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来自宇航员的报告[精品资料]
来自宇航员的报告-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随着载人飞船冲出地球,宇航员看到和拍到许多难以解释的不明飞行物,长久困扰人类的诸如“UFO存在吗,”、“人类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体吗,”等问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将回顾“阿波罗”计划中宇航员与外星文明的遭遇。
1963年5月15日,美国“水星”计划的最后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沃顿?库珀。
飞船绕着地球轨道旋转,当来到澳大利亚珀斯上空时,突然无线电台中闯入意义不明的声音。之后,库珀对地面控制中心做了如下报告:“发光物体正在向这边靠近。在宇宙中肯定有对我们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存在。”
美国航空航天局用计算机对这个奇怪的声音进行了分析,但也没有什么结果。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看法是,“至少不是地球上的语言”。
顺便指出,当库珀返回地球后,美国航空航天局禁止他公开在飞行中见到UFO的有关言论。
1966年9月12日,比特?康拉德和沃顿乘坐“双子星11”号载人飞船升空。在飞行中,“双子星11”号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一个有翼物体正向我们这边飞来。这个物体一边旋转一边与我们并行飞行,由于距离很近,我们看清了它的模样。”
对此,没有地面控制中心的应答记录,但在次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昨日‘双子星11’号在丹纳
利普上空目击到的物体,据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报告,是苏联‘质子3’号卫星。‘质子3’号距‘双子星11’号约450千米,所以即使拍到照片,也不过是一个小光点而已。”
那么,果真是宇航员将那个远距离的卫星看成UFO了吗,
“阿波罗8”号遭遇巨大UFO
1968年12月21日7时51分,“阿波罗8”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阿波罗11”号的登月地点进行实地调查。
在这次飞行中,“阿波罗8”号遭遇了UFO。一开始是在去月球的途中发现了尾随“阿波罗”飞船飞行的碟形飞行物。该物体好像发射强烈的紫外线,宇航员的眼睛受到耀眼强光的照射,接着电气系统及火箭推进装置等失去功能,与休斯敦控制中心的通信完全中断。当飞行物消失时,一切装置和机器的功能恢复正常,与休斯敦的通信也恢复了。这时,宇航员发现飞船偏离了预定轨道,便马上进行了修正。
接着,宇航员目击到比先前飞行物更大的、裹着红光的另一个飞行物正在靠近,随之与航行、通信有关的一切仪表失灵,整个飞船开始震动,三名宇航员也感觉到头痛、呼吸困难、双手颤抖、胸痛等,进而出现幻觉。这样的症状持续了约11分钟。
等到飞行物消失后,一切仪表和装置重新恢复工作,与休斯敦的通信也恢复了。但是,飞船与预定轨道之间有了更大的偏离。由于依靠休斯敦的导航已不可能,宇航员不得不通过观测星星来自行导航,继续飞向月球。在圣诞节的早上,由于“阿波罗8”号运行到月球背面,与休斯敦的通信暂时中断。当“阿波罗8”号转到月球正面时,向地球发回了最早的电报:“看到圣诞老人啦~”
关于这个“圣诞老人”的说法,引起了各方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指UFO或是月面建筑物的暗号,但也有学者认为,按美国的习俗在圣诞节说看到了圣诞老人,纯属是一种幽默,并
不意味什么。问题是,飞船和宇航员出现的异常反应,该做何解释呢,
月面上的UFO基地
事实上,从“阿波罗8”号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UFO基地。通过对月面照片的局部放大,人们清楚地看到在荒凉、贫瘠的月面上,停放着绝非自然的景物。把其中一张照片放大后可以看到,一个飞碟隐没在左下方的山谷之中。这正是人类争论不休的UFO存在的实证。
的确,照片中的飞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由于这些照片是在不同高度拍摄的,所以无法判断这些飞碟是否为同一机种。这些飞碟的直径大于10千米,实在令人吃惊。不过,一想到这是来自其他星球智慧生物的杰作,当然不能用现代人类的技术水平或价值观去衡量它。
总之,当“阿波罗8”号进入月球轨道,迂回至月球背面时,发现了正在着陆的巨大飞碟,并且成功地拍摄了照片。当飞船再一次来到月球背面准备拍照时,宇航员却发现那个巨大物体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点着陆的痕迹都没留下。尽管如此,从前后两次拍到的照片的差异,足以证明飞碟的存在。
月面上的巨大建筑物
需要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早在“阿波罗8”号以前进行的无人探月计划中,就已发现月面上存在巨大的建筑物。1966年11月23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月球轨道器2”号在距月面37千米上空拍摄的月球正面静海西侧的地形照片,科学家在照片上发现了一个高耸潦塔的长长影子及其旁边五个同样形状的小的影子。这在此前的月面照片中从未发现过。
对此,美国航空航天局以“这不能说明什么”为理由逃避评论。但是考古学家威廉?布莱亚教授公开指出,这些塔的高度小的有20米,大的超过100米,并从其设计成几何学的布置来看,好像是在广场中并排耸立着的人造纪念碑或潦塔那样的建筑物。
众所周知,静海是人类利用“阿波罗11”号最初登上月面的地方,应该足以判明塔的真相了。但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对此从没做出任何表态。
无独有偶,苏联的科学家在同一时期发表了在月面上同一场所的构想图。如果与美国布莱亚教授的构想图对照,我们会发现二者在同一场所画出了完全相同的景物,即六根潦塔井然有序地耸立在长方形的广场上。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科学家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工作。
