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运动名词解释
基础代谢率(BMR)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维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动所消耗的热量。
关于基础代谢率(BMR)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在自然温度(18 ~ 25℃)环境中,清醒、静卧、空腹、思想放松状态下,维持生命(心跳、呼吸、腺体分泌、肾脏过滤排泄、解毒等)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计算基础代谢率目前有五个公式可用,都来自西方,适合西方人体质。应用到中国人身上,五个预测公式计算结果和实测,均有一些偏差,大概为 8 ~ 24%。魔客选用了其中与实测相差最小的 Mifflin-St 公式为计算方法。这是目前最适合中国人体质、最为准确的基础代谢率计算方法。
男性:BMR = 10 * 体重(KG)+ 6.25 * 身高(CM)- 5 * 年龄 + 5
女性:BMR = 10 * 体重(KG)+ 6.25 * 身高(CM)- 5 * 年龄 - 161
严格的基础代谢率需要到医院进行。但普通人可通过体重和身高等数据进行估算,足够减肥、瘦身等非诊断目的所用。
由于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比较困难,世界卫生组织于 1985 年提出用静息代谢率(RMR,又称静止代谢率)代替BMR。测定时,不是空腹而是已进食 3 ~ 4 小时,机体处于消化状态。因此,RMR的值略高于BMR,但两者的差别很小,相差约 10%。对于减肥来说,两者可通用。
关于BMI
BMI(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又称体质指数、体重指数。
注:1 公斤(KG)= 2 斤。
体重指数与健康的关系,各国和各地区有所差别,在中国大陆,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认定的数据为标准:
BMI值<>
体质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
研究显示,当BMI值超过 25 时,每增长 5 个单位,死亡率就会上升 29%。
BMI因为易于测试,而成为最为常用的肥胖统计标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些人体重很重,但身材健美,肌肉很多,并没有多余的脂肪,他们的BMI值会超出正常水平而显示为超重或肥胖,但他们却可能比许多BMI值较低的人更为健康。
因此,如果你觉得你超重是因为经常锻炼,而不是脂肪超标,你可以采用体脂肪率的方法测试。
关于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是由疾病与体重相关性统计得出的,个人最为健康的体重状态。
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很多。我们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
· 男性:标准体重 =(身高-80)× 70%
· 女性:标准体重 =(身高-70)× 60%
注:身高的单位为CM(厘米)。
由于人的体重受许多因素影响,除个体之间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一天之内也会有一定变化,标准体重的值难以恒定。因此一般使用数值范围作为判断标准。体重正负 10% 区间为正常体重范围。大于标准体重 10% 为体重过重,大于 20% 为肥胖。
关于有氧运动最佳心率
运动生理学家发现,运动量达到最大心率的 60% 时,身体开始大量消耗脂肪供能。当最大心率达到 75% 以上时,身体在消耗脂肪的同时开始消耗蛋白质(肌肉)供能。因此最大心率的 60% ~ 75%(称为目标心率或靶心率)即为有氧运动燃脂的最佳心率区间。
有氧运动最佳心率的计算方式一般有最高心率法(Maximal Heart Rate Method)和心率储备法(Heart Rate Reserve Method)两种。最高心率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根据公式获得目标心率;而心率储备法则需要预先测量静息心率(静止心率),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测量静息心率:记录极度安静状态下 1 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测量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之前。
· 最高心率法:有氧运动最佳心率 =(最大心率)X(60% ~ 75%)
· 心率储备法:有氧运动最佳心率 =(最大心率 - 静息心率)X(60% ~ 75%)+ 静息心率
注:预测最大心率 = 220 - 实际年龄;心率的单位为bpm(心跳次数 / 分钟)。
提醒:这个测试不适用于儿童和心脏病等相关疾病患者。
千焦与千卡(大卡)换算
千焦、焦耳,和卡路里、千卡及大卡都是热量单位。国际上,运动和营养学界一般通过卡路里来计算食物和运动能量。国内食物营养表一般以千焦作为热量单位,如果需要换算成千卡(大卡),可以通过以上计算器换算。
1 千焦(kJ) = 0.239 千卡(kcal)
1 千卡(kcal)= 4.184 千焦(kJ)
因为卡路里的单位太小,一般多使用千卡或大卡。千卡或大卡也常称为“卡路里”或“卡”,这种和小卡路里的混淆需要根据常识加以区分。
常见食物热量表
这里列出的是常见食物的热量数值。单位为100克。部分饮料单位为100毫升。一些食品热量因为生产方式和生产厂家不同而有差异,有些取均值,有些则以热量区间表示。具体热量请查阅包装上的热量表。零食部分除习惯生食食物外,均指熟食物。表中的卡指千卡(kcal)。
低热量食物
(<>
(100~200卡)高热量食物
(>200卡)
主食15卡 豆腐脑(不带卤)(1碗300克,45卡)
45卡 大米粥/小米粥(1小碗300克 135卡)
47卡 豆腐脑(带卤)(1碗250克,118卡)
50卡 凉粉(带调料)
56卡 山药
60卡 芋头
76卡 土豆
92卡 过桥米线(1碗500克,460卡)
99卡 红薯(1个中300克,267卡)104卡 白薯
106卡 玉米棒(鲜)(1个中150克可食,159卡)
110卡 面条(煮)(1碗中350克,385卡)
116卡 大米饭(1小碗150克,174卡)
150卡 热干面(一碗500克,750卡)
154卡 年糕(1块450克,693卡)
167卡 凉面(1碗200克,334卡)
190卡 什锦炒饭(1盘400克,760卡)200卡 饺子(素馅)(1个20克,40卡)
210卡 韭菜合子(1个150克,315卡)
220卡 馒头/花卷
220卡 面包
220-250卡 饺子(猪肉蔬菜馅)
227卡 包子(猪肉馅)(1个中100克,227卡)
230-270卡 全麦面包
240卡 三明治(1个200克,480卡)
240卡 红豆沙
255卡 烙饼
260-280卡 水果面包/小餐包
260卡 叉烧包(一个70克,182卡)
293卡 糖烧饼
300-360卡 红豆/绿豆/薏米/黑米等杂粮
310卡 黑芝麻汤圆(1个20克,62卡)
320卡 椰丝面包
329卡 黄油面包
335卡 干粉丝
336卡 煎饼
350卡 通心面(意大利面)
367卡 燕麦片
370-410卡 米粉
375卡 牛角面包(1个100克,375卡)
385卡 油条(1根70克,270卡)
400卡 油饼(1个100克,400卡)
416卡 无糖黑芝麻糊
440-480卡 方便面(1包80克,370卡)
肉禽蛋27卡 鸡汤(不含鸡肉)(1小碗200克,54卡)
33卡 海蜇皮
48卡 虾仁(1只10克,5卡)
55卡 猪血
81卡 琵琶虾
85卡 明虾/河虾(1只12克可食,11卡)
88卡 鳕鱼
93卡 对虾
99卡 黄鱼(1条小95克可食,94卡)101卡 基围虾(1只9克可食,9卡)
105卡 鲈鱼
106卡 牛肉(瘦)(1块50克,53卡)
107卡 鱼丸(1个30克,32卡)
108卡 鲫鱼(1条可食160克,173卡)
109卡 鲤鱼
113卡 草鱼(1块12克,13卡)
118卡 青鱼
118卡 鸡肫
121卡 鸡肝
125卡 牛肉(肥瘦)
127卡 带鱼
129卡 猪肝
133卡 鸡胸脯肉
140卡 鲳鱼
143卡 瘦猪肉
146卡 鸭翅
151卡 鸡蛋/煮鸡蛋(1个60克,76卡)
153卡 虾皮
160卡 鹌鹑蛋
167卡 鸡肉(1块35克,39卡)
170卡 松花蛋(皮蛋)(1只54克可食,92卡)
180卡 鸡腿(1只80克可食,144卡)
181卡 培根(腊肉)(1片20克,36卡)
190卡 咸鸭蛋(1只53克可食,100卡)
194卡 鸡翅
198卡 虾米
199卡 煎蛋(1个60克,119卡)203卡 猪肝(1片10克,20卡)
203卡 羊肉(肥瘦)
206卡 烤羊肉串(1串30克,62卡)
210卡 红烧鳗鱼(1块30克,63卡)
212卡 火腿肠(1根70克,148卡)
240卡 烤鸡
240卡 鸭肉
246卡 酱牛肉(1片15克,37卡)
254卡 鸡爪(1只30克可食,76卡)
260卡 猪蹄(1只215克可食,559卡)
264卡 猪大排
278卡 猪小排
279卡 叉烧肉(1片10克,28卡)
303卡 鱼片干(1片35克,106卡)
305卡 热狗肠/脆皮肠(1根40克,122卡)
330卡 火腿(1片30克,99卡)
366卡 酱排骨
396卡 猪肉松
400卡 猪肉(肥瘦)
430-510卡 香肠
568卡 五花肉
584卡 腊肠
蔬菜8卡 娃娃菜
8卡 油麦菜
11卡 油菜心
11卡 冬瓜
12卡 西芹
14卡 芹菜
14卡 莴笋
14卡 海带
15卡 生菜
15卡 青菜
15卡 黄瓜(1个小120克可食,18卡)
17卡 大白菜
18卡 绿豆芽
18卡 西葫芦
19卡 西红柿(1个中165可食,31卡)
19卡 苦瓜
19卡 香菇
19卡 竹笋
20卡 平菇
20卡 空心菜(蕹菜)
20卡 丝瓜
20卡 蘑菇(鲜蘑)
20卡 红萝卜
21卡 木耳
21卡 茼蒿
21卡 茄子
21卡 白萝卜
22卡 甜椒(菜椒)
22卡 南瓜
22卡 包菜(卷心菜)
23卡 油菜
23卡 青椒
24卡 菠菜
24卡 花菜
26卡 金针菇
26卡 韭菜
30卡 豆角(四季豆)
33卡 西兰花
37卡 胡萝卜(1根中110克,41卡)
39卡 洋葱
44卡 黄豆芽
70卡 藕
123卡 毛豆
200卡 银耳
205卡 木耳(干)
207卡 紫菜(干)
563卡 花生仁
豆类
、
豆制品与种子49卡 内酯豆腐
57卡 豆腐(南)(嫩豆腐)
81卡 豆腐
98卡 豆腐(北)
99卡 臭干(臭豆腐干)140卡 豆腐干
150-180卡 香干
192卡 素鸡201卡 干子(豆腐丝)
244卡 油豆腐
344卡 莲子(干)
355卡 白果(干)
359卡 黄豆
260卡 千张(百页)
373卡 青豆
381卡 黑豆
409卡 豆腐皮
459卡 腐竹(干)
490卡 油面筋
517卡 白芝麻
531卡 黑芝麻
542卡 榛子(干)
552卡 腰果
