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王晓艳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范文二: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明尚教育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明尚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 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以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范文三:河北教招备考: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河北教招备考: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 、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 、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 、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 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 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 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①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 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 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 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以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范文四: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作者:庞莹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期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正如**同志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探讨教学规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揭示其基本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 知识与智力 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 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18-02
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也就是说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属性,才能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这种联系具有规律性的意义,是规律性的联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便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要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科学的加工,有教师的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的大脑发展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用时短,效果好;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学习人类最精华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避免走前人在探索科学文化知识时走的弯路,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最短的时间学习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原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探索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几十分钟里彻底掌握,节省了时间,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c.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科学文化的新高度。
此外,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经实践证明“从做中学”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因为直接经验生动具体,学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从而灵活的掌握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和人类的认识过程相一致的,也是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间接经验也是以直接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直接经验也就没有间接经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二者不可偏废,结合应用更是重要,在这二者间不停地相互校核其真伪和利弊,结果导向正确之路。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知识是指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因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所以学生学习人类的认识成果是非常有用的,而它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它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的,学生只有学习了正确的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正确的知识时才能使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能,而没有知识的掌握智能是不会得到发展的,以文化知识为载体才能发展人的智能。
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根本就谈不上进一步的思考。在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智能,任何智能的产生与提高都离不开相应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智能不可能得到提高。智能活动的最大障碍便是缺乏知识。由此可见,智能的发展必须以掌握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是不可能进行的,单纯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只有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智能,提高智能,使学生有创新,有智慧,有才华。
(一)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一定的智能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只有具备一定的智能才能加快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强,学习灵活。而智能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差,学习知识困难,效果不好,反应迟钝。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单靠知识的掌握是不行的,一定要发展智能。从另一方面来讲,智能的发展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1.教师应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便是智能的发展,只有智能发展了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教师是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掌握着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智力水平。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虽然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不相等,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乐趣,从而促进智能更好的发展。
3.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能发展的片面倾向。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掌握,成天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也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的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知识的,体育锻炼根本就没有跟上,身体素质低下。应了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它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制定的,这一原则要求解决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播真正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真理知识和实际有用的技能技巧,使教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体现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使教学具有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为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科学知识本身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体制、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具有教育因素;教师自身的修养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包括立场、动机、兴趣、观点、情感、个性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会把他作为模仿的对象;教学具有教育性,但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一定可以提高思想,关键要看学生本身的思想品德,学生本身思想品德会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的思想品德越好,他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学习态度越端正,从而与社会需求有效的联系起来,成为合格的人才。学生应建立以祖国需要为中心的兴趣,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这就是引导,这里就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老师的“导”,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学习课文,要学些什么,怎么学,这也得有老师的引导。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一篇课文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我们总不能拿到一篇课文,毫无目标的随便叫学生来读吧,我们要看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那些课堂教学搞得好的,首先是教学方法得当,由于使用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才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而这教学方法怎么确定,也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的。
再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一堂课分哪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这一切的教学程序中的各种活动,决定因素在于教师。 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尊重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堂灌,学生不是接收器,而是不断地在学习中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仍是认知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同英.略论教学过程的规律[J].教学与管理,1984,(00)
[2]郑和.近三十年我国教学过程规律研究回顾及其文化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
[3]姬兴华.再论教学规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刘炳皓.探索教学过程规律 注重能力培养[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02).
[5]李越.能动主体启发性教学观与警体教学规律的探索[J].辽宁警专学报,2006,(06).
[6]肖本思.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控[J].江西教育,2008,(03).
范文五: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正如**同志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探讨教学规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揭示其基本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 知识与智力 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 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18-02
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也就是说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属性,才能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这种联系具有规律性的意义,是规律性的联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便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要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科学的加工,有教师的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的大脑发展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用时短,效果好;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学习人类最精华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避免走前人在探索科学文化知识时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走的弯路,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最短的时间学习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原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探索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几十分钟里彻底掌握,节省了时间,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c.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科学文化的新高度。
此外,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经实践证明“从做中学”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因为直接经验生动具体,学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从而灵活的掌握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和人类的认识过程相一致的,也是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间接经验也是以直接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直接经验也就没有间接经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二者不可偏废,结合应用更是重要,在这二者间不停地相互校核其真伪和利弊,结果导向正确之路。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知识是指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因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所以学生学习人类的认识成果是非常有用的,而它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它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的,学生只有学习了正确的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正确的知识时才能使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能,而没有知识的掌握智能是不会得到发展的,以文化知识为载体才能发展人的智能。
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根本就谈不上进一步的思考。在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智能,任何智能的产生与提高都离不开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相应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智能不可能得到提高。智能活动的最大障碍便是缺乏知识。由此可见,智能的发展必须以掌握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是不可能进行的,单纯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只有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智能,提高智能,使学生有创新,有智慧,有才华。
(一)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一定的智能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只有具备一定的智能才能加快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强,学习灵活。而智能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差,学习知识困难,效果不好,反应迟钝。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单靠知识的掌握是不行的,一定要发展智能。从另一方面来讲,智能的发展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1.教师应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便是智能的发展,只有智能发展了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教师是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掌握着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智力水平。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虽然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不相等,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乐趣,从而促进智能更好的发展。
3.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能发展的片面倾向。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掌握,成天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也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的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知识的,体育锻炼根本就没有跟上,身体素质低下。应了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它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制定的,这一原则要求解决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播真正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真理知识和实际有用的技能技巧,使教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体现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使教学具有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为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科学知识本身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体制、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具有教育因素;教师自身的修养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包括立场、动机、兴趣、观点、情感、个性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会把他作为模仿的对象;教学具有教育性,但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一定可以提高思想,关键要看学生本身的思想品德,学生本身思想品德会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的思想品德越好,他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学习态度越端正,从而与社会需求有效的联系起来,成为合格的人才。学生应建立以祖国需要为中心的兴趣,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职业特点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这就是引导,这里就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老师的“导”,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学习课文,要学些什么,怎么学,这也得有老师的引导。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一篇课文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我们总不能拿到一篇课文,毫无目标的随便叫学生来读吧,我们要看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那些课堂教学搞得好的,首先是教学方法得当,由于使用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才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而这教学方法怎么确定,也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的。
再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一堂课分哪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这一切的教学程序中的各种活动,决定因素在于教师。
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尊重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堂灌,学生不是接收器,而是不断地在学习中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仍是认知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同英.略论教学过程的规律[J].教学与管理,1984,(00)
[2]郑和.近三十年我国教学过程规律研究回顾及其文化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
[3]姬兴华.再论教学规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04).
[4]刘炳皓.探索教学过程规律 注重能力培养[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02).
[5]李越.能动主体启发性教学观与警体教学规律的探索[J].辽宁警专学报,2006,(06).
[6]肖本思.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控[J].江西教育,2008,(0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