再者,1967年8月13日,“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到月面照片,位置是在月球背面,涉及的月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
在这张照片中,乍一看好像是没有一点出奇之处,但是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到处是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怎么也无法将其与大自然的创作联系在一起。
在这张照片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类似天文台的圆形拱顶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完全是人工修建的,而且还有外形像苦扁桃那样的奇怪建筑物。此外。照片中更是密集排列着地球上从未见到的巨大建筑物。
另外,从照片自上往下看,到处是隧道状的挖掘痕迹或人造建筑物,以及立体带状交叉的建筑群,它们绵延不断地连接在一起,并且在类似环形山那样的地区可以看到很多运输工具和挖掘机械。由于这张照片的可分辨率是1000米以上,所以照片中能清楚看到的运输工具和挖掘机械以及很多建筑物,至少是1000米以上的物体。
看到这样的照片后,应该不再会有人怀疑月球存在外星文明了吧~(张小宁插图)
阅读相关文档:创新奋进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乐高,“乐”高 房产大亨俱乐部详细游戏规则 假如我是一家书屋的老板 我是小管家 王石 登山者还是企业家 跨时空旅游(九) 税收与财政 向财富城堡出发! 为什么水龙头会设计成感应的 匹诺曹新传 猫小财和他的“中外大饭团”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范文二:[资料]宇航员的太空生活信息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员的饮食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特别奇妙。可以说,宇航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他们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
航天食品从本质上讲与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样的,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但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宇航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应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如营养好的干化饼干和干化香肠,吃时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复到与新鲜食品相近的味道。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经受住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冲击、振动、加速度等的考验而不失效外,还必须针对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生理改变的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如肌肉萎缩就要求食品必须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骨质丢失则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等。
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活动中如何进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失重条件下,一杯盛满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动飘浮或洒落出来,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会连同水一起飞起来。所以说,宇航员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饭、喝水习惯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适用了。一般来讲,各种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宇航员从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要把装食品的复合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进口袋里叉着往嘴里送。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处飘飞,影响宇航员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装,制成与口大小相近的方块、长方块或小球状的“一口吃”食品,吃时不
必再切开。如果宇航员要喝水,吃汤、羹(geng)、汁、果酱时,直接从塑料口袋或牙膏状的软铝管里,一点一点往嘴里挤就可以了。 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宇航员从地面带去的食品可以丰富些了。如湿食品或半湿食品的带汁火鸡、牛肉等,它们的水分含量和地面吃的正常食品相同。现在,宇航员们在太空舱里已经可以使用微波加热器来烘烤食物了。这种微波加热器与地面上使用的加热器有所不同。它上面有一些特制的凹进去的小格。为了防止加热时食物飘浮起来,需要加热的食物都必须固定在这些小格内,插上电源后,一会儿就可以将食物加热到可口的程度。有了它,宇航员们就可以品尝到热烘烘、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炒蛋、猪排等食物了,其口感与在地面没有多大区别。
