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市场调查的一般过程
篇一:市场调查的主要步骤
市场调查的主要步骤
市场调查的目的是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市场调查用事实取代错误信息和假设。臆想和传言不能作为制定可靠的营销战略的基础。成功的市场调查由4个步骤构成:
第一步:确定目标。市场调查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清晰和准确地确定调研目标。在这一步上常出现的问题是把征兆当成了真实问题。例如,销售额减少不是问题;而是一种征兆。为了认识本质,企业主必需考虑可能导致该问题发生的所有因素。是否出现了新的竞争,企业销售代表是否不够礼貌或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客户的口味改变了吗,产品是否过于狭窄,顾客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在另外情况下,企业主或许对某种特定类型的问题感兴趣。如,我的顾客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收入水平如何,他们收听什么电台,他们为什么到这里购物,影响他们做出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店内陈列对他们的购买模式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购物体验愉快吗,假如是,为什么,假如不是,又为什么,他们希望商店有哪些改变, 企业主也可以
1
运用市场调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例如,健身中心的经营者通过顾客调查,发现许多人对有氧健身感兴趣。于是增加了有氧健身项目,一年内,收入增长了25%。
第二步:收集资料。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市场营销方法是定制化(或者一对一)营销,收集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做,制定市场营销方案,满足其特殊的需求和偏好。其目的不仅是吸引顾客,更重要的是留住他们并促进他们增加购买量。在一个令人感到孤独和交易非个人化的社会中,一对一营销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运用这种方式的企业了解他们的顾客如何使他们感到特殊和重要。目的是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个性化市场营销要求企业主收集和吸收关于其顾客的详细信息。幸运的是,即使是最小的企业现在也能买得起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化数据库的技术。以便与顾客建立起紧密的、一对一的联系。就犹如待挖掘的天然金矿,有关顾客及其购买习惯的大量有价值信息隐藏在小企业内部,充塞在数据库之中。对大多数企业主而言,收集目标顾客的有价信息仅仅是记录和组织那些已经在公司内传播着的资料。一位市场营销专家说,“大多数公司资料丰富,但信息贫乏”。关键是挖掘这些数据,将它们转化为公司可以借助特殊产品、服务、广告和其他市场营销努力赢得顾客的有用信息。
多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进步,一度被拥有强大计算
2
机能力的大公司垄断的数据采集工作,现在小规模企业同样可以做到。数据采集是一个运用统计分析、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软件,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趋势和联系、以便企业主能够制定更好的市场营销决策和预测顾客行为的过程。数据采集工作发现数据的相互关系,确定拥有相似购买习惯的顾客群,从而赋予创业者非凡的市场经营能力。流行的数据采集软件包括
ACT!Clementine,DataScopePro,GlodMine,MineSet,Nuggets
等。
要取得定制化市场营销的成功,企业主必须收集以下三类信息:
(1)地理信息
(2)人口信息
(3)心理信息
第三步:分析和解释资料。光有市场调查结果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企业主必须对结果析出含意。这些调研结果意味着什么,在顾客的反应中是否存在共同的线索,调研结果是否意味着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方式,是否有企业主可以利用的新机会,解释市场调查结果时,并没有不可违逆的规定;企业主必须利用判断和常识决定那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第四步:根据数据行动。只有在企业主根据所收集到的信
3
息采取了行动后,一次完整的市场调查过程才
算结束。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创业者理解了市场调查的结果,需要采取的行动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对事实的理解,企业主必须决定如何在企业中利用信息。例如,一位零售店主通过调查发现,她的顾客偏爱在晚上购物,而不是早晨。于是她调整了营业时间安排,销售量开始上升。
篇二:市场调查的过程
市场调查的过程
市场调查主要包括宏观环境调查、消费者情况调查、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竞争对手调查等内容。 市场调查的步骤一般是:
? 确定问题和调查目标;
? 制定调查计划
? 收集信息
? 分析信息
? 报告结果
1)确定问题和调查目标
这一阶段要求主管和市场调查员仔细地确定调查问题和调查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主管必须把握住问题的范围,如果没有限定问题范围或问题的范围过小,都会造成调查活动的失败;如果没有限定范围,可能会得到许多没有价值的信息;如果问题范围太小,
4
又会丧失调查的意义,并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非所有的调查项目都需要确定具体
的目标。调查项目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试探性调查,即收集初步的数据以揭示出问题的真正的性质,从而提出一些推测或新想法;另一类是描述性调查,即明确一些特定的量值,如有多少人愿意花1000元购买这种产品;还有一类是因果性调查,即检验因果关系,如产品陈列在商场门内左侧比陈列在右侧能增加或减少多少销量。
2)制订调查计划
市场调查的第二阶段是制定有效收集所需信息的计划。在制定调查计划时,要确定资料来源、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抽样方法和联系方法等内容。
?资料来源
根据来源可将资料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二手资料”就是为其他目的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一手资料”则是指为达到当前特定目的而收集的原始信息。一般来说,这两种信息往往都需要。调查计划要确定收集的是二手资料,还是一手资料,或是两者都要收集。据说,日本的企业通常需要两类信息:一类是通过拜访经销商和其他方面的人员而获得的“软资料”,另一类是有关运输、库存、零售额的
行业资料——“硬资料”。实际上,拜访经销商所获得的资料就是一手资料,而有关运输、库存和零售额的行业资料则
5
是二手资料。
? 二手资料
市场调查开始时,一般先着手收集“二手资料”,以判断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必要时,再去收集成本较高的“一手资料”。各种二手资料的来源通常有内部资料(如企业销售数据、发票、资产负债表等)、政府出版物(如人口普查报告等)、期刊和书籍、商业性资料等。二手资料是调查的起点,其优点是成本低并可以立即使用。然而,市场调查所需的资料可能不存在,或现有的资料可能已经过时、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这时调研人员就得花费时间和财力去收集更切题和更准确的一手资料。
? 一手资料
大多数市场调查项目都要求收集“一手资料”。常规的做法是与某些人单独或集体交谈,从而了解人们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大致看法,接着确定调查方法,然后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方法
收集“一手资料”的方法通常有四种:观察、专题讨论、问卷调查及实验。
?观察法:
通过观察要调查的对象与背景可以收集到最新资料。
?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通常邀请6—10人,在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引导
6
下,花一段时间讨论某种产品、某项服务、某个组织或其他市场营销话题。主持人应客观地去了解所讨论的话题,并了解群体激励和消费者行为。通常应支付给参与者少量的酬金。会场应设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如家里)并供应饮料,使参与者尽可能轻松、随便。支持人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利用群体激励来揭示深层的感觉和想法;同时,支持人要保持话题的焦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专题讨论了。可利用笔记、录音或录像将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供事后研究消费者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专题讨论法是设计大规模问卷调查前的一个试探性步骤。通过专题讨论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感受、态度和满意程度,这对于更科学地调查这些问题有很大
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将专题讨论参与者的感觉推广到整个市场,因为该调查的样本范围太小,并且也不是随机抽样的。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介于观察法、专题讨论法、实验法之间。观察法与专题讨论法适用于因果性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是为了了解人们的认识、看法、喜好和满意程度等等,以便在总体上衡量这些量值。相关的调查
手段、抽样方案和联系方法将在后面做进一步阐述。 ?实验法
7
实验法是最科学的调查方法。该法选择若干有可比性的主题组,分别赋予不同的实验方案,控制外部变量,并检查所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其理论依据是:在将外部因素剔除或加以控制的情况下,观察到的结果与实验方案中的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调查手段
收集“一手资料”时有两种主要的调查手段:一是问卷,二是仪器。
篇三:市场调查步骤方法
一般来讲,获取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随机的获取信息,很多情况下,你并一定有获取信息的明确目标或具体计划。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是在你不意的时候发现的。作为一个生意人,读报、看电视、观光旅游、漫步、与人闲谈,都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有价值的信息。第二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计划,运用一定的手段去获取信息,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市场调查。
(一) 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1、 经营环境调查
?政策、法律环境调查。调查你所经营的业务、开展的服务项目有关政策法律信息,了解国家是鼓励还是限制你所开展的业务,有什么管理措施和手段。当地政府是如何执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你的业务有何有利和不利的影
8
响。
?行业环境调查。调查你所经营的业务,开展的服务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规则及行业管理措施。比如,从事美容美发行业,应该了解该行业国内及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国际国内流行趋势和先进美容技术,该行业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制度有哪些。从事服装业的,应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流行色和流行款式,服装技术发展潮流等。“家有家法,行有行规”进入一个新行当,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该行业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你尽快实现从“门外汉”到内行的转变。
?宏观经济状况调查。宏观经济状况是否景气,直接影响老百姓的购买力。如果企业效益普遍不好,经济不景气,你的生意就难做,反之你的生意就好做,这就叫做大气候影响小气候。因此,掌握大气候的信息,是做好小生意的重要参数。经济景气宜采取积极进取型经营方针,经济不景气也有挣钱的行业,也孕育着潜在的市场机遇,关键在你如何把握和判断。比如,1989年夏天,香港部分有钱人纷纷移居外国,市场低迷,地价楼价大跌。在这种状况下,少数精明的、有政治眼光的商人看准时机,在楼价下跌时大量买进“楼花”。不出半年中国政府局稳定,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不变,形势明朗,楼价攀升,精明的、有政治眼光的商人着实大赚一把。因此,
9
了解客观经济形势,掌握经济状况信息,是经营环境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市场需求调查
如果你要生产或经销某一种或某一系列产品,应对这一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行调查。也就是说,通过市场调查,对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比如你经销某种家用电器,你应调查一下市场对这种家用电器的需求量,有无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多少。比如你提供一项专业的家庭服务项目,你应调查一下居民对这种项目的了解和需求程度,需求量有多大,有无其它人或公司提供相同的服务项目,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市场需求调查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市场需求趋势调查。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长期需求态势,了解该产品和服务项目是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需求前景广阔,还是逐渐被人们淘汰,需求萎缩。了解该种产品和服务项目从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3、 顾客情况调查
