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是什么在侵占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xjjk雅儒
是什么在侵占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类别:处事之道 作者:若隐、?[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2-7-14 20:28:32
编者按: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精神的空虚,为什么会这样?文章针对今天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结论。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文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没了文化,社会自然走向疯狂。对精神的拒斥,只能造就怪物。我们必须捍卫所有与精神哪怕是微相关的东西。(摘自《时光中的时光》)
——引语
我们都喜欢自称人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拥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情感和思维,而这个概念也自然而然地扎根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如果说古时候的动物们都是被人类强制关押在牢笼中,以彰显人类的至高无上,那么现如今的人们倒是主动自愿地给自己戴上一副由金钱铸成的镣铐了。
千百年来的文明,使我们的住房一直得到改善,但却没有使住在房子里面的人同样得到改善。倘若说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便是摆脱野蛮,拥有文化;那么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终其一生,谋求的东西真的比野蛮人所拥有的要更有价值么?那些我们口中的野蛮人,追求的也许仅仅是一席安稳之地,一片纯白的天空,一方干净的土壤,那么,这些东西被我们污浊的价值观过滤之后就统统没有价值了么?纵观我们现代人所谓高尚的生活方式,无非是对生活品无穷无尽的渴求。许多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爬了一辈子,追求的也仅仅是一些表面华丽的生活道具,一些在他们看来价值连城的珍品。而他们却宁愿为此殚精竭虑地活着,沦为金钱与欲望的奴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何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生活却过得如此贫瘠?是谁在不停地啃食着我们的精神面包?米兰昆德拉在《慢》中说:“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很容易被忘怀。”由于大部分人堕落的意愿,促成了这个时代整体的堕落,于是,为了躲过一切欲望的纠葛,这个时代驱着快马,愈加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走,连同人们的精神家园一并辗压过去了。面对着这样的时代,周遭的人更多地是感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物质改革,跟不上纸醉金迷的消费,而已然逐渐消逝的纯白天空,却同时也在宣告着过去的终结,给彷徨的人们判上了进退维谷的死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纵观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从笔者的眼光来看,人们的满足感不完全是源于金钱本身带来的价值,而是金钱背后能够创造的价值。就好比衣着华贵的人站在衣衫褴褛的人面前那股天生的莫名优越感,这便是金钱本身带来的一种附属光环,可以令人们不自觉地给人区分出高低贵贱。倘若一个人在路上摔倒了,可能他在乎的不是有没有摔伤,而是裤子有没有破,因为他关注的,并不是精神上真正可敬的东西,而是能被别人“尊重”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究竟有多在乎别人的眼光。金钱在这些方面,便极力发挥了粉饰之能事,让人们外在的一切变得光鲜亮丽起来。似乎有了金钱,便享有了无上的尊贵。区区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可以比市长还要得瑟;一个北大毕业生的父亲,更是能以儿子赚不到自己期望的月薪而恶言相向。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最大的成功便是经济上的成功,那真是要滑天下之大稽了。自古以来便有“有钱能使鬼推磨”,用于揭露金钱对人价值观的扭曲作用实在再合适不过。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仅仅为了“物质的富裕”并不明智。“耗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去挣钱,为了享受最不宝贵的时间里那一点儿可疑的自由,这使我想到了那个英国人,他最先跑到印度去发财,为了日后可以回英国,过上一种诗人般的生活。”这是梭罗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由此可以联想一下,有多少人是为了追求那一丝“可疑的自由”在透支着自己的人生?当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牺牲自己现有的幸福的时候,又如何设想自己未来会过得更加快乐?这份自信从哪里来?从被你自己吃掉的精神面包中提炼出来么?还是说你日后要冠冕堂皇地说你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行色匆匆的人们,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十字路口在哪里?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那个英国人的缩影?
笔者并不赞成当今一部分人“买房买车便是梦想”的言辞。要知道,把有价值的梦想弃于一旁,转而追求一些生活的附属品,只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从而离灵魂越来越远,当你回首往事,你如何忆自己起苍白无力的人生?如果说我们的人生追求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那和我们口中所称的“野蛮人”有何区别?更何况人家尚且懂得何为知足常乐,何为取之有道,不像当今许多利益熏心的国人只懂唯利是图。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究竟是谁更“野蛮”?
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我们必须捍卫任何与精神相关的事物!笔者想起前些天看过的一部名为《赛德克巴莱》的影片,片中的部落人被日本人夺去领地和精神家园,几十年的忍辱负重,被夺去的图腾,最终令他们决定群起反抗,不顾生死,捍卫属于赛德克人的骄傲。“如果说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这是里面的灵魂之语,应该能让我们知道,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多么的重要。假如说“野蛮人”都能懂得的道理而我们不懂,那我们凭什么称自己为文明人?
