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7年心理学考研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及重点
力比多学院 http://bbs.libidos.cn/
2017年心理学考研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及重点
以下是力比多学院考研特为广大报考心理学的考生整理总结的考研心理学各科目复习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性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琐碎,识记难度较大。发展心理学的备考策略是双线纵横、提纲挈领。
双线纵横是指发展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把握。纵的方面就是大纲给我们列出的按照年龄线索的方式来进行。可是我们知道发展心理学 还有另外的一条展开线索,即都是按心理发展的内容来展开的,可以分为生理与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等等。大家在按 照大纲拟定的线索复习之后,也可以按照心理发展的内容做一些梳理。这样纵横交叉,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答起题目来思路也更加开阔。
而提纲挈领是针对发展心理学中的细节繁多的特点提出来。libidos教研老师建议考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细致整理、归纳相关要
力比多学院 http://bbs.libidos.cn/
点,以达到建立章 节联系,强化记忆效果的目 的。注意联系实际分析个体发展中的各种现象,逐渐培养运用所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大家可以找一些相关案例来分析。总而言之,就是宏观着眼,微 观入手,不要怕难和繁琐,要能够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范文二: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
2014年应用心理考研备考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
2.发展心理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容易与代群效应混淆;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了各自长处,既具有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4.双生子设计: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②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
③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
★
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乐原则” 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的本
③”,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前者是朝我中惩罚性、
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 口、舌、唇 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肛门期 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会性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婴儿期 0~2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 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 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春期 12~18获得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 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 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 50~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合法延缓期停时期以延缓承担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
c.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
b.教育万能论,
c.
2)斯金纳
、行为矫正以及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用。
儿童偶然的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越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 得到强化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联系的多少不会影
3)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②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他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四方面行为发展的作用: a.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符合强化规律,并可通过观察学习
b.性别化作用:男女儿童各自的性别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较多是通过社会强化过程和模仿来获得的
c.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d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加以影响和促进
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工具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适应方式,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物质生产工具导致人类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语言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人在改造自然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性质。
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标志: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方面表现: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产物,是质变的结果。
③经验不断的内化
心理发展与教学:
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差异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③学习最佳期限
4. 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五个系统为:
微系统: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系统: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
外系统: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
宏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
时间系统: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学理论 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和规则。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生理的发展
1.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斯滕伯格 胚芽期(0-2周) 胚胎期(3-8周) 胎儿期(8-40周)
影响胎儿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母体因素(情绪应激营养疾病)。
2. 婴儿0-3岁 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大脑结构各方面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 头尾原则 和 近远原则 。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发挥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大脑单侧化倾向,而倾向将继续在发展导致更大差异
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3. 幼儿期 3-6、7岁 又叫学前期,这一时期,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
幼儿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页
儿童脑电发展的两个明显的加速期:5-6岁;13-14岁
是此期间还是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紊乱
4. 青春期熟
际有较大发展,性成熟,
5. 成年期生理发展趋于稳定,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1.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于胚胎2
味觉发生于胚胎3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婴儿4
2)婴儿知觉的发展
2、3个月大的婴儿放在
3)工具性条件反射和语言掌握概念学习等复杂型学习三个层次。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
4) 婴儿生下来就有注意,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而后注意选择性发展,1岁以后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婴儿的注意活动。
2.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型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此期间教育的任务就在于积极引导幼儿完成这两方面认知的过渡,为入学做好准备。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2)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4)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主要包括复述和组织(系统化)等 记忆策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没策略 ②经诱导能用策略③主动自觉用策略
(5)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主要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幼儿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能力。
(6)自传式记忆发展,但婴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思维的发展
(1 (2)皮亚杰的相关研究
皮亚杰把2-7岁儿童思维归属于“前运算阶段”心性、刻板性
①三山实验
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
②守恒实验
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类似的
推理能力发展:3岁基本不能5
3.童年期认知发展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
某种意义上元认知似乎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自然成分。
4.青春期认知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1)初中生形势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一些逻辑课题。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①运用假设——初中生已具有了建立并检验假设的能力。面临智力问题时,他们并不是直接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现实。
②逻辑推理——初一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各种推理的发展不平衡,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直言推理最先掌握,其次是复合推理,选言推理,连锁推理。
③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于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其中排中律发展最慢。
(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①概念——初一年级学生,大多从功能定义或具体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解释的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进入高中阶段后,初中多,同时高中生还能较正确地对社会、哲学、科学概念作出定义。
能力基本成熟。
(3)辩证思维的发展
初一学生已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转折期;高中生的辩证思维已占优势地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思维监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
5.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将能力(智力)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一般人20
(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
巴尔特斯(P.B.Baltes)这一模型是与
智力技能
实用智力
(wisdom),他认为,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60岁老年人的智慧有明显的增加。
(3)新皮亚杰主义
佩里(William Perry)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水平;(2)相对论水平;(3)约定性水平。
(4)智力适应理论
沙依(W.Shaie)相信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
求发展。
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沙依巴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
①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②实现阶段——青年期主要任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③责任阶段——中年期,中年人是社会中坚,社会责任重大,家庭、事业,如果有人还在当领导,就转入下个阶段
④行政阶段——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如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
⑤整合阶段——老年期智力活动专项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
6.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晚年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记忆,总体发展趋势是衰退的。
(1)感觉功能理论
(2)加工速度理论
(3)抑制理论
抑制:阻碍无关信息进入记忆或将影响作业的无关信息排除
(4)工作记忆理论
1.婴儿言语发展
(1)言语发展理论
强化说(巴普洛夫、斯金纳) 模仿说(奥尔波特)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认知说(皮亚杰)而发展
(20~12月,婴儿掌握语言前的较长准备阶段,从出
5-8月)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游戏期(2-3、4月)
9月)学话萌芽期(9-12月)
从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到双音节到多音节到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发展。
(3)前言语交流具有了 目的性 约定行 指代性。
(4)婴儿在9个月到16个月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19-21个月出现词语爆炸现象。36个月婴儿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2.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是言语丰富、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期,也是言语从外部过渡到内部并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因此,言语能力是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1)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句子的发展
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为: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幼儿期儿童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只是从言语习惯上掌握了它,并为把语法当作认知对象。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口语表达的重心转变: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
3.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儿童对反语理解远远落后于对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等其他类型的间接言语。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儿童的内部语言尚不如成人般发达,多以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出现。
★社会性发展
1.婴儿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即有自发性的内源性微笑,在5-66-8个月有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的行动。
依恋(attachment)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接触需要。
2.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
(1):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侵犯行为理论:
Ⅰ精神分析理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它让人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
Ⅱ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侵犯本能,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Ⅲ新行为主义——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
Ⅳ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挫折、生气、挑衅的反应不过多依赖实际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怎样对信息进行加工解释。
随着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
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常用来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有:
①不对行为奖赏和关注
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③移情训练
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2)亲社会行为
Ⅰ社会生物学理论——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个体以种族利益为重而自我牺牲。 Ⅲ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智力发展,儿童获得重要的认知技能,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在发生率上完全对立;
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变化研究结果不一;
(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性别化的概念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基于性别的组织模式。从事不同的工作,使用不同的资源,并认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属性。经验和已有知识,他人的行为。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先后四个过程:
①理解性别
②获得标准
③取得认同
通过内化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标准、价值、态度等形成自
a.
b.
