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博士、硕士论文标题汇总
?.博士論文
畢業級別 姓 名 指導教授 論 文 題 目
81 李薰楓 石再添 三重市製造業空間組織的研究 ,第 1 屆,
陳國彥 歐陽鍾玲 疾病地理研究?以臺灣登革熱為例 連日清
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裡區域為例的文 潘朝陽 陳國章 化歷史地理詮釋 83 陳國川 陳國章 國中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研究 ,第 2 屆,
石再添 曾正雂 動態環境地圖資料庫建立及其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盆地為例 石慶得
丘逸民 陳國彥 臺北盆地降雤時空特性與都市暴雤災害之研究
張智欽 楊萬全 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
石再添 林譽方 地圖水系網簡化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河川為例 石慶得 85 ,第 4 屆, 林雪美 石再添 台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
楊淑君 張瑞津 台灣沖積扇之地形學研究
石再添 董德輝 台灣西南海域澎湖水道變遷之研究 李通藝 86 ,第 5 屆, 薛雃惠 陳憲明 新竹港潟湖沿岸區域之轉型
87 王柏山 陳國章 台灣水產養殖之區域發展-型態、過程與機制 ,第 6 屆,
陳美鈴 施添福 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 1945 年以前 88 ,第 7 屆, 國小學童地方感之探討-國小鄉土地理教學架構下的個案研 江碧貞 陳國彥 究
陳國章 池永歆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潘朝陽
李明燕 陳國彥 台灣地區高中地圖教育之理論探究:地圖學之教與學 89 ,第 8 屆, 吳進喜 施添福 高雂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
胡金印 陳國彥 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山風的調適
李玉芬 陳憲明 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
日本時代台灣糖業的不平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 90 林聖欽 施添福 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 ,第 9 屆,
鄒族的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題性建構的社會:空間 汪明輝 陳憲明 與歷史
陳國彥 91 梁國常 遊客對風景遊憩認知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嚴勝雂 ,第 10 屆,
吳育臻 施添福 台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 92 ,第 11 屆, 韋煙灶 楊萬全 新竹及竹南地區的地下水區劃分與水資源探討
黃雯娟 施添福 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 93
1
,第 12 屆, 劉明錡 張瑞津 台灣西北部河階之地形學研究
魏源金 蔡文彩 台糖公司開發休閒產業與經營策略的時空演變
齊祿祥 陳國彥 利用衛星資料推估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地表反照率研究
許淑娟 施添福 國家與地方:旗山沿山鄉街發展的詮釋
劉惠珍 鄭勝華 花蓮地區初級產業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的區域研究
94 環境議題教學的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以我國師範大學地理 莫皓帄 黃朝恩 系所學,職,生為例 ,第 13 屆,
陳燕釗 黃朝恩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
張瑞津 95 葛滿隆 新社地區河階地形與地下構造關係之研究 王乾盈 ,第 14 屆,
從生態旅遊觀點建構可觸型地景之永續指標及其評估-以野 林裕強 林雪美 柳地質公園為例
陳鸞鳳 陳國彥 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 96 以農糧體系探討台灣果樹農家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以香蕉、芒 古關喜之 陳憲明 ,第 15 屆, 果、高接梨為例
鄭勝華 阿里山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之準則驗證與區內資源永續經 劉瓊如 蔡文彩 營策略
97 陳良源 潘朝陽 政策變遷與馬祖產業發展之研究 ,第 16 屆,
黃素真 潘朝陽 林圮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
沈淑敏 分布型水文模式於山地雄水區水文特性與崩塌潛勢分析之應 莊永忠 廖學誠 用
洪醒漢 潘朝陽 再現西安,都市發展策略與實踐的空間辯證 98 ,第 17 屆, 林炯明 徐勝一 侵台颱風之時空特性與災害個案分析
黃源誠 蔡文彩 臺中鄉村地區戶外休閒空間發展之研究
林秀娟 徐勝一 陽明山國家公園鋪面步道遊憩衝擊及其衝擊管理有效性研究
葉韻翠 陳國川 國族論述下的新加坡華人聚落變遷
丘逸民 烏來地區觀光發展之文化景觀意涵:原鄉居民環境視覺之觀 陳英任 譚鴻仁 點 99 ,第 18 屆, 葉碧華 蔡文彩 近年來臺灣國際會議選址與區位發展之研究
施添福 高麗珍 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陳國川
?.碩士論文
畢業級別 姓 名 指導教授 論 文 題 目
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亓地降水量統計分析與溫度 薑善鑫 劉衍淮 調和分析研究 61
周昌蕓 ,第 1 屆, 臺灣西南部典型惡地的地形學研究?以左鎮以上的菜寮溪與 李美枝 石再添 崇德以上的二仁溪兩流域為例
2
張瑞津 石再添 臺灣山地區與丘陵區河谷等級之計畫研究
吳信政 劉鴻喜 花蓮溪河谷平原的灌溉地理
黃順義 劉衍淮 嘉南平原氣候之研究
零修炎 劉鴻喜 臺北盆地地盤沉陷與地下水間關係之研究
賴金文 劉衍淮 基隆市氣候之研究 62 ,第 2 屆, 吳益欽 沙學浚 三峽鎮區域地理之研究
林素琴 沙學浚 綠島蘭嶼地理景觀之綜合比較
陳震東 郭蔚楓 臺灣人口移動之研究
陳英男 郭蔚楓 臺北市內湖區區域地理之研究
陳憲明 沙學浚 臺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
翁國盈 劉衍淮 臺灣東部氣候之研究
袁志仕 陳國章 交通地理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公路交通為例 63
張秋寶 沙學浚 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關係 ,第 3 屆,
黃朝恩 石再添 埔裏盆地西北部大坪頂地區坡面的地形學研究
洪桂枝 劉鴻喜 近年恆春地區經濟活動及人口變遷的分析研究
楊貴三 劉衍淮 桃園地區氣候之研究及與臺北新竹二地氣候之比較 64
羅啟宏 劉鴻喜 臺中區域都市體系一都市影響圈與其中地之研究 ,第 4 屆,
劉發泉 劉衍淮 臺北市士林區與北投區聚落地理之比較研究
郭國祥 劉鴻喜 臺南水庫群觀光地理之研究
曾文德 林鈞祥 臺北市學齡人口與學校分佈之空間結構 65 ,第 5 屆, 劉澂 劉鴻喜 北迴鐵路的地理基礎與經濟價值
何舜彥 劉衍淮 澎湖群島氣候之研究
劉安台 林鈞祥 臺北市醫療服務空間結構的探討
李福生 劉衍淮 臺灣離島氣候之研究 66 王柏山 陳國章 雲林縣沿海虱目魚養殖業之地理研究 ,第 6 屆,
任茹 劉鴻喜 臺北市公車交通之地理研究
梁國常 劉鴻喜 臺灣北區製造業空間結構之研究
徐潔 劉衍淮 臺灣中部山地氣候之研究 67 許民陽 石再添 蘇花海岸南澳、和平、立霧三溪沖積扇三角洲之比較研究 ,第 7 屆,
郭金水 劉鴻喜 高雂縣鳳梨栽培業之地理研究
3
段達成 劉鴻喜 南投縣茶葉之地理研究
張秋玉 陳國章 彰雲嘉三縣沿海牡礪養殖業之地理研究
曹治中 劉鴻喜 臺中地區都市核心土地利用之地理研究
郭妙瑛 蔡文彩 永和中和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
孟靜 陳國章 臺北市區住宅利用的空間分佈及其變遷之研究
林文傑 劉鴻喜 新竹市人口之地理研究
周國屏 陳國章 景美新店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 68 ,第 8 屆, 胡金印 陳憲明 中和永和地區商業之空間結構
鍾志章 劉鴻喜 桃園臺地都市體系之研究
邵鐵軍 蔡文彩 板橋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
周詠真 陳國章 嘉義市區的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
鄭勝華 陳國章 臺灣養蜂業的空間活動
潘朝陽 陳芳惠 後龍溪谷地村落民房的型態 69 ,第 9 屆, 譚柏雂 蔡文彩 臺灣西部中型都市中心商業區內部結構之比較研究
徐昌春 蔡文彩 新竹市商業之空間結構
鍾永村 賀忠儒 小縮尺地圖中國文字之設計及應用
管志明 蔡文彩 臺北市幼教活動的空間組織
王文良 陳憲明 宜蘭市移入人口之空間決策行為 70 ,第 10 屆, 杜智弘 陳國彥 臺灣地區死亡人口之季節性及區域性研究
陳國川 陳國章 農村工業區的設置對鄰近地區就業兹業與人口移動之影響
陳鸞鳳 陳憲明 屏東縣沿海草蝦養殖業之地理研究
孫林耀明 石再添 桃園臺地群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
吳連賞 嚴勝雂 高雂加工出口區的工業發展及其就業結構 71 徐達蓉 楊萬全 臺中港特定區的水資源問題 ,第 11 屆,
張萬鈞 劉鴻喜 臺中市人口分佈及其變遷之研究
歐陽鍾玲 陳國彥 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
黃世祝 蔡文彩 臺南市蔬菜雄散的空間結構
吳家彧 蔡文彩 臺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的研究 72 ,第 12 屆, 江雃美 劉鴻喜 三重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行為
吳進喜 陳國章 現行國中地理教學評量之研究 73
4
,第 13 屆, 李敏慧 劉鴻喜 臺灣北區電子工業之空間分佈及其區位因素之探討
李明燕 陳憲明 臺灣北端漁港及漁業活動的發展
周偉民 蔡文彩 臺北市房價的空間結構
林榮重 蔡文彩 臺北松山地區都市化之研究
連明琴 楊萬全 臺北盆地之洪患
陳國章 夏黎明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位置與地點的解釋 施添福
屏東縣佳冬枋寮地區地層下陷之研究?力力溪沖積扇的水平 張智欽 楊萬全 衡探討 74 ,第 14 屆, 陳國彥 許心寶 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的識覺與調適的空間差異 張瑞津
隋麗雲 陳憲明 彰化市區的發展過程與建築式樣的分佈類型
陳獻志 劉鴻喜 臺灣中北部觀光草莓園經營型態之區域研究
陳秀芬 劉鴻喜 彰化平原鮮食葡萄栽培的擴散
林誠偉 劉鴻喜 臺北地區印刷業的區位與聯鎖
陳國彥 國中地理科作業之探討 李宛峰 施添福
蔡主恩 蔡文彩 臺灣基督長老救會的擴展研究
羅美娥 施添福 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評估
