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学 院:资环学院姓 名:邓丁年
实验报告
专 业: 学 2014年 05月 22日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及保养方法。 (2) 观察、识别几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器皿:显微镜、擦镜纸、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细菌三形(球状、杆状、螺旋状)、弧状(硫酸盐还原菌)、丝状(浮游球衣菌等)、细菌鞭毛及细菌荚膜。放线菌、颤蓝细菌、微囊蓝细菌或念珠蓝细菌等。
三、实验步骤
(1)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观察的目的物置于圆孔正中央。 (2)将镜头换成低倍镜,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或载物台向上旋转),眼睛注视物镜。当物镜的尖端距离载玻片约0.5cm处时停止旋转。
(3)左眼对着目镜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直至目的物清晰。此时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 (4)换成高倍镜,观察目的物,旋转细调节钮,直至视野清晰。 (5)观察示范片,绘出其形态图。
四、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答: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动到中央。
(2)要使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调大孔径光阑,调整光源。如果是用反光镜的显微镜,用凹面镜可使视野明亮。
五、生物图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置(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实验器皿: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两桶、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钠、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置而成。调整合适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种类也多,它们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异,但一般的配制过程大致相同。
四、实验步骤
1、取100mL蒸馏水倒入锥形瓶;
2、称取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20g; 3、用100g/L NaOH调节pH至7.2~7.4; 4、盖上棉塞,121℃下灭菌15~20min。
五、思考题
1、固体培养基加琼脂后加热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加热器功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容易沸腾和把培养基烧
焦;太低,培养基容易凝固。
(2)受热要均匀,可以垫上石棉网,要用玻璃棒不停缓慢搅拌。
(3)加热完毕后,要在合适的温度(60℃左右)倒平板,防止凝固。 2、培养基中加琼脂的作用是什么? 答:琼脂的作用就是让培养基凝固。 3、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答:将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标号,置25至30
摄氏度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若培养基无什么变化说明灭菌效果较好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学会细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所以,微生物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经测定,细菌等电点(pI)在2~5之间时,大多以两性离子存在,当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时,细菌带负电荷,所以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三、实验器皿、试剂、材料
(1)器皿: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质量浓度为5g/L的沙黄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载玻片滴一滴蒸馏水 蘸菌染匀 (2)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2min后水洗 (3)媒染:用革兰氏碘液染色1~2min后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 s后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2~3min后水洗并干燥 (6)镜检: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
五、思考题
(1)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几步?为什么?
答:应注意干燥时不要用火烧太久。关键在于涂片,涂片的时候要注意涂均匀,并且两个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则太厚的地方脱色就不均匀了。
实验四、总大肠菌群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总大肠菌群的数量指标在环境领悟的重要性,学会总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
(2)通过检验过程,了解大肠菌群的生化特征。
二、基本原理和方法
(1)人的肠道中主要存在3大类细菌:①大肠菌群;②肠球菌;③产气荚膜杆菌。由于大肠菌群的数量大,在体外存货时间与肠道致病菌相似,且检验方法比较简便,故被定为检验肠道致病菌的指示菌。
(2)总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中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这四属菌都是兼性厌氧、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
三、仪器和材料
(一)器皿
显微镜、锥形瓶(500mL)1个、试管6或7支、大试管(150mL)2支、移液管1mL 2支 10mL 1支、培养皿10套、接种环、试管架1个。 (二)试剂、材料
(1)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2)受污染的河水400mL
(3)化学药品:蛋白胨、乳糖、磷酸氢二钾、琼脂、无水亚硫酸钠、牛肉膏、氯化钠、质量浓度16g/L的溴甲酚紫乙醇溶液、质量浓度50g/L的碱性品红乙醇溶液、质量浓度20g/L伊水红溶液、质量浓度5g/L亚甲蓝水溶液。 (4)其他:质量浓度100g/L NaOH、体积分数10% HCl、精密pH试纸(6.4~8.4)等。
四、步骤
(1) 初发酵试验:在2个各装有已灭菌50ml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4.2)的大试管或烧瓶中(内有倒管)内,以无菌操作各加入水样100ml;在10支装有已灭菌5ml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以无菌操作各加入水样10ml,混匀后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
(2) 平板分离:经培养24h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或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再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18~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取菌落的一小部分进行涂片、革兰氏试验、镜检。 (3)复发酵试验:上述涂片镜检的菌落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则挑取该菌落的另一部分再接种于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内有倒管),每管可接种分离自同一初发酵管的最典型的菌落1~3个,然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
有产酸产气者(不论倒管内气体多少皆作为产气论),即证实有总大肠菌群存在。
五、思考题
(1)测定总大肠菌群数的意义是什么? 答:判断水体是否受粪便污染
(2)粪大肠菌群与总大肠菌群有何异同?