c.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价值的线索是性别角色偏爱的决定性因素
2)性别化的理论
Ⅰ社会生物学理论——荷尔蒙的差异至关重要,而儿童的性别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实施性别化教育 Ⅱ精神分析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Ⅲ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强化训练和观察学习机制的结果
Ⅳ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4)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的作用
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③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④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2)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
②不再把成人当作唯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同伴
③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
④偏爱同性同伴
⑤对同伴依恋强度增加
⑥语言发展使同伴间交往更有效
⑦儿童间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⑧儿童建立友谊数量增长但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的
3)同伴关系的训练
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近年来新
①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原则和概念(合作、参与等)
③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
④促使已获得的行为保持并在新情境中概化
⑤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3.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
(1社会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2)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③从呆板到灵活
⑤从具体到抽象
(3)角色采择
03-6)1社会信息采择(6-8)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10-12)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
(
从8
在12-14岁,儿童的描述较少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且他们开始理解到人的特质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 交往技能: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关系已由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①父母—儿童关系
a.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
b.父母教养子女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c.冲突数量减少了
d.对儿童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力量变化。父母更多采用推力方式约束儿童,儿童也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出决策 ②同伴、团体关系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传递信息技能增强;善于利用信息决定行动;善于协调;形成同伴团体
塞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阶段:无友谊3-7岁/单向帮助4-9岁/双向帮助6-12岁/亲密共享9-15岁/最高阶段12岁
③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这一点有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为证。
4.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与成人关系:情感行为观点上脱离,父母榜样作用削弱。
的高级别体
现。这类行为违背社会规范,损害社会或公众利益。
5.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成年早期(20-40岁)
心理上独立与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同性恋或异性恋),发展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是否生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成人的价值观
成年中期(40-60岁)
生活在父母以及同辈人的疾病和死亡中,与长大的子女和孙辈接受社会责任,接受社会变化
成年晚期(60岁以上)
,寻求和维持社,
★性别的发展
1.生理性别:.有时简称为性别.sex。是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用生物标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生理结构主要是指性染色体的差异,解剖结构主要是指性器官
2.(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
1
2)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生理性别规定的角色的延伸。如照顾人。
3)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4)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性别概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
6)社会性别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分工.“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是由男女的性差异决定的.是生来如此的(即生物决定论).70年代以来,这种解释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人们发现,男女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作为一种生物,处处又都打上
了社会文化的烙印,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男高女低.男优女劣)等更主要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科学.法律等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社会期待模式化。
于是,“社会性别”一词出现了.它被用来解释上述种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
在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社会性别对他/她的要求是不同的.或者说,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虽然人们的性别是一样的,但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体现在两性关系,两性分工.两性角色评价.谁作出决定等等,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部分.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不是简单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社会性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为阐释和分析问题的概念。性别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大众传媒等。
3..性别角色获得
生物学因素1).遗传基因2).性激素3).大脑
社会文化因素
1).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
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
道德发展
1.
2.品德:也就是道德品质,
3.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段:
①前 道 德阶段
②他律道德阶段
③自律道德阶段
4.
,三年级下学期(与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相同)
5.:
③逐步产生道德动机斗争
6.
道德认识: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
力的发展
道德情感:直接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信念的制约。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原则或信念为依据而是时常常受外部具体情境所制约。不论如何,大多儿童进入小学后亲社会行为增加而攻击性行为减少.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做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他在将道德品质分成是非观念、权利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意图、行为后果等不同类别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并认为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而逐步发展的。
阶段顺序
第一级水平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命名 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定向 天真的利己主义 基本特征 由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 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
6)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卡根认为,儿童气质中只有抑制—非抑制这一项保持到成年,它才可能是划分气质种类的真正内容。
3.幼儿的游戏理论
1)早期传统理论
①霍尔——复演说: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②席勒——精力过剩说:游戏作为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③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手段
④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种本能的联系活动
⑤拉扎鲁斯——快乐-放松说: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⑥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是三种一般欲望的表现
2)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3)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4)学习理论
文化的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儿童的游戏中。
