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述: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1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具体知识点:
一、古代农业
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2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朝同一个方向翻土。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农业灌溉,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小农经济及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
3
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
(1)冶金业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商周〖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中国〖China〗是瓷器的故乡。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4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 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 “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5
三、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 洛阳;宋朝开封 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 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
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
6
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年〗。
2、“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7
?“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内容?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略见前)
?“海禁”与“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概述: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途径和过程。
(1)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2)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荷兰和英国等殖民扩张,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
8
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殖民扩张的影响:
利?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弊?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成千上万印第安人被屠杀、奴役或染上疾病而死去〗
具体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
9
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
10
独立。
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3、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
?直接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7世纪中期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4)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
11
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三、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
12
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3、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理解)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6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3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
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技术的演进?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一、农业经济?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古代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14
代二、手工业经济、主要成就?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济、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历代“市”的发展:
基、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构?含义:
与、重农抑商政策?产生标志:
特?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特点(表现):
?评价
?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工商业的管理含义
? “海禁”政策产生原因:
影响
?产生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特征:雇佣关系
?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
景、发展历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
15
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
工业企业。?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春天:一战期间;?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资本的原始积累;?自由劳动力;?市场;?技术。
【知识结构】、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体标志: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具体表现: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体原因:
、鸦片战争后经?过程特点:
济结构的变动?解体影响:
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
?时间:19世纪六七年代
1?概况:军事和民用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兴起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原因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
(2)民族资本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近主义企业?概况: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
代?影响:
中?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 国1)
16
原因?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本、初步发展2)概况: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主?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义3)影响?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的?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辛亥革命推动 折二、民族工业?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发曲折发展1)原因?“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短暂春天?畸形发展: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 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短暂发展
(2)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陷入困
17
境
(2)原因?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示】
本单元线索: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第二阶段
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措施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一五计划制定:任务:“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建立?特点:
1)工业化建设?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
、一五计划的实施?完成的意义:
(1953—1957)?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
18
等
2)三大改造?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评价: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国?曲折过程探索失误:**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十年建设调整恢复: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会二、社会主义建?评价: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
义、十年动乱?**、**领导的调整
建?“**”的教训
设道?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 路1)内容?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含义、原则。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 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原因:
1)突破口:农村?步骤:
?意义:
?起步的标志:
、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中心环节、措施、原则:
19
三、改革开放?意义:
伟大历程
(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 ?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 ?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线:开放沿海14个城市;
?面: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
?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标志,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提示】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
20
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提示】
本专题用四个子目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习时,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特征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
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主要涉及第一、二课内容。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
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主要涉及第三课内容。
21
(3)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
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涉及第四课内容。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
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扩张,并战胜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从而,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结构】 、背景:?农业文明的特点;?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经济根源:社会根源: ?背景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思想、宗教根源:
开始形成客观条件:
1)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引起了“商业革命”
引起了“价格革命”
、途径?影响推动殖民扩张
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概况;?殖民扩张的影响。 向世1)政治前
22
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程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23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
篇三: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见P27(雏
资市形) 本场
殖民扩张(1)西、葡殖民扩张 主的
义形(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世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 界
3发生条件: 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
时代,垄断产生(最终建立)
第三单元知识结构
24
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中 目的:见P41 国
洋务运动 口号: 代表: 经(标志着中国 结近代工业的起步见P41 构
的
20C 60-70 S)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 变
动
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
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 地域上
中 国
民
族 资短暂的春天本
“春天”出现的表现: 主 义的较快发展,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运动 曲
折
发展: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P41,在国统区
1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P41美国
2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
中
服装、发型、食品、住房 国
物质生活近
25
现风俗习惯 代
交通:火车、轮船、航空 社
交通与通讯 会
生通讯:邮政、电话、电报 活 的
大众传媒: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的革新或兴起 变
迁
3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欧洲共同体
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促成
因素
表现
利: 弊:
4
欧盟
5
26
范文二:高中历史框架图
2011届历史必修?、?、?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 文字:甲骨文?金文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春秋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战国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秦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汉朝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南北
朝
隋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两宋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朝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
- 1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清朝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西周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秦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汉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北宋
行省制度 元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明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清朝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
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业
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手工业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商业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重农抑商 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和社会进步 海禁
- 2 -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春秋战国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百家争鸣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汉代儒学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科技成就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汉字书画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文学成就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雅典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民主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 3 -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人文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 精神起源
