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2016-11-17浏览:分享人:宋军一手机版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一: 两弹指的是核弹、导弹~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原子弹、氢弹。换句话说~对于咱们~护国宝刀指的是装在导弹上的核弹~更精确的说~是指装在导弹上的氢弹。对于咱们来说~就是DF-31和传说中的DF-41或者巨浪和传说中的巨浪-2.
原子弹是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核武器~名气很大~威力比名气差得多。我以前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张爱萍在的位置~距离核爆中心大约50公里(一说60公里)。这个距离呢~大致相当于万吨的596在燕郊爆炸~张上将在回龙观坐镇指挥。考虑到北京的地形地貌还是比较复杂的~而罗布泊地面要平整得多~大致可以类比原子弹是在卢沟桥爆炸~而张上将坐镇奥林匹克公园指挥。
说白了~装在导弹上的氢弹是护国宝刀~只能在家里爆炸的原子弹是防身匕首。前者是国之重器~后者是关键时刻宁可爆了自己的头也要废掉别人一只手的东西。前者是大国的命根子~只有四大流氓掌握~美俄中法~英国的命根子在
1 / 10
美国表弟手里抓着;后者是小国的命根子~赌的是自己的脑袋没有大流氓的一只手值钱。
郭永怀是钱学森的师弟~也是钱学森的左右手。钱老是世家子弟~郭永怀不是~郭永怀是山东农民家庭出身~老家山东荣成。荣成是恢复授衔之后的第一将军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知道~以前的荣成市很穷的~要不然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人加入共军。
关于郭永怀的回国~其实简单的说一句就够了~郭永怀从事的是和军事研究联系极为密切的工作~美国人连他去英国讲课都要拦阻~但是郭永怀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另外~梅贻琦曾亲自到美国去请郭永怀去台湾~就算不去台湾也不要去北京~但是郭永怀告诉他船票已经买好了。郭永怀回国前~钱学森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国~还希望他能带几个人一块回来。再八卦一个~郭永怀一回国~就被科学院的两个年轻人接走了~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到了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大大的出了一把名~此人是何祚庥。
郭永怀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回国后钱三强就核武器所需要的力学专家曾经有一次找钱学森要人~钱学森想自己去~被钱三强拦住了。这也是~钱学森那时候比钱三强自己还忙呢。于是~钱学森就派出了自己的师弟郭永怀。当时的郭永怀有这些职务: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 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
2 / 10
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那时候的郭永怀~一辆汽车是他的重要的代步工具~夜航飞机也是他喜爱的交通方式~他实在没太多的时间浪费。当时聂帅曾经和他说~飞机还不安全~最好坐火车。郭永怀回答说自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自己不坐飞机~那中国的飞机怎么发展?另外那时候飞机跑一趟只要几个小时~火车要两天。
郭永怀在康奈尔的时候~有一个八卦。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中国人有半年时间住同一条街~同一个时间赶同一辆车上班~而且这个站就他们两个中国人上车。可是这半年他们就没说过话。那人后来对郭夫人李佩说,好像郭永怀总是在想事情。
郭永怀很忙~但是郭永怀的身体很弱~他的工作又要求他经常往返于3800米高原的青海基地和平原地区的北京~这对他身体的伤害很大。596爆炸的时候~那么多人欢呼雀跃~郭永怀没有~他累瘫了~也许是幸福的。
郭永怀保密意识很强~出差收拾东西都不让夫人动手。关于在西北的情况~只是和夫人提过西北太艰苦~想喝点热茶。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王淦昌等几个人在郭永怀家里聚会~郭夫人才猜到~他们在从事核武器方面的工作。郭夫人不知
3 / 10
道的是~郭永怀这时候还在主持中国的卫星和风洞的工作。郭永怀的功劳~看看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了。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降落时失事~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牟东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两个人的身体保护了重要的文件资料。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份资料是中国的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中国人掌握了护国宝刀。
这颗弹弹的孙子~就是前两天在天安门前开过去DF-31和一直羞羞答答不愿意出来见人的巨浪。
郭永怀的骨灰安放在力学所他的塑像下面。
如果按规模相比而言的话~两弹一星工程大致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而1964年之后郭永怀就是这个小国家的总理~他是抓落实的~而且一抓就是好多方面的落实~还条理清楚~没有足够的天分是不可能的。其实两弹元勋这些人~都不仅仅是科学家~如果管理不需要勾心斗角的话~他们都可成为一方大员。比较典型的几位: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
郭永怀在原子弹期间负责的是三大部门之一~而在氢弹研制工作中他的重要性在逐渐上升~到了风洞和卫星这边已经都是主要负责人了。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仅有的参与了所有这三项工作的人~虽然他1968年就不在了。
4 / 10
郭永怀是极聪明的人~而且极能适应环境。他在美国带学生~学生干得不好了会挨骂;回国后从未骂过学生。从**开始到牺牲~在力学所他从未被贴过大字报。
在某些方面看来~郭永怀有些像先总理。一样的俭朴、一样的日理万机却又井井有条~一样的和时间赛跑了一生。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二: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丽的山河”。郭永怀~20世纪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人类实现了超越声速的飞翔。他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他满怀报国热忱~回国参加建设~十二年后飞机失事~以身殉职。《永远的怀念》讲的就是关于他一生的故事~作为大学生的我看完短片后~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郭永环!”