王文隆 劉鴻喜 新莊市居民通勤活動的時空分佈及其調適行為 75 ,第 15 屆, 姚翰玲 施添福 河川地利用和法令制度?以新店溪和大漢溪下游河岸為例
黃阿有 石再添 臺北市河水和空氣的污染及其變遷
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臺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 吳劍蘭 陳憲明 究
劉乃綺 楊萬全 北港地區地下水質變化之研究
石再添 林雪美 淡水河流域特徵與河川理論水力蘈藏量的相關研究 張瑞津
石再添 陳美鈴 臺北市的建地擴展、建屋型態與地形 鄧國雂
林真妙 施添福 高雂市市街的發展與中心商業區的變遷
蔡文彩 蔡漢生 從臺北市民之識覺與行為論高架道路對都市空間的衝擊 嚴勝雂 76 ,第 16 屆, 戴彩霞 劉鴻喜 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
陳國章 關子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以嶺上林業聚落與嶺下溫泉聚落 朱淑芳 曾國雂 為例
張峻嘉 陳憲明 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新竹縣亓峰鄉桃山村個案研究
石再添 曾正雂 動態環境地圖的設計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石慶得
77 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原住地東部富田 吳豪哲 陳憲明 地區及移住地臺北近郊山光社區為例 ,第 17 屆,
5
石再添 沈曼華 臺北盆地西周緣的坡面特徵與土地利用 石慶得
胡淑雲 陳國彥 臺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
陳源在 劉鴻喜 新莊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與適應
張倩瑛 施添福 外埠生的遷移與調適:以臺北市立高中生為例
吳育臻 施添福 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
石再添 沈淑敏 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學研究 鄧國雂
高麗珍 陳國章 臺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
林素心 陳國章 臺北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圈空間分析
王志明 蔡文彩 頭份?竹南商業活動的比較研究
陳國彥 王永賢 雪山?大霸尖山地區旅遊地理 王 鑫
陳國彥 江碧貞 國中地理科電腦輔助教學研究 李進寶
鄭勝華 楊秉煌 大溪地區傳統建築的地理研究 陳文尚
洪華君 楊萬全 雲林地區水文地質之研究 78 ,第 18 屆, 石再添 林清泉 臺北盆地周緣坡地的特徵與土地利用的相關研究 石慶得
廖振順 陳國彥 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
李玉芬 施添福 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調適
廖秋娥 施添福 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
汪明輝 陳憲明 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
阮斯堅 楊萬全 陽明山南北磺溪源流區坡地水文之研究
石再添 梁翠容 臺灣東北角濱臺地形之研究 鄧國雂
張佩玉 施添福 CAI 在國中地理科補救教學上的應用
蔡文彩 陳運興 龜山鄉工業化之研究 嚴勝雂 石再添 楊淑君 臺灣水庫雄水域型態與營歷特徵的相關研究 黃朝恩 79 ,第 19 屆, 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臺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 連玉龍 陳憲明 市八尺門為例
邱雯玲 鄭勝華 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
蕭蓉蓉 楊萬全 北投貴子坑露天礦區對溪流電解質與懸浮質之影響
陳自勉 陳憲明 鶯歌、苗栗陶瓷業之空間結構
韋煙灶 楊萬全 陽明山南、北磺溪源流區坡地水土流失特性之探討
張文傑 陳憲明 排彎族與雃美族的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及朗島村為例
6
趙汝雂 陳國彥 豐原山坡地土地利用的變遷
楊慧鉑 楊萬全 臺北縣金山地區水資源概況及供需型態之研究
石再添 臺灣海岸山脈東坡南北段河階地形之比較研究?以馬武窟溪 高鵬飛 張瑞津 和豐濱溪為例
黃雯娟 施添福 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
李明賢 施添福 鹹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
張燦穩 陳憲明 蘭嶼椰油村雃美族人漁場利用型態
陳國章 張玓 泰雃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 陳憲明
薛雃惠 陳憲明 高雂縣茄萣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
張秀蜜 蔡文彩 台中潭子加工區女作業員生活律動之研究 80 ,第 20 屆, 謝熾昌 楊萬全 彰化縣和美地區地下水資源之研究
黃素敏 蔡文彩 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和內壢地區
許淑娟 施添福 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
李正萍 施添福 從竹塹到新竹:一個行政、軍事、商業中心的空間發展
江麗英 陳憲明 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
石再添 連偵欽 臺灣北部海岸福隆和富貴角地區沙丘之研究 張瑞津
石再添 張政亮 蘭陽平原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 張瑞津
莊秀娟 蔡文彩 陽明山區山仔後坪頂居民活動空間之研究 81 鍾寶珍 陳憲明 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 ,第 21 屆,
林秀英 蔡文彩 雲林縣莿桐鄉民的生活及其調適
陳國章 方淑美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 陳憲明
顏秀玲 陳憲明 澎湖群島吉貝村和赤崁村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
黃一萍 楊萬全 臺北縣三峽地區的河川流出率與遊憩活動對水質的影響
鄭勝華 許明珠 基隆港的交通地理研究:一個節點機能的 演變 林建元
林文惠 黃朝恩 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
賴美杏 蔡文彩 臺北地區花卉運銷之市場地理學研究 82 ,第 22 屆, 鄭全玄 施添福 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
吳素幸 鄭勝華 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
楊淑卿 楊宗惠 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
陳哲銘 吳信政 專家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地下水出水量評估之研究
7
高淑芳 鄭勝華 國中學生通論地理課程學習困難的研究
張瑞津 王明志 臺北盆地的地形分類及其圖示研究 石慶得
鄭勝華 蘇一志 墾丁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 林益厚
孔慶麗 陳憲明 嘉南沿海養殖村落的生態變遷?虎尾寮與雙春之個例
張家菁 施添福 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顧嘉琳 陳憲明 台中港進出口貨物前地與腹地的研究
伍政祈 潘桂成 價值空間的透視?以東港迎神活動與亓營景觀為例
吳素蓮 楊萬全 大屯火山西南坡面地下水流動體系與水資源利用之研究
黃玉容 鄭勝華 包籜箭竹筍野生採雄與農業栽培活動的空間特性
吳麗玲 陳憲明 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
陳國章 楊淑玲 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 陳憲明
陳翰霖 石再添 臺灣北部海成壺穴之地形學研究
溪谷構景要素及景觀評估之研究?以新店溪碧潭至信賢段為 徐鳳卿 黃朝恩 例
賴來甲 楊萬全 大安溪下游沖積扇地下水資源之研究 83 ,第 23 屆, 蘇哲毅 潘桂成 桃園縣觀音鄉墓地的地理研究
蔡麗玉 楊萬全 地盤下陷地區居民的環境識覺與調整?以口湖、東石為例
張幼玫 黃朝恩 都市廢棄物雄運之環境地理學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
余寶婷 鄭勝華 臺灣茶園空間變遷之研究
莫皓帄 李薰楓 新店市電子製造業連鎖的研究
劉明錡 張瑞津 臺灣北部海岸岬角之地形學研究
黃致誠 施添福 戰後高雂地區農業生產的區域特性
鄭旭宏 潘桂成 屏東縣佳冬鄉閩客的文化互動
張增盈 潘桂成 中樞區域的歷史地理研究?以鬥六門為例
杜德書 周學政 保全服務空間決策支援系統建立之研究
林素娥 楊宗惠 新化鎮青果雄散中心的形成及其空間結構
陳維真 徐勝一 歷史時期華北氣候乾旱及相關災害之資料處理與分析 84 ,第 24 屆, 台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 鄭琇分 陳憲明 間為例
陳雪麗 徐勝一 臺灣近百年之降水週期分析
黃文良 李薰楓 花蓮縣大理石工業地理研究
8
張嘉慧 鄭勝華 臺灣甘藷食物供需特性研究
林聖欽 施添福 花東縱穀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
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以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地區為 楊幸雪 施添福 例
蔡幸娟 鄭勝華 臺灣樟腦生產與天然樟樹林地空間消長的研究
陳怡慈 蔡文彩 民雂地區商業空間之研究
陳金寅 陳富美 廢棄物處理的時空特性:以龍五、大肚為例
林慧娟 楊宗惠 大臺北地區人口老化及老年人口之研究
邱國財 蔡文彩 桃園地區國中生生活方式之研究
蔡玉琴 周學政 淡水河流域降雤時空分析及推估?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陳南君 陳憲明 臺灣酪農業的區域型態?以苗栗、彰化及柳營專業區為例
鍾鬱芬 施添福 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至光復後
郝欣榮 鄭勝華 臺灣野生鹿與養殖鹿的人文生物地理研究
陳政典 石再添 雲嘉洲潟湖海岸之地形學研究
陳淑娟 楊萬全 嘉義平原的農地利用
陳國章 羅曉萍 基隆港碼頭聚落的建構與形塑 陳憲明
何玉雲 陳憲明 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
鄧淑珍 陳憲明 台灣養雞業之區位與經營型態?彰南和屏北產地的個例?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莊頭、十四 緣」 池永歆 潘朝陽 區域構成為例
陳國章 85 周業登 台東泰源盆地的區域變遷~族群空間關係與生計型態的解釋~ 夏黎明 ,第 25 屆,
沈豔嬋 鄭勝華 台灣養蜂業的地理研究
地圖的文化歷史地理學觀點?詮釋台灣地圖史地圖的文化意 夏忠平 潘桂成 函?
