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正确观察认识和了解事物,
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所以培养小学生观察力不仅是他们增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
要途径,也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观
察能力。
小学生凡事好奇心强,但观察事物笼统、粗略。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
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精细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记得在一次习作中,我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已熟悉的小动物,因为他们身边有许多司空
见惯的小动物,如狗、兔、猫等等。可结果许多同学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或只笼统地写了几
名:“我家有一只小狗,很可爱,我很喜欢它。”面对一张张“苦瓜脸”,我及时地引导他们,
并列出了观察提纲,比如一只小兔:它是什么颜色的?大约身长、身高是多少?它喜欢些什
么?它有什么生活习性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其实很普通,可他们却又回答不上来。这样把
他们的无意识的观察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轨道上来。学生的观察力就会逐步提高上
来。
由于学生有大小、智力有差异、爱好有不同,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就要有针对性的
加以积极引导。比方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观察一些简单变化明显的事物,并能说出事物的
名称、形状、色彩等;而三四年级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开始对人物进行简单的观察,不但要
求能说出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及其作用,同时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文字表达出来,而
对人物则要求能说出人的高矮、胖瘦、年龄;五六年级要在前两面两个阶段基础上,观察较
复杂的事物加强对人物的观察,不仅观察人的外貌,而且要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等。并结
合作文用文字表达出来。针对这些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适当地进行观察训练。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那么就引导他们观察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线条的粗细等,
对画面效果表达的影响,有的同学喜欢跳舞,就引导他们注意观察不同内容所表现的动作表
情及灯光、音乐的变化等。,有的同学喜欢手工制作,就引导他们边制作观察,并把过程用
笔记录下来由于根据不同的情况 ,进行积极引导,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学生观察能力提
高的就会较快。
当然,要想抻高事物学生观察的效果还必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
中结合实际内容来培养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方法。诸如课本插图、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 等。
我在教学五册的《三味书屋》一文时文具学生学会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教学《黄
河象》一文时结合插图教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教学《桂林山水》时教给学生抓住事物的
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综合提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
点点成绩,但这些仅仅是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尽已所能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
力。
范文二: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神马影院剧情影片 http://www.smyy8.net/vod-type-id-14-
wd--letter--year-0-area--order-addtime-p-1.html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或者干脆抄袭,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会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写作教学中,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低头写作文”,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
按摩,忙的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显示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容空洞的毛病。可多数学生在活动之后,写的文章却条理不清,内容一团糟。因此学生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常常常常的顺序,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异步换景;观察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去观察,观察物件、动植物可按事物构成的几个方面去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则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注意时间上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先要对事物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从诸多方面考虑什么才是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又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比如我让学生写《我的家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写某地景色的课文;如〈〈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场〉〉、〈〈西双版纳密林奇观〉〉,再让学生细细体会,看看作者抓住事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最后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家乡,学会抓住特点按顺序描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次作文同学们有的抓住春季百花盛开的特点描述,有的抓住秋季美丽的田园风光描述,有的抓住家乡的特产进行描述。浓浓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真实的再现了家乡的美景。 在作文有个学生写道:“你看远处,这块瓜秧像绿色的地毯,棉花象无边的白色海洋。沉甸甸的棉桃把棉枝压弯了,一个个棉桃似一个个铜铃,在晨风中叮当作响。近处,田埂上的野花虽叫不出名字,却开得争奇斗艳,有粉的、有白的、有蓝的??上面还有一些小水珠,晶
莹透亮。”这段话从远到近,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地瓜秧、棉桃、野花的特点,写得美丽动人。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展开联想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要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设法活跃学生的思路,启迪思维。平时学生看到的人、事、物、画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越丰富,才思才会敏捷,学生作文时的思路就会越开阔。例如:在洛南新区参观时,学生看到眼前高楼林立、美如花园,回忆过去的荒凉,观察眼前的美竟,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位学生写道:“我眼前呈现的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要从开发区的怀抱中起飞,它飞向蓝天,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它要告诉天下所有人,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要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写作的源泉找到了,勤于动笔的写作激情也就产生了。