倡导:人文主义,即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代表: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文艺复兴 英 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意义: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 影响: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人文主义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追求民主平等自由)
代表:法国伏尔泰(自由平等)
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启蒙运动
德国康德:思想自由
意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是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
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奥斯曼帝国切断旧商路 新航
过程: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路的
后果:打破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开辟
荷兰:海上马车夫 殖民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占领印度、北美等地,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扩张 结论: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落后 第一次:英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美国和德国(发源地和中心);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工业
义 革命
后果: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代议制特点:议会、宪法、政党政治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英国
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法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848年,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
1871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公社
1917年,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
- 4 -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内 容 影 响
牛顿力学体系: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标志 经典力学
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冲击“神创说” 进化论
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爱因斯坦 相对论 革命,原子弹理论基础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普朗克 量子论 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技术 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美国人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
- 5 -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半开端
殖民地半封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建社会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0—1860 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国 近
代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前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期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旧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民半殖民地半主继昌隆缫丝厂 封建社会的主形成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义
1861—1901 革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命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时
期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919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 资产阶级民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革命时期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01—1919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 6 -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五四运动和
中共的创建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19—1924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
开始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国共十年对峙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中土地革命战争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国1927—1937 近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代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后
期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新
民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主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主 防御阶段 义37.7—38.10 国计划) 革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命 时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 期 )1937—1945 1919—1949
百团大战(1940) 相持阶段
38.10—45.8 中共七大(1945延安、**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 反攻阶段
45.8—45.9 位)
防御阶段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46.6—47.6
解放战争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6—1949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反攻阶段 47.6—49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7 -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背景:1905年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 辛亥
意义: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革命
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过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为主力)?上海(工人为主力) 五四
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运动
成立:1921.7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中共
意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成立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大革命 北伐战争 24-27 失败标志:**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1927年: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 土地
秋收起义(**,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革命
1934年由于“**”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6年长征结束 战争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熟标志 27-37
抗战 见前面归纳 37-45
解放
见前面归纳 战争
46-49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
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留
洋务 学生 清朝运动 失败:由于“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晚期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
诞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 民族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是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工业 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短暂 背景:一战前后(1912—1919)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影响、民众抵制日货 中华春天 特点:短暂、轻工业(面粉、纺织)、快速 民国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1912 结论:帝国主义和本一战抗战前1927—1937: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再度发展 国封建主义是民族资, 之后 抗战时期:日本入侵,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本主义发展两大障碍 1949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和内战导致民族企业风雨飘摇
- 8 -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维新思想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客观上有1898
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背景: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中心:北京大学 新文化 主阵地:《新青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标志) 运动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5开始 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后期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民众的觉醒;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背景: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 马克思主
内容: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义的传播
- 9 -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世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界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近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代
欧美代议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世
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近代世界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现
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代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1917——当今世界政治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今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 10 -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背景 内容 影响
外国武装干涉 农业:余粮收集制 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战时共产国内叛乱 工业:工业国有化 损害劳动者积极性 主义政策 政治经济危机 商业和分配: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造成政治经济困难
经济困难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实质:市场商品货币 新经济 政治危机 工业: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 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政策 1921年实施 商业和分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赢得战争,恢复经济 标志:1936年政治:高度集权 斯大林 体制僵化阻碍社会发展 苏联新宪法 经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手模式 是苏联改革和解体根源 段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管理体制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突斯大林摸式弊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 破斯大林摸式弊端 苏联改革 端日益显露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革 导致苏联解体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经济 特点:从美国开始,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 危机 影响:美国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德国日本法西斯 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束手无策;罗斯福当选总统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罗斯福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新政
影响:恢复经济;摆脱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威胁;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
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福利国家 新变化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奠定的、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 美苏两极
形成: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 格局形成
欧共体形成:1967年成立,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地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多极化趋势中国振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
治舞台
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标志冷战结束 瓦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 多极化趋势
当前局势特点: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加强
- 11 -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建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
内容:黄金?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森林
影响: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继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体系
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世界经
的自由贸易区 济区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1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会集团化
议
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成立 世界贸中国: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易组织 作用: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十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 英国:拜伦《唐璜》
文学成就 批判现实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
主义 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 荷兰:凡?高《向日葵》 美术作品 现代派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立体派)
德国:贝多芬的代表作是九部交响乐 音乐作品
电影正式诞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影视艺术 电视的发明: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
- 12 -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巩固政权 过
渡期开始 恢复经济 时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949—1953 期
、
社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会 原则” 主
社会主义 义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革改造时期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命1953—1956 )1949.10—1956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全面建设社
195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会主义时期
) 1964:原子弹 1956—1966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66—1976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7:恢复高考 社徘徊中前进 会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理论形成主1976-1978 标志 义