这些顾客可以是你原有的客户,也可能是你潜在的顾客。顾客情况调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顾客需求调查,例如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顾客大都是此什么人(或社会团体、企业),他们希望从中得到那方面的满足和需求(如效用、心理满足、技术、价格、交货期、
10
安全感等),现时好些产品(或服务项目)能够或者为什么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某些方面的需要等。二是顾客的分类调查。重点了解顾客的数量、特点及分布,明确你的目标顾客,掌握他们的详细资料,如果是某类企业和单位的话,应了解这些单位的基本状况,如进货渠道、采购管理模式,取系电话、办公地址,某项业务负责人具体情况和授权范围,对某种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购买习惯和特征。如果顾客是消费者个人,应了解消费群体种类,即目标顾客的大致年龄范围、性别、消费特点、用钱标准,对某种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购买动机、购买心理、使用习惯。掌握这些信息,将为你有针对性开展业务做准备。
4、竞争对手调查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独家买卖太难了,在你开业前,也许已有人做相同或类似的业务,这些就是你现实的竞争对手。也许你开展的业务是全新的,有独到之处,在你刚开始经营的时候,没有现实的对手;一旦你的生意兴旺,马上就会有许多人学习你的业务,竞相加入你的竞争行列,这些就是你潜在对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竞争对手的数量与规模,分布与构成,(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市场调查的一般过程)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及营销策略,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位置,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竞争策
11
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
5、市场销售策略调查
重点调查了解目前市场上经营某种产品或开展某种服务项目的促销手段、营销策略和销售方式主要有哪些。如销售渠道、销售环节,最短进货距离和最小批发环节,广告宣传方式和重点,价格策略,有哪些促销手段,有奖销售还是折扣销售,销售方式有哪些,批发还是零售,代销还是传销,专卖还是特许经营等,调查一下这些经营策略是否有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从而为你决策采取什么经营策略、经营手段、提供依据。
(二) 常见的市场调查方法
1、 按调查范围不同,市场调查可分为:市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三种。市场普查,即对市场进行一次性全面调查,这种调查量大、面广、费用高、周期长、难度大、但调查结果全面、其实、可靠。一般下岗职工做的一些业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搞这种大规模的市场普查。抽样调查,据此推断整个总体的状况。比如你经销一种小学生食品和用品,完全可选择一二个学校的一两个班级小学生进行调查,从而推断小学生群体对该种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典型调查,即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挑选一些典型个体进行调查分析,据此推算出总体的一般情况。如对竞争对手的调查,你可以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选出一两个典型代表,深入研究了
12
解,剖析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优越点,价格水平和经营方式,而不必对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进行调查,这样难度大,时间长。
2、 按调查方式不同,市场调查可分为:访问法、观察法和试销或试营法。访问法,即事先拟定调查项目,通过面谈、信访、电话等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这种调查简单易行,有时也不见得很正规,在与人聊天闲谈时,就可以把你的调查内容穿插进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市场调查。观察法,即调查人员亲临顾客购物现场,如商店和交易市场,亲临服务项目现场,如饭店内和客车上,直接观察和记录顾客的类别,购买动机和特点,消费方式和习惯,商家的价格与服务水平,经营策略和手段等,这样取得的一手资料更真实可靠。要注意的是你的调查行为不要被经营者发现。试销或试营法。即对拿不准的业务,可以通过营业,或产品试销,来了解顾客的反映和市场需求情况。
13
范文二: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篇一: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 答卷
一、名词解释
教育文献(6)
答: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根据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使用价值,但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理论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线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
1
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等特点。
教育研究设计(6)
答: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全过程的的设计,既对教育研究全过程做完整而详尽的规划。
文献综述(6)
答: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假设(6)
答: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假设并不是单纯主观思辨的产物,也不是以荒诞地臆造为基础的虚妄、任意、离奇地猜想。而是依据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对未知领域作有规律地推测。假设是一种预见,产生于日常观察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或产生于研究者的联想或直观推测。
教育调查报告(6)
答:教育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了解现状,考察事实,收集材料,并将所收集的问卷、了解的现
2
状、收集的材料的拟写成教育学术论文,这就是教育调查报告。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研究的选题的主要来源。
答:(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4)从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出课题,从报刊杂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课题。
2、简要介绍教育研究报告的种类。(20)
答:(1)实证性研究报告
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的研究报告,称为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如: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以对事实直接研究所得的材料为基础,所以报告中事实材料是主要的构成。又因对事实的认识的形成与方法设计、操作过程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此类研究报告中还必须包括研究方法与过程的说明。
(2).理论性研究报告
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称为理论性研究报告,即论文。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
3
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论文向人们展示的是论点及理论体系形成的思维过程。论文按研究目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
总而言之,第1、2类的综合,但综合中又有所侧重。
三、论述题(30)
试论述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答: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提高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种以解决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问题的发展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是一种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现场研究”。总而言之,是一种以学校所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定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更适宜于运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从事教育研究。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与“教师即研究者”的理
4
念是一致的。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由于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要,容易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 由于行动研究强调“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因此它可以成为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缩短理论 与实践的距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行动研究特别强调 实践者的参与,主张在日常的学 校生活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边 行动边研究,因此有助于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由于行动研究以改进教育教 学工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由于行动研究不是某一特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对教师是一 种“规范”的解放。行动研究的过 程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开放性,其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 性可以灵活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去实现研究的目的。
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比较适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
(2)经验总结。
教育经验总结的目的在于正确描述(把握)教 育实践中的事实及其产生的过 程,揭示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使之上
5
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并 力求能指导以后的进一步实践。 因此,完整的经验总结的过程, 应当包括整理事实、解释事实和 抽象事实三个环节,它也代表着 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
以往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近年来却对经验总结有所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
事实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教育的规律的;许多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中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并不断成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果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科学地开展经验总结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呼唤着经验总结研究的回归。
(3)“合作研究”。
这里指的是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教师初涉教育研究时,更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建议。“合作研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理解,改变各自固有的认识视角和工作思路,拓宽各自的视野,有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研究的时效性,使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起点。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双方取
6
长补短,有利于激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思维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形成集体智慧的优势,“合作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4)“教例研究”。
