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私的巨人读书笔记
自私的巨人读书笔记
篇一: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我最近新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巨人的花园》。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读后使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述了孩子们很喜欢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而巨人却不让他们进来,并在花园周围砌起了石墙。春天到了,别的地方都有鲜花,有温暖,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第二天,当孩子们偷偷溜进花园时,巨人惊奇地发现,春天走进了他的花园。可是,当巨人赶走了孩子们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有一个孩子没有走,他在桃树下一伸手,桃树又长出了嫩芽,开出了鲜花。巨人终于明白了: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由于他自己的任性,冷酷地赶走了春天。于是,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他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感到非常幸福。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做人不可以任性、自私,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对事、对人。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帮助别人,而这些品德的培养需要我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宽容、乐于助人的人。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
这篇童话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讲的是从前有个巨人,他拥有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是村里孩子们的乐园。但是,有一天巨人旅行回来了,他不喜欢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大声斥责孩子们并叫他们滚出去,孩子们吓坏了,再也不敢来这座漂亮的花园里来玩了。很快,冬天来了,巨人孤独地度过了严冬。当村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又传来小鸟的叫声时,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有一天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发现春天来了,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纷纷逃窜,只有一个小男孩还站在桃树底下,他不怕巨人的斥责,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巨人终
于明白了,原来,换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只有那些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受人欢迎,从立于不败之地!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幸福、温暖和快乐!
篇二:《巨人的花园》的读后感
巨人的花园在孩子还在的时候是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可是好景不长。
篇三:《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写的童话,而我早已过了看童话故事的年纪,只因最近孩子听到这个故事,向我提了一堆问题,我又重读了一遍,对王尔德至纯至善,永难泯灭的童心感触颇深。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王尔德童话》语言纯正优美堪称典范,其意境高洁悠远益人心智,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领悟。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出天真、引导善良和美好,而成年人因为有了社会的洗刷,能够在如孩子般为这真善美而感动的同时,更会因为体会到美丽童话背后真正凄婉唯美的实质而落泪。王尔德童话值得向每一个童稚未凿的孩子、每一位葆有赤子之心的成人推荐。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拥有一个十分漂亮的花园,却舍不得把自己的花园与别人分享。许多孩子喜欢到他的花园里玩,而他却在花园四周且砌起了围墙,把孩子们赶了出去。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把春天和快乐也赶了出去,花园里只有北风、冰雹、雪和霜。一个人的生活本来就寂寞,再加上花园里没有春天,只有凄凉的寒冬,巨人一点也找不到快乐。后来,孩子们从一个小洞进来,把春天和快乐也带了进来。只有一个角落还被冰雪覆盖,因为一个孩子个
子太小,爬不到树上,于是醒悟的巨人走过去把那个最小的孩子也放在了树上。那个孩子亲吻了巨人。从此,巨人不再自私。几年后巨人渐渐地苍老了。一天,他又看到了那个孩子,孩子说他现在要带巨人去他的花园里玩,那是美丽的天堂。然后巨人就去世了?? 巨人变老后的那份慈祥与善良,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还有巨人帮助孩子上树的那一系列动作,让我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体会到了人的内心之美,善良之美。故事最后是一个凄美的结局,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美的东西都是让人忧伤的。” 这是一本劝人为善的书,告诉我们: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必须要善待他人。“亚圣”孟子曾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只有做到与人为善,才能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 历史上也有很多与人为善的事例。如宽容包涵的蔺相如,对待位居己下的廉颇的挑衅,与之为善,(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自私的巨人读书笔记)大度谦让,书写了千古流传的“将相和”美谈,造就了和谐的将相关系。面对经常因耿直进言而冒犯君威的魏征,李世民以宽广的心胸,与之为善,慎重思考他的意见,虚心采纳,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营造了传颂千古的君臣和谐关系。还有有“人民的好总理”**,有一次理发,他忽然咳嗽一声,结果理发师把总理的脸刮破了。理发师顿时变得紧张不安,以为总理会大发雷霆。可是与人为善的**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向理发师宽慰道:怪我在咳嗽之前没有给
您打招呼,不然就不会刮破脸了。一句暖人的安慰,让我们看到了**身上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正因为常怀善意,才赢得了人民的尊重,造就了良好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 大度宽容的蔺相如,心胸宽广的李世民,心怀善意的**,无不在为人处事中与人为善,最终赢得了尊重,化解了紧张,成就了伟业。人生之路漫漫,我们要始终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才能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人为善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理解、尊重、宽容、关心、帮助他人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也希望理解别人,假如你真诚地理解别人,会意外地发现你得到的理解要比过去多得多,而只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而不会理解别人的人,永远不会如愿以偿。因为理解是爱,爱是真诚而且是相互的。理解是一座桥梁,是填平人与人之间鸿沟的石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理解,才能做到善待他人。宽容精神是也是人必备的美德。人际交往中离不开你我他,更离不开宽容。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友情,没有了宽容就失去了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范文二:巨人的花园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巨人的花园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键字:读书笔记, 故事, 巨人, 花园, 这个故事, 冷酷,
《巨人的花园》故事的内容为: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他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们就在他的花园里玩,他的花园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巨人回来后,把孩子们都赶走了,结果冬天来到花园里久久不肯离去。最后一个小男孩让巨人明白了,唤来寒冬的正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童话里的巨人原先是自私的、冷酷无情的。他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欢乐地玩耍,他就很生气,因为他自己欣赏的,而不是给别人欣赏的。他几次赶走了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但在一个没有被他赶走的小男孩的帮助下,巨人把他的花园还给了孩子们,从此他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和孩子们一块享受着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有爱心,善于与别人分享快乐,自己才能更快乐。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你就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想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真是好样的!我替巨人感谢你!”
阅读相关文档:下次开船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光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小偷和她的母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暮光之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快乐王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布谷鸟的夏天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桥下一家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石头会开花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大地之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永远的西瓜小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珍妮姑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进取心决定孩子一生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苦才是人生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光辉的旗帜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狼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神秘的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党建材料】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范文三: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我们从何处来?将要到哪里去?
在达尔文之前的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的子孙,或者是跟神有某种关系,然后达尔文横空出世,拿着一堆动物的骸骨和化石,对狂妄自大的人类说:别做梦了,咱们不过是猴子的亲戚而已,咱们的老祖宗包括地球上一切卑贱的生物,咱们也终将被更高级的生物所代替。
达尔文的这些话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接受的,看看日本人就知道了,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爷爷辈曾经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都那么难,更何况承认自己是猪狗的后代呢?
