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与信息
?信息社会
?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三大来源
?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两大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交往与传播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1.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2. 信息、传播和信息社会等概念; 3. 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4. 传播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5.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6. 传播学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特征及差别;
7.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是什么,它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的,而本章即针对这些疑惑,逐一进行解说,算是为后面的章节提供一个导读。
本章讨论的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线索的勾勒,如人类传播活动的演化,传播工具也就是本学科所说的“媒介”的进步,以及传播研究逐渐形成一门当代显学的过程等等。理清了这条线索,对大众传播学是怎么一回事,它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的,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框架。二是基本概念的辨析,这些概念虽然乍一看平淡无奇,但它们却构成了本学科巍峨大厦的基石,如信息、传播、媒介、信息社会、大众传播等。大众传播学的一切探讨、一切理论、一切功用,说到底都落脚在这些基本概念上,所以把握它们至关重要。三是传播研究的概述,包括传播学以及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不同的研究学派及其特征,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总之,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大家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清代大儒章学诚,在其历史哲学的巨著《文史通义》
里,开篇就写下一句名言——“六经皆史”,意思是所有的学问都是历史。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只有一门学问即历史学,可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前后相继的时间上发展的,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平台上或舞台上进行的,传播活动以及对传播活动所做的理论研究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大众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让我们先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讲起。
就其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如同物质的流动一样,社会信息的流动也得借助一定的方式如演讲,通过一定的渠道如网络,有时还得依托一定的机构如媒体进行,这些方式、渠道或机构在传播学里统称为媒介。媒介就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任何
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由此说来,人类传播活动的 发展历史,其实也就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正是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我们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四个历史阶段: 一是口语传播时代; 二是文字传播时代; 三是印刷传播时代; 四是电子传播时代。目前也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电子传播时代”已经不足以概括当下媒介与传播体系的特征。“数字传播时代”的概念能更准确地描绘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变化。“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一、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是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原始状态并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
图11
出现。简单地说,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样一个漫长时期。美国学者威廉斯(F.Williams),
在其《传播革命》一书里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直观地显示了这个时期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所占的时间比例(图11)。
这个表盘上的24小时,代表着西方晚期智人即克罗马农人以来的360个世纪,故被称为“一天等于360个世纪”。在这个折射人类传播活动历史全程的时间表盘上,从00:00的语言产生直到20:00的文字出现,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其余的4个小时里,文字传播时代约占2个半小时,即从20:00到22:38印刷的问世; 印刷传播时代只有不足1个半小时,即从22:38到23:57; 至于我们现在 所处的电子传播时代,则仅限于最后的3分钟。口语传播时代的漫长,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这个传播史表盘,人类的语言出现在约36000年前。这一时间不仅标志着人类传播时代的开始,也是人类真正成为智慧生物的起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里写道:
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000年时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
而转变为人类——“能进行思维的人类”。
从各方面看,这一转变可视作地球上事态发展的第二个大转折点; 而生命 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则是第一个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吴象婴译,66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事实上,对人类何时开口说话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看起来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就像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所精辟比喻的那样,追问语言起源于何时,无异于追问儿童何时首次认出自己的母亲。而亚里士多德的描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他说,这同一支军队逃跑的情况相似,起初他们由于恐慌而逃跑,后来不知是谁停下来看看敌人是否还在紧追,最后发现危险解除全军终于都停了下来。这里,我们不能说全军是在某个士兵停步时停住的,同样不能说是由于另一个士兵的停步,或某几个士兵的停步而停住的。那么,这支军队究竟何时停住的
呢,伽达默尔把它归结为一个“普遍性何时产生的问题”。
,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夏镇平、
宋建平译,1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语言何时产生的问题也是如此。
关于语言的产生,至今人们比较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因为所谓社会,无非就是人与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联合体,其中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彼此间的交往,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讨国际传播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里也曾论述道:
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即传播——
引者注)时刻发生、延续不断,其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单位范围内尤其如此。在过去,这种交流无疑有助于加强互相之间的友爱合作关系,以抗衡由于受制于外来势力而形成的分散局面。不管怎样,它总是起着一种社会化的作用: 鼓励人们工作、协调群体生活、团结一致来和大自然作斗争,并促进作出集体性的决定。它今天仍然是人类交流中无以取代的一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6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出版,1981。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则把人类传播形象地比做“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黏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美,N.维纳: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更是生动地揭示了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得借助一定的工具与手段,通过一定的
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媒介进行。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语言即口语了,用列宁的话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重要性即使在通信卫星上天、网络媒介入户的今天,也不曾有丝毫的减弱,对此我们只需设想一下电视里的人都不说话会怎么样就清楚了。另外,语言不仅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也就是说只有语言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无论是古代的烽火还是当代的网络,无不以语言为基础,都是语言媒介的变形与延伸。举例来说,文字仿佛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媒介,但实际上文字不过是语言的代表,是代表语言在表达,人们总是先有要说的什么话,然后才能写下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用过一个比喻,十分恰当地阐明了语言与文字的相互关系。他说,语言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而文字只是便利商品买卖和流通的货币。进而言之,除了文字,其他的媒介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只是不同的货币,代表的却是同一种商品——语言,用萨丕尔的话说: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