(一)我们怀念他选择的救国之路
我们怀念他的高瞻远瞩~为我国航天发展事业开创了一片崭新的蓝天。记得短片里描述年少的郭永怀因为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空中投掷炸弹时中国人的束手无策~他热血沸腾地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郭永怀经过艰难跋涉~最终到达昆明的西南联大。在那里~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这让他的导师颇为可惜~但在郭永怀看来~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实际的救国之路~这成为他致力
5 / 10
一生的专业。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毅然的看到了他的那片理智的救国智慧~作为当代的我们大学生是否应该时刻思考一下我们的学识价值~我们的崇高理想的价值~我们的将以怎样的学识价值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的第一次心灵洗礼~所以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的选择。
(二)我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们怀念他的人生贡献~为祖国的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
6 / 10
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些贡献是郭先生一生的奋斗结晶~他以他崇高的学识和思想境界为中国在科研成果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所以人们将永远的怀念他。 (三)我们怀念他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短片里我们看到和听到他在青海沙漠上基地的真实描述时~我想我被震惊了。 那里不能搭很多帐篷~也不能修什么~如果修呢~卫星就知道你来试验来了:那里夏天冬天很冷~那些工作服不是按照每个人的体形做的~个子矮得穿得很大~个子高的到肚脐那~那鞋都是很大的鞋~夏天穿的走起路很滑稽~很笑人~因为都不合身得也不合脚;那时的郭永怀51岁~年过半百~他同时兼顾着力学所和九院~在北京和海拔3000多米青海基地之间来回奔波着住也跟我们一样~住在小平房里~工作忙的时候通宵达旦~他特别累的时候就躺在没垫被褥的
7 / 10
铁皮床上。休息一回~完了一后跟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中午吃饭也都围在餐桌边站着吃~凳子也没有。如此的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抱怨~我们看到的只是四处奔波、废寝忘食工作的身影。我们不禁感慨这是以何种的工作精神在支柱着这位年过半百的他~所以我们怀念他~怀念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四)我们怀念他的爱国情怀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情操。短片里看到郭永怀的飞机失事的那一幕: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钱学森先生深情的说:“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生命完结的那一刻~还能想到用自己最后仅剩的躯体去保卫者国家的机密~那么他将是何等的英雄和智者。他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生的渺小~但是他的死绝对是伟大的 ×尾记
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新一代大学生
8 / 10
的我们也将永远会记得他的瞩目精神~在这位先驱的注视下~为祖国的明天开始每一天的奋斗不息!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三: 轰的一声~1968年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
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吃惊地发现两个人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这两个人便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郭永怀~你得行为让我们为之感动~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永远都是英雄。你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由衷地感谢你。国家肯定你的贡献~中国科大获赠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您牺牲后的20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你烈士称号~同日~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没有忘记您这位国防科技先驱。1985年~牺牲已经17年的您~又被补授一项“国家科学技
9 / 10
术进步奖特等奖”。
谁也不会忘记~在面对优越的科技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您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女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回国之路。您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你依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你掏出了几十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的丢进火里~烧成灰烬~这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夫人李佩教授也感到惋惜。
面对美国的优厚待遇~您依然放弃。你的爱国精神是无人可比的。你是一位表里如一、冰清玉洁、刚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民科学家~您的高尚品德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学习您的爱国、敬业精神。我们现在从这点出发~好好学习~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也是有贡献的人。
10 / 10
范文二:永远的怀念 郭永怀
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
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
刚进力学所大门时就听说,郭先生很严厉,对学生有点“凶”,令我们几个有点忐忑不安,而实际接触下来,满不是那回事儿。
他的确不苟言笑,我至今唯一记得的一次幽默是他开讲“边界层理论”课程时,先介绍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写下“呼和”二字,说“这是‘零级近似’,你们可以叫她呼和老师”,接着写了“敖德”,说“那是‘一级近似’,至于‘二级近似’,我也搞不清楚”,这番话引来哄堂大笑。后来在私底下我请教过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级近似”,她告诉我一长串音节的姓氏,我至今也没记住。
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学生P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最近,我的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译著出版因“**”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的时间总是定数。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可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缅怀,是为了激励。如今,做学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导师关于做铺路石子的教诲,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负导师的培育之恩。
写于2014年12月5日晨
范文三: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