水果21卡 白兰瓜(1个330克可食,69卡)
22卡 樱桃番茄(小西红柿)(1颗18克,4卡)
25卡 白粉桃
25卡 西瓜(1块140克可食,35卡)
27卡 番木瓜
28卡 杨梅
29卡 小西瓜(地雷瓜)
30卡 草莓(1颗14克可食,4卡)
32卡 芒果(1个中300克可食,96卡)
34卡 哈密瓜(甜瓜)
36卡 杏
36卡 李子(1个45可食,16卡)
37卡 鹅黄梨(1个110克可食,41卡)
41卡 番石榴(芭乐)(1颗240克可食,98卡)
41卡 菠萝(1个800克可食,328卡)
41卡 柚子(1瓣100克可食,41卡)
43卡 葡萄(1粒9克可食,4卡)
43卡 芦柑
43卡 橘子(1个中140克可食,60卡)
44卡 梨(1只中100克可食,44卡)
46卡 樱桃(1颗8克可食,4卡)
47卡 橙子(1个中200克可食,94卡)
48卡 桃子(1个中170克可食,82卡)
50卡 巨峰葡萄(1粒17克可食,8卡)
50卡 苹果(1个中160克可食,80卡)
51卡 火龙果(1个360可食,184卡)
51卡 桔子(1个中90克可食,46卡)
52卡 提子(1颗9克可食,4卡)
54卡 长把梨(1个200克可食,108卡)
56卡 猕猴桃(1个中125克可食,70卡)
70卡 荔枝
91卡 香蕉(1个中100克可食,91卡)105卡 冬枣
122卡 鲜枣(1颗13克可食,16卡)231卡 椰子
260-290卡 枣(干)(1颗8克可食,22卡)
273卡 桂圆(干)
341卡 葡萄干
零食50卡 冰棍(冰棒)
64卡 八宝粥(1罐350克,220卡)
70卡 酒酿(醪糟)120卡 绿豆冰棒(1支80克,96卡)
120-160卡 冰淇淋
144卡 话梅(1颗4克,6卡)
174卡 巧克力雪糕
177卡 海苔
194卡 驴打滚212卡 栗子(1颗8克可食,17卡)
237卡 三鲜豆皮(1块200克,474卡)
250卡 无糖口香糖(1粒1.5克,4卡)
298卡 薯条(1包中110克,328卡)
320-350卡 蛋糕
321卡 山楂果丹皮
338卡 地瓜干
345卡 鱿鱼丝
336卡 卤干
350卡 绿豆糕
360卡 猪油酥饼
370卡 山楂球
378卡 奶油蛋糕
384卡 米花糖
386卡 蛋黄酥(1个小35克,135卡)
390卡 椰子糖
390卡 蛋白粉
400卡 月饼(蛋黄)
405卡 月饼(豆沙)(1个小50克,203卡)
400卡 雪饼(1包10克,40卡)
408卡 牛奶饼干(1片5克,20卡)
408卡 苏打饼干(1片7克,29卡)
410-440卡 牛奶糖(1颗5克,21卡)
410-460卡 蚕豆(兰花豆)(1粒1克,4卡)
416卡 怡口莲(太妃糖)(1块6克,25卡)
416卡 月饼(五仁)
425卡 酥皮糕点
430卡 爆米花
430卡 奶油饼干(1片5克,22卡)
430-450卡 饼干(1片5克,21卡)
436卡 酥糖
437卡 巧克力蛋糕
450卡 蛋黄派(1个25克,112卡)
460卡 春卷(1个30克,138卡)
463卡 雪米饼(1包10克,46卡)
472卡 奶片(1片3克,14卡)
480卡 桃酥(1个65克,312卡)
495卡 消化饼干
505卡 干脆面
506卡 沙琪玛(1块30克,152卡)
510卡 果仁巧克力
524卡 麻花
530-560卡 锅巴
530-550卡 薯片(1片3克,16卡)
533卡 香蕉片
542卡 黑巧克力
546卡 曲奇饼干(1片5克,27卡)
550卡 牛肉干
450卡 巧克力味蛋糕
568卡 榛仁巧克力
570-590卡 巧克力(1块5克,29卡)
573卡 西瓜子(1把9克可食,49卡)
574卡 南瓜子
581卡 花生仁(1粒,4卡)
586卡 美国大杏仁
594卡 腰果
600卡 葵花子(1把10克可食,60卡)
600卡 杏仁(1颗1.5克,9卡)
610卡 榛子仁
614卡 开心果
618卡 山核桃(小核桃)
618卡 花生仁(油炸)
619卡 松子
627卡 核桃(1颗6克可食,40卡)
饮料0卡 清水/矿泉水
0卡 茶水
0卡 无糖可乐
1卡 黑咖啡(清咖啡)
14卡 豆浆(1杯250克,35卡)
15卡 茶饮料
20-40卡 汽水
30卡 豆奶(1杯200克,60卡)
30-50卡 咖啡
32卡 啤酒(1瓶200毫升,64卡)
33卡 甜豆浆(1杯250克,83卡)
33卡 牛奶(脱脂)
37卡 冰红茶(1瓶300毫升,112卡)
40-50卡 果汁饮料(1杯200毫升,92卡)
43卡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1瓶500毫升,215卡)
(1罐355毫升,153卡)
49卡 椰汁(1盒250毫升,123卡)
50卡 豆奶饮料
50卡 牛奶饮料
54-70卡 牛奶(1盒250毫升,135卡)
54卡 酸乳饮料
57卡 酸奶(脱脂)
64卡 酸奶(中脂)
64卡 甘蔗汁(1杯200毫升,128卡)
66卡 黄酒
72-100卡 酸奶
74卡 红葡萄酒119卡 橘子汁
小菜
、
调味品及调味酱0卡 精盐
6卡 白醋(1勺10克,1卡)
10-30卡 榨菜
22卡 雪菜
24卡 酱黄瓜
31卡 辣椒酱(1勺20克,6卡)
31卡 醋(1勺5克,2卡)
44卡 腌萝卜条
60卡 萝卜干
60-70卡 酱油(1勺5克,3卡)
68卡 香醋
80卡 番茄酱
88卡 蒜蓉辣酱112卡 番茄沙司(1勺20克,22卡)
114卡 陈醋
130卡 黄酱
130-160卡 腐乳(1块10克,14卡)
135卡 麻辣酱
136卡 甜面酱(1勺20克,27卡)
140卡 大酱
156卡 糟豆腐乳
180卡 豆瓣酱
195卡 鸡精260卡 五香豆豉
268卡 味精
270卡 草莓酱(1勺20克,54卡)
277卡 苹果酱
320-360卡 蜂蜜
328卡 奶酪(乳酪/芝士)
358卡 橄榄菜
389卡 红糖(1勺10克,39卡)
396卡 绵白糖(1块10克,40卡)
397卡 冰糖
400卡 白砂糖(1勺10克,40卡)
488卡 牛肉酱
490卡 海鲜酱
594卡 花生酱(1勺10克,59卡)
618卡 芝麻酱(1勺20克,123卡)
725卡 沙拉酱(蛋黄酱)(1块10克,73卡)
800-900卡 色拉油/调和油/植物油
820卡 橄榄油
888卡 黄油
900卡 鸭油
900卡 牛油
900卡 猪油
900卡 辣椒油
900卡 香油(芝麻油)
范文二:农业推广名词解释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
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
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范文三:农业推广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业推广: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指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等方面。
3,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
1,创新扩散 : 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2,农业创新的采用:指农民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3,钟型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的百分比。
4,S型曲线:表示在时间任意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 5,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机构、农业推广人员以及他们所处的生存空间。
6,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某种农业推广机构、组织和个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
7,农业知识系统:指各种信念、认识、模式、理论、概念和其它个人或群体所积累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所构成的精神产物的一个系统。
8,农业信息系统:指农业信息产生、传递、整理、接收和反馈的一个系统。
9,沟通: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0,农业管理系统: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
1,农业推广组织:组织中的一个特定活动范围的名称。
2,组织: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有特定的结构、隶属关系明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机构。
3.组织设计:概括为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过程。
1,农业推广计划:是以农业推广的现在来推断农业推广未来的科学预见和安排。
2,指令性推广计划: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根据政府的农业发展计划,用行政办法启发教育农民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计划。
3,指导性推广计划:指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计划和发展目标,采用技术、经济和行政等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计划。 4,农业推广目标的涵义:它既是我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用以检验推广工作好坏的尺度或标准。
1,定点咨询:指教育对象对位于较为固定的推广教育场所的推广人员进行的意欲取得技术信息、技术资料或帮助的走访。
2,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3,技术示范法: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4,效果示范法:指将采用新的技术与当地常用的技术生产效果的比较示范。
5,鼓励教学法:通过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6,现场参观教学法:指组织农民到先进的地点或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访问,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
7,个别教学法:指推广工作同对象在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 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把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环节在生产中应用。
