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皇帝的称呼
中国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尊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 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1、为什么说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p4)
答:在自然界中,生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植?物给大地披上?了色彩斑斓
的?外衣;多种多样的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生机?。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
的财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生?动和精彩。
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p4)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命世界的?一员。
?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1、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区别?):(p6) (1)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2)人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中
(3)人有思想,会思考
*人类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其他生命不?能。
2、自我生命的独?特性(p7)
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外?貌、性格、意志、兴趣等方面,而且在人生道?路等方面
也体?现出多样性。
三、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p8-10)
1、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2、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3、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4、自我生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构成了?多彩的人生,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 四、如何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p10-12)
1、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我们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生存的?希望。
4、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第二课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一、为什么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p14)
1、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2、创造和奉献会?充实人们的生?活,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使人高尚。 二、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p15)
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p16-17)
1、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平凡的?工作积累,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
三、 青春——花样年华
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青春的重要性?)(p18)
1、青春时节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
2、青春时节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3、青春时节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光。
4、拥有了青春,便拥有了激情?、幸福和希望。
四、怎样让青春更?美丽,(p20-21)
1、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要争分夺秒的?抓住今天,热爱、珍惜宝贵的今?天。
3、要勤奋学习,丰富、充实自己,发展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
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口答诸经大义?答时务策三道 ?经 及《孝经》《论语》《尔雅》,十条
每经帖十条