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第2版,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所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概括的,人实际上是有语言的生物。
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他能开口说话。
也因为此,马克思才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类语言机制是人类
思维的现实表现,也是人类从事任何社会实践包括传播
交流的必要前提。
口头传播的特点注定了它传之不远、不广,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口语传播的笨拙 与落后。相比时下很多迷信现代传媒技术的人,处在口语传播
阶段的人们的传播技能可能更为健全,而处在其他
传播阶段的人们由于有所凭
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正如有空调暖气的人远不如自然环境中的人强健一样。当今电视屏幕上连篇累牍、俗不可耐的肥皂剧,同口耳相传、
含蕴深广的远古史诗相差霄壤,就是颇具象征意味的例证。
语言或口语的重要性虽然无与伦比,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口语 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上受到限制; 而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
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上受到限制。在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一个生活原始的社会,这些限制并不构成什么障碍。而随着人类文明的 日趋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
仅仅依靠口语媒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交往的现实需要,于是一种新的 媒介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文字。
二、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
到印刷的兴起。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
它的发明使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 那么文字的发明,就使人类社会 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
的飞跃。没有语言,“人类”
就只能生活在动物世界; 没有文字,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水平。 一句话,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其主编的《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里写道: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
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
把消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中文版编辑邓蜀生,5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5。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才学
渊博的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
在其皇皇巨著《西方的没落》中曾写道: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 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
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出来的人说话; 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
,德,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2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图12
(资料来源: Shanghai Students Post,p.106,1987)
文字起源于绘画,所谓“书画同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世界几大文明发祥地,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来的,如象形字。这里让我们看一幅印第安人的绘画(图12)。这幅画与其说是供人欣赏的美术作品,不如说是一组含义确定的图画文字。画面上边的半圆形,代表地平线上初升的朝阳,意为“清晨”; 三个
人体草图表示“三人”; 接下来的图画代表“三人离开了住的棚屋”,
棚屋旁边有他们留下的一串脚印; 棚屋边上有个湖泊,
说明他们住处所在的方位; 他们离开棚屋是去猎鹿,
这个意思用一支箭射向鹿来表示的; 而猎鹿
的原因,是“肚子饿了”,即下面那个人体的肚子上画了一道线。把这幅画的意思 连贯起来就是: “清晨,三位印第安人离开湖边的棚屋去猎鹿,
因为他们肚子饿了。”
上面这幅图画文字表示的是具体的意思,而下面这组印第安人的图画(图13)文字则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
如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
,苏联,B.A.伊斯特休: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左少兴译,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图13
1. 生命(神话中有角的蛇)2. 死亡(头朝下的动物或人)3. 幸福、成功 (龟)4. 灵巧(双翼代替两手的人)5. 战争(带箭的弓)6. 和平(插着羽毛的和解烟斗)7. 讲和(人吸和解烟斗)8. 友谊(连在一起的手)9. 爱情(连在一起的心) 10. 注意、听(两耳边有波形线的头)
11. 危险(两条蛇)12. 保卫(狗)13.
祈祷(举手朝向天及诸神)
此处的这些东西其实已经从具象的图画演变到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 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其作用就像中国人看到“山”这个字只会想到山峦之类的意思,
而不会意识到这个字原来所具有的山的形状。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后者是自然的过程,而前者是人为的过程。这样一来,文字传播时代就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而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直接表现为话语权。按照加拿大传播学家英尼斯的理论,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辽阔的地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如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车同轨,书同文”。
这一局面直到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被打破,此后文字及其
负载的文明思想才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在进一步促进社会信息系统趋向发达的同时,也一层层瓦解了大一统的社会格局,正如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所言: “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 《英雄与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26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三、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 一为纸张; 一为印刷机。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正如科学史权威W.C.丹皮尔所描述的:
大约在公元1世纪末,中国已经发明了纸,据说这是蔡伦的功绩,而木版 印刷则出现于8世纪。造纸的技术随着后期十字军输入欧洲,
约100年后活字版的发明就
使旧式模板印刷变成了实际而有用的技术,
因而取代了在羊皮纸上抄写的笨拙方法,使书籍得以广泛流行。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李珩译,1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众所周知,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
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人们所用的书写材料先后有泥板、木板、纸莎草或羊 皮纸等。纸莎草又叫纸草,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公元前 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加工纸草的技术。
他们把纸草的茎剖开,边接在一起压平,
晒干后即成光滑的“纸张”。公元前47年,亚历山大图书馆
失火,当时馆内据说藏有70万卷的纸草读物。英语的“纸张”
(paper)一词,就是出自“纸草”
(papyrus)。后来,纸草被阿拉伯人发明的羊皮纸所取代,从此羊皮
纸又成为通用的书写材料。
显而易见,纸莎草也好,羊皮纸也罢,都不适用于印刷。
所以,假如没有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即使有了印刷机
也无济于事,正如没有石油的开采,即使有了汽车有了飞机也只能是摆设。 我国的造纸术,是从唐代开始经由阿拉伯人而逐渐西传的,“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
开设欧洲第一个造纸厂??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闵大洪: 《传播科技纵横》,14页,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近代印刷术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基础上产生的。15世纪中叶,德国美因兹的一位工匠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他,就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的人物——约翰?古登堡(又译古腾贝格)。《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古登堡及其印刷术做了这样的评价:
印刷术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其发明之初曾以德国技艺而著 称。它是由美因兹的一位金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于1400—1450年之间, 此后便伴随着传教热情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而传播开来,
