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权威资料-中西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英文标题】New Advance in the Methodolog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I Ya-qing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Xi'an Electric Power College,Xi'an 710032,China)
【作 者】李雅琴
【作者简介】李雅琴(1969-),女,陕西人,西安电力高等专教科院心理系研究生。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陕西 西安 710032
【内容提要】随着发展心理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发展的研究方法表现出许多新进展和新特点。本文从研究方法论的新特点,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研究中的生命全程观,具体研究方法的进展四个方面对这些新进展做了简单综述。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英文摘要】As the methodolog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goes forward,many new
advances and new features appear in this essay,these new advances ar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new features of methodology,the tendency towardsecological research,the life-span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and the advance in research methods.
【关 键 词】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新特点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research methods/new advances/newfeature
,中图分类号,B841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02(2002)01-0127-05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中与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直接取决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同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水平高低一样,代表着个体心理发展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一部发展心理学的创新密切相关的。
近二十年来,随着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许多新进展和新特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呈现出的新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新进展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方法对于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1.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观点
所谓系统科学方法是指以系统论、控制论、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基本和方法。尽管这些理论产生的时间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但它们的许多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和类同的。因为研究任何系统都离不开信息;信息反映系统的重要特征,而对系统进行控制也不离不开信息。当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中系统论更为广泛、抽象,更接近于。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实质上是系统论的新发展,它使现代科学方法论获得了进一步提高。耗散结构进一步研究了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查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和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涨落波动使系统跃迁为新的有序状态,即如何从一个稳态向新的稳态发展。协同论则探明了本质不同的横断各系统(物质的、现象中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一般规律。突变论则描述了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下如何发生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规律。因此,有人认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可以归纳为一论,即系统科学。
可见,系统科学实质是探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群,系统科学方法是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从总体上看,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
2.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尽管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但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初露端倪,其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
系统方法要求将人的心理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但不是子系统特点的机械相加。心理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系统在与的过程就是心理的发展过程。系统方法论对于建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指导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或指导思想
近十年来,随着现代系统科学思想及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心理系统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心理系统的发展是一个信息变换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它必须从外界不断输入、存储、加工信息并通过反映以实现心理的定向调节作用,从而对环境发生适当的反映。因此,要考察心理系统及其发展,必须要将它置于现实背景中进行分析,探寻其与外界的联系及变化。这就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生态化运动的内涵。这种生态化趋势虽然直接发源于生态学的观点影响,但实质上正是系统科学方法的反映。
系统方法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是动态的,是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循环发展过程。在人一生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可以形成心理的质的不同系统,而且这种自组织式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它不仅能自我控制地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活动,而且还能在活动中对自身进行认识和调节,以不断保持和提高自身的有序度。在这种方法的启发下,最近几十年里发展心理学逐渐确立起了将人的心理发展看作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过程的观点
生命全程观。目前在的心理发展观。
由上可见,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对于指导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和具体方法有重大影响
因为心理系统是人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人又同时从属于、生物、社会等系统。人的多系统的从属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的多系统、多层次、多序列等等多测度性。因此,对心理系统的研究仅仅依靠心理学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教育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才能揭示心理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的多学科研究趋势已渗透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二、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
强调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所谓生态化运动,是指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心理的普遍倾向。
1.生态化趋势的基本观点
(1)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之中。
(2)心理活动既受其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的研究应在、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
(3)在研究心理发展时,一方面从个体自身的心理系统的变化来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将这一心理系统置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中加以探讨。
对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在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个体对环境的双向积极适应。
2.生态化趋势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以生态学基本思想为指导,发展和完善了生态学所强调的观察法,并将实验室研究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去,试图在其中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生态化趋势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又重视其严密性,即同时强调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发展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设计和技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进展:
"
(1)准实验设计的发展
准实验设计主要是由库克和坎贝尔发展起来的。所谓准实验设计是指在现场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以选择样本、控制实验情境或处理有关变量,但可以使用真实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计划收集资料。目前,准实验设计已发展出多种类型,如非等组的比较组设计、间隔时间序列设计、重复处理实验设计和轮组设计等等,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当然,准实验设计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有待在研究中加以注意并努力使它成熟和完善。
(2)观察手段的改进
观察法尤其是自然观察法,是在现场研究中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生态化对观察法的要求是易操作性和准确性。在这种要求下,观察出现了三个特征:第一,观察的计划和程序越来越复杂和详细,使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注意的行为更简化、更易操作;第二,重视观察的信度和效度,从而提高了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第三,观察的仪器日益现代化,作为人的感官的延伸的观察仪器能准确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既真实又便于分析。这样,大大提高了研究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重视多因素设计和分析。生态化趋势要求将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的自然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而在自然背景中,影响被试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态化趋势在研究中大量采用多因素设计和分析技术,综合考察多种因素对心理变化的影响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尽管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生态化运动已经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生态化趋势具有突出的优点:能够同时保证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能够真实地揭示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对环境中各因素的控制较少,能够保证心理及行为变化仍然是现实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根据需要选择被试数量,以保证在统计学上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研究工作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开展灵活方便。
总之,生态化趋势使发展心理学研究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进入到了真实的环境中,使其科学性、运用性大大提高,它是研究方法论上的一次革命,突破了实验室研究方法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范围,有助于研究心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中的生命全程观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近年来,生命全程心理学似已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颇有影响的发展趋势。生命全程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最近十多年来,它才逐步发展并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和理论,成为发展心理学中的主流趋势。
1.生命全程观的基本观点
根据较有代表性的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专著,生命全程的基本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生命全程观认为人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从生命的孕育直至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一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这与传统的心理发展观是有区别的。传统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从儿童和青少年期开始的,到成年期趋于稳定,而大多数人到老年期则是心理衰退的过程。此外,传统的心理发展观强调早期发展经验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后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由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所决定。因此,生命全程观强调一生的经验对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张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考察社会及其发展过程。
(1)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生命全程观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多样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或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过程和速率也是不相同的。在某一个个体身上,有的方面的发展可以表现为一条不断上升的直线;有的则可能表现为一条波动的曲线;有的方面始终保持不变,而有的方面则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心理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而是多方向的,由生长与衰退的结合组成的。
(2)个体的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
生命全程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做人的可塑性,任何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都是或然的,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的过程是可能的而不是确定的。但是,个体内功能发展的范围和限度是一定的。
(3)个体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反映着个体生命过程中社会、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会给人的发展带来多样的变化。生命全程观区分出三种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和非规范影响。这三类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一生发展的性质、规律和个体间的差异。
2.生命全程观的方法论意义
生命全程观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拓展了研究的范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生命全程观突破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只注重儿童期和青年期的限制,将研究的范围拓展至胎儿和老年期,有助于建立新的发展理论。
(2)生命全程观体现了整体思想
以整个生命过程为背景,把人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放到这个整体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从而重视任一阶段的意义,是整体思想的体现。此外,生命全程观还重视生命发展过程中社会、生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一点,生命全程观与生态化趋势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观。
(3)生命全程观要求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人的发展
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发展,只能描述个体从孕育到死亡这一阶段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而要深刻、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具体研究方法的进展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新进展及其广泛运用,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集中地体现在现场研究的大量采用、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的定量化、跨的兴起、研究设计的新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等方面。
1.现场研究的大量采用
现场研究一般可以分为现场观察和现场实验两种形式,近年来这两种形式的发展都很迅速。
(1)自然观察法的进展
观察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很长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的发展,自然观察法又重新兴起,并表现出两个新特点:
a.借助于现代化技术设备和手段,研究者可以准确地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更加真实地揭示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b.可以对行为进行分子分析,即将大单位的行为视为由许多小单位组成的过程。
(2)现场实验的进展
现场实验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通过操纵某种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近年来,研究者运用现场实验对儿童青少年的榜样学习、节目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母婴依恋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2.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出现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强调采用多种心理学方法综合地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固有的优点与局限性,如果只利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收集数据,所获得的数据可能只反映了被试的部分信息,据此难以作出全面、客观的结论。而综合采用观察、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可以对不同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也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综合化的特点之一。在新近的研究中,研究者将纵向研究设计和横向研究设计结合起来,构成了所谓聚合式交叉设计。此外,将定性研究方式和定量研究方式结合起来,以揭示数据的、资料的真正涵义,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综合化的特点之一。
