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赤壁赋
赤壁赋
壬(r?n)戌
()窈窕之章。少(shǎo) 焉,
(
)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
(】,倚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孤舟 之嫠(lí)妇。
)襟危坐而问客曰:?何 . 为其 ()【
()望夏口,
) )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 (shi)
】哉 ? . . . . . . (. ) . 于江渚
... (zhǔ)
. . . . . 之上
.. 【 )麋(mí)鹿 , )。
寄蜉(fú) ) 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
()不能以一瞬; 】 )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 . . . . . (. ) . 乎舟 ..
中 . 【 )。
范文二:《赤壁赋》文言文整理
《赤壁赋》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
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匏尊以相属(通“樽”,酒杯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5.实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七月既望:月满为望,每月农历十五 举酒属(zhǔ)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浩荡渺远的样子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心中的情思 酾(shī)酒临江:斟酒 横槊(shuò)赋诗:长矛 挟(xi?)飞仙以遨游:偕同
(10) 托遗响于悲风:秋风
(11) 而未尝往也:流逝
(1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13)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
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范文三:文言文翻译:赤壁赋
文言文翻译,赤壁赋
[真诚为您服务]
赤 壁 赋
苏 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
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范文四:《赤壁赋》文言文整理
《赤壁赋》[Type text]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
《赤壁赋》
[1]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 ~赋子客泛舟游于与赤壁 之下。赋徐~水波清来不赋。赋酒;属zhǔ,客~赋明月之赋~歌窈;yoǎ,窕;tioǎ,之章。少(sho) ǎ焉~月出于赋山之上~徘徊于斗(du )ǒ牛之赋。白露江横 ~水光接天。赋一赋之所如~凌万赋之茫然。浩浩乎如赋(píng)虚御赋 ~而不知其所止~赋赋乎如赋世立独 ~羽化而登仙。
于是赋酒赋甚~舷;扣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 (zhào)兮赋赋~赋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赋~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赋者~倚歌 而和(hè)之。其赋赋然~声如怨如慕 ~如泣如赋~余音赋赋;nioǎ,~不赋如赋 。舞幽壑之蛟~泣孤舟之潜嫠(lí)赋。 赋子;愀qioǎ,然~正襟危坐 而赋客曰,“何赋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赋赋南赋’,此非曹孟德 之赋乎,西望夏口~赋望武昌 。 山川相 赋 (liáo) ~郁乎赋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赋州 ~下江陵~赋流而赋也~舳(zhú)赋(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赋(shī)酒赋江 ~横槊(shuò)赋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与吾子赋樵(qiáo)于江渚 (zh)ǔ之上~赋赋赋而友麋(mí)鹿~赋一之扁舟~赋匏;叶páo,尊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赋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赋臾(yú)~赋江之无赋。;羡挟xié,赋仙以游遨~抱明月而赋赋。知不可乎赋得~托赋于悲赋。” 响
赋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赋往也~盈者如彼~而卒莫消赋与虚
(zhng)ǎ也。盖自其赋者而赋之~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赋者而赋之~赋物我皆无将与
尽羡也~而又何乎,且夫 天地之赋~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赋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与声赋~山赋之明月~耳得之而赋~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藏尽(zàng)也~而吾子之所共适。” 与
客喜而笑~洗赋(zhn)ǎ更酌 (zhuó)。肴(yáo)核~杯赋狼籍既尽(jí)。相与枕藉 (jiè)乎舟中~不知赋方之白。既
文常赋,学
赋自《赋赋文集》~赋赋~字子瞻~赋坡居士~北宋文家~有《赋赋坡集》号学
虚赋,
1, 而
;1,浩浩乎如赋御赋~而不知其所止;赋赋~表赋折, 虚
;2,倚歌而和之;赋赋~表修赋,
;3,正襟危坐~而赋客曰;赋赋~表承接, ;4,赋赋赋而友鹿;赋赋~表列 ,麋并
;5,逝者如斯~而未赋往也;赋赋~表赋折 ,
;6,盈者如彼~而卒莫消赋也;赋赋~表赋折,虚
(7)自其不赋者而赋之; 赋赋~表修赋 ,
2. 之
;1,月出于赋山之上;助赋~的, ;2,凌万赋之茫然; 助赋~定赋后置的赋志,
;3,哀吾生之赋臾;助赋~的, ;4,盖自其赋者而赋之;代赋~ ,将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赋~主赋之赋取消句子立性,独
;6,耳得之而赋;代赋~声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赋~赋,它 ;8,吾子之所共食;助赋~主赋之赋取消句子立性与独 ,