其间主要是由德国人并主要是沿德国人的贸易路线进行传播。古登堡本人, 则以其印行的42行版《圣经》(1456)、36行版《圣经》和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而知名当时。 见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第26卷,462页。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以书籍为例,以前都是手抄本,得来不易,据说13世纪有人曾用相当于今天3000美元的高价,
买了1部手抄本的书送给法国公主作为生日礼物。那时的情形,正如前苏联 学者B.A.伊斯特休所描绘的:
由于羊皮纸造价高,加之手抄本抄写复杂,
耗时很多,所以中世纪的书十分昂贵。书价昂贵,使得许多图书馆用锁把书锁 在书架上; 书的主人往往在遗嘱中除了房屋、土地或者手工艺品
之外还要指定唯一的一本书的占有人。
,苏联,B.A.伊斯特休: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左少兴译,3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而古登堡的印刷术发明后,情况大为改观,
仅仅半个世纪欧洲的书籍总量
便激增了将近1000倍,即从15世纪中叶的约1万册达到1500年的900 万册。
比如,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
《圣经》用的是平民难以读懂的拉丁文手抄而成,
不仅文字古奥,而且数量极其有限。
信教的平民只能从教堂神甫口中聆听上帝的旨意,
用宗教的礼仪规范全部的生活。在16世纪,天主教会禁止 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印刷《圣经》,
英国教会甚至禁止那些知识水平低下、
易受影响的群体——
妇女、学徒、农夫
阅读《圣经》。
古登堡印刷术使得原先被教会垄断的《圣经》
得以普及,《圣经》用各种语言广为印刷,
仅1522—1546年之间出版的《圣经》版本就不下450个。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用美国传播学教授J.赫伯特?阿
特休尔的话来说: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美,阿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黄煜、
裘志康译,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比如, 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需要吸纳和传播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就促进了 报刊业和出版业的繁荣; 同时劳动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与 技能越来越高,又带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而这些 都构成了印刷媒介广泛的社会需求。
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所描述的: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
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
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
与政府。
,美,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周立方等译,18页,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5。
所以,现代文明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关系有时颇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不管怎么说,它们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动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多姿多彩。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 兴起。大略说来,15、16世纪,新闻事业尚处在似有若无的萌芽状态, 可谓“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了17、18世纪,新闻事业开始发育成长, 特别是在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 的报业启迪民智、
影响舆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
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
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了。19世纪
后,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都市化、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的民主化,又出现 了以赢利为目的、
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众报业,
其代表就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
《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与此同时,与大众报业相辅相成的通讯社随之诞生。
世界上的第一家通讯社,
是法新社的前身、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通讯社,不久美联社(1848)、路 透社(1851)也相继成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时,大众新闻事业已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了。用《纽约时报》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的话说,19世纪是文字作家的时代,20世纪则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而20世纪正好也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四个发展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四、 电子传播时代
首先应该说明,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不是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代, 它不过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叠加了一个电子 媒介而已。事实上,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
都可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
的复线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狭两义。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或电波传播信息的媒介,
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
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而狭义的电子媒介,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电子媒介都大大
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使“千里眼”、“顺风耳”不再是神话传说,“天涯若比邻”不再是诗人的美丽幻想,地球村也正在成为现实。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
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3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在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上,发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其中每一件在某种意义上都有资格
为电子传播时代开幕剪彩。举其要者如下: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子时代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837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受电磁理论的启发而研制成有线电报机,1844年又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第一条电报线路上,成功地拍发了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里的一句话: “上帝,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58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沟通了欧美两大洲的电讯联系; ——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电磁波理论;
范文二:不管是口语传播时代还是现在的电子传播时代
不管是口语传播时代还是现在的电子传播时代,从以前的“以讹传讹”或者现代的“网络谣言”,我们不难发现,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总是时时刻刻的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者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因此产生了无意或者故意的隔阂。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就测和行动的混乱,从药家鑫案社会大众的一致谴责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请愿轻判两种截然不同的行动和舆论,我们开始纠结了,到底“阿鑫”是网上传的那样冷血凶残的恶魔还是同学们讲的谦逊有礼待人和善的好孩子?亦或是天使与恶魔爱的结晶?这里便有了传播障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子们与社会大众的隔阂又是因为神马我们不得而知。
再回到李天一案,李天一因此事件讲被政府收容教养一年,人们称李天一这是被“社会舆论”判处教养一年的。原本对李天一这个“星二代”批判有加的公众,现在又纷纷转过头指责当局罚得太重,舆论瞬间的就转头了,又转向了执法机关,作为社会大众看,李天一打的是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所以大家群起而攻之,但作为一个公民,司法判决这样草率让我我们心惊胆战害怕这样一把剑将来落到我们头上该怎嘛办?司法判决有太多暗箱操作于是传播隔阂产生了并改变了舆论风向。
范文三:电子传播时代如何兑现人们的梦想
电子传播时代如何兑现人们的梦想
电子传播时代如何兑现人们的梦想 轰轰烈烈的2005"梦想中国"大 型电视活动已经落幕.2006"梦想中 国"正在进行.对于2005的"梦想中 国",在许多赞扬与非议声中,"金黑 奖的归属已经不再重要,人们关心更 多的则是"梦想中国"这个节目本身 的魅力.
这个时代的人们拥有太多的"梦 想",而他们的"梦想又由这个时代
从.非常6+l"到"梦想中国",从 造就.