不过《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当然作者自己也说,这种新思路甚至在达尔文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了,什么思路呢?那就是,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保护壳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保护壳,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
说得更简单一点儿,作者认为,咱们其实就是一辆坦克,而驾驶员就是基因。
不太好接受是吧?没关系,如作者所说,这只是一种思路而已,当然他觉得这种思路更加符合事实。
1
暂且接受这个观点,看由此出发能推导出什么结论。
首先,这个理论肯定了人类在生物界的特殊性。因为人类之前的进化,全是依靠基因的突变,这种方式漫长而无效率,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可以利用杂交等技术使得进化变得有方向性了,而更进一步,人类可以改变基因,创造出任何生物。
这个结论听上去有伦理问题,而且也很可怕呵呵,没关系,后面的结论大多是比较有意思的。
基因的寿命无限长,而它的载体却没必要很长。这是对生老病死的一种解释,因为只要有繁殖,基因就可以把自己延续下去,而我们--基因的载体,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那继续活下去也就没啥用了,所以当人完成了抚养未成年人的任务之后,就要面对死亡。
基因不会直接控制我们,而是生产出我们之后听之任之,就像程序员与电子游戏,程序员编出来游戏后就不做什么大的修改了,只要把它放到市场上就好,成功的游戏留在市场上卖钱。
一个社会的领导者总是少的,群众总是多的,厉害的人总是少的,受欺负的总是多的,因为基因博弈论证明,少数鹰派和多数鸽派是种群的最佳搭配方式。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基本论点
2
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生存机器或者叫生存载体,进化的关键在于基因的利益。基因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控制着生命体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利益,一个成功的基因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作者的原始汤比喻
30-40亿年前生命诞生初期的海洋就如同一个原始汤,里面包含一些简单的化合物: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聚积起来,在受到紫外线之类的能量影响后结合成更大一些的分子,由于没有细菌,这些有机分子可以存在很久。于是大量的有机物质就形成了浓稠的原始汤。
某一时刻一个分子突然获得了复制自己的特性,随着复制错误的产生和扩散,原始汤中的有了差异化的复制分子种群。更加稳定的分子寿命更长,并且有更长的时间去复制自己,于是形成了一个进化趋势。这些分子是不是有生命的?作者的解释是词汇仅仅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有生命的是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进行的一种分类。因此是否是有生命的定义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和演化等客观事实。
待原始汤中的自由有机分子降低到一定比例,复制分子的竞争开始了,那些变异出能够分裂其他品种的复制分子形成了进化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那些变异出能够将自己裹在一层蛋白质中以保护自己的进化趋势,这也许就是第一批细胞的成长过程。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制分子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上得以存在下去而采用的技巧逐渐改进,用以改良的时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经过40亿年古代的复制分子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今天,别以为它们还会浮游于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们已经放弃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的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与外界隔开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间接途径与外部世界联系,并通过遥控操纵外部世界。它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的真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分子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之为基因,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自然选择的颗粒度(最小单位)是基因
任何一个个体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而基因却能够生存很久。基因不会衰老,它一代一代的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也就是说仅有一份拷贝,因此在实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能实现进化的。你的子女自由一半是你,你的孙子孙女自由1/4是你,经过若干代,你的独特特性在你的后人中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即使他们还姓你的姓。
4
成功的基因并不一定是强大的基因,而仅仅是在群居协作条件下比其他对位基因能更好的操纵生命体去生存和繁衍基因。作者使用了说德语的划船手和说英语的划船手在教练心目中的能力作为比喻。
生存机器与机器人
生命体都是有目的性的,但是有目的性的却不一定是生命体,例如各种被委以使命的机器人。基因也控制着它们所属的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是像钢铁人那样人为操作,而是像给无人操作的机器人编写程序那样间接操控。因为时滞原因,它们只能事先部署,事后生存机器在独立操作时它们只能袖手旁观。作者用了《仙女座的A》中的故事来比喻:离我们200光年之遥的仙女座里又一个文明世界,那里的人们想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远方的世界去,但是,一切通信都需要太长的时间,等待对方的回应并保持通信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他们写了一份长篇电文,指导别人如何建造一台巨型计算机并为它编制程序。人类截获了电文并按照指示建立了巨型计算机,然而仙女座人实际上是想利用这样的巨型计算机进行殖民统治,这台计算机几乎把整个世界至于它的独裁之下。仙女座人并没有直接操纵地球上的事务,而是用这样一台计算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正如我们的基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大脑一样。
基因预测到,吃糖和交配可能对自己的生存有利,因此告
5
诉了大脑口中的甜味以及情欲亢进是有益的。但基因却不能预见到糖精和自慰也可能为它们带来满足。它们也没有能适应,在物资充裕的现代糖吃的过多的危害。
一些有趣的观点
基因库中在生命周期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比早期活动的致死基因稳定,因为年纪较大的个体如果至少经过若干次生殖之后,致死基因的作用才表现出来,那么它依然可以遗传给无数后代。因此,如果可以想办法让基因认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那么就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from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来自学优网
http://www.gkstk.com/ end#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文章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06168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无性生殖和一般生长无任何区别,二者都是简单的有丝分裂,因此整片榆树林可以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蚁群效应
蚂蚁、蜜蜂、白蚁的种群通过化学信号来互通情报,整个集体行动起来好像是一个单位,具备自己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KK的《失控》一书中把这种昆虫群体的集体行动称
6
为涌现。
在群居昆虫的群落里,大多数个体是不育的职虫。不朽的基因连续线只贯穿在少数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之内,它们和我们精巢和卵巢里的生殖细胞相似。而不育的职虫和我们的肝脏,肌肉和神经细胞相似。
一个群居昆虫的群落就是一个大家庭,其所有成员通常都为一母所生。有生殖能力的雌虫叫女王,它们不干其他任何事情,依靠职虫为它提供食物和保护。职虫从不繁殖,一般分为若干明显的等级,包括兵虫,大职虫,小职虫以及一些高度专业化的等级如蜜罐蚁。
蜜罐蚁的蚁群中,有一种工蚁不做其他工作,整天吊在巢顶上一动不动。它们腹部装满了食物,大的像电灯泡,其他工蚁把它们当作食品库。它们不再是作为个体而存在,而是为了集体的利益抑制自己的利益。
一只正常动物的躯体之所以受到操纵就是为了要生育后代以及抚养拥有同样基因的其他个体,以保证基因得以生存下去。只要我们接受了职虫都不能生育这个事实,它们的自杀行为以及其他形式的利他性或合作性行为就不那么惊讶了。自杀性的自我牺牲行为很少进化——工蜂从不生育自己的后代。它们全部的精力都用于照顾不属于自己后代的亲属从而保存自己的基因。一只不育的工蜂的死亡对它自身基因的印象,宛如秋天一颗树落下的一片树叶对树的基因的影响。
7
一个与此相反的观点是,职虫耕耘有生殖能力的雌虫,驱使雌虫提高繁殖能力以复制职虫的基因。女王制造出来的不是职虫的后台,但它们都是职虫的近亲。有实验证明,为女王提供食物和保护的职虫其实可以出于其自身的利益(传递更多与自己相同的基因)而实际上操纵一切。
觅母——文化基因
秦始皇不能够和一个现代中国人交谈,尽管我们和他之间大约仅有100代,而每一代人都能和其上一代或下一代人交谈。语言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化的,而且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
文化不是人类所独有,实验证明黑背鸥的歌唱曲目也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化的。
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觅母移植到我的思想中时,事实上我的大脑就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觅母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
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伊丽莎白二世是英王威廉一世的直系后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一个来自老国王的基因。我们不应该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及时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觅母)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
8
基因的延伸
基因作用于行为学:石蚕蛾的基因决定了它将造出哪种形状的房子。
寄生生物的基因也可以间接作用于寄主,而关键点是寄生生物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方式是否和宿主的基因相同。如果相同,寄生生物与寄主的目标一致:是帮助其宿主生存并繁殖。随着演化进行,它将不再是一个寄生生物,而将与宿主合作,甚至最终融入宿主组织,完全无法辨认其原为寄生虫。我们实际上是所有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遗物。更甚一步,如果寄生生物与宿主的基因共享一个离开方式:进入宿主的生殖细胞。这时哪些是宿主基因,哪些是寄生基因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生殖细胞是它们共同抵达未来的方式。
当我们感冒咳嗽时,我们通常认为这些症状是病毒行为的副作用。但某些情况下,它们更可能是病毒精心策划的方法,以帮助其寻得下一个宿主。
瓶颈生命循环
想象两种虚拟的海藻:瓶藻和散藻。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学习心得
散藻有杂乱无章的枝叶,这些枝叶时不时断落并漂浮而去。这种断落可以发生在支部任何部位,碎片可大可小。散藻的枝叶可以像断枝的正常植物一样重新成长,掉落的部位其实是一种繁殖的方法。
9
瓶藻的繁殖方式是释放单细胞孢子,由其在海里漂浮离去并成长为新的植物。这些孢子只是植物的细胞,和其他植物细胞没有区别。瓶藻没有性生活,子女所含的细胞只是父母植物细胞的克隆。