教师首先以“记叙文”的方式,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进而以写“记叙文”的方式,对“教例”进行研讨和分析;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发现,或者通过对一类教例的积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教例研究通过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地揭示寓于具体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临床教育学”研究。实践证明,教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并能有效改进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5)“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以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涯为主,在自叙中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自我研究,总结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师从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设想,增强行动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求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记录,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产生了效果,还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对行动
7
设想、方案进行批判性
的、持续不断的检验与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叙述”既是“行动”和“反思”的记录,又是批判与反思的基本途径。“叙述”具有强制“反思”的功能。“叙述”与“反思”贯穿在教师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始终,成为教师克服习惯性思维,获得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二: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1、简述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并举例说明(至少三个例子)
(1)按照研究对象: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按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高考改革的成效属于价值研究;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属于应用研究;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属于定性研究。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1)从认识论角度看,两者属于不同的范例。定性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而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注重过程,而定量研究注重结果。
(2)研究路径不同。定性研究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而定量研究具有演绎性的特性。
(3)研究设计存在差异。定性研究不强调程序的严格,方法更灵活,而定量研究要求有标准的研究程序和预先设
8
计。
(4)目的存在差异。定性研究旨在解释社会现象,而定量研究在于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5)表现形式不同。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而定量研究通过数据的展现说明研究结果。
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
(2)创新性原则:体现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4)伦理原则: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的人,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基本内容: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承担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避免和消除不良后果。
4、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题(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设计(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等等);
搜集资料(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整理与分析资料(定
9
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研究报告(不同体例);总结与评价阶段;
5、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教育规律,以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2)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有明确的指标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3)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4)创造性。
独特特征:(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研究参与主体广泛。
功能:实现教育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育研究者的素养和研究能力。
6、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可行性要具备的条件:
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行性;主观条件:
10
研究者本人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对课题的兴趣。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期,什么时候提出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7、假设的含义及其作用、涉及的变量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设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假设是理论的先导,起着核心作用;?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限定研究数据的收集范围;?根据假设的内容,涉及具体的方案收集数据,进一步验证假设;?有利于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 涉及的变量:?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
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或控制变量。
8、制定教育研究方案的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被试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选择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11
(3)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确定研究题目?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设备预计;
9、抽样的基本要求
?明确规定总体(取决于研究目的和课题性质);?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取样的可行性。
10、影响样本容量大小的因素
研究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取样方法;研究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诸方面。
11、取样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简单随机取样(抽签、随机数目表),适用条件是样本总体个数有限且数量不大;优点是方便易行,缺点是不适合大样本;?系统随机取样(等距取样),适用条件是大样本,但不适用于样本分布有周期性的特点的情况;?分层随机,适用条件是总体成分复杂且各成分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优点是可有效地减少误差,缺点是必须对总体中的各层有一定的了解;?整群随机取样,适用条件是总体大、数量多且各层之间同质性较高的情况,优点是抽样方法简单,缺点是误
12
差较大。
12、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教育现象,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的能动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13、教育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研究资料真实可靠;?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问题、新现象或者平时忽略的问题。缺点:?不能回答“为什么”这一因果关系问题,只是说明“有什么”或“是什么”;?受时间和情境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取样小,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教育现象比较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结果推论太多,影响效度和信度;?受研究者主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客观。
14、简述非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活动或团体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优点:非参与观察克服了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参与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作用,研究结果比较客观、真实。缺点:对研究对象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参
13
与,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丰富的、深层次的资料。
15、简述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
优点: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详实的资料;易于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
缺点:不灵活,缺乏弹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难以调动积极性。
16、简述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也不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
优点:弹性大,比较灵活,所获得的资料不易受事先规定的观察项目和记录标准的限制,能够深入、全面、客观的搜集真实的信息;简便易行。
缺点:所收集的资料带有较多的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效度,难以重复论证;所获得的资料分散,不易量化统计,只能进行定性研究。
17、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用日记的方法详细描述,裴斯泰洛齐首先使用此方法);?轶事记录法(记录有价值
14
的行为,较随意);?连续记录法(在一
段时间内连续不断的记录);(2)取样记录:以行为样本的记录方法;?时间取样(观察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事件取样(对某一活动或行为进行观察);(3)行为核对表(用来核对行为出现与否。)
18、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19、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节约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调查形式的匿名性;?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结果较少地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便于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易量化。
缺点:?灵活性问题?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试,无法记录其答题时的反应;?应用范围广,收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影响问卷的效度?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和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
20、问卷的结构
每一种问卷由四部分组成:?标题。题目是问卷内容的高度概括的反映。?指导语指导语包括:?称呼与问候语;?