答:两者差别在于大肠菌类微生物可能来自于一般环境, 无法完全判定是受到粪便污染的指标。 而粪大肠菌群是比较能够代表遭受粪便污染。
范文二:浙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 微生物学 浙大 环境 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篇一: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
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
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
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
式中:R-----分辨距离;
λ------作用光的波长;
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
介 质
空气
2
水
玻璃
香柏油 折射率 1 13 55 1.56
三、实验内容
(一) 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 方法:
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 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如镜头已离开油面还未看到物像,则再重新操作。
3、更换标本时应先提高油镜头,再更换玻片,切勿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4、油镜观察完毕后,按“显微镜保护”中(6)项处理。
3
5、最后将油镜各部分还原,聚光器下降,反光镜垂直于镜座,镜头转成八字形,以免与聚光器发生碰撞。
四、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为何调节下列构造,反光镜,光圈,聚光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头回转器。
答:聚光器的位置之升降可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上升则视野明亮,下降则光线减弱。光圈的放大或缩小也可控制视野明亮程度。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均是调节焦距的装置。镜头回转器为装置物镜和转换物镜之用。
2、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工作距离与光圈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原理用好显微镜,
答: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为何要选用与玻璃折射率相似的香柏油作为油镜的介质,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答:香柏油只在使用油镜头时(100倍物镜)使用,因为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
4
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
油镜时,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则为0.22μm。选用香柏油是因为它的折射率是
1.515
4、显微镜有哪几种,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光学显微镜中除明视野显微镜外,还有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除光学显微镜外,还有电子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物台下安装一个暗视野聚光器即成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一样,所不同的是相差显微镜包括有环状光阑、装有相板的相差物镜和全轴调整望远镜三个特殊部分。
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主要特征是以紫外线为光源,当照射到用荧光素标记的细菌时,荧光素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后,再发射出可见的橙、黄、浅绿色荧光。由于用荧光素标记的菌体各种结构中的溶解、吸附或化合情况不一,于是发出不同色调和亮度的荧光,从而可以观察细菌的不同结
5
构。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普通光学显微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用电子流代替光线,用电磁圈代替透镜聚焦。
第二部分: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不染色标本检查法,用悬滴法观察活细菌及其动力。
2、 熟悉染色标本的制备过程,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及其结果判断,了解革兰氏染
色法原理。
3、 了解其它常用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检查细菌形态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可根据不同目的将细菌染色或不染色进行镜检。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结晶紫、美蓝、碱性复红等。
染色法又分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大类。单染色法即仅用一种染料着色,所有的细菌均被染成一种颜色,无鉴别细菌的作用。复染色法又称鉴别染色法,通常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染料着色,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组成结构对染料有不同的反应性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6
2、 最常用的细菌复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操作,可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凡能使第一种染料结晶紫保留蓝色的细菌叫革兰氏阳性细菌,凡被洒精脱色后染上对比颜料沙黄或稀释复红而呈红色的细菌叫做革兰氏阴性细菌。
三、实验内容
(一)染色标本的制备及观察
1、复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
材料:葡萄球菌琼脂培养物1支
大肠杆菌琼脂培养物1支
革兰氏染液一套:结晶紫、95%酒精、路哥氏碘液、稀释复红各1瓶。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吸水纸等。
方法:
(1)涂片用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涂片。
? 取玻片一块,拭净。
? 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放在玻片中央(如被检材料是液体,可不加
生理盐水)。
? 左手斜持菌种试管,右手将菌种试管棉塞稍加转动,以便拔下。
? 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用右手小拇指拔开菌
7
种试管棉塞,试管口通过火焰,将接种环插入试管中取菌少许(切不可多,更不可将培养基刮下)。 ? 试管口再通过火焰,塞好棉塞。
? 将接种环上的细菌加入玻片上之水滴内,磨匀,涂成直径为1cm大小的薄菌膜。
? 接种环经火焰灭菌。.
(2)干燥涂片置于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3)固定干燥后将涂片在火焰上缓缓通过三次,此为“固定”。目的是使细
菌粘于玻片上,染色和水冲时不易脱落;且细菌为蛋白质,被热凝
固可保持完整形态。
(4)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 加结晶紫染液于标本上,使其覆满标本,染1~2分钟。
? 细水冲洗。
? 加路哥氏碘溶液经1分钟。
? 水洗。
? 加95%酒精于玻片上来回流动,倾去酒精。如此重复2~3次(约30秒钟)。 ? 水洗。
? 加稀释复红染液,染约1分钟。
