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银行业的新常态
银行业的新常态
笔者结合本公司近百个网点项目,走访近百家银行,与各银行高管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当前当前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悄然出现,银行业的新常态也如期而至。对于与国家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银行业来说,如何适应变革、长效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而充分了解宏观经济新形势,打好一场有准备之战,又是银行的头等大事。
一、经济新常态
以往,我国经济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运行着,而如今,迎来“四期叠加”经济新常态。“四期叠加”,即为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改革攻坚期四期交织叠加。
“四期叠加”是高度概括后的一个名词,关于其具体内容,笔者在此一一详述。
(一)、增长速度换挡期: 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继2007年经济增速达到11.9%的相对高点后,200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6%、
9.2%、10.3%、9.3%、7.8%,再到2015上半年增长7.6%,全年预测增长6.9%。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居在8%—12%区间,如今,经济增长速度盘桓在7.5%—9%的区间,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由此,中国经济从1978-2012年的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型为中速增长模式,开始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结构由失衡到优化再平衡调整
中国经济降速换挡,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
动力结构方面,过去更多的是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的发展来拉动经济。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完成,投资率慢慢降下来;
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现在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起来是9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意味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区域结构方面,过去经济是沿海出口导向型,生产力的布局是沿海和临港的。现在产业转移,沿海出口趋势不明显。过去是城市吸引农村,现在城市向周边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趋于缩小。
以此看来,国家经济重点发生异动,利益分配开始调整,各行业、各地区的传统关系打破,必会引发种种阵痛。
(三)前期政策消化期:消化前期刺激性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4万亿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前期刺激政策带来最大的后遗症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债务肿瘤从良性成长为恶性。
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是刺激政策成本的消化期。国家正快速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地方性政府资产负债等活动,总的政策方向是保持政策定力、由刺激性到稳健性平稳过渡。
(四)新的改革攻坚期: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
“攻坚期”表明了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了,留下来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又不是来自某一方面,而是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二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必然要涉及到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是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如所有制改革,诸如此类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到其他多项改革,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直接利益。
四是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我国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涉及面最广、受众最多、程度最深、难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面临改革攻坚期,要的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决心。
二、银行业新常态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步入新常态,必将催生银行业的新常态。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与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将逐步回归正常。
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8%,而金融行业的增速却保持20%~30%,这显然不尽合理,也不可持续。因为在这样的格局下,很多的金融活动实际上是“脱实就虚”“自娱自乐”。同样地,单个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期也要更为现实、理性。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中国金融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增速回落将是金融的一个“新常态”。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与银行业的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银行业的结构和生态将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金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资金多,资本少”,造成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二是“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国民经济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三是“银行存贷业务多,其他业务少”,银行只懂得做存贷款,较少从事其他金融业务。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将获得改变。一方面,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业态将加快涌现;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价格机制更加市场化,未来利率、汇率的波动也将成为金融的一种“新常态”。
(三)、与经济政策改变相配套,银行业的各项基础条件将不断改进并完善,金融监管环境将日趋严格。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新的规则。与此同时,国内金融监管也因势而变:一是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是实施“栅栏原
则”,要求把银行或其他不同类别金融业务及风险进行区隔;三是加强审慎监管,一方面要求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活动更加透明、规范。
(四)、与新的改革攻坚克难相同步,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银行业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创新。
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下,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都面临深刻变革。当前,银行资产质量虽然总体可控,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也正在承受不良贷款双升、盈利增速下降的发展压力。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发展战略、布局市场、管理方式、信息技术方面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中低速增长、高要求服务、平民化生存、变革中发展”将成为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标志性脸谱。
三、银行基层网点生存现状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和银行业新常态的出现,对各大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目前形势下看,基层网点所处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外部方面
1、宏观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宏观经济正面临着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经济决定金融,宏观经济转型对基层网点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速度减缓带来客户群体的改变,业务发展受影响;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风险控制的改变;资产质量受影响;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盈利空间带来改变,经营成果受影响。