"星光大道"到.超级女生".中国的平 民们似乎一夜之间都要站在舞台上 展示自己,带来了"真人秀"节目的空 前火爆.
这个时代带给人们快乐,让人们 思考.留出空间让人们兑现"梦想. 就像"梦想中国".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它创造了一场火爆的"贫民秀".在整 个比赛期间无形的营造出中国式的狂 欢节.FANS们高举他们心中偶像的 照片,疯狂地挥舞着手中雾色朦胧地 荧光棒,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着特 殊的心情."梦想中国"为中国的老百 姓实实在在的构落出平民偶像的概 念.在连续l0天的直播中.收视率刷
新了频道记录.短信量是上一届的5 倍.它颠覆了传统电视的表现手法.在 追求流行的同时也不忘通俗.更值得 注意的是.众多队NS参与这种类似 电子游戏的"现付现玩"(Payasyou
use)的形式,并且在自己的付出与参 与之后即刻就有了结果,这是很值得 炫耀的,因为结果是由自己主宰的.这 与先前的专家评议打分,评审员合议 决定等央视垄断多年的传统权威模式 节目相比,是一次革新,平民也有权用 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这也是平民对 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梦想中国"的 得意之处正是来自平民的力量,通过 世俗的语言,对森严的传统与权戚的 一
次挑战.同时现付现玩的参与方式 也是对这个时代大众传播高度普及, 广泛渗透的有力反馈.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不管 是工作,生活,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 开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换,由于电子 媒介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自然 成为当下最抢手的信息载体.那么电 子媒介会引起怎样的社会传播效果 呢?它又如何帮人们实现梦想呢?让 我们来关注一下隐藏在电子传播媒 介背后的神秘.
一傀玲
一
,电子传播媒介引起的传
播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说,一般传播 媒介(比如:电视机,收音机,手机,计 算机网络等等这些电子媒介l报刊, 报纸,杂志,书籍等等纸媒介)引起的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 层面.这三个部分也是一个完整意义 上的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还以"梦想中国"为例."梦想中国"抓 住的是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最突 出强调了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于态度 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一般来 讲.认知层面上的效果是对思考对 象"的影响.用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 方式来把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 到特定的问题上来.央视用它多年营 造的霸气给"梦想中国注入了情感, 魅力和商机.央视以它多年来在观众 心中树立的特殊的地位和形象为它 的受众搭建了特殊的舞台.
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则指的是对 "思考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让人们 明白应该怎样想"的方式从而加强 或者改变人们对整个事情的看法和 主张.
那么行为层面上的效果指的是对
"行为方式"的影响.即当人们的注意 力落在他们所关心的特定问题上时, 由于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 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那么很自 然地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或主张 的坚定性.从而导致他们以实际的行 为方式表现对特定问题的关心程度. 人们对"梦想中国的重视程度与中央 电视台反复宣传,强烈报道之间.存在 着一种高度的对应.中央台把.梦想中 国"作为"大事"加以报道,渲染.同时 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 中.央视给予的强调越多,老百姓对这 个强调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也就是 说传播媒介,不管是电子媒介还是纸 媒介或是以其他方式传递信息.它们 都有一种为公众安排议程事物"顺序 的功能.它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关 心和重视程度的变化.
不难看出认知层面的效果对后 两者产生连动,整个传播效果的形成 是一个层层递近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电子传播时代怎样实现
人们的梦想
人类经历了非常漫长的传播发 展过程:
口语传播时代.由于物理空间的 限制.空气中的声波和光波很自然成 为交流和交换信息的介质;文字传播
时代.文字符号成为人类文化得以传 承和保留的载体;印刷传播时代.印 刷机的出现使报纸,报刊等印刷物的 大量出版成为现实;到了电子传播时 代,人们有了MP3,计算机网络,电视 机,手机等现代新宠.也有了可能从 |.'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 动.使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成为可 能,信息高速路不再是神话般的想 象.
传播工具的逐步淘汰是因为它 们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娶 和先进的生产力之间充斥着矛盾0传 播工具的不断再生则是因为它给这 个社会带来新的变革.为人们的生活 创造了方便与快捷.人们"梦想"的形 成以及对.梦想的理解.是随这个时 代变化的.先进的传播手段带给这个 时代活力和生机.为这个时代普通人 开启了成功的大门.
"梦想中国让那么多没有金钱 没有权势甚至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 人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还给了 那么多热情洋溢的人们宣泄情感的 空间.当人们左手握着手机频繁地发 送短信息.右手拿着遥控器.随时掌 握电视台动态的时候,心情随着电视 机里面的情境跌宕起伏,时而情不自 蘩的陪哭陪笑.时丽发表着内心深处
的独特见解.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为 人类情感的沟通提供了槊道.在"梦 想中国的直播过程中,电视和手机 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他们把观众 和媒介拉近.
