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
一、文言文中的文化传承
文言阅读是古典文学中的精粹,记载着历朝历代圣哲先贤的事迹,他们或事亲至孝,或兼爱他人,或清廉刚介,于无声中润物,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诲。《晋书嵇绍传》中,嵇绍在动荡不安的政局混乱不堪的朝政下,仍能尽职尽责,不阿附权贵,不媚众取宠,在叛贼围攻皇帝时为保护帝王而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还有《宋史朱昭传》《花云传》《何灌传》,朱昭面对夏人的大举进犯,在明知结局的情形下依旧誓死抵抗战死沙场;同样,花云为明太祖立下汗马功劳,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奋勇杀敌力战至死;何灌亦如此,面对咄咄逼人的辽使,他不卑不亢,以高超的技艺震慑敌手,而在金军南下宋军全线溃退,金兵直逼京师,他战死阵前。这些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在很多人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苟且偷生的借口时,为国为君为民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马革裹尸、青山埋骨成为忠臣志士唯一的追求。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他们会明白忠君爱国不是愚钝,也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的。在出国热、移民潮的今天,无疑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仁政爱民施惠百姓。国家不仅需要有安邦定国的武将,亦要有济世安民的文臣,不屈从权势,能直言进谏,能把百姓放在心上。萧燧给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做人的品行,也有做事的准则:做人则坦荡无私、刚正不阿,做事则尽心尽力,为官则泽被百姓。煌煌二十四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详实的史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先贤的光辉成就和
高尚德行。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三、结语
通过一纸高考试卷,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未断绝,它一直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姿态滋润着我们的莘莘学子。无论是文言文中的历代先贤还是实用类文本中的近现代名家大家,都在用他们身上最传统最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现代教育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可是通过这一纸试卷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从未远离。身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
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作者:梁亚琴 单位:河北省蠡县第二中学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责任编辑:xchen1
范文二: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Word文档]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
一、文言文中的文化传承
文言阅读是古典文学中的精粹,记载着历朝历代圣哲先贤的事迹,他们或事亲至孝,或兼爱他人,或清廉刚介,于无声中润物,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诲。《晋书
#8226;嵇绍传》中,嵇绍在动荡不安的政局混乱不堪的朝政下,仍能尽职尽责,不阿附权贵,不媚众取宠,在叛贼围攻皇帝时为保护帝王而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还有《宋史
#8226;朱昭传》《花云传》《何灌传》,朱昭面对夏人的大举进犯,在明知结局的情形下依旧誓死抵抗战死沙场;同样,花云为明太祖立下汗马功劳,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奋勇杀敌力战至死;何灌亦如此,面对咄咄逼人的辽使,他不卑不亢,以高超的技艺震慑敌手,而在金军南下宋军全线溃退,金兵直逼京师,他战死阵前。这些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在很多人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苟且偷生的借口时,为国为君为民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马革裹尸、青山埋骨成为忠臣志士唯一的追求。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他们会明白忠君爱国不是愚钝,也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的。在出国热、移民潮的今天,无疑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仁政爱民施惠百姓。国家不仅需要有安邦定国的武将,亦要有济世安民的文臣,不屈从权势,能直言进谏,能把百姓放在心上。萧燧给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做人的品行,也有做事的准则:做人则坦荡无私、刚正不阿,做事则尽心尽
力,为官则泽被百姓。煌煌二十四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详实的史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先贤的光辉成就和高尚德行。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三、结语
通过一纸高考试卷,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未断绝,它一直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姿态滋润着我们的莘莘学子。无论是文言文中的历代先贤还是实用类文本中的近现代名家大家,都在用他们身上最传统最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现代教育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可是通过这一纸试卷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从未远离。身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作者:梁亚琴 单位:河北省蠡县第二中学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
阅读相关文档: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法治建设传统文化论文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文化论文 设计风格语境下传统文化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舞蹈创作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现代广告招贴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严复晚年回观传统文化论文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 榜样语词分析的传统文化论文 幼儿园传统文化论文 现代管理理论与传统文化论文 人文养成的传统文化论文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论文 汉语传统文化论文 中职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政治变迁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论文2篇 人文情怀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儒家文化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范文三:高考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试题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总复习题:)
一、诵读部分:(闭卷)
(一)导 论 ????
1、“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
4、“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6、“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译文: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荒淫)而消亡,用治理来对应天道就会吉利,用混乱来对应天道就有凶险。注重农业生产而且节省费用,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调养得当而且活动适时,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天道而不违背,天就不能使他遭受灾难……天有时令,地有财富,人能够治理,这就叫做人能够与天地相配合。)
(二)仁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
6、“克己复礼为仁。”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之,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三)义???