这两种海藻唯一的不同是:从散藻处独立的生物有许多细胞,而瓶藻释放的永远是单细胞。
这两种植物让我们看到瓶颈生命循环和非瓶颈生命循环的根本不同。瓶藻的每一个后代都是通过挤压自己,经过单细胞瓶颈繁殖而成。散藻则在生长之后分为两截,很难说是传递单独的后代还是其已包含许多单独的生物。
可以看到,散藻的繁殖与生长方式是相同的,事实上它基本不繁殖。而瓶藻则在生长和繁殖之间划分了清洗的界限。
瓶颈般的生命循环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回到最初的原点称为可能。
document.write(??);
tanx_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tanx_s.type = “text/javascript”;
tanx_s.charset = “gbk”;
tanx_s.id = “tanx-s-mm_10011797_2351313_23454915”;
tanx_s.async = true;
10
tanx_s.src = “http://p.tanx.com/ex?i=mm_10011797_2351313_23454915”;
tanx_h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if(tanx_h)tanx_h.insertBefore(tanx_s,tanx_h.firstChild);
结尾
即使在今天,不是所有基因的表现型作用都只限制在其所在的个体生物内。理论上,也在实际中,基因跨越个体生物的界限,操纵体外世界的物体,包括无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体,遥远距离外的事物。我们只需要一点想象力,就可以看见基因端坐于延伸表现放射网的中心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都处于这张影响力网中的节点,这些影响力来自许多生物体内的许多基因。基因的触及范围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世界是一个十字,是有狙击的基因指向表现型作用的因果箭头,或远或近。
物理学的时间箭头是是熵增加的方向,曾有科学家定义生命为:可以减少熵的事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宇宙的物理学定律与基因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注:本书作者自始至终强调不能把基因看做是自觉地有目
11
的的行为者,但是,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它们的行为好像是带有目的性的。凡是存在有性生殖的地方,每一个基因都同它的等位基因进行竞争,这些等位基因就是它们争夺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对手。
12
范文四:《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1976年出版,作者是理查德·道金斯。区别于以往的个体选择论、群体选择论、物种选择论,道金斯以发生在最低级水平上的选择——基因选择出发来解释进化论。本书的论点是,一切生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生存机器,都是基因的奴隶,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存基因。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本书的标题是“自私的基因”,然而这并不是一本论述人的私心的书,这本书讨论的重点更多的在生物的利他主义上。基因的“自私”,就是基因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为了追求自己的长存,所以也只有自私的基因才是“好”的基因。
作者在开篇就明确了其目的是在于研究自私行为及利他行为在遗传生物学上的意义。并强调本书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也不参与“人的本性对教养”的辩论。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有些人也许仅仅因为对“自私的基因”这个标题就产生某些误解,认为本书是论述人的自私,认为作者提倡一种自私的道德观。然而作者仅仅是在阐述一个事实,一个生物如何进化的事实,而不是人类应该怎样去行为。
第二章 复制基因
“如果一组原子因受到某能量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稳定的模型,他们往往倾向于保持这种模式。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不过是选择最稳定的模式并抛弃不稳定的模式罢了。”(16)
作者以“原始汤理论”叙述了生命的起源。“原始汤”就是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富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质的海洋,经过诸如太阳闪电之类的能量影响后会形成一些大有机分子。这些大有机分子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个非凡的分子——这就是复制因子。这种复制因子在其不断的复制扩散过程中,由于复制的错误产生了好几个不同品种,复制错误是进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复制错误可能促使分子产生更高的稳定性,复制错误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改良方式。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那些具有“准确复制”、”长寿”、”快速复制”特性的分子。
当复制因子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原始汤中的营养物质已经不足以维持这些复制因子了,此时就会产生竞争。由于竞争的产生,复制因子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用更巧妙更有效的方式加快自己的进化。一些因子开始使用化学方法分裂对方的分子,并利用分裂出来的构件来复制自己。经过40亿年的进化,这些基
因已经安稳的寄居在了“机器人”之中。
“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之中,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22)看到这里,简直有些绝望。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活着唯一目的就只是为了基因的长存吗。因为基因是自私的无情的,那么作为基因的生存机器也应该是自私的吗。但了解到后面的内容时情况又有了些乐观。所谓的“机器人”,是指一个具有情感的机器。假设我们真的是“机器人”,那么基因只是创造了我们,并同时为我们设定了一道指令——存在的终极理由就是保存它们。但它们并不能控制我们,我们仍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如果我们的意志足够强大,也可以违背这道终极指令。
第三章 不朽的双螺旋
本章作者首先论述了基因是如何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基因通过不断的复制以及简洁的监督制造蛋白质,能够间接地控制胚胎发育。制造人体的过程是及其复杂的,所以基因在控制胚胎发育方面并不是那么的自由,它们必须相互合作配合。
其次又说明了一个“好”的现代基因所需具备特性。第一,由于现代基因的生存机器都是机器复杂的,所以基因们必须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那么在这个环境中能够与其他基因更好地配合的基因,往往可以得到好处。比如,食草动物需要偏平的牙齿以方便磨嚼,而食肉动物则需要锋利的牙齿。一个影响偏平牙齿形成的基因,在食肉动物的基因库中是“坏”基因,而在食草动物的基因库中就是“好”的基因。第二,一个“好”的基因必须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是指,牺牲他者的生存机会而增加自己的生存机会,并不暗含任何道德层面的意义。第三,一个“好”的基因必须是能够长存的基因。基因的长存是通过生存机器的繁殖而使自己的复制基因传递下去的,所以它们至少具备将他们的生存机器的死亡推迟到生殖之后的能力。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推论,关于延长人类的寿命。既然基因具有推迟生存机器的死亡至生殖之后的能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慢慢推迟自己的生殖年龄来延长自己的寿命?照此理论是可行的,可是估计不会有人来实行这样一种耗时又见效及其慢的方式。
最后,论述了有性生殖的益处。无性生殖如此的简单方便,我们为何要选择极其复杂的性活动来进行生殖呢。“对于现代复制基因,基因库有的保留地起着原始汤对于原始复制基因所起的同样作用。性活动和染色体交换起着保持原始汤的现代相等物的那种流动性作用”(49)有性生殖有着原始汤的流动性作用,性
活动和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使得基因库不断被搅混,提高了基因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基因的进化。
那么为什么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实体的差别性生存。为了使这种选择性生存对世界产生影响,每个实体就必须以许多拷贝的形式存在,而且至少某些实体能够以拷贝的形式生存相当长的一段进化时间。”(37)个体、群体、物种都不具备此种特性,只有基因是可以以拷贝的形式一代代的传下去。例如,如果对基因做某种改变,那么这种改变就会被该基因稳定下来并传递下去;而个体则不会,一只老鼠的尾巴不幸断了,但它的后代仍会长出尾巴。
第四章 基因机器
生存机器的行为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例如动物寻找食物、配偶或迷路的孩子,在这里并不讨论其行为是否具有意识。
基因间接控制生存机器的行为。由于动物的行为具有快速性,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时间又漫长(如胚胎的孕育),所以基因对生物的控制具有时滞性。基因对生存机器发出的指令并不是具体细微的,只能是全局性的策略或各种生存技巧。所以基因就要提前对未来作出预测,保证发出的指令能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否则生存机器就可能陷入毁灭的危险。
那么基因如何进行预测。为了降低预测风险应首先赋予其生存机器学习能力,告诉生存机器那些东西意味着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遇到可以带来好处的事就可以重复进行。预测未来一个方法就是模拟,例如军事演习,模拟考试。。。
“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终于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其所以如此,在我看来,是当代生物学所面临的最不可思议的奥秘。没有理由认为电子计算机在模拟实施具有意识的,尽管我们必须承认,有朝一日他们可能具有意识。一时之所以产生也许是由于大脑对世界的模拟已达到了如此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致把他自己的模型也包括在内。”(65)
“我们可以把意识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也就是说,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他们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
利他行为与自私行为都在基因控制之下。蜜蜂腐臭病研究为例,基因可以操纵某种行为,蜜蜂的“揭盖子”“仍幼虫”行为。
第五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对于某个生存机器来说,另一个生存机器(不包括前者的子女及近亲)是他
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利用。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
动物间的进犯行为是具有策略性的。将竞争对手杀死然后吃掉,似乎是生存机器最好的策略。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毕竟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的例子存在,并且将对手杀死其本身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的,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 。”
基因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的状态下“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库中的其他背景下工作得好。
渐进的进化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稳步向上爬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系列从一个稳定台阶走上另一个稳定台阶的不连续步伐。
完整的浑然一体的躯体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们是一组进化上稳定的自私基因的产物。
第六章 基因种族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这种个体的利他主义仍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父母之爱也只不过是近亲利他行为的一种。