社 会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初 级产到户 阶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段 )1956—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社会主义 1992**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今现代化建设 济体制):标志**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 新时期 1997.7香港回归
1978—今 1997中共十五大:**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00:**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神舟五号
- 13 -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
能 新中国成立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多党合作政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治协商制度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 建国初期民
人民代表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主法制建设
大会制度 制定第一部《宪法》 (三大制
度) 民族区域 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
自治制度 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十年** **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全会后民主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法制
提出:**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
实践: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改造 有制?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 50
1956年**《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年代成功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 探索 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70
严重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年代
失误 1966—1976年:十年“**”,“**”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召开:1978年12月 三中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全会 影响:改革开放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核心地位形成 十一
经济 农村: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届三
体制 城市: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全
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会以
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后 对外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闽东南、开放 长三角、环渤海)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成熟 建国初期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发挥重大作用,**提出“求同存异”
- 14 -
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70年代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1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新时期 会议 外交活动 2001倡导创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鸦片战争后出现)、中山装(日本学生装为基础);旗袍物质(满族女装为基础改进) 生活 食:四大菜系;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
辛亥革命后:剪辫(剪辫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易服,迫令放足(不缠足) 社会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建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习俗 殡葬:土葬?火葬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交通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通讯 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报纸: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广播 大众电影 传媒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
互联网
第二十三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理论 地位 内 容
旧:比较完整的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但不反帝
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纲领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三民 新三民主义“新”在—— 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民族平等 新:国共合作基础 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中共七大确立为**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 思想 建国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形成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
中共十五大确立话 **
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完整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理论
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确立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三个
为党的指导思想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
- 15 -
第二十四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进入核国家行列,打破核垄断、核威胁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科技成就
1973年,杂交水稻育成,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
“双百”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中遭到破坏 方针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事业
“科教兴国”战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内 容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 宣告中共成立,规定党的任务,确定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 1924 广州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意义:事实上确立了**的核心地位;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确定**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民政讨论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等问题),代行人大1949 北平 治协商会议 职权
一届人大 1954 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
十一届三中 1978 北京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全会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两代领导集体形成: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思想)、十五大(**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 16 -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事件 内容特点 影响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土地改革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生产力 1950—1952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1953—1956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人民公社化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产长期停滞 1958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家庭联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1978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封建剥削 农民土地 土地公有 ———? ———? ———? ——? 公有制 一大二公 土地所有制 所有制 分户经营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 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阶级、活动 背景 代表 基本主张 积极性 局限性
鸦片战争 林则徐 揭开近代探索器物层次 新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族危机 魏源 救国真理序幕 未实践;影响有限 地萌发
主内忧外患: 奕 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的第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第二次鸦阶洋务 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一次实践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片战争 级 运动 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求富 近代化第一步 中体西用不能富强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斗争最农民小生产者?绝洪秀全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高峰 对平均主义 鸦片战争 绝对平均主义 太平 农
民族危机 天国 最早提出的带民《资政新篇》:最早主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洪仁玕 有资本主义色阶张发展资本主义 施条件,未能推行 彩的改革方案 级
对清廷认识不清;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义和团 盲目排外 甲午战争 康有为 思想解放运动 瓜分狂潮 梁启超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政治上的软弱性 民维新 民族危机 谭嗣同 君主立宪 运动 理论上的不成熟 变法 族
严复 爱国运动 资
产反帝反封建不彻八国联军 第一次巨变: 阶底: 辛亥 三民主义:民族、民《辛丑条孙中山 推翻清朝统治 没有明确反帝要求 级 革命 权、民生 约》 建立中华民国 无彻底的土地纲领
- 17 -
动摇封建正统军阀统治 陈独秀 民主、科学 新文化思想的基础 偏激片面 尊孔复古 李大钊 新道德、新文学 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弱小 (张促进社会进步; 发展艰难 短暂的 民族危机 謇、周实业救国 促进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春天 学熙、无产阶级壮大 取得胜利 荣氏兄
弟)
传播宣传马克十月革命 李大钊 社会主义 思主义
武装斗争、新民主第二次巨变: 土地革命**思想:有中国无主义革建立新中国、 和创建农** 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 产命、社建立社会主义村革命根设道路 阶会主义制度 据地 级 革命和
建设 **结束 第三次巨变: **理论:建设中十一届三** 改革开放、中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全会 特色社会主义
?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
于失败
?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 18 -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 19 -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
- 20 -
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21 -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 22 -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 23 -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 24 -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
服装)
5(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 25 -
范文三:高中历史框架图
2011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
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十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
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7:恢复高考
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理论形成标志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
1997中共十五大:**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00:**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神舟五号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十三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十四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⒉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思想)、十五大(**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⒊“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土地改革 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
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范文四: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图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1 CPLA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1
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 CPLA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
2
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3 CPLA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
3
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4 CPLA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观(4条原理)
4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 CPLA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内部结构的优化
6 CPLA
矛盾观(7条原理)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6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7 CPLA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
7
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8
范文五: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框架图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框架图
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细胞的结构 ?知识框架
专题2 细胞代谢 ?知识框架
专题3 细胞的生命历程 ?知识框架 细胞周期 过程与特点 模拟细胞表面积和体积关系,探讨细 细胞不能无限生长原因意义 胞不能无限长大原因 实验:观察洋 葱根尖细胞的 细胞的生长无丝分裂有丝分裂 真核有丝分裂 细胞增殖 细胞 减数分裂 细 过程与特点异常 胞 细胞的生命历程 癌表现 意义 细胞分化 根本原因 变 特点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意义 细胞全能性
专题4 生物的遗传 ? 知识框架
减数减数分裂的概念
分裂减数分裂的精子的形成和受 过程
精作卵细胞的形成
受精作用 用
人类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对遗 DNA是遗传物质遗传传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的细质的
胞基探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础和过程
基本组成单位物质
DNA基 础DNA分子的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 分子
结构特点 的结
构和DNA分子的复制 时间、条件、过程、特点、意义 复 制
基因的本质
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ks5u
基因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对性
转录状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法则及其补充 控 制翻译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专题5 生物的变异、进化和育种
?知识框架
专题6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框架
专题7 生物与环境 ?知识框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