4、坚持写日记,让观察所得文字化
只观察不记录,许多新鲜的印象 、有趣的人物、事件、生动的场面就会象天上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当用到的时侯再去回忆,就会觉得朦朦胧胧,很难提笔成文。如果把每天感动的事情写下来,写文章就会有丰厚的素材基础。另外,还应当看到,写观察日记,不单是锻炼观察能力的问题,也是一种对观察内容的思考,写多了,也有助于增强思维能力。 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写下来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虽然事件不必惊天动地,语言不必华丽动人,但是这一件件小事成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如:李伟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洗车店的工人拿着水笼头任意挥霍,浪费水资源,就写了《这样做不应该》,发表了自己对水的不满,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刘利 观察到班上同学本子没有用完便扔,钢笔旧了就不用等不良现象,就展开想象写了《垃圾箱的对话》,文中以学习文具的口气抱怨现代独生子女奢侈浪费、不懂节约的行为,后来,这篇日记经过修改后参加了县委组织的“道德规范进万家”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写日记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使他
们自身的灵魂受到了一次熏陶和升华。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
兴趣,开拓思路,我们还举行了“评选优秀日记”的活动,这
样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渐渐地学生作文水平得
到了提高。
神马影院剧情影片
范文三: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意与认知相统一和交融的过程,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心在动。小学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我手言我心”。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教会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只有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奥秘,学生才能笔下生辉,语文教学才能生活化,立体化。
一、 引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观察
冷冉先生曾说:“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既要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更不可忽略了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元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细心观察”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大开眼界。学习的过程中,在有趣的学习内容吸引下,孩子们个个“欣欣然”。为了将这种情绪延伸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教学《花钟》一课后,我布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观察日记”,但是不强求文字量,只要记录每天你“观察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即可。为了勾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的观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我做了以下几项引领。
1.共议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学期开学,学校搬进了新的教学大楼。为了净化空气,我从同事处寻来一盆蟹爪兰,养在我的办公桌上。本以为它是一种耐旱的植物,可仅一周没浇水,大大小小的叶子就落了七八片,其他的叶片也无精打采的。一捏盆里的土,干得连一点水星都没有,我连忙浇了两大杯水。第一天没多大变化,叶子又掉了两片;第二天,蟹爪兰的叶子舒展多了,而且一片叶子也没掉;第三天、第四天,每天都有变化??一周后,两个叶片连接的地方竟长出了高粱米粒般的“小红叶”;半个
月后,小叶子竟长得指甲大了。一天,我把那盆蟹爪兰端到了教室,同学们和我围在一起,我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同学们听,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畅谈观察体验,这种融洽的教学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读好的观察日记,让孩子们续篇
任何新学习的发生,都依赖于激活已有的情知贮存。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的发现”。口语交际课上,我鼓励学生们将平时在生活中的发现进行了交流,有观察金鱼的、有观察自家养的乌龟的、有观察牵牛花的,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之后,教师把准备好的观察日记《七星瓢虫》出示出来,并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当读到精彩之处——“我用木棒把七星瓢虫掀了个仰面朝天”后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续说,这种“吊胃口” 的办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想象,同学们纷纷把曾经的观察经验嫁接、结合,兴味盎然。
3.利用周边资源,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将观察融于生活。教学“细心观察”这一单元时,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操场,随着工程的进展,操场每天都在起变化,坐在教室里,看着几天之间操场由黑变红、变绿、画上了跑到线,想象着过些日子就可以在那上面奔跑,孩子们格外有兴致,不知不觉之间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
二、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会”观察
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三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作文往往杂乱无章,如何使这种“杂乱”变得有序,我有意训练观察方法。对观察规范的训练,既有进入首篇课文学习时观察方法的集中强化,更有后期的一以贯之;同时突出年段的内容训练重点,致力于习惯养成。
1.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强烈些,我们应鼓励学生对观察对象做出个性的反应。
那天,我把那盆养了两个月的蟹爪兰拿到班级,同学们一窝似的拥向了讲台旁,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看,刚长的植物叶子真是紫红的!”“哎,长大的一些叶子外圈还是紫红的,但里面已经有些红绿了”??我顺势而导,你们都观察了它的颜色,形状你们注意了吗?顿时教室安静下来,我托着花盆在班级走了个遍。“刚长出的叶子像大米粒。”坐在后排的曹芊芊说。“我觉得更像红豆,只是扁扁的”中间
沈怡辰接着说。“像小指甲盖”“我看长大一些的叶子像眼镜蛇的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像,蛇的头是圆的,而叶子是扁的”“不对,眼睛蛇遇到攻击对象的时候,头就是扁的,而且竖起来,向前面探着,你看!蟹爪兰中间那竖起的叶片不就是这样的吗?”对啊!眼前的一节连一节叶子的样子正是这样。同学们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让我大吃一惊。