唯一以烈士身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一) 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
1 / 11
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
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
刚进力学所大门时就听说~郭先生很严厉~对学生有点?凶?~令我们几个有点忐忑不安~而实际接触下来~满不是那回事儿。
他的确不苟言笑~我至今唯一记得的一次幽默是他开
2 / 11
讲?边界层理论?课程时~先介绍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写下?呼和?二字~说?这是‘零级近似’~你们可以叫她呼和老师?~接着写了?敖德?~说?那是‘一级近似’~至于‘二级近似’~我也搞不清楚?~这番话引来哄堂大笑。后来在私底下我请教过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级近似?~她告诉我一长串音节的姓氏~我至今也没记住。
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学生P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最近~我的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臵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
3 / 11
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译著出版因?**?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
4 / 11
的时间总是定数。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可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缅怀~是为了激励。如今~做学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导师关于做铺路石子的教诲~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负导师的培育之恩。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二)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
5 / 11
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
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
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
6 / 11
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
7 / 11
科学家。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1940年8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
8 / 11
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后排左2段学复~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扬名世界的科学巨匠~其中就有这三位。)
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年轻时候的郭先生)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
9 / 11
斯(W. R. 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不过郭永怀没有车~也没有什么钱~去康奈尔大学看来路途要一顿舟车劳顿了。这时候~豪爽的大师哥钱学森一拍胸脯~他刚要去麻省理工MIT任教:?我有车~送你一程嘛!?于是他就开着车~两个年轻人一路穿越大半个美国~自西向东~从阳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里开到波士顿。
这段经历目前资料里几乎都没有提及和描写~但是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光。两个热爱科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路向东~像《摩托日记》一样~一路浏览美国大好风光。没有比此间的少年更美好的时光了了。就像杜甫写的《酒中八仙》写的那种美好: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钱学森自己在《写在郭永怀文集后的话》中这么写:
?相隔近3000多公里他和我就驾车旅行~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当他到了康奈尔而留下来~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10 / 11
11 / 11
范文四: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2016-11-17浏览:分享人:万天震手机版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一: 战乱频仍~艰难时势唤醒了他的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梦~于是越洋跨海~纵横求索。
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使他看到了祖国振兴的希望~他毅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踏上归途。
强权敌国的核武讹诈、“友好邻邦”背信弃义~无不使他食不甘味~义愤填膺;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郭永怀。
为让后人记住郭永怀~今年他的家乡山东省荣成市为他建造了纪念馆。
乡人盛颂“聪明娃”
在郭永怀的家乡——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记者见
1 / 13
到了郭永怀的亲属郭永进老人等几位老者。
今年82岁的郭永进~是郭永怀的堂弟。他回忆说: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这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伶俐~从不认生~郭文吉夫妇将他视若掌上明珠。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
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
1935年7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停课。1938年3月~郭永怀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科教兴国、科技报国的念头一次次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知道~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被动挨打。于是他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
2 / 13
届留学生招生考试~
蒙受空难天顿足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可谁会想到~这竟是郭老最后一次来到倾注过他4年心血的试验基地了。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
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像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人们为这位惨遭
3 / 13
不测的伟大科学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悼会~但追悼会举办得非常隆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悼词~钱学森、王淦昌等郭永怀生前好友参加了追悼会……
熟知郭永怀的人都知道~时间对郭永怀来说太重要了。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总理还特地叮嘱不让乘飞机。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这次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就在他临上飞机前~大家还劝他换个时间再走~郭永怀却平静地说:
“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留取丹心鉴后人
事隔30多年~凡郭永怀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人们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郭永怀教授当年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将军提起恩师~感慨万千:“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台手摇计算机~那是郭老的心爱之物~但为了大家方便~他把它从自己家中搬到了所里;当时的电风扇和电冰箱都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4 / 13
郭老也从家中搬到研究所~供大家一起享用。郭老和李佩教授所生的惟一爱女郭芹~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应有照顾~身体一直很瘦弱~但是~国家一声号令~郭老夫妇二话不说就将爱女送到了内蒙古草原插队……”
“**”时期~到处被一种狂热的气氛所笼罩~忙于“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郭永怀躲过了此劫~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却被隔离审查~后来又被下放到安徽合肥~6年没回北京。在李佩遭难郭芹受苦的日子里~郭永怀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
由于女儿身体不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际~郭永怀正在北京民族饭店听取一项机密工程进展汇报~震感波及到北京~他仍然十分镇定而专注地探讨着每一个细节~房子明显开始摇动了~整个宾馆里的人们一片骚乱~可郭永怀还在思考着、辩论着……
人们不会忘记~也就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1961年~郭永怀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不会忘记~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
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
5 / 13
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是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郭永怀曾经说过~他在国外16年~几乎每天都在思念祖国;回国以后~尽管工作繁忙~他又经常思念故乡。据他的侄女郭秀芝告诉我们~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回过老家一次~祭扫了父母的墓地~拜访了乡邻亲友~便匆匆赶回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1988年12月5日~当郭永怀牺牲20周年的时候~他生前的老师、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学生聚集力学研究所举行报告会~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张爱萍、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等到会并撰写纪念文章。
聂荣臻元帅、宋任穷、张劲夫等题词纪念。
从1991年开始~力学所设立了以郭永怀名字冠名的奖学金~作为对力学所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的最高奖励~如今已有3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这项奖励。郭永怀当年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两名成为中科院院士。
安息吧~郭永怀。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人民永远怀念你。
6 / 13
(作者:金志涛 王士波 许运江 孙宗勇 田宏耀 卢杰)
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观光”~并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不接受敌国的签证——22名同学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年8月~他们第三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国的皇后号邮轮再度出发。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二: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丽的山河”。郭永怀~20世纪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人类实现了超越声速的飞翔。他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他满怀报国热忱~回国参加建设~十二年后飞机失事~以身殉职。《永远的怀念》讲的就是关于他一生的故事~作为大学生的我看完短片后~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郭
7 / 13
永环!”
(一)我们怀念他选择的救国之路
我们怀念他的高瞻远瞩~为我国航天发展事业开创了一片崭新的蓝天。记得短片里描述年少的郭永怀因为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空中投掷炸弹时中国人的束手无策~他热血沸腾地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郭永怀经过艰难跋涉~最终到达昆明的西南联大。在那里~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这让他的导师颇为可惜~但在郭永怀看来~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实际的救国之路~这成为他致力一生的专业。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毅然的看到了他的那片理智的救国智慧~作为当代的我们大学生是否应该时刻思考一下我们的学识价值~我们的崇高理想的价值~我们的将以怎样的学识价值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的第一次心灵洗礼~所以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的选择。
(二)我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们怀念他的人生贡献~为祖国的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
8 / 13
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些贡献是郭先生一生的奋斗结晶~他以他崇高的学识和思想境界为中国在科研成果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所以人们将永远的怀念他。 (三)我们怀念他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短片里我
9 / 13
们看到和听到他在青海沙漠上基地的真实描述时~我想我被震惊了。 那里不能搭很多帐篷~也不能修什么~如果修呢~卫星就知道你来试验来了:那里夏天冬天很冷~那些工作服不是按照每个人的体形做的~个子矮得穿得很大~个子高的到肚脐那~那鞋都是很大的鞋~夏天穿的走起路很滑稽~很笑人~因为都不合身得也不合脚;那时的郭永怀51岁~年过半百~他同时兼顾着力学所和九院~在北京和海拔3000多米青海基地之间来回奔波着住也跟我们一样~住在小平房里~工作忙的时候通宵达旦~他特别累的时候就躺在没垫被褥的铁皮床上。休息一回~完了一后跟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中午吃饭也都围在餐桌边站着吃~凳子也没有。如此的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抱怨~我们看到的只是四处奔波、废寝忘食工作的身影。我们不禁感慨这是以何种的工作精神在支柱着这位年过半百的他~所以我们怀念他~怀念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四)我们怀念他的爱国情怀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情操。短片里看到郭永怀的飞机失事的那一幕: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钱学森先生深情的说:“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