不管是生活在哪个城市的人们. 在直播过程中都共同分享着信息. 信息并不是单纯的漫无目的的 传递,它在被交换的同时还携带着意 义.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梦想中 国在舒展它节目本身特色的同时还
."创造情感 抓住了太多人的"情感"
空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 现代人太需要情感的释放和宣泄了, "梦想中国"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簟位:夭瘁工业大学人文与法 拳院新闻传播纛)
?一再
a006?3
圜
范文四:电子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_张婷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在不同
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 的日益科学化, 科学传播在人们周围构造了一个科学技术 知识环境,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无孔不入地进入生产、 生活的 各个方面, 深刻影响到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从国家角度看,科学传播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科学技 术知识的配置质量,影响到科学技术的运用效率和效果,关 系到国家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也关系到国家经 济、 社会发展的潜力。
科学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作为主体之一的媒 体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了桥梁,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和科 学方法通过媒体而影响受众。因此,从科学史和科学传播的 发展来看,科学传播与媒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科学传播 的发展状况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媒体手段 的演进过程就成为科学传播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表征和缩 影。
一、 电子媒体时代的传播建构
媒体, 是指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服务 机构及其所掌控的(传播)载体。具体而言,媒体就是拓展传 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学技术手 段。 ② 我们认为,在科学传播活动中凡是起到扩散和传播科 学知识和信息作用的物质都可以视 为 科 学 传 播 的 媒 体 ,媒 体的形式和形态不受限制,既包括机构也包括载体,同时还 包括通过虚拟互联网络进行传播的电子媒体。只要能够起
到传播科学信息的功能,都可以视为媒体。
现代的电子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具有革命 性的,电子媒体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通过 电子媒体获得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廉价, 电子媒体的信息渠 道更宽,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系统地使 用 电 子 媒 介 (如 科学期刊数据库等), 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加 速科学传播进程。电子媒体时代是以电子技术发展为核心, 以互联网、 电子数据库、 电子期刊、 共享数 字 图 书 馆 等 为 主 要传播渠道的媒介变革时代, 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发表 新观点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电子媒体究竟为科学传播带来了什么变化, 对科学传 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会产生什么影响? 传统的科学传播行为 和规则不再适应当今电子媒体时代。因此电子媒体时代的 科学传播在传播环境和行为范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1.
电子媒体改变科学传播环境 媒体作为一种科学传播的渠道, 可以改变科学传播的 环境。媒体的变革为科学传播营造一种新的传播环境。“ 电
子媒介一旦被广泛应用 , 它可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 ,
而 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会超越所传送的具体内
容。” ③
电子媒体特别是电视、 互联网等可以生动具体地展现 科学活动过程,电子媒体传输具有人性化特征,不仅声像并 举,时态上同步传播,而且造就了比生活中人际传播更为自 由的虚拟交流空间,以往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科学传播,从 价值观到文字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 ④ 科学传播环境也 因此发生了变化, 科学传播也必须依赖和适应新的电子传 媒, 否则传统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很难被现在的年
电子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1)
张婷 郑保章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大连 116024;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大连 116024;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连 116024)
A bst ract T he t r ans f
or m at i on of m edi a i s pus hi ng f or w ar d t he s ci ence com m uni cat i on cour s e becaus e t he m edi a i s not onl y a com m uni cat i on t oolas i t l ooks .D ur i ng t he el ect r i c m edi a t i m es ,ever y upgr ade and change w i l lm ake ef f ect s
on t he behavi or and envi r onm ent i n s ci ence com m uni cat i on.M eanw hi l e,el ect r i c m edi a pr ovi de chances and chal l enges f or s ci ence com m uni cat i on. T o pr om ot e t he pos i t i ve f unct i on of el ect r i c m edi a, t he paper br i ngs f or w ar d m eas ur es of cal l i ng f or t he net w or k ci vi l i zat i on,per f ect i ng t he s ys t em ofnet w or k l aw and devel opi ng t he pr of es s i onalel ect r i c m edi a.
K ey w ords Sci
ence C om m uni cat i on El ect r i c M edi a El ect r i c M edi a T i m es 摘要
由于媒体不再是表面上的传播工具,因此媒体的变革也在推进着科学传播进程,媒体研究正在成为科学
传播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当今的电子媒体时代,每一项进步和变革都会给科学传播的环境和行为带来巨大影响, 同时电子媒体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应发挥电子媒体正向传播效应,大兴网络文明之 风,完善网络法规体系和发展专业电子媒体。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电子媒介 电子媒体时代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张婷,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郑保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在读博士研究生;王续琨,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 本 文 系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大 众 传 媒 的 科 学 传 播 生 态 及 管 理 研 究 》 [D U T H S2007312]及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歧视问题研究》 [05J A 860001]”
的阶段性成果。 新闻界
I SSN 1007-24382007年第 3期, 2007年 6月
Pr es s Ci r cl es I SSN 1007-2438N o. 32007. Jun. 2007.
