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正五边形的几个性质
·短论荟萃·
55
正五边形的几个性质
241300
安徽省南陵县春谷中学
邹守文
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知识,给出正五边形的几个性质.性质1
AC⊥DE,正五边形ADEFG的中心为O,边
=AB
.AC∴=0,
∴
ab+1=,ba
b-aaba
=∴--1abab
图2
即
AC-CFABAC-BC
=,即ABACAB
15
心距为OB,则AB+AC=OB.
22
证明
OE,如图1,连接OD,
OF,OG,OA,AE,AF,则△OEF≌△OGA≌△OAD≌△ODE,设AD=DE=EF=FG=GA=a,OB=d,因为
S五边形ADEFG=S△OEF+S△OFG+S△OGA+S△OAD+S△ODE,
而
5S△OEF=5×
15
EF·OB=ad,22
图1
ab
两边同时除以得,
ba∴故
()
2
+
a
-1=0.b
a-1=(负值已舍去),b2a-1=.b2
-1
sin18°=.
4
如图2,过A作AM⊥CD,垂足为M,则∠CAM
又S五边形ADEFG=S△AEF+S△ADE+S△AFG,△ADE≌△AFG,
∴S五边形ADEFG=S△AEF+2S△ADE=
111
EF·AB+2×DE·AC=a·AB+a·AC222
推论1证明=18°,
1
=a(AB+2AC),2∴
51
ad=a(AB+2AC),22
1
CD
CM2a-1
∴sin18°====.
ACAC2b4性质3
O为外心,AO交CD正五边形ABCDE中,
∴AB+2AC=5d,∴∴
15
AB+AC=d.2215AB+AC=OB.22
设正五边形的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
于点G,则
AG=证明
如图3,过A作AN⊥
BC,垂足为N,连接AC,则∠BAN=∠CAG,∠ANB=∠AGC.
∴△ABN∽△ACG.∴
ANAG
=,ABAC
性质2则
a-1=.b2证明
如图2,易知正五边形每个内角为108°,
图3
∴AN=
AB-1
·AG,AG.又由性质2知AN=
AC2
15
AG=OG,22
∴∠BCA=∠ABF=36°,∠AFB=∠ABC=108°,∠CBF=∠CFB=72°.∴AF=BF,CF=BC,AFAB
∴△ABF∽△ACB=
.
ABAC
又由性质1知AN+
-1AG5
AG+=OG.有222∴=5OG,∴AG=
56
推论2证明
+1
cos36°=.
4
如图3,连接OC,则OA=OC,∠OAC=
(1)当A,B中有一点位于P点时,知另一点位于R1或者R2时有最大值为PR1;
当有一点位于O点时AB=|OP|<|PR1|;
(2)当A,B均不在y轴上时(如B必在y轴的异侧方可图6),知A,能取到最大值(否则取A点关于y
图5
max
∠OCA=18°,∠COG=36°.
∵cos36°=∴cos36°=推论3证明
OGOG
=,OCOA
OG+1
=.
4(-1)OG
cos36°=1-2sin218°.-1∵1-2sin218°=1-2·4
()
2
+1=,
4
轴的对称点A',
有|AB|<|A'B|).
不妨设A位于线段OR2上(由这样的正五边形的中心对称性知,假设是合理的),
图6
∴cos36°=1-2sin218°.推论4+1
.为4证明
设正五边形的内切圆半径r,外接圆半径为正五边形的内切圆半径与外接圆半径之比
则使|AB|最大的B点必位于线段PQ上.且当B从P向Q移动时AB先减小后增大,于是|AB|max=|AP|或|AQ|;
对于线段PQ上任意一点B,都有BR2≥BA.于是AB
max
rOG+1
R,=.则=
ROA4
推论5
设正五边形的边长为a,五条对角线组成
b3-=
.a2
=R2P=R2Q,
max
的正五边形边长为b,则
证明
(2)知AB由(1),=R2P.
如图4,由性质2知
不妨设为x.下面研究正五边形对角线的长.如图7,作∠EFG的角平分线FH交EG于H.
易知∠EFH=∠HFG=∠GFI=∠IGF=∠FGH=
图4
BM-1AB-1
==,AB2BE2
-1
a,所以BM=2BE=
a2a
=-1-12
+1)(+1)a2a(=.42
π
.5
图7
于是四边形HGIF为平行四边形.