江淑芬 李薰楓 中壢工業區製造業結構之研究
黃朝恩 徐榮崇 國小戶外鄉土地理教學之設計與分析研究 鄧天德
黃瓊慧 施添福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
吳來錦 鄭勝華 台灣役牛的地理研究?以雲嘉南為例
許智富 楊宗惠 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 86 張淑惠 周學政 國小學區之地理研究?以臺北縣為例 ,第 26 屆,
李俊宏 楊萬全 東港溪流域水文特性之研究
翁薰君 楊萬全 台南地區農業用水型態之研究
9
日治時代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 江美瑤 施添福 為例
黃月秋 楊宗惠 區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以桃園縣大園鄉為例
張怡玲 陳憲明 基隆批發機能魚市場的形成及空間結構
翁淑芬 楊宗惠 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
陳秀娟 陳憲明 澎湖望安島與將軍澳嶼維生方式的變遷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雄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 李敏慧 施添福 域布農族為例
陳秀汾 周學政 學生判釋遙測影像之研究
盧超英 周學政 臺北市連鎖超級市場區位研究
吳政融 楊萬全 大高雂地區飲用水問題之研究
範佐東 陳國彥 桃園臺地埤塘型態分佈與運作機制之研究
李聲富 陳富美 三義木雕產業結構的時空研究
李錫祥 陳憲明 金門地區血緣聚落的社會空間組織
黃素真 潘朝陽 沿山鄉街的「存在空間—以林屺埔街為例」
陳惠滿 楊宗惠 北投聚落發展景觀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
趙永富 潘朝陽 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
李嘉雯 陳憲明 台灣養豬業經營型態之區域結構比較,以屏東桃園為例
吳秋瑾 陳憲明 嘉義丘陵及山地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竹崎鄉為例
楊俊秀 鄭勝華 野柳岬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研究
陳淑萍 陳憲明 南賽夏族的領域歸屬意識
曾琇吟 鄭勝華 玉五鄉芒果產業之地理研究,專業生產區的形成與運作機制
鄭雃清 潘朝陽 新埤莊的空間性,以宗教景觀和祭祀活動為例的詮釋 87 ,第 27 屆, 黃朝恩 陳文姿 新竹市海岸地區環境資源管理之研究 丘逸民
朱毓慧 潘朝陽 公館平原祠廟之空間配置及景觀內涵
蔡學民 潘桂成 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
黎勉旻 潘桂成 漫畫消費空間初探?以臺北市為例
林思佳 施添福 台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雂縣橋頭鄉為例
洪淑君 徐勝一 火山活動與台灣氣候變遷
張素瑤 陳國川 新竹縣湖口鄉的聚落型態
郭莉芳 陳國川 竹北和竹東地域發展的比較研究
10
鍾瑾霖 施添福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
古月婷 周學政 新竹地區家電產品的市場地理研究
屏東隘寮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土芒果專業區之形成機制與族群 蔡清寬 鄭勝華 經營特性
泰雃族宗教變遷的地理意涵—以桃園復興鄉三光村為個案研 盧聖真 潘朝陽 究
吳幸玲 潘朝陽 一個現代都會中的老舊社區—艋舺舊市街景觀的詮釋
張珍悅 黃朝恩 臺北市士林地區居民對環境品質之評價
王怡方 陳國川 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
陳肅容 陳憲明 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研究
吳玟儒 林雪美 屏東地區封閉型河口水文之短期變化特性
宋和禧 張瑞津 和社溪流域山崩地之分佈及變遷之研究 88 ,第 28 屆, 林立屏 鄭勝華 花蓮市街商業地理之研究
吳秀美 徐勝一 二十四節氣在台灣--「大暑」及「大寒」之探討
張耀元 潘桂成 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
王宜珍 周學政 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
陳貞樺 周學政 臺北市百貨公司經營型態與空間區為之研究
賴芳玫 周學政 地圖中呈現時間方式之探討
王瓊足 楊宗惠 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
張佩瑜 楊宗惠 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
杜雃鈴 楊宗惠 從拾荒到環保:資源回收體系的空間結構?以台南市為例
蕭昭娟 楊宗惠 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
陳淑秋 鄭勝華 鹿港大街綠地空間類型與景觀特性研究
尹詩惠 陳國川 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 89 ,第 29 屆, 蕭莉婷 陳國川 雲林地區中地市場區域的結構
孫 細 陳國川 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
楊湛萍 潘朝陽 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板橋的空間性轉變
林志秋 陳憲明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
鄭玉惠 徐進鈺 雄體行動與地域性的再建構?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
劉寶齡 徐進鈺 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之轉化
楊宗穆 施添福 90 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
11
,第 30 屆, 楊艷屏 徐勝一 氣候因數和空氣污染物對急性氣喘病發之關係研究
蘇菀瑄 周學政 港灣水岸地區的再造??以哈瑪星為個案研究
張瓊文 潘朝陽 土地、社會與國家: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
尤文良 潘朝陽 鹿港街、莊廟的神聖空間及其內涵
廖依俐 潘朝陽 透過景觀的詮釋論桃園都市空間的多元性 都市周邊山林綠地資源的永續發展??以臺北四獸山市民森 鄭秀蘭 鄭勝華 林為例 臺灣蓮業生產空間與經營特性變遷研究?延續水田生態永續 林福瑩 鄭勝華 經營之途徑
張玲瑛 楊宗惠 新竹科學園區菲律賓勞工遷移決策行為與其影響
趙珮儀 陳國川 八卦地區的土地利用變遷
黃瓊慧 陳國川 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以蓮霧、檳榔為例
葉宛錡 陳國川 阿蓮地區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
陳柳均 徐進鈺 高科技的想像:新竹科學園區與地方發展 經濟再結構與地方能動性的實踐:以大鵬灣觀光開發計畫為 袁榮茂 徐進鈺 例 社會網路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 黃美傳 徐進鈺 之比較研究
蔡文芳 徐進鈺 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臺北星巴克,Starbucks,為例
劉盈劭 張瑞津 陳有蘭溪北段小支流地形敏感性的比較研究
張喬盛 林雪美 花東海岸河口沙洲形態短期變動之研究
洪醒漢 潘朝陽 軍事重「地」左營地區政治軍事空間的形塑及詮釋
林素鈴 潘朝陽 基督教衛理公會在台灣的擴展及其空間性之詮釋
郭家伶 潘朝陽 空間的阻隔、溝通、流動與停頓-臺北市林蔭大道仁愛路
滕肇芸 張瑞津 立霧溪中游峽谷段河道形態與影響因數之探討 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 陳庭芸 楊宗惠 較
徐瑞萍 吳信政 二十世紀台灣中比例尺地形圖套疊之研究 91 ,第 31 屆, 林芳穗 周學政 台灣地區 7-Eleven 的電子商務空間研究
蕭郁慧 周學政 田中鎮雜貨店之變遷
鍾敏慈 周學政 鄉鎮地區超級市場之研究-以西螺鎮為個案
陳岫傑 吳進喜 台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1624-1911,
陳怡碩 吳進喜 日治時代玉五盆地的農林土地開發
李綺文 陳憲明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
12
吳孟蓉 歐陽鍾玲 台灣地區國小肥胖學童區域差異之探討
李鳳華 陳國川 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莊為例
林佳慧 陳國川 台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
張瑋蓁 陳國川 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
莊惠如 陳國川 台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
彭佳偉 林雪美 中港溪河口地形不同時距的變動特性
董秀婷 譚鴻仁 流動與鑲嵌?台灣資訊軟體產業的空間聚雄
由農產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 顏碧吟 陳憲明 蓮霧產業為例
朴惠京 陳憲明 中國棲霞蘉果栽培發展與產業化的發展
李佳樺 潘朝陽 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
92 張國楨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與數值地形模型於坡地敏感區的劃設之 黃麗津 徐勝一 研究,以花蓮南清水溪流域為例 ,第 32 屆,
莊富凱 林雪美 淡水河下游河海工程對河口段地形形態影響之研究
陳怡瑾 潘朝陽 中港溪流域民間宗教之空間特性
王晴薇 鄭勝華 非法定保育地之永續性研究-以桃園沿海鳥類棲地區為例
翁國盈 曾國明 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之型塑 吳進喜
陳詩慧 徐進鈺 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
林政民 陳憲明 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的變遷
陳佳筠 周學政 XML 在地理資料共用與交換之應用?以人口資料為例
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雄結與差異認同?以宜 吳美枝 譚鴻仁 蘭一個女同志社群為例
黃教維 鄭勝華 冬山河流域觀光遊憩資源地形構及其利用之時空特性
簡佩韻 楊宗惠 韓華與永和韓國街:一個經濟面向的國際遷移調適研究
外籍勞工消費行為及其消費空間型態-以桃園縣工業區外勞 傅湘承 歐陽鍾玲 為例 93 鄭佳真 潘朝陽 淡水線捷運的空間性詮釋 ,第 33 屆,
賴玉芳 廖學誠 溪流保育的在地發展-以南投縣亓城村為例
葉惠凱 潘朝陽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黃俊彰 林雪美 雙溪河口沙洲地形變動力之成因探討
葉爾建 陳國川 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
邱慧娟 陳國川 清末橫山地區的地緣社會 現代居家用品店的市場地理研究-以特力屋(B&Q)、生活工場 陳宜楓 周學政 (Working House)、宜家(IKEA)為例
13
高中學生對「限用塑膠袋政策」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研 洪肇呈 黃朝恩 究
藍松地 陳哲銘 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之設計
鐘龍治 廖學誠 羅東林區民眾參與社區林業之研究
葉韻翠 陳國川 臺中市的都市發表
陳淑娟 陳哲銘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應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之研究
林姵伶 張國楨 應用高解析影像對產生 DTM 之精度分析
周孟宏 張國楨 動態性避難道路路線規劃
陳可欣 周學政 重慶南路書店街之變遷研究
湯凱齡 林雪美 北海岸海灘遊憩空間之安全性評估 94 ,第 34 屆, 李秀美 潘朝陽 《寒夜三部曲》之地方性詮釋
洪佩鈺 沈淑敏 大比例尺地圖濱線的擷取,以台東海岸為例
楊靜如 陳國川 台南縣龍崎鄉居民的經濟活動與生活週期的變遷
王景平 廖學誠 公視「我們的島」環境議題的時空特性與媒體環境觀
陳怡如 周學政 量販店之市場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陳建彣 譚鴻仁 亓股工業區物流倉儲業與消費市場的關係
王凱弘 汪明輝 Tumpa Daingaz:一個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抵抗空間
楊雃心 陳國川 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
周稟珊 沈淑敏 從歷年航空照片判釋林口臺地的崩壞特色
全球化過程中城鄉關係的轉變與鄉村的回應,臺北市和中 劉明怡 陳國川 港溪中上游地區的個案研究
張聖翎 陳國川 新社河階群的聚落發展與社會空間的塑造
白美女 譚鴻仁 古坑咖啡傳奇,地方品牌化之分析
董毓雯 吳進喜 戰地政務解除前後金門中地系統的變遷
文化的抗爭、地方的形塑,以臺灣師大樂智大樓興建案為 陳杏姿 潘朝陽 例 95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之個案研 ,第 35 屆, 陳曉玲 陳國川 究
葉昕祐 韋煙灶 雲林縣口湖地區土壤鹽化現象之研究
程詩瑋 徐勝一 桃園地區臭氧污染與氣象條件相關性之探討
埋積河段的分佈、轉變特性,陳有蘭溪北段支流流域的個 彭義軒 沈淑敏 案研究
李欣憶 陳哲銘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
