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一、基本做法
1.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学校硬件张庄社区教育学校刚刚起步,资金比较紧张。我们一边整合社区原有的各种资源,一边积极向各级领导申请帮助。目前,社区教育学校占地120多平方米,有可容纳80人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并配备有电脑、音响、话筒、空调等设备;农家书屋一个,家庭阅览点两个,藏书8000余册;居民活动中心一个,配备有先进的音响和各种器乐设备,另有盘鼓、锣镲18对及多种表演服装和道具。这些基本能够保证多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群众意愿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意愿,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社区干部逐家逐户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85,的群众认为开展社区教育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有少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或者是文化水平过低,不愿参加听课培训。虽然支持率比较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表示能够实际参加培训的只有60,。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产业技能培训,其次是亲子教育、科普知识等。
3.全面开展培训,注重教育效果?突出产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要想确保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产业先行,让农户搬的来、稳的住、能发展、会致富。搬入社区以前,大多数农民仅靠人均不足半亩的山地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群众搬入社区后曾有一段迷茫期和适应期。富民先富智,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抓住机会,先后举办了农家乐管理、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培训17期,培训村民900多人次。在培训中指导群众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自主创业,并结合实际为农户制定具体的增收致富计划。积极鼓励一部人自主创业,指导其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和自家的房屋条件,办起了饭店和宾馆。如今,社区已发展了以农家一号院、南湖饭店为代表的农家乐28家,百亩以上林果采摘园3处。根据社区需求指导农户成立了社区运输队、家政服务公司等服务项目,吸纳社区富余劳动力。结合山区优势指导农户进行山野菜加工和土特产经营等项目,增加居民收入。2013年社区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000元以上。社区居民石金民家有4口人,仅经营农家宾馆和山野菜两项,年收入就有13万元。?提高居民素质,加快身份转换。要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培训,素质先行。社区教育学校举办了社区居民文明礼仪、普法教育、安全讲座等培训班5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同时举行“文明礼仪进家庭”知识竞赛、消防演习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社区群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二是制度保障,管理完善。为提高社区群众的文明素养,共创文明和谐社区,社区教育学校帮助制定了《社区安全及卫生管理机制》以及《社区居
民文明公约》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使社区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书写绘制于居民家院墙,常见常说常警示,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整体形象。?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内涵和品位。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社区的灵魂,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法宝。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指导创建了社区农民艺术团,成立了社区舞蹈队、盘鼓队和小剧团,筹措资金购置了音响设备和训练演出服装,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到社区指导排练,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我们还创办了社区居民家庭学习中心,配备了书柜、书籍、报刊等,策划了社区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新风尚。?关注老人儿童,传承中华美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和孩子又是农村社区留守人员的重要群体,因此社区的活动场地、文化资源都无偿向儿童、学生、老人开放。社区教育学校先后举办了亲子教育、老年养生知识讲座等培训班各2期。同时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教育号召广大社区群众以孝治家,关爱儿童,关心老人。社区每年“六一”儿童节都组织开展活动、发放玩具;每年重阳节、春节也组织开展老年慰问活动。通过普及助老护幼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居民尊老爱幼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各类培训班、读书交流活动、大型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在社区教育学校的系统培训及指导下,文明礼仪成为新时尚,社区整体形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条件大为
改观,尤其是农家宾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张庄社区农家乐已经成为享誉周边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部门联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社区内得到了贯彻落实,但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些领导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思想上重视不够,造成社区教育的有关工作孤掌难鸣,甚至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2.群众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观念守旧,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中老年居民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听课学习不能立即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因此,居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还需要用行政命令、物质奖励的方式组织实施听课。
3.经费没有保证,制约持续提升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经费没有规范和理顺,外聘教师的工资待遇缺乏保障,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和提高,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例如社区教育学校规划在社区内分别设立老年、少儿教育活动中心、电脑教育中心等,但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社区教育学校未来规
划一再搁浅,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4.师资条件有限,长期辅导受阻受经费、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社区教育学校聘请专家困难。根据农村社区特点,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仅靠有限次的老师授课和群众听课远远不够。就产业发展来说,群众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致富手段的能力不强,其生产能力有待提高。要建立长期的跟踪辅导机制,这就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跟踪辅导,而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师资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5.机制有待完善,缺乏专职人员社区教育学校的管理机构不是独立的,工作人员包括干部都是兼职,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于社区其他工作也需要正常进行,很难保证社区教育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开展工作靠的是我们干部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社区教育学校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证,是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的。
三、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完善的保障措施,在资金和人员上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社区教育学校要进一
步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强化意识,在组织上保证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全社区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社区教育学校要依靠社区特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互惠互利的作用,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宣传活动,树立教育典型,促使更多的群众了解社区教育作用,相信社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促进”效果,从而自觉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推动社区教育学校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3.完善设施,提升水平社区教育学校要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掘、广开发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夯实教育阵地、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软实力推动硬发展的目标。全面加强社区教育学校建设,保障社区教育学校真正成为软件不软、硬件要硬的交流学习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水平,保证社区教育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快速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4.坚持结合,共同发展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说,应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因此,在实践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当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农家乐、生态游”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
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大家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结合居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搞好社区居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示范项目,传播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5.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为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多功能作用,把创建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为拉动社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要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一是在种植、养殖、旅游服务上创新路,求效益,针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搞培训;二是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文体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社区教育的互动;三是对社区部分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社区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对个别的考学无望的毕业生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定期的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应对社区市场需求能力。