? 水洗,用吸水纸吸干。
(5)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在结晶紫着色后不易被酒精脱色,
8
故仍为深蓝色或紫
色;革兰氏阴性菌在结晶紫着色后易被酒精脱色,故经稀释复红复
染后成红色。
三、实验记录
革兰氏染色过程:取玻片一块,在玻片上滴三小滴水(有一定的距离),分别用接种环取EC(大肠杆菌)和BS(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两边的水滴上,并混匀,灼烧接种环后再分别取EC和BS于中间的水滴上混匀(即中间水滴是两种菌的混合物),并在酒精灯下灼烧至干(小心不要将玻片炸裂),用结晶紫进行初染,细水冲洗后,加路哥氏碘液进行媒染,水洗后加酒精脱色2~3次,水冲洗后加稀释复红染液复染一分钟,水洗,并用吸水纸吸干。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呈紫红色。普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现蓝紫色。
以下为实验观测图:
四、思考题 1(染色法在微生物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染色法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细菌的具体形态,更方便观察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有更重要的意义,可以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实验方面,可以通过杀死阳性或阴性菌而得到目的菌。
2(比较复染色法与单染色法的优缺点。
9
答:单染色法:
优点:仅用一种染料着色,所有的细菌均被染成一种颜色,简单方便,可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缺点:但无鉴别细菌的作用。
复染色法:
优点: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染料着色,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组成结构对染料有不同的反应性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缺点:使用试剂较多,过程较单染色法更复杂繁琐。
3(以革兰氏染色法为例,说明它至少要涉及几种试剂,各起何作用,
答:至少用到4种试剂。结晶紫溶液进行初染,路哥氏碘液进行媒染,95%酒精进行脱色,稀释复红染液进行复染。
4(要确证一个未知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你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你的结果是可靠的,
答:
通过在显微镜下的菌体被染的颜色可以判断,
凡能使第一种染料结晶紫保留蓝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凡被洒精脱色后染上对比颜料沙黄或稀释复红而呈红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篇二: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10
官洲河段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测定
见习类型
院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号 专业见习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成文老师
2010级环境工程 翟锦亮 20102400132
2012年12月
目录
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方案与思路 .............................................3
3. 实验方法 ..................................................3 3.1 仪
器 ................................................................. 3
3.2 试剂 ................................................................ 4
3.3内容 .................................................................. 4
4. 实验结果 ..................................................8
4.1 水样观察 ............................................................. 8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 9
4.3 水样菌落的培养观察 ................................................... 9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 11
11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
察 ........................................... 12
5. 实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实验结果分析 ........................................................ 13
5.2 实验存在问题 ........................................................ 14
5.3 实验改进意见 ........................................................ 15
6. 实验结论 ................................................. 15
7. 实验收获 ................................................. 15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之
一。水体中微生物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数量及种群
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多种因
素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现状及
水域中C、N、P循环方式,并可为水体的整体治理方案提供
依据[2]。
本实验将大学城官洲河段到入珠江段分为三个断面(对照
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对各断
面水体的水样分别采样比较,测定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了解官洲河段不同断面的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
数量,分析各断面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了解各断面水
体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
2、实验方案与思路
2.1 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2.2 水样的采集
2.3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2.6 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2.7 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3.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
高压灭菌类:培养皿(12个)、试管(9支)、移液管(3支,1mL)、高压蒸汽灭菌器、
锥形瓶(1个)
制备培养基类:烧杯(1000mL)、药物天枰、玻璃棒、药匙、pH试纸、加热器、超净工作室、恒温培养箱
观察类: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滴管、
