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利州区三堆中学 焦番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等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第五章中的重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对平行线和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探究的,将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习效果,本节课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潜在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图形中准确识别同位角,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三角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究,体验在实验中抽象概括数学理论的过程,并通过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习惯;渗透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哲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寻找同位角以及例2例3的解答。 二、 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②合理设计数学实验;③适当运用直观演示;④例题教学采用“自主尝试—合作与讨论—教师引导与点评”的基本模式;⑤精心设计例题与练习 三、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1)有利条件:学生已学过相交线、平行线以及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知识并有一定的生活知识积累,并且对学习几何知识具有新鲜感,好奇心。
(2)不利条件:初一学生受年龄特征和认知的局限,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还不强,学习几何知识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定向意识、思想与方法上不够成熟。 2、学法指导
根据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注意知识的迁移,建立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攻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②注意学习目标,克服认知上的盲目性;③认真练习,巩固反思;④注重与同伴老师交流、合作,从而建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⑤积极参与实验与实践,并在实验与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概括。
(教具准备:活动木条、三角板)(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
1
四、 优化结构,说流程 1、情境导入
教具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几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②这些直线相交产生的角当中有一些什么角?
③当我改变这些直线的位置时,这些角是否变化? ④以同位角为例,你认为当转动到同位角有怎样的关系时,这两直线就平行了?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主题,体现“猜想-论述-运用”的数学思想)
2、在实验中进行再探究
活动1:如图(1)所示,将刚才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我们先固定b、c,量出∠1的度数(假设为30°),你认为当∠2等于多少度时,直线a、b就平行了?(操作与直观感受)
活动2:学生动手操作,用推平行线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b的平行线a(如图2)
让学生思考:①刚才实验的结果是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②产生这个结论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在推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③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由以上两个活动归纳出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板书):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 ∠1=∠2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判定一实际上是一个公理,公理是在实验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活动1、2的设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与感知的机会,通过活动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激发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合理的问题设计,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应用举例
例1 木工叔叔们用一种叫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请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教材十四页)
例2 如图(3),∠1=∠2=55°,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理由。
例3 如图(4)已知直线a,b,c被直线l所截,∠1=72°,∠2=72°,∠3=72°,说明a∥b∥c的理由。
2
(设计意图:①通过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新知的目的;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③例2例3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较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和建构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4、巩固练习 教学设计:根据练习所反馈信息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1)如图(5)所示,图中一对对顶角是( )与( );一对同位角是( )与( )。
(2)如图(6)所示,若∠1=∠2,则( )∥( ),若∠2=∠4,则( )∥( )。 (3)如图(7)所示,∠1=150°,∠2=150°,a∥b吗?
(4)如图(8)所示,∠DCA=149°,当∠ABE=( )时,就能使BE∥CD。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课外辅导和继续学习作准备。) 5、小结
采用学生归纳补充的方式,然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系统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
6、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布置作业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
(1)必做题:教科书16页习题5.2第1题第9题。 (2)选做题: ① 如图(9)所示,已知∠1=120°,∠C=60°,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
② 如图(10)所示,要使直线m∥n,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你有哪些添法?
3
设计意图: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分层要求,体现出分层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一定知识。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败得失,从而改进教学策略。 六、教学设计说明
1、 因为判定一是一个公理,所以我采用先猜想,然后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2、 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数学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3、 直观的活动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
4、 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并且又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建构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5、 注重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6、 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7、 精讲多练,既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更注重能力培养;
8、 反复强调判定一的条件与结论,养成学生严谨的态度,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调条理性,避免盲目性,做到有理有据,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4
范文二: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喀什市 东城三中 玛丽亚木古丽.库尔班)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让学生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因此这节内容在七~九年级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其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推到过程。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说学情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采用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
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应用新知,解释巩固 ——反馈应用、拓展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板书.
(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教学流程六个环节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平行线的定义
3.平行公里,平行公理推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问题1:你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吗?