2.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绝不是随着学生的意,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在掌握基本正确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再现。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必需的。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14 蜜蜂》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法布尔的试验“蜜蜂能辨别方向”这一结论进行了解,首先引导学生研讨: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一结论的,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了标注。“捕捉20只蜜蜂,做上记号,带到很远打开盒子,放飞??”“刚回到家,蜜蜂‘飞回两只’”;“第二天,又飞回15只”,“20只蜜蜂飞回17只”。随着学生的发言,我依次将相关动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20只”、“15只”、“17只”这些数量词用红笔标注出来。我再进一步引领:作者是怎样观察到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留心观察”、有的说“作者观察仔细”、还有的说“作者观察不仅仔细,而且按顺序观察”。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对观察方法“有顺序,看仔细”有了形象的认识。
3.进行观察日记的写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我校学生有写“成长日记”的历史,它侧重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记录,但写观察日记却是要注意观察事物本身。为了使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写观察日记,我结合学过的课文,提出观察要求: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看仔细。其中,只要达成三点要求就是A。在教学中,强调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找好观察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目的观察。开始,学生观察日记只写了寥寥几笔,而且没有重点;但两周下来,学生就能抓住特点观察了;两个月后,学生已经能够将观察日记丰富成习作了。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爱观察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观察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识活动。要让学生拥有观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到习作教学之中,教师就应时
常创造学生展示观察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1.提醒观察点
孩子们往往只会把焦点集中到某一具体事物上,但表达起来又三言两语。小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缺乏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捕捉观察点上加以指导,提醒观察。比如,上课预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交头接耳,我故意走到门口站住,歪着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皱着眉头,还不住的摇了摇头。同学们陆续安静了下来。我再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同学们顿时挺直腰板。我问道:你刚在看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就从学生、教师、教室三方面讲了起来,自然地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教学环境。
2.精心组织写作活动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即作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把多彩的生活再现出来。包括观察日记,情境再现,家务写实等活动。只有增强学生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写作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3.组织竞赛活动
特定的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闻,让学生嗅,全方位了解身边的人,真正做到我叙我见,我写我事,我抒我情,我手写我心。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动机,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听记作文整理,看图写作文,现实作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范文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前提
观察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小学学生在数学观察研究中最大困难是“不会观察无从着眼”。我校许多小学生一提起观察事物,就觉得无从着眼,无从发现,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学生观察中碰到的问题,解决我校学生着眼观察的困难,特做出这方面的小专题研究。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
观察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周边不少地区的部分学校也提出了一些培养观察能力教学的方法、举措。但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还是不够。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仍然很有价值。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观察,以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小专题研究的意义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事物中进行全面的观察细致的培养,再找出有发现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到具体,学会观察。本课题研究顺应《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等方面研究具体的做法,对于开启小学生智力之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意识、浓厚的观察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唐窑小学的全体学生。本课题在唐窑小学范围内实施。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理论指导实践。 2、实践研究法,运用于对策的实施阶段,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3、量化分析法,运用于课题结束阶段的测量和评估。
(四)研究要点
“注重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就是在小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数学教学应在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学会观察,逐步发现问题,再而才能解决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
知觉。根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使他们体会到观察成功之后的快乐,从而更为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着眼观察能力增强了,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观察能力。
(4)教会学生从观察中发现
发现是立足于弄清客观存在的事物,查明物质世界的特性、现象和规律,从而创造出新理论、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突发的新的认识。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方案研究期为一年,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2010-4—2010-7 准备阶段,提出小专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对象。 2010-9—2011-4 调查、访问、谈话与交流,研究实施阶段。 .2011-5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四、预期效果