倘若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正在走向堕落,正日益充斥着欲望,以致于终于在俗世中黯淡了痕迹,那么,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们应该何去何从?如果说文明将要使人退回最基本的物质时期,那么作为文明的构造者我们应该坐以待毙吗?还是说我们应该沉默地接受这一切?鲁迅先生口中的“衰亡民族之所以莫无声息的缘由”莫过于此,假使我们沉默、沉沦,倒塌的,将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将会是整个国家。
(若隐/2012.7.14)
范文二: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摘 要:大地震,诗复活。曾备受冷落的现代诗,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后,又被激活了。在一个民族遭受巨大苦难、需要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的关键时刻,诗歌发挥了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励志作用。自“五四”以来,什么是一首好的现代诗和如何写出一首好的现代诗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依笔者之见,一首好诗是有标准的,如何写一首好诗也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在此,笔者愿与各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之。 关键词:好诗的标准 写出好诗无“技巧” 写出好诗有“技巧” 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写诗,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也是为了某种责任。写诗的根本目的,既是为了感动自己,也是为了感动别人。换句话说,写诗的根本目的,既是为了温暖自己的心灵,也是为了温暖别人的心灵。一句话,写诗是一种生存需要。 写诗,是一门学问,亦是一种技能,更是一个 “系统工程”,它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写诗必须牢记的最重要的六句话是:诗人是叛逆者;功夫在诗外;诗贵含蓄;有情的地方就有感动;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诗眼”在哪里? 一、 一首好诗的标准 1、 我所理解的好诗 “每一行诗,都像是从村子周围的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清风读得懂,水牛能朗诵。”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诗的根本标准。或者换句话说,我所理解的好诗,它既是深刻的、热烈的、真挚的,亦是唯美的、形象生动的、含蓄隽永的。本人就喜欢欣赏和写唯美的抒情哲理短诗。 换言之,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好的诗歌可以点亮美好的人生。一首好诗,就像一首歌、一团火、一幅画、一泉水、一个理、一段情。拥有诗意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具体说来,我认为一首诗要达到五个美学追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诗。即一首好诗要做到五个“有”: ①有点深刻 “艺术的功用首先是载道。”“载道”,就是要努力做到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诗永远不能忽视其“载道”的作用;好诗永远是言志的,永远不能忽视其励志的作用;好诗永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追求唯美、含蓄的同时,再注重追求那么一点深刻,写出来的诗才可能成为好诗中的好诗、极品中的极品。 ②有点意思 诗歌最大的功用就是温暖人的心灵。或者换句话说,好诗就应有点读头,有点意思,有点味道,有点热烈,有点睿智,读后让人对人生、对生活有所顿悟。写诗就应写心灵的感悟和感情的沉淀。为此,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其所写内容应包含五个“小”:小哲理、小情趣、小感动、小浪漫、小温馨。在当下,就是努力做到:静心敛气,表达真诚,用真诚去诠释朴素的生活。 ③有点诗味 艺术的绝妙之处,常在其含而不露。什么是诗味?诗味就是含蓄,就是有嚼头,就是回味无穷。司空图说:“好诗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事实充分说明:诗贵含蓄,含蓄可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增大;有想象空间的诗才是好诗。含蓄,永远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应成为诗人的艺术信仰与最高追求。 ④有点真情 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有心的地方就有风景,有情的地方就有感动,有志的地方就有成功,有梦的地方就有未来。诗人写诗,只有自己先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才可能把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只有用真心、真情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正所谓:情之动也,好诗之现也。 ⑤有点美 诗歌的美丽在于唤醒人内心的浪漫。好诗永远是醉人的。好诗应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词句。好的诗歌,它可沁人心脾,慑人魂魄,陶冶情操,催人泪下,催人奋进。 一首好诗,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既可供人把玩,也可如精灵一般,飞到读者的情感之树上甜美地栖息。 