5)朱智贤的看法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参与且伴有愉快体验的活动
4.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1)从目的性分类 2)从认知发展阶段分类
3
5.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逐渐掌握书面用语
(3)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4)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6.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a.
b.
c.
d.
e.
自我体验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但对自己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的发生
7
(1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8.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青少年的这些情绪表现特点完全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所导致的。其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9.青少年常见情绪困扰:①烦恼、②孤独③压抑
10.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首创的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调节情绪。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1.乞求阶段:④抑郁阶段:⑤接纳阶段:
12.几方面考虑。
①做好基础护理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②解除临终病人的苦闷与恐惧
③满足临终病人需求和愿望
a.基本的生理需求b.安全感的需求c.d.e.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 ④通过教育帮助临终病人正视死亡
范文三:心理学考研笔记
O 第一章绪论
1. 加涅是在近三十年来的教育心理学或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建树时,是一位 需要充分肯定和全面认识的人物。
加涅在人类学习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的和有影响的工作, 他的独特才华在于 能如鱼得水地活跃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领域, 并对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贡献。 他对 复杂技能训练所做的研究工作, 使我们对训练迁移、 问题解决、 任务分析各种教 学方式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研究知识的获得并由此提出的学习层级理论, 促使人们去研究学科内容和课程设计。他所著的《学习条件》一书,颇有见地地 阐明了人类各种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联系, 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心理学运用于教学的 新的兴趣。加涅的学习观是源于辈但又高于前辈。
2. 加涅在《学习条件》中的有关人类的 8类学习形式。
信号学习(指个体学会对某一信号作出某种一般的、弥漫的反应。)→刺激 — 反应学习 (个体学会对某一认出的刺激作出某种精确的反应) →连锁 (指个体 学会由两个以上的刺激 -反应的某种联结)→言语连锁(指个体学会以言语作为 单位的连锁, 其学习条件与其他连锁相似) →多重辨别 (指个体学会对不同刺激 互相在物理特征上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作出若干不同的可以鉴别的反应。 ) 原理学 习(原理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控制行为。)→问题解决(指 一种要求进行内部思维的学习, 它需要对早先获得的两个以上的原理作出某种组 合,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所谓的高级规则)
3.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模式:九个连续阶段性任务,以及这些阶段所起的作 用。
阶段 1: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对通过教学能够获得的理想状态的规定。
阶段 2:教学分析。三种分析手段:任务归类、信息加工分析和学习任务分 析。
阶段 3:起始行为及学生的特征。可以通过面谈或测验去了解。
阶段 4:制订作业目标。它便于向不同的人作不同的交流;将教师的教学内 容及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获得的能力指标, 将有助于教学人员为不同的 行为能力设计有效的教学条件; 能够对既定的目标是否已达到作出客观的评价和 测定。
阶段 5:开发标准参照测验题。标准参照测验的基本含义是指根据上一阶段 提出的作业目标制订测量手段或工具, 其目的在于对经过教学之后设计者预期的 作业能力是否已在学生身上发生作出评价。
阶段 6:开发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策略其含义是指教师或设计人员应在这一 阶段着重规划,怎样为帮助学生达到各种预定的作业目标提供适当的外部条件, 以支持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
阶段 7:教材。是指传递教学内容的书面文字材料。
阶段 8:形成性评定。
阶段 9:总结性评定。
这些阶段所起的作用:①确定教学目的②开发教学③评定教学的效果。 第二章 智慧技能的学习
1. 智慧技能: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通常包括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推论出的是下述四种不同的胜任能力:辨别、 具体 概念、定义性概念和规则以及高级规则。
2. 辨别学习:对刺激物在某一物理维度或某些物理维度上的相互差别能够作 出不同反应的一种能力。 辨别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学习奠定的基 础。在辨别学习过程中如何建立有区的反应连锁,通常采用“对比练习”的呈现 方式和“分化强化”的措施。
3. 多重辨别与单一辨别的重要区别和解决办法。
在多重辨别学习中存在着更多的潜在干扰,刺激物之间的相似往往会使混淆 的错误更易发生,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加涅认为解决此类困难的一个可能有 效的办法是, 首先进行一对一的单一辨别, 然后再另作打乱顺序的一对一的辨别。 与此达到相似的有效方法是 “部分累进式” 的学习, 即复习旧的辨别的同时引进 新的辨别。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扩大刺激物之间的差异,而在随后的练习中,逐 步将这些差异恢复到正常的差异状态。
4. 辨别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在个体的内部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是,能够回忆和恢复为表现这 种辨别而必须具有的不同的刺激 -反应连锁,在学习对多重刺激作出辨别时,学 生必须能够表现出与这些刺激差异同样多的不同的刺激 -反应连锁。
外部条件:辨别学习的一些外部条件表现为某些最基本的学习原理的应用。 首先,接近原则必须具备,即在刺激呈现后必须紧接对它作出反应。第二,强化 的原则。第三,重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个体获得了概念:即个体能够将某一刺激鉴定为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 中的一个成员, 尽管这类刺激在其他方面相互间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或更确切的 说个体获得了具体概念,因为它们要求人的作业是对具体客体的辨认。
6. 辨别学习与具体概念学习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具体概念的学习似乎同辨 别学习恰好相反, 因为前者是对刺激作出归并, 而后者是对刺激作出区分, 不过 加涅看来,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中包含着辨别,并以辨别作为自己的前提。
7. 语言在学生学习概念时的作用。
对已掌握了语言这一前提的学生来讲,语词的作用在于它给概念的学习提供 了重要捷径。 如果没有语词的参与, 人可能不得不进行更多的尝试, 才能保证对 某一概念的正例或反例的反应达到准确的程度。 但是, 在了解了某一初学概念的 称谓后, 可以用它来提示对刺激正确反应的回忆, 从而使设计这种学习所需的情 境变得相对容易。利用语言的教学可以促进具体概念的学习进程。
8具体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①概念学习的前提是先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辨别能力,学生若能从 事概念学习, 必须能回忆起这些能力。 ②在使用语言指时, 提及的言语称谓必须 先前已经同代表概念的刺激特征建立了联系。
外部条件:①学习概念的情境条件主要包括一系列的语言提示。②构成概念 的刺激特征本身要不断变化, 并与反例同时呈现。 ③在概念学习的情境中应出现 强化这一条件。连续性似乎也是概念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9. 定义性概念或抽象概念:通过对它们的定义才能获得其含义。实际小是一 条用于对客体、事件或关系作出分类的规则。
对事物加以界定的定义中,常含有以种基本成分,这四个基本成分一些心理 学家也称之为概念的有关特征。 ①属于上位类概念的事物概念。 ②上位概念的一 系列特征或特性。 ③告知这一客体可以派何用场或能做什么的关系概念。 ④作为 动词作用对旬的另一事物概念。
10. 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区别和关系。
具体概念是定义性概念的前提。定义性概念本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这 概念同学习具体将有所不同。 学习这类概念, 一般不像学习具体概念那样可通过 呈现直接观察它们特征的正反例来获得。 相反它们往往需要通过呈现这类概念的 定义来学习。 “代表定义性概念的言语陈述可以用语言向学生交代, 这意味着提 示学生回忆起构成新概念的那些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 使它们能及时 ‘把握’ 新 概念的含义。”
11. 关系概念一般含以下三种基本成分:①为学生熟悉的一个关系概念, 即一 个相似的同义词。 ②关系概念作用的对象这一事物概念。 ③副词或介词短语这些 修饰词,起到对关系的特征作出某种描绘和刻画作用。
12. 定义性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在所学概念的定义中出现的各子概念必须首先出现在学生的工作 记忆中。 这些子概念是基本的必备前提。 影响这类学习的第二个内部因素是, 学 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句法规则,以便能对这类定义的言语陈述作出反应。
外部条件:影响学习这类概念的第一个外部条件通常是指给学生呈现的口头 或书面定义。 第二个外部条件是在呈现定义的同时, 还须呈现这类概念的广泛的 正反事例。
13. 规则有时又称办事的法则或原则:是支配人的行为并使人能够证明某种关 系的内在状态。 是使人能够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与一类操作相适的举动而推论出 来的能力。
14. 为何一些规则不能直接告诉,要举列地详细的分析。
①规则是由若干个概念组合起来的,若对这些部分概念的含义理解有局限, 则不可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规则。 ②在于为保证不让儿童将这条规则作为一种言 语连锁来学习。加涅强调对组成的子概念的确切理解将影响到整体规则的掌握。
15. 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 影响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对构成规 则的这些子概念的理解。
