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庄子逍遥游的论文 庄子选读论文逍遥游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 分数
谈是说非
——读《齐物论》
姓 名: _____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_
谈是说非
摘要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
1
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 齐物 齐论 万物归一
谈是说非——读《齐物论》
目录
2
第一章 《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P1
1.2 齐、物、论P1
第二章 《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 地籁 天籁P2
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
2.3 无有为有P2
2.4 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P2
2.5 万物归一P3
2.6 德之进乎日者P3
2.7 长悟子谈齐物P3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
第三章 谈是说非《齐物论》P3
第四章 尾声P4
导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汉族,宋国蒙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
3
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本篇即将介绍和阐述的就是《庄子》名篇之一——《齐物论》。
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曾用十六个字概括——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仍然回归于现实。从中亦可以感受到庄子的内心世界,追逐逍遥最后却仍归现实。这是对我们真实世间的一种无奈。所以仅看到之中的任一心境是不可的,人身处在这个世间,总能体悟到逍遥自由和无奈放弃的两种矛盾。而庄子,正是基于这种心境上,通过所著《庄子》来阐释这种深刻而又厚重的哲学。是我们需要慢慢体会与感悟的。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
谈是说非——读《齐物论》
4
正文
第一章 《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外、杂篇来源驳杂,秦汉以来,多数仍认为与内篇同属庄子作品。宋代苏轼指出其中有四篇,应非庄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论析外、杂篇思想与内篇不同,不是庄子之书。至今,一般认为外杂篇,应是庄子后学及道家相关学者所作,经长期积累,由汉朝人所编汇,附于内篇之后。外杂篇之编纂,反映汉朝人对庄子思想与道家体系的
5
理解。《史记》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论道家,与今日学者所论,差异很大,即可见其中梗概。《庄子》外、杂篇,篇目虽杂,大体包括述庄、黄老、无君等主要内容。 1.2 齐、物、论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而《齐物论》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对于人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现在看来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
第二章 《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 地籁 天籁
开篇即以一句“南郭子繤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道出所谓“齐物”的条件。所以人要先使自己犹如灵魂脱壳状,将自身与万物融合于一起,才能去理解名为天籁的真正感悟。篇中又提到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三种概念。人籁就是人们日常通过奏乐表演来阐述自己的心境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地籁则是指世间万物的自然之声,也可说是大自然的
6
共鸣吧。天籁既是一种最高境界,必须让人与自然相融合,体悟,才能有的一种感受。
2.2小聪明与大智慧
第二篇叙述了是怎样的人才能具备素质去感悟最高境界天籁,那就是“大知閑閑”者,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许多“小知間間”者的姿态。所以这才是一个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庄子以坦然释怀的心态来看待这些负面的现象。小聪明者在小事上也会喋喋不休,不用说让他去感悟天籁了。所以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去达到这至高的境界。
2.3无有为有
这一篇主要叙述了人们习惯,对于业已形成的观点去遵循、效仿,关于生命的形成的学说,唯独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谁也不是这方面的老师。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是非非者多。经过2000多年后的今天,“無有為有”,才逐步验证了老子的学说。
2.4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
第四篇揭示了:对待事物,人们一旦在思想上形成准则,它的过错是掩盖了真伪。言论一旦形成了理论,它的过错是掩盖了是非。这样一个负面的现象。由此引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可同时庄子又感叹到这些道理会有几个人才会明白。所以庄子写到了“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 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
7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就《齐物论》主题和撰写《齐物论》的目的。
2.5 万物归一
此段是本文的主题,概括了《庄子》万物归一的观点。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表达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类永远都不会超越的伟大哲学思想。同时也点名了要“齐物”,必须有举一反三的思想。
2.6 德之进乎日者
此段借舜帝之口、借王倪之口,谈世人对万物归一,即“齐物”的世俗见解。即“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舜帝将人和万物视为一体。
2.7 长悟子谈齐物
此段这里借长梧子,谈了“齐物论”的观点。诸如“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而一成纯,”当时人们能够回答么,而先进社会,很多规则都是人为强加的,其所希望的寓诸无竟当真还是难以所实现的。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蝶
庄子以这两则小故事,结束了《齐物论》。
8
第一则以鬼魂与身影寓意老子的“无”。第二则是妇孺皆知的庄周梦蝶。历代俗儒都以此故事说庄子是“虚无主义”。其实这个故事寓意老子的“有”,是说现在世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种,其基本成份都是一样的、也可谓“齐物”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又是何差别呢。
第三章 谈是说非《齐物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
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所以说,世间实质都是自然运行的。而我们所谓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习惯的法则和规律,都是我们各自的想法。认为对,那就是对,若要说非,也并无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想的是人们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任何事情都要破除自己的主观想法;还有破除对待,也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吧,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是将你的贫富或是美丑乃至生死,都要做到绝对的平等;最后,就是化身为道,达到至高的境界罢。
所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去拘泥于很多细枝末节,为了些小事的对与错非要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才作罢。只要合