传播学研究
16
电子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轻一代所接受,并会造成媒介偏视。
2. 电子媒体改变科学传播行为
一位美国教育家写道:“ 你必须想到今天的孩子们是在 可视媒体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知道其他的方法,……是否 美国教育应该开始迎合学生的口味重新裁夺, 用新的包装 来展示学习内容? 如果许多教育者发现多数旧材料用新的 媒体表现并不灵光就是说, 不能够抓住学生的积极性,‘ 学 习的内容’ 是否要由‘ 学习的方式’ 来决定? ……他们和他们 的长辈不是由相同的东西组成的。” ⑤ 在电子媒体时代中,科 学的有效传播就要使用年轻一代熟悉的传媒, 因为我们要 面对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印刷文字的体验者。美国一 位杂志编辑兼文学教授在谈到网上小说能被年轻人理解却 难以被老一代人理解的现象时说:年轻人的“ 成长伴随着随 身听、 计算机、 录像机,许多的选择,那么多媒体的 轰 击 ,他 们从未体验过单一的感觉” 。 ⑥ 现实告诉我们,电子媒介正在 逐步改变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行为, 以及他们对待科学知 识和科学传播的态度。
(1)接受科学知识和信息时,成年与童年之间的界限越 来越模糊。
印刷媒介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 , 通过书籍和印刷 媒介 , 成年人可以隐藏许多不容孩子们目睹的残酷现实 , 或 者 至 少 可 以 对 于 他 们 何 时 获 得 这 些 科 学 知 识 实 施 某 种 控 制。而电视、 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则倾向于将他们再度融合。 对孩子们来说 , 电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 揭示秘密的武器” 。 ⑦ 孩子们只要学会如何打开电视转换频道,以及如何登录互 联网, 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些应该是成年之后才 获得的科学信息。比如电视正在播放一个妇女生育的过程 实录或者关于两性的话题等。孩子们提前通过电子媒介形 象而生动地接受了科学教育, 过早地了解了成人的秘密和 科学知识, 导致在电子媒介时代的孩子比他们的前一代缺 少更多的天真童稚。
(2)简单科学信息与复杂科学信息的融合。
电子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动态画面, 它可以使复杂难 懂的科学信息变得简单直观,比如电视科学教育节目《 探索 发现》 以及《 科学博览》 等。通俗易懂的科学传播方式为受众 提供了方便,在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科学知识,实现了 寓教于乐。而对于一些需要获取专业科学知识的科学研究 者来说,电子专业期刊、 电子图书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为他们 深入钻研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电子媒介使科学传播的复 杂程度可以伸缩, 简单科学信息与复杂科学信息在电子媒 介时代得到了融合。
二、 电子媒体为现代科学传播带来的机 遇和挑战
1. 电子媒体:现代科学传播的革命性发展
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赋予个人前所 未有的对媒体施加影响的权力。电子媒体的应用极快地改 变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 一部分人获取科学信息的手段不 再是购买科学书籍或者杂志等印刷类媒介, 而采用互联网 或 者 电 视 等 具 有 快 捷 信 息 和 动 态 画 面 的 方 式 获 取 科 学 信 息。电子媒介可以直接通过科学家的声音传递科学信息、 通 过现场直播让受众目睹科学活动, 还可以让受众参与科学 节目的制作并得到反馈信息,如“ 神州六号 ” 升 天 的 实 况 直 播,遇到科学难题请科学家进行现场解释等。互联网的出现 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一对一的邮件发送、 网站服 务、 再现信息和新闻服务等,使传播过程变 得 更 为 复 杂 ,使 科学知识的接受渠道更为多样便捷, 使得公众可以了解到 科学的多元背景,以客观的态度评价科学的发展,以公正的 原则推进科学的发展。数字技术、 卫星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也使媒体在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好的 手段和条件。
今天的人们可以用更多的办法获得前所未有的更多的 信息 , 这些信息当然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所有可以 接 受 的 信息。一项针对我国 34个重点城市 126所高校近万名大学 生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约 1000万名大学生通过电子媒 体获取科学信息远远比通过传统媒体的多得多,因此,电子 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科学传播带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冲 击。
2. 电子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传媒中的道德缺失及媒介偏视。
互联网作为电子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全新的 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空间无限,缺乏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许多传播者不顾道德操守,在网上无所顾忌,恶意传播迷信 思想和伪科学,造成恶性示范,进而毒害社 会 ,造 成 不 良 影 响。美国伯纳姆的《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 一书中说,如今 科学传播的主力是作为“ 媒体人” 出现的,而不是“ 科学人” , 他们不以科学事实作为依据, 而是以传播的内容是否吸引 更多眼球、 点击率更高为标准。比如,在国际爱因斯坦年的 网络宣传中,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私生活的考证,娶 了几任老婆,有没有情人和私生子等,为满足好奇心的网民 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就频频点击, 而传播事实是否真实以 及是否有必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私人秘密对网民来说已经不 重要。互联网进行这样类似的信息传播,虽然跟一位伟大的 科学家有关,但是其内容与相对论相去甚远,并没有达到科 学传播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媒介偏视,有损科学家的形象。 (2)信息繁杂,色情、 暴力成分毒害社会。
电视台、 电台等电子媒体,在节目中间经常穿插药品广 告,虽然国家广电局已出台政策,不允许电视台在黄金时段 插播有关隆胸等不雅观的广告, 但白天被治疗性病等广告 充斥的时段仍旧对受众有不良导向。互联网上信息更加纷 繁复杂,有知识含量很高,其他方式难以查 找 的 科 学 信 息 , 也有一些低俗信息的干扰。如今,如果登录某一个大型网站 主页,经常会弹出一些“ 交友” 的广告连接,至于网页上的黄 色图片,甚至作为某段新闻的后缀和背景出现,人们在搜索 有用信息的同时,不得不被动接受这些色情、 暴力信息的侵 袭。这些现象导致网民思想的污染,诱使众多青少年误入歧 途。
(3)网络游戏消磨意志,干扰正常科学传播。
网络游戏严重干扰科学传播正常有效进行, 网络游戏 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电子游戏, 还包括网恋、网上虚拟家 庭之类的游戏。如今的网络游戏种类繁多, 游戏的仿真水 平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游戏瘾君子们从打 CS 等搏 斗 类 型 的 游 戏 发 展 到 在 网 络 上 花 钱 购 买 虚 拟 的 “ 真 枪 实 弹 ” 和 “ 装备” , 有的甚至上千上万元, 有点经济头脑的玩家还通 过倒卖游戏 “ 装备”赚钱谋生。专家研究发现, 青少年如 迷恋在网络游戏里, 会患上 “ 游戏脑”综合症, 导致青少 年精神状态市场, 暴力倾向日益严重, 进而做出过激违法 行为。网落虚拟家庭的玩家甚至还在网上登记结婚, 这种 不负责任的网络婚姻行为导致社会两性关系混乱, 后果不 堪 设 想 。 在 我 国 校 园 内 开 展 网 络 文 明 教 育 期 间 , 对 某 校 1500名 中 学 生 进 行 调 查 , 有 32%的 学 生 有 异 性 网 友 ,
27. 3%的学生想找异性网友, 对色情网站感兴趣的有 6. 2%,
3. 5%的学生想尝试网恋。 ⑧ 这种不仅会造成 媒 介 传 播 环 境 的变化, 还会造成媒介与社会的生态失衡, 其危害比媒介 歧视现象还要严重。
17
传播学研究
三、 发挥电子媒体正向科学传播效应的 对策