通过小专题研究的开展,使小学生形成自觉观察、全面细致的观察的习惯,做个
爱发现问题有心人。从而推动数学课堂的精彩益呈,学生的个性张扬。
范文五: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观察蚂蚁》一课为例
成都市实验小学 苏琴
摘要: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练,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的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本文以《观察蚂蚁》一课为例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探究 兴趣
当人出生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当前使用的教材主要就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观察能力则是其中重要内容,当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也随着社会环境和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就以《观察蚂蚁》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 依托学生前概念,给学生充足时间,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前概念是学生新生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的始发点。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如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我们进行学生前概念的测定,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科学概念前的已有知识,从而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怎样的前测试内容才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呢?在《观察蚂蚁》一课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经历了观察大树、观察水生植物等观察植物的一些观察活动。已经会使用放大镜、直尺、软尺等工具来帮助观察。在生活中常常看见蚂蚁。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刚学过的《大树》《水生植物》《蜗牛》和《蚯蚓》,我们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对观察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这时再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蚂蚁是怎样的,画出记忆中的蚂蚁。这是
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设计,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在检测方式上用了绘画的形式,让学生更用更形象化展现自己认知。
有了这样的前测结果,我们对孩子的前认知水平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有的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不了解,有的对蚂蚁触角和足的概念模糊,有的孩子对蚂蚁的足有几只不清楚??因为孩子们自己的前认知出现了不同,由此时激发孩子对观察实物蚂蚁的兴趣以此统领全课,同学们在用心思考、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长着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形成的过程。
二、利用周围环境,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能使学习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为学生的观察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景,以保持“庐山真面目”在教学《观察蚂蚁》前先在学校花园附近铺上一些白纸,放上一些蚂蚁喜欢的“食品”过了些时候,这些“食品”的周围几乎都布满了数量不少的蚂蚁。蚂蚁们相互用触角传递信息,有序的搬运食物,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的“同仇敌忾”等等诸多生活习性、活动习性、活动特征得到充分体现,为学生获取蚂蚁许多有趣的真实信息提供了保证。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在科学观察活动中,尽管材料只是观察的辅助而已,但好的材料却能“引起学习,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中学生先提出了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实物蚂蚁。如在观察蚂蚁准备材料中,玻璃瓶子、白纸、培养皿等这组材料准备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原有经验中蚂蚁爬行十分灵活而选用玻璃瓶关着观察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找到较好地观察方法。
三、 合理运工具、实物、挂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观察内容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孩子一生下来就有的。在教
《观察蚂蚁》一课时没有先告诉学生观察的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人担心,孩子年龄小,不会观察,不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怎么办?“方法”这东西,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能力,不能靠别人灌输,而要靠自己收集事实才能“悟”出来。开始观察时总不免要“胡想、胡说、胡干”的,学生只有在只有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发生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中对他们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加工。步骤不对的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试,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如蚂蚁在观察中到处乱爬是学生在观察过程需要克服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寻求观察蚂蚁的最佳方案。配合多媒体介绍蚂蚁,这种直观、感染力强的辅助教学模式必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绽放更强的生命力。
在科学课上,我们希望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说出“怎么样”“干什么”等问题,通常学生在刚开始观察的汇报时,说得很少,丢三落四,或者抓不着要点。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使用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如《观察蚂蚁》时观察到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长着什么?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使用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与交流。在科学课上,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每节课自己提出的问题、猜想、发现的现象,个人和班级得出的结论都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可以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区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不仅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进行记录。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需呀我们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