葉懿嫺 沈淑敏 花蓮溪縱谷段土石流扇判釋和流域特徵分析
14
廖學誠 葉春國 水裏溪上游雄水區地景型態與溪流水質關係之研究 詹進發
黃俊堯 陳國川 新竹南寮地區莊頭意識的發展
陳弘岦 吳鄭重 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
余欣芳 譚鴻仁 龍潭地區茶產業的行動者網路分析
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與意涵-以台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 林詩瑜 潘朝陽 為例
黃琡勻 韋煙灶 頭前溪流域水資源評估分析
林佩瑩 廖學誠 高雂愛河綠廊功能之探討
張淑媚 林聖欽 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之產銷結構研究
鍾彥貞 陳哲銘 應用鷹架理論輔助地理科網路合作學習-以地理實察為例
簡汝育 譚鴻仁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地方發展:魚池紅茶之再生
沈淑敏 蘇惠貞 急水溪中上游的構造地形:以地形面與地形指標探討 楊貴三
郭子民 陳哲銘 高中地理科批判思耂教學之研究
郭功臣 潘朝陽 新竹內山地區民間信仰的空間差異 96 ,第 36 屆, 郭芳婷 譚鴻仁 台灣門禁社區現象之初探
陳青華 陳國川 桃園印刷電路板(PCB)產業群聚研究
蔡雤汝 陳國川 從產銷關係探討宜蘭地區金棗產業的經營變遷
嘉義縣新港鄉洋桔梗與高雂縣大社、燕巢鄉印度棗的產銷特 陳奕先 陳國川 色
陳慶諺 周學政 后里地區與功學社的薩克斯風產業發展
胡竣詠 吳進喜 林口特定區地方發展因素探究
利天龍 吳進喜 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
沈淑敏 蘇惠貞 急水溪中上游的構造地形:以地形面與地形指標探討 楊貴三
郭芳婷 譚鴻仁 台灣門禁社區現象之初探
王伯仁 吳鄭重 現代臺灣奇蹟,: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
黃惠屏 王文誠 南庄新地景浮現:區域學習與知識黏貼
羅盈伶 陳國川 臺中縣市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
97 鄒雁慧 楊宗惠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第 37 屆,
郭菱琬 徐勝一 氣候災變與太平天國興起之再討論
汪明輝 沈怡螢 噶瑪蘭新部落生活空間資源之再利用、變遷與再發現 鄭勝華
林宏儒 潘朝陽 臺北都會空間文本的閱讀-一個新對照的詮釋
15
李健次 潘朝陽 地方性在現代性衝擊之下的轉變-以蘆洲市信仰為例
王柏媜 王文誠 鶯歌陶瓷產業的生產網絡:價值獲取、權力關係及鑲嵌
臺灣圖資影像在沙質濱線繪製的應用與限制,以白沙灣、八 陳映璇 沈淑敏 里海岸為例
蕭承典 周學政 臺灣電信系統的空間演變
鄒萍萍 譚鴻仁 社區營造與地方探討-以新竹市金山社區與內湖社區為例
劉怡君 陳國川 新加坡義順地區土地利用的變遷
黃瓊慧 張峻嘉 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
洪敬媛 林宗儀 臺南網子寮沙洲近期地形變動
黃翊翔 林雪美 臺灣北部福隆海域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的時空間變動研究
余昭青 韋煙灶 桃園地區水荒時期民眾生活用水替代水源水質之探討
洪玉津 張峻嘉 埔里茭白筍產銷性別空間之研究
莊雃涵 張峻嘉 霧峰洋菇到金針菇的地方調適
洪立三 許嘉恩 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
吳欽憲 潘桂成 騎樓的景觀與社會空間識覺,以台北市為例
楊傑文 歐陽鍾玲 九亓高中地理暫綱的課程決定與理念之研究
洪政耀 林雪美 新竹縣亓峰鄉、尖石鄉坡地災害特性與災害識覺關聯之研究
從慣習理論檢視觀光農園的發展:以台北市木柵觀光茶園為 胡可靜 林聖欽 例 98 林其民 林聖欽 戰後三重市都市發展下的非正式部門 ,第 38 屆,
莊景智 吳鄭重 體現賤斥:公廁情境與身心處境的主體過程
李佳芠 王文誠 新莊模具產業生產網絡之轉型
莊宗達 張國楨 衛星立體像對業生數值地形之適宜性分析
郭忠昇 張峻嘉 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
張雃雯 蘇淑娟 鳳山市亓甲地區的登革熱與地方的社會文化形塑
林子又 陳哲銘 高中野外實察行動監控與評量系統設計
馬來西亞柔佛州西部海岸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以峇株 高銘澤 陳國川 巴轄縣居鑾河
張伯鋒 陳國川 大甲鎮瀾宮新港繞境進香的路線變遷
郭佳真 陳國川 新竹妆金山里之社區發展
趙欣燕 楊宗惠 台灣蝴蝶蘭產業經營型態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99 吳佳兒 王文誠 臺北縣烏來風景區觀光發展之時空動態研究
16
,第 39 屆, 廖彥婷 陳國川 邊區開發與環境衝擊:德基水庫雄水區的環境變遷
黃燕儀 翁叔平 臺灣地區日較差的長期變化與大氣,陸表水文過程的關係
田應平 張國楨 山區森林影像之地形校正:MVECA 法的嘗試
陳千凌 王文誠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以府城藝術轉角為例
鄭涵娟 洪致文 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
黃映慈 林雪美 海灘务化之評估研究,以宜蘭蘇澳頂寮里海灘為例
郭桂伶 張峻嘉 生活節奏與睡眠空間的生產,以臺灣師範大學學一舍為例
翁毓穗 沈淑敏 從多期圖資探討 1904-2009 年間旗山溪氾濫原地形變遷
陳瑩貞 蘇淑娟 婚友媒合活動的再現:新竹科學園區男性工程師之研究
廖建森 周學政 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地名資料庫與 Web Service 建立之研究
羅引濂 周學政 捷運路線圖設計之研究
蔡金惠 周學政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
梁展毓 周學政 重劃住宅區之商業特性,以南港子重劃區為個案研究
陳秋璉 陳哲銘 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
高淑郁 林聖欽 東石鄉牡蠣慘業的經營與性別化空間的形塑
鄭宇芝 王文誠 中科效應?台中工業地域價值鏈動態分析
?.教學碩士論文
畢業級別 姓 名 指導教授 論 文 題 目
陳美雲 丘逸民 臺北市大稻埕地區都市景觀自明性之研究
鄭吉成 周學政 台中市百貨公司時空發展歷程之研究
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相關變項之分析,一個個案之 盧秀美 陳國川 研究
甘玲如 潘朝陽 新竹市傳統零售市場之空間與行為,以西市仔為例
徐翠華 徐勝一 台灣地區太陽輻射及太陽能發電潛力之研究 91
,第 1 屆, 李美穎 周學政 黃昏市場之空間活動-以大裏市為例
台中縣大裏溪鳥類景觀資源研究-以大衛橋至中投公路大橋 陳成鐘 鄭勝華 河段為例
張芳梅 潘朝陽 台東高中職生對地方特產之認知-一個台東鄉土的研究
陳國川 高中多元入學方式與地理科學習成就之關係,一個個案之研 王燕妮 翁國盈 究
白玉如 張國楨 台中市人口老化變遷都市化發展之研究
17
江今華 周學政 臺北市亓分埔成衣市場之研究
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與地理學習知能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 王怡人 鄭勝華 中學生為例
陳國川 李意文 臺北市中山區國民中學學區劃分之研究 翁國盈
國中地理科電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以透明投影片(T.P) 蘇芳如 周學政 及簡報式軟體(Microsoft Powerpoint )之設計與教學為例
蔡文娟 周學政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區與升學的探討
朴樹林聚落區永續發展之地理研究-以新豐鄉鳳坑村樹林子 姜瑞玉 鄭勝華 聚落為例
王淑芬 黃朝恩 國民中學戶外鄉土地理教學模式及其評量之行動研究 92 ,第 2 屆, 陳建宏 黃朝恩 水資源環境教育的行動研究?以陽明山龍鳳谷地區為例
桃園縣虎頭山地區高中地理實察課程教學資源的分析與應用 申士芳 鄭勝華 -以一年及通論地理課程為例
陳瑋鈴 鄭勝華 臺北市新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發展的時空特性
臺北縣立高級中學學生入學來源之地理研究-以永平、三民、 林顯榕 陳憲明 海山和三重中學四校為例
周賢榕 潘朝陽 臺北市地下街的空間區位及營運管理之研究
郊區新社區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滿意度分析-以臺北都會區的 黃淑枝 鄭勝華 新店安坑地區為例
林韋秀 廖學誠 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
施崇武 陳國川 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濟特色 93 陳敏雀 鄭勝華 淡蘭古道文山東線的開發、沒落與文化 ,第 3 屆,
黃雃萍 黃朝恩 國民中學永續發展教育與多元智慧理論結合之行動研究
林秀治 鄭勝華 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與影響因素分析
黃靜宜 丘逸民 新竹地區居民體感溫度的識覺與衣著調適行為之行為研究
唐菁萍 陳國川 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
劉湘櫻 陳國川 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
臺灣傳統戲曲學校地理課程的實施,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周玫誼 潘朝陽 的個案研究
陳貞如 周學政 高中生應用地圖能力在氣候區學習之研究
江權貴 潘朝陽 苗栗市民間信仰之空間性 94 林敬妤 廖學誠 民眾參與永續經營溪流生態保育之研究,以宜蘭河為例 ,第 4 屆,
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耕牛寄養牧場轉型景觀牧場的演化歷程 楊素珠 鄭勝華 性
甘慧茹 陳憲明 台灣海水池釣場經營型態與釣客特性之研究
范守筠 鄭勝華 台北縣雙溪地區基隆山藥產銷的時空特性
李宜萍 吳進喜 屏東縣移民聚落的發展-鹽埔鄉、大山寮與三十座的個案研究
張雃祝 汪明輝 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在台灣的生活空間研究
許鐘云 吳進喜 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
18
李惠文 鄭勝華 新店安坑二叭子地區景觀與遊憩資源利用之研究
廖財固 陳國川 高中地理實察教學的行動研究
黃克萍 蔡文彩 深坑鄉聚落發展之研究
陳琦君 鄭勝華 台北市北投區休閒農園的發展與經營模式研究
王玉玲 吳信政 高中地理科影片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係
吳正宇 陳哲銘 國中地理線上多媒體試題發展之研究
許先媜 陳國川 關山鎮地方發展的特色
白中發 蔡文彩 平溪鄉遊憩產業的發展
蔡依倩 潘朝陽 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之經營型態
葉曉雤 鄭勝華 花蓮都市綠地發展脈絡與利用的時空特性及永續性
林美慧 廖學誠 景美溪河川環境保育歷程及其永續發展策略規劃
95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飛機起降噪音污染對附近居民的衝擊與調 余燕慧 丘逸民 適 ,第 5 屆,
陳國川 王燕只 戰後荊桐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
陳國川 詹家佳 淡海新市鎮的發展
劉女豪 陳國川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聚落的社會經濟變遷
施玫芳 陳國川 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
黃淑潔 吳進喜 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
吳進喜 呂碧卿 台東平原釋迦產業的產銷社會空間
96 蔡文彩 白聰富 金瓜石地區觀光遊憩活動之研究 ,第 6 屆,
陳哲銘 周士堯 以兩岸跨校網路合作學習輔助高中地理科全球教育教學
萬怡 丘逸民 臺灣氣候分類與山地氣候之研究
主題統整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南湖高中倫理消費的統整教學 孔繁涓 陳哲銘 為例
李詩萍 丘逸民 大學入學耂試地理科試題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陳怡婷 張峻嘉 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空間分布與消費認同之研究
97 Google Earth 在國中區域地理教材的設計與應用-以中國地理 張程昭 周學政 為例 ,第 7 屆,
新竹市市郊居民生活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茄苳里與南 林燕瑜 陳國川 隘里為例
張翎茵 張峻嘉 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
馮瑞菁 陳國川 田尾鄉花卉園藝農業經營的空間特性
黃進福 潘朝陽 小琈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地方感形塑
林聖欽 鄉村產業對全球化的回應-以嘉義縣布袋鎮為例 王榮志
林聖欽 王慧筠 概念構圖在國中地理教學的實踐 98
韋煙灶 ,第 8 屆, 鄧雃雲 桃園臺地埤塘水文環境特性的探討
韋煙灶 葉佳蕙 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
19
20
范文二:硕士论文按照标题设置页眉
硕士论文页眉设置
日常工作中,普遍用Word写论文、编教材……这类Word文档一般较长,页数很多,还有许多章节。但又要求不同的页面加上不同的页眉页脚。然而,在默认的情况下,Word所有的页眉页脚相同的。怎样能按要求快速添加不同的页眉页脚呢?