但航天员在太空中大小便不是简单之事。由于在太空水不会往下流,因此要使用“抽气马桶”,靠气流将大小便带走。 马桶的中央有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孔。孔的下端装有一台抽气机,打开抽气机后可从马桶中抽气,同时还使马桶内的空气发生颤动。空气的颤动又可使大便中成形的部分碎裂,然后被抽进马桶底部的收集袋中。使用这种马桶时,屁股一定要跟马桶的边缘贴紧,使马桶内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严,里面的气流就无法将粪便带走。 在抽气马桶内大小便是分开收集的。马桶和一个塑料套相连,大小便后要快速关闭橡皮阀,使大便被气流导入不透气的橡皮口袋里,然后进入特制垃圾箱;尿被导入尿液储箱。 航天员在太空拉大便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要将肛门对准中央孔把大便拉出来,否则大便就可能从马桶中飘出来,在舱
内到处乱飞,成为一场灾难。通过训练,航天员一定要记住自己屁股与马桶座部的相对位置。
美国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大小便时用一条束带将人和便盆固定紧,用特殊的装置把大小便收集起来。如果大小便装置发生故障时,可以用备用的大小便收集袋。美航天飞机第12次飞行时,由于航天飞机上卫生间小便装置出口处结上了冰,堵住了厕所,所以机上的6名(5男1女)航天员为此几乎陷入困境。经请示地面指挥系统决定,除1名女航天员可以继续使用原厕所外,其它5人一律使用备用的大小便收集袋进行大小便。这给航天员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他们最担心的是怕把大小便弄到空间,因而处处小心翼翼。此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现在,航天飞机已有新型马桶了。其下方有一个圆筒,在航天员使用厕所前马桶内就自动放置一个装大便的塑料袋。用完厕所后塑料袋自动密封好,并有一个带杠杆的活塞将塑料袋推到圆筒的底部。同时又自动更换上新的塑料袋,以备下一次使用。当圆筒装满大便袋后,自动换上新的圆筒。圆筒上有密封装置,臭气不能发散出来,因此更卫生和适用。
个人卫生———麻烦
刷牙美国人最初是用一种特殊胶姆糖经过在嘴内充分咀嚼来代替刷牙的,苏联的航天员则是用手裹着毛巾在口腔内按摩擦洗来代替刷牙。这两种方法很简单,但口腔中的细菌不易清除。后来,专家们要求航天员们使用电泳牙刷和特别牙膏刷牙。但直到发明了用密封式吸
水法处理水的方式后,才使航天员有了较彻底清洁牙齿和口腔的可能。 每个航天员有一个装有牙刷、指甲刀、肥皂和除臭剂等各种卫生用品的卫生包。航天员使用特制的漱口杯,刷牙后的废水和泡沫要吐到卫生纸或毛巾上。航天员刮胡子也不是一件乐事,因为刮下来的胡碴要飞起来的,一旦不慎胡碴落在空间中则很难清理。所以,他们使用一种密封式刮胡刀,它通过一条密封管同吸尘器联起来,吸尘器能把胡碴吸进废物处理箱中。 洗澡航天员平时洗脸是用湿毛巾擦洗,所以只有当洗澡时他们才能彻底洗。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苏俄的和平号空间站都有“洗澡间”。它是一个大的圆形淋浴筒,航天员进入筒内,用手持喷头喷淋。筒底有吸水孔,通过吸水孔可以将水从淋浴筒吸走,否则水液会充满整个的淋浴筒。在淋浴前,必须先把脚用限制带固定在地板上,否则在淋浴中身体会滚翻,甚至头朝下脚朝上。同时还应将淋浴筒的盖子盖好,不要让水喷洒到淋浴筒外。不过,由于洗澡设备体积太大,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没有安装,所以航天员通常是用湿毛巾擦澡,并用一种不必用清水冲洗的洗发液。清洁由于航天器座舱内的残渣、尘埃不会自动下落,而是到处乱飞、漂浮,所以打扫卫生时除用吸尘器外,还得用湿布擦拭舱内器壁和物体上的灰尘。如果遇上水珠、胡碴、饭碴、甚至粪便等垃圾不慎飞入舱内空间,就得大清理。这时航天员要戴上口罩、手套,穿上罩衣,用吸尘器吸,用湿布擦,才能把这些垃圾除掉。
运动在太空生活中航天员最喜欢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消遣,而且可使全身的肌肉有收缩运动的机会以保持体力。他们在跑台
上跑步,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臂力,骑自行车功率计进行“越野”赛。航天员还喜欢穿上被称为“企鹅服”的服装,它能使你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只要动一下就得用劲,从而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
航天飞行时的一次日落日出,昼夜周期长短不一,因为它和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相关。神舟系列飞船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约90分钟一个昼夜周期,最长的黑夜仅仅是37分钟。因此航天员的作息时间表不能像在地面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样制定,而只能依据人的生物节律和飞行任务需要统筹安排。根据飞行程序,24小时双人乘组的航天员可以每人轮换睡眠6--7小时。
范文三:中国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中国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太空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个充满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话题。
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当然在封闭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舱内,有足够的空气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挡住太空辐射,只是“失重”会给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式去太空生活,那肯定会闹出很多大笑话。比如吃饭,你端着一碗米饭,那饭会一粒粒飘满你的座舱,你张着嘴可能一粒也吃不着;而你闭上嘴时,饭粒却可能飘进你的鼻孔呛你个半死。你想躺在床上睡个舒服觉,可是你会发现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宇航员们是如何在太空中吃饭与睡眠的呢?