针对电子媒体对科学传播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 应对,采取措施努力发挥电子媒体对科学传播的正向效应, 让新兴科学技术为现代科学传播服务。
1. 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共建网络媒体诚信
在 2006年 11月 30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六届“ 中国 网络媒体论坛”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在开幕式上 说, 网络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 围,努力建设和谐网络。与会者包括网络媒体负责任、 技术 专家、 行业学者和官员,他们纷纷表示网络媒体应坚持依法 办网、 文明办网、 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切实 肩 负 起 应 该 承 担 的社会责任,开展健康向上的信息服务,受 罚 自 律 ,树 立 信 誉,维护形象,共建网络媒体诚信。
网络传播中科学信息的净化一方面靠互联网全行业的 严格自律,另一方面也靠网民的道德自我约束。公众的觉悟 可以维护网络中的社会公德, 同时也必须辅之以有力的监 管方可起作用,网络净化需要倡议和行动的高度一致。 2. 完善网络法规体系,约制违法越轨行为
据统计, 中国从 1986年首例计算机犯罪被发现至今, 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逐年大幅上升, 1999年公安机关立 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 400余起, 2000年剧增 为 2700多起, 2001年达到 4500多起,其中 90%以上的计算 机违法犯罪案件牵涉网络。在近期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刑 法学大会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卢建平说:“ 与一些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网络犯罪立法活动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 我国刑法中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相关立 法,处理网络犯罪活动一般都采取就事论事的政策,比如建 立淫秽网络网站、 网上诈骗、 网络赌博以及 网 络 非 法 传 销 , 传播非法政治言论以及伪科学, 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行为 只是运用刑法中有关传播淫秽物品罪、诈骗罪和颠覆国家 政权罪的相关条款定罪。网络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比一般 财产犯罪大很多, 像网络游戏武器被盗以及网络虚拟财产 纠纷等案件,但由于我国法律条文内容滞后,对犯罪的惩处 还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亟需建立一个有关网络 犯罪的立法体系, 把网络犯罪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追究刑 事责任,比如欧洲理事会就已经提出了“ 网络犯罪公约” ,为 网络犯罪行为的惩处提供专门的法律依据。
3. 发展专业电子媒体,定向传播科学信息
科学传播的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信息以及蕴涵于其 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等,除 面 向 普 通 民 众 的 部分之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涉及某些领域的深层次内容, 因此在传播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专业“ 屏障” 。同时,科学传 播一般多拥有固定的受众群, 这些受众通过专门的科学传 播媒体可以直接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科学 信息。建立一个专门的科学传播频道, 不是为了抢夺电视 剧、 电影、 娱乐类信息传播的收视受众,而 是 为 了 填 补 通 过 电子媒体传播科学知识的空白,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要。 电 视 专 业 化 频 道 的 成 功 经 验 可 以 为 网 络 媒 体 提 供 借 鉴,在国内建立专业化的科学传播网站。目前比较著名的科 学技术网站是 sl ashdot 和 di gg, 这两个网站里面大部分是科 学新闻,通过用户评论或评价来实现全面的科学信息传播, 网站内部的科学信息主要分布在各个社区内, 分别 为 I T 、 Books (图书)、 H ar dwar e (硬件)、 I nt er vi ews (访问)、 Sci ence (科 学)、 Li nux (操作系统)等,而且每日的更新量也很大。网站 以大量原创内容为主, 不需要像我国几个大门户网站那样 转贴或者花钱买授权, 通过典型的社区模式来实现信息的 更新。从某种角度讲,这样的网站管理方式符合科学传播受 众的特点。 ⑨
4. 积极坚持正向引导,排除科学传播障碍
首先,“ 堵” 的政策,即发挥教育功能,减 少 青 少 年 网 络 成瘾现象。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在 2006年 12月 的晚间黄金时段曾连续播出三期“ 高校网患 调 查 ” 节 目 ,题 目分别为:《 退学风波》 、 《 网患之惑》 以及《 因势利导》 。分别 以一名由于网络成瘾而失去继续上大学机会的学生和一位 向学校写信求助要挽救儿子的农民父亲为例, 对目前大学 生的网络隐患进行了深入调查,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85%经常玩网络游戏,其中 30%是几乎天天玩的,可见网络游戏 在大学生中的风靡情况, 而且有超过 50%以上的大学生是 因为玩网络游戏而旷课。
其次,“ 导” 的政策,即开辟疏通渠道,引 导 正 确 的 网 络 价值观。目前, 有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网络成瘾实在无 奈, 把他们送到像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这 样的救助中心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据成长基地介 绍,到这里来救治的大学生,几乎 95%以上都是在网吧成瘾 的。因此,帮助学生走出网吧,成为排除网络隐患的先决条 件。这就需要采取疏导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 堵” 了。 面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单纯一味地去堵,不给学生上 网和在网络上娱乐留有一定的空间,很明显是行不通的。面 对汹涌的网络大潮,应该“ 堵” 与“ 导” 相结合,开辟有效的疏 导渠道,为学生上网提供方便,把网络游戏仅仅当作一种调 剂和放松,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学 习更多的知识,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播,用健康积极 的东西去占领学生的网络阵地, 就可以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走出困境。同时,对学生上网时间和内容进行监控,如果出 现网络成瘾现象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并进行适当的惩罚。学 校还可以积极鼓励那些爱上网的学生多学习一些计算机知 识,通过调动他们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趣,学习如何更好 地利用网络检索他们需要的知识以及网络的原理和深入的 科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网瘾控制,又可以 在上网的同时学习知识, 使他们逐渐把生活重心从上网游 戏转到上网学习上来。
注释
翟杰全:《 让科技跨越时空》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2年,第 12页。
刘兵 , 侯强:《 科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J ],科技导报 , 2005, 23 (10) :78-80。
约书亚 ? 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 响》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
熊澄宇:《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1年,第 273页。
罗杰 ? 菲德勒:《 媒介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 [M ],北京 :华夏 出版社 ,2000年第 191页。