∴
HG=1.
1EFxEH==.=
FG1x-1HG
=
所以MN=BE-BM-NE
(+1)a-1(3-a
=-2×a=.
222
即b=性质4
(3-ab3-,∴=.2a2
A,B是边长为1的正五边形边上的点,则
由角平分线定理知解得x=注
1+.2
性质4为2010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其中
的对角线长又为2008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求证:+
1
.边长为1的正五边形对角线长为2
(收稿日期:20101102)
+1
AB最长为.
2
证明
以正五边形一条边上的中点为原点,此边所
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5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范文二:正五边形的画法
尺规作图的简介
尺规作图是指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看似不能做什么,画一个圆又不知道它的半径,画线段又没有精确的长度。其实尺规作图的用处很大,比如单用圆规找出一个圆的圆心,量度一个角的角度,等等。运用尺规作图可以画出与某个角相等的角,十分方便。
尺规作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
平面几何作图,限制只能用直尺、圆规。在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尺规限制的是伊诺皮迪斯。他发现以下作图法:在已知直线的已知点上作一角与已知角相等。这件事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个角的实际作出,而是在尺规的限制下从理论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以前,许多作图题是不限工具的。伊诺皮迪斯以后,尺规的限制逐渐成为一种公约,最后总结在《几何原本》之中。 若干著名的尺规作图已知是不可能的,而当中很多不可能证明是利用了由19世纪出现的伽罗华理论。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业余爱好者尝试这些不可能的题目,当中以化圆为方及三等分任意角最受注意。数学家Underwood Dudley曾把一些宣告解决了这些不可能问题的错误作法结集成书。 ■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
·它使用的直尺和圆规带有想像性质,跟现实中的并非完全相同:
·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画刻度。
·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你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五种基本作图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平分已知角
·作已知直线的垂直平分线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尺规作图公法
以下是尺规作图中可用的基本方法,也称为作图公法,任何尺规作图的步骤均可分解为以下五种方法:
·通过两个已知点可作一直线。
·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作一个圆。
·若两已知直线相交,可求其交点。
·若已知直线和一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
·若两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
【尺规作图的著名问题】
尺规作图不能问题就是不可能用尺规作图完成的作图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几何三大问题的古典难题:
■三等分角问题:三等分一个任意角;
■倍立方问题: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体积的两倍; ■化圆为方问题: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
以上三个问题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已提出这些问题,但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限制下,以上三个问题都不可能解决的。直至1837年,法国数学家万芝尔才首先证明“三等分角”和“倍立方”为尺规作图不能问题。而后在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证明π是超越数后,“化圆为方”也被证明为尺规作图不能问题。
还有另外两个著名问题:
■正多边形作法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五边形。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六边形。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七边形——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题目,曾经使许多著名数学家都束手无策,因为正七边形是不能由尺规作出的。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九边形,此图也不能作出来,因为单用直尺和圆规,是不足以把一个角分成三等份的。
·问题的解决: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仅20岁左右,大学二年级时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尺规作图正多边·形的边数目必须是2的非负整数次方和不同的费马素数的积,即n=2k(2的k次幂)或 2k×p1×p2×…×ps,(1,2…s为右下角标)其中,p1,p2,…,ps是费马素数.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据高斯的理论,还有一位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作了正257边形.
· 费马素数:17世纪的费马,他研究了形如Fi (i为右下角标)=22i(底数2指数2的i次幂)+1 的数.
费马的一个著名猜想是,当 n≥3时,不定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现在他又猜测Fi都是素数,对于i=0,1,2,3,4时,容易算出来相应的Fi:
F0=3,F1=5,F2=17,
F3=257,F4=65 537
验证一下,这五个数的确是素数.F5=225+1是否素数呢?仅这么一个问题就差不多一百年之后才有了一个结论,伟大的欧拉发现它竟不是素数,因而,伟大的费马这回可是猜错了!F5是两素数之积:
F5=641×6 700 417.
当然,这一事例多少也说明:判断一个较大的数是否素数也决不是件简单的事,不然,何以需要等近百年?何以需要欧拉这样的人来解决问题? 更奇怪的是,不仅F5不是素数,F6,F7也不是素数,F8,F9,F10,F11等还不是素数,甚至,对于F14也能判断它不是素数,但是它的任何真因数还不知道.至今,人们还只知F0,F1,F2,F3,F4这样5个数是素数.由于除此而外还未发现其他素数,于是人们产生了一个与费马的猜想大相径庭的猜想,形如22i+1的素数只有有限个.但对此也未能加以证明.