2、监管政策的调整。由于宏观经济的变化,监管部门监管的理念、标准、力度、重点也会随形势的变化作一些调整。对网点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监管标准趋严,网点合规经营的要求更高;监管力度加重,网点违规经营成本更大;准入监管从简,网点同业竞争程度更胜;监管业务变细,网点产品组合自我创新的更难。
3、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调整减速降温会带来业务规模相对缩小。在市场总量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基层网点的同业竞争必然会加剧。一是竞争程度激烈,网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自身的生存,不论是竞争的形式,还是竞争内容都会比过去更激烈。二是竞
争范围更广泛,从过去的存贷款竞争到客户竞争,从渠道竞争到科技力量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这给网点业务的推进增添了比以往更大的难度。
4、客户偏好的变化。新形势客户金融消费偏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网点的经营。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客户结构正在改变,差异性需求日渐显现。中老年客户习惯于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年轻客户希望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客户消费行为正在改变,金融消费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仅满足于存取款业务的客户少之有少。客户更加再意用户体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点功能将发生重大转变,成为用户体验的场所和产品陈列的橱窗。三是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正在改变,银行改进服务的压力日显迫切。
5、金融脱媒的加重。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已成必然,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间接融资并重的过程加快。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也相对降低。金融脱媒对基层营业网点的直接影响就是存款比过去更难抓,贷款比过去更难放。
6、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对基层网点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经营成本迅速攀升,不对称性的利率管理政策,使存贷利差减小,赢利空间被压缩。经营成果完成压力增大。同时,利率风险管理也对基层网点负责人提出了新的考验。习惯于过去存贷款统一定价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学会利差对称性管理势在必行。
7、互联网金融冲击。互联风金融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报刊、杂志有太多的论述。但对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而言,其冲击和影响主要集中在模式和客户上。具体表现为,模式颠覆,虚拟渠道打破传统壁垒;客户争抢,便捷服务挖走长尾客户;产品创新,体验和收益动摇客户基础。让基层员工切身感受到的就是营业大堂内客户流减少。客户存款向支付宝、余额宝转划的现象日益明显。
(二)内部方面
1、网点规模偏小,竞争力有待提升。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过去大多是储蓄所,通过转为分理处继而升格为二级支行。虽然,成为了支行,但其人员结构,业务功能,经营规模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经营规模偏小,且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经营,直接影响网点的市场竞争力。
2、网点人员不足,人力资源有待增加。普遍说来,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内,人力资源有限甚至是不足,无法满足对到访客户的营销需求,遇上员工请假,业务高峰,基层网点状况更是运转无序,产能提升乏力,劳动组合有待优化。
3、员工技能缺乏,经营力有待提高。员工的经营技能是业务发展的核心所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员工年龄结构断档,无论是普通的员工,还是中层管理人员,这个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员工技能缺少主要表现在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学习不够,对与时俱进的新产品营销不深,对不断升级的新流程操作不熟,对多元差异的客户新需求掌握不透。
4.老龄化现象较重,营销活力有待增强。在大部分银行的网点,年龄偏大的员工占据大半,甚至达到整体网点人员的三分之二比例,年龄偏大的员工,思维方式固化,活动参与主动性不足,营销积极性不够,网点整体活力需年轻员工带动。
5、营销氛围不浓,氛围营造有待强化。产品宣传折页制作不足,产品展示设备闲置浪费,物理分区的营销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营销话术寡淡无力,各岗位间联动不足,厅堂到访客户难以被激发,厅堂阵地战难以致胜。
6、外拓活动不足,营销范围有待拓展。仅立足于网点内部的营销活动范围非常局限,服务的针对性、差异化不强,效果不明显,营销后劲难以为续,社区营销、场外营销活动亟待引进。
7、“当家人”压力很大,管理工作有待支持。绩效考核方案和目标激励机制已经建立和逐步完善,但现实问题是,网点财物有限,难以激励员工,在网点经营管理方面,网点负责人更是需要多方出谋划策,助力支持。
8、客户基础薄弱,营销深度有待增加。由于商业银行实行的是部门营销负责制,条线分明,做存款的只管存款,做贷款的只负责放贷,综合营销协调能力不足,不能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客户的需求,造成部分客户分流,特别是一些单一网点,本来客户就不多,加之同业之间挖转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客户基础就更显薄弱。
9、客户结构不合理,优质客户有待维护。低端客户大量消耗网点资源,平常琐碎业务占据网点时间,导致中高端客户业务办理受到影响,体验较差,最终导致中高端客户的流失。
10、业务结构单一,创新力有待突破。基层网点的业务大多还是个金零售方面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业务,即或有部分品种的个贷业务,也由于信贷管理集中管理的要求,一般都集中于上级支行。而且由于客户经理人数或能力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即使网点功能支持能办的业务,也没真正开办起来。造成网点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不能全方位满足客户不同种类的金融需求。
11、体制机制僵化,适应力有待改进。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考核机制,都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大的商业银行的网点,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制,使得命令到执行的时间拉长,时效不足;小的商业银行的网点,过大的经营自主权,又极易酿成风险。管理机制陷入“管紧就死,放活就乱”的极端局面。考核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网点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科学、不系统,不连续、不适应。考核模式要么是所谓的产品计价,要么是以目标任务完成率为依据,没有找到完全既适合基层实际,又促进业务发展的一套科学实用的考核办法。
12、智能设备闲置,业务分流有待提升。一些中老年用户办理简单琐碎业务,常常愿意在柜台前排队等候,而没有被及时引导到自助机具前办理,导致智能设备闲置,客户等候现象严重,柜面压力增大,业务分流未收到良好效果。
四、银行面临的新要求
基层网点所处的种种困境,对银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营业网点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营业网点是基层第一线,是银行最前沿的营销阵地,也是展示银行形象的窗口。而当今营业网点存在“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风险防控能力不足、营业能力不强、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银行对营业网点的经营能力,应该首要得到提高。
(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当前网点在人力资源上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岗位职责清分不到位、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劳动优化组合未收到实效”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网点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员配置,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对银行而言,是工作核心所在。
(三)对客户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网点的营销模式由“营销产品”向“营销客户”转变,客户关系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业绩,因此,对客户的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如何“稳住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维护优质客户”,扩大客户资源,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在客户上做广、做深、做精、做细,是银行新的工作重点。