9
理的看待社会,一切也会变得轻松许多。当然,我们也无需做到像庄子所说的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境界。毕竟《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内涵委实很高,不敢班门弄斧。
第四章 尾声
通过这个学期的课程,发现古代圣人的思想的确很难懂,但即使如此,还是受益匪浅。至少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一个时间,可以定下心,来慢慢品读诸如《庄子》之类的著作。也感谢凤老师,能给予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齐物论》中的思想内涵,我觉得也可以被专家研读更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解答更多在这篇文章中的我的疑惑。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0
范文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何以逍遥游
林卉 13级中英文秘 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小大之辩 自由 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
“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斥鴳固然也可徜徉于自己的天地而怡然自得,但和振翅于九万里高空的鲲鹏相比,便是“小”,这里说的小,指的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之小,获取自由程度之小。而斥鴳竟因此嘲讽鲲鹏,便是“小知不及大知”。“知”亦有大小之分,造成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其认知的限制,然而小智者以其鄙陋之境度人,固步自封,便很可悲了。
再将目光放到人世间,那些才能可以胜任一官之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之众,德行合乎一国之君的人,也如斥鴳一般自视,以小知为真理而自鸣得意。这是小知。而宋荣子不受外界的赞誉和非议影响,在内心对自身与物、荣誉与耻辱有明确的认识。因为这样,使他有别于蜩与学鸠之类的世俗之人。又有列子御风而行,技术高超精湛,可驾风十五日。他对于幸福的追求,并没有执念,而是持淡然的态度。所以列子也应在“大知”之列。
然而,之二人犹如鲲鹏,亦是逍遥于天地之间,甚于许多其他生物,但仍是“有所待者”。鲲鹏之徙于南冥,乃“去以六月息者也”,若“风之积也不厚”,则无力负载鲲鹏的大翼。列子虽数数然致于福,出行五日而后反,但也是总归是“御风而行”,要借助风之力量,所以和鲲鹏一样,也是有所待。由此,庄子道出逍遥之真谛:“若夫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无境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内遨游,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待”——即其心之所向的脱离外物羁绊的绝对自由。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这是说,达到最高精神境界能获得绝对自由的人顺应自然、物我不分,不求功利,不执着于声名。
(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要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则要做到“无所待”,摆脱精神的束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这告诉我们,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便能做到无待,所谓无待逍遥,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庄子所认为的实现逍遥游的根本途径。
在《逍遥游》中,庄子举了“惠施不善用大瓠,庄子驳以不龟药”和“树大樗树于无何有之乡”的例子。这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小大之用”和“无用之用”的道理2。惠施拙于用大,庄子嘲讽它“犹有蓬之心”,因为心灵闭塞,见识迂曲浅陋,不能摆脱物我对立的认识束缚,用自己狭隘的思想认知去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使自己对事物的偏见最终影响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最终为其所累。庄子所说“至人无己”,向秀注曰:“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这就是说要做到无己,需要破除外物的束缚和依赖,顺应自然事物的本性,达
到忘我的境地。
“神人无功”, 无功”即“无为”3,就是对功名持淡然超脱的态度,一起顺其自然。“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4”。这是社会对人的束缚,人人忙于追名逐利,内心自然有所羁绊,难以达到自由。
许由拒绝尧而不治天下,说“名者,实之宾也”,“予无所用天下为”。许由看来,做天子治理天下劳心费神,这般便会限于俗务,失去自由。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 ?糠,将犹**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让万物顺其自然而以约而束之,不对其有所要求,只追求自身内心的自由逍遥,便是做到了无功。
圣人形象在《庄子》其他篇章亦可寻得踪影。《齐物论》中,“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名,不求名声5”。庄子所塑造的圣人形象,都是淡泊于名,无谓于俗。再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名者,实之宾也”,只有放弃对“名”的追求,抛开社会的桎梏,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所待而寻得绝对自由。
庄子生活在宗法制分崩离析的战国时期。这是个尔虞我诈、割据争霸的历史时期,捭阖纵横泛滥。庄子内心向往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身处于黑暗时代而生的对淡泊的心灵境界的美好向往。庄子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思想,阐释了物我、事功、名实的关系,为后人描绘了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所累的纯粹自由的心灵境地。而将庄子思想放到拜金盛行、心为物役、道德溃败的现代社会来看,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能发人深思。 1
2 孙嘉淦 《南华通》 毕丽丽 《庄子思想探究》
郭象 《庄子注》
曹础基 《庄子浅注》 3 姜智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 45
范文三: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一、播放流行歌曲《 两 只 蝴蝶》: 亲爱的 / 你慢慢飞 / 小心前面带刺的玖瑰 /亲爱的 / 你张张嘴 / 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 /亲爱的 / 你跟我飞 / 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亲爱的 / 来跳个舞 / 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能和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二、让同学们描绘听这首歌曲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春风, 亲柔地吻着大地; 各种花儿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 红的、黄的、白的, 千娇百媚, 五彩缤纷;小河缓缓的流向远方; 两岸的杨柳随风飘舞欣赏着河中自己的舞姿: 万物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两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它们时而停留在一朵花上, 时而在水中照个 影 , 时 而 拍 打 着 翅 膀 ,好像在叮咛: 亲爱的, 前面的玫瑰花有刺, 小心; 亲爱的, 风中的花儿真 香 , 你 嗅 嗅 ; 亲 爱 的 ,前面有条美丽的小河, 我带你去看
看。”
三、交流研讨:这一画面与庄周理想是否一样
1、面对这位同学描述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2、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与爱融合在一起, 真是让人陶醉。既然如此, 在功名, 财富面前, 你愿意抛弃享受自然, 享受美好情感的生活吗?