当然,形如Fi=22i+1的素数被称为费马素数.由于素数分解的艰难,不仅对形如Fi=22i+1的数的一般结论很难做出,而且具体分解某个Fi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等分圆周
只准许使用圆规,将一个已知圆心的圆周4等分.这个问题传言是拿破仑·波拿巴出的,向全法国数学家的挑战。
【尺规作图的相关延伸】
用生锈圆规(即半径固定的圆规)作图
■只用直尺及生锈圆规作正五边形
■生锈圆规作图,已知两点A、B,找出一点C使得AB = BC = CA。
■已知两点A、B,只用半径固定的圆规,求作C使C是线段AB的中点。 ■尺规作图,是古希腊人按“尽可能简单”这个思想出发的,能更简洁的表达吗?顺着这思路就有了更简洁的表达。
10世纪时,有数学家提出用直尺和半径固定的圆规作图。 1672年,有人证明:如果把“作直线”解释为“作出直线上的2点”,那么凡是尺规能作的,单用圆规也能作出!从已知点作出新点的几种情况:两弧交点、直线与弧交点、两直线交点 ,在已有一个圆的情况下,那么凡是尺规能作的,单用直尺也能作出!。
【尺规作图所推动的】
由词条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几何三大问题如果不限制作图工具,便很容易解决.从历史上看,好些数学结果是为解决三大问题而得出的副产品,特别是开创了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发现了一批著名的曲线,等等.不仅如此,三大问题还和近代的方程论、群论等数学分支发生了关系.
正五边形的画法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①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③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④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2)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①以O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画圆,并作互相垂直的直径MN和 AP. ②平分半径ON,得OK=KN.
③以 K为圆心,KA为半径画弧与 OM交于 H, AH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④以AH为弦长,在圆周上截得A,B,C,D,E各点,顺次连接这些点即得正五边形.
3.民间口诀画正五边形
口诀介绍:"九五顶五九,八五两边分."
作法:
画法:
1.画线段AB=20mm,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G.
3.在l上连续截取GH,HD,使 GH=5.9/5*10mm=19mm,
HD=5.9/5*10mm=11.8mm
4.过H作EC⊥CG,在EC上截取HC=HE=8/5*10mm=16mm,
5.连结DE,EA,EC,BC,CD,
五边形ABCDE就是边长为20mm的近似正五边形.
这里提供以下两种作法仅供参考: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1)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2)以
K为圆心,取AB的2/3长度为半径向外侧取C点,使CH=2/3AB (3)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4)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范文三:正五边形的制作
正五边形的画法]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①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③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④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2)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①以O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画圆,并作互相垂直的直径MN和 AP.
② 平分半径ON,得OK=KN.
③以 K为圆心,KA为半径画弧与 OM交于 H, AH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④以AH为弦长,在圆周上截得A,B,C,D,E各点,顺次连接这些点即得正五边形.
3.民间口诀画正五边形
口诀介绍:"九五顶五九,八五两边分."
作法:
画法:
1.画线段AB=20mm,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G.
3.在l上连续截取GH,HD,使 GH=5.9/5*10mm=19mm,
HD=5.9/5*10mm=11.8mm
4.过H作EC⊥CG,在EC上截取HC=HE=8/5*10mm=16mm,
5.连结DE,EA,EC,BC,CD,
五边形ABCDE就是边长为20mm的近似正五边形.
这里提供以下两种作法仅供参考: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1)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2)以K为圆心,取AB的2/3长度为半径向外侧取C点,使CH=2/3AB (3)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4)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2、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1)以O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画圆,并作互相垂直的直径MN和 AP. (2)平分半径ON,得OK=KN. (3)以 K为圆心,KA为半径画弧与 OM交于 H, AH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4)以AH为弦长,在圆周上截得A、B、C、D、E各点,顺次连接这些点即得正五边形
范文四:[正五边形的画法]
[正五边形的画法]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以K为圆心,取AB的2/3长度为半径向外侧取C点,使CK=2/3AB ?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XX/XXSX/SXBL/BL000023/5542_SR.HTM有图解说明
(2)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以O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画圆,并作互相垂直的直径MN和 AP. ? 平分半径ON,得OK=KN.