"
(2)强调从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这种多学科化的综合有两种不同的水平:一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领域内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另一种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相关学科的协作。
3.研究结果的数量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大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
从多元统计分析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多元统计分析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其分析过程是首先提出一种统计模型假设,然后在假设条件下导出计算方法,对给定的观测数据进行运算,最后作出统计推断。但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出现数据与模型假设不相符的情况,为此,研究者又发展出探索型多元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不对数据提出模型假设,然后进一步作统计推断,这种方法已在某些研究中发挥作用。
(2)电子计算机已成为量重要的运算工具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目前,SPSS,SAS,LISREL以及SYSTAT等等专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已被广泛运用于发展心理学研究,从而使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速度大大提高,已成为研究结果数量化的最常用、最便利、最有力的手段。
(3)数学领域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模糊数学方法开始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得以大量应用,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4)定量分析方法开始进入定性分析领域
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使用元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这也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数量化的新特点之一。
4.跨文化研究的兴起
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形式,已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跨文化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出现了几个发展趋势,即提倡本土心理学,主张对普遍性进行研究和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
5.现代技术手段在研究中的广泛运用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录音、照相、摄像、录像等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研究已不止运用一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而是根据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特制设备或装置进行研究,此外,作为现代科技标志的计算机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实验控制、数据处理、心理过程模拟和知识掌握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发展心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1-09-06
重要提示:
文档由 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范文二:发展心理学论文
论青少年叛逆心理
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青少年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学校教育中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为此,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助其健康成长便是于必然。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成长、教育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迄今为止,逆反心理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概念描述。朱智贤在《心理学大
辞典》中对此作如此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另有人定义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
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对抗行为。”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必须把握:
第一,逆反心理不等于逆反行为。逆反心理虽然可能与一定行为相联系,但
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应起来。
第二,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
上的抗拒”。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所以,应该说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
征。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非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2、1、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定、分析功能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非凡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
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把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把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1、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
2、1、3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一些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1、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1、5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
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功能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非凡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就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3、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和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心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假如教育者能在感情上和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和背离,那么,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3 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功能。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非凡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3、4 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新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经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拟,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新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起到预防、消除逆反心理的功能。
3、5 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他们认为: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布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装载成功之船的海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可能性则是极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处理得当,则会把青少年从罪恶的鸿沟中拉回来,反之,则会是青少年坠入犯罪的深渊。我国闻名的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建议: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熟悉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即使表面顺从了,但是,逆反心理的祸根将扎得更深;那么,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
四、参考文献
[1] 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 J ] . 思想理论教育,2005(5) ,4347.