总之,张庄中心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顺利开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社区干群的好评。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未知问题。但在今后的社区教育学校工作中,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水平,抓特色,求实效,努力把社区教育学校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新亮点工程,为张庄中心社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闫丽娟 单位:舞钢市尹集镇张庄中心社区
农村社区教育论文责任编辑:杨雪
范文二:论文2: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服务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服务新农村建设
灵宝教育体育局 董站仕 朱文良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着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的需要,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计社区教育内容,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农村实用技能、政策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建立经费保障、监督考核等长效机制。
【关键词】社区教育 服务 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与奋斗,更需要亿万中国农民的参与,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可以弥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不足,可以满足不同居民教育需求,使全社会所有成员都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1]我市地处山区,农村人口比例较重,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
人力资源强市战略,关键在农民,潜力在农村。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学点、乡镇成人学校资源优势,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可为农村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在场地建设、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常态运行机制等方面奠定基础,使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变为现实。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3]这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村社区教育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当前建设,[4]
还是长远发展,都需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实际,设计社区教育内容。
(一)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1、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5]为新农村社区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内容,结合社区当地实际和原有的地域文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内容可设计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爱国教育;开展以诚信、敬业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敬老、爱幼为主的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的社会公德教育;开展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为主的人品德教育。
2、通过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学习教育等途径开展社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育人,主要是从居民日常生活学习可以看到
的、听到的方方面面入手,通过文化墙、报栏、公告厅、道德宣传册、宣传画、广播、电视、网络等在社区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活动育人,主要通过各种节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举办相关主题活动,集体参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开展道德教育。如在建军节、国庆节开展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以感恩父母、孝心为主题的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开展以关爱下一代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重阳节开展以敬老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中秋节、春节开展以和谐家庭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青年开展以励志、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等。学习育人,主要通过观看影片、举办道德讲座、报告会、道德学习竞赛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传达解说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
(二)开展以提升农民实用技术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围绕地域特色产业,适时设计使用技术培训项目,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1、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检疫、饮料加工、禽病防治、果树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烟叶青枯病防治、烟叶烘烤技术、大棚蔬菜高效栽培以及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等;面向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农民,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政策法规、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农产品品牌创建、循环经济等知识。
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采取部门联合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与农业部门联合,面向“三农”开展阳光
工程培训;与人社部门联合,面向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扶贫部门联合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部门联合开展星火培训;与残联结合开展残疾人培训;与妇联、工会、农机等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3、校校联合、送教下乡,开展学历教育和文化技术培训。职业学校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面向“三农”在乡镇开办教学点,与各乡镇成人学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和文化技术培训。我市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职业学校教学点和乡镇成人学校联合结合各乡镇发展特点,建立了两个社区教育培训平台,即一是在川口乡、豫灵镇建立以服务川口乡、豫灵镇工业积聚区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工业积聚区转型农民的素质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教育培训平台;二是在阳平镇、西阎乡、朱阳镇、函古关镇建立以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提高农民苹果、核桃、芦笋、黄桃、养猪、养鸡等种植、养殖技术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教育培训平台。校校联合、送教下乡,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举办培训班800余期,培训各类实用人才10万余人次,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企业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要得到发展,就应解决制约农村社区教育的瓶颈问题,提高服务能力。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经费问题,有体制问题,有师资问题,核心是加强领导和转变观念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社区教育领导组织,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只要各级党政领导真正重视,有决心,办实事,求实效,农村社区教育就会快速推进,为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社区居民观念,树立“教育致富”理念,树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理念,通过开展“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等活动教育,使社区教育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乐学,人人好学,人人愿学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利用资源,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设施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空间,合理整合资源,形成县域、乡镇、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建立以家长学校为主体,“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社区文化广场为补充的城区教育中心;建立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乡镇文化广播站为补充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以村级文化中心为主体,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为补充的村级社区教育中心。通过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建立,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设施保障。
(三)专兼结合,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一是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备1名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各社区教育中心根据管辖区域大小配备1-2名专职教师,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二是组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聘请离退休干
部、教师和专业技术能手组建社区专家讲师团。社区专家讲师团下设农村道德建设讲师团、农村政策法规讲师团、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农村文化娱乐讲师团。各社区教育中心可结合教育的内容,组建专业讲师团。各级讲师团,师资共享为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四)多元筹资,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从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中列支社区教育经费,支持社区教育。二是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社区教育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三是社区自筹经费。农村社区教育应积极与与农村合作社结合,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农村社区教育,多方多元筹资,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督导,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建立督导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督导评估体系,对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加大政府督查落实,形成社区教育的常态机制。
(二)开展示范社区评选,引导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要定期对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交流,通过示范社区教育评选活动,学习郑州、平顶山示范社区的先进经验,通过示范社区建设带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