10 / 13
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生命完结的那一刻~还能想到用自己最后仅剩的躯体去保卫者国家的机密~那么他将是何等的英雄和智者。他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生的渺小~但是他的死绝对是伟大的 ×尾记
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将永远会记得他的瞩目精神~在这位先驱的注视下~为祖国的明天开始每一天的奋斗不息!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700字三: 轰的一声~1968年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
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吃惊地发现两个人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这两个人便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郭永怀~你得行为让我们为之感动~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永远都是英雄。你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
11 / 13
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由衷地感谢你。国家肯定你的贡献~中国科大获赠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您牺牲后的20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你烈士称号~同日~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没有忘记您这位国防科技先驱。1985年~牺牲已经17年的您~又被补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谁也不会忘记~在面对优越的科技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您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女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回国之路。您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你依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你掏出了几十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的丢进火里~烧成灰烬~这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夫人李佩教授也感到惋惜。
面对美国的优厚待遇~您依然放弃。你的爱国精神是无人可比的。你是一位表里如一、冰清玉洁、刚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民科学家~您的高尚品德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12 / 13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学习您的爱国、敬业精神。我们现在从这点出发~好好学习~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也是有贡献的人。
13 / 13
范文五:永远的怀念-“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永远的怀念-“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陈速
他是唯一一位在导弹、核弹和卫星都做过卓越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唯一一位获革命“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题记
郭永怀,生于1909年,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员,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跨声速流中的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人类突破“声障”,实现超声速飞行解决了重大理论问题,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其骨灰被埋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的塑像下面,陪伴他的还有与他一同牺牲的忠实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生平??? 郭永怀幼时聪慧,勤奋好学。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在那里,基于科学救国思想,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重要贡献。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1956,受人民中国感召和钱学森热情邀请,回到祖国。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50年代,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
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牺牲,牺牲时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用身体保护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教书育人
郭永怀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学生,也是唯一的女学生,冯·卡门的师妹,也是杰出的流体力学家)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在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人民的科学家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到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为此,校方不让他从事机密工作。但空气动力学,特别是令人烦畏的数学难题,又不得不请郭永怀处理,他们便要郭永怀填一张表格,在“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屡美国服兵役?”一栏中,郭永怀填写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为此,他没有查阅任何秘密资料的权利,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郭永怀从未流露出任何一丝悔意。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写信给郭永怀,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永怀兄,我们现在为力学吧,我们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和妻子李佩等科学家历尽千难险阻离开美国,到达罗湖边防站,他们终于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回到北京,郭永怀便很快见到了先期回国的钱学森,他兴奋得流下热泪。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不久,**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回国后,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从不休息,经常是早出晚归,整天埋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甚至连听音乐的时间也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后来他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自清朝以来的国内外邮票整整搜集了3大本,后来全部送给了国家邮政总局;他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顾不上了。
