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6母鸡公开课教学设计
16 母鸡
文本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母鸡的叫声】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叫声?
同学们,这是老舍先生家的那只母鸡在叫呢!原来老舍先生家不仅有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的猫,还有母鸡呢!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家那只母鸡。【课件出示:16﹡母鸡】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件出示词语: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疙瘩、可恶、一撮儿毛】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吗?
自己打打招呼。
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齐读。
【课件出示:如怨如诉】“如怨如诉”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
【课件出示:形容没玩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指的是母鸡拉长了声音不停地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坚信课文你们一定会读了,请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态度的两句话,找到后拿笔画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同学们,课文中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态度的两句话找到了吗?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课件出示: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同学们,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了巨大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感受厌烦
同学们,老舍先生在课文一开始说到,他很讨厌母鸡。这是为什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边读边划,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老舍先生读读讨厌之情?
同学们,找到了吗?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什么理由,讨厌!】
前院是它的嘎嘎声,后院也是它的嘎嘎声,真是——没完没了。
同学们,谁来把这种没完没了的讨厌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母鸡的讨厌?【课件出示:“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如怨如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玩没
了地抱怨、诉说。)
同学们,文中说母鸡不停抱怨,还扯长了嗓门,细声细气的。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大胆想想:她在抱怨什么?(公鸡在跟它抢食物,可能是对着主人哭诉它受到了欺负,也可能是抱怨大黄狗跑来他家捣乱??)
同学们,不管受到什么委屈,你叫一下就行了,这样不停地叫,有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啊,真是太自私了。难怪老舍先生烦它,一听到这叫声心里立刻——结起了小疙瘩。
母鸡啊,母鸡,你也真是的,何苦呢!我们一起再读读,读出厌烦的语气。 同学们,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除此之外,母鸡的什么地方还惹人烦?【课件出示: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同学们,欺负弱小、畏惧强者,他这种行为叫什么(软欺硬怕)
还有令人讨厌的吗?【课件出示: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同学们,母鸡刚才还欺软怕硬,这会儿下一个蛋又开始邀功。十足是个斤斤计较的小市民,令人心烦意乱,聋子也被它吵的受不了。
同学们,聋子能听到吗?为什么这样说?(夸张,表现作者的厌烦。)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只母鸡?一起读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读出你们内心的反感。
同学们,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是烦,是非常烦。
五、深入主题,感受伟大
同学们,就是样一只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又怎么会让老舍先生改变看法,不敢讨厌,肃然起敬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你们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同学们,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之所以由厌到敬,原来是因为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让我们再去用心去读读课文第五至八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同学们,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
【课件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
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同学们,从这段话你们体会到什么?【课件出示:勇敢、负责】
同学们,作者用了“警戒”这个词【课件出示:警戒】,谁能给“警戒”换个词?【课件出示:戒备】它是怎么样戒备的?【课件出示: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同学们,谁能读出这种勇敢、负责的感觉?谁来试试?
同学们,还有哪些语句也能体现它的勇敢和负责?【课件出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课件出示: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说明声音怎么样?这么大声的叫,它是为什么?(是要把人们叫起来赶走黄鼠狼,保护小鸡)
同学们,这样的叫声让老舍先生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课件出示:勇敢、负责】
同学们,一起读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别人都知道母鸡妈妈是多么勇敢负责。
同学们,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不已,让我们对母鸡刮目相看?【课件出示: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
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慈爱】
为了让鸡宝宝能够吃好饭,宁愿自己饿着也心甘情愿,真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好妈妈。
同学们,还有哪里能看出鸡妈妈很疼爱孩子?【课件出示: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同学们,鸡妈妈不仅很疼爱孩子,还不辞辛劳地教孩子们各种生活技能。这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辛苦、尽职的好母亲。因为她的负责、勇敢、慈爱、辛苦这一切的一切,所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总结写法,进行《猫》与《母鸡》的对比。
讨论交流:【课件出示:《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
【课件出示:表格】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了课文,你们能不能真正理解母鸡为什么叫“母鸡”吗?(因为母鸡是一位伟大的妈妈)
同学们,老舍先生出生1岁半,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以后漫长而又艰难的日子里,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长大。他对他的母亲有着最深厚的感情。今天,他看见了一只同样充满母爱情怀的母鸡,他由衷发出了这样的赞美——【课件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让我们用心读出这一句话,把它送给天底下所有的母亲。
八、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同学们,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我们对这位鸡母亲产生尊敬之情时,就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将它的缺点看作优点。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我们在这篇课文中,学到了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课件出示:课后请同学们来试试,将前三自然段改写一下,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板书设计: 16﹡母鸡
讨厌 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负责
伟大的母亲
范文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公开课教案
16、母鸡
一、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的文章——《母鸡》,看了课题,谁能说几个带有鸡的成语?(鸡飞蛋打 鸡飞狗叫 鸡毛蒜皮 小肚鸡肠 闻鸡起舞 鸡犬不宁 鹤立鸡群 杀鸡取卵)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开始——
二、检测并梳理课文
1、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老舍,他是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儿化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一读吗?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3、你知道如怨如诉是什么意思?(好像在抱怨,又像在诉说)说如()如()
4、我们再来认一认本课要学习的7个生字,随点认并组词
5、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划出两句表示老舍对母鸡情感态度的话来。
6、那么作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章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一段起到什么作用?