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在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师资建设及教育内容反面进行探讨,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正武、赵河,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服务“四个河南”建设,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年03期。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1日。
3、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2012年1月14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5年12月31日。
5、**,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求是,2006年07期。
6、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作者基本信息:
范文三:农村社区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农村社区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宝应县氾水镇社区教育中心 周亚明
【摘 要】过去的岁月,我们氾水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的做法是:落实三支队伍、构建四个阵地、探求五种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广大干群对社区教育认识欠缺,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不畅,受教育人口结构失衡,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对策主要有: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学校本身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确保社区教育持续发展、合理调整结构,优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 农村 社区教育 探索 思考
一、收获
氾水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创办于1988年,1995年建成首批省重点
乡镇成校,2006年被评为市特色乡镇成校,曾先后获得省教育先进集体、省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市成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先进集体、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创建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乡镇”。 近年来,社区教育考核规范细致,三级管理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有效推进,学历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步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受到省市相关新闻媒体的关注。2012年4月,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世恺亲临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后,题词勉励:“宝应县氾水镇成人学校是全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典范,望再接再厉,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做法
(一)落实三支队伍
1、落实管理者队伍
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主任,教育、科协、计生、劳动、
文化站、妇联、团委、农服、农经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泛协调有关部门,构建社区培训网络,加强与劳动所、安监办、计生办、农服中心、医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社会合力。
2、落实专(兼职)社教队伍
氾水镇社区教育中心,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
人,中级职称8人,双师型教师2人,并从劳动所、安监办、计生办、农服中心、医院、公安、司法、企业、中小学等相关部门聘请了20多位有一技之长的兼职教师,确保能满足学龄前、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全民学习、培训需求。
3、落实社区志愿者队伍
充分利用并整合本社区的有效教育资源,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
上,成立了一支200多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相继组建了合唱、腰鼓、舞蹈、声乐、太极拳、书画等民间社团,引导他们利用各自的才艺以老带新,老少携手,同乐共进。同时聘请他们为安全管理员、网吧监督员、留守儿童监护员、学困生校外辅导员、社区教育宣传员。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心开设了少儿假日素质班,书法、古筝、钢琴、舞蹈、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构建四个阵地
1、学习培训阵地
中心占地5.5亩,建筑面积2700㎡,专用教室8个,46台计算
机,9000多册图书,钢琴、古筝20多台,健身器材50多件,固定资产180多万元。中心建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集党校、成人学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老年教育学校和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为一体,年均培训两万多人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凡来校的领导专家堪称我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市一流。
2、示范实践基地
中心在运西生态农业核心区,建立了辐射周边千亩果园的农科教
示范基地,以40亩有机梨园为载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迈
上了社区教育产业化的快车道,既提升了本中心的自我造血的功能,又推动了当地高效农业的发展。
3、信息交流平台
中心建有“富民信息网站”,针对本地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及
时将有关惠民法规、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推广、生活百科等信息传送给农民。并将每月一期刊印的《金水富民信息》小报无偿散发给村居农民。同时利用中心内的宣传长廊,教室内的黑板报,墙壁上的标语,以及活动戗牌等营造浓烈的宣传教育氛围,使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近年来,我校还十分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做到活动一次,报道一次,有价值、有深度,连续三年受到省社指办的表彰。
4、文化活动广场
在中心内提供活动场地和设施,方便居民学习、娱乐、健身,定
期在镇人民广场,举办“全民终身学习周”启动仪式、放映农业科教影片、居民才艺比赛、团队文娱展演、社区教育成果展览和向农民赠送书刊、接受农民咨询等活动。去年我中心承办的“2012年扬州市暨宝应县全民终身学习周”启动仪式,受到来自省市县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探求五种模式
1、产业化与教研化双赢
中心实行产学结合。如开辟40亩有机梨园,作为农科教示范基
地,既给中心带来了数万元的经济效益,又给农民提供了实训与研究的平台,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学,避免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近年来,本中心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在国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省教育电视台在“江苏教育这十年”专题报道中,大篇幅介绍了我校的成功经验。
2、自主式与定单式共存
中心采取定单式培训,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始终坚持培
养新农民、服务新农业、致富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社区教育模式,讲究实用、实在、实惠。面向种植、
养殖的农民,适时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混合肥使用、机械插秧、病虫害防治、鱼蟹混养等实用技术。面向骏升科技公司、水晶工艺厂等企业,举办了电子操作、玻璃工艺彩绘等专业技能培训;协助镇安监办开展了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培训;配合镇计生办开展了孕妇产期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培训;会同镇农服中心举办了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为计生专干、乡村医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培训,深受干群的欢迎;今年启动了“新型农民网上行”培训,针对农村种养大户、经销大户、农家店主、青年农民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办公自动化培训、信息化应用培训、电子商务培训以及网上学习、网上交易的体验和服务活动。
3、请进来与走出去互补
为切合农村农时实际,我们利用农闲时间和春节打工农民回家期
间,实时地把他们请到中心来,进行分类培训,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忙期间,我们联合农技、消防、司法等部门送教进村居、到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困惑。去年我们联合镇农服中心走遍全镇所有村居,作了27场讲座,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发放农业科普书报、资料10000多份。
4、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齐抓
为关爱社区留守儿童,我们常年开设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班,借助
五老的教育资源,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行为引导,学业辅导,兴趣指导,有多名学生在省市县书法、声乐、乒乓球、幽漫小达人比赛中获奖,县电视台多次来校采访,在《宝应新闻》《百姓关注》等栏目中着重宣传。在品牌项目建设中,中心以氾水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专业合作社和中宝德园有机农场等为平台,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前瞻性,打造品牌特色产业,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致富助力。针对中宝德园有机农场的高新项目,进行长期的系列培训;针对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季节性,进行超前的短期培训,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齐抓。
5、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
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校于2009
年举办了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班,以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突出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培训。目前,已有105名学员取得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有的充实到村居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骨干,有的成为创业致富能手,正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氾水镇西园村农民华占海,通过社区教育培训后,承包了400亩土地,进行水稻与螃蟹种植混养,率先创业致富,并带动40个多个农户迈上高效农业致富的快车道;迎丰村村民周必胜,经过培训,组织了庆丰农机跨区作业合作社,走遍大江南北,创年收入百万元,受到省委副书记石泰峰的褒奖,去年被评为扬州市人大代表。
三、困惑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镇社区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的困惑也
较为突出。
(一)、对社区教育认识欠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 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
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现实情况是,在领导层面上,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都很重视,但重点突出的是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产业扶助、村容整洁、招商引资等直观效应,偏重于社区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社区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 受制于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封闭观念,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教育整合功能。在社区成员层面,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不高,功利性强,对自我学习的要求不强烈, 学习自觉性不够, 存在着从业时无意学习、失业时无心学习、享受时不愿学习的现象。双重因素导致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二)、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不畅