3、那么你们认为庄子会选择哪种生活?
4、 “庄周梦蝶”与上面的画面一样吗?
5、 哪个同学描绘一下这个画面?
范文四:《庄子》中的“逍遥游”
《庄子》中的“逍遥游”
刚开始读《庄子》的时候,我便十分向往庄子的逍遥自在。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正所谓“大道合乎自然”。
可这世界上,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的人忽略了“心”。
一个人一生在追逐自己不喜欢的事是悲哀的,但更悲哀的是他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死亡到来时感到畏惧。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所谓的标准,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或许,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是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种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当我们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时,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活在当下,顺应自然,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范文五:读庄子的《逍遥游》
读庄子的《逍遥游》 阅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认为首先要对庄子的思想有所了解。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现实,否定事物之间的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无所羁绊的精神的绝对自由;他突出“道”的自然属性,多游走在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持的逍遥。《逍遥游》正突出表达了这一思想。
《逍遥游》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源于文中“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是“有待”,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
庄子开篇描绘了巨大的鲲鹏纵横驰骋的雄奇画卷,展现出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逍遥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我认为,庄子所谓的逍遥首先是要有一种大气魄。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之中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证明了大鹏翱翔天际,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之后,庄子又讲了蜩与学鸠之短见,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说明了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此为大和小的区别。然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无论是“不知晦朔”的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是“有所待”的,都达不到无所待而至于逍遥的境界。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庄子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又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有“小大之辩”,并且通过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表达自己的赞赏。而庄子的这种感情也是基于自身的经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则表示,他不会为千金之重利和卿相之位而出仕,宁肯做一只游戏于污渎中的龟,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即便要面对贫穷饥饿也不改变志向。
后文庄子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因此他们自感荣幸。然而宋荣子嘲笑这样的人。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这样也不能达至逍遥,因为他执着于功名。御风而行的列子毕竟还要有所依靠和凭借。庄子以为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还需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不再去追求任何名位了。此处,庄子道出了《逍遥游》的主旨与中心,是“道”的精髓所在。阅读此处,我不禁为之感叹,忘我、无为、无所待,如此大彻大悟的境地,人的心灵彻底摆脱了尘世的种种束缚,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天地自然间,漫游于宇宙无穷中,与天道自然为伴,逍遥自得,泰然自足,无往而不适,这是当今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不择手段的庸人们所不及万一的。
基于以上的感悟,我认为庄子所追求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在今天仍具有建设性,若我们能广泛学习这种摒弃世俗名利,修身养性,提高理想与追求的信念,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得到净化,人们会相处得更加和谐。
《逍遥游》除了追求逍遥的境界高远外,其写作手法也非同一般。文中多引用寓言故事,想象瑰奇,比喻生动,处处闪烁哲理的光芒。文章不拘一格,肆意洒脱,齐崛瑰丽,玄虚漫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颇有地负海涵,异峰突起,鱼龙变幻之势,也正表现了庄子其人飘逸、洒脱的个性。使人读之如饮美酒,酣畅淋漓。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庄子愈行愈远,但时至今日其深邃的思想依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憧憬。当我们的心灵备受束缚,不堪疲惫时,不妨走进庄子的世界,让心灵随其进行一番逍遥之旅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庄子逍遥游的论文庄子选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