三、学习前三段
1、我们先来学习课文前三段,请你默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讨论:(叫声有什么特点?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哪里非常令人讨厌?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叫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修辞方法?下蛋的时候会怎么说?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好,读了这么多,你知道老舍先生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4、谁能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这也是课文前三段的(中心句)
四、学习后七段
1、过渡:作者这么讨厌母鸡,为什么又会说母鸡伟大,是一个英雄?请你找到
第9段读一读。默读文章第5、6、7、8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语句?
2、讨论:负责(哪些词语能看出负责,我们加重语气?“警戒”意思:警惕、戒备。仿佛在说什么?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来,妈妈保护你们,齐读) 慈爱(哪些个词语看出慈爱?仿佛在说什么?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齐读)
勇敢(哪些词语能看出勇敢?与前面比较??齐读)
辛苦(都做了什么事能体现辛苦?教本领、取暖、做游戏、晚上坚守岗位。 “顶”重音、意思——特别,仿佛在说什么?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齐读)
3、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母鸡。此时此刻作者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讨厌——不讨厌,我们一起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这一段一共3句话,对母鸡的赞颂之情逐句加深,母鸡俨然是一位英雄了。让我们再次带着赞颂的语气来读一读,把发自内心的赞美送给她。
4、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不仅仅是不敢,更是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感情。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他赞颂的仅仅是母鸡吗?你看!母鸡(警觉性高、有好吃的让儿女吃、保护儿女、教鸡雏学习、给鸡雏取暖、供鸡雏游戏、晚上坚守岗位??你觉得她又像我们生活中的谁?(是啊,她更像我们的母亲,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6、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说上一句赞美自己的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五、比较
1、本单元中老舍先生写了两篇文章——《猫》和《母鸡》,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情感、结构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接下来,让同学们动动脑:任意改写前三个自然段中的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3、最后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
板书:
讨厌 (无病呻吟 欺善怕恶 拼命炫耀)
母鸡 123
母亲 不敢再讨厌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敬佩赞美 5678910
范文三: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母鸡》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 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方法
朗读、交流。
课前准备
母鸡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同学们一定见过母鸡,也观察过母鸡,你们对它有哪些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老舍笔下的猫如同一个孩子,既淘气,又可爱, 那么他眼中的母鸡是什么样的,今天我 们一起学习老舍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 师生交流。
(二)检查预习。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去阅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 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师:我们一起开火车读词语。
2. 这些词语你都理解吗?