100多种太空食品
宇航员的食物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十几种已经发展到了100多种。宇航员每天一般吃4顿饭,一周之内的食谱不重复。有人以为宇航员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状的挤着吃,肯定很乏味,其实这是早期宇航员的状况,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肠馅饼、辣味烤鱼、土豆烧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汤、金枪鱼沙拉、饼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种各样的佳肴,美国宇航员甚至可以喝到他们爱喝的可口可乐。不过,宇航员吃饭并不能随心所欲。他们必须按地面营养师为他们配制好的食谱用餐。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吃饭时,先把标有第几天第几顿字样的塑料袋从食品柜中取出。每
个塑料袋里装有7种食品,供一名宇航员食用。太空食品均为脱水食品,临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个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将一定数量的水注进容器,然后再放进烤箱里加热。一顿饭不超过半小时就可以“做”好。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你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特制的“王太太炒羊肉”
尽管太空食品供应充足,花样齐全,营养丰富,但宇航员却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饭吃不出味道。科学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环境引起宇航员的味觉失调。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唾液分泌发生变化影响味觉,或者因为看不到食物的颜色、
闻不到食物的气味而影响味觉。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乘航天飞机上天时,为了使他能有个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时爱吃的炒羊肉。这道食品被命名为“王太太炒羊肉”。
糊涂觉与奇异睡姿
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的的确确是“糊涂觉”,其表现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异。
黑白不分,是说宇航员在天上绕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而定。有时24小时内日出日落交替许多次,宇航员无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只好机械地按钟点安排工作和睡觉。
睡姿奇异,是说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觉。在地球重力环境,人们习惯于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为“下”,把“天”的方向定为“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脚踩大地,头顶蓝天”。可是到了失重的环境里,人们失去了“上”“下”的参照坐标,脚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觉也就没有了“平躺”一说。由于无论站着、躺着,还是趴着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员睡觉可以飘在太空舱里睡,挂在墙上睡,绑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边睡。 不过大多数宇航员不习惯飘荡着睡。一旦从飘浮睡眠中醒来,他们会产生一种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为了获得安全感,宇航员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墙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紧后能给人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消除那种飘飘欲坠的恐慌感。
千万别把手脚伸出被外
有人睡觉习惯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这在地面上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在太空环境里,却是很危险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会不受躯干支配而四处飘动。一名前苏联宇航员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觉,醒来后突然发现有两只大手向他脸上飘来,吓了他一大跳。原来这飘动的两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吓一跳还是小事,如果宇航员睡着后,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脚万一无意中碰到了什么开关、什么仪器,那太空舱的安全、宇航员的生命岂不成了大问题?所以,在太空中睡觉,千万注意把手、脚放进睡袋里。 奇特的洗脸和刷牙
由于太空的失重环境,在地球上看似简单的洗脸、刷牙、刮胡子、理发以及洗涤,到了太空都变成了很复杂和麻烦的事。
宇航员洗脸刷牙比较奇特,为了防止水到处乱飘,一般用湿毛巾擦一擦脸就算是洗脸了;刷牙时,用手指蘸上牙膏来回蹭几下,然后再用湿毛巾把牙齿擦干净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样刷牙,牙膏泡会飞得满座舱都是。宇航员刮胡子一般使用电动剃须刀,使用时还必须十分小心胡子渣从剃须刀边漏出来。太空舱本来就十分狭小,环保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细小的胡渣飘在座舱里,清理起来会十分困难。
太空理发也很不容易,因此无论男女宇航员在上天之前都要把头发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长时间的飞行,头发又会长长,怎么办?宇航员必须发扬团结精神互相帮助,一人理发,一人拿着吸尘器吸走剪下的头发。
“桑拿室”和“洗浴袋”
在太空中洗澡更为麻烦。宇航员要把脚套在一个固定的环里,不然飘浮的身体被水一冲会不停地翻跟头。失重状态下的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呛伤人,甚至呛死人,所以洗澡时,宇航员还要戴上呼吸罩和护目罩。洗完澡后,身上的污水不会自动流下来,需要开动水泵连同空气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时间只有15分钟,可清理污水和其他准备工作却需45分钟。
