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 而修辞格 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 (谭永祥《汉 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 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 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 本短 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 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 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 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在写 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 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 这种修辞手法叫 ‘比喻’,俗称‘打比方’。”(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 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最基本的比喻有明 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 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见比喻词有 “象” 、 “如” 、 “似” 、 “犹” 、 “若” 等, 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 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 其表现形式为“ A 象 B ”。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 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明喻)(丰子恺《渐》)
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 (明喻) (钱钟书《一 个偏见》)
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明喻)(达 ? 芬奇)
(二)暗喻
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 的表现形式有“ A 是 B ”、“ A 的 B ”、“ AB ”、“ A-B ”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暗喻 A 是 B )(贾平凹《秦腔》)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 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暗喻 A 的 B )(秦牧《散文创作谈》) 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稍后,剧 作又脱颖而出。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流 贯在中国文学史上。(明喻、暗喻 AB )(秦牧《散文创作谈》)
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 女”了。(暗喻 A 的 B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 造。(暗喻 AB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 A 是 B 、暗喻 A 的 B ) (舒 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借喻 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借 喻)(马丁 ? 路德 ? 金《我有一个梦想》)
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 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借 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借喻)(鲁 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④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拟人、 借喻) (辛弃疾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二、借代
借代, 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 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 代的一种修辞格。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运 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 形象生动。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 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 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 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借 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 伶传》)
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代、 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 英雄泪。 (借代 ) (辛弃疾词《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 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 过说是‘落水狗’ 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中“落水狗” 就可以换成“ xxx 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 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 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
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 (明喻、拟人、夸张) (范曾《梵
高的坟茔》)
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色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色的短花瓣。看过去既单纯又
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明
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
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
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
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
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拟人)(张养浩 [中吕 ]《山坡羊 潼关
怀古》)
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拟物)(**《沁园春 雪》)
四、排比
排比, 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 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 修辞格。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 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就是对偶在形 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
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明喻、排比、对比)(秦牧
《散文创作谈》)
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
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
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
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拟人、明喻、排比) (余秋雨《都
江堰》)
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
晚。(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
五、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 又称“对仗”。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辞格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 形式。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 内容相似, 相互补充。 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如, “身无彩凤双 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串对) (杜甫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 在形 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 词语或者短语多。 如, “是好党员, 是好干部, 壮志未酬, 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隔山对) (宗璞《哭小弟》)
六、顶真
顶真, 又称“蝉联”, 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 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运用顶真格, 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叙事状物蝉联成 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顶针、叠词)(《诗经 卫风 氓》)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 大学》)
七、夸张
夸张, 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夸张可增强 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 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
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明喻、拟人、夸张、 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
记 ? 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
厢记 ? 长亭送别》)
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
的速度快。
4、 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贾平凹《泉》)
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
八、反复
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 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 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宗璞《哭小弟》)
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 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 刘一丈书》)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宗臣《报刘一丈 书》)
九、反诘
反诘,是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义,即不须对方回答的一种修辞格。在古 代汉语的断句中, 我们常见有时用句号来标示反诘句的情形。 反诘句有加强语气的作 用,突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①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气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适 《燕 歌行》)
②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 《秋水》)
③苟无岁, 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 齐策 赵 威后问齐使》
十、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将所关联的两部分表达相同语言含义的一种修辞格。运用 互文见义,可收到以丰富的语言表现深广内容的修辞效果。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七绝 出塞》其一)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 《谏 逐客书》)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一、用典
