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爱这土地_免费下载
《论语》 十则 教学设计
银川九中 樊春燕
教学目标
1(咬文嚼字,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对话双方的身份及说话人的语气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学以致用。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
崇敬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首先,让我们走近孔子,了解一下孔子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二(知人论世
1出示有关孔子的视频资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编辑成册,形成了一部《论语》。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论语》。) 2出示《论语》的知识并解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有人曾赞颂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的赵普,年轻的时候不好读书,等他做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劝他要多读书。经人指点,他开始研读《论语》,并用从《论语》中学习领悟到的知识,道理,方法去处理朝廷政务,经常能够做到“处决如流”,为后人所称颂。他去世
2
之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只有一本《论语》。所以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可见《论语》里蕴藏着大智慧。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十则论语能教会我们些什么,
让我们先来朗读论语,要注意朗读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注意对话双方的身份及说话人的语气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
a(多媒体展示十则论语,标出容易读错的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a)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点评。
3
四(理解导航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 咬文嚼字 依次解释这则论语中难理解的字词,最后串联翻译整个句
子。
(2) 思考这则论语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即怎样获取新知识, (获取新知识——温习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将旧知识融会贯通——有
所发现——获取新知识)
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咬文嚼字 依次解释这则论语中难理解的字词,最后串联翻译整个句子。
(2)找出这则论语中包含的成语
(3)走近历史,情境再现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几个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一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子路,子贡埋怨孩子没礼貌。孔子却惭愧地对他的学生
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对谁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这样说,)
( 4 )思考这则论语教给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
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五(自主探究
请学生选择其他八则论语中的任意一到两则,先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疏通句子意思,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句话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展示出来。 (电影《孔子》的作者就是将孔子的言论恰当的放在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让历史的情境活灵活现的再现在观众的面前,所以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老师截取了其
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
六(电影《孔子》再现《论语》情境,节选片段播放。 (我们不仅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孔子的言论放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将历史再现。同样,《论语》中倡导学以致用,我们也同样可以将孔子的言论放在
现代社会的情境中。我们来看这样几种情境。)
七(学以致用。论语在现代社会情境中广为应用。
1.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
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上海召开世博会,中国人民欢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
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学习不能不懂装懂,应该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八(课堂小结
《论语》不仅教给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且积聚着人生的大智慧,只有用心感悟的人才能够获取这些智慧。(结合板书)另外,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希望大家学会学习《论语》的另一种方法,即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咬文嚼字的去搞懂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再去翻译理解这个句子,在此基础上将它还原到历
史的情境中去。当然,这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九(课后体验
1.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翻译,理解《论语》十则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每句话分别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展示出来。
6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惠农区惠农中学 梁冬梅
一、课标相关要求
《我爱这土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新诗~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本次援引课标要求时~特意关注课标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如下:“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标第四学段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诗是一首新诗~学习的要点应该是能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个学习要点~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的相关要求~也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总纲。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作为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我爱这土地》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在掌握作品结构规律
7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仿写诗歌~并在仿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蕴注在字里行间~这是在领悟之后巧妙地创作~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尝试。基于以上分析~特设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确定诗的重音~感悟诗的韵律,
2. 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改写、仿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关键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材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精读课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课标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筛选与提拎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预测学习效果。
学生准备
在课前预习~查找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有对新课学习的期待的心态,有动笔记录、想象联想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利于在初中第一次学习新诗的学生掌握。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2,问题教学法
8