问题2:如下图,在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这种画法并理解其中的道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讨论结果:(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用文字语言,几何语言表示)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是结合平行线的画法给出的,大部学生可能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但是学生并不明白画图的原理,由此可能会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画图,也不能理解三角板从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回忆和分析的时间。
判定方法2,3是采用了探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分析发现角与两直线平行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三个结论的三中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相互转化,尤其是符号语言,这是今后推理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积极性,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这一结论,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应用新知
探究新知环节中总结出每个判定方法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题,学生通过习题训练,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
后面又安排了表格与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又一次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1.已知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个点,如何用三角板画出直线的平行线?
2.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回顾所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6页习题5.2第1、2 题。2、选做题:P17 6、8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要求,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评价分析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可以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
2)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3)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思维和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4)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喀什市东城三中
玛丽亚木古丽.库尔班
范文三:《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开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平行线的判 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 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 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 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 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 的表示方法, 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 法。在前一节课, 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 了解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 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 。
因此, 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 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 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 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 种方法出现。 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 探究得到
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 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 因此本节学习时, 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 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 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 由此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 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 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 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 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 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 从实例出发, 让学生亲历观察、 发现、 探究、 归纳等一系列过程, 再现了知识的发生、 发现及发展的过程。 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 教学中, 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 当的启发。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 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 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 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 L1与直线 L2、 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 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 1=∠ 5,直线 L1与 L3又有何位置关系?
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 将会使学生产 生求知欲, 引发教学高潮。 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 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1、小组合作(每组 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 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 生,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 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 时候, 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 具不做任何限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而会 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 问其根据, 由学生自己进 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 画三折。
⑴ . 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 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 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 明。就比如第 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 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 如图所示, 用量角器量出∠ 1,∠ 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 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 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 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 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 因而可以利用的只 有∠ 2、 ∠ 3、 ∠ 4。 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 3=∠ 2, ∠ 4+∠ 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 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 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 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 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 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 高, 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 此时教师可
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 同时在黑板上给 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 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 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 这种方法巩固加深, 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 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 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 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 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促进学生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 意在对平行线的 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 课本练习 :如图,直线 a,b 被直线 l 所截,
⑴若∠ 1=750,∠ 2=750 ,则 a 与 b 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 2=750,∠ 3=1050 ,则 a 与 b 平行吗?根据什么? 2. 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图(1)∠ 1=1210,∠ 2=1200,∠ 3=1200;
图(2)∠ 1=1200,∠ 2=600,∠ 3=620。
对这 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 并说明理由, 因为题目简 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 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此时马上推出范例 教学。
例 2、 如图∠ C+∠ A=∠ AEC , 判断 AB 和 CD 是否平行?并说 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 无法解决问题时, 要添加辅助 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 这也会让学生 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 启发 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 应该要从已知和
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 然后再 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 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 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 1=∠ 2=∠ 3。填空:
⑴ ∵ ∠ 1=∠ 2()
∴ ∥ ()
⑵ ∵∠ 2=∠ 3()
∴ ∥ ()