为了方便,采用亲缘关系指数来表示两个亲属之间共有统一基因的机会。同卵孪生兄弟姐妹(1),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和子女(1/2),祖父母和孙子孙女(1/4),第一代堂兄弟姐妹(1/8)。为了使利他行为得以发展,利他行为这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小于受益者得到的净收益和亲缘关系指数的乘积。由于动物在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不可能进行如此复杂的演算,所以它们只能根据某些表象来对亲缘关系作出估计。当然对亲缘关系的估计也是有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的,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对亲缘关系估计能力高的基因。
“就利他行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懂得这个事实就懂得在自然界中,父母之爱为什么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要普遍以及真诚的多,也就懂得为什么对动物而言其自身利益甚至比几个兄弟更为重要。简单地说,我的意思是,除了亲缘关系指数以外,我们还要考虑”肯定性”的指数。尽管父母子女的关系在遗传学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比兄弟姐妹的关系来的密切,但他的肯定性就大得多了。”(118)
第七章 计划生育
本章主要探讨个体生存机器对于是否生育新个体如何做出决定。
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他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
第八章 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的生存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父母是否应该对子女一视同仁?从遗传观点来看,一个母亲同其所有的子女的亲缘关系都是一样的,他不应有任何宠儿。如果她事实上真的有偏爱,也是因为年龄或其它不同条件所造成的预期寿命的差异。
亲代与子代的矛盾。理论上来说,亲代对其子女的投资都应该是相同的。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总是希望自己得到的资源更多。因此子代总是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更多投资,欺骗、说谎、利用、甚至残害同胞。
第九章 两性战争
生育同等数目的儿女的策略,是一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作为自私的机器,配偶双方都“希望”儿子和女儿的数目均等,这一点没有争议。分歧在于,谁将承担抚养这些子女的主要责任。
由于雌性一开始就以其大二营养丰富的卵子付出了比雄性多的投资额,因此做母亲的从怀孕的时刻起,就对每个幼儿承担了比做父亲的更大的“义务”
家庭幸福策略,大丈夫策略(累赘原理)
男人大多倾向于杂交,女人大多倾向一夫一妻
第十章 你为我瘙痒,我就骑在你头上
本章讨论“相互利他行为”,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群居动物。种群可分为生育者和抚养者,前提是近亲。
职虫不育性的进化起源,如何实现其基因传递。
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现象。
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即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遗传进化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发生的进化现象之中的一种而已。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为其自身利益而利用文化环境的觅母。
觅母和基因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强,但他们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例如独身主义大概是不能遗传的。
人类还有一种非凡的特征——表现出真诚无私的了利他行为的能力。
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即使我们着眼于阴暗面而嘉定人基本上是自私的,我们自觉的预见能力—在想象中模拟未来的能力—能够防止自己纵容盲目的复制基因干出那些最坏的、过分的自私行为。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第十二章 好人终有好报
“囚徒困境” “善良” “宽容”
成功的策略往往取决于你对手的策略。
“非零和博弈”
吸血鬼蝙蝠。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终有好报。
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性
自然选择会偏爱某一些基因而摒弃另一些基因,这取决于基因的作用结果—表现型,而不是基因本身。
“延伸的表现型”的中心法则:动物的行为倾向于最大化此行为基因的生存,无论这些基因是否在作出此行为的动物体内。
基因的表现性作用对象并不限于此生物个体,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无生命体或有生命体。
寄生生物与寄主
个体如果想成为有效的基因载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所有其中的基因提供相同的概率的、通往未来的出口道路。
作为一个读书甚少的文科生,初读此书,虽然只能略懂表面皮毛,但也是深受震撼。首先,人类只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基因长存。
原来基因可以控制这么多事情!比如除了头发、眼睛的颜色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类表面现象,基因还可以操纵生物的行为以及它们采用的策略。以动物为例,“如果你是留驻者,进攻;如果你是闯入者,退却”这也是基因或者说是自然选择影响所采取的策略?生物之间的利他行为也只是因为利于基因的繁殖。
第二个是关于文化的传播。道金斯认为文化是一种以与遗传相类似的方法进行进化的。文化是一种以进化的方式来传播,文化也是无意识的,也是自私的。文化是以觅母(meme )为基本单位进行传播。人类的构成=基因+觅母+自觉地预见能力(意志?)+。。。。人类还有一个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
第三就是最后一章,基因的延伸。存在于一个生物体的基因可以作用于其他的生物体。动物搭建房子,也是基因的延伸表现型。
“自私的基因”中“自私”一词,指的是基因是自私。所谓基因具有自私性,就是基因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为了追求自己的长存,也只有自私的基因才是“好”的基因。
范文五:读书笔记:《自私的基因》
2015-05-20 14:08:01
自私的基因
【英】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科学家,1941年出生于肯尼亚的一个农学家的庭院,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长成后回祖国就读于著名的牛津大学,在动物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廷伯根指导下读研究生,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70年起,回到牛津大学担任动物学讲师,1989年任动物学荣誉讲师,后提升为教授,成为廷伯根的学术继承人。1976年,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这本书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在欧美社会轰动一时,道金斯的名声因而大噪。
道金斯也是全世界知名的科学普及作家,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延伸的表现型》、《盲人钟表匠》、《伊甸园外的生命之河》等书。
【序?自私是不是进化的动力?邱仁宗】
在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中,进化的单元是什么,在生物学家中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进化的单元是个体,还是群体?1966年威廉姆斯(G.C. Williams)在他的《适应与自然选择》(Adap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A Critique of Some Current Evolutionary Though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一书中提出,基因是选择的单元。按照他的意见,有资格作为选择单元的实体必须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基因和无性生殖的个体具有这种性质,而有性生殖的个体和群体则不具备这种性质。这就使基因成为比个体更基本的东西,而个体则与群体一样成为稍纵即逝甚至无关的东西。1976年里查德·道金斯发表他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书,引起生物学家的轰动。他率先提出“自私的基因”这一新颖的、引起争论的概念,实际上是将Williams的概念放大和延伸,发展成为“自私基因理论”。
【1978年初版序】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为一种被称为基因的自私分子而被隐蔽地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载体。这是一个一直使我震惊不已的事实。
我是一个行为生态学家,动物行为是本书的主题。
【1989年新版序】
事实上,自私的基因这一认识隶属于达尔文理论,虽然达尔文不曾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它,但我相信他会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实际上,这是新达尔文主义正统逻辑的延伸,并且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的东西。新达尔文主义着眼于个体,却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的本性。
在达尔文理论中,“自然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我的观点是,人类对“自然选择”的认识也有两个方式:从基因的角度或是从个体的角度。假如我们正确地理解的话,它们是等价的,是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认识角度。
【第一章?为什么会是人类呢?】
当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具有领悟和理解自身存在的能力时,它才算真正成熟。
我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自私”与“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本质。
我们在这本书里讨论的主题是,我们及其所有的动物,都是由基因制造的一部机器。
我的观点是,成功的基因的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常常会导致个体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滋生出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和“有限的”的字眼。尽管我们在理性上感到这是难以置信的事情,但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共同的意义”等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
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们讨论的只是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
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是我们也可以不做它的终身奴隶。
我在本书中还不准备探讨的另外一点是,在自然属性与教养培育的论辩中,本书不打算参加任何一方或支持任何一方的观点。
如果你认真地研究了自然选择的方式,你就会得出结论,凡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产生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自私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预期:当我们观察狒狒、人类或者其他所有的生物行为时,这些行为应该都是自私的。
假如我们的这些预期被证明是错误的,也许我们观察到的人类行为确实是利他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面临着一些令人感到迷惑和需要阐明的事情了。
这里的所谓“利益”是指“生存的机会”。