影响规则学习的一些主要的外部条件表现在教师的言语指导中。在规则的教 学顺序中一般这下面这些条件:①影响规则学习的言语指导, 一开始往往应当陈 述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期望在学生身上能够表现出来的行为操作。 ②言语指导继 而应让学生回忆起在要学的规则中将会出现的那些子概念。 ③随后呈现整个规则 的语言提示。 ④要求学生证明规则中所含的那种关系的言语指导。 ⑤注意在规则 学习中使用强化的原理, 当学生对规则作出充分的证明之后, 教师应表扬、 称赞。
第三章 认知策略的学习
1. 认识策略:是对学习及思维活动中涉及的内部过程作出选择、予以指导的这样 一种认识技能。 是对内组织的技能, 它们的功能是调节和监控概念与规则的使用。
认识策略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中。
2. 罗斯科夫的“萌发学习” :意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采取积极的试背、超额学 习,以及采用记忆术等手段来帮助学习的发生。
3. 元认识:意指人们对如何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策略,也存着一种自我意识与自 我控制问题。 元认识又曰反审认识或另称自我调节的机制。 通常指富有经验的人 对学习任务的要求、 学习材料的性质、 自身的能力及完成这一任务所需执行的行 动能够表现出诸多的关注。
4. 元认识技能:富有经验的人能意识到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并能根据这种认识 以灵活的、 有目的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加涅称它们为元认知技能。 因为这种 技能并不是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执行某一特定的程序时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操 作或策略, 相反, 它是指能够使个体对自身的操作作出有益的反省或考察的那一 类认识。
5. 注意中的认识策略: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或先前已经习得的认识策略来控制自 己对阅读材料的注意, 也就是说, 学生正在使用某种执行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 注意,并选择地去察觉他们所读的内容。
6. 语义编码有时又称组织策略:语言编码涉及信息从短时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先前已经获得的信息结构 (或图式) 建立联系, 从 而获得信息的意义。
7. 思维的认识策略:学生可能学会怎样去发现与问题有关的特征,怎样将先前尝 试的行动保持在头脑里, 怎样对自己假设的可行性作出权衡。 加涅称这种自我调 控的能力为思维的认识策略。
8. 研究人的解决问题之中的认识策略,则面对着两在主要困难:①尽管我们对人 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内部思维过程实行某种控制这一点容易理解, 但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究竟是有许多特定的认识策略参与, 还是只有一些少量的一般认识策略参与还有争议。 也就是说研究者们还不能做到 对问题情境予以充分的控制, 以了解学生会使用哪些策略。 ②证明学完这些策略 之后是否具有可推广性或可迁移性。 也就是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若学习了 某种认识策略, 我们总希望表现出能够向其他问题情境的迁移, 但现在还不能充 分证明这种学习能使后继的问题解决有所改进。
9. 威克尔格伦对成人解决文字陈述的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下一些一般的策 略:①从已知中能推论出其转换的观念。 ②对行动的顺序能作出分门别类的安排 而非随机选择。 ③选择同问题的特定阶段相适宜的行动, 以逐步逼近目标。 ④能 鉴别证明目标不能从已知条件来获得的种种矛盾。 ⑤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 ⑥ 从目标陈述向后逐步倒退。
10. 怀特和威特洛克发现的能适用许多问题类型的一般性略:①是最为重要的策
略是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 即在各种问题情境中, 问题的表面意义常会对人起误 导作用, 或至少不能使人有效地得出成功的解答, 而使用原理的学生比拘泥于事 实的学生更能获得成功。 ②一般的策略是兼容部分目标, 即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并 不总是仅采用一个大的步骤,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登山”方法。③一般的策略 是探索方法的灵活性, 即成功的问题解决者总是力图避免陷于一种思维模式。 ④ 业已鉴别昢的一般策略是综合部分的策略。 即问题解决者能够对事物作出通盘的 考虑。
11. 阐明在某一特定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表现出能力高与低的个体间的关系差 别。
即技能熟练的个体能够很快接近已经组织得很好的概念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体 系, 并能对之有效利用。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时, 基本知识的结构与问题解决间 联系是以对问题的表征性质为中介的, 问题解决者依据相关领域里的知识及这种 知识的组织来建立对问题的表征, 这种知识的组织性质决定了这种对问题内部表 征的品质、 它的完整性及内在的连贯性, 并由此决定了随后思考的有效性。 对问 题的表征实际上既涉及对问题的解释或理解, 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涉及解决问题的 难易程度。
12. 问题的表征是怎样形成的?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即人对问题的表征也是由人已有的图式及图式拥有的这些槽所决定的。 如果某个 问题非常熟悉, 那么它便会激活一个适宜的问题图式, 反之则可能会激活某种极 为一般的图式。 不管出现上述哪种情况, 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 图式中的这些槽 将控制着问题中的哪些特征将浮现在我们对它的表征中, 与图式的某个槽不符的 特征将被人所忽略掉。 一旦某个图式被激活, 而这一图式又与正确的程序性知识 相连, 那么问题的解决将会容易和流畅地进行下去。 如果激的是某种一般的图式, 且它仅同某种一般的处置程序相连, 那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困难得多; 如果没有找 到适当的程序性知识, 就不可能获得问题的解决, 如果激活了不适宜的图式, 那 么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至此, 关于经图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结 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已相当明确。
13. 问题解决中的认识策略在当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讨怎样使大量的知 识得以有组织的表征。
新手在解决问题中的困难可能要更多地归咎于它们的基础知识的性质, 而不能更 多地认为是因为他们加工的能力有限, 如新手不会使用解决问题的一般试探方法 或一些一般的策略。 实际上, 新手也会表现出有效地使用试探的方法以, 而他们
的思维局限性在于不能从问题情境所提供的信息中推论出另外一些知识, 而这种 推论惟有在专家获得的那种知识结构的背景中才会必然产生。 总之, 对那些涉及 特定领域大量知识的问题解决的研究已清楚地表明, 同成功解决问题密不可分的 一个方面是能够提取一个很大的且已具有完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由些得出对当 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 应探讨怎样使大量的知识得以有组织的表征, 惟 此才能使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能容易地提取到。
14. 心理模型:是建立在图式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不过它既涉及到对任务要求 的了解, 又涉及到对从事这一任务的操作的了解。 在建立某个特定问题的模型中, 可能要提取好些图式。模型是一种意指可由 师生建立和修正的结构。在学习过 程中,以及获得熟练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模型,使用模型,甚至可以改变模型。
15. 心理模型的作用:心理模型能促进解决问题的决策行为,加涅和格拉泽曾作 如此评价:总之, 心理模型的研究支持了当前这一理论观点, 即应把获得知识和 技能的大部分学习过程入在介绍和发展有组织的知识上面。 一个人对某一领域越 是拥有更多的知识, 越能作出推论和用来建立心理模型, 越能对新的信息作出精 深的加工、 增强提取以及促进学习。 因此获得和操练完备的知识结构, 包括使知 识能易于提取,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
16. 布朗提出的互惠教学法:即让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学习教师承担的调节教 学的角色, 在鼓励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和控制中, 教给他们怎样去作总括, 对自己 的理解提出质疑, 澄清各种误解, 预期今后可能会发现的事件, 以及其余种种自 我调控的技能。
17. 在策略教学对策上需采取谨慎态度。
第一个谨慎是至今我们对认知策略及其获得还了解甚少, 甚至还无把握。 因此一 般来说, 最好的行动计划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独产学习的机会, 并经常鞭策去解决 新的问题。 第二个谨慎是对于读者来说的, 是除了认知策略之外, 还有好多东西 可以学。 因此, 我们不可能仅将教育目标关注于改进认知策略这目标上, 教育课 程的计划应强调在所有各类学习结果方面取得平衡。
18加涅在把 . 认识策略这种能力的传授性比较难的原因归为两点:①我们首先应 该认识到,不受教育影响的遗传因素可能在决定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换言之, 它们制约着人群中巨大的智能差异, 这咱差异是决不可能为教育这种外 部环境的影响所完全克服的。 ②认知策略所具有的对内组织的这种性质, 也意味 着外部的教学条件对策略的获得和改进只能起到间接的影响。
第四章 言语信息的学习
1. 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陈述性知识。实际上
都旨在表明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 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息的能 力。
2. 言语信息的作用:①有些信息将为人们终身使用,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知道 文字、数字、一般客体的名称、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大量事实,惟此才能进行交 流。②在于它们构成了使用各种特定的智慧技能的同“内容” ,并同学习这些能 力密不可分。③言语信息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加涅看来它是思维的载体。
3. 加涅区分出如下三种类不同的言语信息形式:①名称和称谓。学称或称谓的 学习, 在加涅看来, 实际上意味着获得对某一客体或某一类客体作出始终一致的 称它为何名的言语能力。②单个命题或事实③在意义上组织起来的命题组合。
4. 获得一系列称谓间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干扰, 是抵制快速学习的因素, 怎么去克服这种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的模型, 加涅指出 “按照这一模型的说法, 学习某一称谓要将 短时记忆中贮存的这个词的记忆, 转换为它在长时记忆中应具有的形式。 这一转 换过程涉及要改变早先的编码, 最有可能是作出语义上的编码。 当一称谓在短时 记忆中所具有的这种暂时形式, 在长时记忆中编码为另一种形式后, 那么在学生 希望回忆它时就能容易地获得它。 ”
5. 对于要学习的称谓应当怎样作出编码,以便使它们保持在人的长时书记这中 呢?