1、子曰:“君子处理天下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四)礼 ????
1、“故圣人做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记》乐记》
2、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
4、“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7、“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1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五):智 ??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离娄上》
2、“凡事质疑,是求智之道;反观内省,是启智之本。”
3、“知(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智)”。
(六)信 ???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见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可信,行事要老实、有礼貌,即使到了荒蛮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讲忠信,做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着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象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垂带上。)
2、“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论语.学而》)(译文:说话要讲诚信,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是何以行之哉?
译文: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还是否可以算个人。这就好比车子没有车轴怎么能行?”
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eng)然小人哉!抑也可以为次矣。”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给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七)忠:??
1、忠于祖国:即“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八)孝:????
1、《孝经·圣智章》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
3、《孟子·离娄》:“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四不小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译文:世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喜欢下棋喝酒,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牵连父母被杀戳(chuo音),这是第四种;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遭受危害,这是第五种。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论语·为政》
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
6、“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
7、曾子日:“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启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
8、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
9、“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后汉书·仲长统传》
10、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九):和 ???
1、《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运行不迷,万物就知得其所而生长繁育了。
3、:“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译文:宇宙不停的运动变化,万物则在各自的运动变化中各自确定自己的属性,并保全阴阳既对立又和谐的太和之气,以利于天下万方得到安宁。
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 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通过发表不同意见来与人交流以达到统一,却不苟同;小人只是苟同,却不肯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译文: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然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最终要和解。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二、感悟篇:(开卷)
(一)导 论
1、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怎样理解元道的涵义?元道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3、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
(二)十大义理
一):仁
1、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
2、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才能作到“仁”?怎样理解“恕”?
4、怎样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
5、什么是:“君子五思”?
二):义
1、什么是“义”?怎样才能做到“义”?
2、“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样理解“见义勇为”?
3、怎样理解“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怎样理解“先义后利”?
5、什么是“义利之辩”?怎样理解义利之辩?
三):礼
1、怎样理解传统文化中“礼”的内在精神?
2、怎样理解“礼”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原则?
四):智
1、什么是“智”?怎样才能做到智?
2、如何理解仁、义、礼、智的关系?
五):信
1、何谓“信”?(“信”的含义)
2、怎样才能作到“信”?
六):忠
1、何谓“忠”?现代社会如何作到“忠”?
七):孝 ????
1、试述中华孝道的精华与糟粕及学习中华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八):和
1、论中华“和”文化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结:学习中华《十大义理》后的感想:
范文四:2014北京高考语文详解:传统文化内容加码
具体到难度上,今年的语基题在往年基础上难度略降,但是因为题型的灵活度大大增加,因此对考生有一定程度的挑战。
古诗文阅读:题型综合减默写,虚词淡出成现实
文言文将原先的大阅读、小断句和名句默写等散碎的题型做了整合,统一到了同一篇阅读文段《偃虹堤记》中间。断句出现在大阅读原文中、名句默写与阅读原文结合等新型出题方式或许会让考生有始料未及的感觉。名句默写题只在“语境默写”的形式下保留了3分,大大颠覆了原有8分全考死记硬背的方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一模开始的“淡化虚词”倾向也反映在了语文试卷中,本次考察“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俗称“虚词题”付之阙如,虚词只在原来的“实词题”中出现了一个选项。这样的变化,吻合了之前对“文言文教学和考试倾向阅读能力与应用”的强调。
阅读延伸题本次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之后,要求考生联系《偃虹堤记》和《岳阳楼记》谈谈对它们的感受。这两篇文章从内容和思想层面均堪称姐妹篇,考生不仅要展现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关注课内知识的应用,这是“参照阅读”这一命题思路的典型体现。
本次诗歌鉴赏不再是李白《古风》而变成了杜甫。题型方面,则是对2012年北京语文真题《柳堤》的复刻,一道单选、一道五选二、一道简答题的命题形式,主要考察对于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兼顾了与其他诗歌甚至史书传记的参照,整体来说难度不大。
本次文言文阅读29分,诗歌鉴赏11分,再加上语文基础知识中涉及的诗词和对联等文学常识,传统文化整体在试卷中所占的直接考察分值超过50分,堪称是历次北京语文试卷中的新高。
现代文阅读:差别赋分待考察,简答题型最常规