2,转化率:即包括转化周期和转化成果数
3,推广度: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的程度,即某技术在空间的分布状况。(等于实际推广规模除
以应推广规模)。
4,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即某技术或某行业技术已被推广的比例。 5,推广指数:为综合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指标。(等于推广率乘以推广度开根号)。 6,平均推广速度: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等于推广度除以成果使用年限)。
7,经济上限:指允许农民技能、经营方式和自然资源存在着有差别的情况下,取得的每年每亩增值的总值。
8,技术上限: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成果所取得的产量最好的技术措施,甚至不惜工本,以保证取得每亩最高产量称为技术上限。
1,农业推广人员: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业推广活动为主要职业的专职人员。
2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教育能力的综合表现、
3,狭义的素质:指人的先天鼑赋,即指先天的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方面的特征,是人的思维发展的生理条件。
4,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构成农业推广人才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5,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的合理比例。
6,农业推广人员的能级结构:各层次农业推广人员的合理比例。
7,农业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各类年龄区间人员在人才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8,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农业推广人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的合理组合。
9,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结构:各种能力合理组合。
10,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农业推广人员所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
11,职前培训: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
12,在职培训: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1,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活动目的所采取的不同途径、步骤和服务方式、
2,农业推广方式:推广机构与农民的结合或关系形态,涉及到农业政策和行政事项。 3,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为提高某特定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
4,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中深入农户访问,开展推广服务的方式。 5,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指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同,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
6,大众传播法: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广大农民群宗的推广方法。
7,集体指导法:即在同一类型、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法的条件下,把情况相似或相同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交流方法。
8,方法示范:农业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种技能的推广方法。
9,个别指导法:推广人员与个别农民之间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式。
1,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科学法,根据既定的农业推广工作目标或标准,对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和考核。 2,采纳率: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数占推广对象数的比例。
3,接触推广对象比例:接触到的推广对象数在总推广对象数中所占的比例。
4,推广年经济效益指标:1)年经济效益等于推广总经济效益除以推广年限。2)推广的年人均经济效益等于推广项目年经济效益除以参加推广的人数。3)推广成效率:实际推广面积除以适宜推广面积。
范文四: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1、 :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 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 。
3、 、 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 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 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 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
6、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 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 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 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
(头朝向声源方向) 。
9、 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 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 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生长、 发育、 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 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 体液调节 。
10、 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 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可以在局 部组织液内扩散, 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 称为 局部体 液调节。
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 ,在功能活动 发生改变时, 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 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形成一 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 反馈 (Feedback )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2、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 。
13、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的影响称为
14、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15、在人体内, 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 体 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 可称为 神经—— 体液调节。
16、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 。如赛前状态。
17、 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18、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 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 反应 。
19、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 (最小)刺激强度 成为 阈刺激 。
第一篇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1、 :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 :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 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4、
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 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 可得出一条曲线, 称为强度 —时间曲线