进选《礼记》或《左传》之一作诗、赋、文各作时务策五道 ?士 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一篇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 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注释〗此次材料题继?续保持和发扬?此前的全国卷?风格。对同一材料反?复利用;强调历史的比?较能力;注重历史的原?因分析;注重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注重历史的积?极作用;继续保持能力?的考查。其答题的思路?与风格与前三?年的高考保持?了一致。有所发展的是?,每一问都综合?了材料和所学?知识,而不像过去有?所分开,其综合性更强?。
答案思路稳中?有变。变化的是第4?小问,推动社会进步?,过去通常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出发,但这次却重在?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角?度,突出其社会性?,贴近和谐社会?,却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历史本?身的思维角度?是一个打击。和去年强调迁?都对都城地区?影响一样,贴近时代,却与历史本身?有了距离。
(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 分)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分)
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范文二:皇帝的称呼[大成]
皇帝的称谓
1、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
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
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
了庙号。
2、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
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
曰“秦皇”。
3、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
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
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
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
是常见的。
4、称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
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 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
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
“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 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
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 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
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 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 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 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
范文三:皇帝的称呼
皇帝的称呼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确立了“皇帝”的称号。并且称自己为始皇帝,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相传,二世、三世至万世以至无穷。“皇帝”称号的确立,只是古代帝王在称呼上深化自己的第一步。此后各朝各代又有新的花样,所以古代皇帝的称呼今天表面上看起来有一些混乱,实际上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
谥号
皇帝除了名号以外,生前死后个各有一些其他的名号,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谥号相传为周公所创,也就是根据历代帝王生前事迹、功过等给予的一种号,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都广泛使用谥号。秦王政称帝之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成体统,遂废除了谥号。到汉代的时代才又恢复起来,并为以后历代沿用不绝。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褒扬、批评和同情三种。表扬皇帝功劳的有:经纬天地为文,布义行刚为景,柔质慈明为惠。批评的有乱而不损为灵,好内远礼为炀,杀戮无辜为厉。表示同情的则有:恭仁短折为哀,仁慈短折为怀,在国遭忧为愍。
比如汉高祖之子继位后,为人柔弱,国家大事都由吕后决定,吕后虽然任用自己的亲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较清明,所以后来皇帝被谥为“惠”,史称汉惠帝。此后两朝则先后谥为文、景,即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皇帝当政时,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东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朝政昏乱,但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动乱,故谥为“灵”。隋炀帝杨广则奢侈荒淫,穷兵黩武,破坏礼仪,遂谥为“炀”。周厉王杀害无辜,不许大臣进谏,禁止人民议论国事,后谥为“厉”。表示同情的有西晋怀帝、愍帝与东晋哀帝。这几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国家大权为大臣把持,后世表以同情,故谥为“怀”、“愍”、“哀”。