用典,即运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典故可使语意含蓄蕴藉,深于寄托,增强 语言表现力,丰富读者的想像。
①休说鲈鱼堪 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 &8226;登健康赏心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十二、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多义性和同音近音特点,或者言此及彼,构成同时关涉到两个 方面含义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使用双关,可使语言既含蓄深刻,又生动形象。双关 可分为语意双关、谐音双关和对象双关。
①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 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 特立独行的猪》)
②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老 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教什么?拿开水浇吧?”(谐音双关)(老舍《断魂枪》) ③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囔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 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借代、 对象双关)(鲁迅《风波》)
④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安然若素。他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 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拟人、排比、语意双关)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偶、语意双关)(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十三、反语
反语, 是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含义的一种“说反话”的修辞格。 反语的运用可增 强语言的讽刺和批判力量,收到或幽默诙谐或严肃冷峻的语言效果。
①叭儿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
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 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
狗。这也是一种国光。(鲁迅《灯下漫笔》)
②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 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对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反语、 反诘)(鲁迅《灯下漫笔》)
③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
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我离家不过一年半的光景, 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 (巴金 《爱
尔克的灯光》)
十四、层递
将语言从小到大、 从轻到重、从低到高或者与前者相反的形式进行排列,这种修 辞格称为层递。运用层递,能增强语言的层次感,突出事物性质特征。层递可分为逐 层递进和逐层递退。
①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 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对比、逐层递进) (梁启超《论 毅力》)
②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 者,遇五六挫而退;……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逐层递进)(梁启超《论 毅力》)
③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者与役处。 (逐层递退) (《战国策 &8226; 燕策 &8226; 燕昭王求士》)
十五、叠字
叠字, 又称“叠词”是指运用彼此声韵相同的重叠字词所构成的修辞格。 这些形、 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紧密地连在一起,不但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而且 增加了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意义的表达效果。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李清照 《声声慢 寻 寻觅觅》)
③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魇儿,打扮得娇娇滴 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 揾 着重重叠叠的 泪。(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十六、对比
对比, 又称对照, 是把两种性质特点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产生鲜明的对比反差。
①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 思考。(余秋雨《都江堰》)
②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③因为我们人类历史,还有每个个人的经验,都深深地埋下了这样的证据:一个真理
不难扼杀,一个说得巧妙的谎言则历久不衰。(马克 吐温《给青年的忠告》)
十七、呼告
呼告,是直接对要叙述的事物进行呼唤倾诉的一种辞格,运用呼告,能使情感丰 富强烈,语境气势充沛。
①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辛弃疾《摸鱼儿 &8226;更能消几 番风雨》)
②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
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马丁 &8226;路德 &8226;金《我有一个 梦想》)
③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马丁 路德 金 《我有一个梦想》)(呼告、反复)
④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声声慢 寻 寻觅觅》)
十八、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 这种以常规用法为前提顺势产生非常规用法的辞格, 往往给人一种意味深长、 发人深 思的修辞色彩。
①它(牡丹)积蓄了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的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他不开则 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张抗抗《牡丹的拒
绝》)
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幸福落满坡。 (《新民歌》) ③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④ 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十九、移就
移就就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一种辞格。 它是把本来没有直接 相似性的两个事物, 通过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超常搭配起来而形成的。 这种辞格就是 将人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其他事物中, 使之局部具有人格化的感情色彩, 这和拟人的辞 格很相似。但不同的是,移就是局部的人格化,常用偏正结构表示,而拟人是完全的 人格化,可采用多种句法结构形式表示。
如,多情的葡萄。“多情”和“葡萄”没有没有直接的相似性,但搭配在一起, 确实很超常的,它赋予了葡萄以情感。又如, “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 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艾青《北方》)诗人就运用了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民族。” 。(艾青《北方》)也是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舒婷在《祖国 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 歌。” 其中也是运用了暗喻兼移就的修辞手法。
二十、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 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 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二十二、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 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 “ 婉曲 ” 。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部队转进某地。 (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 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如: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 “ 炸死了我,你 的故事还长着呢! ” 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 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如: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 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如: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
范文二:英语常见的修辞格1
英语常见的修辞格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 )are ways of making our language figurative. When we use words in other than their ordinary or literal sense to lend force to an idea, to heighten effect, or to create suggestive imagery, we are said to be speaking or writing figuratively. Now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common forms of figures of speech. 语义
1) Simile :(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特性 ) in common.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
For example, 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2) Metaphor:(暗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Analogy: (类比)
It is also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which usually uses comparison on one point of resemblance,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r points of resemblance.
For example, Beauty without grace is the hook without the bait.
4) Personification: (拟人)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to animals, or life and personal attributes(赋予 ) to inanimate (无生命的 ) objects, or to ideas and abstractions(抽象 ).
For example,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5) Hyperbole: (夸张)
It is the deliberate use of overstatement or exaggeration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instance, He almost died laughing.
6) Understatement: (含蓄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hyperbole, or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7) Euphemism: (委婉)
It is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无冒犯 )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
For instance, we refer to
8) Metonymy (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9) Synecdoche (提喻)
It is involve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art for the whole, or the whole for the part.