5、 :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 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长,都不能样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6、 :是指以 2 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7、 “
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 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 即使刺激强度再增 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8、 :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9、
10: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 认为肌肉收 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 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 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11: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及 一次机械性收缩。
12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 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 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第三章 呼吸
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 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呼吸。
2、 :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 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
3、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 壁随之起伏。 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 腹式呼吸 。 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称 胸式呼吸 。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
4、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密粘着 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 ,故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 增大,肺内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 吸气过程 。
5、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气体不再入肺。随后吸气肌舒张, 胸廓和肺回位, 肺容积减少,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 呼气 过程。
6、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 ,正常成人约为 1500-2000ml 。
7、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 ,正常成人约为 900-1200ml 。
8、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 ,正常成人约为 1000-1500ml 。
9、 是肺的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10、 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 它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胸廓的形 态和吸气肌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深吸气量的重要因素。
11、 最大吸气后, 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 。它是潮气量、 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 者之和。
12、 在平静呼气末, 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 , 它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 成人约为 2500ml 。
13、 1、 2、 3s 末的呼
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 1、 2、 3s 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 83%、 96%、 99%, 其中以第 1s 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 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 14、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 100-120L /min ,女性为 70-80L /min ,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 180L /min 。
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
16、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O2 和 CO2 的交换。前者称 为 肺换气 ,后者称 组织换气。 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 )方式来实现。
17、 VE /VO2 ) 。
18、 在呼吸过程中, 每次吸入的气体中, 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 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 解剖无效腔 , 70Kg 的男性其容积约为 150ml 。
19、 0.13KPa (1mmHg )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
20、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
气/血流比值为 0.84(4.2/5) ,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21、 所谓 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 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
22、 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进行, 气体所穿过的膜称 , 呼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都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
23
吸肌同其它骨骼肌一样, 本体感受器是肌梭, 其适宜剌激是牵拉。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产生 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
24、 PCO2 、 PO2 、 H+ 的变 化。
25是指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物质剌激的感受器, 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两 类: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 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它能感受血液中 PCO2 、 PO2 、 H+ 的 变化; 另一是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直接与脑脊液接触, 能感受 H+ 和 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
26,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直接与脑脊液接触, 能感受 H+ 和 CO2 变 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
27、 CO2 、 O2 、 H+ ,这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剌激化学感 受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第四章血液
1、 :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 60%。
2、 :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 60%,其中存在于细胞 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40%。
3、 :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20%。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 生活的环境, 即内环境。 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 分别占 体重的 15%和 5%。
