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范文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四环九步”)
石彩霞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四环九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步骤:创设情境
大胆质疑
自主探索
小组讨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交流
质疑点拨
基础练习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拓展练习
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基本步骤整体解读:
第一环: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第一步:创设情境。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可以以有趣的问题、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条
谜语、一个影视片段、一个现实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导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探究的欲望,引导发现规律,发现问题。老师尽可能做到少说话,节省一分一秒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
第二步:大胆质疑。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一些?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第二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第三步:自主探索。教学中,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第四步: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已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组内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观察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是旧知识遗留问题还是新知识掌握的问题,把主要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继续为?点拨拓展结?作好准备。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要加强巡回指导,给各小组分配展示内容,了解各组展示同学名单以及展示的内容和大致时间。有时为了减少展示时间,保证完成课堂任务,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研讨同一问题,其中一组同学展示,另一组同学点评。
第五步: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内交流展示。学生通过展示使成果共享,使错误显现,使思维碰撞,使思想升华;老师通过展示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 (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不会的不讲),发现问题,精讲点拨。
要注意让学生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培养,开始可以让学生少讲一些, 让学生讲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必要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提供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多一些鼓励。千万不要因学生讲不好而打击,可能学生讲既浪费时间又不如教师讲得清楚到位,但学生的交流展示不仅可以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多花一些时间甚至走一些弯路也值得,随着学生兴趣和自信的增强,学生的讲解和点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第六步:质疑点拨。
这个步骤与上一步骤是交叉关系,教师要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或拓展一些知识点,或更细地讲解,弥补学生展示的不足,有时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还要安排一些提问或安排学生彼此补充,以达到知识的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明确点拨拓展的内容应该是预习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一律不讲。(2)明确点拨拓展的要求,切忌就题论题,只给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准确估计学生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事先预设),以免学生走弯路。点拨的方式,先让已掌握的学生讲,其余学生给予补充、更正或点评。只有在学生讲解、补充、点评不完整不到位或达不到深度的,教师才精讲精评。教师要精于讲解,善于启发,帮助学生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第三环: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第七步:基础练习。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的运用,以便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要有阶梯性,练习形式多样性。
第八步:拓展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题目,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精神。这种高层次的练习,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一题多变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的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交叉的,同时练习的形式也不局限以上几种。
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掌握知识、能力目标的一个检查,也是老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检测的题目不要出得太难,要让得分率在85%以上,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量也不要太大,控制在7-8分钟内完成,完成以后让学生交换批改,当堂反馈、总结。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没达标的地方,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对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可采用 ‘兵教兵 ’的方法,由小组中同学讲解清楚。
第四环: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 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思想方法、总结本节课所得。在解惑结束后,要先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然后教师要进行与课始揭示的目标做相呼应的点拨,既要画龙点睛,又要促进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化零为整,以达到条理化。如有必要,应适当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使学生养成善于整合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继续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在综合的基础上勇于提出新
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
结束语: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各年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在一节课上体现全部环节,也可以只突出一个或几个环节。总之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实际、更加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2015.10
范文三: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读两字”阅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我们依据儿童的认知与学习语文的规律,遵循“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原则,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简单而又扎实,突出“教会学生读书”和“识字、写字”这两个教学重点,以“读书指导为主”取代传统的“理解内容为主”,特制定“三读两字”阅读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精读、诵读”;“两字”即“识字、写字”。
一、初读,达到正确、流利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的效果如同一首曲目的序曲,定下了发展基调。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像于永正老师那样,用"师生赛读"、"老师读了七八遍才读好,你们几遍能读好"等办法。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调动他们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讲故事导入、插图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设问导入等诸多形式进行,而其主要意图在于老师引导学生链接已学过的文章,或联系生活体验,围绕所学的新文本主题建构一个话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或经历感受,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愿望。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把激发兴趣、感受乐趣放在首位,让学生顺利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读书,识字学词