(四)对内部经营流程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银行规模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相偏离,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匮乏,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等问题涌现,如何优化内部经营流程,实现有条不紊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对点均、户均、人均效能的提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点均经营能力不强,户均维护率管理资产不高、人均劳动效率不高,使得银行各核心指标态势下行,
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充分提高。如何提升点均、户均、人均效能是银行面临的综合型难题。
(六)对同业竞争压力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外资银行加快本地化发展,互联网巨头阿里布局金融业,民间资本筹建银行获批,传统银行加快互联网金融脚步,同时,以网络金融、移动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同业竞争压力来势汹汹。这对传统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能否应对同业竞争压力,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新金融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决定着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地位,甚至生死存亡。
范文二: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
作者:孟维平
来源:《财经界》 2016年第 02期
摘要:我国经济速日趋放缓,银行利率市场转型加快,流动性风险凸显,而且我国政治环 境发生巨变,政策调控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银行业想要转型,就必须强调变革和创新,确保 我国银行业能够在转型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银行在机遇和竞争中,确立好差异化 的发展模式,提高县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发展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视 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提高利率市场的风险化意识。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增长 银行业 转型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处于下行区间,很多企业的经济发展都低于往年平均水平,而在世界 范围内,金融危机以后,普遍出现了经济发展放缓,新兴经济增长点很难延续,而中国的经济 发展下行压力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面对国内经济发展 的潜在危机,中国银行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而中国银行要想走出困境,发挥中国银行业在金 融发展中的杠杆和纽带的作用,就需要不断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纠正过去确定 的经营发展战略,通过转型发展来适用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 “ 新常态 ” 外部环境的分析
(一)经济增速状态放缓
我国经济发展在最近三十年持续以年均 9.8%的经济高速增长率,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 来和全球金融发展的颓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日趋放缓,到了 2012年,我国的 GDP 增长已经 放缓道 7.7%,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逐渐凸显,而 2014年 GDP 的增长速度维持 在 7.4%这个区间。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放缓的新常态,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 “ 旧常态 ” 下的人口 自然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的储蓄金额减少,社会金融资源匮乏,社会环境多 变复杂等诸多现实困境。
(二)利率市场转型加快,流动性风险凸显
银行主要是通过利率调节来实现对于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银 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所面临的利率市场风险变化逐步加强,而引发的流动性金融风险也在一 步步凸显。一方面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全民理财观念的逐步提升,民间资金拆借现象日趋 普遍,而银行因为下行压力和回笼资金速度放缓,造成资金供应相对狭窄,从而加剧了银行业 中的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流动性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目前吸纳流动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 互联网金融业态、银行外部业务和理财基金等,这都带来了流动性资金的稳定性下降。
(三)政治环境发生巨变,政策调控加强
范文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转型研究
【摘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行着经济转型。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为寻求发展,也需要进行银行业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变化和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给出了相应银行业转型的应对,认为通过调整盈利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发挥自身优势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银行业 银行业转型
一、引言
自2014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曾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几个主要动力,例如房地产、出口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同时在短期内,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较长时间。银行业面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而可能导致银行前期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上升、坏账压力剧增,因而银行经营的信用风险加大。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有着极强的韧劲以及回旋余地,能够克服目前面临的短期困难,故基本的经济面仍然是健康的。
因此本文旨在阐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是什么,以及分析“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根据前文分析对我国银行业转型具有启示意义,即在“新常态”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调整盈利结构、控制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并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前面临机遇来实现银行业的成功转型。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后逐渐流行起来。而国内外经济学者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理解各有不同。“新常态”一词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后在国外首先被提及,多形容的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特征,即低增长、高失业以及低投资回报。
我国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给出了一些解释。比如厉以宁从投资和超高速增长角度来解释与“新常态”相对的我国前一段时期超常经济超高增长,从增速上去理解“新常态”①。李韬葵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调整②。郎咸平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要透过改革,逐步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③。
以上经济学者从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等不同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其也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经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目前降至7%左右,这是“常态”最突出的表象(如图1所示)。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是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所制定的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造成一定影响;从内部来看,养老问题、人口红利的消失、储蓄红利的消失等,加之能源、土地等资源不堪重负,经济放缓有之必然性。直观来看,GDP是一个量的改变,但我们理应注重它的质的变化,从技术创新、竞争力等方面提高GDP增速。