后来,科学家对太空浴室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浴室像是一间桑拿室。宇航员进去后经过一段升温,使身体出汗,然后用湿毛巾擦洗。由于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个像睡袋一样的装置。宇航员洗澡时,袋内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毕后,可以打开袋下的抽风机,把脏水抽走。美国航天飞机上的浴室是个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风机。宇航员洗澡时打开淋浴龙头和抽风机,上面喷水下面抽水,会形成如同地面一样的淋浴效果。 太空专用洗发液
宇航员的洗发液是特制的。这种洗发液96%的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由于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供给宇航员冲洗头发,所以宇航员使用的洗发液是免冲型的。它在失重的状态下能变为十分细小的颗粒。洗头时,它很容易带走头上的污垢。洗完后,用餐巾纸或毛巾一擦,洗发液就被清除得一干二净。用这种太空洗发液洗过的头发,完全不用发胶、摩丝和吹风机,既能显示头发的自然美又特别容易梳理。
范文四:【推荐】中国宇航员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副总指挥,现任
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个人简历
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分配至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做飞行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8年1月,他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由于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备部,在当时改为陆军,由空军少校军衔改为少校。
2000年晋升中校军衔。
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
2004年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
2004年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小行星21064是以杨利伟来命名的。
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2008年0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2010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1年11月04日 中国首个太空邮局在北京成立,杨利伟任局长,据他介绍,太空邮局虚拟局设置在载人航天飞行器内,地面邮局设置在北京航天城邮局,未来将为百姓提供航天邮递业务。据介绍,太空邮局申请特批了“9”开头的永久性邮政编码。
光荣事件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神五感受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后
杨利伟
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归途:飞船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6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航天器发射场
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遗憾:没在太空拍下台湾
杨利伟表示,“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我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就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以此来表达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写这句话,事前并没有设计,我因为太激动了,而且是在真空中用特殊的笔写的,字就写得很潦草,写完之后,我立刻拿到摄像镜头前让大家看。我想把自己的骄傲和喜悦表达出来,和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激动的心情。
返回地面后在香港访问,曾有人问我:你在太空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上帝,我就说,我看到了——全国人民就是我的上帝。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是祖国和人民送我上天,祖国和人民是赋予我使命的‘上帝’,也是给我力量和勇气的‘上帝’。在太空飞翔最喜悦、最激动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祖国和全国人民。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大家每次从地面上看到镜头里的我,都是在坐椅上报告或操作,其实,这是个误解。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舱内自由活动着。神舟五号绕地球一周用时90分钟左右,因为测控点数量的原因,累计只有15,20分钟能够跟地面联系,地面才能看到我。其余70多分钟,地面看不到我。
仔细想来,的确有不少想做的事没有做,有些资料没能全面保留。像到了黄河、长江以及到了台湾上空,我想好好拍下来,但这时正做别的工作,就想着下一圈去做,但往往又错过了
刘 洋
中国首位升空女航天员刘洋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6日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各类各科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顺利升空,刘洋成为第一位飞天的中国女航天员
[1]刘洋,1978年10月6日于郑州大学二附院顺利降生,祖籍河南省林州市人,在郑州市出生并长大,中国空军运输机飞行员,能驾驶7种机型,空军少校军衔,副营级,已婚,未育。
1985~1991年,小学就读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小学;
1991~1994年,初中就读于郑州市第三中学;
[2] 1994~1997年,高中就读郑州十一中,担任班上团支书;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1997年毕业于郑州十一中,后参军,以超过当年地方重点院校录取线31分的高分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一名女飞行员,也是建国以来,空军在河南招收的首批女飞行员之一;
2001年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现已飞行11年以上。
2010年初,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并开始接受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航天员训练。
2012年6月12日,媒体报道,刘洋和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成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热门人选。