万一 , 姜辰蓉:《 新华时评:净化网络 觉悟不是万能的》 [EB / O L]. ht t p://new s . xi nhuanet . com /pol i t i cs /2006-04/21/con-t ent _4457817. ht m .
R ob K l i ng , G eof f r ey M cki m .N ot J us t a M at t er of T i m e:Fi el d D i f f er ences and t he Shapi ng ofEl ect r oni c M edi a i n Suppor t i ng Sci ent i f i c C om m uni cat i on [J ].J our nalof t he A m er i can Soci et y f or I nf or m at i on Sci ence,2000, (4) :1-13.
①
②
③④
⑤⑥
⑦
⑧
⑨
新闻界 2007年第 3期 2007年 6月
18
传播学研究
范文五:谈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_电子信息和通信论文
谈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_电子信息和通信论文 电子信息和通信论文
摘要:多媒体竞争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比美剧在国内市场的失利与风靡,我们可以发现。合适的传播模式和策略,将会是决定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点。
关键词:文化折扣 文化接近 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金融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风骚,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受众很难适应美剧中原汁原味的幽默、刺激、大胆和跳跃性;另外在价值道德、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上脱离了美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美剧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很难被大范围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本土文化“滤镜”的存在导致价值道德判断的差异。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使得受众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性,这在受众理解、接受和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受众会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由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理解和对待异域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呈现的生活产生偏差性理解。比如儒家文化、家庭亲情观和个人隐私意识的影响往往可能让国内受众在对同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产生与美国观众大相径庭的效果。
再次,内容的删减以及配音技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电视台引进美剧进行播出的时候,多会自主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比如删减性色彩的画面、有所保留地翻译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另外,很多拙劣的配音技术音调失真、节奏和画面不搭调,使得美剧原有的风貌大打折扣,受众观看时感觉到困惑和难以忍受。
相比之下,先入为主的韩剧成为劲敌。在美剧进入受众市场之前,韩剧就已经成功地打人中国市场,《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波韩流,不仅家喻户晓,也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相比而言,时髦靓丽的美国主妇不折不扣地输给了婆婆
妈妈韵韩国主妇们。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韩国在文化上的接近性。韩剧能成功打人中国市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在心理上的接近。例如,《看了又看》中提倡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家庭伦理观念是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而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礼貌、集体意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由于韩剧文本中所蕴涵的韩国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并以此为根基融于社会行为体系之中,因此两国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上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和内涵的解读变得更容易、更深刻。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发展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中国电视市场这片蓝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20世纪末互联网的盛行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特有的自主性、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的各种边界,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被淡化和忽略,受众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网络技术所赋予受众的自主权与细分出来的受众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以2005年《越狱》的网络传播为起点,《绝望的主妇》、《英雄》、《迷失》等美剧重整旗鼓,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涅槃。
传媒革命带来了接受行为的转变。用互联网来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主要依赖的是受众自主下载或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这种点对点的形式好比自助餐的模式,观看者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掌握播出和接受的权利。而借由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性,摒弃了之前存在的时差干扰。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受众不再娱乐致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传播中具有了主导权和能动性,这使得他们乐意并且着迷于这样的传播方式。
分众之后,网络受众的特征。如今媒介形式多样化,受众从被动接受模式化、同质化的信息到可以主动获取,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网络的繁荣、其他新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媒介竞争尤为激烈,受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兴的技术革新肢解了大众,出现了分众的局面。
报告显示:国内25岁以下网民占49.9,,18-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比例(30.3,),学历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文本得以解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大陆美剧迷的标准形象:大中城市的18,30岁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1/2 12下一页尾页
下载此论文:谈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dx(rd 文档)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口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