不过,在新达尔文主义理论里,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对生存几率影响很小的变化,也可能对生物进化产生重大的作用,因为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世界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使这些变化发挥其影响。
我们定义利他或自私,主要是指行为上的意义,而不是指主观上的意义。
我们关于自私或利他的定义只是针对生物行为的效果而言的。这些效果是否会提高或降低“利他者”或“受益者”的生存环境与条件,这些才是我们关心的。
我们将利他或自私的定义用于实际行动时,必须注意它们的效应是明显的才行。我们若很肤浅地看待一种生物明显的利他行为时,我们就会直观地认为,利他者一定会牺牲自己,才能使受益者生存。其实,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一旦当我们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生物这些明显的利他行为时,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出于自私的伪装。我要再一次声明,我绝不是说它们的潜在的动机都是自私心理。我认为,它们的行为对生物生存的可能性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同我们原来设想的刚好相反。
我不想以说故事的方式来阐明一个论点。那些经过认为选择的例子从来就不是任何有价值的概括的重要证据。这些例子只是用来说明在生物个体的水平上,利他性行为与自私性行为的含义是什么。本书将阐明的是,怎样运用“基因的自私性”这一基本法则来解释生物个体的自私性与生物个体的排他性。我先要澄清一个错误,它是人们在解释利他性时常犯的一个特别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前面提到的,生物会“因进化而去做有利于种族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念开始如何渗入生物学领域的是显而易见的。
在涉及利他行为时,“适者”是什么?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说的生物竞争是物种竞争的话,那么个体就是这种竞争的牺牲品和马前卒。为了整个物种的更大利益,个体就只能为其牺牲自己。用更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一个物种或群体同另一个物种或群体相比,其灭绝的可能性的大小,就在于它们之中的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大小。因此,这个世界多半要由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群体所占据。这就是瓦恩·爱德华兹在他的一部名著中公诸于世的“群体选择理论”。
对于上述争论,“个体选择论者”大多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即使在利他主义的群体中,几乎可以肯定也会有不同观点的人,它们拒绝做出任何牺牲。假如有一个自私的叛逆者准备利用其他人的利他主义的话,按照定义,它就会比其他群体成员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性的倾向。这样的自然选择,经过几代之后,利他的群体将被其他自私的群体所包围湮没,利他的群体同自私的群体也就没有办法分辨了。这里,我们假定一开始时存在有一个没有叛逆者的纯粹利他主义的群体,尽管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从中很难看出会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自私的个体的移入,通过相互婚配又会污染其他利他群体的纯洁性。
个体选择论者甚至会认为,只要群体中有一些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远见,它们就会察觉到自己的长远利益是克制自私和贪婪,从而避免整个群体的灭亡。
我认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研究生物进化论,以从生物的最低层次的选择入手最为合适。在这一点上,我深受威廉姆斯的名著《适应与自然选择》的影响。
我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生物单位,也就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即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从严格的意义来说,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这一基本的遗传单位。
【第二章?复制基因】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其实就是稳定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table)这一宇宙普遍法则的一个特殊情况。整个宇宙为稳定的物质所占据。所谓稳定的物质,是指那些原子的聚合体,它们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或普遍性而被人们赋予一个确定的名称。
我们周围那些看得见的物质,以及那些需要我们作出解释的物质,包括岩石、银河、海洋的波涛等等,在大小不同的程度上都是一种原子的模板。
如果一组原子在受到能量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稳定的模板时,它们往往倾向于保持这种模板。最初的自然选择形式,不过是选择那些稳定的形式并且不断抛弃那些不稳定的形式罢了。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大约在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里富含营养物质,如同“原始营养汤”。
需要指出的是,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晚近的事情。所以,在那些没有破坏者的日子里,有机大分子可以在日益稠浓的原始海洋——“营养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间,一种全新的“稳定性”产生了。在以前,原始营养汤里,很可能并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种特殊类型的复杂分子,因为每一个分子都要依赖于那些碰巧产生特别稳定结构的分子构件。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它必然会迅速地在海洋里到处扩散它的拷贝,直至较小的作为构件的分子日渐稀少,其他较大的分子也就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形成了。
现在,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肯定会发生差错。
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后就会安于现状,不像其他分子那样易于分裂。在原始营养汤里,这种类型的分子将会相对地多起来,这不仅仅是“长寿”的直接的逻辑后果,而且是因为它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复制自己的拷贝。因此,长寿的复制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假定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在分子的种群中就会出现一个朝着寿命变得更长的“进化趋向”。
其他的条件可能是不相等的。对某一品种的复制基因来说,它具有另外一个甚至更为重要的特性,这些为了在种群中传播的特性就是自我复制的速度或“生育能力”。
复制基因分子肯定会选择的第三个特性是复制过程的准确性。
我们认为,总的说来,生物进化在某种含糊的意义上似乎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因为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事实上,世界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想要”进化的。生物进化纯粹是偶然发生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复制基因(以及当今的基因)都会不遗余力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现在,原始营养汤里已存在一些分子的稳定品种。[觅丫注:即前面提到的三种]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原始的复制基因分子称为“有生命的”呢?这是无关紧要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确是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因为任何导致产生更高一级稳定性的复制错误,或以新方法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都会自动地得以延续下来并成倍地增长。生物的改良的过程是积累性的。
能够生存下来的复制基因都是那些为自己构造了生存机器以安居其中者。
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保存它们或许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其实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第三章?不朽的双螺旋】
我们和所有的生物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人们称之为DNA大分子——的生存机器。尽管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大相径庭,复制基因却总是复制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开发和利用。
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和作用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
基因控制胚胎发育的事实在生物进化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基因对于自身的未来生存至少要负有部分的责任,因为它们的生存要取决于寄居的环境以及怎样帮助构造人体的效能。
相互竞争的分子之间那种凭借各自的长寿、生殖力以及精确复制的能力来进行的自动选择,像在遥远的时代一样,仍在盲目地、不可避免地继续着。
生物的有性生殖具有混合基因的作用,就是说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只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性运载工具。
从长远来讲,我们把整个生物种群的基因统称为“基因库”还是意义重大的。
遗传单位越短,它生存的时间——以世代计——可能就会越长,特别是它被一次次交换所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以基因这个词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其单位之小足以延续许多代,且能以诸多拷贝的形式在周围散步。
严格地说,对于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本书既不应叫做自私的顺反子,也不应叫做自私的染色体,而应该命名为有些自私的染色体长段和甚至更加自私的染色体短段。可是,这样的书名至少是不那么吸引人。我是把基因描绘成能延续许多世代的一小段染色体,因此,我以《自私的基因》作为本书的书名。
自然选择的最普遍形式就是指生物体的有差别性的生存。某些生物体生存下去了,而另一些则面对死亡。但是,为了使这种有选择性的死亡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必须满足一个附加条件,即每个生物题必须以进行多重拷贝的形式存在,而且至少某些生物体必须具有一种潜在的能力,能以拷贝的形式生存一段相当长的进化时间。我们认为比较小的生物遗传单位具有这种特性,而生物个体、群体和物种却没有。
在每个生物体仅有一个拷贝的情况下,在生物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可能实现进化的!
我要说明的这一点是,理论家们在解释性的进化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至少在某些方面是由于他们习惯于认为,生物的个体总是想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生存下来的基因的数目这一想法在作怪。
但是,如果人们遵循本书的论证方式,并且把个体看做是由长寿基因组成的临时同盟所建造的生存机器,上述佯谬就不再那么自相矛盾了。
所谓进化,就是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变多而另一些基因则变少的过程。当我们希望解释生物的某种特性,如利他性行为的演化现象时,最好简单地问我们自己:“这种特性在我们的基因库里,对基因频率的变化会有什么影响?”
【第四章?基因发动机】
我倒宁愿把生物的躯体视为基因的殖民地,把细胞视为便于基因进行化学活动的工厂和作坊。
尽管我们可以把躯体称为基因的殖民地,但就它们的行为而言,各种躯体确实又无可否认地具有它们自己的自主特性。
除非另作说明,“利他行为”与“自私行为”都是指某一个动物个体对另一个动物个体的行为。
本章论述生物的行为,即生存机器的动物分支广泛利用的那种快速动作,动物已经变成活跃而有进取心的基因运载工具——基因机器。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我在这样说的时候,不仅指的是生存机器似乎能够深思熟虑地去帮助动物的基因生存下去,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我指的还是生存机器的行为和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更为类似这一事实。