① 我们应当将称谓看作是具有某些独物的刺激特征的词来贮存。 ②更为重要是, 对称谓作出编码, 根据鲍尔的观点, 意味着在称谓和与称谓有关的其他一些词之 间建立许多联系。③根据佩维奥的观点,可以利用表象对称谓作出编码。
6. 事实的学习对个体来说有两个明显的理由。①各种事实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来 说是必要的。②更为重要和明显的理由是它们将被用于今后的学习。
7.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奥苏伯尔强调 学的观念是通过纳入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之后才获得其意义的, 这种新旧观念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多种形 式,包括派生、相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及并列结合的学习。
8.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事实的信息以命题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代表一个
事实的命题同代表另一个事实的命题可以通过它们共享的观念建立起相互间的 联系, 由此构成一定的命题网络。 这种思想导致了这样一种理论观点:事实在记 忆中的表征含有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通道。
9. 加涅介绍了鲍尔提出的三种组织形式:①生成规则。是试图采用某一规则来 组织要把握或记忆的事实, 在日后回忆时只需凭借这一规则来指导提取。 ②主题 词系统。③分层提取计划。
10. 促进组织编码的手段:组织可以促进对事实的贮存和提取,促进组织编码来 自向学生呈现个别事实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背景。 另一种促进组织的手段是采用列 表的方式。
11. 列表、图式方式对介绍事实的作用:表格的标题好比文章的主题句,表中行 与列的分标题则给其列出的个别事实提供了某种空间位置的标志, 而表格本身的 组织也可能是一种分层的组织, 它揭示了其中各项内容之间的上下位关系。 鉴于 这些理由, 加涅认为, 对事实信息作列表式的介绍, 可以提供一系列有助于贮存 和提取信息的组织因素。 此外, 加涅认为运用图形或图解也为介绍事实提供一种 视觉组织的手段, 图解可以充当事实的视觉表象而被提取, 因而为事实的提取提 供了另一种有利的条件。 学习新的言语信息将受到我们先前获得的知识所组成的 图式的强烈影响。
12. 图式:是构成学生“理解”某一范畴的一系列观念及其关系的组合。 13.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先前通过重复的经验而积淀下来的对某一范畴的 定了型的看法,会影响人随后接受有关的新信息。
14. 影响言语信息学习的内外条件:内部条件:①先前已经获得的、以某种方式 联结起来的信息必须在学生的记忆中存在。 ②学生必须具有某些将知觉到的信息 转化某种“有组织的网络”的信息加工(或编码)的方法或策略。外部条件:是 指支持各类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环境事件, 因此支持言语信息学习的关键事件显然 是涉及到激发和维持信息的编码、 贮存及提取的那些事件。 ①向学生提供一种有 意义的背景, 并通过这种背景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 ②在学习那些相似且容易 引起混淆的信息时可以在学习时提供一些外部线索, 以减少有可能混淆的信息中 所存在的干扰可能性。 和鼓励学生对这些材料作出深加工, 来增强这些信息的区 分。
第五章 问题解决:高级规则的获得
1. 获得高级规则的主要途径:将问题解决看作是获得智慧技能中的最高成就。
2. 问题:必须是人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一种情境。
3. 高级规则:意指这一能力是通过若干个已有的规则的使用而获得的另一新的 规则,并成为学生技能库中的部分。
4. 加涅认为问题解决者当具备以下这些重要的能力:①智慧技能。它们是为解 决问题而必须具备的一些规则、 原理及概念。 ②有组织的言语信息。 它们表现为 图式的形式, 其作用在于能够使学生理解问题, 并对解答的适当性作出评估。 ③ 认知策略。 它们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信息和技能, 并决定在解决问 题时如何及何时使用它们。
5. 一些认知科学家的对于一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应具备的能力:①成功的问题 解决者应当具备极多的颇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它们可以是智慧技 能, 也可以是对付特定任务的认知策略, 其数量可以成千上万。 ②成功的问题解 决者应当有一种大的事实风络结构,即表现为图式这种形式的有组织的言语信 息。 ③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应当具有一些可广泛适用的认知策略, ④问题解决者应 当立于善于将当前的问题情境与自己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 通过使用某种类推或 类比, 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休的情境, 然后依据对简单的、 熟悉情境 的解决计划来指导解决当前的问题。
6. 自然拉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发明与创造者这些天才们的显赫成就同这里论 及的问题解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① 在加涅看来,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或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是问题解决活动 的产物。 ②加涅指出:与通常的发现相反, 伟大的发现涉及的概括要远远超出通 常的学习情境中所能预料的那种概括。 这是一种归纳的飞跃, 需要对来自完全不 同的知识体系中的观念作出综合, 大胆地使用超出通常在同类的问题情境中看到 的那种类推。 ③从伟大的发现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出发, 加涅论述了学习与这种创 造性的关系:对社会作出重大发现的人当贮备大量的智慧技能, 而且这些人还获 得了许多有层次组织的规则。 他们不仅精通钻研的这一学科领域的规则, 而且还 熟悉其他学科里的规则。 那他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些规则的, 部分是通过语言指导 的帮助将下属规则组织起来, 部分是通过 “小发现 “ (即我们通常所说问题解决) 来获得各智慧技能体系或有关特定主题的那些高级规则的。
7. 影响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个最明显的因素是 问题解决者必须能够回忆起先前已经习得的、 与问题有关的规则。 问题解决的另 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解决问题者必须具备一系列与问题的情境有关的言语信 息, 这些言语信息在他们的头脑中或多或少、 或明或隐地表现各自的有层次的组 织的特征。 影响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解决问题者在解题过程中必 须激活和使用自己业已获得的某一或某些认知策略。 外部因素:支持问题解决过 程的外部条件经常由言语指导构成。 这咱指导通常发挥了两种功能:①促使学生 回忆有关的解题规则。②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来进行思考。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获得身体运动的敏捷性、精确性,把握它的力度与 流畅。
2. 动作技能构成的三个维度:①精细与粗放之分。主要指在动作性操作中涉及到 使用身体肌肉的分量。 ②连续与间断之分。 所谓间断的动作运动任务, 典型地表 现为只对某个特定的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 ③闭路与开路之分。 属于闭路这 一范畴的动作技能主要以来自肌肉的反馈为反应的指导刺激。
3. 加涅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的三个有相互关联的问题: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 么时候才可称得上发生了动作技能的学习。 作业有时也叫操作, 通常心理学家认 为是衡量学习是否已经发生的客观指标, 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动作技能学习, 以 及动作技能的学习量到底有多大之前, 首先应确定学生的起始行为。 ②就任何一 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而言, 一般总表现为人的一连串的流畅的行动, 一些心理学家 采用计算机的类比语言把它叫做程序, 以表示它具有流畅或迅速执行之意。 动作 技能常常发生在所谓程序这样的一种更大的活动框架之中。 ③就动作技能本身而 言,它总随人的练习而得以进步。
4. 练习:指①学生方面而言,对程序进行重复时,须怀有要改进操作的愿望。② 应当给练习的学习提供 “反馈 “。 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重复动作不具备” 练习 “的 含义。
5. 为什么在动作的学习中必须要有练习, 而在规则与事实信息的学习中单纯的重 复练习并非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因素?理由在于动作技能具有受刺激控制的性质。 正如在前面业已提及的, 无论在开路或闭路的动作技能中, 都需要依赖刺激的提 示来作出适时或适当的操作, 这些刺激提示有些来自学生的外部, 但另一些极其 重要的刺激提示则来自于学生的内部, 即来自于肌肉的动觉感受。 一些动作技能 在它最初的掌握时期,尚还需要依赖外部的线索来作出,当达到娴熟的程度时, 人往往更多地凭借自身的动觉感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 不过要觉察这种 “正确 “的 内部动觉感受并非是件易事, 而且这种觉察越困难, 学习的进步将越缓慢。 通过 连续重复一些基本的动作, 新手有可能发现那些标志着正确与错误动作之间差别 的动觉线索, 发现其中哪些动觉感受将导致出现好的作业, 哪些动觉感受只会导 致出现差的作业, 从而把那些控制好的作业的内部刺激作为调节今后作业的线索 保持下来。
6. 反馈和分类和对动作技能的本身学习的重要性:动作技能本身的掌握离不开练 习, 而不含反馈的单纯的动作重复称不上真正的练习, 因此反馈对动作技能本身 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学生自己的努力可获得两种重要的反馈:①为动 觉提供的反馈, 它是个体在执行某个反应时由肌肉中的动觉感受器所提供的 “感 受“。②来自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直接观察。③称之为增设的反馈。意指有 些行为结果往往不能为学生自己看到时, 须通过教师或教练, 或通过某种自动化 的记录装置来告诉学生,因此有时又称”了解结果“。
7. 行为连锁学习:一般是指学会将一些部分技能组成一种更大的单元组合。
8. 怎样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连锁呢?加涅援引吉尔布特的研究指出:①学习 行为连锁的理想方式是, 从最后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开始倒过来学习, 这样可 以使后面学习的新的联结都能得到适当的强化。②尽可能使每个联结有所区分, 以减少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 “竞争 “倾向, 对于那些容易发生竞争的联结应给予 更多的练习。
9. 费茨和波斯纳曾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阶段:①早期阶段或认知 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学习执行程序或执行常规。 ②中间阶段或联结形成 阶段。 在这一学习阶段主要发生两类变化:首先, 一些先前尚未达到高度流畅和 有节奏的部分技能要获得这些品质。 通常可采取分隔的练习来取得这两种学习的 效果。 ③最后的或自动化阶段。 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 整个技能的执行将 会变得日趋自动化。
10. 影响技能学习的内外条件:内部条件:部分技能的回忆和执行常规的回忆。 外部条件是言语指导、图像、演示、练习及反馈。
11. 言语指导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①言语指导在于提供了对将要执行的一 系列程序步骤的提示。 ②第二个作用在于通过言语指导的中介, 将特定的刺激形 式同将要作出的反应联系起来, 从而增强对特定的外部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区分 性。
12. 图解或图像对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无论图解或图像是静态还是 动态的, 它们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言语指导相似。 通过图片或电 影画面, 一方面向学生显示动作技能的执行步骤, 而一方面是向学生提示应在何 时对何种外部刺激作出何种反应。 由于图解或图像在完成这些目标时比语词指导 更具体和形像化,这样动作技能的执行计划及各个动作步骤的执行也就更易模 仿, 而在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时也更易提取。 这对获得日益准确和及时的 技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13. 当人们采用言语指导、图片或图像、实际的示范演示时,实际上是在执行着 两种功能:①让学生了解动作技能的执行程序, 并把它们内化为某种形或某种言 语顺序。②当我们采用言语指导、图片或图像、实际动作的示范演示时,实际上 是在向学生强调应该注意哪些外部的线索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反应。 面要获得得和 利用这种内部控制的惟一途径是亲自实践从事练习。
范文四: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
(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基础领域之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一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简而言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特点和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特征:连续性
阶段性(发展具有年龄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包括2个主要部分和4个方面
2个主要部分:
(1)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
(2)社会性的发展特征
4个方面: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动作和活动行为的发展
思维发展
言语和情绪的发展
(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理解总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总系的发展是作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动物进化的特征 个体的进化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了在社会过程当中所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一些行为方式。
社会化过程是指在一定环境上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发展,进而形成新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表现包括:学习、适应、交流、参与
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解释、预测和调控在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当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了解人类的成长过程
(2)为了给进行教育提供非常好的参照
(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心理学方法有相同地方: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量法、访谈法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同一时期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一个年级或某几个年级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