本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又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如果老师不加以点拨~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所以~教学本文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与朗读教学配合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本课学习就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给学生以及时的启迪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感悟和体验。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要在朗读训练、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学习该诗~要反复朗读~可以采用学生个体自读、小组互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2,练习法
结合诗句内容、意象、句式特点等~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记忆、背诵诗歌~学习记忆、背诵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练习~体味诗歌的深刻含义,在背诵的基础上~模仿本诗的结构体例~仿写诗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会读诗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涵养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修养气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流传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感受诗人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和隽永的诗味。,导语的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急于阅读、体味、感悟的愿望。,
,二,第一个板块
“深情地朗读”。学习活动如下:
1.自读诗歌~要读得准确、流畅。
9
生练读之后~师请两至三名学生朗读~探查自读效果~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识读的基础。
2.结合文章中的一个时间标志
“ 1938年11月17日 ”~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指名学生述说自己所知的抗日战争历史。教师利用投影播放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简述日军的残暴行径~激起学生愤怒的情感。
3.再读诗歌~说说诗的感情基调
引述语言:面对破碎的山河~遭难的人民~诗人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再读诗句~找出能够表现这些情感的词语~加上着重号。
通过“打击着、激怒、悲愤”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悲怆、愤怒和热爱的感情基调。在“打击、悲愤、激怒、温柔、泪水、深沉”这些词与下面加上着重号~并重读、体味。
4.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探寻读出诗的韵律的方法
,1,用“/”划出诗的节奏,
,2,为每句诗最后一个词加上着重号并朗读~要求把语音读完满,
,3,在整体语速较为缓慢的前提下~依照上述练习要求~练读课文
,4,指名朗读~体味诗歌的韵律~教师再作指导和示范。
,5,投影展示课文~集体朗诵~注意以上指导的要点~在朗诵完毕时~说出朗诵者的姓名。,以此举激起学生朗诵的热望。,
5.空缺诗的关键词~指名学生填空~引领学生记忆、背诵。空缺形式以投影出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河流~
这 地吹刮着的 ~
和那来自 的 ……
——然后我 ~
连 也 在土地里面。
10
为什么
因为
,三,第二个板块
“细腻地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方式包括想象和联想~朗读和练习,内容包括品味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体味诗歌深挚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学习环节设置了五个层次如下:
第一层次
结合时代背景再读诗歌~品味“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悲愤的感情。
1.请阅读诗句~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说到了日本侵略,
“暴风雨”
2.请想象:暴风雨来临后大地是什么样的状况,
万物凋零~房屋残破~良田被毁~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由这样的景象~想象日本侵略者对中华大地的残暴和惨绝人寰。
3.“打击着”的“着”可否去掉,由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不可以。“着”表示日本对中国的打击、侵略正在进行,悲愤、愤怒
第二层次
品味“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三句诗~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突出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物象、意象和意境及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获得对诗歌学习的初步认识。
1.“我们的悲愤”与“永远汹涌的河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河流的波涛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正与中国人民悲愤、愤怒、不可遏制的情感相像。中国人民的愤怒的情绪是不可打压并且是越战越勇、不屈不挠的~这一句是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写照。
2.“无止息地吹刮着的风”说明了“我们激怒”到怎样的状态,
我们的激怒就如不停怒吼的狂风~越刮越烈,这句诗形象地刻画中国人民激怒而不停反抗的情状。
11
3.“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前景,
温柔的黎明展示的是一幅红日将要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景象。作者选用“林间”做修饰词~一方面符合鸟儿活动的场景,一方面写出欲出未出、不很强烈的光芒带给人的希冀和力量。
第三层次
讲述:象征。利用板书设计~直观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先读课后第一题象征的概念~再讲解其他学生所熟知的例子如“长江、黄河象征祖国”来证明象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对照板书说明象征在文章中的运用~使学生明了象征手法。
第四层次
分析诗歌的抒情特色:
,1,诗的前两句内容很明了~展示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填空:一只 的小鸟~在 ~ 地鸣唱,它的喉咙已经嘶哑~因为 ~为了这片 的土地。
完成以上填空~需要学生反复品读诗歌语言~加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体验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2,请品析老师所做诗歌与原诗句的优劣~说说理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就要歌唱:
土地、河流、风、黎明
如果我死了~
要葬身在这片土地上
为了体味诗歌的创作特色~把握诗人与祖国生死相依、眷恋不已、血脉相连的情感~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比较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老师改写的诗句干巴、生涩~不如原诗句形象、生动。尤其是改写的最后两句~不能体现与祖国生死相依~毫无保留的奉献的情感。
,3,诗的第二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12
末两句~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经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紧跟其后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五层次
概括内容:
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更可见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四,第三个板块
“诗意地仿写”
1.假设艾青还健在~要赞美今天的富强、壮美的中华大地~会选用哪些词语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点,屏幕出示诗歌空出关键词形式~引领学生调动情感经验仿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河流~
这 地吹刮着的 ~
和那来自 的 ……
——然后我 ~
连 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因为
如果学生仿写出现困难~即将以下仿写的示例展示给学生~启迪他们打开思维~完成质量较高的练习。
13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歌喉欢唱:/这片被春潮浸润过的土地~/这永远承载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拂着春天的希望的风~/和那从苦难中苏醒时脸上的泪痕…… /――然后我拍打翅膀,/在阳光里绽放起金色的翎羽。 /为什么我的眼里仍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另外选择物象~选择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感~模仿本文的格式完成创作
假如我是 ~
我也应该 ~
这 ~
这 ~
这 ~
和那 ......