4、 :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5、 :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 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动员加入循环血量中。
6、 :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 酸、多肽等。
7、 99%,红细胞在 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 40-50%,女 子为 37-48%。
8、 :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
9、 :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 个 .L -1范围内,其 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 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 20-40%,单核细胞占 2 -8%。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10: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 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 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11、 :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12: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 通常以溶质浓度 1mol / L作为渗透压的单位,称为渗透单位(Osm ) ,或取此单位的千分之一,毫渗单位(mOsm ) 。 13、 313mOsm.L -1(相当于 7 个大气压或 708.9KPa ) , 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 (主要是 Nacl ) , 称为晶体渗透压, 约为 300mOsm .L -1。另一部分来自于血浆蛋白,称为胶体渗透压。
14、 O2 既能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 )疏松地结合在一起,又能可逆地解离。当 氧分压升高时, Hb 与 O2 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这一过程称氧合。
15:每克血红蛋可结合 O2 1.34ml。 而当氧分压降低时, 氧合血红蛋白又解离出 O2 和 还原血红蛋白(Hb ) ,这一过程称氧离。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 Hb 与 O2 结合(被氧饱和)的程度。
16、 100%时,每 1L 血液中血红蛋白 所能结合 O2 的最大量。 该值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正常男子 Hb 浓度如 150g..L -1, 其 氧容量约为 :150×1.34=200ml.L -1) 。
17、 1L 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其值受 氧分压的影响。
18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氧分压的高低。 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 PO2 下, HbO2 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 PO2 下, O2 与 Hb 结合情况。
19、 1L 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 O2 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 利用率。
20、 :Hb 和 O2 的亲和力通常用 P50 表示。 P50 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 50%时应 的 PO2,正常为 3.5KPa (26.6mmHg ) 。
21、 (Bohr Effect ) :PCO2 和血液中 H +浓度增加,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 Hb 与 O2 的亲和力减小, P50 增大 ; 反之,则曲线左移, P50 减小。 PCO2 和 PH 对 Hb 氧亲和力 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 。
22、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 储。
23:吞噬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其功能主要是吞噬入侵机体的病菌和 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由于吞噬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征,故属非特异性免疫。
24、 ,每一种抗体都是针对某一 类特异性抗原(异物)的,故属特异性免疫。
25、 B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浆细胞 , 浆 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 分布到全身细胞外液中 , 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 , 以消除对机 体的危害。
第五章血液循环
1、心肌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 自动节律性 ,简称节律性。
2、在心传导系中,以窦房结中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 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 窦性心律 。
3、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在房室交界处易发生不易或不能传入心室的现象,称为
阻滞。
4、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 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开始到复级 3 期, 膜内电位达 -60mV 的 一段时间,给予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产生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兴奋) ,此期间称为 有效不 应期。
5、心肌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应到身体 表面,将引导电极放置在躯体或肢体的一定部位记录下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 心电图 。
6、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
7、 单位时间内 (通常以分计) 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 75 次 左右。
8、全心舒张期在心动周期中,有一个时期心室和心房同处于舒张期。即为
心率以 75 次 /分计,全心舒张期约为 0.4 秒。
9、从心室肌细胞开始兴奋至开始射血的一段时间,称
10、在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中, 当心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 但室内压尚低于 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未打开,心室成为封闭腔。此时,尽管心室肌积极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 高,而容积并不缩小。此时相称为 等容收缩期 。
11、在左心室的等容收缩后, 心室仍然强烈收缩, 当室内压继续升高到超过主动脉压,半月 瓣被打开,血液顺心室 -动脉压力梯度向主动脉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 射血期 。
12、在心室开始舒张时, 从主动脉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前, 心室成为封闭腔的一个时期, 没 有血液进出心室,心室容积不变,故而称为 等容舒张期 。
13、在等容舒张期后,心室肌继续舒张,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冲开房室瓣,血液顺 房 -室压力梯度从心房向心室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 充盈期 。
14、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的舒缩,瓣膜的启闭, 血液的速度变化对心血管壁产生的机械震 动, 通过周围组织传递至胸壁, 用听诊器在胸壁某部位即可听到有规律的声音, 这种声音叫 心音 。
15、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每一次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 室(一般指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 心输出量 。
16、
55-65%。
17、 由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静息和空腹时的心指数 称为 静息心指数 。
18、在心室前负荷 -初长度达到最适水平之前,心肌细胞初长度随心室充盈量(前负荷)的 增加而增长, 从而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强度增加, 导致搏出量改变。 这种由于心肌细胞本身初 长度改变,引起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方式,称为 异长自身调节 。