农村社区教育是“大教育”,只有构建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
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才能真正开展社区教育。我镇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氾水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组长,几个涉及农民教育的职能单位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虽然组织机构健全,但没有真正形成综合协调的职能,缺少行政动力,各涉农职能单位开展的各项教育培训基本上是
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合力。受利益制约,有的部门单位甚至不愿费力费时费资去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没有真正发挥统筹兼顾作用,单靠社区教育中心难以整合社区内各方面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三)、受教育人口结构失衡
农村人口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因素。教育学中的人口强调的不仅是一定数量构成,而且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质量构成。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都陆续转移出去,使得留守下来的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妇女化、幼年化的“三化”现象。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造成农村人口在数量和质量构成上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影响了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农村老龄人口和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难度加大。
(四)、教育专项经费不足
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教
育,属于公共和公益的事业。它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基本要素,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区经济本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农村社区教育中心目前普遍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社区教育经费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包揽,“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自身挣一点”的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是一条主要渠道,其中政府财政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不包括其他投入)的拨款,是解决社区教育经费的一条重要渠道。专项经费是否到位,这不仅是经济上的体现,更是政府在思想上、政治上对社区教育重视和支持的体现,而目前人均1元的社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在我镇乃至全县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上级教育部门只是象征性的拨点补助,这对于面广量大、层次又多的社区教育来说,有点捉襟见肘,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五)、师资队伍力量不强
教师队伍的优劣是影响社区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
来,社区教育培训规模扩大、内容增多,与师资队伍老龄化、素质不高在我镇已成为一对矛盾。
1、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专职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中青
年教师较少;从专业结构看,许多专职教师来自于中小学,之前从事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学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有社区教育专业背景的教
师非常少,专业教师缺乏,满足不了社区教育师资需求的多样性。
2、缺乏有效的评优晋级机制。最突出的表现为:一是社区教育
专职教师职称评定挂靠在中职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里,而社区教育工作的性质、特点与中职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尤其在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上。以中职教师评定职称的标准来作为社区教育教师评定职称的标准,显然不合理,也增加了评定的难度;二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无法享受到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评优待遇。中小学教师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称号的评选,而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却无法参加这样的评选,缺乏对社区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
3、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社区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兼职教师承担,但对兼职教师的聘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随意性,社区教育中心与兼职教师之间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兼职教师往往随着教育培训课程的增加与删减流动,多为一次性授课,兼职教师队伍变动快,不稳定,不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思考
(一)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
要真正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职能,首先得广泛地向社会、向企业、向党政部门宣传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争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其次,要面向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社区教育,吸引农民踊跃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培养农民终身学习的习惯,改变原来的被动状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政府应承担起社区教育的领导责任。社区教育不仅要纳入
政府工作内容,而且要提升到关系民生的高度。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应成为政府的一个下设职能机构,有专人负责,纳入考核,不能
只空挂一个牌子,发一个空头文件。其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负责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的社区教育工作,并明确他们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第三,社区教育中心应承担起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责任,上对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下对社区居民负责。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对其进行双重考核。
(三)新形势下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应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留得住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吸引那些走出去的“精英人口”回乡创业。
另外,针对农村妇女、老人留守现象,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生活水平。
同时,社区教育中心要承担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积极开展校外教育辅导工作,为他们提供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专业性辅导,搭建挖掘潜能、发展特长的平台,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力量,面向学困生、贫困生、问题生等特殊群体,以疏导心理、普及法规、培养习惯、提升技能为内容,以双休日、寒暑假为契机,积极开展活动,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确保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除上级划拨专项经费外,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政策,让社区教育中心开辟自筹经费的渠道。同时,不能一味的等、靠、要,还要自谋发展,可以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如学历培训班、计算机培训班等,自筹一部分经费,也可以加强成校产业化建设,如我校去年创建了有机梨基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保证了社区教育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合理调整结构,优化师资队伍
1、适当吸纳农、林、畜、水等专业优秀毕业生到社区教育中心工作,充实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进一步改善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积极定期组织专门面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搭建起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3、建立单独的面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优机制,开展“优秀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内容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为他们的职称晋级制定相应的评定方案,下达相应的指标。
4、除面向社会广泛招聘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突出的兼职教师外,要充分挖掘农村社区潜在教师资源,鼓励带头致富人、技术标兵等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村劳动者成为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兼职教师库,整合县域内的教师资源,实现兼职教师资源共享,以满足社区教育培训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2、彭广荣.《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
3、霍玉文.《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
二0一三年十一月
范文四:论文: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的困惑和出路
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的困惑和出路
[摘 要] 农村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但是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着在认识、财政、人口和制度方面的困惑。要突破这些困惑就应该从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大力开发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和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机制着手寻找出路。
[关键词] 农村 社区教育 困惑 出路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它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农村社区教育是为满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依附于同一社区,生活方式呈现开放性,社区凝聚力较强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狭隘带来的矛盾,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调节需要教育的参与。农村社区成员的宗族观念、封建意识比较强,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精神文明教育、现代意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任务;农村增产增收所需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也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内容。
社区教育,是在农村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教育的新亮点。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困惑
1(农村社区教育意识不强