烧杯、
量筒(1个,10mL)
3.2 实验试剂
肉膏胨淀粉培养基配方:牛肉膏3g,蛋白胨10g,淀粉2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7.4~7.8,。
13
灭菌条件:0.101MPa(121oC,15~20min)。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染色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番红染液
其他:去离子水、无菌水
3.3实验内容
?实验器材的洗涤与灭菌【1】[1]
将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用洗衣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然后用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121oC,相对蒸汽压力0.103MPa,15—20min),灭菌后放入无菌室备用。
?水样的采集
按下图所示分别到三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时,应小心开启包装纸或瓶盖,避免瓶盖或瓶颈受到杂菌污染。
?水样的保存
为防止微生物发生质的改变, 装好的样品瓶要在绝热箱中运送。当外界温度较高时还要冷却, 采样容器也不要受任何直接阳光照射, 以免紫外线杀死微生物。采好的水样应立即送往实验室,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宜超过两小时, 否则应使用10C以下的冷藏设备保存样品, 但不得超过6小时,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将样品立即放入冰箱, 并在两小时内进行检验, 如果因路途遥远, 送检时间超过6小时, 应考虑采用延迟培养法[4]。
14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与计数
A.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1)观察比较从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取回来的水样,简单描述三个水样的外观特征。
(2)用压滴法分别制片观察三个断面的原水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 *压滴法制片方法[1]:如下图所示,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吸取样品于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液滴上(注意不要有气泡)即成标本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要充分利用显微镜的移片夹的移动,注意观察微生物组成。
o
篇三: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
题目
年级专业
实验者
学号
小组
成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15
1.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熟悉培养基的类型,学习并掌握培养基的原则与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掌握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3.了解并比较细菌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特征。
4.学习并掌握空气及人体细菌检测学方法。
5.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以及革兰染色法,熟悉不同类型细菌的基本形态。
6.掌握糖发酵实验、抗菌素敏感性实验和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7.从脓汁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和检测出病原体。
二、实验器材
1.培养基的制备:干粉培养基、天平、蒸馏水、称量皿、药勺、锥形瓶、量筒、电炉、试管、洗耳球、试管筐、移液管、棉塞、牛皮纸、橡皮筋、手套、石棉网
2.空气与人体体表细菌学检查:琼脂培养基、酒精、碘酒
3.细菌的分离培养:脓汁标本、粪便标本、伊红美蓝平板、营养琼脂平板、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
4.细菌的纯培养: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培养基
5.细菌的形态学检测:斜面培养物、营养肉汤、生理盐水、镜油瓶、拭镜纸、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
16
灯、打火机、中性笔、革兰染色试剂、液体培养基
6.细菌的生化试验: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接种针、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菌液、营养琼脂平板、接种环、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玻片、兔血浆、生理盐水
7.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玻片、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培养基的制备
称量琼脂粉?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集中放在试管筐里?罩上硫酸纸、牛皮纸? 用橡皮筋扎好 ?放入讲台边的灭菌桶或灭菌筐内?送到高压蒸汽灭菌室(洗刷室)?灭菌
2.空气与人体体表细菌学检查
2.1空气的细菌学检查
每组1个营养琼脂平板,选择实验楼女厕所?将平板盖打开,盖朝下放置在平板旁边?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5分钟?平板倒扣盖上?作标记?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2人体体表细菌学检查
甲丙常规洗手,乙丁标准洗手。甲和乙、丙和丁分别共用1个平板按下图在普通平板上接种手指上的细菌。第1格为洗手前,第2格为洗手后,第3格为消毒后,第4格空白对
17
照。
3.细菌的分离培养
3.1 实验方法
平板划线法:借助于划线,将混杂的多种细菌,在平板表面分散成单个细菌,并固定在某一点上。培养以后细菌各自分裂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单菌落)。
3.2实验步骤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脓汁标本与粪便标本点在普通平板和依红美蓝平板上,各做两份,?烧掉接种环上多余的标本?冷却后,应用分区划线分离法,将脓汁标本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2份),粪便标本接种于伊红美蓝平板(2份)?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平板倒置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
4.细菌的纯培养
甲?普通平板?金黄色菌落(auratus,golden yellow)?1支斜面
乙?普通平板?白色菌落(albus,white)?1支斜面
丙? EMB平板?紫黑色菌落(atropurpureus)?1支斜面
丁? EMB平板?粉红色菌落(pink) ?1支斜面
斜面正面上2/3作标记:组号 + 金黄、白色、紫黑、粉红。
5.细菌的形态学检测
18
5.1革兰试剂染色
5.2显微镜油镜使用步骤
10×物镜?看清标本?滴加香柏油?100×油镜?浸泡油中?模糊物象?细调节调焦,观察物像?记录结果?关闭电源? 擦镜纸拭去香柏油 ?擦镜纸沾少许乙醇和乙醚(7:3)
混合液擦拭?擦镜纸擦拭油镜。
5.3肉汤接种法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在斜面培养物中挑取菌苔少许?立即移入肉汤培养基管中?在接近液面的管壁上轻轻研磨?沾取少量肉汤调和?混匀?试管口通过火焰2-3次灭菌?塞好棉塞?35?培养4~6小时
6.细菌的生化试验
6.1细菌的糖发酵实验