?以 K为圆心,KA为半径画弧与 OM交于 H, AH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以AH为弦长,在圆周上截得A,B,C,D,E各点,顺次连接这些点即得正五边形. 3.民间口诀画正五边形
口诀介绍:"九五顶五九,八五两边分."
作法:
画法:
1.画线段AB=20mm,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G.
3.在l上连续截取GH,HD,使 GH=5.9/5*10mm=19mm, HD=5.9/5*10mm=11.8mm
4.过H作EC?CG,在EC上截取HC=HE=8/5*10mm=16mm, 5.连结DE,EA,EC,BC,CD,
五边形ABCDE就是边长为20mm的近似正五边形.
用尺规作图法怎样把一个圆周分这五等份,
1.作互相垂直的直径AB、CD.
2.作OA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E为OA的中点)
3.以E为圆心,DE为半径作弧交OB于F ,则DF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4.从D开始,用DF的长,依次在圆周上截取四次即可。
参考资料: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XX/XXSX/SXBL/BL000023/5542_SR.HTM
[正五边形的画法]
(1)已知边长作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如下:
?作线段AB等于定长l,并分别以A、B为圆心,已知长l为半径画
弧与AB的中垂线交于K.
?以 C为圆心,已知边长 AB为半径画弧,分别与前两弧相交于M、N.
?顺次连接A、B、N、C、M各点即近似作得所要求的正五边形.
(2)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以O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画圆,并作互相垂直的直径MN和 AP.
? 平分半径ON,得OK=KN.
?以 K为圆心,KA为半径画弧与 OM交于 H, AH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
?以AH为弦长,在圆周上截得A、B、C、D、E各点,顺次连接这些点即得正五边形.
三等分角的尺规作图法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初中 邹兴平(邮编:445003)
已知:?BAC为锐角或直角。
求作: 用直尺和圆规作出?BAC的三等分角。
作法:一. 在射线AC上取一点O(不能为A点),在?CAB内作?COE= ?CAB,使OE?AB。
二. 以O为圆心,线段OA长为半径画出圆O。
三. 把一个直尺的一边看作直线L1, 把另一个直尺的一边看作直线L2,在 直线L2上截取线段MN=OA,把两个直尺重叠在一起,使直尺(即直线L1和L2)绕 A点旋转,与圆O相交于点D,与射线OE相交于点E,同时使线段MN在直线L1上 滑动,使N点与E点重合, N点随E点移动, M点靠近D点移动,直到使M点与D点 重合为止。
四. 作?CAD的角平分线AF。
?BOD,?DOF,?COF为?BAC的三等分角,如图1。
证明:因OA=OD,则?CAD=?ADO。因MN=OA=OD,则?DOE=?DEO。(等角对等边) 又因?ADO=?DOE+?DEO,则?OAD=2?DEO。因OE?AB,则?BAE=?DEO。 所以?OAD=2?BAE。又因AF平分?OAD,所以?BAC=3?BAD=3?DAF=3?CAF。
说明: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法将角三等分,一直是数学界未解决的问题, 我用滑动线段确定点的位置,作出三等分角。
我将此文发送到贵刊,请-审阅刊登,谢谢~ 电话:8150746
范文五:正五边形的画法
正五边形尺?规作图的画?法及其他
正五边形的?画法
圆内接正五?边形的画法?如下:
1、 作一个圆,设它的圆心?为O ;
2、作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AZ和? XY;
3、作OY的中?点M;
4、以点M为圆?心,MA为半径?作圆,交OX于点 ?N;
5、以点A为圆?心,AN为半径?,在圆上连续?截取等弧,使弦AB=BC=CD=DE=AN,则五边形A?BCDE即?为正五边形 ?。
以上两种图?形的作法运?用了所求图?形边长与已?知的线段长?度的关系,用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作出与所?求图形的边?长相等的线?段,从而作出整?