横断研究的优点:可以同时研究很多个较大的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横断研究的缺点:缺乏系统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比较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之内对儿童心理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同:
横向研究是同时选择很多年龄进行同时施测
纵向研究只选择其中一个对象来进行重复的测量
纵向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
纵向研究能够揭示同样一个人或同样一组被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纵向研究的优点:
能够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局限性:
1)样本容易减少
2)反复测量(影响被试的发展、成长、情绪,给被试带来经验)
3)时间较长,变量较多,长期追踪要经历时间、社会、环境的变量,可能会误导实验结果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既采用了横向研究的方法,也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方法,既克服了横向研究的短处,保持了横向研究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因此其科学性、适用性非常强。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分为两类: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
同卵双生子是指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受精卵,两个受精卵表现出基因的完全相似性 异卵双生子是指母亲同时成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细胞发展成两个独立的受精卵 双生子研究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以及同父母的不同兄弟姐妹可以看到遗传和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的不同影响
同卵双生子:即包括遗传密码相同,也包括环境的不同
异卵双生子:遗传密码不同,社会环境基本相同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步骤:
1)作观察的设计、确定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方式、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 2)对所要观察的内容有基本了解,观察时让儿童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3)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
4)观察时辅助以采用分析儿童的其他方法、材料,进一步整合研究规律和研究行为的全面性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儿童的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最大的特点:
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因此要尽量采用主动权来影响儿童,同时访谈法还需要制定一个特定的目标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相对于观察法更为深入更为主动的获得儿童更多的、更有价值、更为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问卷法:
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内容设计比较容易、完整,目标更为明确,在很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大量数据,定量分析比较容易开展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儿童习惯的表达方式,选择问题时要注意观察
与儿童研究行为有关的项目设计的科学性,以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当中是适应的而且能动表现出来的。
问卷法的局限:
对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年幼的儿童不适合采用问卷法
测量法:
按照标准的题目或标准的程序通过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一些测量
举例:智力测量、人格测量
测量法的优点:
编制十分严谨、处理比较方便、量表比较现成、有现成的常模,很容易比较 测量法的不足:
使用灵活性比较差、对主试要求比较高、受到经验影响非常多
实验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比较容易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解、对可控因素进行严格控制,获得数据可靠性比较大 实验法的不足:
现场很难采用随机的方法,样本不容易控制,现场实验费时费力,技巧比较高,条件比较高 (四)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近代西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实是围绕遗传与环境的不同而有非常多的转变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在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就是一个小的大人,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应该把他作为一个“小大人”来教育,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他。 随着科学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进化,卢梭和侉美纽斯以及洛克等人提出,对儿童教育要根据儿童天性,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应把儿童作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而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不足:尽管对儿童天性的研究了解会促使人们思考儿童天性是什么、由什么决定,那些教育家、思想家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对儿童天性进行非常多的正确的认识。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进步主要来源于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进化论得以发展。
该时期主要观点包括:
遗传决定论:
片面强调了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当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是先天遗传的自然发展和自然暴露的过程,与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没有关系,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起的作用至多也只是延缓和促进素质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其本质。
“一两遗传胜似十吨教育”——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敦(英国)——《遗传的天才》
注意:
高尔敦不仅是儿童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和创始人,他还做了家谱研究,对977个英国名人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在977个名人的亲戚当中有332个跟他们具有同样的名声,又调查了977个普通人,发现他们的亲戚当中只有一个是名人,因此他认为是遗传决定因素的影响。 高尔敦不仅作过家谱研究,而且他提出大量相关测验,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品性受制于遗
传的作用,他贯穿提出遗传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的高低表现出来。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不足: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华生——《婴儿心理的研究》
他认为意志和环境完全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他的行为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外界的刺激。
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代表人物—— 斯特恩(德国)——《早期的儿童心理学》
合并原则:
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单纯是天赋本能的逐渐体现,也非单纯对外界环境的接受或者反映,实际上是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因此他认为遗传和环境是不可以随便改变的。 现在普遍的观点: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普莱尔 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对较大年龄儿童的研究是空白
霍尔 提出不仅要研究儿童,而且要研究青少年和老年
《青少年心理学》
《衰老--人的后半生》1922年
弗洛伊德 研究意识和潜意识的发展阶段
童年时的心理事件会对成年后的心理事件起作用
荣格 提出我们不仅仅要对个体儿童进行研究,而且要开始对成年时候的心理发展进 行研究
提出“人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是心理研究对象,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发展路线是 不一样的,分期是25岁-40岁分期阶段”
认为“我们要重视中年危机”
格林悟斯 美国心理学家,1930年《发展心理学概论》,最早提出我们不仅仅是要孤立的 研究儿童心理,我们要去追求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
古德伊洛夫 美国心理学家,1935年《发展心理学》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采用发展心理学替代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普莱尔 《儿童心理》 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心理发展学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基本观点: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多么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候甚至胚胎时候 发生认识论是指认识论的发生实际上是从胎儿期、受精卵、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从受精卵到出生的过程重演了人类的文明史”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点内容: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心理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他认为心理、智力和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适应的两种方式:
同化:将环境的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当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的过程 图示(scheme)认为儿童在出生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是动作的结构与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当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心理的机能机构而不是组织结构
顺应:主体改变了主体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质的变化
同化是指图示的丰富和扩展,通过横向结构的改变对外界刺激的输入和过滤 顺应是指改变内部环境以达到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
几个重要概念: 1.图示(scheme) 认为儿童在出生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是动作的结构与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当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心理的机能机构而不是组织结构
2.平衡
是指内部的图示和外部的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当中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一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终结,它只是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外一个水平的平衡状态
3.同化
当外部环境刺激于主体的时候,外部的刺激或现实的材料就会被处理或改变,结合到主体的内部结构当中,或者是和现有的图示整合到一起,这种对外部输入的过滤和改变叫同化。 同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横向丰富和改变的过程,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会引起图示的改变和创新
4.顺应
发展过程当中质量的变化,通过创立新的图示或者调整原有图示,以改变适应新的生活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改变内部图示达到适应外部的过程,因此适应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状态。
2)心理发展因素和发展结构
他认为导致心理因素的发展有四个因素:
机体的成熟
他认为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社会经验
经验有两种: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 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 心理内部存在的平衡过程
3)儿童心理发展结构的变化
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是促进心理结构发展的动态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包括了整体、转换和自调整三个结构上的变化 4)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理论的心理发展分为4个阶段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又表现为阶段性
他认为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有一定的年龄特征,表现为:
出生到1岁半、2岁: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只有动作活动有了协调的感觉,没有表象,没有思维,只是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活动 1岁半、2岁到6、7岁:前运算阶段
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开始产生表象,可以通过简单思维过程来进行表象前运算过程 6、7岁到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开始表现出具体的运算过程
11、12岁到14、15岁:形式运动阶段