(二)结构失衡向结构优化调整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问题,其结构包括各个方面,例如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农村与城市的结构问题、东中西部的结构问题以及分配结构之间的问题等,而这些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过后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障碍,这样的失衡结构是支撑不起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国也提出要优化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三)投资需求方向的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推进,投资驱动原先需要依靠房地产、制造业等,现阶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大量涌现,为经济增长放缓提供了新的投资动力,使得投资找到了新的需求点。
(四)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为保证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则需要对我国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其中一点就是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的、透明的、规范有序的市场,就是要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有市场经济主导的配置资源模式的转变,来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挑战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转型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转型,银行业现在面临着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新常态下,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冲击,这对银行在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银行的增长速度下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由于金融服务经济实体,那么银行业的资产增长和利润增长也必然随之调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信贷平均增长率为22%,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信贷增长率远大于经济增长率,脱离了实体经济而高增长。但2014年,以五大行为例,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到11%左右,而交通银行的贷款比率降到了5.06%左右。可见信贷需求的急速下降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市场环境趋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其次,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利息差收入,以五大行为例,如图3所示2010-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占比较高。但随着我国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投融资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银行,除银行外还有许多金融主体,比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这无疑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平台。因此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面临来自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第三,竞争的市场化和规范化。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市场化,另一个是规范化。而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使得各家银行利差缩小、盈利冲抵;同时也使得风险加剧,如逆向选择,即需要资金但风险较大的客户愿意出高价贷款,若银行放贷可以得到当期的利差收入,却可能失去本金,产生违约风险。 第四,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有支付平台、社会融资中介等,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许多互联网公司也都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一些支付平台,如支付宝、Apple Pay等用户体验率高,支付便捷,对银行一些新产品的推出有一定阻碍。
(二)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机遇
尽管我国经济面临下行,但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这位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巨大,但也为其提供了一些发展机遇。
面对利差的缩小,传统的银行业不再以借贷利差为增长点,二是寻找发现新的增长点,如中间业务,积极寻求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客户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利率交由市场供求决定,使得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的价格制定和风险控制中掌握自由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银行内在创新的积极性,反过来业推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金融脱媒的速度也在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商业银行在社会资金分配方面的重要地位也在逐渐弱化。在这种浪潮中,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跨市场的全能服务能力,树立银行业的新形象,并把握良性竞争的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的应对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中,银行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挑战时,也不断鞭策着银行的转型。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盈利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净利差的缩小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带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拓宽收入的来源,银行普遍的加快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水平较为缓慢。而要实现盈利结构的调整,还应对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加强考核和细化的激励机制,为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风险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面对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风险,尤其是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财务不透明、管理决策不规范,贷款也不不易进行。在面对这些风险时,银行可以选择控制融资额度,或制定不同的利率标准,完善担保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既可以使中小企业可以得到贷款,又可以使银行获得利息的同时收回本金。同时也应加强放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业务水平。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银行竞争力
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兴起,亦或是微信抢红包的热潮,无疑都是互联网金融革新的产物。银行业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降低经营成本,并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并合作,简化支付操作,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从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四)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差异化服务
银行业的物理网点相比互联网金融无疑是最大优势,但随着客户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服务平台,一些物理网点也出现了亏损,从财务角度来看理应撤销这些物理网点,但这并不利于一些客户办理业务。因此物理网点作为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银行业应重在转型,提升为客户服务的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提供舒适的环境,使更多客户愿意到物理网点浅谈业务。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1.