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是受传统农村、农业观念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二是农村社区成员层面。只有这两个层面都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推动社区发展中的双向影响(推动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才能有利于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新格局。但是,目前的农村社区无论是领导,还是社区成员都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甚至误解。
2(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坚实的“社区公共财政”基础
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教育,属于公共和公益的事业。它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基本要素,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区经济本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就要求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有集体收入作为基础。但是,农村社区自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原有集体经济被削弱了。缺少了“社区公共财政”的支持,社区教育就失去了经济基础。
3(农村人口结构失去平衡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社区人口。因此,农村人口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因素。教育学中的强调的不仅是一定数量构成,而且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质量构成。目前农村人口出现了老龄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等现象,青壮年单向流动到城镇,造成农村人口的“精英流失”。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造成农村人口在数量和质量构成上的下降。
4(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政府或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指令性调拨,由学校管理,限定使用。而农村社区教育是“大教育”,只有构建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才能真正开展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文化的封闭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困难,单一的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管
理。调动社区的内发性教育资源,就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出路
1(提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整体认识和规划力度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存在不少困难。首先要向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群众宣传社区教育的意义与要求,讲明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以此来提高社区成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增强他们搞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2(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济投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多方面的经济投入,政府宏观统筹,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料的。关键的是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的壮大,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的公共财政基础,可以采取自愿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这部分资金。随着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可依法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只要教育内容真正是群众所需,而又自愿出资,则办学条件的创设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充分开发、培植和利用社区有利于教育活动的一切人、财、物以至时间和空间。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对社区教育建设及社区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如社区已有的教育设施,以及社区的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注意对名胜古迹、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习俗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开发利用。
3(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需要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在2亿以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着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培养有前瞻意识的乡村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是农村工作的决策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起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他们及时了解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拓宽知识面,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教育上应该对中青年农民进行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他们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强化先进技术,淡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新型的材料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从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树立起中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的意识。
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的双向合理流动。
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要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生活水平。
4(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管理体制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贯彻《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统筹管理。这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营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环境;有利于依照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科学施教,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盘活社区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质量;有利于调动社区成员不断学习与深造的主动性,自觉地向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组织管理上要因地制宜。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是管理体制和组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管部门、承办部门、运行制度、工作条件、经费投人和评价管理是基本框架要素。在管理上要实行统筹管理的形式与办法,要在社区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不强求一律。当前,可考虑设立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区教育实验更加贴近社会的广泛需要。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
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因时制宜。在发展初期,难免政府行为多一些,但从长远看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政府只能宏观指导,不宜微观管理,但在实施初期,组织领导方面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支持。进入发展成熟期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行为将越来越发挥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制度化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等社会教育培训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社区教育活动在依靠事业实体来组织实施的同时,产业实体也开始积极参与,这样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刁桂梅)
范文五:农村社区定义论文
精品文档
农村社区定义论文
提要:本文提出农村社区定位于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三个层次,并着重阐述了乡镇在农村社区中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从当前的形势看,乡镇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民主化来实现角色重塑和功能转变,以实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柔性衔接。
一
006年秋天以前,中国“农村社区”这个概念及农村社区建设还只是在少数学者中讨论和在少数地方试点,并不为关注三农问题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认知。这一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而在此前,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某些成果。先是在理论上,由于“治理”理念的提出,学者和政府开始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基层的公共管理行为。治理的理念与中国农村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有相当的契合,甚至有专家如贺雪峰认为:“治理”这个词,对农村政治社会研究与实践特别有用,比如农村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
1 / 26
精品文档
社会民主形式,就是一种治理。[i]因此“治理”理论也就指导了中国农村社区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中国的某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的管理者,开始在传统的“三农”工作中进行农村公共管理的治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就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的“社区化”。在这里,“社区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社会学意义上,它首先表现在政治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即它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它注重的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与公民”对农村公共事务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ii]
其次在实践上,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提出,或者说,农村建设与管理的社区化。据了解,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湖北、山东、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安徽、青海、上海等省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开展了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iii]而被称为农村社区建设“第一块试验田”的江西,甚至早于“农村新政”,在2001年就进行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可以看出,将传统的农村建设与管理变为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改变,也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而且已经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相当广泛的实践。它表明了中国农村建设与管理正在从理念、体制、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向着现代化与中国国