删除页眉或页脚有横线
在“格式→边框和底纹”中可以去掉。
另,把其样式由“页眉”改为“正文”即可。
对整个Word文档进行分节
1.插入分节符
先将光标定位在想要分到另一节的第一个段落的第一行的开头,单击“插入一分隔符”,打开“分隔符”对话框。在“分节符类型”下选中“连续”后,单击“确定”即可。这时就在此行的位置插入了一个分节符,原光标所在位置及其后面的字符会自动下移一行(在默认的“页面视图”下,刚才插入的分节符是看不见的。切换到普通视图方式下,分节符就显示出来了)。
2.插入页眉页脚内容
在普通视图方式下,将光标放到第一节的任一位置上,再切换回页面视图方式,单击“视图一页眉页脚”,输入需要的页眉和页脚。此时所有章节还是都加上同样的页眉,先别着急,将光标放到第二节内,再单击“视图→页眉页脚”,进入页眉或页脚的编辑状态,此时在页眉页脚的工具栏中一定将“同前”这个按钮单击一下让其弹起来,使其在页眉或页脚上显示的“与上一节相同”去掉,然后输入内容。依此类推,把所有节的页眉和页脚都插入。
按奇偶页让页眉页脚显示不同的内容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接着单击“版式”选项卡,在“页眉和眉脚”选项区中将“奇偶页不同”复选框选中(此处有时还选“首页不同”),最后单击“确定”按钮结束设置。
2.单击“视图”菜单中的“页眉和页脚”命令,这时可以看到光标在奇数页页眉编辑区中闪
烁,输入奇数页页眉内容。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上的“晕示下一项”按钮,将光标移到偶数页页眉编辑区,输入偶数页页眉内容。依次把所有节中的奇偶页的页眉都输入内容。同理页脚也可以修改。
修改页眉页脚中的划线格式
单击“视图”菜单中“页眉和页脚”命令,将光标定位到页眉或页脚位置处,再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单击“边框”选项卡,在“边框”设置对话框中先把“应用范围”改为“段落”。再根据需要修改页眉或页脚中的划线格式,可在此对话框中对边框的线型、颜色、宽度等项目进行修改。比如将划线由单实线改为双实线时,先在“线型”下拉列表中选择“双实线”,再在“设置”单击“无”,然后在预览区域中单击下线按钮,即可将线型改成双实线。如果不想在页眉或页脚中使用划线,只需在“设置”中选择“无”边框格式即可。
文档的任意位置上插入页码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在页眉或页脚处插入贞码(单击“视图”菜单中的“页眉和页脚”命令,将光标定位,插入即可)。如果愿意,还可以在文档页面中的任意位置插入页码。如在页面左页边上插入页码。
单击“视图”菜单中的“页眉和页脚”命令,进入页眉编辑状态,再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的“横排”(或“竖排”)命令,然后在文档中任意位置上(如在左页边)拖动鼠标绘制一个文本框,然后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上的“插入页码”按钮,这时在文本框中就出现了该页所在的页码。此外还可以在文本框中添加其他说明文字,为文本框设置边框和底纹效果等。
利用交叉引用在页眉或页眉中插入标题
在页眉和页脚中插入章节号和标题是经常用的排版格式,根据章节号和标题可以迅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内容,Word 可以利用交叉引用在页眉和页脚中插入章节号和标题,这样可以节省用户的工作量,并能使文档的内容与页面或页脚的内容保持一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单击【视图】菜单中的【页眉和页脚】菜单项,切换到页面和页脚视图状态。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交叉引用】菜单项,打开【交叉引用】对话框,如图6-37 所示。
(3)在【引用类型】框所带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标题】。
(4)在【引用内容】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标题文字】。
(5)在【引用哪一个标题】下面,选择要引用的标题,如本节的标题(6.7 使用交叉引用)。
(6)单击【插入】按钮,即可将章节号和标题插入到页面和标题中。
如果以后对文档的章节号或标题作了修改,Word 在打印时会自动更新页面和页脚。而不必人工去修改页面或页脚的章节号。如果想要更新页眉或页脚,可以选择该页面或页脚,然后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即可,也可以按F9 键来更新域。
常见页眉页脚设置问题问答
问:WORD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
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问:请问word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
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了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
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问:WORD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 比如:单页 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 ?
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问:怎样使WORD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
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
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
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
●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
●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
●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这样,做两次首页不同以后,页码从第三页开始从1编号,完成。
问:WORD页眉自动出现一根直线,请问怎么处理?
答:格式从“页眉”改为“清除格式”,就在“格式”快捷工具栏最左边;选中页眉文字和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设置选无
问:页眉一般是---------,上面写上题目或者其它,想做的是把这根线变为双线,WORD中修改页眉的那根线怎么改成双线的?
答:按以下步骤操作去做:
●选中页眉的文字,包括最后面的箭头
●格式-边框和底纹
●选线性为双线的
●在预览里,点击左下小方块,预览的图形会出现双线
●确定
▲上面和下面自己可以设置,点击在预览周围的四个小方块,页眉线就可以在不同的位置
范文三:刑法硕士论文
刑法硕士论文
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分立是人类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刑法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刑法硕士论文范文一:诉讼欺诈刑法规制困境及出路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虚假诉讼罪”罪名~但仍难解对诉讼欺诈刑法规制乏力之难题。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适用罪名混乱是关键性问题。建议将“虚假诉讼罪”罪状中的“捏造的事实”和“提起诉讼”作扩大解释~修改其罪量要件;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指使他人作伪证”作扩大解释;或将“伪证罪”的适用范围从刑事诉讼扩大到其他诉讼程序。在司法上采取类别化的适用规则~以客体内容作为主要划分标准~有区别地运用竞合犯和牵连犯理论~才能在整体上防止出现诉讼欺诈罪名适用混乱之困境。
[关键词]诉讼欺诈;虚假诉讼;恶意诉讼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虚假诉讼、诉讼欺诈不断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刑法修正案(九)》专门新增了“虚假诉讼罪”新罪名~但实践中行为人因诉讼欺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为数不多。这与大量存在的诉讼欺诈现象不太相称~缘于何故?如何进行刑事司法应对~才能对诉讼欺诈进
行有效规制?新增的“虚假诉讼罪”立法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规制效用?都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诉讼欺诈刑法规制的现状及困境
“诉讼欺诈”并非立法用语~在我国现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关于“诉讼欺诈”的概念表述。理论界对“诉讼欺诈”的称谓和范围一直认识不一~常常将“诉讼欺诈”与“诉讼诈骗”“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等近似概念相混淆。本文所论述的“诉讼欺诈”包括所有在诉讼活动中弄虚作假~以使法院作出错误的裁决或执行的行为。即~为了骗取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在提起或进行诉讼过程中~恶意串通~作虚假陈述或意思表示~或向人民法院虚构事实、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包括专门以侵财为目的的“诉讼诈骗”~《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以捏造事实提起诉讼的“虚假诉讼”~也包括在诉讼中“作假证”等诉讼作假行为~但不包括具有真实诉讼内容的“恶意诉讼”“滥用诉权”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113条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有伪造证据、恶意串通、作伪证等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实践中~行为人因诉讼欺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并不多~且存在很多司法困境。
(一)因诉讼欺诈被追求刑事责任的比例
普遍较低从近年来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各地数据统计就可以看出~诉讼欺诈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
烈之势~但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却较为少见。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报道~2001年至2009年~广东省识别出存在虚假诉讼的案件有940件~并逐年增加~最终作为刑事案件处理的比例较少~以致有政协委员要求将虚假诉讼独立成罪入刑。[1]据浙江方面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法院已确认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存在“诉讼欺诈”的就有107件。[2]但这些案件中被移送公安机关作为犯罪处理的不多。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全省虚假诉讼犯罪案件只有86件104人。[3]江苏省全省2006年至2010年共识别发现虚假诉讼案件1839件~2011年至2013年共监督识别525件~但能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极少。[4]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对2008年审理的100件二审改判案件进行抽样~发现超过20%的案件存在诉讼欺诈。[5]但本文通过北京法院网的裁判文书数据库统计发现~2003年至2013年~北京市法院审理涉嫌诉讼欺诈的刑事案件只有18件。
(二)诉讼欺诈犯罪不易被立即识别、案发时间过长
广东省2009年发现的940件虚假诉讼案件~80%都是2005年后才识别。这可以看出~实践中很多诉讼欺诈不易被识别案发~或识别历时很长。北京市审理的18件涉及诉讼欺诈的刑事案件中有近2/3是在法院已经作出裁决后才案发的~只有1/3是在未作裁决前案发。案发历时一年以上的占72%~三年以上的有4件~最长的达五六年之久。在从案发
原因上看~11件是被害人或利害关系人报案案发~5件是因涉及其他刑事案件案发~2件是法院审理发现案发。很多被害人报案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且在克服较多困难下才报案成功。
(三)对诉讼欺诈犯罪行为适用的罪名不统一
实践中对诉讼欺诈处罚适用的罪名不尽相同。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2000至2013年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27件诉讼欺诈刑事案件~适用的罪名包括妨害作证罪、受贿罪、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罪、诈骗罪、滥用职权罪、贪污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6]北京市审结的18件诉讼欺诈刑事案件~以诈骗罪判决的有10件~以妨害作证罪判处的有3件~以帮助伪造证据罪判的有2件~以贪污罪判的1件~以职务侵占罪判的1件~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的有1件。对不同类型的诉讼欺诈适用不同的罪名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对于同种类型的诉讼欺诈~不同的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不同法院或法官有时会适用不同罪名。有的以诈骗罪论处~有的会以妨害作证罪~或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论处~或是因行为人的职务身份而以职务侵占或贪污罪论处~甚至以审判人员的共犯论处。[7]如~湖北省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诉讼欺诈案件~公安机关对与法官勾结制造假案的李某以伪证罪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定李某构成徇私枉法罪共犯[8]。虽然有可能是基于具体案情不同方面的原因~但实务部门之
间对此类案件在法律适用上存在认识分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诉讼欺诈的刑事规制机制乏力之原因
对诉讼欺诈进行刑法规制乏力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适用罪名的理论认知存在分歧是重要障碍(有法可依与无罪可用)
对于构成犯罪的诉讼欺诈行为~应以何种罪名判处?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审查证据真伪是法院应尽义务~刑法上没有将诉讼欺诈规定为犯罪~不宜将之作为犯罪处理[9]。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10月《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的答复》也基本持此观点。还有“三角诈骗”论观点认为~诉讼欺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三角诈骗”~应当以诈骗罪论处[10]。但也有学者提出~诈骗罪的被害人交付财物不是基于自己的错误认识~而是在迫于司法的强制力~这与传统的诈骗构成理论确实不太相符~其实质是借助法院的强制力迫使他人交付财物~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特征[11]。还有的认为~诉讼欺诈应按妨害作证罪处理。最高人民法院第194期法院公报中刊登的一则刑事案例主张把诉讼双方合谋串通的虚假诉讼中指使对方当事人作假证逃避债务的行为~扩大解释为“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从而以“妨害作证罪”对该行