社科文阅读部分的最大变化是未出主观简答题,只考了三道选择。这三道选择题从表现上来看有可能涉及到“差别赋分”这一命题改革方式,但是具体分值分配可能要看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才能确定。散文阅读板块则是本张试卷中最为“淡定”的部分,从选篇、题型和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均无太大变化,基本维持了前几年高考中的固定形态。或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散文最后一道主观题有点像北京新课改之前的“观点阐述题”,作为阅读延伸题的早期形式,这个题目也更倾向于考生本人态度和观点的表达而非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视作是一个“小阅读延伸”。可以看出,本次高考试卷中要求考生本人谈感想、谈观点的题目比重有明显增加,这或许也是高考改革方案中“强化个性表达和思考”这一理念在作文题之外的体现形式。
作文:微写作三题选一,大作文思考传统
今年是“微写作”面世第一年,针对“双作文”考查形式,此前考生们得到的临场解题锻炼机会不算多,可能出现在作文板块耗时多于往年的情况。但是今年从题目本身来说,降低了因为改革而带来考生成绩波动的危险,同时充分关注了不同考生写作难度的公平性。
微写作部分延续各大区二模风格,共有三个不同材料,分别涉及分享感受、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比起让应届考生在短暂的几个月内练熟所有文体的写作套路,这样的任选设置毫无疑问是人性化的,是降低考验难度的。
而从微写作所给的背景材料来看,均以生活场景或者社会热点时事为选材对象,三段材料内容分别是“语文老师让你给学弟学妹分享语文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问题的看法”、“以抒情的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十八岁”,这样的内容选择充分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现实,保证大家有话可说,既保留了一定的考查区分度,也能让孩子自由地抒发真情实感。同时,题目也保留了尖锐的现实关注,“高考家长送考”问题,还是值得让孩子们思考并表达的。
今年大作文题目中同样也预留了结合生活、联系实际的空间。“老规矩”这个材料话题,与之前央视的“家风”节目一脉相承,说穿了也就是高考改革方案中一直在强调的“传统”,这个题目同时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远有湖北卷的“旧书”“书信”,近有北京卷的“细雨湿衣看不见”“手机”,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算新鲜了,只要考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思潮与现象,并且思考它与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这篇作文一定能得到高分。
结语:新高考来了,你还在用旧思路学习吗?
2014年北京语文试卷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新”。以往每年中,或许会有一两道题突破《考试说明》的样题,给考生突然袭击之感,但绝不会像今年这样力度空前。在2014版《考试说明》样题本身已经大刀阔斧地对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后,2014北京语文真题又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了更加突破性的一步,特别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形式在此前样题中并未体现出如今的程度。这样的大变化,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们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而是大家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而在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未来两三年内,至少北京语文高考题还会在目前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或许是更多靠灵活应用不靠答题模板的新题型,或许是考题难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提升。今年的应届考生作为应届改革的第一年,要求以“平稳过渡”的心态进行,但是在这套题目中体现出的动向,必须引起未来几届考生的严肃重视。请各位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论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均可立于不败之地。
近五年高考试题一览:2013高考试题、2012高考试题、2011高考试题、2010高考试题、2009年高考试题
范文五:2015年高考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举隅(一)
各位高三的考生们,一模的考试已结束。综合各区的语文考试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大比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海淀卷的“清明”“宣纸”“清代四大名著”;西城卷的“印章”、“漫话渔樵”;东城卷的“茶和酒文化”、“黄河文化”;朝阳卷的“燕台考证与文化”,无一不打上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也是今年高考命题的方向,笔者现将这次考试中尚未涉及到的又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一整理归纳,请各位考生一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六书
是我国古代的六中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二、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三、交友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四、天干地支纪年法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位天干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数位配奇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组合而成为年号。两两相组合的年号如下,是一个周期。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最小可组成60位,由此形成了六十个干支,称为“六十干支”,又因以甲子开头而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后来六十甲子被用以记录时间,即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纪年法使用最广泛,如今仍然是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某干支年,农历年与公历年并不重合,如公历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五、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gēng)、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六、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七、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八、桑梓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
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桑梓之情就是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九、谦辞和敬辞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语言时对自己用谦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用“尊称”,有很多敬辞。
谦词有:鄙、愚、敝、窃、臣、仆、敢、拙、小、家、舍、犬。
敬辞有: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十、鼎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一般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青铜鼎(古代器具,用于祭祀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引申义:①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②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③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④正当,正在:鼎盛⑤比喻量大,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九鼎⑥姓⑦借指王位、帝业:定鼎,问鼎。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