2 / 26
精品文档
情的结合迈进。中国农村的这样一种实践,也受到了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践的启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促进了农村管理社区化。它虽然还在起步期,但无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农村社区的定义。
在社会学的范畴中,本来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甚至社会学中的社区理论本身起源于对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定义。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如果我们认识到必须进行农村社区重建的话,那么这种重建如何与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就凸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弄不清楚建设的对象,那岂不是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大多是把农村社区定位为行政村或自然村,后者也可以看作是村民小组。江西的实践操作者认为,所谓农村社区,是“村落——以大的自然村为单位或者以中心自然村带周围零星的小村庄”。而青岛的实践操作者虽然也定位于自然村,但考虑到青岛市所属五个县级市共有5651个自然村,设置5450个村民委员会,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设置一个村民委员会,因此也可以说青岛的实际定位是行政村。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个典型——湖
3 / 26
精品文档
北姊归,将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于村民小组的新的组合,其实也是自然村。
与上述观点和操作着力点不同,笔者认为:所谓农村社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可以定位于:它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个定义指出:
首先,农村社区的主体应当是自然村或行政村,在条件可能时与现有村委会的管辖区域一致。在中国,行政村有两种情况,一是较大的自然村,本身设立村委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村落较小,由中心自然村带分散小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组成一个村委会自治区域。
其次,农村社区也应当拓展到乡镇所管辖的区域。这是由于两个理由:?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已经使得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发散性、通开性,密切了与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担当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也面临着自身体制改革和工作方式转变的要求。可以说,乡镇党委与政府的行为,极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在谈到农村工作时,“乡政”与“村治”不可分,“乡村治理”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离开乡镇
4 / 26
精品文档
党委和政府,离开较之行政村更大的地域范围,去谈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不现实的。
再次,农村社区在许多地区应当特别关注村民小组这个层次。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层次也是自然村。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色彩更浓、比较分散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可以并且应当将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这一层次。
自然村可以说是“原生形态”的农村社区,行政村可以说是“现实形态”的农村社区,而乡镇管辖范围可以说是“发展形态”的农村社区。这里特别要注意,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不要把村民自治权利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过于明确地划分。在社区意义上,如果将乡镇社区概念导入,既符合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也会促使乡镇党委和政府进一步的改革,如乡镇直选。当乡镇实现了较真实的直选,改变了乡镇领导的授权方式,将会使其更加融入农村社区。在那个时候,“乡政村治”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涵义。
一般地说,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关注重点,应当是行政村。行政村是一个学者们感情复杂的对象,“我们有近100万个行政村,这些村庄的历史和地理格局、经济格局都很不相同,将如此复杂的村庄放在一起,给出一些一般的结论要冒很大风险,在如此多的村庄中找出反例是很容易的。??村庄并没有从农村社会结构中消失,只是在国家的干预下,村庄被重新创造出来,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有很
5 / 26
精品文档
大不同,首先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国家通过财产关系的变更、合并和权力赋予以后形成的;它们并非农民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被逐渐创造出来的。在农村改革以后,村庄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村庄居民之间的认同越来越低,在国家不断强化对村庄管理的同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庄正迅速地趋于解体。”[iv]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农村社区时,大多过于偏爱自然村,这也许有很多道理。但本书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中国大多数自然村也已经不是费孝通写的那种“乡土中国”了,虽然行政村带有过多行政色彩,也有过重的历史痕迹,但它已经形成一个农村治理的现实格局,并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尽管它有一些弊端,但我们尚看不出这种格局有改变的可能。甚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政村已经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格局,在行政村的范围内,村民打破了原来的自然村分割,逐渐混合起来。过分割裂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是不恰当的。行政村的存在,虽然是人民公社解体后国家干预的一个结果,但也必然有其自然条件的依据,甚至也是农民的一种认同。农民将行政村往往称为“大队”,绝不仅是一种习惯的称谓,其实也包括了一种感情和思想的认同。
同时,这个定位的一个好处是与现行村委会自治区域吻合,并与体制内资源对接。中国农村发展历来不能与基层政区的划分脱节,否认农村社区的范围与基层政区的重合,
6 / 26
精品文档
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与发展规律。而在已有的村委会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有了现成的组织机构资源,便于与国家的政策、乡镇的指导和村民小组的活动对接。另一个好处是行政村有较大的建设容量,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和开展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时,会具备起码的规模,形成更好的效益。
另外,因为社区建设实质是农民群体的自治动员机制的表达,所以当前由于税费免征改革等而导致的村两委会的功能转变也是与农村社区建设一致的。在中国农村特有的小农村社的地理状况和制度沿袭下,一个行政村的村两委班子如果一心地想干群众的事,那就必然是着力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农民等合作上的事了。其实,合作的政治、合作的社会、合作的经济、合作的文化是四位一体的。这也是农村社区建设发育过程中积极借用村两委等体制内资源,促进村两委职能由行政职能为主转变为地方自治功能为主、促进村里人群关系改善的原因所在。我们希望在国家力量逐渐退出村庄或以新的方式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显示存在、各种民间组织也会越来越多地介入乡村建设的条件下,一个村庄里的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农民自治组织能够相辅相成,整体地、循序渐进地形成村庄各种公共品的积累机制,满足村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全面发展的需求。
7 / 26
精品文档
不过,行政村在当前税费改革后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有的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并村运动。比如安徽合肥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所辖6个郊县区的原来的数千个村庄合并为500个。并村的后果虽然可以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但却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当一个行政村的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上万人,其原有的行政村的社区特征和资源将会损失惨重,其自治基础和质量也会在现有的条件下遭受打击。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政府主导的消极作用:政府仅是从自己利益而不是从农民利益出发,就轻易做出了这种与当年盲目推行公社化运动类似的决策。其实,如果政府真正承认行政村是村民自治的政治单元,那么并村最起码应当征求村民的意见。认真考虑行政村的管辖规模,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当的、不超出半熟人社会的、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有效进行村民自治的边界内,是我认可行政村为农村社区范围与层次的一个前提。
从具体情况说,在许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应当在自然村或行政村的村民小组的层次进行,这也就是习惯说的“村落”。自然村有传统农村社区最显著的标志,即农民的熟人社会,以及在这一社会特征下的道德与伦理的特征与人际关系支配准则,由此构成了村庄认同和守望相助的行为规范。从现实的治理角度看,自然村的社区建设也有若干法律
8 / 26
精品文档
资源和管理资源。在法律上,按《村组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共同体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自治的一个层次。村民小组作为全体村民的一种组织,负责经营、管理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土地和其他财产”,同时,村民小组是农村村庄治理结构中的一个最基础的政治单元和一个有着较强行动能力的行动单位,并且村民组大都以自然村的名字来命名的。由小组全体成员选出的村民小组长负责全面管理,既要执行上面下来的各种命令和政策,比如收取税费、计划生育以及防治非典等,同时组内的各种大小事情,比如修路、维修堰塘、农业生产用水以及纠纷调解等都由组长来组织。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大规模村组合并,一下子打破了农民的日常生活界限,农民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村组合并后的“行政村”的新范围,他们的日常交往一如既往地局限在原来的界域内。
总之,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和层次定位,而不是一概而论。虽然乡镇范围、行政村范围、自然村范围三种农村社区可以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视野和现实实践活动中,但在不同地区,其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说,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行政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许自然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更加合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农村社区
9 / 26
精品文档
建设的侧重点,是在中国农村状况极其复杂的国情下,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三
关于将乡镇也纳入农村社区的范畴,会有较大争议。这里有必要再加以更加详细的阐述。
其实,江西省从2001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试行初期,是同时把着力点放在了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在一些试点县初步搭建了“一级政府、两级管理、三个层次”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但在实践中,感到乡镇和行政村两个层次,工作难以沉下去,难以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特别是乡镇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村委会管理范围广,并承担着大量乡镇政府交办的事务,农村工作的许多问题,农民群众的种种企盼,完全靠乡镇、村来解决不太可能,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后,江西省民政部门决定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转向村落。