接种针烧灼灭菌?用灭菌接种针分别刮取实验所得到的紫黑色和粉红色菌苔?分别接种在葡萄糖发酵微量管中和乳糖发酵微量管内?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微量管平放在平板内?37?培养过夜后?观察结果。
6.2药敏实验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之前实验中得到的四种菌液在普通平板密集涂布(如图6)?接种环烧灼灭菌? 标记:青、头、庆 ?镊子火焰消毒?贴青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纸片? 按压?镊子消毒?倒置37?培养
19
6.3凝固酶实验
取干净玻片一张?在左右两边分别滴加兔血浆1-2滴,生理盐水1滴?接种环烧灼灭菌?冷却?分别用接种环取之前实验所得到的白色和黄色菌苔(2,3个菌落的菌量)与血浆研磨混合?边混匀边观察结果?接种环烧灼灭菌?稍等片刻,观察结果
6.4动力实验
接种针烧灼灭菌?分别用接种针在紫黑色和粉红色的斜面取菌?从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垂直刺入,可刺达近底管处,但不要到达管底?循原来的路线退出接种针?试管口迅速通过
20
范文三:环境微生物学第八九章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纤维素分解的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纤维素好氧和厌氧分解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
3、认识氨化细菌,并掌握用纳氏试剂和石蕊试纸测定氨化作用的方法。
4、认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掌握观察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实验方法。
5、学习观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及其生物相的方法。
6、初步掌握根据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及其生物相,推断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工作状态的技能。
二、基本原理
纤维素由β-葡萄糖聚合而成,性质非常稳定。纤维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约占植物组织的50%左右。在自然界,每年都有大量纤维素随植物残体或有机肥料进入土壤。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纤维素可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分解,先形成纤维二糖、葡萄糖等中间产物,再彻底分解成CO2和水。细菌中噬纤维菌科和堆囊粘菌科的一些属具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在实验室中,经常以纤维滤纸为基质,通过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来测定好氧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
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是梭菌,如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和嗜热纤维芽孢梭菌,产物是有机酸、醇类以及甲烷和CO2等。在实验室中,一般采用液体培养基来测定厌氧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若滤纸条被分解后发生断裂或失去原有物理性状,便判定该厌氧微生物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物,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它可以被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解而产生氨,称为氨化作用。在不含无机氮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所生长的细菌大多是氨化细菌。氨化细菌分解蛋白质释放氨,可用石蕊试纸和纳氏试剂检测。石蕊试纸遇氨显蓝色,纳氏试剂与氨反应显棕褐色。
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它由两类细菌分两个阶段进行,氨氧化为亚硝酸的反应由亚硝化细菌引发,而亚硝酸氧化为硝酸的反应则由硝化细菌所致。亚硝酸与格利斯试剂生成绛红色化合物,硝酸与二苯胺试剂生成蓝色化合物,因此用格利斯试剂和二苯胺试剂可以监测硝化过程。
在无氧条件下,硝酸盐可以被许多微生物还原成氮气,称为反硝化作用。大多数反硝化菌是异养型微生物,能够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将硝酸或亚硝酸逐步还原成氮气。用格利斯
试剂和二苯胺试剂可以监测反硝化过程。
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体,污泥的数量、活性和沉降性直接与生物处理系统的工作效能密切相关。污泥(或生物膜)中的生物相(种类、丰度、状态)是赋予污泥活性的关键因素。污泥(或生物膜)生物相较为复杂,以细菌和原生动物为主,也有真菌和后生动物等。当水质条件或曝气池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相也会随之变化。一般认为,原生动物固着型纤毛虫占优势时,污水处理系统运转正常;后生动物轮虫大量出现则意味着污泥已经老化;缓慢游动或匍匐前进的生物出现时,说明污泥正在恢复正常状态;丝状菌占据优势,甚至伸出絮体外,则是污泥膨胀的象征。发育良好的污泥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稠密,沉降性能好。因此,观察活性污泥絮体及其生物相,可初步判断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转状况,有助于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三、实验器材
1、样品:菜园土,水稻土,阴沟污泥,取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
2、培养基:纤维素好氧分解固体培养基;纤维素厌氧分解菌培养基(配制方法见附录);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装至1.5×15cm试管中,每管5mL,0.1MPa,灭菌30min;硝化培养基(配制方法见附录),分装至100mL三角瓶,每瓶装30mL,0.1MPa灭菌30min;反硝化培养基(配制方法见附录),分装至1.5×15cm试管中,每管10mL,加一杜氏小管,0.1MPa,灭菌30min。
3、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纳氏试剂,格利斯试剂,浓硫酸,二苯胺试剂。
4、仪器及相关用品: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
5、其它用品: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灯,接种环,镊子,无菌培养皿,直径9cm的无菌滤纸,尼龙纸,橡皮圈,药匙,白色比色蝶,滴管,石蕊试纸(红色)等。
四、实验程序
(一)纤维素的好氧分解
1、制作平板:取已融化的纤维素好氧培养基(每组做一皿),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2、放置滤纸:用镊子取无菌滤纸1张,放入已凝固的琼脂平板上,紧贴,使滤纸表面湿润。
3、加放土粒:用镊子取肥沃菜园土10余粒,均匀排在滤纸表面,进行接种。
4、恒温培养:放入培养箱,28~30℃条件下培养7~10d。
5、结果检查:先观察土粒周围有无黄色、桔黄色、棕色等色斑出现。土粒周围滤纸有无破碎变薄现象。用解剖针从带有色斑处挑取少许滤纸至载玻片上,涂片,固定,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并绘图。
(二)、纤维素的厌氧分解
1、接种:以接种匙取水稻土少量,接种在装有滤纸条纤维素深层培养液中,套上试管套,再用尼龙纸和橡皮筋将管口扎紧。
2、培养:放在35~37℃条件下培养10~15d。
3、目检:取出试管,观察培养液中滤纸条有无被分解而透空的地方,如果滤纸上有空洞或滤纸边缘有破碎现象,表示厌氧纤维分解细菌已大量繁殖,否则应继续培养。
