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年轻时代,我们高喊着“在路上”,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以为能拥抱明天的太阳,却或许在这激进的过程中,忽略了那些温暖的片刻、美丽的瞬间,而正是这些淡然的过往、平凡的细节,最能丰富我们对生命轨迹的回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体现了原则、理性和胸怀,对身外之物的淡泊,也正是人生驶入平静的海港后,体会出的幸福真谛。
抹去那强烈的轮廓和印迹,当我们从五味杂陈的俗世中归于平静,定能体会“淡”的最高人生境界。
春天的风奏响了阳光的竖琴,隔着窗,外面是一片水色阳光。
耳畔有班得瑞轻柔的音乐,那种浑然天成的清淡不是身处城市的人写得出的。桌上是一杯新沏的绿茶,是淡淡的龙井,有浅浅的碧绿,杯口一柱热气,袅袅腾腾。透着蒸气的缝隙,可以看见且歌且行的微风,蹀躞过天空的流云,还有自在飞翔的杜鹃。
忽然想起一段对生活的比喻:“其实,生活就是一杯茶,当最初的风起云涌,最初的意气风发失去颜色和激情时,生活就还原为一杯茶,一杯冷水茶。”
的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生活,但是惊鸿一瞥、不着一色也是一种生活。雨天的一把伞,生病时的一声问候,哭泣时的一个可以依赖的朋友,乃至睡前的一声晚安,都是那样微不足道却回首欣然的画卷。从赛场上下来后接到的餐巾纸,一定比鲜花更值得纪念别人递过剪刀时,刀柄向外的细节,也比剪刀剪出的美好饰品更值得珍藏。而四目相对时那份淡淡的默契,又岂是时间所能掩饰和带走的?以为这等小事不值得记,一转身抛向脑后,却会在几年后回眸的瞬间,看着它们不急不缓地走出来。如果说轰轰烈烈的大事因其震撼难以忽略,那么这些琐碎的小事则因其平淡而难以忘怀。巨石会因沧海桑田而风化,沙粒却能随风飘走天涯。
佛家有一层醒悟,叫“离暗出明”。我们往往把大事当成风景来欣赏,总以为感天动地的背后才有回味的资本,而直接跳过那些淡然如云的生活细节。其实,无论在人生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会有很别致而清淡的风景。为什么找们总是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只是一心一意爱着远方那些华丽的海市蜃楼呢?我们被迷惑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我们的心灵。总是若干年后,才会翻然醒悟,惆怅地叹上一句:“唉,要是那时品出了淡中的深味,该多好啊。 ”这种惋惜再彻底,也只算是徒劳的祭奠吧。
对清淡的关怀是最好的留念,不是滞后的惆怅,而是及时的珍惜。 也记得一段关于蒹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一句写爱情,也算到了极致了,一如浮在水心的蒹葭,意欲亲近却不可得的绝望。
作为一株离爱情最近的草,它比玫瑰平凡,却更繁芜:蒹葭二字的发音那样清淡流畅,轻启朱唇,仿佛走遍人生的波澜不惊。
写得很素雅,却是我见过的对爱情最好的诠释,清淡、恬和,永远没有据有和封藏。 古时做人,推崇人淡如菊;高山翠竹之中,随性的茅屋,与友人喝酒论诗,赏庭前菊花之开落,看空中流云之卷舒;林中小路悠然,淡成宠辱皆忘;清晨花蕊带露,淡成一庭芬芳夜问月凉如水,淡成心胸豪爽。
这种淡,淡在名利之外,淡在重权之外,淡在世俗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远离尘世,一杯薄酒,便可道开整个人生:世间凡俗的纷扰,耳畔车马的喧嚣,在这与己无缘,只看院前溪水,便是半个江山。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涂涂小溪从幽静的山林间穿过,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淡定欢愉。 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成就飞流直泻的泽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龙潭虎穴。惊险离奇,风起云涌。
下游经过平静的人海口与海洋融为一片,平静、辽阔、宽宏、博大、厚重、淡雅。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人生,但不同的只是中游,改变不了的是复归清淡的结局。 人生的潮起潮落让人疲惫到忘记最初的方向,忘记应停下来好好收集落在地上的花瓣。而生活所拥有的。往往多于它所呈现的那些悬于枝头的花瓣。如一块精美的巧克力,其实只要一点点,就能给人融化时空的美好感觉。而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适时停下,将那些清丽淡雅的片段限制成酒,终有一天能品到那份“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温馨回味。繁华落尽见真纯,大味至淡,真水无香,真爱无言。那些淡淡如云的岁月,其实是人生最深的回忆。那些对人生本质的参悟,如茶般简单却回味悠远;那些简单的感情,才是今后能信手拈来回想的锦缎;那口喝下的茶水,其实是味蕾活跃的前奏;而那抹淡淡的茶香,其实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当时过境迁,你还会以最淡的滋味,存活在我最深的记忆里吗?