For instance, They say there's bread and work for all.
She was dressed in silks.
10) Antonomasia (换喻)
It has also to do with substitution. It is not often mentioned now, though it is still in frequent use.
For example, Solomon for a wise man; Daniel for a wise and fair judge; Judas for a traitor.
11) Pun: (双关语)
It is a play on words, or rather a play o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words.
For instance,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Here
12) Syllepsis: (一语双叙)
It has two connotations.
In the first case, it is a figure by which a word, or a particular form or inflection of a word, refers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hile properly applying to or agreeing with only on of them in grammar or syntax(句法 ). For example, He addressed you and me, and desired us to follow him. (Here us is used to refer to you and me.) In the second case, it a word may refer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For example, While he was fighting, and losing limb and mind, and dying, others stayed behind to pursue education and career. (Here to losing one's limbs in literal; to lose one's mind is figurative, and means to go mad.)
16) Sarcasm: (讽刺)
It Sarcasm is a strong form of irony. It attacks in a taunting and bitter manner, and its aim is to disparage, ridicule and wound the feelings of the subject attacked.
For example, laws are like cobwebs, which may catch small flies, but let wasps break through.
13) Zeugma: (轭式搭配)
It is a single word which is made to modify or to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ither 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 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
For example, The sun shall not burn you by day, nor the moon by night. (Here moon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burn)
18) Oxymoron: (矛盾修饰)
It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结合 )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不协调 ) terms as in bitter-sweet memories, orderly chaos(混乱 ) and proud humility(侮辱 ) .
19) Antithesis: (对照)
It is the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contrasting words or ideas in balanced structural forms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example, 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
14)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15) Innuendo: (暗讽)
It is a mild form of irony, hinting in a rather roundabout (曲折 )way at something disparaging(不一致 ) or uncomplimentary(不赞美 ) to the person or subject mentioned. For example, The weatherman said it would be warm. He must take his readings in a bathroom.
17) Paradox: (似非而是的隽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consisting of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which on the face of it seems self-contradictory, absurd or contrary to established fact or practice, but which on further thinking and study may prove to be true, well-founded, and even to contain a succinct point.
For example, More haste, less speed.
21) Climax: (渐进)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example,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22) Anti-climax or bathos: (突降)
It is the opposite of Climax. It involves stating one's thoughts in a descending order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from strong to weak, from weighty to light or frivolous.
For instance, But thousands die, without or this or that, die, and endow(赋予 ) a college, or a cat.
23) Apostrophe:(顿呼,呼语)
In this figure of speech, a thing, place, idea or person (dead or absent) is addressed as if present,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what is being said.
For instance, England! awake! awake! awake!
24) Transferred Epithet: (转类形容词,转移修饰)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修饰 )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apply or belong.
For instance, I spent sleepless nights on my project.
语音
25) Alliteration: (头韵)
It has to do with the sound rather than the sense of words for effect. It is a device that repeats the same sound at frequent intervals(间隔 ) and since the sound repeated is usually the initial consonant sound, it is also called
For instance,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26) Onomatopoeia: (拟声)
It is a device that uses words which imitate the sounds made by an object (animate or inanimate), or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or suggestive(提示的 ) of some action or movement.
For instance, Baa, baa, black sheep, Have you any wool? Yes, sir, yes, sir, Three bags full.