15
说明问卷的性质、目的;?回答问题方式。?问题。问题及供选择的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的形式有封闭式、开放式和综合式,问题的格式包括是否式、填空式、选择式等。?结束语。结束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答谢词;二是对问卷回收的方式的说明。
2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问题范围;(2)问题的内容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对研究目的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答案能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且不交叉、重叠。(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一般以20—40分钟为宜。(4)问题文字表述清楚明确,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5)回避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问题。(6)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22、问题的形式及其优缺点
篇三:【考研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考研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
16
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3、假设演绎法: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或称”试错法”,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它是从问题出发,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
4、研究框架:将课题具体化,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
17
范文三:简述田野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
1
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这与**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因此,**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
2
的“典型调查”,是根据**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
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
3
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所以,按照严谨的学术定义,发展到今天,field research,翻译为实地研究更为恰当。不过因为大家的习惯,在行文中,我仍会以“田野调查”来代替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field research)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实地中,以观察、访谈、口述史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来理解、解释现象和社会的社会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Qualitive research
或者被翻译为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理论建构类型。它强调的是到“田野”中去,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并且要在其中工作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社会学要求的“田野工作”时间最短也要呆满三个月,半年是正常的;对于人类学来说,“田野”最短的时间怎么也要八个月到一年,两三年是经常的事。所以其实“做田野”并不浪漫,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差,语言风俗差异大的地方。进入到“田野”后,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研究现象,理清其背后的逻辑,找到解释的因素。一般的工作流程是,研究者
4
在确定了研究问题或现象后,不要带任何假设进入“田野”中,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各种数据资料,记录田野日志。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然后再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
(三)进入“田野”的步骤
既然是要开展实地研究,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就是调查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调查地点显然不能随便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实际条件等要求来谨慎科学地选择。首选,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类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田野点”。一般来说,如果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一个尚未被世人所了解的已存在的,或者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那么调查地点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存在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和特征就是可以选择的调查点,当然调查点的独特性越突出越好。如果研究问题是解释性的、理论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要对其进行理论抽象思辨,那么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对严谨,需要调查者多方综合比较,有相对充足的理由。比如,当你的研究问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民生活”时,那么所有从农村转变为城镇或正在转变中的村庄都可以
5
成为你的“田野点”。但当此类探索性、描述性研究问题逐步增多,人们开始想要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时,你的研究问题可能就变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城市融入失败/成功问题研究”。此时,你要选择的“田野点”的要求就相对较多,必须是农民城市融入成功/失败的村庄,你要对该村非常熟悉,才能比较选择出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问题的调查点。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客观物质条件允许,你能够进入“田野”。
但凡做过田野的研究者都非常清楚,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是怎样才能进入“田野”。在做研究准备时,你会充满了各种乐观的想法,什么我的研究很重要了,这对当地很有意义了之类。但是当开始联系调查点和调查对象时,就会发现会被各种理由拒绝,特别是一个你完全陌生的“田野点”。怎么办,如何突破呢,首选,你需要一个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这保证了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次,你常常需要通过各种私人关系找到“关键人物”或“中间人”,他们可能是普通居民、非正式的领袖、或者是正式的官员,可以帮助你顺利进入“田野”。而你的身份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隐藏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以“亲戚”、“朋友”等角色进入,也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
其次,你要尽快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这也是进入田野后首要的关键性任务。获准进入“田野”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实际距离融入“田野”
6
生活,走进被调查群体还具有相当长的路途。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能着急,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尊重,去获得当地居民的习惯与认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无论研究者的身份是否公开,都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录音录像,或者公开被调查者的信息、言论。对于此,学术界是有相关的伦理道德要求,有的国家还有相关立法。无他,尊重被调查者及其权益,是每一根研究者应有的和必需的职业道德。
再次,当你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敞开心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疑,研究者投入感情越多,就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调查者。但同时因为陷入的感情越多,研究者就越难保持超然的客观性和敏锐性,变得过于想当然,甚至还会偏离事实真相。这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警惕和注意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进行“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逐渐适应一个“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过程。白天在田野中进行观察和访谈的时候,要尽快地“进入角色”,将自己融为被调查者的一员,和他们拉近关系、保持一致,以达到“移情理解”的目的。晚上或返回整理田野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和思考时,要能够“跳出角色”,恢复到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被调查者的言行,发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客观含义,以达到“超脱理
7
解”的目的。当然这个很难,所有从事过田野调查工作的人,总是纠结于这两种角色的难以转换。特别是当与被调查者建立起比较深厚情感的时候,如何能够跳出来作为一个冷静的研究者进行冷冰冰的客观研究,对于每一个调查者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但是,你要记得任何偏离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帮助你的被调查者,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毕竟科学是以求真为目的,并因此赢得声誉的。所以头脑清醒地保持情感和理性的分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完成“田野调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当你完成以上这些工作顺利进入田野后,就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资料的搜集了。
(四)“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在“田野”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搜集资料,主要依据研究主题进行选择,有观察法、访谈法和口述史的方法。因为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技巧精髓,都需要长期理论的学习和大量实践的演练,所以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只做一下简要说明。
首先,观察法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到实地参观一下就可以的。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指的是带
着明确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系统地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并根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分析和规律性的解释。主要分为非参与式观
8
察、半参与式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完全不参与进被调查者中,完全隐蔽起来进行的观察。优点是完全不打扰人和事物的日常生活,能观察到最真实自然的现象,缺点是