但我们这里要注意,江西省的情况是2001年即农村新政前的情况。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上面已经说到农村社区应当拓展到乡镇所管辖的区域的两个理由,我们还可以从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宏观的进程与中国特殊的国情两个方面来把握乡镇在农村社区重建中的作用。
10 / 26
精品文档
从我国当前农村政治和治理结构与格局上看,乡镇与村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组织,乡镇是政府,而村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这种结构,使得这两种组织在农村社区的治理中有不同的任务和行为特点。乡镇作为一个“秩序从的集结点”,“作为国家与农民直面遭遇的层面”,特别深刻而现实地表现了它在农村社区重建中的特殊地位与担当的责任。
前一段,乡镇政府的存废引发了一些讨论。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国家甚至农民自己都不认为乡镇政府应当取消,也不应改为派出机构,但是,乡镇党委和政府在保留的同时,必须重新塑造与社区的关系,实行社区化的转变。
中国县以下的治理,如果从历史上看,国家权力的影响代不相同,但大体上有着官民共治的传统。[v]官民共治是以农村社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农村社区这个共同体中,即使是政治国家,也不得不尊重其治理的规律。这里我们要提到当代中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民公社改革为乡镇政府和生产大队改革为村委会,都发生在1980年。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人民公社在进行“政社分开”改革试点后,将已经挂了22年的“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摘下来,换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建立了乡党委、乡政府和农工商总公司。而1980年1月8日,在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
11 / 26
精品文档
委员会。以蒙宝亮、蒙光新、韦焕能等为代表的合寨村村民,冲破了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僵化体制,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我们注意到,仅从时间上看,乡与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全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人民公社改革为乡和生产大队改革为村委会,虽然起步于两个省,并且没有什么统一计划部署,但都是从1980年开始的。这种时间上的完全耦合,大概有巧合的因素,但这种基本的同步,并且村的改革还有农民自发的因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同步,反映了乡村关系的一种内在联系。过去,我们试图从国家管理与农民自治的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乡政村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它实际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乡村关系:即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或者说,是一个社区。只不过“政”和“治”的表象掩盖了这一点。
后一点,可以从当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看得更清楚。在国家“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确立后,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都认为保留后的乡镇政府的职能是主要是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极大需求和现有农村公共品的短缺,以及国家正在大力加强对农村公共品的提供,都需要乡镇这个层次来行使国家公共服务的职能,并融合农村社区自身的公共服务资源。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压力,乡镇政府作为与农民最接近的一级政府,应当
12 / 26
精品文档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无论是乡镇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调整,还是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提高乡镇政府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来调节农村各种利益关系,逐步形成惠及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保持乡村安定有序。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低廉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vi]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政府本身就是国家提供给农民的一个公共产品。请注意农民当初自发成立村委会的初始目的,并非是什么自治,而是“协助乡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集体水利设施”,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初始动因是一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需要,而且这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基本还是由乡来提供的[vii]。
农村社区政治改革起步的同步现象和互动作用,使人们起码从表象上可以感知它们之间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并促使我们思考更加深入的一些东西。比如,如果我们不那么加强国家含有控制因素的所谓种种主导措施,农村社区的自然发展,会否导致其重建的必然结果呢,对于乡镇常委和政府新的角度定位,即它应当是联结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
13 / 26
精品文档
个柔软、顺畅的纽带,需要多方面改革配套,比如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大它的民主化程度。也就是说,要进行乡镇常委和政府的直选。乡镇自治也就是提高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应该是今后发展方向。具体说,其必要性如下:
?在农业税取消之后,毫无疑问的是乡镇政权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当然,乡镇政权的行政管理费用,可以由县、市、省甚至国家予以支持,但是,如何以创新思维来建构一个责任政府、有限政府,一个责任、权力和义务对应的政府,一个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服务型政府而非管制型政府,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乡镇政权因其直接面对农民,更迫切和更直接地面临着这一问题。陈文胜在对129个乡镇负责人的调查中,发现现在乡镇负责人有32%的时间参加会议,22%的时间对上接待,15%的时间应付各种考核,9%的时间用来发展经济,17%的时间用来计划生育,只有2%的时间是服务群众。而在问到向上级负责和向群众负责的关系时,只有13%的人认为这两者可以基本统一起来,其余87%的均认为难以统一;如果二者产生矛盾时,有63%的人选择向上级负责。而这样做的理由,有71%的人认为上级有权力。[viii]其实陈文胜的调查只不过说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但是从已经试点直选的乡镇领导来看,他们的价值导
14 / 26
精品文档
向出现了真正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改变,从向上级负责变为向选民负责,这样,就为乡镇政府的各种任务的实现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用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部长的话说:“最重要的变化,是民主思想在我们选出来的干部中扎根了。他们当然还要受上面的制约,但考虑老百姓利益的倾向性肯定更强。他是群众选出来的,他不能不面临着一种民意压力。公推直选有效地解决了领导干部怎样对下负责的问题。可以说,基层民主让干部有了一种真正的群众意识。”同时,这种改革激活了干部动力资源,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了乡镇党委和政府工作能力和运转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大内容和手段是从中央到县的财政支出对农村的支持。在巨大的财富转移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基层民主政权的有效运作和廉洁保证,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也许会变成又一次向上级邀功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或各级贪官的又一次瓜分财富的饕餮盛宴。可以说,中央的财政支持必须得到具有一个从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则、权力制约的新型的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配合,才能收到“建设新农村”之成效。
?激活了农村社区的重建资源,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密切地融合到社区公共生活中去,并且对于公共服务机构也就是乡镇政府和党委官员的去留有了更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
15 / 26
精品文档
直选后的乡镇这一级党委和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把自己捆绑在这个社区中,他们的政治命运和社区建设事业有了更密切的关系。而农民则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意识、更直接可行的参与渠道及必要的决定权力。这也有利于农民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农村社区丰富多彩而生机勃勃的治理生态,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有利于中国整体的民主化建设。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必然要从基层民主发端。由于在村级自治上我们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经验和成就,现在应当向乡镇级上升。乡镇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最基层一级。由于这一特点,它与其辖区的人民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过去封建社会称县令为“亲民之官”,因为那时“皇权不下县”,县令是政府最接近民众的官员。但是,今天,我们应当说乡镇领导才是“亲民之官”。农民对于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关切度,由于与其利益直接相关,所以有着高度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反过来说,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与管理效果,也与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这个特点,乡镇直选不但有很好的选民基础,而且从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的进程来看,它是一个具有重要指标意义的进步。由于乡镇政府具有国家政权的特点,其直选将不仅是村级自治的简单上升,它有着性质的不同。乡镇直选不但具有民主政
16 / 26
精品文档
治内在的进程逻辑和现实的社会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先行意义。**早就讲过中国的县可以进行直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希望至今没有实现,但是在乡镇这个层次,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直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现有较大的乡镇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五万人。这在西方国家可以算是一个小市了。如果在乡镇进行直选,其意义相当于在西方国家进行小城市市长的直选,其影响将是巨大的,不但表明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而且会在世界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树立中国政治的新的形象。
?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基础。通过以上各种目标的实现,对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党委主导下的乡镇直选大大密切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加强了党的威望,扩大和优化了党的执政基础。
综上所述,乡镇直选的改革,其实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回应。如果我们不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从总体上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果说在县以上的层次进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的话,那么,乡镇一级的民主改革已是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形势。
17 / 26
精品文档
