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断原则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范文二: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 ?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 原则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 ?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和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愿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
范文三: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远不如躯体的生理活动如脉搏、体温、血压及各种生化指标那样具体、客观。心理健康的标准,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有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和优缺点都能作出较恰当的评价,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生活目标能定得切合实际,而不会提出过高的和苛刻的要求,因而有足够的自信心,并能努力寻求自身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不能如实了解自己,往往不是盲目地孤骄自傲、妄自尊大,就是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苛求,由于常常无法实现,于是对自己总是不满意,随之而来的是自卑、自责、自怨,结果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无法平衡。 2.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环境;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作出适当的评判,并能保持良好的接触;在周围环境中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积极的态度去识别环境中的好坏、美丑和善恶的事物,善于抵制丑恶的东西,还能借助现实环境中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或者处处逃避现实,而没有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不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就是责备现实环境对自已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去适应现实环境。
3.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悦纳自己,也能悦纳他人,并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乐于与他人沟通与交往,保持人际关系基本协调、和谐。因而能与生活于其中的集体融为一体,在与人交往、相处之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信任、友善和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畏惧、嫉妒和敌视等)。这样就能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 心理健康的人在自己的交往圈里,如学校、单位、家庭和亲友中,坦诚待人,互爱互助学习,关系和谐。一个自外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人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心理健康的。 4.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有愉快、欢乐、惬意、高兴等积极情绪体验,但能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和疏导,一般不会任其爆发,也不会持续长久。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情绪稳定,能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谦不卑,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退缩畏惧,心理总是开朗、乐观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消极情绪占优势,又丧失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常常喜怒无常。( 5 )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其同龄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特征。 以上有关标志心理健康的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对一个人来说,看其是否心理健康要综合起来判断,不应只看某一点,有的人可能某一方面有些不足之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心理不健康。只要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注意努力去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就是在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凯纳 文章来源:网上药店 12药网 网上药房 药房网 药品价格查询 http://www.12yao.com
范文四: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如下: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对自己总是不满意,由于所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苛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面临的心理危机。 2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能为他人所理解,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融入生活小集体中,乐群性强,在与挚友相聚之时共欢乐,在独处沉思之时也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能够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他们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的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其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时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如果智力低下的话,就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生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段的人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常见的心理异常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异常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普通人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心理异常的结论。 1 忧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既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感到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等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 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痛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戏弄别人,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关爱之心。 6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感到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 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现在的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医学上叫自知力。 2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只有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建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往往会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诊断。 3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可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4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这个人就真有问题。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各种表现判断其是不是有问题。 5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使一个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范文五:教师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嚣 分, 121
教师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桑立群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 保持的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我国对于教师心理 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 健康的判断标准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考虑到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心理是否出现问题。 体系,缺乏 统一的标准。本文根据教师职业特点,综合国内外专 上述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三项基本原 家学者观点,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则,也是我们分析和诊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或心理异常的理论依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据,它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师心理健
中圈分类号:F123( 16文献标识码:A 康的判断起到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
文章编号:CN43一1027,F(2006)8一121—02 三、教师心理健康判断的标准 作者:广东白云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090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 1(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研究,特别是教师心理健康的 判断标 目前在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关于心理 准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健康标准的理论观点影响最大,他从综合各家共同点的角度来 也正因为此,无论在实务上还是在理论界,对教师具备怎样心理 概括心理健康的标准。 才是健康的,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判断标 准存在较多的争议。因此,加强教师心
(1)自我认知的态度。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探索;接 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的研
受自我,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理认同感具有明确 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性和稳定性。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2)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具有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潜 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强调自我价值。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正常 (3)整合的人格。表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各种心理成分 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至今尚无一 能够协调地进行活动,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个公认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年)认为”心理 (4)自主性或独立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过分依赖别 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 人,敢于表露自己,但不逾矩。 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 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正确地 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