在生活中,诗歌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诗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 2、 我所喜爱的好诗 诗歌是人欢乐和痛苦时的一种渲泄物。它与人类同生死,共命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时曾达到“有水井处皆吟诗”的疯狂境地。 凡古今中外的好诗我都喜爱。当然,我尤为喜爱热情似火、充满真情实感、充满哲理和含蓄隽永的诗歌。回想当年,我曾买过上百本古今中外的优秀诗集,也曾手抄过厚厚的10余本自己喜爱的诗歌。甚至连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所写的题目也叫“诗歌的含蓄、朦胧与晦涩”(曾获“优秀”,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战线》发表)。 在此,我仅想谈我所喜爱的中国现代诗。若论及中国的现代诗,我认为其巅峰之作只有两首。排名第一的无疑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排名第二名的自然是戴望舒的《雨巷》。这两首诗都是最唯美的、感情最真挚的诗,它们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魅力永恒。 此外,我还特别喜爱阿古拉泰、舒婷、于坚、席慕容、李森、雷平阳、何晓坤、季永琪等人的诗。例如:阿古拉泰的诗热情似火、舒婷的诗动人传情、于坚的诗朴素自然、席慕容的诗形象生动、李森的诗真诚平实、雷平阳的诗清新淡雅、何晓坤的诗想象绮丽、季永琪的诗充满哲学意味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在此我就拿我所喜爱的两位云南著名诗人的作品来说事吧。先看于坚的《便条集一号》:“在这水泥的城市中 / 我是上帝 / 遗留的最后一根神经 / 我还能感染 / 过敏 疼痛 / 红肿 化脓 / 像瘟疫一样 / 吊在诊所的招牌上 / 无声地尖叫着”。 再看何晓坤的《这个世界的入口太小》:“应该有一扇门 / 让时间稍作停留 / 应该有一种开门的方式 / 不会惊扰我所身处的 / 疲惫不堪的星球 / 应该有一片树叶 / 无论多么丑陋 / 也能触到季节的深度 / 应该有一颗泪珠 / 无论多么浑浊 / 也能看清岁月的面孔 / 应该有一只蚂蚁 / 无论多么微小 / 也能留下爬行的痕迹 / 这个世界的入口太小 / 应该有一壶热茶 / 能够收容 / 徘徊在午夜的 / 一声叹息”。 以上两首诗歌既深刻犀利,形象生动,又感情真挚。它们诗风各异,各有千秋,你能说它们不美吗?你能说它们不是好诗中的好诗吗?
范文三:对神佛的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对神佛的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人类生活分为三个层次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信仰生活
有些人终其一生 停留在物质生活这个层面
有些人能够更上一层楼
追求文化 思想 价值 艺术
但是只有比较少的人能够上到最高层面
——? 信仰
那是真正回归家园 返本归真的状态
实际上自古以来 人们就存在对神佛的向往 崇敬
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众多人也以修佛修道为荣
但是自从漏洞百出的进化论抛出
人类道德沦丧的渊薮——唯物论大行其道
出现了排斥否定神佛的无神论
把人类彻底导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最大罪恶
信仰
是人生存的根基和灵魂
人的信仰生活 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人来到世间
不是为了当人 如何过的舒服
高层次上看来 就是为了返本归真
才创造了这层空间和这个状态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范文四:笔趣阁《海燕》是我的精神家园
文本报记者张庆国图由受访者提供
张恩先:《海燕》近二十年来最执着的作者之一。
“不幸的人选择了文学,可以造就更多的幸福。”每个人对于这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普兰店市作家张恩先来说,它是至理名言。自幼残疾的张恩先曾经挣扎在人生的谷底,是《海燕》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活。近20年来,张恩先在《海燕》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如今的他已经是普兰店市残疾人文联副主席。
《海燕》是他的精神食粮
《海燕》改变了整个生活
自幼残疾的张恩先,凭借不屈的意志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步入社会后,张恩先办起了一个小商店,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但是逐渐在精神上感到迷茫与空虚,渴望通过一个心灵的窗口达到生活的完美。
渐渐地,他迷恋上了文学,常常读完一篇文章,就产生了一种灵感,当时对于《海燕》更是爱不释手,自1991年开始,每一本《海燕》都是张恩先的精神食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老家普兰店市安波镇出了一个知名作家沙仁昌,并且时任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副主编。于是,张恩先忐忑不安地给沙主编写了一封信。
没想到,几天后便收到了回信。至今张恩先还记得那封信的内容,“恭贺家乡又出了一个文学爱好者,只要你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张恩先告诉记者,当时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不久后,沙仁昌趁回家探亲的间隙,竟专程探望了张恩先,还给他捎来了一大捆全国各地的文学书籍,这让张恩先深受感动。
2002年,经普兰店市作家协会的推荐和沙主编的提议,张恩先加入了大连作家协会。张恩先清晰的记得,当他初次到大连去办理《会员证》手续时,沙仁昌极其热情地接待他。临别时,还把两大捆足有一百多斤重的文学杂志汗流浃背地亲自送到车上??