儿童思维活动超出具体的感知经验,能够从形式从内容上抽象出来,可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三点,各个阶段的发展从低到高,有一定的次序,而且有一定的交叉,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但前后有质的不同,所以心理发展的阶段是许多因素的融合,各个发展因素从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渐到形成系统的过程。
(2)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后皮亚杰主义)
新皮亚杰的观点:
(1)新皮亚杰的观点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修订,是皮亚杰发展的前提 皮亚杰发展过程中受到2个质疑
(2)信息加工论和皮亚杰理论相互促进在一起,促使了皮亚杰理论的发展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促进
日内瓦学派是皮亚杰理论的发源地,他们认为他们扩展和修订了皮亚杰的基本观点,而且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了皮亚杰理论
日内瓦新的皮亚杰学派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个人人格发展的需要 强调了应用层面。它认为儿童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而且包括了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的发展。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念(重要): (1)心理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3)心理发展因素 (4)心理发展结构 (5)心理发展阶段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代表了俄国一些基本观念
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维果斯基的基本观念:
(1)维果斯基是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文化历史观
文化历史观是指人类的心理发展不仅仅是受到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功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和概括功能
3)间接的以词和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如何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呢,
1)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来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2)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中语言的发展是促使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3)教学发展观
三个重要问题:
最近发展区
是指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有独立活动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教学来弥补和消除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是有最佳期限的。如果脱离学习某一个技能的最佳期限,发展的观点就会不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以成熟和发展为前提,同时要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发展阶段,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发和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2个重要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
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发展心理观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通过病态人格研究从而提出人格发展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是人类心理的一个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1)人格理论和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最早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后来又引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
他认为本我类似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当中是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他认为在心理发展时期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明显。
自我是一个意识结构
自我遵循的是一个现实原则,既从本我出发,又是本我与外部环境的中介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如同骑士与马的关系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代表了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水平,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是本我的盲目激情与保护机体免受伤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追求快乐原则,自我是追求现实原则,超我是追求理想原则 2)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分为5个时期:
口唇期( 0-1岁)
0-6个月:无对象期间 6个月以后:开始发展他人概念
?肛门期( 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
过渡到性的发展,表现出倒错现象 恋母情节
?潜伏期(6-11岁)
性的发展停顿或退化,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兴趣
?青春期(11岁-成年)
个体从父母那摆脱自我,容易产生性的冲动,而且容易产生对成年的抵抗 (2)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爱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心理
发展的8个阶段
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既考虑到生物学的作用,又考虑到社会、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人格发
展过程当中逐渐成熟的自我阶段是在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因
此个体成长都普遍体会了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世界的发展阶段。 他提出自己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2岁):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愧感和疑惑感,体现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性的实现 勤奋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现能力的发展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个重要代表人物:华生、斯基纳、班杜拉
突出的特点:强调现实环境的作用
(1)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体现环境决定论,否认了遗传的作用 三个理由:
1)行为的发展就是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产生的,并不是来源于遗传 2)生理结构的遗传并不导致机能结构的遗传
3)遗传不能控制行为的发展,遗传作用越小,行为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2)华生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构造上的差异以及幼年时后的训练是可以说明后期行为差异的。
华生提出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学习观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完全适用于行为主义的预测和控制行为为目的的 (3)华生认为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发展,而且他也认为儿童的情绪发展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斯基纳观点:
斯基纳认为学习可以包括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想办法反映这种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指发生时并不看到刺激条件而随便做
举例:
斯基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塑造、强化、消退和及时强化等作用 强化既可以塑造行为,也可以消退行为
斯基纳强调及时强化
斯基纳将强化作用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
斯基纳提出儿童行为可以通过强化的作用做出很多具体控制 1)重要应用:育婴箱
2)提出行为矫正观
3)制造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斯基纳理论上与华生观点的不同:
补充了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区分了强化的不同所带来的作用 班杜拉发展心理学观点
班杜拉1977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
几个概念: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来进行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四个组成成分:注意过程、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强调了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可以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产生某种经验,被创造的条件和内部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后来的行为。
范文五: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发展心理学定义:
狭义: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
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一门分支。
广义: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类种系心理发展两方面。
2.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包括: 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
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重要的。
3. 种系心理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4. 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5.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复演说
提出者:霍尔【美】
主要观点:个体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看成是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中最早表现出来,而基于意志的高级活动则要到年龄比较大时才出现。
6. 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
? 年龄特征的一致性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 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年龄特征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研究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以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势。
7.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8.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青少年心理》 《衰老:人的后半生》
9.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10.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11. 包尔斯特等人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原则: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 1. 理论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
展的永恒力量。
2. 人格结构:早期:二分法(意识和无意识) 后期:三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
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人格中的生理成分
? 自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 ——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
罚系统。 ——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刺激-反应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万能论)“给我十几个健全的婴儿…”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论述其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攻击性行为
? 性别角色的行为
? 自我强化
? 亲社会行为
? 韦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 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 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a.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b.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的心理结构。
d. 心理活动个性化。
3.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2. 论述:发展阶段论
? 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2- 6岁、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岁一14岁、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 前道德阶段
? 他律道德阶段(幼儿道德认知发展处于该阶段)
? 自律道德阶段
? 阶段理论观
?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
?
