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华民族的四大祭祀节日
中华民族是个传统的敬老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亲人,尤其是父母等长辈,健在时晚辈等要力所能及地悉心善待;当亲人撒手离我们而去后,作为生者应心怀感恩之情。对逝者的纪念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里,有不少对逝者进行缅怀、寄托哀思的节日。
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北东西各处都不大相同,比较普遍的有“四节说”。
“四节说”指一年当中祭奠亡灵的四个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寒衣节”和“中元节”。这四个节日分布在温度不同的四个季度中。也就是说,每个季度即有一个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生者团圆的同时,不忘对逝者的思念。每逢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族里一起到墓田去给祖辈等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等过世亲人的追思。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大约始于周代,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春光明媚的“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是“清明节”祭奠活动的一大特点。
(三)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四 )寒衣节
在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是个祭祀祖先给他们送寒衣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因《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称 授衣节。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上坟,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纸钱、纸扎的寒衣、楼台等。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坟,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点。
在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里,要处理好迷信与民族信仰的关系,也需要正确看待建迷信与感恩的关系。尤其做到在表达追思已故亲人的时候,既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又不能因此过度悲伤。生者只有自己生活的幸福、美好,才能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我们活得好,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范文二:世界祭祀节日
世界祭祀节日
熊裔华
清明节
万圣节
万圣节是诸圣节的俗称,本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节日,时间是11月1日。天主教把诸圣节定为弥撒日,每到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否则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已逝并升入天国的所有圣人,特别是那些天主教历史上的著名圣人。紧随诸圣节之后的是11月2日的诸灵节,这一天缅怀的则是已逝但还未升入天国的灵魂,信徒们会祈祷他们早日升天。
万圣节前夕,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许多亚洲地区的人将万圣节前夕误称为万圣节。
万圣节前夜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万圣节前夜),小孩们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亡灵节
亡灵节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为主导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结合的产物。印第安土著的亡灵节在每年七八月间。土著人认为,只有善待亡灵,让亡灵高高兴兴地回家过个节,来年活着的人才会得到亡灵保佑,无病无灾,庄稼也会大丰收。
西班牙人来到美洲大陆后,他们把西方的"诸圣节"、土著的亡灵节以及土著的一些陪葬和祭祀风俗结合起来,创造了今天的亡灵节,日期定在11月1日和2日。如今在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国家,每年的11月1日是"幼灵"节,是怀念故去的孩子的节日,2日是"成灵"节,是大家缅怀故去的成年人的日子。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范文三:壮族祭祀礼仪节日
壮族祭祀礼仪节日——牛魂节
2015-08-21 21:57:4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牛魂节,通俗来说就是祭祀牛的节日,这天的主角是牛。一般会给牛放一天的假,不会让牛做农活,然后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
壮族牛魂节又
牛魂节,通俗来说就是祭祀牛的节日,这天的主角是牛。一般会给牛放一天的假,不会让牛做农活,然后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
壮族牛魂节又称脱轭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
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牛魂节的习俗
牛魂节一到,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当然罗,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
到了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吃乌饭,南方水田若用人力耕作,要比北方旱地艰苦得多。因此,自从使用牛耕后,南方人民对耕牛特别爱护甚至崇拜,从而产生牛王的神话,并专门设置一个节日来庆祝它的生日,以示感激之情。据史书记载,汉族直至南北朝时仍规定严禁宰杀耕牛,违者以犯法论处,这再次说明牛魂节和农业民族爱惜耕牛、保护生产力有关。
牛魂节是为了牛而设立的节日。人们爱牛,敬牛,可以让牛正在这一天放假,不做农活,还可以沐浴,吃五色糯米饭。原始的人们尊敬自然,生物,和他们和谐共处,不得不说这是人们的智慧,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呈现,同时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一种爱护动物的方式。
关键词:壮族礼仪节日
范文四:名族节日祭祀
1、开秧门 (“禾伙伙”)——哈尼族认为,农作物中其生长的秧苗的生长与它们的魂和田地神的护佑密切相关,必须对它们举行祭献,受不同的田神护佑,因此对生长的秧苗进行祭献。通过祭献,秧苗栽下两个多月后,稻禾分蘖多,苗颗长势好,同时也祭稻田神,祭仪由各家自行进行,无须择日。
祭前在家煮鸡蛋、鸭蛋各一个,祭祀时将鸡蛋与饭一碗带至田间,在秧田田头埂上找一块适当的地方,用细枝条搭一个小棚子,棚子下铺蒿枝叶,用蒿枝叶做一双筷子放入棚内,把带来的蛋剥开剖好,连同饭与蛋壳放入棚内,念祭词,“我们要开秧门了,让全家的田头田尾田脚的神都来这里吃祭献。”祭毕,拔几棵秧苗放入棚内,转身回家。
第二天,全家老少动身去栽秧。