19、心脏收缩时随着心室的收缩射血,大动脉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心室收缩射血的负荷。 这种心室收缩射血时所遇到的负荷(即大动脉血压) ,称为 心脏后负荷 。
20、等长自身收缩是指与心肌初长度和横桥联结数目无关的心肌细胞本身收缩能力的改变, 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与速度变化, 而实现对心脏搏出量与搏功的调节方式, 称为 等长自身调 节。
21、 -收缩偶联各个环节,以及 收缩机构的生物物理特性、 生物化学和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的强度和效率所决定的, 而与心 肌细胞的初长度、肌丝重叠程度和横桥联结的数目无关。
22、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 , 又称泵功能贮备。 包括心率贮 备和搏出量贮备。
23、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在左心室射血时,它们能被动扩张,容 纳一部分血液, 在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后,则其发生弹性回缩,把存贮的那部分血液继 续推向外周。因此,从功能上把主动脉和大动脉称为弹性贮器血管,也称“ 外周心脏 ” 。 24、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因而通透性极大,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 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从功能上称为 交换血管 。
25、静脉血管口径较大,管壁较薄,可扩张性大,因而容纳的血量较多,且其口径作较小变 化就能较大改变静脉内容纳的血量, 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 故从功能上将其 称为 容量血管 。
26对血管壁的侧压, 也即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 压力。
27、 在心动周期中, 主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大约在心室收 缩的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收缩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称舒 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简称 脉压 , 它反映主动脉内血压变化的幅度。 28、 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由于心脏的周期性活动, 是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相应的周期 性变化, 从而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 这种搏动可沿着动脉血管壁向末梢传播。 故称 动脉脉 搏。
29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个典型的微循环包括:微动脉、 后微动 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 -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个部分组 成。
30
动的调节。 其中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 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 有些是在组织中形成的化学 物质,主要作用于局部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量起调节作用。
31、当血压突然升高时, 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 使心迷走中枢紧张加强, 心血管 交感中枢紧张减弱,于是心率减慢,心缩力量减弱,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下降,故此反 射又称 减压反射 。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1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 算。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每分钟 250ml 。
2、 :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 量称为吸氧量。 由于人体不能大量储存氧, 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氧量是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 氧量,因此,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3、 VO2 表示。安静时, 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吸氧量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 (200-300 ml) 。
4: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 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 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 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 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 一。
5、 :最大吸氧量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 故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 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 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6、 :人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
7、
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 :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债用于偿还运动中 所欠下的氧。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快恢复期和慢恢复期。
9、 :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 到某一负荷时, 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 称为乳酸阈。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 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 4 mM/L,大约 为最大吸氧量的 60-80%。
10、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第七章物质代谢
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
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尾产物的排泄等。
2、 是指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健康长寿,提供构成体质和更新组织的原 料,供给生理活动与劳动所需能量以及调节生理、生化等功能的各种物质。
3、能量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反应称为 CO2 和水,同 时释放能量,故又称细胞呼吸。
4A 与草酰乙酸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 应, 最后生产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共同途径和实现相 互转化的主要渠道。
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肝内逐步进行的,每次从脂肪酸的羧基端开始断下一个二碳化合 物 (乙酰辅酶 A ) , 由于这一氧化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 β-位碳原子上, 故称 脂肪酸的 β-氧 化。
6、葡萄糖和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产乳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
解。
7、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尿中可能出现蛋白,称 为 运动性尿蛋白 。
8、 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9、 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尾产物、 多余的水分与盐类、 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毒物等,经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 排泄 。
10指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 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从毛细血管滤 入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11.