4、镜检:用接种环从发酵液滤纸破碎处取菌液一环至载玻片上,涂片,固定,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并绘图。
(三)蛋白质氨化作用
1、接种:放一小匙菜园土(约1g)至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
2、悬挂试纸:在试管口内壁上悬挂1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然后塞好棉塞。
3、恒温培养:放入28~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3d。
4、检查结果:(1) 先观察培养管中试纸颜色有无变化,培养液是否混浊或产膜,如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氨生成,培养液混浊而产膜,说明有大量氨化细菌集聚。(2) 取培养液两滴于比色蝶中,加入奈氏试剂一滴,如有棕色或黄棕褐色出现,也说明有氨生成。(3) 用接种环取培养液一环至载玻片上,涂片,固定,染色,在油镜下观察氨化细菌的形态并绘图。
(四)硝化作用
1、接种:取菜园土1g左右,接种于盛有铵盐培养液的三角瓶中。
2、恒温培养:放入28~30℃培养7~14d。
3、检查结果:(1) 取培养液2滴于比色蝶中,加格利斯试剂I及II各1滴,如出现绛红色,则证明硝化作用第一阶段正在进行,即有HNO2产生。(2) 另取培养液2滴于比色蝶中,先加二滴浓H2SO4,再加二苯胺试剂1~2滴,观察有无蓝色出现,如有蓝色出现,说明硝化作用第二阶段也在进行,即有硝酸存在。以上结果表明硝化作用的两个阶段都在进行中。若只有红色出现,说明只有硝化作用第一阶段存在;若只有蓝色出现,则说明硝化作用已彻底完成。
(五)反硝化作用
1、接种:取反硝化作用培养基1管,放入少许阴沟污泥,塞上盖子。
2、恒温培养:在28~30℃培养一周。
3、检查结果:(1) 在培养过程中如有氮气产生,则小支管中有气体聚集。(2) 取培养液2滴于比色蝶中,加格利斯试剂I及II各1滴,如出现红色则证明有反硝化作用产生的亚硝酸。
活性污泥及其生物相的观察:
(一)制片镜检
1、样品准备
取曝气池活性污泥或生物滤池生物膜。在观察活性污泥时,若曝气池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较少,可先沉淀浓缩;若污泥较多,可先加水稀释。在观察生物膜时,则用镊子从填料上刮取一小块生物膜样品,加蒸馏水稀释,制成菌液,其它操作与观察活性污泥相同。
2、制作样片
(1)水浸片:用滴管取制好的污泥混合液一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活性污泥标本。加盖玻片时,先使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样液,然后轻轻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2)染色片:用滴管取制好的污泥混合液一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干燥),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1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干。
3、水浸片观察
(1)低倍镜观察:观察活性污泥及其生物相全貌,注意污泥絮粒大小,结构松紧程度;观察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的分布状况;观察微型动物的形态及其活动状况。
(2)高倍镜观察:观察活性污泥中菌胶团与污泥絮粒之间的联系;观察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形态特征,注意两者之间相对数量;观察微型动物的结构特征,注意微型动物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4、染色片观察
(1)低倍镜观察:在视野中找到丝状细菌并移至中央。
(2)高倍镜观察:观察丝状细菌的形态特征。
(3)油镜观察:观察丝状细菌的假分支和衣鞘,菌体在衣鞘内的排列情况,菌体内的贮藏物质。
(二)污泥絮粒大小测定
1、制作样片
用滴管取制好的曝气池混合液一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
2、校正目镜测微尺
按实验7的操作方法校正目镜测微尺。
3、测定絮粒直径
随机取视野中50颗絮粒,用经校正的目镜测微尺测量絮粒直径。
4、污泥絮粒分级
按平均直径,污泥絮粒可分成三个粒级:
(1)大粒污泥:絮粒平均直径> 500 μm;
(2)中粒污泥:絮粒平均直径在150~500 μm之间;
(3)细粒污泥:絮粒平均直径<150 μm。
根据絮粒直径,计算三个粒级所占的比例。
(三)污泥絮粒形状和结构分析
1、制作样片
用滴管取制好的污泥混合液一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
2、观察絮粒形状和结构
随机取视野中50颗絮粒,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污泥絮粒的形状和结构。
3、污泥絮粒分型
按形状和结构,污泥絮粒可分成三种类型:
(1)圆形紧密絮粒:圆形或近似圆形,菌胶团排列致密,沉降性较好;
(2)不规则疏松絮粒:形状不规则,菌胶团排列疏松,沉降性较差;
(3)无规则松散絮粒:形状无规则,絮粒边缘与悬液界限不清晰,沉降性极差。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三种类型则所占的比例。
(四)污泥絮粒中丝状细菌数量测定
1、制作样片
用滴管取制好的污泥混合液一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活性污泥标本。
2、标本镜检
随机选择视野,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察污泥絮粒中的丝状细菌数量。
3、丝状细菌数量分级
按活性污泥中丝状细菌与菌胶团细菌的比例,将丝状细菌分成五个等级:
(1)0级:污泥絮粒中几乎看不到丝状细菌;
(2)±级:污泥絮粒中可见少量丝状细菌;
(3)十级:污泥絮粒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丝状细菌,但总量少于菌胶团细菌;
(4)++级:污泥絮粒中存在大量丝状细菌,总量与菌胶团细菌大致相等;
(5)+++级:污泥絮粒以丝状细菌为骨架,数量超过菌胶团细菌。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样品所属的丝状细菌数量等级。
五、注意事项
1、在纤维素的好氧分解实验中,出现变色斑后,应尽早观察菌体形态。若需分离菌种,可从变色斑处取样,接种到新的滤纸培养基上。
2、在纤维素厌氧分解实验中,必须将滤纸浸于培养基的深层。
3、观察硝化作用时,应先加浓硫酸后再加二苯胺溶液。
4、观察反硝化作用时,如果加入格利斯试剂后,培养液不出现红色,则有两种可能:(1)微生物不能还原硝酸,培养液中没有亚硝酸存在。(2)硝酸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后,亚硝酸继续被还原为氮气,培养液中没有亚硝酸存在。
5、在观察污泥絮粒的形态和大小时,可先加水稀释或用水洗涤,否则絮粒粘连在一起,不易测定。
6、在观察污泥絮粒中的丝状细菌数量时,应注意它们与菌胶团细菌的相对比例。
六、结果观察与记录
含氮化合物培养液的颜色反应:
1、氨化作用培养液加入奈氏试剂后可观察到棕褐色出现,证明有氨生成。
2、硝化作用培养液加入格利斯试剂,可见出现绛红色,证明有亚硝酸生成。另取培养液,加入浓硫酸和二苯胺后观察到蓝色,且一段时间后蓝色变成绿色,证明有硝酸生成。
3、反硝化作用培养液加入格利斯试剂后出现浅红色,证明产生了少量亚硝酸。
活性污泥镜检记录
七、心得体会
这几次实验中用到的纤维素好氧培养基、纤维素厌氧培养基、氨化作用培养液、硝化作用培养液、反硝化作用培养液、厌氧污泥、好氧污泥等实验材料都是需要提前好几天准备的。这充分说明了在微生物试验中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才能为后期好的实验结果打好坚实的基础。
八、思考题
1、纤维素培养基中加滤纸的作用是什么?
答:滤纸中含有相当比例的纤维素,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土粒周围滤纸有无色斑出现,或者有破碎、变薄现象来验证好痒细菌对纤维素的分解。
2、氨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有何作用?
答:氨化作用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为硝化作用提供了氨的来源。
3、在进行硝化作用实验时,培养基为什么要装成浅层?硝化细菌培养基中为什么不加有机成分?硝化细菌从哪里获得碳素营养?