Suggested Reading List:
1.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张文庭 熊建国,英语修辞及惯用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 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4. 徐鹏,英语修辞,商务印书馆, 1996
5. 谢祖钧,英语修辞,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
6. 赵政清,英语修辞学原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7.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大学里教中国学生作为外语的英语。在此过程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阅读的时候,学生 们能够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但要领会或欣赏修辞好的句子或段落却 有困难。在写作文的时候,他们虽然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要写出修辞和文体好的句子或段落却困难很大。这是 一种现象的两个方面,反映出他们的英语知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 —— 他们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英语里有着大量的修辞手段,他们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这些手段能在口语或笔语中,尤其是在笔语中,起着有效传递思想、感情和事情的作用。 同时,我还发现, 中国现有的关于英语作文和英语修辞的书籍,几乎不能提供有关修辞手段的足够和充分的知识。一些从国外进口的英语 修辞教科书,包含了某些修辞手段的,特别是修辞格的用词,但也常 常不大充分。显而易见,需要在这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更充分的知识,需要更加系统地介绍英语的修辞手段。 本书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 。我研究了过去和现在关于英语修辞手段分类的理 论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将其分成五种类型:句法手段, 词法手段, 语音手段和文章节律 , 修辞格, 以及典故和 “ 断章截句的 “ 引语 ” 。 本书并不想详尽无遗地列举英语里使用的每一种修辞手段, 只是选择了最重要、最常用的部分。这完全是我自己选定的,因此是比较主观的。关于修辞格的那一章,很大程度上基于我 1983年出版的那本小册子《修辞格》,但作了修订和更新。 多 数例句取自散文作品, 但也有相当数量取自诗歌, 因为有些修手段 , 比如修辞格, 在诗歌中十分常见 , 非常典型。 本书使用的语法术语 , 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语法术语, 但根据伦道夫 ·夸克 等人所著的《综合英语语法》(1985年)中使用的新概念,按照需要作了修订。比如,我接受了名词短语(NP )和动词短语(VP )是句子两个基本成份的概念,以及名词短语通过后修饰 可以包含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的观点。 这意味着, 下列的一类句子, 传统上认为是复合句, 现在却被看作是简单句:a. The man who came today is his uncle. b. The rumour that he had won the bet was con firmed. 然而,我保留了有关动词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是 “ 短语 ” 的看法,因为如果像夸克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它们看作是非限定式从句,就会在中国学生中引起混乱。中国学生 觉得传统的术语在逻辑上更能接受。 另外,英语从句和句子结构的成分,保留了大家 熟悉的名字,即主语(S ),动词 (V ),状语(A ),宾语(O ),和补足语(C )。为了参阅方便, 用下列陈述句来说明基本句型:SV The birds sang. SVA She drove at full speed. SVC He looked(became)angry.He was sad. SVO I bought a book. SVOiO I bought my sister a book. SVOA They sent the parcel by airmail. SVOC They elected him captain. 熟悉这些句子成分和句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法可以接受的种种情况下,许多修辞手段需要使用它们。 本书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的 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对其它专业的学生以及自学英语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冯翠华
范文三:常见修辞格
几种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概念: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 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构成:〈 1〉本体、 〈 2〉喻体、 〈 3〉比喻词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 )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 犹如 ”等;形式:甲像乙; 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 没有比喻词; 比喻词用 “ 是、 成为、 出现 ” 等代替; 形式:甲 是乙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 把物当成人来写, 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启发读者想像,让文章更生动。
分类:〈 1〉拟人〈 2〉拟物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借代:
概念: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 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发联想。
种类: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其本体的名称。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③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④工具代本体。
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方法。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
分类:
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②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对称排列起来表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感。
类别: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概念: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 语气一致、 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概念: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
概念:用肯定形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说服力。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概念:引用现成的话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分类:
① 明引(直接引用) 。
如: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② 暗引 (间接引用 ) 。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 对比:
概念: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说明:运用对比, 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 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不能构成对比。
几种不常用但很重要的修辞
1.反语:
概念:即通常所说的 “ 说反话 ”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 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 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类别:
①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 双关:
① 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 (或音近 ) 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 (“ 杨 ” 实际上是指**, “ 柳 ” 实际 上是指柳直荀)
② 语义双关: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在歇后语中 经常出现。
如:茶壶里煮饺子 —— 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 —— 给你点颜色瞧瞧 4. 顶真(也作顶针或连珠) :
概念: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 首尾相连两次以上, 用符号表示就是 “AB, BC,CD ” 。 作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如: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5. 通感:
概念:利用多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 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格。 作用: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不 拘一格,行文活泼;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 回味无穷。
如:“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清香乃是嗅觉,歌 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 )
6. 互文:(也叫互辞)
概念: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 把属于一个句子 (或短语 ) 的意思, 分写到两个句子 (或短语 )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意为:“ 不因外物的影响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 7. 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8. 呼告:
概念: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 (它 ) 说起话来。
作用: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如: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再如:秋,听说你已来到。
范文四:见漫谈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格常见漫谈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英语 几种 常见 修辞格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来说,谙熟其修辞方式,不仅有助于辨别该语言的各种修辞现象,了解修辞运用的规律,从而提高分析语言表现技巧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有力提高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本文想就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比喻(thefiguresofspeech)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英语中常见的比喻有三类:明喻、隐喻和转喻。
1.明喻(thesimile)
明喻通常是把被比喻的“本体”和用以比喻的“喻体”同时说出,说明本体事物象喻体事物,用介词like,连词as,as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toBasC?to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明喻。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认为比喻修辞只适用于文学类的各种文体,而非文学类论著,如科技之类应用文体,为了表达的正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排斥比喻的。事实上,在英语的科技类的论著中,为了把描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化、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
显、明白,也经常使用比喻。例如:
(1)Bacteriaaresosmallthatasingleroundoneofacommontypeisabout1,25,000ofaninchacrosswhenthesebacteriaaremagnified1,000times,theylook
onlyaslargeasapencilpoint.细菌是这样小,一种普通类型的圆形细菌直径大约只有1,25,000英寸。这种细菌放大一千倍看起来也只有铅笔尖那么大。
(2)Therenowexistsakindofglasssosensitivetolightthat,likephotographicfil
m,itwillrecordpicturesanddesigns.现在有一种对光十分敏感的玻璃,它像胶卷一样能记录图像和图案。
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常用的明喻习语。例如:
aslongasit′sbroad半斤八两;结果一样
asclearascrystal清如水晶
这类利用双声增强美感的明喻习语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语言形象,比喻恰切,令人回味无穷,运用得当,可以达到表达生动、形象的效果。
2.隐喻(themetaphor)
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rgumentiswar.实际上argument和war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前者是口语谈论,后者是武装冲突。但argument和war都
可能十分激烈,因此该句用战争(war)来暗指辨论(argument)激烈的程度。再如:
(1)Hehasaheartofstone.他铁石心肠。
(2)Tome,thepegeantofseasonsisathrillingandunendingdrama.对于我来说,四季的奇妙变幻犹如一出动人心弦永不完结的戏。
英语中有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主要用作隐喻(也有个别用作明喻)。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本身所代表的数字意思,在某种情况下往往失去具体的含义,引申演变为与某一事物相关或具有某一事物特征的含义。例如:
(1)Ahundredtooneitwillbeafailure.这件事极可能失败。
(2)Hehasoneovertheeight.他酩酊大醉。
英语中还有许多隐喻成语。例如:
toteachfishtoswim班门弄斧
toploughthesand白费力气
这些隐喻成语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具体的、妇孺皆知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请看:asquarepeginaroundhole用“园洞中的方钉”,来说明“不适宜担任某一职务的人”,真是十分恰当;
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一边是魔鬼,另一边是大海,叫人走投无路,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进退两难”的境界。
(3)转喻(themetonymy)
转喻是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1)ThebusesinAmericaareonstrikenow.美国的公共汽车司机正在罢工(这里buses喻指司机drivers)。
(2)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文人胜于武士(以pen,sword喻指使用这物的人)。
英语中一些鸟兽鱼虫的名字,除本义外,常可转借喻人,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例如:
(1)MrsSmithisnicebutherhusbandissuchabearthatnobodylikeshim.史密斯夫人和蔼可亲,但她丈夫为人粗鲁,脾气暴躁,谁都不喜欢他(以兽喻人)。
(2)Sheisasocialbutterfly.她是一个交际花(以虫喻人)。
比喻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格。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以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等等,都用得着。它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或事理说得具本篇论文来自www.5udoc.com,无忧文档,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体、生动、形象,使人可见可感可悟,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借代(thesynecdoche)
比喻一定要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无论明喻、隐喻和转喻都是如此。转喻虽然表面上只剩下喻体事物,省去了本体事物,但仍然是两种事物相比。然而借代只有一种事物,不过没说出该事物原来的名称,另外借用一个名称来代替它。修辞中这种“换一个名称”的办法,就是借代。替代的方式可以是人、物互代,部分和全体互代,
单数代复数,描象代替具体或具体代替抽象等等。例如:
(1)Theriveriscrowdedwithmasts.河中帆樯林立(用船的一部分樯mast代替船boat本身)。
(2)OursecondyearweattackedHomer.第二年我们攻读荷马的作品(以人Homer代替其作品)。
使用借代修辞方式要选用最突出最明显的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名称。借代运用得好,能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具体、形象,以避免重复、累赘,并给人以新鲜感。
三、夸张(theexaggeration)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就叫夸张,即采用“言过其实”的说法,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呈现出来。例如:
(1)Theoldmanlivedayearinaminute.老人度日如年。
(2)Thewretchedmanbecausefamousovernight.这可怜人竟一夜之间出了名。
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
四、拟人(thepersonifjcation)
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例如:
(1)Necessityisthemotherofinvention.需要乃是发明之母。
(2)SheisthefavouredchildofFortune她是幸运之宠儿。
两句中名词mother和child通常用于人,而这里分别用于无生命
的名词invention和Fortune,使这两个词拟人化了。
拟人法英语中用得也很多。运用得好,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以亲切、实在的感受。
五、反语(theirony)
反语就是说反话,用反话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等。例如:
(1)Thereisnoeasyjobinlanguagelearning.语言学习不是一件容易事(noeasyjob,difficultjob).