? 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只有质的差异。 前后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
? 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2.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年龄是一个特殊变量;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3.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是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试的方法。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进行纵向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察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将出生前发育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8-40周)。
2. 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最重要时期,即关键期。人体各器官基本在这个时期形成。
3. 胚胎发展遵循的模式:从头到脚、从内到外
4. 胎儿生长受限:原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是指胎儿在宫内未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即胎儿小于正常。一般指胎龄足月胎儿的体重小于2500克。
5. 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因素。
环境因素
<一>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 2.噪声 3.超声波 4.高温 5.电磁场
<二>化学因素
1.汞及其化合物 2.铅及其化合物 3.吸烟 4.嗜酒 5.饮用咖啡6.吸毒 7.大气污染 8.妊娠期用药(放射性同位素、抗癌药物、四环素等)
<三>生物因素
1.病原微生物 2. 病毒感染
<四>地理因素
高原地区
6. 简答:母体因素
a. 情绪: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如,母亲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母亲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智力。
b. 应激:孕早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
c. 营养: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发育,
d. 患病:妊高症、妊娠剧吐、妊娠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人类巨噬细胞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吸毒致HIV母婴传播、重症肌无力、口腔卫生。
7. 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
第四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1.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 婴儿脑重增长最快是在婴儿期。
3. 髓鞘化: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一种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在单个神经元周围形成一层髓鞘。这种髓磷脂髓鞘的作用像一种绝缘体,目的在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从而使大脑与身体其他不同部分的信息沟通更为高效。 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4.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a. 婴儿脑的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均会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后天经验不良,会脑发育导致停滞或萎缩现象。
b. 婴儿脑的修复性:婴儿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如果受损,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某一半球受损,另一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5. 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即“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
?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
定义:当将乳头或其它物体放入新生儿口中或触碰其嘴唇,会引起吸吮动作。
? 寻觅反射(rooting reflex)
定义:新生儿面颊部触及母亲乳头时头即转向乳房,找乳头;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之,也会转头、张嘴,呈觅食状。
? 抓握发射(grasping reflex)
定义:把手指或其它物体触碰新生儿手掌时,他会紧紧抓住不放,同样刺激,脚趾、脚掌也会出现类似反应
? 莫洛反射(Moro reflex)
定义:让新生儿仰卧,托稳其头颈,突然放低头位,使头向后倾下10~15度,这时新生儿会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
? 惊吓反射(startle reflex)
定义:受到突来的声音或动作刺激,如将新生儿头部稍微抬高然后突然放下,或突然发出较大的声音,其四肢及手指会伸直并向外张开。
? 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定义:轻划新生儿的脚底,其大拇指会向上翘起,其余四趾呈扇形张开又复原
? 踏步反射(walking reflex)
定义:两手置于新生儿腋下,托住新生儿使之站立,足底接触平面,胸部前倾,此时新生儿可以做自发的踏步运动。
? 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
定义:把新生儿俯卧放在水里,他会表现出协调很好的不随意游泳动作。
6. 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 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 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 大小原则: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7.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8.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9.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选择性的发展。
10.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是婴儿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1.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
12.言语感知: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以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能力的首要内容.也是言语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婴儿最早获得的就是这种言语知觉能力。
13.论述:婴儿言语获得的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
a. 强化说(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 模仿说(社会学习说)(奥尔波特):婴儿言语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先天成熟理论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①.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②. 语法是生成的,通过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 LAD )”实现
③.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
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认知学说(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有重要影响,语言是由逻辑构成且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14.言语发生的标志
? 欧美心理学家: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大约出生后9~11个月
? 我国心理学家:婴儿最早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大约出生后11~13个月 综合来说,婴儿言语发生时间是在10-14个月。
15.言语的发展
单词句阶段(1岁~18个月)
电报句阶段(18个月~2岁)
完整句阶段(2~3岁)
16.婴儿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17.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时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
18.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成人发出的情绪信号成为儿童理解和行动的参照。
19.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接,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对婴
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0.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简答or填空)
①.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
②.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更偏爱 ③. 特殊的情感联接阶段(6个月~2岁)——依恋建立期
④.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把部分依恋情感转向同伴交往
21.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
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22.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身体
②. 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
的行为
③. 互补性交往阶段:同伴间行为开始互补,出现个复杂的社交行为。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1.游戏是幼儿期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2.游戏的理论 早期
? 复演说——霍尔: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
演。
?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幼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
种方式。
? 机能快乐说——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手段。
?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 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 成熟说——博伊千介克:游戏不是本能,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当代
?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的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 认知动力学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重新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 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
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 游戏的特点:1.社会性
2.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3.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①. 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②. 幼儿可以联系基本动作,是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
③. 幼儿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较好的发展。
④. 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
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4.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5.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6.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
7.侵犯性行为和亲社会性行为最早出现在婴儿期。
8.性别认同的发展
2岁左右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儿童先是理解自我的性别的坚定性,继而是同性别他人的性别坚定性,最后是异性别他人性别的坚定性。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在学龄期间。
9.同伴关系的发展
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社交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接触增加,主动寻求同伴并参与活动。
幼儿期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有共同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玩具的基础上。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 小学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 为了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
? 为履行组织交予的任务、为集体争光
? 为了个人前途
? 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
?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 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
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 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 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
展
? 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 对教师的态度:尊敬、依恋 → 有选择性、怀疑的态度
? 对集体的态度:低年级形成班集体 → 中年级具有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活动 ? 对作业的态度:不负责任→ 自觉负责
? 对评分的态度: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 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的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3.学习障碍的分类
? 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殊教育处(1977)将学习障碍分为:
?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口头表达、听讲的理解、书写的表达
? 阅读和书写方面:阅读的基本技巧、阅读的理解
? 算术方面:算术运算、数学推理
? 柯克(1983)将学习障碍分为:
?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心理与语言功能的发展出现与正
常发展过程相偏离的现象,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 学业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各学科存在学习或各种学习技能(如听、写、说、
阅读、拼写、算术等)上的困难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 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
? 逐渐具备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存在不平衡性
5.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6.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①.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②.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③.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④.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⑤.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7.塞尔曼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8.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出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少年期——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
青年早期——形象思维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逻辑思维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2.青少年个性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
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①.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 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 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 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4.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②.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③. 独立意识
5.反抗心理的表现
两个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2-4岁):向身体方面的,即对父母对他们的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个反抗期(青春期):针对某些心理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7年心理学考研林崇德《
四>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