2、昂玛突——尼戈上寨的村头地名叫一座伢都普思(美男子山),山边有一座蓊郁幽暗的古木丛林,称“昂玛”。传说,昂玛是个由阿波莫咪的长子,护佑寨民安康,上寨克名当初修下的古老丛林。村人又在丛林中心选下三棵古老的锥栗树,树脚处立起一块半大石头,意为护寨神,禁止妇女和牲畜进入这一丛林中,任何人不得砍伐林中的木材,哈尼十月年结束一个多月后,各寨家族要用鸡卦占卜一个“爱逗”(摆席者)作主祭人,做“爱逗”的人必须是勤劳耕种,不重婚,善于理财治家,家中无死于非命者的老农,祭祀后一个月内不吃狗肉和水牛肉,夫妻不同房。
昂玛突历时举办一天,全村停止一切生产劳动。在忌日子里,不
外出翻挖田地,不上山砍柴割草,妇女不梳头。人们在丛林中宰杀一头大猪,向昂玛(护寨神)虔诚祭献,称“昂玛突”。(因为这天是爱龙日,世人称为“祭龙“。这是一个极大的曲解,“昂玛突”与“龙“没有任何关系)。祭献时,“爱逗”头缠一块白布,将无数带叶的小金竹竿团团插在神树和神石四周。金竹外面又围上数圈白线,随即在一阵呢呢喃喃的祭词声中。将少许熟猪肉端到神树神石面前的篾桌上,以此祭献。据说,这样一来,全村将人畜安康,五谷丰登。祭毕,除少量猪肉留给全村各户男性家长在林中共食外,其余全部猪肉按户均分,即使是一块肝子、一截肠子也要均分,不得短少。各户男女老幼必需每人吃上一点分回的猪肉,称为“咱欧”,即使有三月五月出门在外的亲人,也是留上一点,等他回来吃。表示受到护寨神的保佑。
3、染黄饭节(号社社)
“号社社”又称“黄饭节”。每年三月间,尼果上寨的哈尼族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只要第一次听到当年的布谷鸟的声叫,人人都要投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到来的欢呼。传说布谷鸟是住在天宫里的神鸟。天神每年派遣它到人间来向人们报春,并提醒人们抓紧时间播种,不误农时。因此,当听到布谷鸟叫后,要向它祭献,同时以节庆的方式加以纪念。
按照传统习俗,待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叫后,人们月的一个展羊的日子,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用染饭花汁水侵泡糯米,蒸出黄色或红色的糯米饭,煮数十个红、黄和白鸡鸭蛋向布谷鸟献祭、祭毕,再把大人用粽叶制成网兜中分别装进白、黄、红色的鸡蛋和鸭蛋,大
人给满一周岁的小孩发一颗白色熟蛋、满两周岁的小孩佩戴5个熟鸡蛋,满三周岁的给九个鸭蛋。
早饭后,男女青年们身穿节日盛装,梳妆打扮,汇聚在寨旁一块草坪上,架起秋千,和睦相亲,成双成对赛打秋千,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后,男女青年沉醉在甜蜜爱情的海洋里。
2014年8月15日
范文五:壮族祭祀礼仪节日
壮族祭祀礼仪节日——蚂拐节
2015-08-21 21:59:1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蚂拐节,一般是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祭祀习俗。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蚂拐节的简介
蚂拐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
蚂拐节,一般是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祭祀习俗。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蚂拐节的简介
蚂拐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虽然,许多在人类蒙昧时期产生的古俗已逐渐被社会的发展演变所淹没,但是。一些奇俗却在壮族人的生活中延续下来,祭祀蚂拐的习俗更是其中之一壮族人。
蚂拐节的由来
在桂西的红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蚂拐节时巴马的壮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蚂拐歌河喜庆的铜鼓声中。相传,蚂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儿,掌管雨水,使大地风调雨顺。有一年壮家有个叫东林的青年,因为丧母而痛苦不堪。他听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个不停,一时烦躁难耐,就用热水把青蛙浇得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从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间便开始大祸临头。东林吓坏了,去求神祖布洛陀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训应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东林赶紧在大年初一敲起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千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巴马东兰的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
蚂拐节的习俗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黎明,人们就敲着铜鼓成群结队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据说,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运的,被誉为雷王的女婿“蚂拐郎”,成为该年蚂拐的首领。首领要带着大家点燃烟炮,以向雷王报告人间祭蚂拐的喜讯。人们把这只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轿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们抬着青蛙游村,向每家每户贺喜;晚上,则抬到蚂拐亭下,人们跳蚂拐舞和唱蚂拐歌,以示为蚂拐守灵。守灵、游村的活动进行到第25天后,蚂拐节便进入高潮。这天,人们选择吉时,抬着花轿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开去年葬蛙的宝棺,如果青蛙的骨头呈金黄色,便预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场顿时铜鼓齐名,同声欢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于是人们就烧香祈求消灾降福。接着举行新青蛙的的下葬仪式。葬礼之后,男女老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蚂拐的灵魂上天。这一夜,人们尽情狂欢,通宵达旦。
蚂拐节的过程
1.找蚂拐。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2.祭蚂拐。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3.葬蚂拐。各地葬蚂拐日期不同,风俗也有所不同。以最为隆重的巴畴乡巴英屯仪式为例。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4.化装表演。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
蚂拐,壮族人们的信仰,蚂拐节,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是构成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远古时期壮族人们在不了解自然的情况下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是一种文化的表现。
关键词:壮族礼仪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华民族的四大祭祀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