庙号
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庙祭祀时又追尊一种称号,是为庙号。庙号从商代就有了,如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按规定,各朝的第一代皇帝的庙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则一般称为“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这样一个皇帝死后,既有庙号,又有谥号。例如刘邦的全号是“汉太祖高皇帝”,刘恒的全号是“汉太宗孝文皇帝”,刘彻的全号是“汉世宗孝武皇帝”。但是,到了明清,非第一代皇帝也有称“祖”的,如明代朱棣为第三代皇帝,他的庙号为“明世祖”,清代顺治也非开国之君,也被称为“清世祖”。
尊号
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一个用于评价功过,一个用于祭祀。从唐代起,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又开始使用尊号,并且是在生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不管皇帝是圣明君主还是迂腐昏君,乃至荒淫残暴,都可以加上“大圣大德”的尊号,并且尊号有愈来愈繁的趋势。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谥号为“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唐懿宗在位时罢黜贤良大臣,任用奸佞小人,乃至天怒人怨。但就是这样一个昏君,生前尊号竟然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比其祖宗李世民犹有过之。以后历代又越加越多,如清圣祖康熙的尊号多至二十三字,为“合天弘运文物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这样的尊号完全成了赞美词的堆积,除了为皇帝歌功颂德,美化、神化和麻痹皇帝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年号
从汉武帝以后,皇帝开始使用年号,以后每逢皇帝即位均更改年号,称“改元”。汉武帝即位第一年,年号为“建元”。以后的三十六里,每隔六年改元一次,计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六个。再往后,每隔四年改元一次,计有太初、天汉、太始、征和。至此,汉武帝一共使用年号达十个之多。此后历代皇帝年号使用时间不等,有数年的,甚至有达几十年的。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如朱元璋时的洪武,朱棣时的永乐,清高宗时的乾隆。
后世称古代的皇帝,唐以前一般用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此时谥号一般都能简明扼要地评价皇帝的一生的功过得失;唐以后则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以后,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此时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尊号反而鲜为人知了。
范文四:古代人对自己的称呼
古代人对自己的称呼
1. 鄙人 :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 臣 :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 孤 :古代皇帝自称
4. 小人 :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 , 奴才对主人的自称 , 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 也指坏人
5. 在下 :古人自称
6. 陛下 :对皇帝的尊称
7. 阁下 :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 令郎 :指对方的儿子
9. 愚 :对自己的称呼 , 谦词
10. 奴才 :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 , 奴才对主人的自称 , 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 先生 :老师 ; 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 奴家 :古代女子自称
13. 晚生 :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 :古时高级官名 ; 古时君称臣 ; 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古代人如何称呼自己以及家人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 、 “双亲” 、 “二老” 、 “爹娘”等古今通 用的合称外还有 “高堂” 、 “严君” 、 “尊亲” 、 “严亲” 、 “两亲” 、 “亲闱” 等以及文人笔下的 “所 生” 、 “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 、 “翁” 、 “尊” 、 “大人” 、 “严君” 、 “爷” 、 “爹” 、 “爸” 、 “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 ,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 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 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 、 “娘” 、 “娘娘” 、 “姥” 、 “大人” 、 “妈” 、 “慈” 、 “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 :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 假母、续母。