第八章能量代谢
1、当体内氧供应不足时, 1mol 的 G 或 Gn 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 2-3mol 的 ATP 。把糖的 无氧酵解供 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乳酸能;而 CP 分解供 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 非乳酸能 。
2、 ATP 和 CP 组成的系统。 ATP 在肌肉内的储量很少,若以最大功率输出 仅能维持 2 秒左右。 肌肉中 CP 储量约为 ATP 的 3~5 倍。 CP 能以 ATP 分解的速度最直接 的使之再合成。 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 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ATP.CP 系统 ) 。 3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 ATP 的能量
系统。 人体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约为 50~90mmol.kg -1 湿肌重, 据此计算的乳酸能系统供 能的最大容量约为 962J.kg -1 体重,其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 29.3J.kg -1s -1,供能 持续时间为 33 秒左右。由于最终产物是乳酸故称乳酸能系统。
4、 (主要是线粒体内 ) 彻底氧化成 H2O 和 CO2的过程中,再合成 ATP 的能量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体内储存的糖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 的, 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限大。但该系统是通过逐步氧化、逐步放能再合成 ATP 的,其特点是 ATP 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 品。
5、人体内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即糖、脂肪和蛋白质结构中的化学 能。但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 ATP 分解供能。 ATP 是一种自由存在于细胞内(自身合 成的) 可迅速直接被利用的化学能形式。 它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较简单的磷酸根组成, 故称 三磷酸腺苷 。
6、 MET ) ,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 耗量) 的比值。 1MET 与安静时的能耗量或代谢率相当。 若以吸氧量来表示安静时的能耗量, 则 1MET 相当于 250ml.min -1 的吸氧量。
7、
极端安静的状态,而且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的影响。在基础状态下, 各种生理活动都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而且代谢率比较稳定。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 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 18~25℃之间。
8、 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 CO2 量与摄入的 O2 量的比值称为 。 严格说来, 应该以 CO2 和 O2 的 mol 比值来表示呼吸商。但是,因为在同一温度和气压条件下,容积 相等的不同气体,其分子数都是相等的,所以,通常用容积数(ml 或 L )来表示 CO2 与 O2 的比值。
9、 1g 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 或卡价 ) 。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 价和生物热价。 糖和脂肪的物理热价与生物热价是相等的, 而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小于它的物 理热价
第九章感觉与运动
1、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2、各种感受器可将它们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故称为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动作电位,同时将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 特定排列组合之中,传入中枢,故称为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
4、 当感受器长时间持续地接受某种刺激时, 感觉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将逐渐下降, 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 感受器的适应 。 虽然各种感受器都可出现适应现象, 但因感受器不同而出现的 速度也不同。
5、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都要经过脊髓或脑干,上行传入到丘脑更换神经元,并按排列 顺序,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 特异投射系统 。 每种感觉的传导 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并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6、 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 发出侧支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通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 (髓板内神经核群 ) 再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 维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此投射途径称为 非特异投射系统 。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并失去了专一的特异传导功能。
7、 各种感觉传入冲动在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和综合, 产生相应的感觉。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 在功能上具有不同作用,称为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
8、 身体进行各种变速 (包括正负加速 ) 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 称为 或前庭觉 ) 。
9、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分别称前、后与水平半规管(图 9-4) 。每条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 壶腹壁上有壶腹嵴, 壶腹嵴也含有感受性毛细胞, 毛细胞的纤毛上覆盖着许多胶状物质, 形 如帽状称为 终帽 。
10、 前庭反射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 当传入冲动进入有关的神经中枢后, 除引 起运动与一定位置改变的感觉以外, 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 眼震颤, 及植物性功能改 变,这些改变统称 前庭反射 。
11、 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或旋转变速运动时, 刺激囊斑和壶腹嵴, 反射地调节颈部和四肢肌紧 张, 以维持姿势的平衡。 这些由前庭迷路感受器所引起的肌紧张反射性变化, 称为 迷路紧张 反射 。
12、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称为 。 正常人的视野范围大小受 到面部结构的影响, 鼻侧视野小于颞侧视野。 不同颜色的视野也不一致,白色视野最大,蓝 色、黄色次之,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 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 , 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成为 突触。
2、 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 , 改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 , 可提高膜对 Na+、 K+、 CI- ,尤其是 Na+的通透性 , 使膜电位降低 , 从而引起去极化电位 , 并以电紧张的形式传播 , 这种电位 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3、 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 该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 , 可体高膜对 K+和 CI- 的 通透性 , 尤其是 CI-的通透性 , 使膜电位增大 , 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 , 这种局部电位称为 抑制性突 触后电位 .
4、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 , 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 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 而产生抑制效应 , 称为 突触后抑制 。
5、 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 , 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 , 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 抑制性神经元 , 极为 传入侧枝性抑制 .
6、 一中枢的神经元发放的传出冲动 , 在延其轴突传出过程中 , 又经其轴突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 , 然后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发动冲动的神经元和同一中枢的其 他神经元 , 抑制它们的活动 , 称为 回返性抑制
7、 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生理机制以减少兴奋性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 , 从而使突触后神经 元不易或不能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表现抑制效应 . 这种由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抑制 称为 突触前抑制 .