[2]李稻葵.新常态改变中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0-12.
[3]郎咸平.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1-5.
[4]康柯,丁振辉.中国经济“新常态”与银行业改革对策――基于商业银行转型视角[J].海南金融,2015(04):21-25.
[5]曾刚.经济新常态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7-11.
[6]潘美丽.基于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96-97.
[7]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07):27-37.
[8]连平,周坤平,仇高擎等.中国商业银行运行趋势[J].中国金融,2016(02):32-34.
作者简介:王睿(1991-),女,山西,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经营与管理。
范文四:新常态下银行业走向何方
新常态下银行业走向何方
中国银行业杂志 董希淼
2014年,中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正常消化期,迎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银行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敢问未来之路在何方?
新常态与中国银行业
“新常态”的概念最早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0年1月,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到了“新常态”概念,成为此届论坛的关键词。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当前,从中国银行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趋于疲软的情况下,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更难独善其身。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挑战。变化纷至沓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 - 1 -
金融业,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社会直接融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渠道脱媒和融资脱媒的步伐逐步加大,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降低。而随着市场准入的不断放松,2013年底国内银行业已有法人机构3949家,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还将继续涌现,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纷纷进军银行业务。竞争对手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虽然还谈不上生死存亡,但可谓是内外交困。
二是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比竞争格局变化更深刻的是,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信赖银行的品牌和服务,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是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表示,利率市场化将在两年之内实现。虽然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不大,但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看,存贷款利差缩小是长期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为利差收入。在这种背景下,如未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银行的传统盈利空间将不断缩小。2013年,5个大型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他4个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下降。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速集体下滑,其中5家增速还低于10%,仅1家高于20%。
四是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2013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93亿元。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更是增加102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去年底增长8个基点。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 - 2 -
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此外,中国银行业业务模式简单,业务结构严重失衡,尤其是过分依赖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先天不足。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没有零售业务。如建设银行,在成立30多年后的1987年,才开始面向个人客户开办储蓄业务。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初期,为了短时间将规模做大,无一例外地选择批发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邮政储蓄银行,虽然网点多、分布广,零售业务非常大,但产品和服务都较为简单。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有所重视,但国内零售银行业务总体上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速度缓慢。从2014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存款、贷款和利润的比重还在20%以下;大型商业银行的情况稍好,但一般而言比重也仅在三分之一。
银行业该如何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各种挑战已然存在,逃避没有出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昌逆亡。面对新常态以及伴随而来的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而行。
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应该说,在新常态下,国内金融业管制放松、市场化步伐加快是必然的。虽然压力倍增,但同时也将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银行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利率市场化则使银行可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行决定利率水平,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因此,一方面要克服畏惧心理,那种认为未来几年银行大量破产的论调过于危言耸听;另一方面,也要慎重对待,积极应对,从总行到分行,都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充分准备。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要借此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形成符 - 3 -
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如大型银行要抓住机遇,适时国内外并购,加快海外业务布局,推进金融集团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小型银行则要脚踏实地,做精做深,成为中国的“社区银行”,以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