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 诉说。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 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趁其不备: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 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警戒:戒备。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不畏任何强 敌,随时准备作战,表现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三)学习课文。
1. 找贯穿全文的两句话。
师通过初读课文,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两句话。并划上波浪线。 师:女生读第一句。我一向讨厌母鸡。一向什么意思?(一直)
师:男生读第二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 听课文录音。
大家看作者为什么对母鸡态度发生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边看录相,边听课文朗读。 3. 指导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1)师:作者分别向我们叙述了哪些讨厌母鸡的理由呢?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进行汇 报,可以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第一自然段写了母鸡无病呻吟令人讨厌。 第二自然段写了母鸡欺软怕硬令人讨厌。 第三 自然段写了母鸡炫耀自己令人讨厌。
板书:讨厌——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炫耀自己
(2)揭示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同学们聋子能听到吗?(不能) 作者为什么却说就连聋子也被它吵得受不了。 作者 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师: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3)齐读一至三自然段。
师:指板书:母鸡欺软怕硬、炫耀自己,多么令人讨厌啊,请大家带着讨厌的语气齐读
范文四: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观潮》
1 、观潮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指名读课文,正音。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
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
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
“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
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范文五: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 相交:
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
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2013.10
《认识垂直和平行》 说课稿
朱高丽 新矿小学
一、说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
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两根小棒随意扔在桌面上,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两根小棒会形成哪些不同的样子?根据学生实际场景的描述和比划有选择性的画在黑板上,初步发现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这一现象强调“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请生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两条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这一空间想象,既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6组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相交的本质。在反馈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平行,并课件展示图上看着不相交无限延长后会相交的同一平面内的两线情况,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㈡实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我将其分成4步:
出示图片,发现平行和相交的线;
2、 小组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线;3、说出已学过的哪些图形里有平行线?并指出各有几组?
4、动手操作,做一组平行线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看图片)、嘴说、脑想(联想平时见到的平行线等)、手动(运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线),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小组内的说,集体的做,给了每个孩子交流参与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层次安排:由有表象的运用层次,到脱离表象进行想象(回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和已学过的图形中是否有平行线)的层次,再到创造的层次(运用工具材料做一组平行线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
㈢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在这一题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间中的平面;又隐含着三条直线两两平行这一初中几何学中的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2013.10
《 认识垂直和平行》 教学反思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
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2013.10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1、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2、师: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二、探究新知、激发冲突
1、口算比赛,并进行分类
(请在老师喊开始后,想出得数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在座位上回答。)
(1)出示口算卡片 : 6÷3= 60÷30= 120÷60 600÷300= 200÷2 = 200÷20= 200÷40 =
16÷4= 160÷4= 1600÷4=
生:快速抢答后把这六道算式进行分类。(指名板演师帮忙调整)
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算式分类,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6÷4= 160÷4= 1600÷4=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一组中的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标上“不变”),那被除数和商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反馈。(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并用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能把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你真聪明,那么在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几是怎样的数?
生:相同的数。
师: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边说边出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一个数,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全班一起把这个规律说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这三道算式,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反馈。(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也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小结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被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200÷2 = 200÷20= 200÷40 =
师:你们真了不起,懂得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一组,被除不变(标上“不变”),除数和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能会出现直接说出规律和继续说算式间的变化过程再总结规律两种情况。】
A:如果学生直接说出规律,请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吗?(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B:如果学生说的是算式间的变化过程,请学生像刚才那样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4)每个学生各写一组除法算式(2-3道),验证这两个商的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验证规律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2、认识商不变规律
(1) 6÷3= 60÷30= 120÷60 600÷30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组除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不变。
师: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反馈。(师出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师:老师请1、2两组的同学从左往右观察,请3、4两组的同学从右往左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商不变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
(3)应用商不变规律填一填:24÷8=3 (24○□)÷(8○□)=3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商不变规律填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发现0除外,从而把商不变规律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想一想要使商不变,这里的○和□应该怎样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填写过程中会出现乘0或除以0,教师借机教学0除外。】 师:很好,可见这句话不完整,那应该怎样补充?(生说0除外,师再补充0除外)然后介绍这个规律叫“商不变规律”,全班齐读,再找关键词。
三、应用——提升
师:那么这些规律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得出的规律算一算。
1、我会算。
3420÷57=60 76800÷240=320 5600÷140=40
34200÷57= 76800÷24= 560÷14=
342÷57= 76800÷2400= 56000÷1400=
(学生口答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的这么快?
生: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
师:能不能说的详细点呢?(生说每组所应用的规律)
师:到底算的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5600……0÷1400……0 =
100个0
100个0
师:计算器没有这么多位可以出现的,怎么办?