8、 :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 紧张性收缩。
9、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10、 是指快速牵拉肌肉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位相性收缩。 11、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类反 射称 姿势反射 。
12、激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 其发放的冲动到达脊髓, 能抑制四肢伸肌的紧张性,这部 分结构及其下行神经路径,成为 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
13、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测部、脑桥的背盖、 中脑的中央灰质 及背盖以及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 刺激它, 能使正在进行的四肢牵张反射大大加强, 这一部位的区域及其下行路径,总称为 脑干网状下行易化系统 。
14、 和动物正常姿势受到扰乱, 如被推翻或由空中仰着下落时, 能迅速翻身起立而恢复其正
常姿势,这种反射总称为 翻正反射 。
15、 当头部空间位置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 将反射性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 张性改变,这种反射称 状态反射 。
16、 当人体主动或被动作旋转变速运动时, 将刺激半规管壶腹脊上的感受装置, 反射性地引 起眼外肌、颈肌和四肢伸肌张力的改变,这类反射称为 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
17、 当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直线变速运动时, 会引起肌张力的重新调配, 这种反射称为 变速运动反射。
18、系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
19、除锥体系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元及纤维都称为锥体外系。 也有人认为,起自 纹状体、 红核、黑质、 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小脑的神经元和下行纤维系统为 锥体外系 ,而把由 大脑皮层下行并通过皮层下核团接替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 称为 皮层起源锥 体外系。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 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反射。
2、 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强度增加时条件反射也增大;当刺激强度超过某 个界限时条件反射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最后出现条件反射的完全抑制。
3、 指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逐 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
4、 指随着条件反射的巩固,大脑皮层只对常被强化的刺激才产生阳性反应,而对 不被强化的刺激产生抑制的过程。
5、 指在建立条件反射过程中,若在条件刺激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再给予非条件刺激 强化,在此间隔时间内大脑皮层形成的抑制状态。
6、 指在阳性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对阳性刺激和附加刺激所形成的复合刺激不给与 强化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7、 指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在感觉区和一般解释区产生对动作效应 的体验,并记录下各种动作形式的记忆。
8
也像感觉区那样记下该动作的痕迹, 这一动作痕迹使固定的一组肌肉按照特定的运动程序来 实现某一技巧动作。这种痕迹称为技巧运动功能构型。
9、
10、
第十二章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练习题
1、
递系统。
2、 是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传递信息的高效活性物质。
3、 :有些神经细胞兼有内分泌作用,其所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4、 :有些激素本身不引起某种生理效应,但却是其他激素引起这种生理效应的必 要条件,这种作用称为允许作用。
5、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 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 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 减轻对机体的损伤, 称为 应激 。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6、 指激素分泌的调节中某些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可对下丘脑或腺垂体的分泌活动发生 反馈作用,这种反馈的途经较长,称为长反馈。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2、
达到最高水平,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 是指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时程间,锻 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 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
4、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活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 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 “ 第二次呼吸 ” 。 5、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 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种功能状态称为 稳定状态。
6、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 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 真稳定状态 。
7、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 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状态称为 假稳定状态。
8、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
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10、 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
11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 各种生理功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 的一段功能变化过程。
12、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 超量恢复 。
13、 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第十四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1、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 体素质。
2、
3、 是指负荷接近本人平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或超过以往已适应的负荷。
4、 是肌肉以等张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
5、 是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
6、 是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7、肌肉产生离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练习称为
8、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
9、 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10、 是室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11、 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
12、 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
13、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14、
15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 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 而不 是完全休息。
16、 是指机体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7、
18、 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十五章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1、
得某些积极的适应性改变。
2、
3、
4、 :对强度小的刺激,条件反射建立慢,在生理范围内较强的刺激,则条件反射 建立快。
5、
6、 是指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7、
8、 是指全课实际练习与全课总时间之比。
9、
量。
10、每搏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为
11、通常将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称为
12、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的心率称为 。
13、 是从接受刺激到机体作出反应的时间。
14、 是一种限定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运动试验条件下的负荷。
15、 是指组织的每搏输出量中摄取的氧量,即吸氧量与心率之比值。
16、
第十六章健身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1、 就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2、 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3、 是指肌肉进行长时间运动而不出现或推迟出现疲劳的能力。
4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 时间、 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
5、 是身体脂肪过多使体重超出正常的一种状态。
6、机体对入侵异物、病菌的反应称为
7、 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或与之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8、
9、将抗体参与的免疫称为
10、机体在运动后某段时间内免疫功能暂时下降至最低点的这种现象称为
第 17 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1、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 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 青春性高血压” 。
2、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称为
3、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人们称这段时间为该 项身体素质的 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 。
4、 即时间年龄,是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计算生活了多少年头岁月,即每生活一年为 一周岁。
5、 ,是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来表示,是评定人体发育程度的尺 度。
第十八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1、女性从青春期起至生殖机能停止时止,其卵巢和附属生殖器在结构和机能上表现出的规 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 生殖周期 , 即月经周期
2、在每个月经周期中,均发生一次子宫内膜出血,称为
第十九章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1机体出现的一系列生理机能和形态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第 20 章环境与运动
1、体内酶反应速率对温度是敏感的,常以 10℃的倍数的温度变化来研究温度反应的效应, 这种变化的结果称为“ Q 10 效应” 。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 战等生理反应经常维持于一个稳定的水平,称自 主性体温调节。
3、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气候中,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身体对抗热应 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为 热习服。
4、寒冷时末梢血管会出现扩张和收缩,引起皮肤温度上升或下降,这种反应也称
应或末梢血管紊乱反应。
5、高原的低氧环境会给人体,特别是呼吸循环功能带来不利影响,但对高原居民不会有特 殊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身体对缺氧产生了适应,或称 高原习服 。
6、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重复 出现,周而复始,则称为节律性变化,而这类变化的节律就称为 生物节律 。
7、因外界环境的急性变动时会引起机体暂时的生物节奏失调。可出现暂时性疲劳、失眠、 胃肠道障碍、 性功能障碍、 精神及运动能力下降等各种各样的身心功能障碍, 被称为 非同步 综合症(时差病) 。
范文五: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过程。
2、刺激与反应:是指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而反应则指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组织细胞发生的相应的改变。
3、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4、应激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
5、适应性: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在其长期生存的环境中,通过自身形态与功能变化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
6、稳态:指内在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神经调节: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神经反射活动来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
8、体液调节:指通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组织、靶细胞而产生生理效应的调节机制。
9、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射。
10、反馈与前馈:反馈;指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或调节结果)反过来回输给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前馈:指在控制部分还没有发生作用之前,干扰信息通过体内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加以限制,以防患于未然,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这种作用。
11、能量代谢:指把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12、能量统一体:
13、消化与吸收:
14、脂肪动员:
15、磷酸原系统:
16、乳酸能系统:
17、有氧氧化系统:
18、呼吸商:
19、食物热价:
20、氧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