很难深入。半参与式观察赋予研究者两种可以选择的角色,一种是公开研究者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中去,一种是伪装身份进行参与观察。这两者利弊参半,可以相对深入进行观察,但是往往会打扰到被调查者的正常生活,使其感受到自己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行为方式。真正不打扰被观察者又能深入观察的方法是完全参与观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研究者是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往往是为了搜集正常情况下完全无法了解到的社会现象或群体。比如,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就曾采取这种方法,到监狱中当犯人去研究中国的犯罪问题。这一方法的深度和真实性都是最优的,但其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往往令人难以回答:即社会研究者究竟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操纵和欺骗人的权利,
“田野调查”中的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虽然很多方法教科书中都认为实地研究中的访谈为无结构式访谈,但并不是说结构式访谈不能在此使用。结构式访谈,简而言之,就是用访谈的形式由调查者帮助被调查者完
9
成一份问卷的填答。因为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不熟悉甚至排斥问卷调查,没有办法自己完成一份问卷的填答。这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合作完成问卷调查是相对合适的方法,而且也使得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准确化程度大大提高。无结构式访谈,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只根据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访谈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在深入地互动沟通中,调查者能够“移情理解”被调查者,并且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通过与理论对话,进行深度分析、概括、抽象,得出新的结论。表面上看起来无结构式访谈的工作似乎更为轻松愉快,不就是聊天麽,谁不会啊。其实不然,做好一次深度访谈,不仅事前需要大量准备工作,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员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带入感情以达到双方的深层次理解互动;又要客观理性,随时跳出进行逻辑分析,实时引导、拓展话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要小心不要让被调查对象控制主动权,出现跑题现象。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访谈员呢,一是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访谈和口述史方法的理论书籍,了解工作流程,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要有大量访谈实践,一般来讲访谈总时长超过一百小时,是一个质的飞跃点。这里还有一个进步神速的小窍门,就是每次访谈完都增加一个评估的程序,即由自己或者有经验的师长对这次的访谈,进行认真审视评估,找出其中失误和成功的地方,总结概括记录。如此循环往复,访谈员就能够非常清
10
楚访谈时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改正进步了。
最后必须要提一点的是,无论是观察还是访谈,在正式开始调查前,都必须进行详细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对研究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田野点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等有基本的了解。不要对一些方法书上所讲的田野调查就是脑子里不要带任何观念地进入田野做机械的理解,认为去调查前什么都不要准备才能保持“做田野”的原汁原味。这是一种极错误的理解,人类学方法中所讲的田野调查前不要有任何观念,指的是在没有接触“田野”前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确保调查过程中的客观中立,而不是说调查前不做任何准备。因为“田野调查”是一种研究方式,是为研究学术问题服务的,如果一个研究者对自己要研究的学术问题完全都不思考,那他怎么开展研究,又为何要挑选这个村庄而不是那个村庄作为“田野点”呢。所以进入田野前全面了解被调查地和调查对象是非常必须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是研究开始的重要环节。
(五)田野调查的成果
当在田野工作完成后,面对生动丰富的数据资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通过实地观察或访谈收集到的数据,与通过问卷等定量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同等的价值,都是重要的研究数据,并不存在谁更有价值的问题,也并不是只有量化的数字资料
11
才能被称为数据。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记录材料都是定性研究数据。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只有哪种方法更适合研究主题的问题,不存在谁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在学术界早已是不言自明的共识。
对于实地研究所获得的定性资料,并不能像定量资料那样进行数字化的统计分析,这也不是实地研究所追求的。和所有定性研究一样,实地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将大量的、特定的细节重新组织成一幅全新的清晰的图景,发现或提出某种理解的模型,抽象概括出背后的普遍规律,提出尝试性的理论解释。也就是说,研究者通过对各种定性数据的分析、概括、总结、抽象,识别社会现象的真实面目,找寻人们行为的模式、社会事实的逻辑,发现并解释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以达到通过一个“田野点”,来理解整个社会的研究目标。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德夫妇的《中镇》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综上,“田野调查”只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深入实地搜集资料的方法,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深入田野,获得大量前所未有的故事和奇遇,而是要通过对田野资料的分析,回答你的研究问题,发现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所以那些只是将田野日志整理出版的研究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好的田野研究是,每一个看过你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书的人,
12
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解答自己对于社会的疑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社会与人。
作者:佚名
来源:微信之学术中国
「民间第一学术共同体」
订阅号:xueshuzhongguo
合作微信:guozede1022
篇二: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13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
14
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篇三: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田野调查复习
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全盘赞同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
15
以评估和对待。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田野”:
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首先, 在调查中, 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要有机地结合。调查与被调查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只有通过共同生活才能体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生活在一起, 就可以逐步摆脱种种客套形式的限制, 广开接触渠道, 加深彼此了解, 易于从各方面理解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活动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事实上,许多关键性的情况, 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到的。我们党倡导的“ 同吃、同住、同劳动” 和社会学家们提倡的所谓“ 参与观察法” , 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也是促进田野调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 历史文献资料与人类学调查资料相结合。中国传统的实证法与西方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16
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访谈。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说明研究对象的行为模式及相互作用,观察是得出有关人们行为的可信报道的最佳途径。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直接系统观察。按访谈形式,访谈可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的访谈。
田野调查方法,就是研究者深人实际或现场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也叫实地调查或现场调查。这种方法不仅是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也是许多学科所共同采用的方法。一般地讲,田野调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地域范围,查阅前人的有关资料,拟订调查提纲,培训工作人员,统一对调查关键环节的认识,对新资料的反复核实和整理,写出专题或综合的调查报告等等。
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的意义:
田野考察被公认为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实地田野考察的资料作为研究的根据,就提不出切实的论点,得不到充实的论证结果,这种研究是不能深入的,民族学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必须收集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17
从事民族学的研究,主要是发掘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宏杨和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了解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通过调查研究还可以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田野调查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础,这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区别和主要特色的标志。
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什么如此重要: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 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 笔记,参加日常活动。
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从许多方面而言,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人类学撰写的文章和书籍就是在提炼出这些经验积累的精华,而终究是要指涉某一民族的特殊经验。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写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英国
18
人类学家塞利格曼曾声称:“田野调查工作之于人类学家就如殉道者的血之于教堂一样。
(详情看另一题)
田野过程中如何开展访谈,在访谈中应该注意那些细节,礼俗:
访谈一般分为非正式方式和正式方式。非正式访谈就像平常的闲聊,调查者没有预先设置问题,问题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被自然提出。对于双方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密切关系很有用。正式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
结构式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它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谈的访问物件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为确保这种统一性,通常采用事先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
非结构性访谈:无结构式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与结构式访谈相比,它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出问题的标准程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物件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略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
半结构性访谈:也就是焦点式访谈,在这种访谈中,研究
19
者事先列出要探讨的问题,在访谈中仍然保持一种开放的方式(事先并不硬性规定语言表述方式,也不确定提问的顺序),围绕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提问。
注意细节、礼俗:
1)尊重所要研究群体的文化
2)向受访者解释清楚你的研究计划
3)问题要清楚、明确
4)保持中立的立场
5)注意聆听、记录
6)饮食、行为禁忌
原则:认真听取受访者的谈话, 要注意身体语言, 不要频繁看表, 接手机时要注意礼貌, 注意坐姿; 对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当面作记录, 可以事后及时补记; 尽量使用与访谈对想象知识水平接近的话语, 应使用简单的口语; 注意访谈时间、场所的选择。
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充分吸收西方人类学在田野调查中深入观察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长处;第二,吸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有价值的调查方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第三,对某一民族社区进行调查之前,必须熟悉这一民族的文化及其特性,这样调查才能深入;第四,实行多点调查比较法,探讨同一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
20
差异性;第五,围绕某一主题(如象征、交换、结构、冲突等)进行跨民族、跨地区的比较研究;第六,将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保证田野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结合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知识及自身田野经历,对“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基本功”这句话进行简要论述:
田野调查:指导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其突出特点在于研究人员长期长期居住生活于调查现场中,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研究其文化全貌,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观点,以期达到人类学研究应具有的整体观。人类学田野工作始于美国的摩尔根,完善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
另外,田野调查是进行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说是人类学安身立命的基础。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种活态的关乎生活方式的文化,并且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做好充分的理论假设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胼手胝足去实地考察,才能得到最适合最重要最鲜活的素材。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动活泼的景象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处其中的调查者往往会从中体会出从书本上不可能看到和嗅到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文化状态,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无法给予的宝贵的经验和感受,也是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资料。
21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研究假设——检验——新的假设这样一个复杂的周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理论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检验、否定、纠正已有的假设,完善整个理论体系,还在于能使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视角,使得研究更深入更丰富地发展下去。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生活形态,都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发展、消亡、变化的事象和过程。这就使得我们的研究必须也随着它的变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亲身体验当地的实际状况,和当地人民相处,参与当地的活动,形成一种直接的感受,这对他不仅是一个检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也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调查角度或内容的好机会。
结合自身田野经历,对“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者的成年仪式洗礼”进行简要论述:
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该社区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进而将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其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它是社会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田野工作固然充满着艰难与未知,而参与观察中也是优点
22
缺点兼有。尽管如此,参与观察仍然是解读异文化的一把强大利器,田野工作仍是当今人类学开展研究的不二法门。时至今日,很多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生通常需要十个月、硕士生需要三个月的田野经历,这也仍然是成长为人类学家的重要标准和入门仪式。且问题的关键是,田野工作所需要的不是别的而正是积极的行动。年轻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动身前往田野点之前,无论是否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亦或是否蒙受富于调查经验的教授临行前的淳淳告诫,事实上,你都无法准确地知道该怎样恰当地开始你的田野工作,除非,你一个猛子扎进去,你才知晓了一切。
上课讲的内容、教材阅读章节、平时布置的阅读资料及相关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知识
篇四: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中央民族大学
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拉祜族食用花卉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报 告 人: 孙金霞
专 业: 民族生态学
研究方向: 民族植物学
指导教师:王建民
院 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填表时间:2010/6/16
23
1
2
3
4
篇五:4.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黄先生就笑了,
24
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这与**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因此,**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的“典型调查”,是根据**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
25
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
26
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所以,按照严谨的学术定义,发展到今天,field research,翻译为实地研究更为恰当。不过因为大家的习惯,在行文中,我仍会以“田野调查”来代替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field research)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实地中,以观察、访谈、口述史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来理解、解释现象和社会的社会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Qualitive research
或者被翻译为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理论建构类型。它强调的是到“田野”中去,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并且要在其中工作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社会学要求的“田野工作”时间最短也要呆满三个月,半年是正常的;对于人类学来说,“田野”最短的时间怎么也要八个月到一年,两三年是经常的事。所以其实“做田野”并不浪漫,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差,语言风俗差异大的地方。进入到“田野”后,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研究现象,理清其背后的逻辑,找到解释的因素。一般的工作流程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问题或现象后,不要带任何假设进入“田野”中,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各种数据资料,记录田野日志。
27
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然后再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
(三)进入“田野”的步骤
既然是要开展实地研究,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就是调查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调查地点显然不能随便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实际条件等要求来谨慎科学地选择。首选,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类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田野点”。一般来说,如果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一个尚未被世人所了解的已存在的,或者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那么调查地点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存在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和特征就是可以选择的调查点,当然调查点的独特性越突出越好。如果研究问题是解释性的、理论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要对其进行理论抽象思辨,那么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对严谨,需要调查者多方综合比较,有相对充足的理由。比如,当你的研究问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民生活”时,那么所有从农村转变为城镇或正在转变中的村庄都可以成为你的“田野点”。但当此类探索性、描述性研究问题逐步增多,人们开始想要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时,