[2] 张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透视与教育[ J ] .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8),98-100,109.
[3] 张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透视与教育[ J ] .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8),98-100,109.
[4] 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 ] . 思想理论教育,2005(5) ,43 - 47.
[5] 何小霞:剖析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J] .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08(8),143-144.
[6] 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 J ] . 思想理论教育,2005(5) ,43 - 47.
范文三:发展心理学论文
论文资料系列 发展心理学论文
论文资料系列:发展心理学论文2009-02-18 18:37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200710400085詹国斌07应用心理学
摘要皮亚杰(J?PMA以1896一l980)是现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从二十年代起,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或认知学派。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皮亚杰认为他自己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现论。在心理学史上,他还列举过和他不同的一些理论,在这就不提了。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刺激到反应(s-E),而是刺激相反应间的可逆关系(SR);发展不是完全由外部刺激所控制,主体的组织活动和外界刺激中的联系同样重要。他后来把公式表述为s一(AT)一R,也就是说外界刺激神经主体认识结构的同化入后才产生反应,皮亚杰的学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图式(scheme)。这是指主体已有的结构(structure)(结构一词,皮亚杰是指心理的机能结构,而不是指组织结构,也即是说图式是儿童对?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生后头两年,皮亚杰称为感知运动图式。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Assimlation)、顺应(Accomodation)和平衡(Equi,brium)的机制而实现的。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现实的材料就被处理和改变,结合到主体的结构中去,或是说与现有的因式整合成为-体,这种对外部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主体对外部刺激中的联系的意识程度,也取决于它当时存在的结构所能同化的程度。当主体的行为从各个人面去适应外界要求时,图式就得到丰富和改变。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经过同化、顺应而达
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卞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小理就得到不断发展。
皮亚杰认为:分析内外因相互作用,即通过平衡而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四个基本因素:
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机体的成长,符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机能练习和最低限度的经验。成熟在发展的顺序不变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不能说明所有的发展,它只是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第二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获得经验的作用。皮亚杰认为经验有两种:?物理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概括出它们的属性;?逻辑数学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从而辩明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客体。逻辑数理结向来自动作的协调,而不是不可避免地来自客观物体。
第三个基本因素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但是,如果没有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作用将不生效。
第四个基本因素就是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一一平衡过程。前面三个因素不是简单凑起来就促进心理定向性的发展的,而是要通过主体内部的机制,这就是平衡过程。
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这-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加觉和动作问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一-6、7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丁表象。在模仿性游戏中,儿童以一物宋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以语言来称呼他。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儿
童能模仿早些时候看见过的动作,也说明表象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儿鱼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6'-7岁至11一[2岁。主要特征和成就: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分类和序列使物体成为有序6t系列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G 4.形式运算阶段(U、12岁一-14、15岁: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卑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车,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皮亚杰把感觉运动阶段又分为六个亚阶段,由于分的比较细,本论文不加详解。
二、对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评论价
如何评价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既有好的方面,也会有局限的地方。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一直是儿童发展领域最杰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的内外因相互作用从而使心理得到发展的思想贯彻了辩证法,大家对这一看法比较一致。但对皮亚杰是一个唯心论者还是一个辩证唯心论者,看法还不一致。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皮亚杰"图式"这一概念来源于康德,因而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要了解或评价皮亚杰这方面的观点,关键是要弄清楚他所说的图式究竟指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前面已提到,皮亚杰将儿童在最初级阶段所具有的图式标为感知运动图式。他认为:因式发展的最初出发点是有机体自发的总体活动。在这些总体活动中,有-个相对固定的和可预测的反射,如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经过练习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与这反射图式原来无关的感知和运动因素被结台进去,从而形成厂最初的习得行为习惯,如吸吹手指头,这时还没有智力活动。在与外部世界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讨程中,感知运动图式就发展起来,逐渐包括持久客体、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客观现实的内容。仅在这一阶段,这些还只是在感知、动作水平上来反映。这个感知运动因式就成为日后思维运算发展的基础,如在持久客体和物体的空间位移关系中,就有思维运算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守恒和可逆性的基础。在这个感知运动图式的基础上,儿童不断以动
作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地获得物理经验与数学逻辑经验,从而逐渐发展出与具体运算、形式运算有关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没有直接感知到物体却相信其依旧存在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感觉运动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上述皮亚杰关于图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应该说是符合唯物论思想的。他强调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我们从实践观点来看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一致之处。
但皮亚杰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智力只是由知觉派生的。他认为:表象、概念不是从知觉产生的,知觉不足以说明表象概念的来源.也不足以说明智力的发展强调知觉是唯一的来源,是忘记了动作。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认为:概念内容来自知觉,概念的形式也是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没有任何建成的结构,除知觉所提供的关系外,没有其他联结的来源。皮亚杰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存在的,来源于动作或运算。他认为概念不是单纯从知觉中经抽象概括而形成,除了知觉材料以外,它还和一个多少有点复杂的结构结合在一起。数学逻辑概念就是以一套从动作中抽象出来而不是从知觉的对象中抽象出来的运算为前提的。皮亚杰还认为:运算是可逆的,严格相加的,知觉是不可逆的,包括非
相加的组成。因此,智力不是来源十知觉,而是来源于动作。
在这里,皮亚杰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入的概念、思维反映超出了知觉的内容。这有正确的-面,人确实不是像镜子那样消极地反映现实,而是在积极地以各种活动、动作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同时,人的概念、思维确实反映了知觉所不能反映的许多复杂的抽象的关系。但从这两点出发,皮亚杰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他把从动作中得出的联系和从客体中得来的知觉对立起来,把表象、概念和知觉割裂开,认