1957年初,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约见钱学森,让他推荐工程力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人选,钱学森毫不迟疑地说:“我看郭永怀完全可以胜任!他学术造诣很深,而且作风正派,工作扎实。”当时力学研究所的年轻学者回忆说,他们当时有疑惑,因为郭先生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他没有摸过原子弹,美国人是绝密的,苏联也是绝密的,他怎么懂啊?实践证明,郭先生确实完全担当了信任。
据钱伟长先生回忆,那时很多人是教育救国论者,认为国家要脱去贫困落后只有大办教育,培养几百万大学生。郭永怀不例外,也就是这样想的。但他回国后一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年,就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为目标,建立了科学院、几百所大专院校和几百个研究所。新中国蓬勃兴盛的景象,使他无比欣慰。当国家要求他主持力学研究所和参加两弹工作时,他当然是欣然应命,努力从事了。
1957年,郭永怀还发表文章说:“自从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来,买办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工具被逐出中国大陆,广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头,有了办法,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便是中国共产党。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辉煌成绩,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由于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政策,对所有问题我们都虚怀若谷,不经过讨论,就没有定论。对每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权威,但是权威不能专有真理。这点,我相信一年以来,已经是做到了。”
1958年,教育界展开“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的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的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既中肯又有理有节,反对了“左”的倾向,又教育了青年。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研究生之一的李家春院士(中科院)回忆说,当时郭先生刚回国不久,许多专业词汇还不能准确地用中文表达,但他坚持每次授课必用汉语。遇到一些专业词汇,常常说出几个译名,问听课的学生和助教,当他的译名得到认可时,郭永怀像学生做出了一道难题那样高兴。他的另一个学生俞鸿儒院士(中科院),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张涵信院士(中科院)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1963年前后,当时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张涵信同志投寄了一篇由他和郭永怀先生联合署名的论文,经审查通过后送请郭先生最后定稿时,他大笔一挥把自己的署名勾掉。并表示:“国外的工作条件比国内优越得多,如果不是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何必从国外回来!说实在话,我从回国之日起,已把个人科研上的得失置之度外。我认为不署名有利于青年人增强独立工作的意识,有利于他们迅速成长。”
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后,郭永怀仍委托他做不记名的力学学报审稿工作。曾有一名牌大学的教授投稿给《力学学报》,经钱伟长先生审阅,发现有很多基本的力学概念是错误的,并认定论文中有51个错误,认为该论文不家发表;论文作者竟然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的无理要求。郭永怀先生义正词严地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钱伟长多年后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这才是堂堂正正的正直学者”。
1961年7月,他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得知后,一上班,他就喜笑颜开地对对事说:“我入党了,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家庭出身又是地主,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对我是多么的信任……”同事说:“祝贺您!祝贺您”,他谦虚地说:“我刚入党,是个小学生,你是老党员,你是我的老师”
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央出于对科学家的保护,认为郭永怀等科学家外出不宜乘坐飞机,要乘坐火车。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他还说:“我是学航空的,学航空的人都不敢坐飞机,那让谁来坐。”充满一种谭嗣同式的大无畏精神。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样一种悲天悯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人。反观今天一些改革家,改革失败让别人来承担代价,自己越改越富,群众却被越改越穷。
成功的奥秘
郭永怀的学生辈同事郑哲敏院士(中科院)回忆说:“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郑哲敏院士和李家春院士在《科学和技术结合的典范――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一文中恰当的总结了郭永怀先生一生的工作,“他总是将当前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同国家结合民族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他善于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既能反映问题本质,又能具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简化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他能运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或研究和发展新的数学方法,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解答;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这是他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关键。”
郭永怀先生在国外求学期间,曾师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他们都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传人。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于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由知名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和力学家普朗特开创,并由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其带到了美国。理论与实际、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是该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他们主张从复杂的扑朔迷离的问题中,寻找出最基本的物理过程,然后再运用简化了的数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把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郭永怀先生无论是在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还是授课育人无不以此为指导思想。