个图形,这是尺规作?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等线段法,即用已知图?形的线段作?出与所求图?形边长相等?的线段。
正多边形的?尺规作图是?大家感兴趣?的(正三边形很?好做;正四边形稍?难一点;正六边形也?很好做;正五边形就?更难一点,但人们也找?到了正五边?形的直规作?图方法(确实,有的困难一?些,有的容易一?些(正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是?容易一些,还是困难一?些呢,人们很久很?久未找到作?正七边形的?办法,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作?正七边形不?容易;一直未找到?这种作法,也使人怀疑?:究竟用尺规?能否作出正?七边形来,数学不容许?有这样的判?断:至今一直没?有人找到正?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方法?来,所以断言它?是不能用尺?规作出的(
人们迅速地?解决了正三?、四、五、六边形的尺?规作图问题?,却在正七边?形面前止步?了:究竟能作不?能作,得不出结论?来(这个悬案一?直悬而未决?两千余年(
17世纪的?费马,就是我们在?前面已两次?提到了的那?个法国业余?数学家,他研究了形?如
Fi (i为右下角?标),22i(底数2指数?2的i次幂?),1 的数( 费马的一个?著名猜想是?,当 n?3时,不定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现在他又猜?测Fi都是?素数,对于i,0,1,2,3,4时,容易算出来?相应的Fi?:
F0,3,F1,5,F2,17,
F3=257,F4=65 537
验证一下,这五个数的?确是素数(F5=225+1是否素数?呢,仅这么
一个?问题就差不?多一百年之?后才有了一?个结论,伟大的欧拉?发现它竟不?是素数,因而,伟大的费马?这回可是猜?错了~F5是两素?数之积: F5,641×6 700 417(
当然,这一事例多?少也说明:判断一个较?大的数是否?素数也决不?是件简单的?事,不然,何以需要等?近百年,何以需要欧?拉这样的人?来解决问题?,
更奇怪的是?,不仅F5不?是素数,F6,F7也不是?素数,F8,F9,F10,F11等还?不是素数,甚至,对于F14?也能判断它?不是素数,但是它的任?何真因数还?不知道(至今,人们还只知?F0,F1,F2,F3,F4这样5?个数是素数?(由于除此而?外还未发现?其他素数,于是人们产?生了一个与?费马的
?,1的素数只?有有限个(但对此也未?能猜想?大相径庭的?猜想,形如22i
加以证明?(
当然,形如Fi=22i+1的素数被?称为费马素?数(由于素数分?解的艰难,不仅对形如?Fi=22i+1的数的一?般结论很难?做出,而且具体分?解某个Fi?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更加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在距欧拉?发现F5不?是素数之后?的60多年?,一位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仅20?岁左右之时?发现,当正多边形?的边数是费?马素数时是?可以尺规作?图的,他发现了更?一般的结论?:正n边形可?尺规作图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
n=2k(2的k次幂?)或 2k×p1×p2×…×ps,(1,2…s为右下角?标)
其中,p1,p2,…,ps是费马?素数(
正7边形可?否尺规作图?呢,否~因为7是素?数,但不是费马?素数(
倒是正17?边形可尺规?作图,高斯最初的?一项成就就?是作出了正?17边形(根据高斯的?理论,还有一位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作了?正257边?形(
就这样,一个悬而未?决两千余年?的古老几何?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此的蹊?跷,它竟与一个?没有猜对的?猜想相关连?(
正17边形?被用最简单?的圆规和直?尺作出来了?,而正多边形?可以换个角?度被视为是?对圆的等分?,那么这也相?当于仅用圆?规和直尺对?圆作了17?等分,其图形更觉?完美、好看(高斯本人对?此也颇为欣?赏,由此引导他?走上数学道?路(他早期曾在?语言学与数?学之间犹豫?过),而且在他逝?后的墓碑上?就镌刻着一?个正17边?形图案(
高斯把问题?是解决得如?此彻底,以致有了高?斯的定理,我们对于早?已知道如何?具体作图的?正三边形、正五边形,还进而知道?了它们为什?么能用尺规?作图,就因为3和?5都是费马?素数(3=F0,5,F1);对于很久以?来未找到办?法来作出的?正七边形,乃至于正1?1边形、正 13边形,现在我们能?有把握地说?,它们不可能?由尺规作图?,因为7、11、13都不是?费马素数;对于正25?7边形、正65 537边形?,即使我们不?知道具体如?何作,可是理论上?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是可?尺规作图的?;此外,为什么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尺规作图呢?,因为4,22,因为 6= 2? 3而 3=F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