让学生借助拼音独立朗读,反复朗读,让学生通过整体地阅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3、检查读书,达到正确流利
检查的过程是一种读书指导的过程。如检查中发现学生读书不能达到正确流利,教师则需再次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进一步提出读书要求,再一次给学生读书机会,确保达到正确、流利。
二、精读,达到有感情
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环节中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突出重点,深入品味。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找准训练点,有针对性地指导读。不要面面俱到,不要一句一句地指导。训练点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感情的生发点等。要凭借对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激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2、教师要善于范读,给学生提供感性的有感情读书的范例。
3、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及时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比赛、精神奖励等。
三、诵读,升华感情、积累语言
通过读全文,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收到提高认识与积累语言的双重功效。通常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设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2、熟读成诵。
四、识字、写字
1、识字。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两个重点之一。对一类字而言,识字任务主要包括掌握字音、字义和字形。而识字任务是否完成,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看学生是否会默写。因此,一定要严把默字关。要善于创造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字形。
2、写字。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包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和写字习惯等。写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低年级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写字教学放到课堂上,置于老师的指导之下。在指导书写时,有的字可放到阅读教学之中,大部分还是要放到阅读之后。
范文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初 探
——巡检完小课堂模式三步曲解读
一、基本步骤:
预习 交流合作探究 反馈校正
阶段 展示 阶段 阶段
对话交流
问题呈现——— 情景刺激 ———达标测评
科学指导
全面评价
二、基本步骤整体解读:
预习阶段、交流合作探究阶段、达标测试阶段,这三个阶段相对独立,彼此没有相互融合的关系。但是其中的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对话交流”贯穿有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话交流”,而“对话交流”中又包含“科学指导”和“全面评价”,“情景刺激”也包含“有效指导” 和“全面评价”;“问题呈现”也是随着问题不断深化,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呈现新的问题。
三、基本步骤具体解读:
(一) 预习阶段——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首要前提
预习阶段是教师问题呈现、明确目标环节,由教师的问题呈现生成本课的重点、难点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预习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增加预习课又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恰恰又是预习课帮助老师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是无法绕过预习课的。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使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就得到了提高,经过“交流合作探究阶段”又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留给老师在“反馈环节”里的问题会更少,老师的点评更具针对性。具体指导要求如下:
1、 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需要解决的
问题根据学情可以平均分配给各组,也可以不分,各组都把全部问题
进行交流、探究。
2、 出示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明确预习自学内容。即学生知道学什么,有
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预习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
分几次自学,给学生交代清范围。
3、 明确预习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或边看书边操作,或分组讨论等。
根据学情而定。
4、 明确预习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是否进行
小测评等。
这样学生预习自学中就不会产生盲目现象。
(二) 交流合作探究阶段:——是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核心
交流合作探究阶段中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对话交流、情景刺激 、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阶段可分组展示交流,也可不分组采取“点将式”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的形式根据学科特点、本课内容特点、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等学情可自定
1、 对话交流: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以“问题呈现”为源头、引子,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交流,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
深入。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的教育,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课程内容为问题,共同生成新的问题,去构建新的意义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那种“传话”和“独白”的方式,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话交流的形式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在对话交流中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环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八个字:“放松、让说、会说、能说”。
(2)、组织对话——有序对话,思维碰撞,火花四射。
以往的课改也改到了这一点,但比较薄弱,有走过场,故意作秀的感觉。如:教师在呈现问题时说:“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进行小组对话。”说完不到5分钟,教师以转身就接着说“下面开始交流,哪组同学先说”,从时间设计上,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还有的教师随意打断学生的对话,无意中影响对话的效果,所以一定等学生说完在进行评价。
(3)、科学组织对话秩序,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空间的布局,要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在座位、桌椅摆放上应做出科学选择。
2、 情景刺激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实施语言刺激,它刺激的是人的学习表现与状态,而没有刺激学生所研究的问题。当发现哪位同学学习“开小差”走神,通常用讥讽和嘲笑的语言给予刺激批评。其刺激的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通过情景刺激使学生身临其景,激活想象思维。情景包括:
(1.)各种活动情景(2)实验情景(3)心理体验情景(4)演示情景(5)故事情景等
例:心理体验情景:语文课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题目《当老师迟到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创设心理体验的情景,老师故意迟到几分钟,
让学生有所体验,好学的学生内心肯定异常着急,懒惰的学生内心暗暗自喜又有歇的时候了等不同心理就呈现了出来。这是语文学科的例子,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活动。