基因也同样控制它们所在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像直接用手指牵动木偶那样,而是像计算机的程序编制员那样通过间接的途径来控制它们。基因所能做到的也只限于事先的部署,以后在生存机器独立操作时它们就只能袖手旁观了。为什么基因如此缺乏主动精神呢?为什么它们不把缰绳握紧在手,随时随地指挥生存机器的行为呢?这是因为生物发展和运动的“时滞”所造成的问题。
正如扬格所指出,基因必须完成类似对未来作出预测那样的任务。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上,对未来作出预测是有一定风险的。生存机器的每一决定都是赌博行为,基因有责任事先为他的大脑编好程序,以便生存机器的大脑作出的决定大多数能够换取积极成果。在生物进化的赌场中,赌徒们使用的筹码是生存,严格说来,是基因的生存。一般地说来,作为更合乎情理的一种近似的说法,也可以说是生物个体的生存。
意识之产生也许是由于大脑对世界事物的模拟已达到如此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至把它自己的模型也包括在内。
不管意识引起了哪些哲学问题,就本书的论题而言,我们可以把意识视为一个生物进化趋向的终点,也就是说,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脑子不仅负责管理生存机器的日常事务,它也取得了预测未来并做出相应安排的能力。它甚至有能力拒绝服从基因的命令,例如拒绝生育它们的生育能力所容许的全部后代。
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其行为施加最终的影响。以后怎么办,一切则由生物的神经系统随时作出决定。
为使某种行为模式——利他的或自私的——能够演化,基因库内“操纵”那种行为的基因必须比“操纵”另外某种行为的、与之匹敌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有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生存机器对另一个生存机器的行为或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施加影响的时候,前者就是在和后者进行沟通。这是一个我并不打算坚持为之辩护的定义,但对于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一些问题来说,这个定义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我所讲的影响是指直接的、偶然的影响。
每当一个生物联络系统逐渐形成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风险:即某些生物利用这个联络系统来为自己谋私利。由于我们一直受到“物种利益”这个生物进化观点的影响,因此我们自然首先认为说谎者和欺骗者是属于不同的物种的:捕食的动物,被捕食的动物,寄生虫等等。然而,每当不同个体的基因之间发生利害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说谎、欺骗行为以及将沟通手段用于自私的目的的情况。这些也包括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
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要牵扯到某种利害冲突,所以,从一开始,一切动物的沟通行为就含有某种欺诈的成分。
【第五章?攻击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其中包括充分利用相同物种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的基因。
动物间的搏斗是一种手持钝剑或戴着手套进行的搏斗。威胁和虚张声势代替了真刀真枪。当胜利者看到对手有投降的表示时,它不会像我们幼稚的理论所能断言的那样,会给投降者以致命的打击或撕咬。
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竞争体系内,除掉一个对手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其他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比你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凡是生物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都采用某一策略,而这种策略又优于其他策略,这种策略就是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或ESS。这一概念既微妙又很重要。换言之,对于大多数生物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随着生物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种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成为整个生物群体的行为模式,任何生物偏离ESS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人类能够结成各种同盟或集团,即使这些同盟或集团在ESS的意义上并不稳定,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却是有利的。这种情况之所以可能,仅仅是由于每一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运用其预见能力,从而懂得遵守盟约的各项规定是符合其本身的长远利益的。
即使矛盾的策略可能在生物发展上是稳定的,但它大概也只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只有矛盾策略的搏斗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合理策略的搏斗者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平均盈利。
习惯于赢得个体就越是会赢,习惯于失败的个体就越是要失败。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即使开始时生物个体的胜利和失败完全是偶然的,它们也会自动归类形成等级。这种情况附带产生了一个效果,即群体中激烈的搏斗逐渐减少。
狮子之所以不追捕狮子,是因为如果它们那样做的话,对它们来说就不是一种ESS。同类相食的策略是不稳定的,其原因和前面所举例子中的鹰策略相同。遭到反击的危险性太大了。在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的竞争中,这种反击的可能性要小些,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被捕食的动物要逃走而不反击的道理。这种现象可能源出于这样的事实,在不同物种的两只动物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对称现象,而且其不对称的程度要比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大。
生物竞争中的不对称现象凡是强烈的,ESS一般是以不对称现象为依据的有条件的策略。
史密斯的ESS概念使我们第一次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实体所构成的集合体,如何最终变得像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现在ESS概念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纯粹是在独立基因的水平上进行自然选择,同样也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而这些基因并不一定非得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相连接在一起的,这就是ESS概念的力量所在。
我们曾说过,能够建造高效能的生存机器的躯体的能力,是一个基因成为优秀基因的标准,这是一种初步的近似认识。现在,我们需要对这种说法加以修正。基因库是由一组生物进化上稳定的基因所形成,它们形成了一个不受任何外界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库。绝大部分的基因突变、重新组合或来自外部出现的新基因,很快就受到了自然选择的惩罚,这组生物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则重新得以恢复。有些新基因侵入一组稳定的基因偶尔也会获得成功,即它们能够成功地在这个基因库中分布开来。然后,又出现一个不太稳定的过渡阶段,最终又形成了一组新的进化稳定的基因,生物也就发生了某种细微程度上的进化。
每一个基因是根据其“成绩”被选择出来的。但是,对待成绩的判断则是以这个基因在一组生物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即现存基因库的背景下的表现为基础的。
【第六章?基因种族】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生物个体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
像绿胡须这种任意选择标志,不过是基因借以在其他生物个体中“识别”其自身拷贝的一种方法。
我们很容易证明,近亲多半共有同样的基因,人们一直认为,这显然是亲代对子代的利他行为如此普遍存在的理由。
一个操纵其生物个体拯救五个堂兄弟或姐妹,但自己因而牺牲的基因在种群中是不会兴旺起来的,但是拯救了五个兄弟姐妹或十个第一代堂兄弟姐妹的基因却会兴旺起来。
我们现在意识到,父母之爱只不过是近亲利他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必须以自身以及其他个体的死亡的统计学上的风险(statistical risks),来取代肯定的自杀行为和确定的“拯救”行为。
若把保险统计的类比稍加引申,我们可以把生物个体看做是人寿保险的保险商。一个生物个体可以把自己拥有的部分财产作为资金对另一个生物个体的生命进行投资。
因此,有关得失的“估计”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正像人类作出决定时一样。不过,这里所说的经验具有基因经验的特殊意义,或进一步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以前的基因生存的条件(由于基因也赋予生存机器以学习能力,我们可以说,某些得失的估计也可能是以生物个体经验为基础的)。
可以想象,人们有可能把种族偏见理解为是对亲属选择倾向不合理地推而广之的结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生物个体视为自己人并歧视外貌和自己不同的个体的倾向。
在一个动物成员很少迁居或仅在小群体中迁居的物种中,你偶然遇到的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很可能是你的相当接近的近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你所遇见的这个物种的任何成员,一律以礼相待”。
收养幼兽的行为尽管让人感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或许应该把这种行为视为一条固有准则的失灵。
用史密斯的话说,动物利他性收养“策略”并不是一种生物进化上的稳定策略。这种策略不稳定,是因为它比不上那种自私策略。
简单地说,我们认为,除了亲缘关系指数以外,我们还要考虑“肯定性”的指数。父母/子女的关系在遗传学的意义上说,并不比兄弟/姐妹的关系更显得密切,但它的肯定性却大得多。
与其相比较的是以亲属为对象的利他基因,却可能搞错对象,这种错误可能纯粹是偶然的,也可能是由骗子或寄生者蓄意制造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自私行为视为是不足为奇的,这些自私行为不能单纯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来解释。
在许多物种中,做母亲的比做父亲的更能够识别谁是它们的后代。
因此可以预料,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抚养下一代。
事实上,诸如保护儿童、父母之爱以及有关的身体组织器官、分泌乳汁的腺体、袋鼠的袋子等等,都是自然界奉行近亲选择这条原则在发挥作用的例子。
【第七章?家庭规划】
生物的个体生存机器必须做两类完全不同的决定,即抚养决定和生育决定。
但是,从自私基因的观点看来,所抚养的婴儿是兄弟或者是儿子,原则上是没有区别的。
人类(其中有些人)具有有意识的预见能力,能够预见到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生存机器一般为自私的基因所操控,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够遇见未来的,也不可能把整个物种的未来福利放在心上,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假定。然而,瓦恩—爱德华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同正统的生物进化理论家们分道扬镳的。他认为,生物界存在着真正的利他性生育控制行为的形成方式和过程。
概括地说,分歧在于,动物的控制生育是否是利他性的,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而控制生育;还是自私性的,为了进行繁殖的个体的利益而控制生育。
如果生物种群的成员过多,有些生物个体得不到地盘,它们就不能进行繁殖。因此,按照瓦恩—爱德华兹的观点,赢得一块地盘就像是赢得了一张繁殖许可证。
我们有理由设想,雌鸟下蛋孵卵的数目,像其他特性一样,至少是部分受遗传的控制。