答:浅层是为了给液体中进行的硝化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不加有机成分是因为硝化细
菌属于化能自养性细菌,可以从亚硝化或者是硝化过程中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硝化细菌的碳源是CO2。
4、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缺氧环境,温度-4~65℃。
5、根据观察情况,评价两种污水处理装置中活性污泥的质量及其运行情况。
答: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生长良好,呈浓褐色,有压密性,污泥絮体之间不存在细碎的小絮体,其中的原生动物多以纤毛虫居多数.而厌氧处理的污泥则发生恶化而存在大量有机污染物,颗粒细碎,常可见到滴虫、屋滴虫、波豆虫等原生动物。
范文四: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到三
实验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
2、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二、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三、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和显微镜的分辨率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四、实验器材
1、细菌三态装片
2、显微镜
3、香柏油
4、擦镜纸等
五、操作步骤
1. 放置好显微镜
2. 调节光源
3. 低倍镜观察
4. 高倍镜观察
5. 油镜观察
6. 清洁和还原显微镜
显微镜观察细菌涂片(细菌三型涂片、枯草杆菌涂片)使用油镜: 低倍镜(10× ) 高倍镜(40× ) 油镜 (100× ) 1. 放置好显微镜
置显微镜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检者姿势要端正。
(不论使用单筒显微镜或双筒显微镜均应双眼同时睁开观察,以减少眼睛疲劳,也便于边观察边绘图或记录
2. 调节好光源
接通电源,打开光源。
3. 低倍镜的观察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因为低倍镜视野范围大,容易发现观察目标,确定观察部位。
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调节标本移动螺旋,使观察的目的物处于物镜的正下方。
调节粗调螺旋,使物镜(10×)与标本靠近,眼睛在测向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和载玻片相碰。
张开双眼向目镜里观察,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至目的物清晰为止。
通过玻片夹推进器慢慢移动玻片,认真观察标本各部分,找到合适的目的物,仔细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4.高倍镜的观察
(1)用低倍镜找到标本并调节清晰后,将欲放大的观察部位用推进器调到视
野中央。
(2).旋动转换器换高倍镜。如果高倍镜下观察目的物有点模糊,调节细准
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时要注意旋转方向与载物台上升或
下降的关系,防止镜头与载玻片强力接触,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5.油镜的观察
(1)如果用高倍镜目的物未能看清,可用油镜。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检查标
本片,将目的物移到视野正中。
下降载物台,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香柏油,将油镜移至正中,缓慢调节粗调螺
(2)旋使油镜头浸没在油中,刚好贴近载玻片。然后再用细准焦螺旋微微向
上调(切忌用粗准焦螺旋)即可。
(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升降载物台时用力过猛,或者调焦时误将粗调节螺旋向反方向转动而损坏镜头及载玻片)
6. 清洁显微镜和还原显微镜
. 观察结束后,调节光源到最小再关掉电源开关。调节粗调螺旋,使载物台下降到最低,取下玻片。
. 把油镜转离光轴,擦镜纸擦1,2次,去油,用二甲苯滴湿的擦镜纸擦2次,
再用擦镜纸擦 1,2次,顺镜头直径方向擦,不要圆周擦和来回擦。擦干净镜体,
罩上防尘罩,然后放回原处。
. 用擦油镜头的方法擦玻片。
六、显微结构图的绘制
, 严格按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依低倍、高倍及油镜的次序观察细菌装片,
并绘出其形态图。
, 生物绘图中绘出的图要清楚,并正确的表示出形态构造的特点,绘图注意
事项如下:
(1) 绘图要用黑色硬铅笔,不要用软铅笔或有色铅笔,一般用 2H 铅笔为宜。
(2) 图的大小及在纸上分布的位置要适当。
(3) 画图时先用轻淡小点或轻线条画出轮廓,再依照轮廓一笔画出与物象相符
的线条。线条要清晰,比例要准确。
(4) 绘出的图要正确,观察时要把混杂物、破损、重叠等现象区别清楚,不要
把这些现象绘上。
(5) 图的明暗及浓淡,应用细点表示,不要采用涂抹方法。点细点时,要点成
圆点,不要点成小撇。
(6) 整个图要美观、整洁,还要特别注意准确性。
七、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2、油镜使用原理是什么,
3、绘出细菌三型图。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
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
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
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
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三、器材
1、活材料: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2、染色液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番红、蒸馏水、无菌水、二甲苯、香柏油等。 3、器材: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 四、操作步骤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约0.5-1cm的均匀薄膜。如果从斜面或平板上取菌,用无菌环挑取少量菌体,涂在预先滴有一小滴无菌水的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火烘干。 (2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3
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并使其不易脱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则细菌形态将毁坏。
(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废液缸上的搁架上,加一滴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 (5)水洗:用洗瓶或滴管缓慢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直至冲下之水无色时为止。 (6)干燥: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8)改用番红染色,重复以上过程。
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
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去。
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
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观察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净,放入回收容器内。
五、注意事项
(1)要有对数生长期的菌种
菌龄过小或过大均影响细菌的正常形态,菌龄太小还没有分化完整,而菌龄过大,往往会发生自溶。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造成菌体重叠, 不利于观察形态。
(3)火焰固定不宜过热,否则会使细菌变形。
六、实验报告
1(结果
绘出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图。
2(思考题
简单染色应注意哪些,为什么,
实验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
2.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二.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丹麦医生 C.Gram(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分和结构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两大类G+和G-.