2. 如图,已知直线 L1、 L2被直线 L3所截,∠ 1+∠ 2=1800。 请说明 L1与 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 手。
说明:练习 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 教师作注意 点补充; 练习 2由 3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同练, 对于个别基础 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 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 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 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 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 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 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 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 又高于生活, 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因此 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 让学生在一 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 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 课内有时间, 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 共同完成; 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 但是不 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 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 侧角仪, 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 (设河岸是两条直线) ? 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 C=600,∠ B= 时,才能在经 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 ∥ CD )。请写出理由。
5.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
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
⑴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 ⑵如果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 6. 布置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2.3.4
范文四:《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第2小节平行线的判定.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知识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同时,又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提供了条件和范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今后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另外,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渗透转化、归纳、演绎、类比以及公理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育的中心应实现三个转变: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实现第三个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学情的分析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定两直线平行三种判定方法;
?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进行说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 领悟归纳、演绎、类比和转化的数学
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公理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都可以
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因为它涉及
到无穷,我们无法考察到无限远的地方(我们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
成的角来判定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处理无穷问题的尴尬.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
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成为判断两直线平行行之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下一节,
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
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
解,对于说理所用的三段论的形式,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有些同学甚至认为
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教学
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
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
4(课时安排:共1课时
5(教具准备:三角板、自制课件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在小学的学习里接触过平行线,对于平行线的画法以及含义有了基本掌握.同时由于上一节课,再次学习平行线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平行线的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学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直观描述为主的阶段,因而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试验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或论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拟采用: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发现(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巩固、问题导入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1),数学定理和公理揭示
学生口答,然后教师课件展示突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1.问题(1).直线a,b被直线c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因而教师首先要了所截形成的八个角中,哪些是位置特点. 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作为公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理或定理组成部分的概
c(口答) 念.另外通过复习也能够
21帮助学生使新旧知识产生3 4a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改65b7变. 8
由于下面将要学习的2.问题(2).请同学们判断下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2),学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列各组的直线是否平行? 生独立思考,对于
行是一个扩大化的公理学生的回答教师先
( 我国20世纪20--30年 不作评价,而是出
代采用了《几何基础》的示佐尔内幻图和一
(1) (2) (3) 公理体系, 20世纪个图形的剪拼问
30--50年代使用3S教材, 题. 3.问题(3).我们如何判断两20世纪50年代至今考虑条直线是否平行? 学生接受能力采用扩大化
公理体系),学生主要的学4.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直观的东西并不习方式应当是顺应,因而如何利用角来判断两条直线是是可靠的,再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引入,使学生产否平行? (2),此时学生思想处在矛盾当生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
中.教师提出问题(3),引出本积极作好调整原来认知结
节课题. 构的准备,充分调动的一
些知识经验,为学习公理
做好准备.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 教师出示问题(4),课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
演示画法.然后学生动手实践,有限,我们将判定方法1,1.问题(4).请你用移动三角教师展示多位同学的画法.学生作为公理来处理,通过学尺的方法过已知直线b外一观察展示不同学生的画法,在教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点P画它的平行线a. 师的引导下逐步发现虽然引入运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数
的第三条直线是可以变动的,但学特征,突出了数学本质.P? 是不变的是只要保证了同位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亲身
b相等,就能保证两直线平行这一经历首先使学生根据自己
数学本质特征. 的经验信服公理所代表的
事实,理解公理的实际意
学生自己归纳出两直线平义.
行的判定公理.教师板书并投影2.学生动手画完后,投影展示
应用的书写格式. 几位同学不同的画法
3.比较不同画法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同位角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练习,教通过巩固练习有助于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巡视并不断纠正学生出现的学生加深对公理所代表的
错误,指导书写规范.最后学生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为下4.迁移应用:
展示. 一步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1)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法2奠定基础.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简介数所截,已知 ?1=130?, ?
学的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根据奥苏贝尔的不断2=130?, 直线a、b平行吗, c的、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和一组分化的策略,介绍一般的为什么? 1a不加证明的初始命题(基本公公理化方法有利于对本节
理)出发,应用严格的逻辑推理,课学习形成下位学习,有2b使某一数学分支成为演绎系统利于学生从一般到个别纵(2)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的方法,称为公理化方法). 向的组织,有利于学生保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持和迁移. 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利
用同位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还
能借助其他的角吗?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自学拓展 学生先通过观察获得: 内由于学生的推理能力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猜想.不强,本活动采用了填空1.真阅读课本14页,从第二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一方面为学个“思考“到方法2结束,并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提供规范生提供了规范的书写格式完成以下问题: 答案供学生参考.教师提问我们供学生模仿.另一方面为
是怎样得出判定方法2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1)如果 ?2=?3,那么a?b. 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度,为判定方法3的证明
请说明a?b成立的道理. 提供了借鉴,这样判定方
c师生概括有几种方法可以法3的证明就已经成为学 1判断两直线平行,进而教师提出a生的最近发展区. 3问题还可以借助其他角来判定 2b两直线平行吗?
理由:??2=?3 (已知)
?1=?3 ( )
??2=?_____(等量代换)
?a?b
( )
通过不断的归纳总(2)请写出根据内错角判定两
结,为下一步的学习不断直线平行的方法:内错角相
提供新的思维起点. 等,两直线平行.