每个雌性个体或一对配偶所能搜集到的食物和其他资源的总量,是决定它们能够抚养多少子女的限制因素。按照拉客的理论,自然选择对每窝的最初孵卵数(每胎产仔量等)进行调节,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
避孕有时被人们批评为“不自然的”,它的确是不自然的,但是福利国家同样也是不自然的。
我们都高度地希冀全世界成为一个福利国家,但是你不能拥有一个不自然的福利国家,除非你也拥有一个不自然的生育控制方法,否则最终的结果比自然演化还要惨。福利国家也许是动物界已知最大的利他系统,但是任何利他系统都有先天的不稳定性,因为它的开放性给自私的个体以滥用的可能,而自私的个体也随时准备利用和剥削它。
生物个体的最好赌注是,暂时自我克制,期待更好的时机。
我们都一致认为,动物的数量过剩可能预示着饥荒就要临头,那么,降低其出生率是符合它的自私利益的。
我们根据本章得出的结论是,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状况,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的自我抑制。
【第八章?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的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生物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它们得以成功地繁殖,但是,这些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崔弗斯的亲代投资概念的优点就在于,其计量单位非常接近于具有实际意义。
抚养到一定的年龄,做母亲的就会停止喂养一个幼儿,而将其资源留给未来的子女,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一个妇女如果自己继续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对孙子进行投资。因此,使母体中年丧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会越来越多。
这些可能就是妇女停经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男性生殖力之所以是逐渐地衰退而不是突然地消失,其原因可能就是,父亲对每个儿女的投资额不及母亲那么多。
我们已经看到,从纯粹的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它不应该有任何的宠儿。如果它事实上有所偏爱,那也是出于因年龄或其他不同条件所造成的预期寿命的差异。
一般说来,一个幼儿“应该”攫取大于其应得份额的亲代投资,必须具有适当的限度。怎样才算是适度呢?即它的已有的及尚未出生的兄弟姐妹因它攫取食物而蒙受的净损失,不能大于它从其中所得利益的两倍。
矛盾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一段时期,就是在母亲眼中,这个幼儿正在取得多于其应得份额,而其弟妹因此蒙受的损失还没有到达两倍于它的利益的时候。
从母鸟的观点来看,这说明了小不点现象存在的理由。小不点的生命就是母鸟打赌的赌注,母鸟的这种赌博行为在许多鸟类中很普遍,其性质和交易所里那种买卖期货的策略一样。
对一个自私幼儿来说,它自己未来的子女和它自己的兄弟或姐妹同样“可贵”。因此,它在攫取额外资源时总是估算一下为此必须付出的全部代价,它的行为不能漫无节制地胡来;绝对的自私行为不仅使它丧失现存的兄弟或姐妹,而且要使它丧失未来的子女,因为这些子女必然也会以自私行为彼此相待。
如此看来,世代之间的竞争中到底哪一方更有可能取胜,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的。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在子代与亲代两者都希冀的理想条件之间达成某种妥协。
这里,必须再次声明,我们所说的一切并非涉及到生物的有意识的动机。[可怜的作者,反反复复强调这些多少次了。。。别的不说,就凭这书名,指不定挨了多少骂。。。]
【第九章?性别战争】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对生物个体来说,称心如意的算盘是,“希望”同尽可能多的异性成员进行交配(我不是指为了生理上的享乐,尽管该生物个体可能乐于这样做),而让那个与之交配的配偶把孩子抚养长大。
崔弗斯特别强调指出,性配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
然而,性别有一个基本特性,可以据以标明一切动物和植物的雄性和雌性。这就是雄性的性细胞小,数量也多得多;雌性配子要大得多。
帕克等人都曾经证明,生物生殖的这种不对称现象可能是由原来的同形配子的状态进化而来的。
雌性个体受剥削,而这种剥削行为在生物进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
这样的事实似乎自相矛盾,对有被遗弃危险的雌性个体来说,恰当的策略是,不等雄性个体抛弃她,她先离开他。即使她在幼儿身上的投资已经多于雄性个体,这样做对她仍可能是有利的。在某种情况下,谁首先遗弃对方谁就占便宜,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正如崔弗斯所说,被抛弃的配偶往往陷入无情的约束。这是一种相当可怕但又是非常微妙的论点。
到底有什么办法让雌性个体减轻由于其配偶首先对她进行剥削而造成损失的程度呢?她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她可以拒绝交配。
有没有任何相当于激烈讨价还价的某种实际形式,能够借自然选择得以进化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种为“家庭幸福策略”(the domestic – strategy),一种为“大丈夫策略”(the he – man strategy)。
雌性个体以坚持订婚期要长的方式,剔除了不诚心的求婚者,最后只同预先证明具有忠诚和耐久的品质的雄性个体交配。雌性矜持和忸怩作态是动物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求爱或订婚时间拉得长也很普遍。
追求的仪式时常包括雄性个体在其交配前所进行的重要投资。雌性个体可以等到雄性个体为其筑巢之后再答应与之交配,或者雄性个体必须喂养雌性个体以相当大量的食物。
雌性个体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矜持形式的策略付诸实践。
我们不妨说,只要能够使雄性个体付出昂贵的代价,不论是什么,在理论上几乎都能奏效,即使付出的这种代价,对尚未出生的幼儿并没有直接的益处。
雄鸟的这种具有求爱性质的喂食行为,也许是一种对卵子本身的直接投资。因此,这种喂食行为能够缩小双亲在对幼儿的初期投资方面存在的差别的悬殊程度。
在一个生物种群中,如果大部分的个体都是经验丰富而不是天真幼稚的母亲的子女——在任何生存时间长的物种中,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假设——忠诚而又模范父亲性格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将会取得优势。
即在雄性生物相互竞争,希望成为雌性个体心目中的大丈夫的社会里,一个做母亲的能为其基因所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是,生一个日后会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丈夫的儿子。如果做母亲的能保证她的儿子将成为少数几个走运的雄性个体中的一个,在他长大之后会赢得社会里的大多数交配机会,那么,这个做母亲的将会有许多孙子孙女。
由于精子和卵子之间在大小和数量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雄性个体一般地说大多倾向于雌雄乱交,从而缺乏对后代的关注。雌性个体有两种可供利用的对抗策略。在上面我们曾经称之为大丈夫策略和家庭幸福策略。
另一个普遍性的性区别是,雌性个体在和谁交配的问题上比雄性个体更爱挑剔。
一般地说来,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往往有更大的乱交倾向。雌性个体只能以比较慢的速度生产有限的卵子,因此,她和不同的雄性个体进行频繁的交配不会有什么好处。
面对这些客观事实,生物学家也感到疑惑,他们观察到的社会是一个女人争夺男人而不是男人争夺女人的社会。
【第十章?欺软怕硬】
动物聚居在一起,肯定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的交往中得到的好处多一些,而付出的代价少一些。
鸟类的这种警叫声似乎具有某种理想的物理特性,即捕食者往往难以发现叫声来自何方。
很多哺乳类的捕食者尤其喜欢追捕年老体弱的动物。一个猛劲儿跃起的动物就是在以夸耀的方式显示它的年轻力壮。
只要我们接受了职业昆虫都是不能生育的这个事实,我们就不会对昆虫的自杀性行为以及其他形式的利他或合作性行为,感到那么令人惊讶了。
工蜂从不生育自己的后代。它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照顾不属于自己后代的亲属,从而保存了自己的基因。
因此,膜翅目雌性昆虫同它的同胞姐妹的亲缘关系比它同自己的子女更加密切——汉密尔顿认识到了这一点——尽管它那时并没有完全可能促使雌性昆虫把它的母亲当做一架有效的为它生育姐妹的机器而加以利用。这种为雌性昆虫生育姐妹的基因比直接生育自己子女的基因能更迅速地复制自己的拷贝。
在捕捉奴隶的物种中,女王现在可以使性别比率朝着它“喜欢”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它自己所生的子女,即那些专门捕捉奴隶的蚂蚁不再享有管理托儿所的实权。这种实权现在操在奴隶的手中。
从上面这段比较复杂的论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估计到在豢养奴隶的物种中,繁殖有生殖能力的雌虫和雄虫的比率是1:1而不是3:1.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女王能够如愿以偿。
说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在最初的阶段,傻瓜的存在实际上威胁到小气鬼的生存,因为傻瓜的存在带来了骗子的短暂繁荣。
【第十一章?自私的拟子】
人类之所以不寻常的主要因素,大体可以归结为人类具有文化。我们使用文化一词并非是仅从字面上的庸俗的意义出发,而是以科学家的身份在谈论和使用它。
作为达尔文主义的狂热追随者,我们并不满意那些同样狂热的同僚对人类行为所作出的解释。他们经常试图在人类文明的种种特性中找到一种所谓的“生物的优势”,例如,部落的信仰总被人们视为巩固族群认同的机制。
但是我们认为要弄清现代人类的进化过程,必须抛弃“把基因当做认识进化的惟一途径”的理论成见,即使是一个狂热的达尔文主义者,也会认为达尔文理论是个博大精深的理论,它无法停放在狭窄的基因的框框里。
我们认为,现在已经有一种新的复制者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出现了。
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复制者命名——也许这是一个能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谜拟子”(mimeme)一辞源自希腊字根,它的意义很适合我们的要求,但是希望它读起来有点像(gene)这个单音符的字,但愿我们的同行朋友原谅我们把“谜拟子”改成“拟子”(meme),即去掉词头mi。
“拟子”(memes)是我们创造的一个概念,请读者记住。
“拟子”的例子太多了,旋律、观念、宣传口号、服装的流行、制罐或建房子的方式等文化都是。
你在我脑子里种下一个有繁殖力的拟子,就等于把观念生在我的脑子里,把我的脑子变成散播拟子的工具,跟滤过性病毒寄生在寄生细胞的基因机制里几乎完全相同。
在拟子库里,神的拟子的存活价值来自人类的大量心理诉求,它对于人心深处难以处理的问题,提供了表面上令人鼓舞的答案。
自然界至少有30多亿年的时间里,DNA一直是这世界上惟一值得人们谈论的复制者,但是它没有理由一直单独享有这一个特权。任何时候,若有某些自然条件导致新的复制者兴起,它就能复制自己;总有一天这种新的复制者将会接管整个世界,并开始它自身崭新的进化;这崭新的进化一旦开始了,它就不会再屈服于旧的复制者的控制。以基因自然选择为基础的旧生物进化,产生了头脑,因此提供了第一个孕育产生拟子的“原始营养汤”。
一个“思想拟子”或许可以定为:可以从某个人的头脑传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事物。
这本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不可以把基因想成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媒介,但是,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好像有目的一般。
如同我们将基因想象成主动的媒介,怀有目的地为自己的存活而工作的媒介,我们也这样看待拟子会比较方便一些。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拟子也是互相竞争的呢?如果它们没有对偶基因,我们是否仍然应该期待它们是“自私的”或“无情的”?
答案是可能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必须陷入某种相互竞争中。
拟子以类似的情形存在于人的脑中,时间可能比容量这个因素更重要,而且是剧烈竞争的主因。
盲目和信仰可以为任何事物辩护。
盲目信仰的拟子,有它们自己的无情方式以扩散自己;而且不只是宗教上的迷信,政治上的爱国思想也是如此。
当我们离开这世界以后,能留下来的事有两种——拟子和基因。
人类独特的特性之一是有预期的意识,自私的基因是不会预期的(从本章的理论推断,拟子也不会),它们是无意识、盲目的复制者,它们会复制的事实以及其他的条件,意味着它们会倾向本质上的进化,从本书的观点而言这就是自私的性质了。
然而,人类独具的另一个宝贵的特质,可能就是容许纯真而不令人感兴趣的利他主义的存在了。
固然,我们出生即成为生物基因的机器,并且被文化陶冶成为拟子的机器;但是我们还是有能力反抗我们的缔造者,每个人尽可以反叛自私的复制者施加给我们的暴虐!