2、我会填。
根据规定32÷8=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
(32×4)÷(8○□)=4
(32○□)÷(8÷2)=4
(32○□)÷(8○15)=4
(32○□)÷(8○□)=4 师指最后一个算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老师也来写几个:(32×m)÷(8×m)=4,(32÷m)÷(8÷m)= 4,可以吗?你觉得对m有什么要求吗?得出:m≠0(板书:0除外)
3、我会简算。运用学过的规律不列竖式进行口算。(写出简便计算的过程)
(1)600÷25=
(2)2100÷125=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商不变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13.11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
朱高丽 新矿小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笔算除法中的《商的变化规律》一课。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分析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探求欲强。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学期又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但是本班的学生口算能力普遍差。所以,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填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及商不变的规律,训练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课前以讲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创设情境,造成
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例5时,创设用200元钱分别买不同单价的皮球各买多少个的情境,将计算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让学生观察三个相关联的算式,结合思考题,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概括出规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3、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环节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做到有坡度,由易到难,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定目标环节
目标的制定本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及概括能力。
(三)自主探究环节
1、讲授新课时,我创设了王老师用200元钱分别买单价是2元、20元、40元的皮球,可以分别买多少个的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以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
2、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在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每次出示例题后,出示探究思考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就给学生从观察、探究、到总 结、概括架起了一座桥梁。然后,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或者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师生互动,产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样很顺 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在学生每总结出一条规律之后,我设计了利用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题,给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能够利用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计算,计算速度
明显提高,说明学生能灵活运用规律进行口算。
(四)在设计练习题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课本上第94页的第4题,是在刚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之后出示的。这题目共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三个算式都有联系。学生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熟练地口算出结果,完了以后出示“算一算”。这组题目中,各小题之间都没有联系,比前一题要有难度,重点训练学生熟练地口算,这样设计也是为了有效地达成目标。最后出示用简便方法计算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的同时,能灵活运用,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五)最后,再回头看孙悟空分桃的故事中谁的笑是聪明的,学生学了商不变的规律后,自然而然地就明白,首尾呼应。
2013.11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朱高丽 新矿小学
上完课后,做了以下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要随时掌握,所以,教学过程,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要随时掌握,所以,本节课练习题的内容针对所学的重点进行评价,既有基本内容的知识训练,又有发展学生的拓展练习。整个阶段有坡度,难度适中,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本节课的练习题的设计针对所学的内容的重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既有比基内容的知识训练,又有发展学生能力的拓展训练。整个阶段有坡度,难易适中,使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商不变规律得以辨析,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不够透彻。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计算、分析、对比三组不同的算式,发现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判断、计算。一节课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做练习时容易将三条规律混淆使用,出现错误。我想如果能对教材进行分化处理,将三条规律分两节课来上,那么一定可以免去许多“亡羊补牢”的遗憾。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 “商不变的性质”,在学生已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举例、猜想、验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轻松得出、牢固掌握商不变性质。为简便计算及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下一节课学习商的其他两条变化规律(除数不变和被除数不变)树立信心。相信下一课时商的变化规律学生会更加明晰,并能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不会将规律张冠李戴。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应多联系生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题本来就比较枯燥,让学生仅仅凭借三组枯燥的计算题来掌握较容易混淆的商变化规律,难度可见一般。教师除了分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外,更应该将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得形象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2013.11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表》教学设计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教学内容:纵向复式条形图(2课时)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夷陵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规格
七月
八月 1匹 1.2匹 1.5匹 2匹 20台 45台 38台 24台 14台 35台 29台 12台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013.11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朱高丽 新矿小学
一、说教材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向条形统计图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应对统计知识简单的整理。看结构可以说学生在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建立统计观念,这一教学在此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连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根据以上分析,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按层次理解决定如下:
首先我注重态度、情感、价值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能力。
其次我认为重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单式统计图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作简单的分析,作简单的预测。
最后是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统计意识的培养、统计过程的经历、对统计功能的体会(预测、决策)、对统计图表、统计量的重新认识。
二、说教法
从教学内容来看,统计教学与探究谈论为主,如设计中进行下个月进货的决策时,对已有的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外,其结果能对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学生对象来看,小学中年级多用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三、说学法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观察、猜测、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因为是统计课,课前要去收集、整理实例,为课内互动交流积累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旧知 学校要购买一批体育器材,现在要调查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出示402班学生的纵向单式统计图情况,之后收集、整理、绘制本班学生的统计情况。 (设计意图:1、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式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要基础,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教学的起点,为新课的导入下铺垫。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 1、探究制作: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引导学生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女性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先自己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合作,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3、全班汇报、交流并揭题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作简单的分析,作简单的预测。
(三)拓展提高
出示103页某超市甲乙两种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的情况如下表: 1、完成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3、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呢? (设计意图:设计了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三个月的统计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从统计图中得到信息,对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改变以前只对知识的单一总结、从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结合总结)
(五)板书设计
2013.11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表》教学反思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的收集、整
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首先准备几张张学生体育爱好项目的复式统计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一
张合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方法就
是合并,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复
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便于比较同类事物的统计指标及对比关系。)《复式条形统
计图》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时候,因为通过上一堂课的教学我已经知道即使的比较后进的学生也