为作出判处[12]。这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具体案例的合理扩大解释来弥补立法上的不足。上述观点、《答复》、案例虽都不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但这些认识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实务适用混乱~也反映出针对诉讼欺诈的立法不足。特别是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实施的《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更是加剧了上述认识分歧。该解释第二条第(四)项规定“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解释中规定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应当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罚。这就使得一些通过诉讼欺诈手段拖延、拒绝法院执行的行为~在罪名上会出现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适用混乱问题。为此~很多学者主张对诉讼欺诈犯罪应在刑法上单独设立一个罪名。《刑法修正案(九)》采纳了这种意见~在刑法中专门增添了第三百零七条之一条规定~增加了“虚假诉讼罪”。新增一个独立的罪名~对于统一立法标准~加强和提升打击诉讼欺诈力度而言~确实很有意义。但笔者认为~即使新增了“虚假诉讼罪”的独立罪名~也未必能完全消除上述分歧。原因如下:
1.从“虚假诉讼罪”罪状表述上看~仅针对“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
从文义上看~其规制范围就仅限于“提起诉讼”的行为。对于在诉讼、仲裁、公证、保全、执行程序中做假证~提供虚假证据、作虚假或和解等行为~则难以此罪名论处。此外~“捏造的事实”一般是指完全虚假的事实。而“诉讼欺诈”的作假程度可分为“完全虚假”和“部分虚假”两类情况。那么~对于客观上存在一定诉争关系~但在诉讼中虚构或隐瞒部分事实~或制造、提供部分虚假证据~以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决~即人们常说的“作假证”的行为。如伪造部分证据、篡改证据、隐匿证据等虚构部分事实~或虚增部分损失、债务~或向法院作出虚假调解表示~或对部分权属、权益作出虚假确认或处分等。是否都属于“捏造事实”~如何界定虚假诉讼和伪造部分证据的诉讼欺诈行为~还将是司法适用不可回避的问题。
2.对于既存在侵财目的又存在其他非法目的的诉讼欺诈行为~以及行为目的不明确等复杂情形~其所侵害的客体
属于复杂客体如何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并非“虚假诉讼”独立成罪可以解决的~也不是诈骗罪或其他任何一个个罪名可以独立解决的。实际上~主张单独设立罪名观点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为可以将犯罪行为侵害的财产法益和司法秩序法益全部包括进去。但是~司法实践惩处带有竞合性质的犯罪最终适用的罪名未必具有囊括全部法益的性质。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虚假诉讼罪”罪名也不可能将这些法益全部囊括。即~不能适用于全部的诉讼欺诈行为。对于其中的竞合性犯罪~仍然需要借助刑法上竞合犯理论和原则进行处罚。在实践中~很多“诉讼欺诈”并非只有单一目的~也不限于侵财目的。如:为了规避北京车辆摇号、房屋限购政策;或是为了获得获得北京户籍等特殊社会身份、资质;是毁坏竞争对手品牌声誉;或是为了影响其他关联案件、其他诉讼活动的进程或结果。
3.新增的“虚假诉讼罪”如何与现有的其他妨害司法类罪名的衔接与协调的问题
特别是存在共同犯罪或其他妨害司法的行为情况下~对于帮助伪造证据、指使他人作伪证~或是采用欺诈、串通等手段拒不履行法院裁定、判决等行为如何适用相关罪名。以及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通过恶意串通、虚假诉讼、伪造证据等作假手段~转移、隐匿财产~导致法院无法执行等~应以“虚假诉讼罪”还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处理~难免还会存在分歧。
(二)入罪标准不明确、民刑衔接不顺畅是机制性因素
刑事立法的标准不明~导致司法实践操作过于宽泛~入罪难。表现在:因缺乏明确的立案标准~民事审判部门即使在审判中发现有诉讼欺诈嫌疑~也不好判断是否应当移送公安机关;因缺乏明确的标准~公安机关立案处理缺少硬性
规定~公安机关也会担心越权干涉法院审判而不敢贸然立案;因缺乏明确立案标准~利害关系人不好判断是否应向公安机关报案~面对司法机关不作为时~也不能找出明确法律规定予以维权抗辩。
(三)信息沟通有障碍、诉审发现不及时是源头性因素
从司法实践中看~诉讼欺诈案件不易被及时识别发现~案发历时长~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被害人等利害关系人信息掌握不足。一是利害关系人没有参与诉讼~或是没有掌握有效证据~不能及时发现;
二是利害关系人虽参加诉讼~但因对信息不对称~不能及时察觉其中的欺诈行为;或因掌握的证据不足或法律知识欠缺~不能及时报案。
三是法院对诉讼各方及关联主体、关联信息掌握不足。如~对诉讼各方的真实身份信息掌握不全面~对诉讼参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不易查实~特别是对于合谋串通的欺诈~很难对双方真实意思进行核查~对关联案件、纠纷信息掌握不足等。很多行为人在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存在关联案件~因全国法院内部信息不畅通~相互不了解~不易发觉其中的欺诈行径。四是利害关系主体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顺畅。表现在~部分利害关系人因基于畏惧、不信任等心理~不愿意将实情全部告知法院~或因自身知识水平等原因~不能准确或及时地向法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愿
意~部分司法人员缺乏与当事人沟通的必要耐心或警觉性~相互推诿等。
三、健全和完善诉讼欺诈刑事应对机制之建议
通过上述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健全和完善诉讼欺诈的刑法规制机制。
(一)立法上统一明确的“入罪”标准对于诉讼欺诈的“罪与非罪”的界限必须明确。具体而言~包括:
1.应明确诉讼欺诈的范围~将之与滥用诉权、恶意诉讼或诉讼技巧、诉讼策略等相近行为严格区分开~防止打击面过大。
2.应对诉讼欺诈犯罪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诉讼欺诈~设定不同的入罪标准。建议作“侵财类诉讼欺诈”与“非侵财类诉讼欺诈”两大类型区分。
3.对不同类型的诉讼欺诈的程度要件进一步细化。如~对侵财类诉讼欺诈的入罪“数额标准”~建议参照诈骗类犯罪标准。对于非侵财类诉讼欺诈的入罪“情节标准”~建议以司法程序进度、是否采取司法措施及裁决、欺诈次数、手段恶劣程度、欺诈次数、涉案人数、涉案面、社会危害后果等方面作为评判标准。《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虚假诉讼罪的罪状对非侵财类诉讼欺诈~仅以“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作为入罪的罪量要件~仍不够全面。因为有些非侵财类诉讼欺诈不仅妨害了司法秩序和当事
人权益~而且还可能谋取其他非法目的~侵害其他社会权益或公共利益~或是破坏行政法令的实施、执行~甚至有时侵害性更大。如果仅以“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作为入罪要件~则难以对这些诉讼欺诈进行刑法规制。建议使用“情节严重”~或增加“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作为入罪要件~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具体标准予以明确。
4.解决牵连行为的“入罪”问题~即对诉讼欺诈中的伪造公章、公文、文件~伪造金融票证等牵连行为~即使这种欺诈不成立诈骗类犯罪或妨害司法类犯罪~也可对这些牵连行为进行刑法评价。如~可以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伪造金融凭证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等罪名论处。
(二)司法上对诉讼欺诈分类别适用相关“罪名”
《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后~如何准确适用好“虚假诉讼罪”~解决处理好与之相近、相似或相关罪名的关系~同样成为司法实务界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对诉讼欺诈行为增设独立的新罪名。实际上~只要对刑法上现有的个别罪名的适用范围稍作修改和调整~依据现有刑法理论和解释方法~同样可以有效应对和处罚。
1.应根据不同的欺诈类别、行为方式及对象客体~选择适用不同罪名~不搞“一刀切”
建议侵财类诉讼欺诈~根据其侵犯的财产权属、性质
及特征~选择相对应的罪名。如侵犯诉讼对方或第三方财产的~可定诈骗罪;如果有利用职务便利诉讼欺诈~侵占本单位财物或公共财物的~则以职务侵占或贪污罪论处等。同时给司法秩序造成破坏了~可作为一种从重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评价。对于非侵财类的诉讼欺诈~主要考虑妨害司法类罪名~以其对司法秩序的破坏程度作为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对其他社会秩序或利益的侵害作为补充情节予以考量。
2.罪名的解释适用应全面~能囊括所有的诉讼欺诈行为
特别是对于“非侵财类”的诉讼欺诈~在罪名适用选择规定上~必须考虑不同的行为人身份、手段、方式及诉讼完成程度等。例如~当事人虽未伪造证据~但相互串通~合谋虚假调解、撤诉的;或只是伪造部分证据~没有捏造完全虚假的事实。如果仅从“伪证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虚假诉讼罪”的罪名字面解释上~不能完全契合的。那么~建议尝试进行合乎法意的扩大解释。如~可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指使他人作伪证”~扩大解释包括指使对方当事人作伪证~与对方当事人合谋作伪证~指使他人提交虚假证据~让他人制作伪证后提交给法庭等情形~则对于在诉讼中伪造部分证据~谋取其他非财产性利益的诉讼欺诈~或未骗到钱款的诉讼欺诈就可以这一罪名进行规制了。又如~可将“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的事
实”扩大解释包括捏造完全不存在的事实~也包括通过欺诈手段虚构部分事实的情形;将“提起诉讼”扩大解释包括在诉讼中提起诉请的情形~那么~“虚假诉讼罪”就不仅限于以捏造事实提起诉讼一方或一种情形~也可以包括在诉讼过程中通过捏造事实或伪造证据提出诉请的任何一方或情形。当然~如果确实无法扩大解释的~可以由立法机关对个别条文进行必要修正。如此~“伪证罪”就可以适用于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捏造事实的诉讼欺诈行为。笔者比较赞同有的学者提出的一种大胆想法~即可以将“伪证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等几种相近且容易混淆的妨害司法秩序罪名进行统一修正、组合~甚至可以合并为一个统一罪名~适用于所有妨害司法诉讼程序的犯罪行为[13]。
3.处理好相关的“竞合”“牵连”问题
特别是同时侵犯财产性利益和司法秩序或其他社会秩序、利益的复杂的诉讼欺诈行为。可以运用刑法竞合犯或牵连犯的理论~从多种客体和行为性质对比角度予以评价。如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与外人合谋~通过诉讼欺诈获取本单位财物的~可以考虑职务侵占与妨害司法行为的竞合~规定择一重罪处罚。对于通过诉讼欺诈影响其他案件执行~或其他诉讼~或实现其他违法犯罪目的的~可以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选择适用罪名。但这种适用规则必须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明确。只有将这些特殊情况的适用规则在司法解
释中予以明确~才能保证司法认知和法律适用协调统一。在侵财类诉讼欺诈中~有可能出现侵财未遂与妨害司法秩序既遂的竞合情况~可以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择一重罪从重处罚~即~在适用侵财类犯罪罪名认定犯罪未遂时的法定刑~与认定妨害司法秩序罪名犯罪既遂时的法定刑~两者进行比较~选择重者适用。例如~采用欺诈、串通等手段指使他人作假证从而拒不履行赔偿10万元的法院判决~后被法院及时发现而强制执行的情况~同时符合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犯~因为诈骗罪未遂以数额巨大为追诉起点~本案情形适用的法定刑应在三年以下~且主要侵害的还是司法执行秩序~故应以处刑较重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论处。
(三)在司法工作机制上~健全司法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民刑立案衔接的常态机制
1.健全司法信息公开
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及新闻媒体、网络微博力量~为社会公众搜索、查询、了解相关案件进度信息提供便利。特别是对于权利人缺席诉讼、涉众型、涉案面广等诉讼纠纷~应尽拓展信息告知渠道和途径~将有关案件信息及时通知到相关利害关系人。尽量防止利害关系人因信息掌握不全而不能及时维权报案。
2.健全司法行政机关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应健全全国法院内部案件信息共享系统~保证各地法院随时能搜索、查询到全国关联案件;其次~应健全法院与公安、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证相关案件信息互查畅通。再次~应健全司法行政案件诚信登记系统~将执法、仲裁、审判、执行公证中不诚信人员、行为进行登记备案~并进行相关诚信等级分类~提高司法机关对不诚信记录的人员的警惕性。
3.构建和完善民刑衔接常态机制
首先~应加强法院民事审判部门与公安立案部门之间衔接沟通~建立互信互访的常态交流机制;其次~应加强法院内部刑民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进行业务交流机会~增强民事审判人员的刑事警惕性和敏锐性;再次~构建民事审判与刑事立案的案件移送、交接常态机制~健全专门渠道~提高司法人员责任心及证据审查的积极性~有效完善和增强诉讼欺诈刑事应对机制的发现和启动机制。
四、结论
诉讼欺诈现象频发与实践中因诉讼欺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不相称~最主要根源在于民刑衔接不顺畅与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两大方面。关键是要对诉讼欺诈进行分类~对刑法上现有的个别罪名的适用范围稍作修改和调整~针对不同类型的诉讼欺诈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并通过立法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加强刑民衔接工作机制~提高发现几率~畅
通移送追诉渠道才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许梅.案件高发让人吃惊建议增设“虚假诉讼罪”[N].人民法院报~2014-03-05(5).