范文二: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李朦
春天的风奏响了阳光的竖琴,隔着窗,外是一片水色阳光。
耳畔有班得瑞轻柔的音乐,那种浑然天成的清淡不是身处城市的人写得出的。桌上一杯新沏的绿茶,是淡淡的龙井,有浅浅的碧绿,杯口一柱热气,袅袅腾腾。透着蒸汽的缝隙,可以看见且歌且行的微风,蹀躞过天空的流云,还有自在飞翔的杜鹃。
忽然想起一段对生活的比喻:“其实,生活就是一杯茶,当最初风起云涌,最初的意气风发失去颜色和激情时,生活还原一杯茶,一杯冷水茶。”
的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生活,但是惊鸿一瞥,不着一色也是一种生活。雨天的一把伞,生病时的一声问候,哭泣时的一个可以依赖的朋友,乃至睡前的一声晚安,都是那样微不足道却回手欣然的画卷。从赛场上下来后接到的餐巾纸,一定比鲜花更值得纪念。别人递过剪刀时,刀柄向外的细节,也比剪刀剪出的美好饰品更值得珍藏。而四目相对时那份淡淡的默契,又岂是时间所能掩藏和带走的?以为这等小事值不值得而已,一转身抛向脑后,却会在几年后回眸的瞬间,看着他们不急不缓地走出来。如果说轰轰烈烈的大事因其震撼而难以忽略,那么这些琐碎的小事,是因其平淡而难以忘怀。巨石会因沧海桑田而风化,沙粒却能随风飘走天涯。
佛家有一层醒悟,叫“离暗出明”。我们往往把大事当成风景来欣赏,总以为感天动地的背后才有回味的资本,而直接跳过那些淡然如云的生活细节。其实,无论在人生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会很别致而清单的风景。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只是一心一意爱着那些远方华丽的海市蜃楼呢?我们被迷惑的不仅仅地眼睛,还有我们的心灵。总是若干年后,才会幡然醒悟,惆怅的叹上一句:“哦,要是那时品出了淡的味道,该多好啊!”这种惋惜再彻底,也只算是徒劳的祭奠吧。
对清淡的关怀是最美好的留念,不是滞后的惆怅,而是及时的珍惜。
也记得关于蒹葭的一句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写爱情,也算是极致了,一如浮在水中的蒹葭,一欲亲近却不可得的绝望。作为一株离爱情最近的草,它比玫瑰平凡,却更繁芜;蒹葭二字的发音那样清淡流畅,亲启朱唇,仿佛走遍人生的波澜不惊。
写的很素雅,却是我见过的对爱情最好的诠释,清淡,恬和。永远没有据有的封藏。 古时做人,推崇人淡如菊;高山翠竹之中,随性的茅屋,与友人喝酒论诗,赏庭前菊花之开落,看空中流云之卷舒;林中小路悠然,淡成荣辱皆忘;清晨花蕊带露,淡成一庭芬芳;夜间月凉如水,淡成心胸豪爽。
这种淡,淡在名利之外,淡在世俗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远离尘世,一杯薄酒,便可道开整个人生:世间凡俗的纷扰,耳畔车马的喧嚣,在这已无缘,只看院前溪水,便是半个江山。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1
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淙淙小溪从幽静的山林穿过,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淡定欢愉。 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成就飞流直泻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龙潭虎穴。惊险离奇,风起云涌。
下游经过平静的入海口与海洋融为一片,平静,辽阔,宽宏,博大,厚重,淡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人生,但不同的只是中游,改变不了的是复归清淡的结局。
人生的潮起潮落让人疲惫到忘记到最初的方向,忘记应停下来好好收集落在地上的花瓣。而生活所拥有的,往往多于它所呈现的那些悬于枝头的花瓣。如一块精美的巧克力,其实只要一点点,就能给人融化时空的美好感觉。而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适时停下,将那些清丽淡雅的片段酿制成酒,终有一天,能品到那份“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温馨回味。繁华落尽见真纯,大味至淡,真水无香,真爱无言。那些淡淡如云的岁月,其实是人生最深的回忆。那些对人生本质的参悟,如茶般简却回味悠远;那些简单的感情,才是今后能信手拈来的锦缎;那口河虾的茶水,其实是味蕾活跃的前奏;而那抹淡淡的茶香,其实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当时过境迁,你,还会以最淡的滋味,存货在我最深的记忆里吗?