【第十二章?善有善报】
作为生物学家,我们同意爱克斯罗德和汉密尔顿所说的,在进化的时间序列中,许多动物和植物都参与过这种没完没了的“囚犯的困境”游戏。
对于真正合格的“囚犯的困境”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分级层次:背叛的诱惑应该比互相合作的报酬好,互相合作的报酬该比互相背叛受惩罚好,而互相背叛又比当笨蛋好。(严格来讲,真正的囚犯的困境还有一项条件,就是背叛得逞的所得和笨蛋损失平均之后,不应超过互相合作的报酬,这条件的理由以后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我已经算出背叛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推理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我一定背叛!而你也会和我一样心照不宣。当两个理性的游戏参与者相遇时,他们都会背叛,而且结果就是被罚或得到低分。然而,两人都完全明白,只有当他们都出合作时,双方才会得到相当高分的报偿。
但是这个游戏还有另外一种版本,称为“反复的或重复的”囚犯的困境,这种反复的游戏较为复杂,只是在复杂中却含有希望。
“反复的困境游戏”提供了足够的策略领域,不像简单的游戏,很容易就可预期背叛是惟一合理的策略。
我们能否找一个最好的策略出来呢?这就是爱克斯罗德给自己设定的工作。
“针锋相对”程序以第一回合的合作为起始,然后每一回合都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动作。
至此,我们已经确定出了赢的策略必须具有的两种特征:善良和宽恕。
假如,“针锋相对”是一个ESS,那就意味着它在一个由“针锋相对”策略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中,一定会畅通无阻,这一特点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别的强韧性”。
大部分的动物都倾向于住在靠近姊妹、兄弟和表兄弟的地方,而不是任何一个群体中的成员的住处,这就是群体居住中的“粘性”。粘性的意思是指任何生物个体会持续生活在靠近出生地的倾向。
具有遗传关系的亲戚,不只表现在脸上的特征相似,也表现在所有其他方面。例如,他们彼此的基因相近,使他们都愿意采用或都不采用“针锋相对”的原则。所以即使“针锋相对”可能在整个生物群体中很稀少,但它却可能在局部区域里显得很普遍。[这就是存在世外桃源的小村庄的原因么?]
爱克斯罗德的“嫉妒”的意思是,别的参赛者赚得和你一样多时,你仍然很高兴,而且乐于同时从庄家那里赢钱。
博弈论将游戏分类为“零和”和“非零和”。在“零和”的游戏中,一方的收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
在所谓文明的“冲突”中,其实常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那些看起来是零和的抗争,可以在一些存在的善意中,被转化为“互利的非零和游戏”。
直到近来,美国所有的州法律还规定,律师只能接受一对夫妻中的一位作为委托人。另一个人只能另找一个律师,或没有法律上的咨询。[囧。。必须为可怜的律师们抱屈了,不管离婚夫妻双方如何,对于利益的分配总是冲突的,律师本就是为当事人一方服务的,你总不能指望律师起法官的作用吧。。。]
它被假设为敌对的,不管这一对夫妻是不是感觉如此,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愿意理性地和解。
谁能够从这种“我赢你输”的争斗中获利呢?只有律师。
在真实的生活里(在心理实验里也是一样的),我们是否都把非零和状态,假设成一场零和的游戏呢?
我们的大自然时常扮演庄家的角色,因此生物个体们可以因彼此的成就而互相获利,他们不需要靠打败对手就能获益。在自私的基因这一基本定律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互助合作如何使这自私的世界欣欣向荣。
但是,除非游戏是反复进行式的,否则这些结论都不成立。
理论上讲,游戏持续多久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所有的参赛者都必须无法得知比赛何时结束。
我们可预测每一个参赛的人,都会表现出好像他对游戏何时结束,不断有新的估计。他估计得愈长,他就愈会依照数学家所说的反复式游戏的策略来比赛,换句话说,他会更好、更宽恕、较没嫉妒心。
对于“针锋相对”一着的宽宏的策略,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每一个参赛的人都会因背叛而被惩罚。报复的威力一直都存在,报复能力的展现,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系统的显著表征。
爱克斯罗德解释说,这样的仪式和定时的开火,传达了一个双重的讯息:对于高层指挥者它传达了进攻,对于敌人,则传达了和平。
爱克斯罗德和汉密尔顿指出,正常情况下无害或有益的细菌,在一个人受伤时,有可能变得诡诈起来,造成致命的败血症。
在细菌和人类之间的游戏,通常有相当长的“未来的影子”,因为一个正常人从细菌入侵的那一刻开始,应该还可以活好几年。但是一个受伤严重的人,对寄生在他身体里面的细菌而言,则会显得“未来的影子”短了很多。
【第十三章?基因苦旅】
在本书的一些章节中,我们确实是把生物想象成基因的代理者,拼力要使自己身体中所有的基因在散播上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假想这些个别的动物身体,都能从事复杂的经济核算,仿佛一直在盘算着各种行动对基因带来的益处。不过,在其他一些章节,我们的基本推论仍然是通过基因的观点表达的。
“表现型”这个术语,是用以表达基因在身体上的明显作用,也就是基因与它的对偶基因竞争之后,经由发育过程,在身体上所表现出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基因也会欺骗同一个身体内的其他基因。
要解决我们的问题,必须先把“生物个体是理所当然”的旧态度去除干净,否则我们就规避了真正的问题。
基因的表现型作用通常被看做是,它在所处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全部作用。这是传统的定义。但现在我们明白,基因的表现型作用应该是它对这个世界的全部作用。
也许就如我们提过的,我们的细胞早已经过进化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都是远古时代混合为一的寄生虫的后裔。
再重复一次这些关键要点,如果某种寄生虫的基因与寄主的基因向往同样一个命运,两者的共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寄生的一方到最后就不会再以寄生的身份存在。
我们的基因与这些所以相互合作,并不是因为它们共用一个身体而是因为它们共用一个通向未来的出口:精子或卵子。
如果某一个生物的某些基因,能够找出不用依赖精子或卵子的传统途径的话,那么基因一定会加以利用,而且会变得彼此较不合作。原因在于,它们将来可和体内其他的基因有不同的合作,从而得到好处。
当我们感冒咳嗽时,通常会认为这一症状乃是病毒活动的恼人结果,不过有时候这些症状更像是病毒刻意制造出来的帮助它们从一个寄主进入到另一个寄主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把人体内的DNA叛逃,与由外界入侵的寄生病毒作比较,主要原因是两者实在没有什么重要的差别,世界上,病毒很可能是起源于脱逃的基因的集合。
抗拒被布谷鸟奴役但功败垂成的基因,可能在知更鸟或麻雀当中一代代地流传下去,而奴役养父母不成的基因,却不会在布谷鸟当中流传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的不公平,即失败的代价不平等。
基于“生命—晚餐原则”,有时候动物的行为会由于远比它们本身更重要的最高利益,而任凭别的动物去摆布。
当我们谈论基因的延伸表现型时,我们应该知道究竟是谁的基因会得到好处,而不是那一只动物如何使自己的基因有益。
在所有受到自然选择偏爱的操纵基因案例里,我们可以正当地将那些操纵的基因,看成对被操纵者的身体有延伸的表现型作用。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即“生物个体和基因,谁是自然选择中的主角”的紧张局面。
生物群体如一群鸟、一群狼,为什么没有合并成一个工具呢?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离开现有工具的共同方式。
一个实体若要成为有效的基因工具,必须具备以下的性质:它必须具备一条供体内所有基因通向未来的公平渠道。
大象不仅是以一个单细胞即受精卵开始的,也以生产细胞即下一代的受精卵为最终目的。于是,体积庞大、笨重的大象的生命始于瓶颈,也终于瓶颈。这样的瓶颈是所有多细胞动物及大多数植物的生活史特征。生物为什么要如此?其意义究竟何在?
总之,我们看到为什么瓶颈式的生活史,会助长生物进化成“工具”的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可称为重回制图板、规律的时间周期以及细胞的一致性。
后记:
这是一本相当有意思的书,介绍说在生物学界引起一阵风暴从70年代畅销到90年代,要我说岂止生物学界?我们人类想来自视甚高,最高等生命,征服自然等等。突然有个人来说,你其实不是你知道的你,人不是人,只是基因繁衍自身的工具,多么具有颠覆性,再加上主题是自私的基因,得,所以“人之初,性本恶”,多么大逆不道,多么惊世骇俗~~~就算再怎么强调这里的“自私”并非动机,而是无意识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也得被骂个狗血临头。。。
不过,书的论点真是相当有趣。之前就觉得舆论把“母爱”抬得太高,不过是为了自身的繁衍而被自然选择出的本能而已,至于升华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么?而这里,何止父爱母爱兄友弟恭,从基因层次出发,都属于基因为了与自身相同的同伴们的生存而已。
其实何必呢,任何一个生命拼命生存都是本能,本无可厚非,损人利己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不太过分,偏偏虚伪的人们要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善良啊谦让啊,真是令人反胃。
书中还提出了“拟子”这一概念,与基因进行类比,很新颖却并非为了新颖而新颖,真正的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