熙进献假画,结果被乾隆将其书画一网打尽,充入内府库房。不知道当时的普通玩家是怎样躲避这位霸道总裁的目光的。
乾隆像
总而言之,乾隆的收藏,确实是超过以往任何一位皇帝的。到了清末民国,溥仪还靠着这些遗产过活。以致大量书画散逸民间。包括今天要讲的《苕溪诗帖》。
4
大家知道,《蜀素帖》是米芾传世的早期代表作,而《苕
5
溪诗帖》创作时间还在《蜀素帖》之前一个月,于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八日书于澄心堂素笺,其时米芾三十八岁。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溥仪出宫时,将《苕溪诗帖》带到了东北长春的伪满洲国小白楼里。1945年伪满政权覆灭,溥仪出逃,日本宪兵队也随之撤离,小白楼里没来得及运走的书画古籍被留守的国兵们哄抢,诗帖与其他一些名迹在此过程中被撕了个稀巴烂。然而有些破烂你再怎么分类它还是垃圾,有些破烂它注定不凡。
碎纸被有心人收集起来,流入长春街头小贩手中。1945年,曾任张学良秘书的丁征龙逛市场时发现这些东西,当即花钱买下来,用布抱成一个大包袱随身携带。同行的朋友骆
6
大昭起了歹心,这位可没有萧翼温柔,简单粗暴地杀害了丁征龙,抢走包袱。天道好轮回,丁征龙的妻子孙曼霞不是一般女子,历经艰难最后报仇雪恨,让骆大昭伏法,夺回了包袱,当时时局紧张,她一直小心保存着这些东西,秘不示人。到了1962年,其子丁心刚将这些东西送到黑龙江博物馆,然而该馆工作人员道行不高,对东西真伪评价不一,所收甚少。丁心刚一赌气就跑到北京荣宝斋来,当时的店员看到这些碎片也不以为然,好在老司机业务副科长田宜生看到碎片中的清宫印玺,知道不是寻常物件,找到正在后院午后狂睡的杨仁恺,得知此事,杨仁恺起床气都没来得及撒就冲到前台,一眼就看出这些正是清宫旧藏的国宝名迹。想来也是巧合,米芾《苕溪诗帖》大部分都在其中,这些碎片后从荣宝斋送到故宫博物院,由郑竹友和杨文斌这两位专门从事古书画修复和补全工作的老师傅,将破碎的诗卷一一拼合,更千方百计地找到一块在质地、颜色上最接近原件的旧纸,把碎裂的部分接得天衣无缝。唯此卷引首李东阳篆书已残,卷中亦损去十字:“知穷岂念通”句中“岂念”二字毁损,“病觉善心功”句下残三字,“青冥不厌鸿”句缺“冥不厌”三字,“载酒过江东”句前缺“载酒”二字。这些残损都据“足本”延光室珂罗版影印本,由老师傅按原来的笔势笔锋进行钩摹补全,就是传说中的“全字”,是修复古代书画中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最终咱们才成就了咱们今天看到的《苕溪诗帖》,
7
可谓劫后余生。
下面来欣赏一下故宫博物院公布的苕溪诗帖局部细节
8
9
10
11
12
13
1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5
范文四:宋米芾蜀素与苕溪帖
米 芾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
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
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
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臵”。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
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 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释文
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絳烟。旖旎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託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鱼霜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苧。垂虹秋色满东南。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為湖州之行。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书尽翦江波。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寧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闭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和林公峴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峴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為珥。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掺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颸带秋威。欻逐云檣至。朝隮舆驭飆。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马?丘。蟾
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偽。粉粉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送王焕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臚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幘。淫朋嬖党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士苴尪鴟那一顾。邇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捨殊途莫迴首。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
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
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
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
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
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
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
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
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 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臵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注:此卷原贮长春伪满宫,后散出宫外,红字全缺或少缺。今据未损照片本依米帖缺字摹出。
范文五:宋米芾苕溪诗帖
《溪苕帖》
诗北,米芾宋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891.5c。 m卷全3行,共2549字,署年款“末祐戊辰元月八八日作,”知作宋于宗哲祐三年戊元(辰180年),8米时38芾岁。开有句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阳襄漫黻仁”。知所为自书诗,撰共6。 作品首析 赏卷此笔中用直下,锋浓兼纤,出落迅疾笔,横恣肆。纵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丰化富,画波折点渡过贯连提,起按伏自超然逸,毫无雕琢之痕。结其体畅,舒宫中敛微,保了重心持的平衡。时长同画纵,横展舒自如富抑,起伏扬化变。篇字通微体向倾左,多侧之攲势于,劲险求平夷。全卷书风真中率自,痛快淋然,变漓化有,致趣盎逸,反然映米了芾中年书的型面貌。吴典贞《其书画记》此评曰帖:“运潇笔,洒构结舒畅,盖颜鲁教化公者。公”道出此了书法宗颜卿真自又出意新的术艺色特。 卷末此有其米子友仁跋“:右诸友等呈,先臣芾诗真迹足,臣米友仁鉴恭跋定。”后另有纸李明东阳跋。据鉴藏记,印此知曾帖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奇士陆水、村、元项诸家汴后入,乾隆清府内并刻,《入希三堂法》帖。 “意”尚是宋人书法一的特色。所谓“尚大”意,崇即意趣尚尊和个性重。有一代,“宋黄苏米”齐蔡名米芾对。侪同各有妙评“蔡襄:勒字…黄庭坚…字,描苏轼字画。而”皇向上汇报“”自己书艺,则时曰:“书臣刷。”以字垩帚壁,刷则有所不轻,重及则液淌落。而垩米正有“书字”刷妙——之笔较重落、势较取、振涩迅真、天因生形,势如苏东正所坡誉“沉着快痛”。 “臣书字墨刷漓,舒卷淋烟云最势奇,启”先功此生句本诗为是米书《素蜀》帖作,可在笔所看者,米来芾早于《素帖》一蜀有月余作的所《苕溪诗》更可担当此誉帖该帖。元于祐辰戊三(年公1元08年)8八月八日于澄书心素笺堂,其时米芾3岁8虽,率是尔觚操个人,貌却风然纸上。据跃曹麟先生考宝,证件手卷这录米芾自抄五律诗6首作,书写地在苏应。当时米州芾应湖州太守林希邀之,即将程启,而将因作录近于卷一以呈诸友”“。中诗录了记纵游常州、无锡、兴、苏宜等地州的人文情怀“。中诗不虽乏闲适游优,也但隐含一些着因贫病生而的无出甚至自嘲。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