(7)出母 :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
(9) 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 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 则称父亲之妾为 “庶母” 、 “少母” 、 “诸母” 、 “妾母” 。
(10)家家和姊姊 :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 “姨” 、 “姨姨” 、 “阿姨” 。
( 12 )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 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古时称谓
妻子谦称:
拙荆、 贱内、 内人、 内子、 房下、 鄙房、 老荆、 老婆、 阃内、 小妾、 浣濯之贱、 拙妇、 荆妻、 家下
指代:
浑家、娘子、娘娘、夫人、姐姐、爱人、冢妇、孩子他娘、屋里人、卿卿、芳卿、妈妈、堂 客、女萝、河东狮、妻子、媳妇、正室、侧室、通房、女人、女娘、婆娘、家小、家眷、小 妻、糟糠、贤内助、爱姬、继室、续弦、太太、姨娘、姨太、雌儿、妻房、丽人、泰娘、萧 娘、妇、罗敷有夫、佳妇、嫡
尊称:
孺人、奶奶、县君、院君、安人、令正、尊宠、尊姬、宝眷、大娘、尊夫人
丈夫:
良人、官人、相公、夫君、外子、当家的、掌柜的、孩子他爹、老公、姑爷、姐夫、老爷、 先生、 郎君、 员外、才郎、 仙郎、 檀郎、 萧郎、夫婿、 夫、使君、男人、 乔才、 庄家、汉子、 夫郎、夫主、佳儿
配偶:
好逑、匹、冤家、那口子、相好、可人、佳偶、蹄儿(北京话情人) 、伴儿(北京话夫妻) 、 牵手(闽南话情侣)
结婚:
昏、合卺、聘、适、六礼、就礼、嘉礼、奉事、通二姓之好、联姻、婚娶、结缘、开脸、洞 房花烛、结发、结缡、结丝萝、小登科、对门、娶媳妇、过门
男女之事:
周公之礼、浪蝶狂蜂、钻穴、逾墙、偷香、窃玉、攀花、折柳、阳台、云雨、巫山、高唐、 武陵溪洞、 偷寒送暖、 狎、 交颈、 荐枕、 奔、 欢爱、 欢会、 洛浦、 定情、 行云、 委身、 缱绻、 连云、 楚岫、 侍寝、 洛川、 同衾共枕、 鱼水、 破瓜、 阅人、 风月债、 毕姻、 合欢、 枕席之事、 春萌、春宵、男欢女爱
婚姻:
秦晋、鸾凤、赤绳、红丝、丝萝、伉俪、连理、同灰、比翼鸟、并蒂莲、鸳鸯、鹣蝶、凤凰 于飞、琴瑟、冰弦、举案齐眉、姻眷、眷属、宿缘、弋雁、双飞客、同心、姻缘、百年、恩 爱、 胶漆、 灯花双蕊、 痴男怨女、 白头偕老、 咸善终老、 百年好合、 金玉良缘、 俦侣、 朱陈、 潘杨、前程、家计、天作之合
妓女:
秋娘、章台柳、狭邪女、小娘、婊子、烟花、粉头、风尘、花柳、风月、娼、谢娘
父母:
双亲、椿萱、考妣、严慈、爹娘、高堂、恩慈、孺慕、堂上二老、翁妪、二亲、天伦
母:
北堂、春晖、萱亲、萱枝、慈亲
父:
阿郎、阿爷、老子、亲老
亲属:
舅姑、连枝、荆花、手足、瓜葛、姻娅、妯娌、骨肉、血脉、同胞、姒娣
婚姻不幸:
寡鹄、孤鸾、只凤、分镜、破镜、分钗、分鸳、断行、孤旷、独眠、孤另、羁栖、鳏旷、秋 扇见捐、未亡、怨鹤、孤孑、茕茕、下路、少艾、破鉴、半镜、陈宫镜、拆钗、分罗带、断 带、解香囊、劳燕分飞
范文五:(自己)对亲戚之间的称呼
(自己)对亲戚之间的称呼
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亲戚称谓比较多, 口语相称不尽相同, 但是书面语称谓有它的规律, 基本的有下列这些:
一、家族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 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 “ 吾 ” 字,如吾儿、吾孙等。
二、有姻亲关糸者加一 “ 姻 ” 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
三、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四、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
五、对他人称自己长辈和平辈均需冠一 “ 家 ” 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具体称谓如下:对父:称呼为父(爸爸) (严父) ,自称儿 或(女儿) ;
对母:称呼为母(妈妈) (慈母) ,自称儿 或(女儿) ;
父的兄(嫂) :称呼为伯父(伯母) ,自称侄 或(侄女) ;
父的弟(妇) :称呼为叔父(婶婶) ,自称侄 或(侄女) ;
祖父:称呼为祖父,爷爷,自称孙 或(孙女) ;
祖母:称呼为祖母,奶奶,自称孙 或(孙女) ;
祖父的兄(嫂) :称呼为伯祖(伯祖母) ,自称侄孙 或(侄孙女) ;
祖父的弟(妇) :称呼为叔祖(叔祖母) ,自称侄孙 或(侄孙女) ;
祖父的父:称呼为曾祖父,自称曾孙 或(曾孙女) ;
祖父的母:称呼为曾祖母,自称为孙 或(曾孙女) ;
曾祖父的兄(嫂) :称呼为曾伯祖(母) ,自称曾侄孙 (曾侄孙女) ;
曾祖父的弟(妇) :称呼为曾叔祖(母) ,自称曾侄孙 (曾侄孙女) ;
高祖父的兄(嫂) :称呼为高伯祖(母) ,自称玄侄孙 (玄侄孙女) ;
高祖父的弟(妇) :称呼为高伯祖(母) ,自称玄侄孙 (玄侄孙女) ;
祖父的祖父:称呼为高祖父,自称玄孙 (玄孙女) ;
祖父的祖母:称呼为高祖母,自称玄孙 (玄孙女) ;
对兄:称呼为兄,自称弟 (妹) ;
对嫂:称呼为嫂,自称夫弟 (夫妹) ;
对弟:称呼为弟,自称兄 (姐) ;