(2)Heseldomfailedtoorderableeding.他很少不给病人放血(实际上他常常给病人放血)。
英语中有些明喻习语在使用时也是以反语的形式出现的。如:aswelcomeasastorm象欢迎暴风雨一样受欢迎(实则“不得人心”);asslenderinthemiddleasacowinthewaist腰细如牛(实际是“腰粗如牛”)。
用反语来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实际上是一种意重语轻的修辞方式,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
六、头韵与拟声(thealliterationandohomatopoeia)
1.头韵。头韵即连续数个单词的头音或头字母相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常见。例如:
(1)Heisallfireandfight.他从不放弃任何机会。
(2)Therewassomethingsimple,sincereinthatvoice.那声音里有种纯朴真诚的东西。
2.拟声。拟声是词模拟人,其它有生命或无生命物的声音。英语拟声词兼有双重功能,即融“拟声”与表示动作为一体。例如:
(1)Hefloppeddownthebagandrantohelpus.他噗地一声放下袋子,赶来帮助我们。
(2)Thedoorbangedshut.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头韵与拟声修辞方式能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可增加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实际音感,给人以声情并茂的美感。
修辞所追求的效果是语言表达得完美。修辞格是达到此境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正确、恰当地运用修辞格,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切勿忘记,语言的完美必然建筑在语言的正确、准确使用的基础上,因此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还要以合乎逻辑??正确思维方法为前提。本篇论文来自www.5udoc.com,无忧文档,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center>
范文五:浅谈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一个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来说,谙熟其修辞方式,不仅有助于辨别该语言的各种修辞现象,了解修 辞运用的规律,从而提高分析语言表现技巧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有力提高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 ,本文想就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英语 中常见的比喻有三类:明喻、隐喻和转喻。
1.明喻(the simile)
明喻通常是把被比喻的“本体”和用以比喻的“喻体”同时说出,说明本体事物象喻体事物,用介词like ,连词as,as 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 …to B as C…to 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 明喻。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认为比喻修辞只适用于文学类的各种文体,而非文学类论著,如科技之类应用文 体,为了表达的正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排斥比喻的。事实上,在英语的科技类的论著中,为了把描象的 事物说得具体化、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明白,也经常使用比喻。例如:
(1)Bacteria are so small that a single round one of acommon type is about 1/25,000 of an in ch across when thesebacteria are magnified 1,000 times, they look only aslarge as apencil point. 细菌是这样小,一种普通类型的圆形细菌直径大约只有1/25,000英寸。这种细菌放大一千倍看起来也只有铅笔 尖那么大。
(2)There now exists a kind of glass so sensitive to light that,like photographic film,it wil l record pictures and designs. 现在有一种对光十分敏感的玻璃,它像胶卷一样能记录图像和图案。
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常用的明喻习语。例如:
as long as it′s broad半斤八两;结果一样
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
这类利用双声增强美感的明喻习语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语言形象,比喻恰切,令人回味无穷,运用得当 ,可以达到表达生动、形象的效果。
2.隐喻(the metaphor)
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 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rgument is war.实际上argument和 war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前 者是口语谈论,后者是武装冲突。但argument和war都可能十分激烈,因此该句用战争(war)来暗指辨论(argum ent)激烈的程度。再如:
(1)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铁石心肠。
(2)To me,the pege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drama.对于我来说,四季的奇妙变幻犹 如一出动人心弦永不完结的戏。
英语中有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主要用作隐喻(也有个别用作明喻)。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本身所代表的 数字意思,在某种情况下往往失去具体的含义,引申演变为与某一事物相关或具有某一事物特征的含义。例如 :
(1)A hundred to one it will be a failure.这件事极可能失败。
(2)He has one over the eight.他酩酊大醉。
英语中还有许多隐喻成语。例如:
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