是可以进行简单的画图的,所以在画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回顾,结合学生的回
顾,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展开讨论,该怎么画? 引导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是,巧妙地直接用和前面的一样的方式划上现在
想想其实完全可以跟着学生的思路展示),在大家不同的想法中听到不同的声音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
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是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使便于比较的,上完这堂
课,现在想一想,原来里面的课内涵却是这样的丰富!教师的课不是上给教师的,
而是上给学生的?不是要老师带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教师跟
着学生走,在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
计意识。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
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
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
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
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
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
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不足之处由于前面导入新课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学生绘制复试条形
统计图时间不够。
2013.1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朱高丽 新矿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
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
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
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
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
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
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
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
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
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
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
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
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
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
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
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2013.1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矿小学 朱高丽
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它属
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
在本单元中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且探索
发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后面学习《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等课时的探究
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
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
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
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
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 抖动纸张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以及钓鱼
的时候为何不能大声说话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指导。 三、教学方式分
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为了能够顺利完
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四、拓展学习。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听、动手、说多种方法观察发现发生物体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
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每每要引入一个知识点之前我都会举一个例子,让学生对
这个例子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
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并且知道声音是如
何传播的,从而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或者说是声音
的传播需要介质”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
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有人认为是声音的传播是因为世界上
有各种各样的物体,才使得我们听到声音,这些知识都是来源于他们关注的是动
作的本身或者是对自然界中声音的传播太过笼统的定义。 这样的话,很难进行
一些科学的概括, 为此设计了几个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
评价三个部分。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是如何传播
的 2.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探究发现声音
在什么样 的物体中可以传播,(固体、液体、气体)能通过观察比较得知声音在
不同介质 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
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一) 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 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
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
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
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
不同现 像。探究发现声音在什么样的物体中可以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通
过观察比较得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并且告知学生
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史需要介质的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钢尺、音叉、铁架台、乒乓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用课件播放几种动物的声音: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
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
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这时我会问学生说:大家
都听过这些声音么?你们对这些声音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那么学生有可能会回
答说:那些声音好好听,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还有他们是怎样传播的?等这些
问题,————揭示了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
使物体发声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3)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1)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直尺振
动发声现象的活动。(2) 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 化,作好观察记录 3.进而
提出,喉部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呢 ?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声音是通过什
么传播到我们耳朵的 使用敲击音叉让其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验
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4.用手敲击书桌的一边、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
桌子的另一边,听到声音,验证声音在固体中是可以传播的 5.举例子,
比如我们钓鱼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以此来说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大声说话就
会惊扰到鱼,反而钓不到鱼乐。 6.现场授课这样子的方式,学生可以听到声音,
是因为我们身边存在空气,所以老师说话,学生才能听得到。接下来呢,就可以
总结说,声音的传需要介质。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
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
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我还会再问宇航员在太空中或月球上能不
能面对面交谈?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那么老师就可
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说:大家都很棒,回答得很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
穿声。 通过flash展示声波,帮助学生理解声波的传播。接下来总结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
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 慢?给出数据,学生总结得出结论。通过举例
引入回声。提出问题如何让计算海底深度,学生计算,师生共同做出答案。 然
后我会做一个课堂总结,会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内容,有谁还记
得的。可以请一两个同学起来回答这样子问题。 为了拓展知识,给出STS板块
再者,我会给学生出几道课后练习题,用以巩固学生的记忆,比如说,第一题,
声音的声源第二题,等待者敲击墙壁等,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还有
救援人员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等等 最后一块回忆这节课学了什
么?
六、教学评价 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
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老师也需要对回答得好的学生作出评价,夸奖他们回
答的非常正确。
2013.1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新矿小学 朱高丽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
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
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
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
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
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
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反思之三: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
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
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
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
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
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 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
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
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
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2013.1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