主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业务结构上,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以大中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以利息收入为主。这样的单一结构在利率市场化后时代是比较脆弱的,面对种种激烈的竞争甚至不堪一击。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业务结构要逐步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要实现均衡化,在巩固原有客户群体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收入结构做到多元化,通过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借助优势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创新,大幅度提高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那种只要银行资本多、贷款额度大就能够发展快、盈利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加大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摈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营模式,摆脱高利差收入、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路径依赖,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切实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是各类存款的源头。无论是对低成本存款的争夺还是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这样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因此,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及时捕捉客户信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方案灵活多样、金融产品丰富多元、业务流程方便简捷、工作效率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以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来消除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
这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兼顾大客户与小客户。在 - 4 -
做好对大客户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同时,研究大众客户群体的思维和习惯,推出为他们易于接受和使用的产品,将屌丝们从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抢回来。二是要兼顾老客户与新客户。要通过完善网点功能和布局,建立社区支行或私人银行等措施,吸引和拓展金字塔两头的客户群体。
锲而不舍提升专业能力。一是要以革命精神推进产品创新。无论市场怎么变化,产品永远是银行是服务客户、获得收入的载体和手段。比如,近期面对“宝宝军团”的崛起,建设银行的“金管家”、中信银行的“薪金宝”、招商银行的“结构化存款”等产品的推出,打响了银行“自我革命的枪声”。要针对整个理财产品市场风格的转换研发产品,如推出更多的银行系资产管理计划。下一步,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即将推出,存款上浮幅度可能提高,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建立,还要未雨绸缪研究和适应变化。
二是时刻不忘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最终依靠的是员工的专业能力。过去三年,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客户理财行为趋于保守,2013 年底居民股票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已降至2.5%的低点。商业银行不少员工对资本市场的关注相对较少,对复杂产品和新兴业务的营销能力和经验可能不足。要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对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综合考量风险与收益。经济下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利率市场化更是增加了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要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到兼顾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者上来,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在存贷款利差明显缩小后,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银行要克服信贷投放的冲动和盲目,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特别是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收益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问题,充分考虑获得的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还要重视内部管理,加强对重点岗位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将合规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降低道德风险。 - 5 -
近年来,在社会对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利润过高、住房贷款申请不易、理财产品兑付危机等问题提出诸多质疑的情况下,银行业还要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有效沟通、主动宣传,防范好声誉风险,维护好行业形象。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
应向零售业务转型
在新常态下,银行业具体的业务模式更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9月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会员大会上强调,要“推动银行业业务模式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转型的根本就是业务模式的改变,要从过去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方向发展,尽可能减少业务发展对资本的消耗。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便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选择。与批发银行业务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强调专业服务和智力投入,而不只是信贷资源投入,受经济下行、渠道脱媒、利率变化等影响相对较小。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推动银行业务模式转型,改变银行业业务结构失衡现状,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我认为关键的是要树立“大零售银行”的理念,即: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信贷为带动,以小微金融为突破,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化,全面地推进个人客户、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业务的立体式营销和一体化经营,全力提升零售银行业务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努力:
完善“大零售银行”组织架构。在组织体系建设上,一般银行已在总行层面已成立若干个职能部门,如个人金融部、私人银行部、小企业业务部等。要在此基础上,组建零售银行业 - 6 -
务委员会(总部),负责大零售银行业务的综合协调和统一指挥,避免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根据业务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零售银行业务委员会(总部)可以是一个跨部门的协调议事机构,还可以是一个对经营业绩负责的事业部。
一级分行基本上可以参照总行完善零售银行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设置。当然,到了二级分行及支行,如果考虑到机构精简和扁平化管理需要,可以将某些部门简化为专业化经营团队。此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成立专门针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授信与审批部门,根据零售业务自身特点制定客户准入、业务流程等制度和办法,摒弃按批发业务的模式和标准来管理零售业务的习惯。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品和服务。国内个人中高端客户,往往是优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成功专业人士,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应从客户需求出发,抓住客户痛点,整合产品和服务并进行适当的打包和创新,打破部门、条线之间的框架和界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这样的组合营销和综合服务,不但可以服务好存量客户需求,提升银行盈利能力;还可以在交叉营销中发现和挖掘新的客户,扩大客户来源,夯实客户基础;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了一站式的满足,使用金融产品数量增加了,客户的忠诚度还将进一步提升。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私人银行作为高端客户财富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作用。