2
范文三: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是对爱情的淡定。“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慢慢聊。”这是对婚姻的淡定。“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我是千年前放生的白狐。…..这是失恋后的淡定。“春有百花秋月,夏有凉风冬有雨。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对世事的淡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随空。这是对生活的淡定。“手把青稞插稻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前进。”这是为人的淡定。什么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十子一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此态度的就是淡定 。一个人要挣脱这个纷杂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很难。但是,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如果你要幸福,你的心灵必须有一份淡定。唯有淡定,才能让你的内心安静下来,才能细细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如何做到淡定呢?先说一个故事吧!有这么一个女人,她
没有美貌,没有背景,也不机敏,也不可爱,却是一个家族里最受欢迎的事实的主人。他是谁?她是日本小说家紫式部《源氏物语》笔下的发散里,源氏六条院夏宫的族主人。其它三宫住着何等之大人物!与之相比,发散里芳华不再、相貌平常,然而只有她一直陪源氏走到了最后。为什么呢?春之宫—紫姬,美貌无双,极其受宠。秋子宫—秋号皇后,源氏养女,后台很强大。冬之宫—明石姬,秀美聪慧,诞有之是因为她大方包容,善解人意,理解力强,反应敏捷;性情柔顺,不妒忌,不求太多。她根本不在乎源氏有多少情人,在源氏需要的时候张开臂膀给予无私的爱,在搬进六条院不久,发散里就主动提出不与源氏同房。源氏从未忘记发散里,一直给予关爱和信任。可以说,发散里是源氏身边众多女人中,最可信赖的人,所以源氏先后把两个孩子交给发散里抚养。
第二章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源氏常常到夏宫找发散里,两人分榻而卧,彻夜长谈,这是唯一一个能让源氏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的地方,是仅仅说说话就能让源氏安心放松的唯一人选。小说的作者:“他(源氏)就觉得自己之情长,与之发散里之稳重,如意称心,不胜喜慰”。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宠辱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淡定的女人是智慧的,是聪明的,是优雅的。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淡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
之泰然,不会太过兴奋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大才子苏东坡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他经历人生万般劫难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正味觉是“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綬烟雨任平生.”所有的味觉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生活中,我们总有许多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总是向生活不断的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有时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有时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没有什么真正的对与错,更没有太多的仇与恨,何不看淡这一切?或许付出真心的人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你无需后悔,能够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未尝不是好事。或许明天还是未知,但这又何妨呢?相信明天不是最坏的,相信上天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有一个小幽默非常有意思: “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车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年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朋友们 ,请放慢你的脚步吧。在这个纷杂的、物欲的、热闹的世界中,何处才是你的精神家园?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你不过是为了自己丰富而高贵的精神世界活着。也许你做不到,但是,你却可以守住你的淡定。有些欲望你可以压抑,有些争执你可以让步,有些人你可以疏远,有些东西你可以不要,有些批评和表扬你可以不屑……..不信你试试
看,你并不会失去什么。
人生如菊
有一种感情云淡风轻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在外,却淡在骨气里。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1.人淡如菊。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阶段,比如说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激情如火的青年,厚重沉稳的中年时代,从容淡定的人生暮年。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风景,每段岁月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可进入中年的她,突然间感觉自己,就一下从躁动中宁静下来了,不经意间就有了种坐看卷云舒、心静如水的超然。她感到在无意中,一切都慢慢地淡下来了,常常会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以和谐温馨之感;常常看淡名利和物质,不会冲动行事,也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会冲动行事,也不会轻易后悔,她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可当她一旦爱上一个人,一定会坚守自己的那份爱,爱情的保质期是永远“。她还会在秋阳明丽的早晨或午后为自己沏一壶香花名,手捧一本书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她懂得什么是知性美,她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书法、音乐、美术,或者去充电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味。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世俗的纷争和无聊的麻将中,更不会和别人去攀比高档名牌的服饰和虚荣的炫耀。她知道真正的美丽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她也有曾经陷入爱恋中不能自拔的时候。那时,
在热恋中痛苦,因为怕失去,所以猜忌怀疑,无事生非,互相折磨;在失恋中更痛苦,因为无所依傍,所以孤独寂寞,痛不欲生,自我匨害。可是到了人生的这个时期,不管是热恋也好,失恋也罢,都能平静地对待,诗意地化解。不是说心如止水,请如枯井,而是能理智地看待,睿智地经营,这样使情爱更彰显出深沉含蓄之美,情深意切之境。让相爱的双方没有压力更能享受爱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在人生的历练中涵养淡定从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举重若轻,吉节而歌。“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落花无语,留香阵阵,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也许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应该走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路上。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这种浑圆不再有炫丽的光彩。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
范文四: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蔣勳/文
來源,網路流傳
我過去常和美術系的學生討論到,四年以後要到哪裡去、要做什麼、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覺得家裡有面牆很空白,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裡。 但是,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餘裕,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牆,以及那幅畫, 不僅是對美術系學生,我想要談的是,如果社會沒有美、不重視美,它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它殘缺了什麼, 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 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 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
種幸福感。
「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 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
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
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 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 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 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 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 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 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們現在再去讀《阿,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
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
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 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 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 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 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 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
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
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 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 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 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 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 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