赵树凯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呈现反方向的运行逻辑:一方面,村庄内部的自主性资源和自主性组织结构正在生成发展,农民的自治冲动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性运作并没有相应消解,某些环节比人民公社的行政控制还强劲。在村庄活动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自主化的同时,村庄内部的公共权力组织却被政府更多地作为科层制组织来管理了。形式上,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日益强化,实际上,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不断脱节。在行政控制和物质激励下,有些村庄干部还在围绕乡镇政府指令转,但是,更多的村庄干部则不然,村庄里的农民则更不然。在上级看来那些娓娓动听的工作,其实仅仅是基层政府“自己陪着自己玩”,与农民无涉。从上层听汇报,基层对于各种部署号召可以说是闻风而动,亦步亦趋,但事实上是貌合神离,渐行渐远。从政府的角度说,许多工作变成自说自话,对于乡村社会失去实际影响力,不能说是好事;从农民角度说,政府的行政控制和干预逐渐式微,社会正在自主运行,不能说是坏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农村工作应该首先考虑如何顺势而为,理清两者的关系边界,让农民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现在的问题是,逆潮流而动的政府行为还有很多。[ix]如果是强化国家控制的乡镇政府改革,那么,乡镇政府越是强化,它也就越会成为农村社区重建的障碍。今天所有关于乡镇政府存废的争
18 / 26
精品文档
论,可以归结为一点:这个政府或派出机构或自治机构能为社区农民干什么,而不是能为国家干什么。如果它不能适应社区农民的基本需求,不能为农村社区的重建作出贡献,那么它的改革与创新就始终没有完成。
如果我们从社会迸发发展角度,把县与乡镇的管辖区域作一个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并不仅是行政区划概念,而且是国家行政区划与农村社区的关系。社区的概念,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县的概念,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层次和级别。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放在一起谈,都没有交集的语言。这就是问题所在。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它的体制虽然不能说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基本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能够维持数千年。但是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从来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问题何在呢,关键在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所有统治集团或者基本没有从社会角度来审视和决定国家与社区的关系,而总是从国家控制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他们总以为国家的权力可以控制社会的全部,甚至边远的农村;或者虽然有这种审视,也有一些表面的措施,却形格势禁,无一不在现实的政治和利益格局中搞得面目全非。终于在一连串曲折和挫折之后,让我们有可能回到事物的本源上来。人,从其社会性来说,并不是非得需要国家的,只不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需要和私利对氏族统治者的异化,才产生了
19 / 26
精品文档
国家。“国家”在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的论述中,都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它既不伴随人类而来,也不伴随人类而去。当人类进步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家退、社会进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这一个阶段。即使我们不从中国特有的国情认识中国农村社区重建的重要意义,仅从一般规律看,“国退民进”在社会生态中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提出这个问题,即建构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社区的关系,我们并不指望在现有的官员中都具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希望的是国家领导人能够体认这一点,并指导和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人能认识和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有了这种认识,那么,政府对于农村社区也就是乡镇管辖区域的公共治理,就会从过去的控制、领导、汲取,转为认可、共建、扶持。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农村社区的关系。
而在当前现实的政治体制下,乡镇党委和政府更多地是代表国家的利益,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各种管理任务。由于政府天然的特性和当下中国政府固有的特性,因此在农村社区这个官民共治的社区范围内,我们看到了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即使是在大的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加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民主化水平,即更多地通过社区党员和农民的直接民主,
20 / 26
精品文档
来实现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角色改造,以期实现农村社区新的治理格局的形成。乡镇政府必须将自身改造成为国家与农民的良好结合点,成为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平滑联接部,成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利益平衡器。只有乡镇的直选,才能完成这种柔性的过渡与角色的改造。
但当前我们还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比如:
1(国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乡镇政府改革的部署,而只是将其列入2007年整个国家改革的五项任务之一,[x]并且只有原则上的表述而没有具体的操作设计。
(已有的各地区的乡镇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精简下来的乡镇干部得不到安置,并有不少地区出现人员数量的反弹;许多乡镇并没有将职能转变到为本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仍然将“招商引资”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原来派驻乡镇的“七所八站”被取消事业费后,由财政统一“花钱买服务”,但这些原有的事业单位及人员不能适应这种服务方式的调整,出现了生存的危机;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减少,而国家的转移支付又没有到位,其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下降;县级改革不配套,仍然习惯沿用过去的方式向乡镇布置大量指令性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部分地区出现了削弱乡镇政府权力的现象,如“乡财县管”;等等。
(乡镇直选的试点没有得到国家的明确支持,反而由全
21 / 26
精品文档
国人大出面强调应按照现行法律进行乡镇长的间接选举[xi]。同时,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县乡改革不配套,一些乡镇长直选的试点出现了选举成果不能够延续下来的“孤岛”现象。除了自身改革需要完善外,主要问题出在当前的乡镇不是一级功能完整的政府,其责、权、财有着严重的错位和脱节。因此下一步要重点改革县级政府,一是向乡镇下放权力,将乡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所需要的权力下放给乡镇。二是改变管理方法,过去那种动辄以责任状、一票否决、层层落实责任等形式施加给乡镇政府的、根本与乡镇职能不符的、不切实际的任务目标的行政运行机制必须改变。县与公推直选乡镇领导的乡镇的关系,已经不应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这种乡镇领导已经有了新的权力来源,虽然这些乡镇领导人大多是县委推荐的,但起码从形式上讲,他们是老百姓选出来的,是农民直接授权和委托的。对于这种乡镇干部的管理,要有新的形式。县对他们要更多地放权,更少地下达各种指令性任务,更为尊重他们的治理方案,基本在任期内不变动他们的职务,在各种国家资源的转移支付中予以平等的待遇。
(少数“扩权强乡”的试验,缺少配套的改革来支撑,其命运是否会与当年莱芜一样,还不好说。
(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即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还只是定
22 / 26
精品文档
位于一种服务和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其意义在于发掘农村现行政治组织之外的治理资源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维持一种国家主导的秩序。
总的看,当前我国乡镇政府的改革创新,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面对税费改革后的形势,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下一步乡镇政府改革的认识,也没有能够从县乡村三级联动改革、乡镇改革与农村社区重建、乡镇改革与农民组织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乡镇政府改革。
但乡镇政府的改革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在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改革虽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困难,基层政府自身运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作为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一方面前途的不确定性和财政的困难造成了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困窘与涣散,新的农村社区建设因此出现了迟滞;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自利性和缺少有效监督制约,使得它可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以前它所习惯的角色:贪腐和自肥。这样,在农村社区,就会造成新的社会冲突。
中国农村社区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一般认为有三大划时代的成绩,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经济结构新的格局,三是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开辟了农村新政。笔者认为,农村社区重建可能成为中国农村的第四次具有划时代意义
23 / 26
精品文档
的事件。它可能解决中国特有的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对于中国新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结果和效益会否出现,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开拓创新,合理操作,顺势而为。
[i]见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ii]治理的目标是善治。用俞可平先生的话来说:“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参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iii]引自民政部姜力副部长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7-3-23。
[iv]王晓毅:《村庄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学网》,2006-07-07。
[v]所谓“皇权不下县”并不是常态。
[vi]迟福林:《2007,走向全面的制度创新》。《天益网》,2007-03-15。
[vii]25年后,记者在见证那段历史的大樟树下,采访到了当年经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第一任村委会主任韦焕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依稀在现:“大伙相约在村子里的大樟树下,七嘴八舌议论着现状,‘大队的人连村里的那一
24 / 26
精品文档
片林子都忙得看守不过来,哪有时间管我们这里的事呢’,为了防止耕牛被盗,‘村民就把牛拉进房子里与人同住,这总也不是长久之计吧’,‘快春耕了,合伙用的水渠总该理一理,人畜也不能每天都趟过村前这条小溪吧’,这些事没有人管只能自己管,属自己的事,自己都不管,还能傻乎乎地等别人管,但要管这些事总得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名义,有人牵头去办。那么这个组织叫什么,大队叫管委会,我们就叫个村委会——城里人叫居民,村里的人不就是村民吗,村民委员会这个称呼,既符合村里实际,又符合我们的身份。”留下来的问题是怎样产生这个组织,怎样来确定管事的人。韦焕能说,“过去生产队小队长是大队任命的,现在没有人任命了,我们总不能说自己出面说自己是什么吧,如果这样,人家的一句话能噎死你:‘谁说你是头呀,那么爱管事’。”最后几个人一合计,每户1人,选举村委会,依得票多少来确定在村委会中的职务。结果,韦焕能以票数最高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也依次产生。“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从此诞生。
[viii]陈文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潘维、贺雪峰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ix]赵树凯:《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支农网》,2006-6-10。
25 / 26
精品文档
[x]详见国家发改委网站:《今年改革重点集中在五大领域》。2007-04-05。
[xi]《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直选乡长镇长不符法律规定》。《中国新闻网》,2006年8月30日
26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