3、 科学指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展示问题时,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一味的鼓励,要针对问题在鼓励优点的同时,适当指明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
(2) 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
(3) 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
(4) 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
(5) 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4、 全面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为评价而评价”的现象,认为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一切都顺着学生。基于以上情况,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事实,给予真实性评价
(2) 问题困惑时,给予启发性评价
(3) 情绪消退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三) 达标测评阶段——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阶段,是有效课堂教学模
式流程的目的
这一阶段教师要以课堂现场测试结合课下作业检查学生对学习任
务的掌握情况。
范文五: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尝试阶段)
一、导入课题(3-5分钟)
1、三言两语引入,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 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 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1分钟) (教师必做,可不在课堂展示)
(一)必须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藏教师心里,还是摆到学生面前?要根据课堂需要。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教师才有方向,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 目标探索追求。
(二)学习目标制定要求: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能拨 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2、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
三、设计方案、活动准备(教师必做,不在课堂展示)
在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本文” ,精 读感悟,并以此为根据,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设计,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
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设 计。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 10分钟)
1、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时应提出一两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问题可先由老师提出, 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 需要指出的是, 提出的问题最好能 围绕重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 ,应是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到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 2、指点方法
提出问题后,有时还需指点方法,否则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做,特别是 刚开始时。有了方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自主学习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 圈画批注, 教室里尽可能保持安 静,尽可能给足思考的时间。此时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信息。如发 现普遍问题可让暂停,进行相应指导。
4、学生质疑
鼓励孩子们多提问题, 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也能激发孩子的 学习兴趣。
五、小组合作商讨,教师做好组织和巡视(10— 20分钟)
1、组建小组
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 密切配 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讲请要求
讨论前需讲请要求,如怎么讨论、具体的方法、先后的顺序等。 3、小组合作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要教会学生讨论:⑴学会发言,先想后说,组 内发言声音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⑵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 打断别人,努力记住要点; ⑶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要求对方作进一步 解释; ⑷学会总结, 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小组意见; ⑸学会反思, 意见不一致,熟是孰非,亦或皆可,学会判断;借鉴合理成分,修改 完善答案。为调动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评 选最佳小组的办法。加分依据: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效果好,全班检 测交流时发言多、质量高、 有创意的小组??小组讨论时,组长的角 色伊然是一位小老师,他起组织、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要选拔、 培训好小组长,发挥其作用。
合作商讨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深入参与到小 组中,倾听、指点、引导、了解。要引导围绕主题真正讨论起来,制 止“万马齐喑” 的局面和看似热闹的不切题的讨论。要真正让全体学 生参与,要么在发表意见, 要么在倾听思考,尽可能不让一人游离于 小组之外。要给足时间,划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讨论,而 不是图形式、走过场。有的讨论学生刚进入状态,或谈兴正浓,老师 却因为时间关系命令停止,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
六、总结评定,延伸拓展(10分钟)
1、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 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 进行操作。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 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 导更正, 归纳。 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 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教师在操作时,必须做到: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 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 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要面向 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 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 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 识方面的, 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哪些属于旧知识遗忘或粗心大意 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写在黑板一侧,供 讲评使用。
小组讨论时有的问题不能解决, 或分歧较大, 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有的问题需全班交流得到解决, 有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思维得 到碰撞,相互获得启迪,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小组发言人集中小组 的意见参与全班交流, 个人亦可补充, 充分发表意见, 开展探讨研究。 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作出总 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进一步拓展延伸,比如向课外开放,向其它语文 训练方式延伸,从而进一步发挥活动效益,提高教学效果
七、当堂训练(不少于 5-8分钟)
操作方法: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
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注意事项:1、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2、课堂作业要 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3、尤其是后进生的 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4、独立按时完成,教 师不指导,学生不得抄袭。 6、要限定时间,下课铃响就得交,把平 时作业当考试对待。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