三.实验材料
(一)菌种:
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斜面培养物
2.大肠杆菌(E.coli)培养物
(二)仪器与其他用品
显微镜、酒精灯、火机(火柴)、接种环、载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无菌牙签等。
(三)革兰氏染色液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
?革氏碘液
?95%乙醇
?0.5%番红染液
四.革兰氏染色的过程– 制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0.5-1cm的均匀薄膜。若从斜面或平板上取菌,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预先滴有一小滴无菌水的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 染色
2.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先用新配的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精进行脱色约20,30秒,使流出的酒精不再有紫色为止,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
注意事项
(1) 革兰氏染色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滴无菌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层脱落。
(2)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
(3)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五、实验报告
1、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出现什么问题,
3、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你认为革兰氏染色中,哪一个步骤可以省去而不影响最终结果,
范文五: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七
实验七 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实验目的:
1. 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
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 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实验原理: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为了获得单个菌体,首先必须把要分离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稀释,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在平板上,由一个菌体繁殖成单个菌落,这样,就能从中挑选出所需要的纯种。由于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所要求的营养条件不同,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制成平板进行分离,然后从菌落形态上的差异,可以把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区分并可计算出其数量,分别接种到试管斜面上,然后,在平板上反复进行分离培养,最后可获得纯种。
仪器和材料:
1. 实验六中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 2. 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一瓶。
3. 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
细菌纯种分离的操作方法:
一.平板划线法:
(1) 倒平板: 将融化并冷至50?的细菌培养基倒约15~20ml于无菌培养皿中,立即放在桌上轻轻转动使之均匀。冷后成平板。(3个)
(2) 划线:在火焰旁,左手拿平板,右手拿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原污水)在平板上划线。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划线完毕后
盖上皿盖,倒置
于37?恒温箱中
培养48小时后观
察结果。
二.稀释平板分离法
(1) 取
样 …
(2) 稀
-3-4释水样 以无菌操作按十倍稀释法用无菌吸量管和无菌水将10倍的水样稀释至10、-5-610、10倍。
(3) 平板制作 将三套无菌培养皿编号,将上述三种浓度的水样各吸0.5ml 于相应的培养皿中。加热融化培养
基,待其冷至约45?时以无菌
操作倾注10~15ml 入培养皿
中,马上将培养皿平
放桌上 轻轻转动使之混合均
匀,冷却后 成平板。倒置,于
37?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三.平板表面涂布法
a. 稀释样品
b. b.倒平板
c. c.涂布
d. d.培养
e. e.结果观察
细菌的接种方法:
(1)斜面接种技术 操作时下图的顺序,并注意教师的示范操作。
?试管先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日期和姓名,然后将菌种斜面和欲接种斜面试管架在左手虎口之上,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试管,大拇指按在两管中央,菌种管口在外方,斜面稍朝上。 ?先将棉塞(或塑料帽、硅胶泡沫塞)用右手扭转松动,以利接种时拔出。 ?右手拿接种环末端,使其垂直于火焰中,烧红灭菌。
?用右手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拔掉棉塞。
?以火焰灼烧管口,烧时应不断转动试管口,使试管口沾染的少量杂菌得以烧死。
如图: 斜面接种的无菌操作和穿刺接种
1—接种环(针)灭菌;2—启开棉塞;3—管口灭菌;4—挑取菌苔;5—接种;6—塞上棉塞;7—穿刺接种
?将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将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以免烫死被接种的菌体,然后轻轻接触菌体,取出少许,慢慢将接种环抽出试管。 ?迅速将接种环在火焰旁伸进欲接种试管,在培养基上轻轻划蛇形线,划线时要由底部到顶部,由下而上,但不要把培养基划破,也不要使菌种污染管壁。
?将火焰灼烧试管口,并在火焰旁将塞塞上,塞棉塞时,不要用试管去迎棉塞,以免试管在运动时污染杂菌。
?放回接种环前,将环在火焰上再烧红灭菌。放下接种环后,再腾出手将棉塞塞紧。 (2)液体接种(由斜面培养基接入液体培养内)
?操作方法与前相同,但要使试管向上略斜,以免液体培养液流出。
?将取有菌种的接种环送入液体培养基时,要使环在液体表面与管壁接触的部分轻轻摩擦,接种后塞棉塞(或硅胶泡沫塞),将试管在手掌中轻轻打动,使菌体在培养基中分散出来,放置于37?C温箱培养。
(3)穿刺接种 将取有菌种的接种针,自固体培养基的中心刺入,直到管底,但不可刺穿,然后原路拔出,塞棉塞(或硅胶泡沫塞),37?C培养。
思考题:
1. 分离活性污泥为什么要稀释,
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繁杂,数量庞大。如果不经稀释就直接做分离培养,则培
养基上的菌落会因为数量过多而互相连结,分不清楚了,就达不到分离目的。 2. 用一根无菌移液管接种几种浓度的水样时,应从那个浓度开始,为什么,
答:应该从低浓度开始。从低浓度开始到高浓度是不会改变高浓度水样的浓度,如果从
高浓度开始则会影响低浓度水样。
3. 你掌握了哪几种接种技术,
答: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穿刺接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