这些隐喻成语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具体的、妇孺皆知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请看:a square peg in a roun d hole用“园洞中的方钉”,来说明“不适宜担任某一职务的人”,真是十分恰当;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sea,一边是魔鬼,另一边是大海,叫人走投无路,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进退两难”的境界。
(3)转喻(the metonymy)
转喻是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1)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 now.美国的公共汽车司机正在罢工(这里buses 喻指司机driv ers)。
(2)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文人胜于武士(以pen,sword喻指使用这物的人)。
英语中一些鸟兽鱼虫的名字,除本义外,常可转借喻人,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例如:
(1)Mrs Smith is nice but her husband is such a bear thatnobody likes him.史密斯夫人和蔼可亲, 但她丈夫为人粗鲁,脾气暴躁,谁都不喜欢他(以兽喻人)。
(2)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她是一个交际花(以虫喻人)。
比喻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格。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以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 等等,都用得着。它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可见可感可悟,以增强语言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
二、借代(the synecdoche)
比喻一定要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无论明喻、隐喻和转喻都是如此。转喻虽然表面上只剩下喻体事 物,省去了本体事物,但仍然是两种事物相比。然而借代只有一种事物,不过没说出该事物原来的名称,另外 借用一个名称来代替它。修辞中这种“换一个名称”的办法,就是借代。替代的方式可以是人、物互代,部分 和全体互代,单数代复数,描象代替具体或具体代替抽象等等。例如:
(1)The river is crowded with masts. 河中帆樯林立(用船的一部分樯mast代替船boat本身)。
(2)Our second year we attacked Homer.第二年我们攻读荷马的作品(以人Homer代替其作品)。
使用借代修辞方式要选用最突出最明显的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名称。借代运用得好,能使语言表达简洁明 快、具体、形象,以避免重复、累赘,并给人以新鲜感。
三、夸张(the exaggeration)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就叫夸张,即采用“言过其实”的说法,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好 地呈现出来。例如:
(1)The old man lived a year in a minute.老人度日如年。
(2)The wretched man because famous overnight.这可怜人竟一夜之间出了名。
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 。
四、拟人(the personifjcation)
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 。例如:
(1)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需要乃是发明之母。
(2)She is the favoured child of Fortune她是幸运之宠儿。
两句中名词mother和child通常用于人,而这里分别用于无生命的名词invention 和Fortune,使这两个词 拟人化了。
拟人法英语中用得也很多。运用得好,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以亲切、实在的感受。
五、反语(the irony)
反语就是说反话,用反话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等。例如:
(1)There is no easy job in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不是一件容易事(no easy job=difficult j ob).
(2)He seldom failed to order a bleeding.他很少不给病人放血(实际上他常常给病人放血)。
英语中有些明喻习语在使用时也是以反语的形式出现的。如:as welcome as a storm象欢迎暴风雨一样受 欢迎(实则“不得人心”);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腰细如牛(实际是“腰粗如 牛”)。
用反语来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实际上是一种意重语轻的修辞方式,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 意味。
六、头韵与拟声(the alliteration and oh omatopoeia)
1.头韵。头韵即连续数个单词的头音或头字母相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常见。例如:
(1)He is all fire and fight.他从不放弃任何机会。
(2)There was something simple,sincere in that voice.那声音里有种纯朴真诚的东西。
2.拟声。拟声是词模拟人,其它有生命或无生命物的声音。英语拟声词兼有双重功能,即融“拟声”与表 示动作为一体。例如:
(1)He flopped down the bag and ran to help us.他噗地一声放下袋子,赶来帮助我们。
(2)The door banged shut.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头韵与拟声修辞方式能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可增加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实际音感,给人以声情并茂的美感。
修辞所追求的效果是语言表达得完美。修辞格是达到此境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正确、恰当地运用修辞格 ,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切勿忘记,语言的完美必然建筑在语言的正确、准确使用的基 础上,因此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还要以合乎逻辑──正确思维方法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