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 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而是樹葉上的顏色,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因為陽光照下來,它厚的部份、薄的部份和透光的部份,是這麼豐富。 古代希臘、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遠比我們今天精采。因為他們很安靜,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喪失了之後,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生命不可能豐富。
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我相信那個是美。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在記憶中,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在金山的海邊、在墾丁的海邊。你的腳掌曾經接觸過那麼濕潤、那麼柔軟的沙。把那個找回來。 我去總統府演講時,就跟阿扁說,「阿扁你該休假了,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 我從七?年代回國,台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戒嚴時期,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 後來我看到經濟上的繁榮,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前面兩個都是白費。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不是在社會裡的排行,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我的行業、專業,我會享受,享受是一種美啊,
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麵,快樂得不得了。他跟我說這個麵是特別的,我碰水幾次,再拿起來再碰水,它很,。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麵的差好多,他好快樂。他覺得他的行業是除了賺錢以外,有得意的東西,因為他有成就感,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有成就感,
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而這個自我,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做的時候很開心。 我常說美的庫存,美需要庫存。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你提不出錢。
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
我們的痛苦是,你在某個年齡層,某個行業裡發現,你的感覺沒有了,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這個悲哀是,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有一天你要去提領,會非常困難。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
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總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 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 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 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
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 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 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 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好的作家說,生命裡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那是我們生
命裡最重要的時刻。 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無法寫詩、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但是它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樣的時刻,你握著他的手,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如同在,,,,的時刻裡,醫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這時候,醫學對他來說,是不是一個功利,而缺乏另外一個「人」的動機在裡面,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這麼年輕,他們的反應,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
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
佳文共賞
范文五: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蔣勳天下雜誌284期 2003/10/1
如果社會沒有美,會少了什麼,如果社會不重視美,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又會殘缺了什麼,《天下雜誌》摘錄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所主辦、美學大師蔣勳所演講『教育的美學』的部份內容,與讀者分享人生的美學與滋味。
我過去常和美術系的學生討論到,四年以後要到哪裡去、要做什麼、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覺得家裡有面牆很空白,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裡。但是,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餘裕,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牆,以及那幅畫,不僅是對美術系學生,我想要談的是,如果社會沒有美、不重視美,它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它殘缺了什麼,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種幸福感。
「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
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
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我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
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們現在再去讀《阿,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
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
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
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而是樹葉上的顏色,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因為陽光照下來,它厚的部份、薄的部份和透光
的部份,是這麼豐富。
古代希臘、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遠比我們今天精采。因為他們很安靜,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喪失了之後,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生命不可能豐富。
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我相信那個是美。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在記憶中,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在金山的海邊、在墾丁的海邊。你的腳掌曾經接觸過那麼濕潤、那麼柔軟的沙。把那個找回來。我去總統府演講時,就跟阿扁說,「阿扁你該休假了,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
我從七?年代回國,台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戒嚴時期,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後來我看到經濟上的繁榮,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前面兩個都是白費。
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不是在社會裡的排行,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我的行業、專業,我會享受,享受是一種美啊,
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麵,快樂得不得了。他跟我說這個麵是特別的,我碰水幾次,再拿起來再碰水,它很,。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麵的差好多,他好快樂。他覺得他的行業是除了賺錢以外,有得意的東西,因為他有成就感,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有成就感,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而這個自我,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做的時候很開心。我常說美的庫存,美需要庫存。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你提不出錢。
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
我們的痛苦是,你在某個年齡層,某個行業裡發現,你的感覺沒
有了,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這個悲哀是,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有一天你要去提領,會非常困難。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總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
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好的作家說,生命裡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那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
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無法寫詩、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但是它一定是我
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樣的時刻,你握著他的手,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如同在SARS的時刻裡,醫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這時候,醫學對他來說,是不是一個功利,而缺乏另外一個「人」的動機在裡面,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這麼年輕,他們的反應,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