28
你的研究问题可能就变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城市融入失败/成功问题研究”。此时,你要选择的“田野点”的要求就相对较多,必须是农民城市融入成功/失败的村庄,你要对该村非常熟悉,才能比较选择出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问题的调查点。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客观物质条件允许,你能够进入“田野”。
但凡做过田野的研究者都非常清楚,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是怎样才能进入“田野”。在做研究准备时,你会充满了各种乐观的想法,什么我的研究很重要了,这对当地很有意义了之类。但是当开始联系调查点和调查对象时,就会发现会被各种理由拒绝,特别是一个你完全陌生的“田野点”。怎么办,如何突破呢,首选,你需要一个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这保证了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次,你常常需要通过各种私人关系找到“关键人物”或“中间人”,他们可能是普通居民、非正式的领袖、或者是正式的官员,可以帮助你顺利进入“田野”。而你的身份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隐藏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以“亲戚”、“朋友”等角色进入,也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
其次,你要尽快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这也是进入田野后首要的关键性任务。获准进入“田野”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实际距离融入“田野”生活,走进被调查群体还具有相当长的路途。这是一项非常
29
艰巨的工作,不能着急,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尊重,去获得当地居民的习惯与认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无论研究者的身份是否公开,都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录音录像,或者公开被调查者的信息、言论。对于此,学术界是有相关的伦理道德要求,有的国家还有相关立法。无他,尊重被调查者及其权益,是每一根研究者应有的和必需的职业道德。
再次,当你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敞开心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疑,研究者投入感情越多,就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调查者。但同时因为陷入的感情越多,研究者就越难保持超然的客观性和敏锐性,变得过于想当然,甚至还会偏离事实真相。这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警惕和注意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进行“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逐渐适应一个“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过程。白天在田野中进行观察和访谈的时候,要尽快地“进入角色”,将自己融为被调查者的一员,和他们拉近关系、保持一致,以达到“移情理解”的目的。晚上或返回整理田野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和思考时,要能够“跳出角色”,恢复到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被调查者的言行,发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客观含义,以达到“超脱理解”的目的。当然这个很难,所有从事过田野调查工作的人,
30
总是纠结于这两种角色的难以转换。特别是当与被调查者建立起比较深厚情感的时候,如何能够跳出来作为一个冷静的研究者进行冷冰冰的客观研究,对于每一个调查者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但是,你要记得任何偏离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帮助你的被调查者,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毕竟科学是以求真为目的,并因此赢得声誉的。所以头脑清醒地保持情感和理性的分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完成“田野调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当你完成以上这些工作顺利进入田野后,就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资料的搜集了。
(四)“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在“田野”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搜集资料,主要依据研究主题进行选择,有观察法、访谈法和口述史的方法。因为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技巧精髓,都需要长期理论的学习和大量实践的演练,所以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只做一下简要说明。
首先,观察法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到实地参观一下就可以的。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指的是带着明确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系统地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并根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分析和规律性的解释。主要分为非参与式观察、半参与式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完全不参与进被
31
调查者中,完全隐蔽起来进行的观察。优点是完全不打扰人和事物的日常生活,能观察到最真实自然的现象,缺点是很难深入。半参与式观察赋予研究者两种可以选择的角色,一种是公开研究者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中去,一种是伪装身份进行参与观察。这两者利弊参半,可以相对深入进行观察,但是往往会打扰到被调查者的正常生活,使其感受到自己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行为方式。真正不打扰被观察者又能深入观察的方法是完全参与观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研究者是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往往是为了搜集正常情况下完全无法了解到的社会现象或群体。比如,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就曾采取这种方法,到监狱中当犯人去研究中国的犯罪问题。这一方法的深度和真实性都是最优的,但其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往往令人难以回答:即社会研究者究竟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操纵和欺骗人的权利,
“田野调查”中的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虽然很多方法教科书中都认为实地研究中的访谈为无结构式访谈,但并不是说结构式访谈不能在此使用。结构式访谈,简而言之,就是用访谈的形式由调查者帮助被调查者完成一份问卷的填答。因为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不熟悉甚至排斥问卷调查,没有办法自己完成一份问卷的填答。这
32
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合作完成问卷调查是相对合适的方法,而且也使得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准确化程度大大提高。无结构式访谈,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只根据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访谈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在深入地互动沟通中,调查者能够“移情理解”被调查者,并且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通过与理论对话,进行深度分析、概括、抽象,得出新的结论。表面上看起来无结构式访谈的工作似乎更为轻松愉快,不就是聊天麽,谁不会啊。其实不然,做好一次深度访谈,不仅事前需要大量准备工作,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员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带入感情以达到双方的深层次理解互动;又要客观理性,随时跳出进行逻辑分析,实时引导、拓展话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要小心不要让被调查对象控制主动权,出现跑题现象。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访谈员呢,一是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访谈和口述史方法的理论书籍,了解工作流程,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要有大量访谈实践,一般来讲访谈总时长超过一百小时,是一个质的飞跃点。这里还有一个进步神速的小窍门,就是每次访谈完都增加一个评估的程序,即由自己或者有经验的师长对这次的访谈,进行认真审视评估,找出其中失误和成功的地方,总结概括记录。如此循环往复,访谈员就能够非常清楚访谈时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改正进步了。
最后必须要提一点的是,无论是观察还是访谈,在正式
33
开始调查前,都必须进行详细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对研究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田野点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等有基本的了解。不要对一些方法书上所讲的田野调查就是脑子里不要带任何观念地进入田野做机械的理解,认为去调查前什么都不要准备才能保持“做田野”的原汁原味。这是一种极错误的理解,人类学方法中所讲的田野调查前不要有任何观念,指的是在没有接触“田野”前不要有
先入为主的观念,以确保调查过程中的客观中立,而不是说调查前不做任何准备。因为“田野调查”是一种研究方式,是为研究学术问题服务的,如果一个研究者对自己要研究的学术问题完全都不思考,那他怎么开展研究,又为何要挑选这个村庄而不是那个村庄作为“田野点”呢。所以进入田野前全面了解被调查地和调查对象是非常必须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是研究开始的重要环节。
(五)田野调查的成果
当在田野工作完成后,面对生动丰富的数据资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通过实地观察或访谈收集到的数据,与通过问卷等定量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同等的价值,都是重要的研究数据,并不存在谁更有价值的问题,也并不是只有量化的数字资料才能被称为数据。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记录材
34
料都是定性研究数据。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只有哪种方法更适合研究主题的问题,不存在谁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在学术界早已是不言自明的共识。
对于实地研究所获得的定性资料,并不能像定量资料那样进行数字化的统计分析,这也不是实地研究所追求的。和所有定性研究一样,实地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将大量的、特定的细节重新组织成一幅全新的清晰的图景,发现或提出某种理解的模型,抽象概括出背后的普遍规律,提出尝试性的理论解释。也就是说,研究者通过对各种定性数据的分析、概括、总结、抽象,识别社会现象的真实面目,找寻人们行为的模式、社会事实的逻辑,发现并解释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以达到通过一个“田野点”,来理解整个社会的研究目标。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德夫妇的《中镇》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综上,“田野调查”只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深入实地搜集资料的方法,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深入田野,获得大量前所未有的故事和奇遇,而是要通过对田野资料的分析,回答你的研究问题,发现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所以那些只是将田野日志整理出版的研究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好的田野研究是,每一个看过你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书的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解答自己对于社会的疑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社会与人。