1
《赤壁赋》[Type text]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3. 于
;1,赋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赋~在与 , ;2,月出于赋山之上; 介赋~ ,从
;3,徘徊于斗牛之赋;介赋~在 , ;4,于是赋酒赋甚; 介赋~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者乎; 介赋~被郎 , ;6,赋樵于江渚之上;介赋~在,
(7)寄于天地;介赋~在,蜉蝣 ;8,托赋于悲赋;响 介赋~在 ,
4. 乎
;1,浩浩乎如赋御赋;形容赋赋虚尾, ;2,赋赋乎如赋世立; 形容赋赋独尾 ,
;3,郁乎赋赋; 形容赋赋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者乎; 赋赋~表郎气示疑赋,
;5,而又何乎;赋赋~表羡气示疑赋 , ;6,相枕藉乎舟中;与 介赋~在 ,
赋赋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赋御赋;虚凭通“”~乘 ,
;2,山川相繆;通“赋”~赋赋 ,
;3,赋匏尊以相;属通“樽”~酒杯 ,
2. 古今赋异
;1,徘徊于斗牛之赋
古赋,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江横
古赋,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赋之茫然
古赋,浩赋渺赋的赋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赋,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圣作赋主赋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5,倚歌而和之
古赋,循~依。
3. 一赋多赋
;1,赋 a赋流而赋;赋赋~向赋赋赋,
b赋望武昌;名赋作状赋~向赋,
;2,望 a七月望;既名赋~赋赋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赋赋~眺望~赋看,
;3,下 a方其破赋州~下江陵;赋赋~攻占,
b赋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与名赋~下面,
;4,如 a赋一赋之所如;赋赋~往,
b如怨如慕;副赋~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赋赋~唱,
b歌曰 ;名赋 歌赋,
c倚歌而和之 ;名赋 曲赋,
;6,赋 a抱明月而赋赋 ; 永赋,
b而卒莫消赋也 ;增赋,
4. 赋赋活用
;1,西望夏口~赋望武昌;名赋用作状赋~向西~向赋, ;2,下江陵;名赋用作赋赋~攻占,
;3,赋流而赋也;名赋用作赋赋~向赋赋赋, ;4,舞幽壑之蛟;赋赋的潜使赋用法~使……起舞 ,
2
《赤壁赋》[Type text]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
;5,泣孤舟之赋;赋赋的嫠使赋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赋用作赋赋~整理 ,
;7,月明星稀~赋赋南赋; 名赋用作状赋~向南 , ;8,吾子赋樵于江渚之上;况与砍名赋用作赋赋~打赋柴 ,
;9,赋赋赋而友鹿;麋名赋的意赋用法~以……赋赋~以……赋友,
;10,不知赋方之白;形容赋用既作赋赋~赋出白色 ,
5.赋赋解赋
;1)七月既望,月赋赋望~每月赋赋十五
;2)赋酒属;zhǔ,客,致意~引申赋赋酒
;3)赋一赋之所如,任凭~往
;4)凌万赋之茫然,越赋~浩赋渺赋的赋子
;5)赋空明兮溯;sù,流光,在水波中流赋的月光
;6)渺渺兮予赋,悠赋的赋子~心中的情思
;7)赋(shī)酒赋江,斟酒
;8)横槊(shuò)赋赋,赋矛
;9)挟;xié,赋仙以游,遨偕同
;10)托赋于响悲赋,秋赋
;11)而未赋往也,流逝
;12)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赋直
;13)不知赋方之既白,已赋~
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藏也尽(赋赋“也”~表气断判)
2,疑赋句
(1)何赋其然也(“何”“也”表与气疑赋赋)
(2)而今安在哉(赋赋“哉”~表气气疑赋赋)
(3)客亦知夫水月乎与(赋赋“乎”~表气气疑赋赋)
(4)此非曹孟德之赋乎(“乎”表反赋赋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者乎郎(“乎”表反赋赋气)
(6)而又何乎羡(赋赋“乎”~表气气反赋赋)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赋(省略主赋“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蛟~潜(其声)泣孤舟之赋嫠(省略 “其”声)
(3)(赋子客与)相枕藉乎舟中与(省略主赋“赋子客”与)
4,倒装句
(1)赋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与(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赋赋后置构)
(2)月出于赋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赋(于赋山之上出~于斗牛之赋徘徊~介赋短赋后置)
(3)凌万赋之茫然(茫然万赋~定赋后置)
(4)渺渺兮予赋(予赋渺渺~主赋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者乎郎(于周困~介赋郎短赋后置)
(6)况与吾子赋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赋樵~介赋赋后置构) 3
《赤壁赋》[Type text]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
4
范文五:【文言文讲解】《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不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赤壁之游乐 乎?”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
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鉴赏】
前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 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 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
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