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民主作风也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之所以很吸引人的秘诀,良好民主作风体现之一就是举办讨论班,冯·卡门受益于这样的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会上,我不仅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对各个科学分支――从初露头角的原子理论到沙漠的砂粒运动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日后我不独钻一门,能从事空间技术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正是靠在哥廷根打下的基础”,并把这个优良的传统带到了美国,发扬光大。他每周主持一次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活动,每周都开,从不间断。在工作会议上,他希望每个人都报告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讨论十分活跃,说错了也不要紧。“开始时,有些同学感到,怕提的问题暴露出自己知识贫乏。不久,他们便发现这种集体‘会诊’对解决问题大有好处”。现在由于郭永怀先生将这一传统带回中国并发扬光大,举办讨论班的做法已经全国遍地开花,一片喜人的景象。当年郭永怀先生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也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研讨班,集中攻读留比莫夫的有关专著,并研讨相关的几个研究方向。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常常为一个有歧见的问题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结果总是郭先生的意见成为定论,大家常为郭永怀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所折服。
钱学森说:“我认为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周代表党和全国人民对郭永怀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证据。大家辛勤工作,为翻译、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郭永怀纪念文集)付出了劳动,也是个证据。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后记
一位参加过“两弹一星”的技术攻关过程的老工程师说,当时中国的技术力量,无论是就人员数量还是技术装备水平而言,都远远不如苏联和美国,但是中国从原子弹爆炸到突破氢弹技术的障碍,在时间上都反过来比苏联和美国短得多。他说取得这样的“奇迹”不是偶然的,根据自己的体会,关键奥秘有三个,而且这些奥秘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具备的。
第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真正的科学技术民主。他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和老资格的科学家可以同场辩论,有的时候为了争论技术问题通宵达旦,甚至拍桌子,邓稼先这样的老科学家也常常参与跟毛头小伙子的拍桌子辩论,这样充分的学术民主带来了思想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不仅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在这样的过程中间也加快了技术梯队的成长过程。许多细节问题和工艺障碍也能够集思广益,结果使得整个的项目进程相对均衡,而不是局限于关键技术的率先突破,这就避免了后续试验中间细节引致的失败,所以当时许多项目的试验,几乎都是一次成功,所有的问题和隐患常常是在技术民主中间,已经得到充分的“鸣放”和重视,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预案和设计。
第二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是彻底地破除了“技术私有观念”。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只要符合保密的规定,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样,全国只要任何一个研究所,任何一个研究人员在技术上有了突破,其他的相关人员或者项目,都不再有必要进行重复劳动了,都可以无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术成就。彻底破除私有观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技术大协作”成为可能,有限的技术力量和经费能够空前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避免了许多可能的浪费。
第三个原因是几乎“如人使臂、如臂使指”那样的高灵敏协调机制。这个老工程师提到,在卫星项目中间,有一个同步控制问题当时只能是用机械方式实现,这个就要求四个完全一样的小弹簧。项目单位反映到主管的聂荣臻元帅那里,说上海工业力量比较强,希望请上海的同志帮助解决。聂荣臻上海方面的负责人打了个电话,他们连夜召集上海几十个单位的老工人技师开会,一个校办工厂的老工人说他能够实现,回去之后连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弹簧做出来了,合计不到24小时。在这样的过程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讲条件讲价钱,所以几乎没有耗费什么谈判时间和交易费用。
当时中国能够以有限的技术力量,去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优势在于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有限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能够集中使用,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搞集中突破,降低相互学习的成本并实现研究队伍的迅速成熟和壮大。
八十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经济建设是工作中心,政策上开始改弦易辙。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国内研发经费严重缩水,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如计算机,大型飞机等项目纷纷下马,科研队伍解散,有的出国,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提前退休(如运十设计师程不时)。我国科研能力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一直下滑,代表科研原创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竟出现连续四年空缺和十年中七年空缺的惊人事件。我国现在正面临科研落后,经济上严重依赖外国,外交上受制于人,社会分化严重的不安局面。而这一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科研能力太弱,我国的产业结构无法吸收人才,大量的人才沦为外国资本的打工仔,创造的利润为外资及买办攫取。
力学所一位老学者说:“有一年,郑哲敏先生跟李佩(郭永怀夫人)先生去拜年,拜访钱学森,他们回来就告诉我,说钱先生就问他们一个问题,冯·卡门学派对我们中国有什么影响,郑先生想了想,影响不大,要有一点影响,我觉得在力学所。我昨天在吃饭的时候还跟郑先生说,我说这些影响,后来力学所也没有了。”
行文至此,真是让人不禁唏嘘,我不由得想起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
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相关文章
亡一民族消其精神--谁不亡我中华誓不…
盛世之下专出不幸之事
毛时代已提出城乡差别问题的解决时间…
究竟谁在破坏文物
史上最牛篡改:看《南方周末》如何歪…
美国航母证明了前30年不是浩劫
“那个时代没饭吃,没衣穿,没学上”…
民主与与封建专制的悖论--也谈两个时…
感恩节寄语:共产党要做感恩的表率
涨价:这事能不能不谈?
吴波:中国模式与两个30年
“唐山大地震万名开滦矿工生还奇迹”…
三十年前为信仰而战,三十年后为利益…
怀念社会主义,抨击超级资本主义
香港学者为何说全民学英语?“罄竹难书…
关键字: 两弹一星 毛时代 科技 郭永怀 元勋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