为表象、概念不是从知觉产生的,从而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知觉。不是现实的复写。我们认为,从动作中得出的事物间的联系,从最初的反映形式来说,也是要通过感觉、知觉的,而且归根到底还是对客体和客体间联系的反映,如一物的数量与它的排列无关,这一逻辑数学经验,皮亚杰认为来自对该物作各
种排列的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不是来自该物本身。确实,儿童是通过对某物例如六块积木不断地进行各种排列,来发现不管它们是排成一列或固困,排成紧密的或松散的,它们总是六块。于是,在感知基础上经过概括,得出积木的数量与排列无关这一经验。但我们认为:这一经验虽不是直接反映积木本身的物理属性,却也是反映排列方式和数量之间的客观联系,因而还是对现实的复写或反映。因此,不能把从
动作中得出的联系与从客体得来的知觉对立起来。表象、概念,从抽象概括程度来说确实比知觉高,反映了知觉所不能反映的抽象关系,但不管它们多么抽象,从它们最初的根源来说,还是来源于知觉,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不能把表象、概念和知觉割裂开来,否认表象、概念来自客观现实。皮亚杰的观点在这些方面就违反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对皮亚杰理论的儿童发展的阶段沦,近年来有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有些人对皮亚杰以守恒等数理逻辑的公式来划分思维发展阶段有异议。有些人认为:划分明显的认知阶段是不可能的,因为改变测验的方法或实验的某些条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掌握守恒,同一个儿童也可以属于不同的阶段。有一些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儿童认知的发展.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知识的逐渐增多或技巧的逐步获得,这一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因此不可能划分阶段,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内于文比的影响,不可能有普遍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和阶段。
皮亚杰的守恒等指标,当然不是必须采取的划分思维发展阶段的唯-标准。但是,它确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阶段的标准。从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来看,皮亚杰的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他所揭示的现象是有规律地产生的.儿童思维从不守恒到守恒这样-个发展过程是存在的。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逐渐学会排除外部变化的干扰而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积。已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量变列质变的-个发展过程,冈而显示出一定的阶段性。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发展中阶段性和连续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但是,皮亚杰对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揭示不够。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持别是思维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到大量的材料,并作了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与过去西方国家心理
学家不同的-点,也是他最突出的一点,是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这包含了内因和外因,主体相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辨证法思想,因而是十分可贵的。皮亚杰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关于因式的起源、发展具体论述,也是符合唯物论思想的。但在动作、知觉、知觉相概念的关系上,他的有些观点违反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在年龄阶段的划分上,皮亚杰对各个阶段的质的特点阐述比较清楚,但对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注意不够,阶段划分有点绝对。
[参考文献][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第147-154页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1-105页 [3]李幼穂《儿童发展心理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第46-52页
范文四:发展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
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
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
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中质化方法评估标准的研究
百年来中国人事管理中研究运用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评估 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问题探微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思想述评
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从“方法”到“存在”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体验—探究性教学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 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
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中质化方法评估标准的研究
百年来中国人事管理中研究运用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评估 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问题探微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思想述评
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从“方法”到“存在”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体验—探究性教学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城市公共艺
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中质化方法评估标准的研究
百年来中国人事管理中研究运用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评估 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问题探微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思想述评
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从“方法”到“存在”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体验—探究性教学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城市公共艺术的心理学特征分析
我国心理学本科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中质化方法评估标准的研究
百年来中国人事管理中研究运用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评估 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问题探微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思想述评
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从“方法”到“存在”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体验—探究性教学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城市公共艺术的心理学特征分析
我国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和发展现状调查
回归真实的
范文五:心理学发展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摘 要:在国际上,行为实验是永恒不变的主流。无论观念的创 新,还是技术的完善,都需要借助行为实验。真正能够给心理学带来 重要推动的, 是极具启示性的行为证据。 人类的心理活动不能离开行 为互动而独存。 虽然上述的进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势头正夯, 但 行为实验是心理学发展不变的主流。
1.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 19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科学心理学 诞生前的历史,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以 及 19世纪后半叶之后科学心理学从孕育、 诞生到发展的历程, 包括时 代背景、学派纷争以及学派的融合等。
1.1心理学在德国的诞生
19世纪的德国,以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潮开始呈现下滑趋势, 而自然科学则是飞速发展的状态。 冯特想要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在哲学中的一些问题。 1879年,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 冯特早期的思想主要是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我们甚至可以说, 德国早期的心理学其实是哲学和科学的集合体。
在冯特等人正在准备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哲学的时候, 德国的另 一位哲学家布伦塔诺开始了他的反思。 并且提出了意动心理学。 屈尔 佩的思维心理学可能不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同时期的精神分析以及现 象学心理学则是影响了几代人。 (现象学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同时期, 都为 20世纪初,所以,美国的心理学发展似乎是绕了一个大圈子。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