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改革题答题技巧
改革类答题技巧
“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
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
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 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的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
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这里的时代
潮流是指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
②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
③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改革的征途会障碍重重,甚至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⑤历史上的改革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都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总的趋势。
(三)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各种性质的改革
A.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 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范文二: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提问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看清有什么限制性条件。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潮流+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①注意用“两分法”;②注意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即“不能苛求古人”;③评价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④时间跨度大的事物(如重农抑商政策、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要分阶段评价。】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观点,而是有理有据的论证观点。 第一,要确定观点;
第二,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辩证看问题,切忌绝对化.
范文三: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 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 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 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 , 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然而考生这 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 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 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 好成绩, 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必要的学科 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 , 提高得分率。那么怎 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 ? 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 参考。
一、明确选择题的基本构成
任何一道历史选择题都包括三个要素, 即题干、 题肢和正确答案。 题干就是题目的主干 部分、 设问部分,它限定了答题内容、确定了答题思路和隐含了答题信息, 正确答案必须以 此为依据。题肢就是选择题的备选项,一般以 A 、 B 、 C 、 D 体现,四个选项中一般要把握 三个层次, 即此题肢本身是否正确, 此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此题肢是否最符合题意,第三个 层次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明确了这些我们解题才会有方向,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
分析历史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对症下药。做错选择题的“十一种表现”
1. 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经典例题】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A.. 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 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 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 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 ,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 1949年可排除 A ; C 、 D 项皆是 发生在 20世纪 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 B 项: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
1947年。
2. 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高考历史试题中, 大凡较难的选择题, 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 外延 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这类选择题, 高考中经常见到。 我们唯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 把课本中重要概念、 关键字词真正 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经典例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其完善的含义是: A 、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 、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 、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此题多数学生选 C 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 响认识不清。 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唐朝的三 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 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 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 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提高了办事效率。正确选项 D.
3. 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经典例题】 1925年 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 的主要区别是
A. 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 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C. 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D. 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 “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许多共产党员在军 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 ,本题就知道选 A 。考生易错选 D 。
4、历史常识缺失
【经典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 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 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 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康熙是年 号,故选 B 。考生易错选 C 。
5、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 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这种军队 组织形式
A. 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 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 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 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 A 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 “将专兵” 、 “ 官兵不平等” ,故 B 、 D 都不正确,应选 C 。考生易 错选 A 或 B 。
6. 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经典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 。据记 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年、 1898年、 1900年,这表明
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此题三个时间 1884年、 1898年、 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 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了解了这些, 就能把 “民教冲突” 和 “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结合起来。故选 D 。考生易错选 A
7. 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经典例题】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 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 C 。考生易 错选 B 。
8.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 19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欧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 世界联系加强 B.封建制度衰落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新航路开辟
首先要注意题干所给时间“ 19世纪以后”然后分析此时西欧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 业革命,联系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得出结论正确选项 C 。
9.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 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 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 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 C , 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 “时代 发展” 角度,本题应选择 D 。
10. 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经典例题】促使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 马歇尔计划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 援助、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本题应选 B 。考生易错选 D 。
11. 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例题】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 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 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一般情 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以据此可排除 C 。而 A 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 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故正确选项是 B 。考生易错选 A 。 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 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 这都是我们容 易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1. 识破“条件陷阱” ,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因此,提高审题能 力显得特别的重要。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 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 ,造成失分。其具体要求 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 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 的各方面限定。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 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例 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 者是:
A 、魏源 B 、张之洞 C 、王韬 D 、梁启超
解析:历史选择题, 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本题题 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 、 “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 制度层面”排除 A 、 B ,根据“较早”可排除 D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 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 C 。
2. 辩别“似是而非” ,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 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 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 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 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 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 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 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C 、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
解析:本题 D 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它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事 件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正确答案是 B 。
3. 明察“以偏概全” ,提高概括能力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 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 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 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 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 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先进分子的领导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 B 项。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 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选项 B 和 C 只是中国人民的 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正确答案是 A 。
4. 谨访“变换概念” ,增强理解能力
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 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 由于历史概 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 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 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 近几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 青睐。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 审题中不得不防。
【例 4】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推翻了 2000多年封建制度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命题者用“偷梁换柱法” ,将“封建制度”偷换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增强 试题的迷惑性和干扰性。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是“封建制度”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两 者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正确答案是 A 。
5. 拨开“因果混杂” ,培养分析能力
在逻辑关系问题中, 命题者常常设置因果关系倒置、 时间先后顺序倒置等等, 其中以因 果关系倒置为多。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 将原因和结果倒置, 以混淆视线, 主要考查考生是 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历史现象之间、 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解答这类试题, 一 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三是确定答案后将选项代入题干看看是否成立,进一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 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 的背景是
A 、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 、 《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背景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协诞生于 1949年 9月 ,D 项 1949年 10月 1日,首先排除 D 项,颈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 A 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正确答案是 B 。
6. 善辩“真伪信息” ,发展迁移能力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 识和利用信息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 并将获取的有 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 ,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 6】解放战争时期,**说:“**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 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 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长江 C 、挺进大西南 D 、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材料 中“两个拳头(陕西和山东)这么一伸”指的是 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 进攻。为了减轻对陕北和山东的压力,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 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正确答案是 A 。
7. 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一 副很委屈的样子。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 就像我们只吃了一碗饭一 样,我吃了饭为什么还肚子饿呢 ? 因为你只吃了一碗饭,你还没吃饱啊。所以千万不要有看 了书就会做好,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 ?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 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 3第 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 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 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 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人教版必修 3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 这是思想方面 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 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 去思考。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8. 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 对完答案就没事了。 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 错 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对于做 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 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 变的是考察的 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 ? 比如:
【例 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中,在唯物主义哲学领域成就最突出的是 (C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这次考了王夫之的特点,下次可能会考李贽 (“离经叛道” ) 、黄宗羲 (中国的卢梭 ) 、顾 炎武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 ,甚至考察他们的思想主张。所以平时做题后我们要通过做这 道题而把握其他相关问题, 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才会高效, 更能提高我们的选择题的正确性。 总之 , 只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 注重与相关学科知 识的整合渗透 ,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 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 解答选择题的难关就不难攻破。
范文四: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主观题如何做?高考历史主观题多数会以大题的形式来考试,这就意味着同学们做这类型的题目前,一定要将课本的重点好好背熟,下面,明师教育广州高考网将为各位同学介绍高中历史的主观题怎么做。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例:XX年广东高考29
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
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
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
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范文五:高考历史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