[2]陈玲爱.论“虚假诉讼入刑”的区别对待原则———兼评“浙高法?2010?207号”指导意见[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1.
[3]梅传强~张永强~刘洋君.诉讼欺诈入罪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2.
[4]孙加瑞.检察机关对于虚假诉讼的监督方法[J].人民检察~2014~(14):37.
[5]赵赤~李燕山.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J].江汉论坛~2010~(2):115.
[6]姜宏达.论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D].长春:吉林大学~2015.
[7]肖融.论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以法院的角色为视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3.
[8]张平.增设“利用诉讼诈骗罪”之建言[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4):78.
[9]李林.“诉讼诈骗”定性研究———以我国民事诉讼法为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2.
[10]张明楷.论三角诈骗[J].法学研究~2004~(2):93.
[11]王作富.恶意诉讼侵财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特征[N].检察日报~2003-02-10(6).
[12]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检察院诉万才华妨害作证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12):11.
[13]范敦强.诉讼欺诈的法律定性与司法处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6-89.
刑法硕士论文范文二:刑法谦抑性与侵犯著作权论文 一、刑法谦抑性与侵犯著作权犯罪构成
从整体上看~我国著作权犯罪构成与世界著作权犯罪构成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以刑法谦抑性观之~仍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商业规模”是否需要进行全新界定
从根本上说~著作权犯罪侵权行为不仅要求达到商业规模~而且造成危害的结果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极有可能以刑法谦抑性为由不认定为犯罪。例如~侵权人以较低的价格将大量盗版作品销售到市场~造成了著作权人很大的利益损害~然而侵权人并不一定达到了“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有其他严重情节”等构罪情节~这就可能使其逍遥法外。TRIPS第41条规定的“商业规模”是指侵权商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商业规模即可认定为犯罪行为。然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商业规模”排除在认定犯罪
的构成要件之外~只是将其作为量刑轻重的依据之一。如《美国法典》第18编第2318条规定:“(a)在本条(c)款所述的任何情况下~任何人有意地拿贴在或企图贴在录音制品或影片或其他音像作品上的伪造标记进行交易应罚款最多可达25万美元或监禁不超过5年~或既罚款又监禁。”《联邦德国著作权及有关保护权的法律》第106条规定:“对于在法定许可情况外不经权利人允许即复制、传播或公开再现著作或著作的改编物或改动物者~处1年以内监禁或课以罚款。”日本著作权法第119条规定:“侵犯作者人格权、著作权、出版权或作品关系权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三十万以下罚金。”类似的第120条和121条也对侵犯著作权行为处以罚金刑或有期徒刑。韩国著作权法第136条规定:“为了营利以复制等方式习惯性地侵犯知识产权等权利的人~单处或并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五千万元以下的罚金。”韩国根据形势的发展于1986年颁布了《计算机程序保护法》~对计算机程序著作权的侵权犯罪进行了具体规定~第29条对程序著作权的侵犯行为单处或并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五千万元以下的罚金。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也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作出了相应规定~例如~第91条规定:“擅自以重制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财产权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新台币七十五万元以下罚金。”笔者建议~依据刑法的谦抑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TRIPS协
议“商业规模”入罪标准~但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只要实施了侵权行为就入罪的立法例。
(二)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是否取消
根据刑法第217条的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给著作权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往往不受刑法规制。例如~对他人拥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电影电视作品、音乐作品上传供他人免费下载等行为~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就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罪。但是著作权人因这一行为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法无据~无法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1971年美国《录音制品法》首次为版权提供刑事保护~其前提是侵权行为人主观上应具备故意且营利性的动机。但1994年DavidLaMacchia案是一个转折点~LaMacchia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公告牌~取名Cynosure~他鼓励用户将自己拥有的计算机实用程序上传至公告牌~供他人免费下载。当时的美国版权法无法对LaMacchia作出有罪判决~其被无罪释放。此后~美国通过了《禁止电子盗窃法》~弥补了以前法律规定的漏洞~不再以营利性动机作为构罪的主观要件。美国法典第506条和第2319条规定~只要被告人有故意侵犯他人合法版权的行为~不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都构成侵犯版权罪~营利与否只是量刑时候考虑的因素。2001年美国联邦量刑指南手册第2B5.3条规定营利与否的两级量刑标准~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最高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对于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最高处3年有期徒刑和25万美元的罚金。我们认为~在认定著作权犯罪构成时~应当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实现对著作权的全方位保护。
(三)判断危害性基准是否需要改变
我国著作权刑事立法对复制行为和复制、制作并销售行为~与只销售侵权复制品、不复制、制作行为作了有区别性的规定~确定的罪名分别为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刑事处罚。侵犯著作权罪的量刑幅度为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量刑幅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从立法上来看~我国侵犯著作权罪危害性的基准是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程度。复制、制作行为是侵害版权犯罪的危害源头~我国刑事立法更注重从源头上控制犯罪~对其予以更严厉的打击。同时~我国在处罚侵犯著作权犯罪时考虑违法所得~将其视为量刑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著作权刑事立法偏重于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1条的规定~版权犯罪在衡量其危害性时将其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轻罪~即故意并为个人经济利益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应罚款最多可达25000美元或监禁不超过一年~或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既罚款又监禁。”二是中罪~即故意并为个人经济利益。“在任何180天期间复制或发行至少100份但少于1000份侵犯一件或多件
录音制品或复印件。”“在任何180天期间复制或发行多于7部但少于65部侵犯一部或多部影片或其他音像作品版权的拷贝。”应罚款最多的可达25万美元或监禁不超过2年~或既罚款又监禁。三是重罪~即故意并为个人经济利益“在任何180天期间复制或发行至少1000份侵犯一件或多件录音制品或复印件”“在任何180天期间复制或发行至少65部侵犯一部或多部影片或其他音像作品版权的拷贝。”应罚款最多的可达25万美元或监禁不超过5年~或既罚款又监禁。美国判断版权犯罪的危害性标准是复制、销售作品数量~通常以侵权者对版权所有者利益侵害的角度考量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笔者认为~美国判断危害性的基准更合理。侵权人为了获利往往低价出售侵权复制品~这就造成了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少于版权人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从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对版权犯罪予以打击理所当然。日本《著作权法》第119条、120条和121条对危害版权人利益的行为根据轻重程度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刑事处罚?。这些都充分表明~国外版权犯罪立法侧重于对版权人利益的保护~将版权人利益作为衡量犯罪危害性的基准更符合立法原意~更有利于著作权人利益保护~我国在判断危害性基准上有所改变。
二、侵犯著作权罪谦抑性的原因
从中外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立法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著作权刑事犯罪定罪量刑率偏低~即趋向于非罪化。司法实践中~这一现象变得更为明显~立法者、司法者通常以刑法谦抑性为由对侵犯著作权罪作非罪化处理。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刑事立法不够严密
在著作权刑事立法方面~我国依据TRIPS协议第61条规定的标准~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并根据犯罪情况进行定罪量刑。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上~实体方面达到了其所规定的最低实体义务标准~程序方面应当符合其规定的执法程序要求。部分学者和立法界人士普遍认为~通过“两高”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二)等司法解释降低入罪门槛。从表面上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门槛从侵权人非法经营数额由10万元降低为5万元~违法所得数额由5万元降低为3万元~确实对侵权犯罪的发生起到了遏制作用。然而~他们都没有站在著作权人权益的角度考量~这里的“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等并非是著作权人收益的全部~侵权人的损失远远大于这个数额。我国刑法第217条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必须具备“以营利为目的”、“违法数额较大”、“严重情节”等等主客观要求。就“以营利为目的”而言~在侵权人没有营利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无论受到多大损失~也无法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这
势必造成侵权行为的泛滥~挫伤著作权人创作积极性~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背道而驰。而美国、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不具备主客观要求~只要有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就构成犯罪~受到刑法的惩处。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犯罪~尤其是侵犯著作权犯罪居高不下~但真正追究刑事责任的为数不多。据最高检统计~2008年至201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1723件~提起公诉17062件。就提起公诉案件而言~全国每年不足3500件。可见~立法之“严”与司法之“宽”极其不对称~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严重的倾向“宽”。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来说~它真正的意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等思想。然而~知识产权犯罪不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它危害性大、隐蔽性强~案件难以侦破~如果对其以“宽”的刑事政策~势必会使其犯罪更加猖狂地危害社会。因此~剥夺侵权者的重新犯罪能力是遏制知识产权犯罪抬头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加强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例如~对侵权人构成犯罪~应当判处徒刑、拘役等~要坚决定罪处罚~使其丧失犯罪的能力。
(三)行政执法干预过多
我国对著作权保护采取“两条途径~协调运行”的机
制~即行政执法与司法两条途径协调运行。行政执法被认为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一大特色~尽管著作权行政执法是保护著作权有明显的效果~但是著作权行政执法应该慎用~不应盲目扩大~因为它不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TRIPS协议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著作权纠纷不宜以行政执法方式来解决。我国1990年《著作权法》和1994年《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行政处罚的实施办法》对著作权行政执法没有任何限制~2001年《著作权法》和2003年《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对著作权行政执法进行了必要限制~即不仅要求是侵权行为~而且必须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尽管这些规定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在我国行政权极易膨胀的背景下~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遇到著作权领域内的刑事犯罪通常以“损害公共利益”为借口~由当地行政机关超越管辖范围进行著作权行政执法。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著作权行政执法的弊端~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提出要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以上三个方面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刑法谦抑性的负面效应将会在侵犯著作权罪中或多或少存在~我国著作权刑事保护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我国实现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三、完善立法解决谦抑性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注重各层面法律的有效衔接