弟的妻:称呼为弟妇(媳) ,自称夫兄 (夫姐) ;
对姐:称呼为姐,自称弟 (妹) ;
对妹:称呼为妹,自称兄 (姐) ;
对儿(女) :称呼为吾儿(女) ,自称父 (母) ;
对孙(女) :称呼为吾孙(女) ,自称祖父 (祖母) ;
对曾孙(女) :称呼为曾孙(曾孙女) ,自称曾祖 (曾祖母) ;
对玄孙(女) :称呼为玄孙(玄孙女) ,自称高祖 (高祖母) ;
兄弟的子(女) :称呼为侄(侄女) ,自称伯父、叔父 (伯母、叔母) ;
兄弟的曾孙(女) :称呼为曾侄孙(曾侄孙女) ,自称曾伯祖、叔祖 (伯母、叔母) ; 兄弟的玄孙(女) :称呼为玄侄孙(玄侄孙女) ,自称高伯祖、高叔祖 (高伯祖母、高叔祖 母) ;
曾祖的姐妹:称呼为曾祖姑,自称曾侄孙 (曾侄孙女) ;
曾祖姑的夫:称呼为曾祖姑丈,自称内曾侄孙 (内曾侄孙女) ;
祖父的姐妹:称呼为祖姑(姑婆) ,自称侄孙 (侄孙女) ;
祖姑的夫:称呼为姑公,自称内侄孙 (内侄孙女) ;
姑母的夫:称呼为姑丈(姑父) ,自称内侄 (内侄女)
姐的夫:称呼为姐夫,自称内弟 (内妹) ;
妹的夫:称呼为妹夫,自称内兄 (内姐) ;
姐妹丈的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晚生;
姐妹丈的兄弟:称呼为亲兄(弟)台,自称眷弟(兄) ;
姐妹的子女:称呼为甥(甥女) ,自称母舅;
姐妹的孙女:称呼为甥孙(甥孙女) ,自称舅祖;
舅公、姑婆的子:称呼为表伯、叔,自称表侄 (表侄女) ;
舅、姑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 、表弟(妹) ,自称表弟(妹) 、表兄(姐) ; 表兄弟的妻:称呼为表嫂、弟媳,自称大表弟(妹) 、大表兄(姐) ;
舅、姑的孙(女) :称呼为表侄(女) ,自称愚表伯(母) 、愚表叔(母) ;
表姐、妹的夫: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 、眷兄(姐) ;
表姐、妹的子(女) :称呼为表甥(女) ,自称表舅(母) ;
女婿:称呼为贤婿,自称岳父(母) ;
女的子(女) :称呼为外孙女,自称外祖(母) ;
女的孙(女) :称呼为外曾孙(女) ,自称外曾祖(母) ;
孙女的婿:称呼为外孙婿,自称眷拙;
祖母的父(母) :称呼为外曾祖(母) ,自称外曾孙(女) ;
祖母的兄弟:称呼为舅公(祖) ,自称甥孙(女) ;
母的祖(母) :称呼为外曾祖(母) ,自称外曾孙(女) ;
母的父母:称呼为外祖(母) ,自称外孙(女) ;
母的叔(母) 、伯(母) :称呼为外叔祖(母) 、外伯祖(母) ,自称外侄孙(女) ; 母的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甥儿(女) ;
母舅的妻子:称呼为舅母(妗子) ,自称(外)甥儿(女) ;
母的堂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侄甥(女) ;
母的姑丈:称呼为姑公,自称眷侄孙(女) ;
母的姐妹丈:称呼为姨丈(姨父) ,自称襟侄(女) ;
母的姐妹:称呼为姨母,自称甥儿(女) ;
母的表兄弟:称呼为表舅,自称表甥(女) ;
姨母的子(女) :称呼为表兄(姐) 、表弟(妹) ,自称表弟(妹) 、表兄(姐) ; 母舅的子(女) :称呼为表兄(姐) 、表弟(妹) ,自称表弟(妹) 、表兄(姐) ; 母的表姐妹:称呼为表姨,自称眷侄(女) ;
母的表姐妹丈:称呼为表姨丈,自称表姨侄(女) ;
母舅的婿: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 、眷兄(姐) ;
对妻:称呼为贤妻,自称夫;
妻的祖父(母) :称呼为岳祖(母) ,自称孙婿;
妻的父(母) :称呼为岳父(母) ,自称子婿;
妻的叔伯(母) :称呼为叔岳(母) 、伯岳(母) ,自称侄婿;
妻的侄(女) :称呼为内侄(女) ,自称姑丈(眷生) ;
妻的侄孙(女) :称呼为内侄孙(女) ,自称姑公(眷拙) ;
妻的姑丈:称呼为内外姑丈,自称眷侄婿;
妻的姐妹夫:称呼为襟兄弟,自称襟弟兄;
妻的姐妹:称呼为姨姐妹,自称妹夫、姐夫;
妻姐妹的子(女) :称呼为襟侄(女) ,自称眷生(姨爹) ; 妻的外祖(母) :称呼为上外祖(母) ,自称兰婿;
妻的舅父:称呼为岳舅,自称甥婿;
夫的祖父(母) :称呼为祖翁(姑) ,自称孙媳;
夫的父(母) :称呼为翁(姑) ,自称(媳) ;
夫的叔伯:称呼为叔翁、伯翁,自称侄媳;
夫的兄弟:称呼为夫兄、夫弟,自称嫂弟、嫂媳;
夫的侄(女) :称呼为侄(女) ,自称叔母、伯母;
夫的姐妹丈:称呼为几姑爷,自称内兄嫂子、弟媳; 夫的姨丈:称呼为姨大爷,自称姨侄媳;
夫的兄弟妻:称呼为几娘,自称夫弟媳、兄嫂;
夫的姐妹:称呼为几姑,自称弟媳、兄嫂;
夫的姑:称呼为姑母,自称侄媳;
夫的姨母:称呼为姨母,自称姨侄媳;
叔伯母的兄弟:称呼为姻舅台,自称眷侄(女) ;
兄弟的亲家: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妹) ;
兄弟的岳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眷晚生;
子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生;
子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
孙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拙;
孙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拙;
侄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
侄的女婿:称呼为侄孙婿,自称眷拙;
子的岳父:称呼为尊姻兄,自称愚姻弟;
子的岳母:称呼为亲家太太,自称姻侍生;
亲家的父亲:称呼为太亲家,自称姻晚生;
亲家的兄弟: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
亲家的亲家:称呼为大眷望,自称眷弟;
契父:称呼为谊父,自称谊男;
契兄弟:称呼为兰兄、弟,自称兰弟、兄;
世交长辈:称呼为世伯、叔,自称世侄;
世交平辈:称呼为世兄,自称世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