2.归纳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四:类比探索 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分组讨通过前面对判定方法
论,接着学生展示.教师对出现2的学习和概括,学生已1(如图: ?2与?4满足什么的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给予纠经获得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关系时, a?b,请你说明理正.展示学生不同的证明方法,基本活动经验.鼓励学生由? c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最后教师给独立思考,勤于动手,从而
1a出规范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34 构.教师要对不同解法及2学生自己概括出根据同旁b时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内角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请写出根据同旁内角判定
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师生再次归纳解决问题用
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3(归纳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转化与类比
活动五: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概括,培养学生
投影展示. 的迁移运用能力. (1)知识方面:
(2)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
活动六:典例精析 学生独立完成,多名同学展本问题是一个开放问
示不同的做法. 题,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例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对三种判定方法的认识,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有助于增强三种判定方法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的联系. 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七:达标检测 学生现时独立完成,教师当堂评题目设置由易到难,
价. 层层递进,并且有与实际
E1.根据图形填空: 问题相结合的题目,能够A 4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D2 习需求. 13
BC 斯金纳认为在数学
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效(1)? ?1 = ?2(已知)
果要及时做出评价,而且
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通过? ____ ?_____ ( )
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其(2)? ?3= ?4(已知) 认知行,而且在情感上也
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 ____?_____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果的检测,有助于教师调
控教学方向,改进教学. (3)? ?C = ?ADE(已知)
? ____?_____ ( )
180:(4)? ?A + ? _____=
(已知)
? AB?CD
( )
(5) ??___+?
180:_____=(已知)
?BC?AD
( )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如图, 是 的延长
线.量得 (
(1)由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2)由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C,,D,180:(3) 由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3.在铺设铁轨时,两条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已经
,2知道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已标出的哪个角,就可以判断两条直轨是否平行?为什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八: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例题的
重复和照搬,而是与例题1(习题5.2 第1题、第2 题 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同
时又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2. 2.如图,用三块大小相同的. 的(含60?的)三角板拼成一
个不重叠的图形,图中的平行
线有几组,为什么,
四、 设计思想
本节课我充分考虑的数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处理了
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关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思维、主动构建.在
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又注重循序渐进地培养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概括,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突出了 数学的本质
.本节课的设计我科学地遵循了公理学习和定理学习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公
理的学习遵循了下列模式:观察实例 归纳事实 强化存储
回忆应用,并且在开始之初,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以顺应的方式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接纳公理.在教
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
发.
范文五: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
说课人:李岚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第2小节平行线的判定.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知识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同时,又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提供了条件和范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今后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渗透转化、归纳、演绎、类比以及公理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育的中心应实现三个转变: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实现第三个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学情的分析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掌握判定两直线平行三种判定方法;
?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进行说理.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 领悟归纳、演绎、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公理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因为它涉及到无穷,我们无法考察到无限远的地方(我们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处理无穷问题的尴尬.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成为判断两直线平行行之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对于说理所用的三段论的形式,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过程,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在小学的学习里接触过平行线,对于平行线的画法以及含义有了基本掌握.同时由于上一节课,再次学习平行线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平行线的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学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直观描述为主的阶段,因
而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试验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或论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学法采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发现(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我将给出两组线,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判断它们是否平行,再通过问学生是否知道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附稿)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我将用三根相的直线A,B,C,固定B,C,转动A,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再回答几个问题。通过操作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相互沟通,达到了扬长补短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我设置的几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位置关系联系起来,这样降低了难度,使学起来更轻松。 再回顾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可,让学生掌握这种画法并理解其中的道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积极性,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这一结论,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反馈应用,回顾新知
让学生通过习题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且进一步熟悉平行线地判定,让学生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从而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其次
通过问题来回顾,师生间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回顾所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我将对作业分层次,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这样便可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同时也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四、板书设计
此课时我将板书分成四块,第一块为引入探索,第二块为得出结论,第三块为习题巩固,第四块为互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