感知和领悟。 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张 承芬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
(6)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或改变环境的要求,具有 中能保持一种 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2(我国郑日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 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内外 协调的良好心理 郑日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与许多其他学者的观点不 功能状态。而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教师 尽相同,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他既注重适应性标准,又坚持 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保持的一种 发展性标准,尤其强调个人在适应现实的条件下获得发展。 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1)认知功能良好。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 二、教师心理健康判断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
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必须符合 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正确合理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根据自己
三项基本原则:其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不 的实际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
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 (2)情绪、情感反应适度。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 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其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 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 致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 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善于调节情绪,丰富情感,不大喜大悲或 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果失去 乐极生悲。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其三是个 性特征的相 (3)意志品质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
对稳定性的原则。即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 志品质上,其中行动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主要
万方数据
U晓企监寨天地?理论版,2006,8 标志。 第四,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首先反 (4)自我意识正确。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优势,也了解自 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现实抱开放态 己的短处、弱点,既能客观的评价别人,也能正确地评价与对待 度,乐于吸取新经验;心理健康的人富有奉献精神,能在对社会、 自己。 他人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 (5)人格结构完整。人格是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 的生活目标,但他能放弃作“完人”、“超人”的念头;总之,心理健征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 康的人在现实中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务实的、通达的人 生态度。(6) 人际关系协调。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尊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重自 当然,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 己和他人的需要与情感,因而既能保持自己的立场与见解,又不 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对于 会将之强加与人,更加不会己所不欲而施予人。 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因 (7)社会适应良好。指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 此,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 生 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个体与所处的环 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 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使自己在适应现 性。据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则上包括以下几点: 实的条件下 有所发展。 (1)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教育 (8珩为规范化。角色定位准确,认真履行角色义务和职 工作,不仅把教育作为职业,更重要的是作为事业;为了学生健 责,行为符合职业要求。 康的发展,能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将自身的才能在 (9)人生态度积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敢于迎接挑战,正 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表现出来;能够充分认识并始终准备努力 确面对困难与挫折,胜不骄,败不馁。 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10)活动与年龄相符。个人的活动与行为要符合其年龄特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职业是一种群体性合作 征。 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个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透过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看法,我们还是可 能否协调并形成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之间乃家庭内部的和 以 发现共同之处多于分歧。这些共同之处是:(1)了解自我与 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具体表现在:了 自我接纳;(2)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3)社会适应性强;(4 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和睦 )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完善的自我 相处,友好相待;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 发展目标。 偏概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标准理论,在具体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 康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 状况时,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 第一,心理健康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状况来说,心理 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 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机能健 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 足自己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符合 境有正确的感知,能乎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 规范,人际关系和谐,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 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 第二,心理健康从性质上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层 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 次上说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分。通常把平衡、适应作为心 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出 理健康者的特征。如果把平衡看作是一个人仅仅满足于现状, 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 没有追求,不思进取,无挫折、无冲突的话,那么,这种平衡充其 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量也不过 是一种低层次、消极的;如果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的顺从的话,那么,这种适应却与动物的本能相差元几。其实, 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 这都不是我们所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马斯洛认为人的生活 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等。 不仅是为了追求内部平 衡,更重要的追求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合 如果我们把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两达到内部暂时平衡状态称作 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老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情
“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话,那么,“积极的”或“高层 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经常能以愉快、乐
次的”心理健康却意味着有高尚的目标追求,有良好的人际关 观的情绪状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轻松 系,渴望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实现。 愉快的心境,并以这种心境为背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教师善 第三,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状态, 于自控情绪波动,能在学生面前尽力去克制、转移、淡化工作和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静态的心理持平,而是一种对情感、意志的有 生活中的烦恼与失意,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 效的自我调整。作为一个过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无压力、无 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 冲突的过程,而是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矛盾运动,正 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人家庭。 是在这个矛盾运动中,人与现实环境保持动态的协调,进而追求 成长与发展。 (责任编辑:朱林)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