我国刑法第217条规定了犯罪行为的4种具体表现~而著作权法第47条列举了8种侵权行为~但是对于哪些行为可以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没有具体指明~只是笼统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查处侵犯著作权罪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在理论上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且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八种行为之一~但是苦于刑法没有列举的情形~司法者无意识当中援引刑法谦抑性~而使其侵权者逍遥法外。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建议加强著作权法与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相关规定、“两高”司法解释等等的有效衔接~为严惩侵犯著作权罪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在著作权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做法~适度增加刑法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规制。一方面~要保持与TRIPS协议关于知识产权刑事犯罪规定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注重与其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刑事立法的衔接。笔者建议~在未来的刑事立法中~认定侵犯著作权罪不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只要侵权行为对著作权人造成了损失~即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
(二)扩大侵权适用刑种和量刑幅度
我国刑法规定侵犯著作权罪适用的刑种主要有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这与我国降低侵犯著作权犯罪入罪门槛不大相称。既然降低入罪门槛~势必会有更多的侵权行为被定罪量刑~立法者应当根据侵权行为的轻重程度不同~扩大
刑种。同时~适当地调整量刑幅度。第一~增加资格刑。目前有些国家将资格刑列入知识产权犯罪处罚的刑种。资格刑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禁止其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禁止其担任某种特定职务、剥夺其特定权利等等。例如~法国《刑法》第423—1条规定:刑罚对犯罪分子可以在不超过10年的一定期间内~另行剥夺其参加法庭及工商业联合会、农会和劳资委员会的选举权。我国目前资格刑只有剥夺政治权利~这一般适用于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太适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侵犯著作权犯罪分子依法剥夺其从事原来行业的权利~如对盗版、复制侵权人禁止其从事出版业、印刷业等相关的工作。第二~加大罚金刑适用力度。对于侵犯著作权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处以实刑并处罚金刑或单处罚金刑。但是~对罚金刑具体比例没有做出合理规定。国外一些国家对罚金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美国版权法规定对侵犯著作权的犯罪分子最高可处25万美元的罚金~日本著作权法定最高可处30万元的罚金。我们应当加大罚金刑的适用力度~并制定一个合理而明确的标准。
刑法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1.刑法论文
2.刑法论文
3.有关于电大法律毕业论文
4.《法学研究》论文格式
5.法学论文
6.法学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范文四:硕士论文查重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硕士论文查重
近来要写个论文,需要下载一些参考文献,但是在中国知网,万 方,维普等文献检索网站上只能查看论文摘要,无法下载全文,怎么 办呢,于是就开始了百度论文免费全文下载方法的艰苦历程,终于有 所收获,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部分都已经失效了,无法 使用。不过,最终还是让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 可以很方便的下载论文全文,解决了硕士论文查重的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方法,亲测可用。
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下载一个软件,软件地址:
http://rj.baidu.com/soft/detail/39244.html
或者:http://www.wenxianjiansuo.com/
此软件为绿色软件,下载后不用安装,直接解压缩打开 文献检索浏 览器。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下图是软件界面:
里面有大量的中英文数据库可供大家使用,下面以知网为例给 大家做个演示,其它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此类似,首先打开知网数据 库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选择一个入口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输入搜索词,搜索
点击标题下载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是不是很简单啊, 硕士论文查重的问题是不是就这样很简单的解决了 啊?
这个文献检索浏览器不仅有中国知网免费入口,还有万方,维普,龙 源,读秀等数据库的免费入口。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浏览器可以免费使用吗,答案是不能免费使用。
不过注册费用很低,不过就是一瓶饮料钱,不过我认为和大家东奔西 走花费很大的精力自己去寻找这些免费入口比起来,简直是太划算 了。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好了, 下面大家可以测试检索一下下面这篇示例文章, 看看是否好用。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理论与经验证据--《东北财 经大学》2007 年博士论文
最近的二十年间,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以 18%的年复合增长率 迅猛发展。然而,与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发展相比,有关资产证券化的 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作用效果 及其风险控制方面, 仅有的一些解释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模型之间存在 矛盾,相关的经验分析也并不充分。而且,很多理论模型和经验分析 结果相互对立,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有鉴于此,本文认为从理论和 经验两个方面研究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对于银行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的中国资 本市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
kme.net/
本文首先基于 53 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及相关 财务数据(2001 年 1 季度至 2006 年 4 季度),采用计量分析技术对银 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经验分析。 然后,同时采用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专注于深入探讨两个 国际前沿专题——银行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 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概括本文研究得出的理论模型结果和经验分析结果,本文的结论 是: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在于增加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 银行带来的效果是流动性提高和效率改善; 资产证券化的收益来源于 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所进行的资本结构优化。
全文共分六章。第 1 章是资产证券化概述,本章是其它章节的基 础和铺垫。 考虑到许多学术论文中所讨论的资产证券化在概念上存在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一定的差异,本章首先从界定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开始。然后,介绍资 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和交易过程,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种类,以及资产 证券化的产生历史和发展现状。
在第 2 章中,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已有的解 释理论和经验结果进行全面梳理, 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归纳 整理成七种:增加流动性动因、监管资本套利动因、降低融资成本动 因、银行风险管理动因、改善管理效率动因、解决信息不对称动因和 优化资本结构动因。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能够处理面板数据的计量经 济方法对资产规模大于 10 亿美元的 53 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 券化数据及相关财务数据(2001 年 1 季度至 2006 年 4 季度)进行了分 析。经验结果显示,银行控股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主要是 出于增加流动性的目的。
第 3 章检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本章中,通过总结已有 的关于银行资产证券化作用效果的经验结果,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不足, 我们采用了能够处理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方法对资产规模大于 10 亿美元的 53 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及相关财务数 据(2001 年 1 季度至 2006 年 4 季度)进行了分析。经验结果显示,银 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增加流动性和改善管 理效率两个方面。
第 4 章考察银行将资产证券化用作流动性管理工具或资本管理工 具的选择问题。首先,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模型,用以描述银行出于这 种管理目的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选择问题。模型结果显示,尽管资产 证券化可以作为资本管理的一种工具, 但是由于与附属债务融资相比 同等
数量的证券化只能降低部分资本需求因而其作用效果相对有限。 然后, 利用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对模型所得结论进行 经验分析,以检验理论模型的解释能力。经验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证 券化数量的变化与流动性冲击紧密相随, 说明证券化是一种流动性管 理工具。没有证据支持证券化作为资本管理工具。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第 5 章专注于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本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探讨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在理论模型方面, 本文重点考察了基最优资本结构权衡模型解释资产证券化收益来源 的纯财务综效理论, 分析了公司财务杠杆的变化通过税遁收益和破产 成本的变化来改变公司价值, 得出了资产证券化收益主要来源于财务 杠杆效应。在经验分析方面,直接用资本成本度量方法具体估计了资 产证券化收益大小, 分析了资产证券化收益来源以及影响证券化收益 的公司财务特征。我们的经验结果显示,证券化资产规模、流动性和 财务杠杆是影响资产证券化收益的主要因素。 作为表外杠杆替代表内 杠杆的一种方式,资产证券化是公司获取纯财务综效的一种手段。
第 6 章是全文的总结。首先,根据前面四章中研究得出的结论, 对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经验证据做出概括性总结;然后,分析这些 经验结果对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启示与借鉴;最后,对中国资产证 券化的发展战略作了简单探讨。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www.kkme.net/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在全面系统地梳理银行资产 证券化的直接动因及作用效果的基础上, 采用更合理的能处理面板数 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及效 果进行了经验分析。第二,构建了一个简单模型,用以描述银行出于 流动性管理和资本管理目的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选择问题, 并用美国 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了检验。第三,利用 基于最优资本结构权衡模型的纯财务综效理论, 对资产证券化的收益 来源进行了解释,并采用加权资本成本分析方法,对纯财务综效理论 的解释能力进行了检验。
你的硕士论文查重的问题解决了吗?
范文五:硕士论文目录
1987年博、碩士論文目錄
備 學 號 姓 名 論 文 題 目 指導教授 註
王天戈 國聖電廠暫態未急停及小破口事故MAA程陳新儒 743101 式之分析 錢景常
沸水式反應器爐心動態鑑別 鄭素琴 林強 743102
張文彬 以煙陣模式修正煙流模式對核能電廠意外事王天戈 743103
件影響 白寶實
王郁文 垂直管中雙相流譜鑑別與模擬 白寶實 743104
歐陽敏盛
林志保 沸水式反應器負載追隨最佳控制 林強 缺 743105
743106 黃武穎 熱機械處理與輻射傷害鋯四合金析出物的影蔡春鴻
響 開執
中 743107 李明宗 缺 743108 陳俊良 核輻射對電介質光學薄膜之影響 蘇青
森
徐商
洋 743109 林上仁 核能三廠新燃料儲存臨界安全分析 鄧希平 743110 林家德 國聖電廠暫態未注水及大破口事故分析 錢景常
王天戈 743111 張似瑮 高密度用過料儲存池之臨界安全分析 王天戈
鄧希平 743112 林正忠 以CRAC2程式估算金山國聖廠嚴重意外事故王天戈
對北部居民健康之影響 白寶實
熱處理對英高鎳600在硫酸鈉環境應力腐蝕743113 黃聰安 徐商洋 斷裂之影響
蔡春鴻
開執中
核能一、二廠意外事故影響及緊急應變計畫評743114 黃朝丁 王天戈 估
白寶實 利用質子回跳比率計算器測量快中子能譜 743115 顧淳元 江祥輝 快中子-伽馬射線混合場中伽馬加熱之量度與743116 斐晉哲 王天戈 計算
英高鎳600敏化模式與測試之研究 743117 王立華 蔡春鴻
喻冀平 離子束撞濺技術之研究 743118 葉錫銘 蘇青森
徐商洋 應用同位素X光射源製作輕便型合金鑑別儀 743119 廖仁傑 徐商洋
江祥輝 台灣研究用反應器熱功率訊號確認系統 743120 陳堅銘 林強 鋯四合金與碘之反應機構研究 743121 楊幼祥 蔡春鴻 缺 英高鎳600在硫酸鹽水溶液的高溫應力腐蝕743122 林邦敏 徐商洋 問題之研究
蔡春鴻 沸水式核能電廠績效評估與預防保養之研究 743123 趙衛武 曾德霖
周從光 熱中子誘發鈾-235分裂Pd元素分裂率及743124 林願興 於有文 Br-84同質異構素之測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博士、硕士论文标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