“在《海燕》,我找到了家的感觉。而沙主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张恩先这样对记者说。
《海燕》改变了整个生活
谈起《海燕》对张恩先的影响,他说,《海燕》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对文学痴迷的张恩先于1992年参加了由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班,当时《海燕》的责任编辑王桂芝成为他的指导老师。
同年,张恩先初中时的一位同学遭遇车祸死去,他含泪写了一篇文章《往事与悲哀》寄给了王老师,没想到他的文章被改成一篇散文,并发表在当年函授班的第一期《习飞集》上,当时的张恩先激动的像个孩子,连声喊着:“我的文章发表了,我的文章发表了~”
此后,张恩先更是把所有热情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
1994年3月16日,是张恩先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一位快接近60岁的老妈妈顶着凛冽的寒风找到他,手里还提着一大捆文学杂志。她风趣地对张恩先说:“你知道我是谁吗,”原来她就是在函授班指导张恩先写作了两年的王老师。
在张恩先的小商店里,王老师认真地读着张恩先的每一份作品,时而用红油笔在上面指指点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于是,一篇尚未成形的文章变成了一篇像样的文学作品,这就是后来张恩先在1995年3月《海燕》上发表的小小说《摊位》。
从那时开始,张恩先文学创作的脚步就没有停下来,近20年来,不仅在《海燕》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在市报刊发表的文章也是不计其数,如今的张恩先已经是普兰店市残疾人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诸多身份集一身。
“无论是老编辑还是现任的编辑,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对我的帮助难以忘怀。”对于张恩先来说,《海燕》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yfs001]
笔趣阁
范文五:语言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赵世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和灵魂,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一个国家文化的瓦解,就意味着该国家事实的死亡。不言而喻,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民族文化和国家的重要象征,历来都是国家博弈的战略工具。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守好语言这道屏障,同时利用好语言这个工具。
纵观历史可以看到,西方列强的文化征服都是以语言为武器和摧毁对象的。希特勒说得很赤裸: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近代列强在大肆扩张过程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刀枪征伐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强力推广本族语言,挤压、改造甚至禁用异族语言,借以进行精神瓦解和文化征服。
强势文化的扩张往往采取各种语言手段。一是利用本国语言的传播输出本族文化,以侵蚀、同化乃至瓦解异族语言文化。美洲印第安和澳洲土著语言文化的濒亡就是昔日欧洲语言侵略的结果。如今,西方国家仍在花样翻新地力推自己的语言,借以兜售西方文化,推动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全球化,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和世界霸权。这就是英美学者所说的“语言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二是借助他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进行文化渗透。西方国家深谙,“只有了解语言才能使文化影响卓有成效,才能进入外国的灵魂,进入其文学、智力和精神遗产”。今天一些国家借力各种传媒手段和各种语言进行攻心。例如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用普通话、粤方言、藏语、维吾尔语等全天候对华广播;仅苗文网站美国就有数十家;境外势力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边疆进行宣传渗透更甚。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直言不讳:“要取得长期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具备传播民主的能力,我们必须向世界传达自由社会的好处。但如果不具备沟通所需的语言能力,上述努力都将是徒劳的。”三是借助语言产品搭载本国文化。例如美国广泛捐建的图书馆、大量输出的报刊杂志、语言教学资源、网络产品、影视大片以及日本的游戏动漫、法国开发的“非洲数码百科”等,人们使用这些语言产品,很自然地接受着其文化熏陶。四是利用语言问题借题发挥。一些强国为了瓦解他国文化,往往先找依据、造舆论,手段之一就是出资对他国语言进行考察研究,寻找其语言差异,进而渲染其文化差异,借以煽动分裂。巴尔干半岛国家多次被碎片化就是一个例证,国外势力挑拨我国民族关系也是如法炮制的。
以上所述安全风险日趋严峻。要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不仅需要防范侵害,而且需要加强建设,不断增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仅要关注外来影响,也要关注国内因素。对于我国来说,如下语言问题事关国家文化安全。首先,母语教育问题。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依归。良好的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安全的基本保障。母语教育的弱化,不仅会导致国民母语能力下降,影响个人发展和民族素质,而且会导致疏离母语文化,淡化民族感情,弱化民族精神,危及文化认同。其次,日趋复杂的语言关系问题。一是国家通用语言与各民族语言的关系。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怎样正确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需要在矛盾点上找到平衡点,从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出发,强化多元一体的国家语言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防止语言自由主义和文化分裂主义。二是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母语、外语都十分重要,两者应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掌握母语,传承民族文化必不可少;学习外语,借以认识和借鉴外国文化,也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所必需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处理好两者关系,从国家层面做好语言教育规划,改善语言教育体系,提高语言教育质量,从而增强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安全能力。三是网络空间语言竞争问题。网络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突破了国界,网络成为各种文化博弈的重要阵地。但中文数字化资源较为贫乏,竞争力弱,中国文化遭受挤压、侵蚀的风险与日俱增。因而加快中文数字化资源建设,也是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的紧迫任务。四是语言健康问题。大量的外来词、字母词和网络语言的使用,该如何对待?这也是语言自身安全和文化安全不可回避的问题。五是汉语国际传播问题。通过汉语国际传播,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提高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华文化安全的国际保障。
语言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素。法国学者曾大声疾呼:“捍卫法兰西语言与加强国防同样重要。”这是颇耐人深思的。
(中国教育报2013.12.2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是什么在侵占着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