2012年6月15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宣布,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将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刘洋主要是在执行手控交会对接的时候进行监视、支持。除此之外,刘洋在长达十几天的飞行任务中还承担科学实验任务。
2012年6月16日,随着神舟九号顺利升空,刘洋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57位女航天员飞上太空,其中美国46人,前苏联和俄罗斯3人,加拿大、日本各2人,中国、英国、法国和韩国各1人
出生
父母都是本分工人
[4] 刘洋的父亲刘士林原为郑州市第一食品机械厂技术科的助理工程师,母亲牛喜云原是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职工,都已退休。他们的左邻右舍说:“家庭关系好,她爸特老实,刘洋长得像她爸,小妞长得谈不上多漂亮,但是很精神,对人也有礼貌。”“一家人非常朴实,你看他们穿的衣服就知道。”“不像别的小孩,穿得花花绿绿爱打扮。”
求学
一个小题拿不准都会问
已是74岁高龄的白凤枝是刘洋一年级班主任,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洋从小就是个好苗子。”说起刘洋,白老师一脸骄傲。李风云当年是刘洋的高中语文老师。李老师说,刘洋很低调、内敛,“衣着、用具都非常朴素,做啥事儿都特别认真,一个字、一个小题拿不准都会问。”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空军生涯
刚入航院的刘洋在同批学员中身体素质比较差,为了能早日飞上天,刘洋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2001年6月,刘洋被分配到广空航空兵某师。
一次,刘洋驾驶着战鹰进行仪表飞行,飞机刚离地,刘洋发出“收起落架”的口令时,便听到“嘭”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挡风玻璃上。瞬间,座舱内便充满了焦糊味,刘洋凭直觉判断是飞机撞鸟了。紧接着,机械师报告:“右发动机温度升高,动力下降。”危急情况下,刘洋表现出了一个年轻飞行员少有的镇静,集中精力保持飞行状态,和机组人员密切协同,采取正确的方法着陆。11分钟后,终于使飞机在跑道上降落成功。下飞机一检查,飞机撞上了18只信鸽,
[5]有两只被吸进了吸气道。如果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第七批女飞行员中80%都是独生女。刘洋也不例外。但刘洋从来不娇气,四年的航校学习,从来不让父母看望她。还记得第一次跳伞之前打电话回家,母亲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跳伞吗,没问题,安全得很,何况有教员在,我们很放心。”刘洋当时还有点委屈,跳完了,反而不急于打电话报平安。到晚上打电话,才知道,爸妈一天都等在家里没有上班。听到刘洋的声音,爸爸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好,好,好,平安下来就好。”妈妈拿起电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双泪长流。“雏鹰在家的庇护下,怎么也不能高飞。”第一次跳伞后,刘洋写信回家这样对父母说。
四年航校毕业后,2001年6月,刘洋和姐妹们被分配到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广空航空兵某师,成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名飞行员。从此,刘洋更加刻苦地钻研飞行技术,珍惜每次飞行的机会。
作为跨世纪的飞行员,刘洋并不满足于“两杆一舵”的生活,在飞行之余,她还擅长朗诵和演讲。在部队举行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她无限憧憬地说:“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外/就会
[6]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作为女飞行员/祖国的蓝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园。”
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号飞船将搭载3名宇航员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也将搭载飞船进入太空。有专家称,神舟九号已确定第一发射窗口,将于16日下午发射。据报道,刘洋被
[7]定为神九首选女航天员,与景海鹏、刘旺搭档。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5日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飞船定于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顺利升空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
18时37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承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3名航天员飞向苍穹。**等领导同志同大家一起为火箭顺利升空热烈鼓掌。
火箭升空后,**等步入试验指挥大厅,观看巨型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火箭和飞船飞行情况。扬声器里,工作人员不时向大家报告通过陆、海、天基测控通信网跟踪监测到的火箭和飞船运行状态: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9] 18时56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刘洋在天宫一号首次值夜班
顺利着落微笑出舱
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时许,神舟九号返回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主着陆场,依次经历制动飞行、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着陆四个阶段,于11时许,三名航天员依次平安出舱。刘洋出舱后微笑着挥手向大家致意。
中国男女: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刘洋
刘洋微笑出舱
范文五:中国宇航员
? 中国十名飞天航天员名单 【文汇网讯】今日17时38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将搭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执行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此前,已有8名航天员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算上神舟十号飞天,我国共有10名上天航天员,其中3人已晋陞为少将军衔。
神舟十号
聂海胜 1964年9月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张晓光1966年5月出生,现为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王亚平女,1980年1月出生,现为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