35
[1]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来源:1980学社 作者:夏雪
篇六: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一、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
36
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选择一个调查点,要考虑到其特殊性、代表性、典型性,传统文化保留多少。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
37
学居住的村庄,这样对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
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
38
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日后采风收集资料才能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39
1、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到民族地区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
篇七:田野调查报告
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社会变迁田野调查报告
40
一、 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
41
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
42
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章凤为国家二类口岸,与缅甸国家级口岸——雷基口岸对应开放,可直通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至东南亚、印巴次大陆及世界各地,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南与全国旅游城市——瑞丽市相连;东与州府所在地——芒市相连;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 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
43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 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14.3公里,东西平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
44
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发组织起来,和傣族战斗。“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广外村现居住有300多户,共1304人,现在村里的姓氏主要有,祈姓(寨子)、石姓(占大头)、董姓(第二)、张姓、孙姓、尹姓、杨姓、徐姓、刀姓和郑姓。在以上这些姓氏中,祈姓是广外村的主体,约占80%之多,其中尹姓,杨姓和徐姓是汉族,其余都是景颇族。尹、杨、徐由于长期居住在广外村,很多风俗习惯也已经与景颇族融合。广外村的家庭结构类型主要为:主干家庭占大多数,扩大家庭共有7家,其中祈姓就占了5家,还有少量
45
46
范文四: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查调研的一般究程过
1 归、纳推:从理经验察观发出,通对大过量客现象观描述的,括出现概象共的特征同或般属性一,此建由立理来说明观论察到各种具体的象或事物现之间必的的然本、质联系。
的
2、演绎 推:从理般一论或理遍法普出发则依,这据理论一推导一出具体的些结论然后,将们应他于用体具的象现事物和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进行论检。验
、3设演假绎:科法学研的究逻辑法方或,称试错“法,由”演绎归纳和两推种理成,构助有克于服纯演单绎单纯或归纳局的限。它性是从问题发,出为解问答题提而尝出试的假性说或论理释,由这一理论假解说以推可导一些出研假究,设然通过大后量的察来检验假观设。
4、研究 架框:课题将具体化,它可以是一种由体具理假论设成的理组框论架也,可是以一由些初设想步形的框成图架。
社会查研调的准备与设计究
1 研究、课:题明说项一查研调所究要解的答体问题,具是它于两个或关个多念概或量间的关系变的一种提问。
2初、探索步:在正式调查指前之询征关有专家、者和领学导部干意的见,调到查点地进初行考步察,基层有关与员座人,谈以了便解调任查、务定研究课确、题明确调查容内、增感强性识,认提出为研假究设制订研究和方案奠基础定。
3 、研假设究对:调对查象的特征及有以现关之间的象互相关系所的推做测判断或设性想它,对是问的题尝性解试答
。
、4假:由设概(念或变量)构的,以一种可成验的检形加式以陈述并,(或两对个以)上变之间的量定特系关进预测行命题。的
5概、念人:们象思维抽产的物和基本位,综合概括单同一类物或事现的抽象象名。词
6、 量变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过通概念的对定义界说和转而换的。也来以说,可是对概念它具体化的,反映了概念在它体具态形上变动的。
性
7相关关系、一种:互作相用、相互响的影关系。表现它:为果变量如X生发变化,变Y也随量发之变化生那么,就以可两个变说具量有相关关。
系
、8果关系:如果因变X量生发化变变,Y也随量之生发化,变之则不反,然么那就以可说XY有因果与关系其中。是XY的原因,是X的Y果结X是自,变,量Y是变因量。
9、无关虚:两系变个之间量如没果必有的联系,然则它称们不相关
1。0、命:题于关个或更一多念概或变量()陈述。
的
11、分单位析:研究所要调查的者一个点,即个查调象对,它进是行查调抽样的基和本位。
单
12 调、查内容:一项调查制研究要所
了解的调查项目调查指和,它们标及涉种分各单位析的性属特征。和
13、层次 谬误:作或态生谬,误指是一用种层次高分析的位单做查调却,另用种一层次的低析分位单结做。论
1 、4简论化:称还或原论,社会在研中是指局限究于用类某特来分征析和释各解复种的杂社现象。会
15、操 化:即作究研课的操作题,化是过对抽通象念的定义来选择概或制()定调指标,从而查抽将概象转化为具体念可的以测观的变量将,究假研设转为具体的化假设
。6、1念概的象抽义定用文字来概:地括说一个概明念的内与涵延外,而从概将所指念某的现象与类他现象其分开区。来
1 7、念的操概作义:定依据象抽义定界所的概定内涵念和延外提出些一以观可测调的查标指或查调项目来说如何明量一度个概念。
18 调查指、标概念:内中涵某一方面内容只是的标,志表示经验层次它现象的。
19、假的设作化操:即抽由假象到设体具假设的程过。
20调研、案方通:对一过项究研的程和序实施过程的各种问题中进详细、行全的面虑,制考出的总订体划计和实可切行调 的会社象的测量现
1 、测:量指照某种法则按给体物事或分件一定的派字数和符号
。
2、社测量:会指在社会查调研中,究社对会象之现间性差质和数量异差的异量。度可也看作社对会象进现精行的、确有意识的观。察
3 、则:法即测法量则是,数字把或号分派给调符查象对统的标一,准它是中一引索或操作法方。
、4定尺度类:也称别类尺度名义尺度或,是调将对象查分类标,各以名称,并确定其类别的种方。它实质上法一种分是体类系。
5、定尺度序也称:等级度尺或序尺顺,是按照度某种辑顺序将逻调查象对排出列低或高小,大定确其等及级序的次种一尺。度
6、定 尺距:度也等称距尺度或区间度尺是一种不,能仅变量(社将现会象区分类别)等和级,而且可确定以变量之间的量差数别间和隔离的距方。法
7、定比尺:度也称例比尺度等比尺度或是一,种有上述三除种尺度全的性部质外之还有,测量不变同量(会社象现)之的间例或比率比系的关方法。
、社会8标:或指现有称的先行的或社统会计标,指衡是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量数系关,究社研会经济展发素要的状、相现关互系发展趋和的手势段它对。会生活社状现有描述、评具价和测未来的预能。力
、9调指标查:指具体调是研查究所使中的,借以用量或衡指示某抽象一念的数量概指标分类指和。标
10 信、:度可即性,
靠指测结量果一致性的或稳定,也指测量工性能否具定稳测地量测的 变量。所换之言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母体重复进行调查似或验,其测得所果相结一致程的度
。
11信、度数:即用系同样本所得一到的两资组料的关相系作数测为量致性的一标指可以。释解为所在对象实得测分数差异中有的大比多例由是测对量本身的差象决定别。信的度系高数明表量的一测性程致度,测高误量差。小
12、效度 是:测量指具测工变出的准量确度程换。之言,度指效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即测,工量具能准确真实、、观地客量度事物属的性程度。
13、内
效容度:是指量测容内的合性适相和符性,可以也是指说测所选量目是题符否合量测目和的求要。
4、准1则度:指效的用几是种同的不测量方式或不同指对标同一量变进测行时量将,中其一种的式或指标方作准则为,他的方其或指标与式个这则准作比较。果其他如方式或的标与指准则方的式或标具指有同的效相果则,他其方的与指式就标具有准则效。应
51、构念效度通过对:某些论概理或念质的物量测结果的考,来验证察测量该对理构论的衡念程度量。
6、1验效经度:选即对有择情关况较比了解的来人鉴定调查资料的效。查大度。纲
范文五:审计调查取证过程中的沟通访谈技巧
审计调查取证过程中的沟通访谈技巧
2016-01-30
审计调查取证是审计实施的重要环节,要取得有力可靠的审计证据,就必须同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打交道,就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访谈。在沟通和访谈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取得被审计单位和被调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对积极配合的单位和被调查人员,应以礼相待,文明地进行沟通和访谈;对不积极配合或有抵触情绪的单位和个人,审计人员应讲究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注重消除被调查人的对立情绪
“对立情绪”不是实际互相的对立,而是被调查人员单方所感觉到的“对立”。从实际看,审计人员和被调查人员之间不存在个人恩怨,不是个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只是被调查人员对问题的“对立情绪”。这在被调查人员中比较普遍地存在,是影响被调查人员提供证据的主要障碍。被调查人员对政策、对审计调查不理解或是审计人员方法不正确等都会加重被调查人员对立情绪。要消除对立情绪,应当把被调查人当作普通人看待,认真地讲清形势,交代利害关系,待被调查人员思想和态度转变后,取得证据就比较容易了。
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
在审计调查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被调查人员,既不想交代问题,又想表现自己态度老实,总和审计人员纠缠在一些次要问题上,对无关紧要的问题表现得很诚恳,谈得很细致,避重就轻,企图把谈话引向歧途。对于这类被调查人员,应当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将计就计”,使其产生错觉。首先是“声东”:在沟通和访谈中,审计人员可以向次要问题发动进攻,或从与主要问题“无关”的情节谈起,隐蔽主攻方面,使被调查人员产生错觉或思想麻痹,觉察不出审计人员的真实意图。其次,在将被调查人员的谈话兴致调动起来以后,抓住时机及
时转为“击西”:当发现被调查人员注意力已经转移时,看准被调查人员的防御漏洞,直取其要害,使被调查人猝不及防,为取得证据争取主动。
利用职业心理取得突破
在审计取证的沟通和访谈中,有一些利用职业身份进行违法违纪的被调查人员,自恃手段高明而拒不承认,这些人往往凭借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与审计人员周旋,甚至以其专业优势企图压制审计人员。这种优势心理是被调查人员赖以抗拒的屏障,但同时,也可以成为审计人员攻破防线的突破口。审计人员一旦掌握和运用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将屏障打破,被调查人员的气势就会跌落。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专业技术是科学的,狡辩抵赖是徒劳的,只能承认错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多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积累经验,在调查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政策要详细了解。
利用矛盾获得证据
在审计或审计调查中,有时会遇到被审计单位集体违法违纪的问题。由于每个被调查人员在违法违纪中的角色均不相同,作用也不一样,互相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矛盾,在个别、多次沟通和访谈中,陈述不可能完全一致,陈述的差异,可以成为审计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矛盾,造成他们互相指责,互相揭发,从中获得真实的信息,逐步获得有利的证据,取得整个案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