当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建立引导性的考核管理方法,将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收入与客户流失率、客户满意度等挂钩,以客户资产的整体收益率和客户总资产的增长为考核内容。
挖掘和运用资产业务潜力。笔者2011年在美国银行学习零售银行业务时,发现美国银行零售网点两类产品宣传最为醒目,一是按揭贷款,二是信用卡。在国内,资产业务不仅仅是一类产品,更是一种资源,是市场营销的敲门砖,是扩大和增强客户基础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内基础并不坚实的零售银行业务而 - 7 -
言,更要进一步挖掘和运用好资产业务的潜力,利用信贷资源稀缺效应,充分发挥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对客户增长和产品覆盖的带动作用,直接推动客户数量的增长以及个人存款、产品销售业绩提升。依据监管规则,零售贷款所占用的资本远远低于批发贷款,这也完全符合轻资本消耗的要求。
除贷款外,还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以分期付款为代表的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凭借手续简单、渠道多样等优势,日益受到客户欢迎。要抓住客户消费热点及市场发展趋势,拓宽信用卡消费金融的服务领域,丰富信用卡消费金融产品内容,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
完善和整合各类渠道功能。物理网点是零售银行最重要的渠道,提高网点竞争力必须持之以恒。要适应客户行为变迁对银行网点提出的新需求,以“小型化、智能化、场景化”为目标,加快自助设备和自助银行建设,将网点改造成为全方位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的全功能、综合性的营销服务平台和前端经营机构。
除此之外,电子银行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快、更好地再造业务流程,更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重点提升理财产品、信用卡、零售贷款等产品和服务在线申请和办理的体验,使客户在任何一个渠道办理业务都方便快捷。同时,还要吸收互联网思维,高度重视新型的社交类渠道建设,充分发挥微博平台、微信银行以及各类网站甚至网络游戏在吸引客户、服务客户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快移动支付发展。支付结算本来就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移动支付是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重要创新,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支付结算需求。要充分认识移动支付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变化和挑战,并借助多年来积累的个人客户、合作商户信息,发挥银行在交易数据清算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方合作,积极开拓移动支付领域的新天地。 - 8 -
在支付领域,应从引领智能手机终端未来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3G/4G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NFC 手机为代表的支付服务,进一步发展NFC 手机非接触式支付业务。在远程支付领域,要尽快丰富和完善支付体系,做好互联网的支付接口和支付商户的整合;对于手机支付客户和商户,要推出客户体验好、流程安全便捷的支付产品。尤其是,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推出各类真正适合市场的服务。
积极推进社区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本来就是要重心下移。在新常态下,国内商业银行更需要在服务社区经济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要抓住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带来的新机遇,拓宽视野和思路,通过设立社区支行、智慧银行等多种方式,探索并逐步形成社区金融服务新模式。这也是与外资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将目光聚焦于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和高档社区,对中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关注甚少。随着国家加大对城镇化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小城镇和新农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而这些地方的金融供给往往相对不足。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应坚持普惠金融方向,完善小城镇和新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相信这也将是一个新的业务增长领域。
我们认为,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敏锐洞察,沉着应对,重检发展战略并审时度势调整,努力寻找并培育新的机会,中国银行业将找到自己的新坐标。决定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力量,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深刻变迁。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作者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 9 -
范文五:银行业面临的“新常态”浅析
银行业面临的“新常态”浅析
2015年是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期, 特别是习近 平**在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我国 积极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 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趋向第三产业 和消费需求,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转换。在此情况下,银行业发展也面临新形势与新变化。 一、经济“新常态”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仍处于深刻调 整期,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转型 进入“深水区” ,银行业也进入了“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速换挡期、风险暴露期和转型机遇期。首先,与国家经济 换挡期一致,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高增长的态势难以为继。 其次,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如地方债风险、楼市风险 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管理面临巨 大压力。第三,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催 生新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 二、 金融 “新动态” 。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国家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 改革等重要改革。沪港通正式开通, A 股迎来新一轮大幅看 涨周期;调整存款统计口径,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利率 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央行 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5家民营银行批准筹建,扩大民间 资本准入;互联网金融实现跨界建设,形成第三方支付、互 联网理财、 P2P 融资、众筹等格局。
面对如此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银行业的竞争环境日 益激烈,受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等综合因素影 响,银行业吸收资金成本不断攀升,净利差、净息差不断收 窄,盈利能力整体增速出现下滑。其中,贷款利息收入受降 息影响, 呈下降趋势; 中间业务收入无大幅增长渠道与方法; 同业与投资收入受监管新规影响,均纳入总行机构核算,影 响了分支机构收益;加之,资金成本的不断升高,银行业的 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下滑与转移,进而影响了纳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