神舟九号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大校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刘旺1969年3月出生,现为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刘洋女,1978年10月出生,现为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
神舟七号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大校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大校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大校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神舟六号
费俊龙1966年5月出生,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
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少将军衔。现为特级航天员。
神舟五号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在新闻发佈会上宣佈,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定于6月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迎来首位飞天将军
神舟十号是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发射,此前,包括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刘洋在内的8位航天员曾9次飞天。
值得注意的是,担任神舟十号指令长的聂海胜是我国首位飞天将军。2011年6月,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和费俊龙同时晋陞为少将军衔,加上2008年7月晋陞少将的首位“飞天英雄”杨利伟,我国目前已有3名飞天航天员晋陞为少将。 此次搭乘神舟十号飞天是聂海胜第二次飞天,他坦言,与神舟六号相比,这次任务飞行时间更长、空间试验更多,风险挑战也更大。聂海胜表示,神舟六号任务结束后,就时刻准备著再次出征太空。
除了聂海胜,航天员景海鹏也曾两次飞天。2008年9月,景海鹏参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2012年6月12日,景海鹏再次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成功完成神舟九号飞天任务。
飞天进入男女搭配时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时,是单兵作战。此后,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集体行动”的时代。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多人多天载人航行;2008年9月25日至27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载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飞天任务,翟志刚担任飞船指令长,成为中国出舱活动第一人。 此后,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进入“男女搭配”的时代。2012年6月,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驾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刘洋也成为我国第一位飞天女英雄。
■ 那些年一起追过的航天英雄
刘洋:“飞天女一号”受追捧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著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
18时37分,随著一声“点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承载著神舟九号飞船和3名航天员飞向苍穹。
随著神舟九号顺利升空,刘洋成为第一位飞天的中国女航天员。
完成神舟九号飞天任务后,刘洋多次参加社会活动。2012年9月2日,《开学第一课》在央视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刘洋是第一课的首位主讲老师,她和学生们分享的是自己在太空上发现的美。
2013年刘洋当选为“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2013年2月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一同亮相央视春晚舞台。2013年3月,刘洋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清明节期间,刘洋回乡扫墓,并被聘为“红旗渠形象大使”。
刘洋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
翟志刚:迈出太空第一步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翟志刚和杨利伟一样也是在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事实上翟志刚曾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但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为强烈的荣誉感,翟志刚一直努力,等待实现飞天梦想。
翟志刚的家乡黑龙江龙江县奖励翟志刚一套120平方米商品房,还为翟志刚一家购置一些新傢俱和一台新的大彩电。县委还决定把翟志刚曾就读的五四小学更名为志刚小学,把龙江体院馆和龙江广场其中一个广场更名为志刚广场。 新京报记者从总装宣传部获悉,翟志刚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大校军衔。
杨利伟:首位将军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
作为“航天英雄”,杨利伟一时间成为公众人物。2008年7月,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航天员队伍里的第一位将军。
在2008年的一次採访中他说,从神六任务开始,我在作为航天员参加训练的同时,作为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承担了选拔和训练的管理工作。
在成为公众人物后,杨利伟的社会活动也比较多。
如今,杨利伟有著多重身份,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首个太空邮局的局长。
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是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来自宇航员的报告[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