在仿写之前~先给学生以仿写的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抒情地写诗歌~如: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婀娜的身姿歌颂:/这被阳光沐浴着的土地~/这永远激荡着我们的欢乐的山谷~ /这吹拂在我们耳边的优雅的风~/和那充满朝气蓬勃的未来…… /――然后我笑了~/连身子也灿烂在世界里面。/为什么我的嘴唇里微微含笑,/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交流、欣赏自己写的诗歌: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五,课堂小结
老师以深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力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进一步读诗、学诗的愿望
诗歌能够涵养性灵~修养气质。大家在读诗歌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的情感、读出的韵味都证明了这一点。今天这首诗的学习~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诗歌大门的窗户~透过它~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以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构筑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及延伸拓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通过作业的留置~让学生在课外更多地读诗、写诗~感受诗情画意~修养性情。
1.课外阅读艾青的诗歌~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14
2.背会本诗~并进一步完善所仿写的诗歌。
3.搜集其他新诗~朗读并体味。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本教学设计~采用板块教学法~学习重点放在朗读和品味诗歌上~学习的过程设计比较清晰~深浅适度~既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又因为部分设计的新颖而充分地吸引学生~所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够得以突出和突破。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仿写的要求~但要完成这个要求~得通过四首诗的学习才能达到。本诗是单元第一课~为仿写学习做个铺垫~换词仿写还能勉强完成~但是另外选择抒发情感和意象的仿写~相比较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上恐怕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在本设计中~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因而课堂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改进的设想是:在教学之前~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诗歌的现状~还应该相信~学生虽然不是白纸一张~但也不一定能达到课堂所需的知识储备、心理预期和学习习惯的要求~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学定教。
六、板书设计
,一,说明板书设计意图、目的。
以上板书设计~突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采用线条式设计~清秀、美观、整洁~给学生以美的视觉冲击。
,二,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歌唱————土地————祖国和中华民族
河流、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鸟
黎明————光明的斗争前景
15
死:腐烂在————土地中————与祖国生死相依
我——直抒胸臆————————————对祖国深沉的爱
《论语》 十则 教学设计
银川九中 樊春燕
教学目标
1(咬文嚼字,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对话双方的身份及说话人的语气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学以致用。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
16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
崇敬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首先,让我们走近孔子,了解一下孔子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二(知人论世
1出示有关孔子的视频资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编辑成册,形成了一部《论语》。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论语》。) 2出示《论语》的知识并解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有人曾赞颂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7
(北宋的赵普,年轻的时候不好读书,等他做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劝他要多读书。经人指点,他开始研读《论语》,并用从《论语》中学习领悟到的知识,道理,方法去处理朝廷政务,经常能够做到“处决如流”,为后人所称颂。他去世之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只有一本《论语》。所以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可见《论语》里蕴藏着大智慧。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十则论语能教会我们些什么,
让我们先来朗读论语,要注意朗读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注意对话双方的身份及说话人的语气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
a(多媒体展示十则论语,标出容易读错的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a)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8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点评。
四(理解导航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 咬文嚼字 依次解释这则论语中难理解的字词,最后串联翻译整个句
子。
(2) 思考这则论语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即怎样获取新知识, (获取新知识——温习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将旧知识融会贯通——有
所发现——获取新知识)
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咬文嚼字 依次解释这则论语中难理解的字词,最后串联翻译整个句子。
(2)找出这则论语中包含的成语
(3)走近历史,情境再现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几个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一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
19
呢,”孔子无言以对。子路,子贡埋怨孩子没礼貌。孔子却惭愧地对他的学生
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对谁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这样说,)
( 4 )思考这则论语教给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
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五(自主探究
请学生选择其他八则论语中的任意一到两则,先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疏通句子意思,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句话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展示出来。 (电影《孔子》的作者就是将孔子的言论恰当的放在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让历史的情境活灵活现的再现在观众的面前,所以赢得了一致的好评。老师截取了其
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
六(电影《孔子》再现《论语》情境,节选片段播放。 (我们不仅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孔子的言论放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将历史再现。同样,《论语》中倡导学以致用,我们也同样可以将孔子的言论放在
现代社会的情境中。我们来看这样几种情境。)
20
七(学以致用。论语在现代社会情境中广为应用。
1.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上海召开世博会,中国人民欢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
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学习不能不懂装懂,应该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八(课堂小结
《论语》不仅教给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且积聚着人生的大智慧,只有用心感悟的人才能够获取这些智慧。(结合板书)另外,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希望大家学会学习《论语》的另一种方法,即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咬文嚼字的去搞懂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再去翻译理解这个句子,在此基础上将它还原到历
史的情境中去。当然,这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九(课后体验
21
1.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翻译,理解《论语》十则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每句话分别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展示出来。
22
范文二:我爱这土地-免费阅读
新课程网校[WWW.XKCWX.COM]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http://www.xwdoc.com/
13、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一)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生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生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了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第1页 共4页
新课程网校[WWW.XKCWX.COM]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产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研习诗歌
1、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恕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恕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应把握住这种
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存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2、全体研习,欣赏品味。
(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土地”一词在艾青诗中经常出现,可以说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和《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学生齐读全诗,注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5)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那些事物,
明确: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
(6)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明确:这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放开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第2页 共4页
新课程网校[WWW.XKCWX.COM]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得不好,教师可联系时代背景,适当点拨,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欣赏的甜头。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7)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的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四)布置作业
这首诗的其他几句,重音该如何把握呢,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这首诗的其他几保存,重音该如何把握呢,
明确:这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只有充分地理解了蕴涵在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比较到位地把握。其实,把握重音实质上就是品味情感。老师应该参与学生的讨论、诵读,提倡平等、质疑、互补的对话理念。老师可抛砖引玉,作如下示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语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二)继续欣赏品味诗歌
1、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
2、在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知觉的点评,尤其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4、师生共同归纳艺术特色。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第3页 共4页
新课程网校[WWW.XKCWX.COM]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明确:
(1)写实与象征交织。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情色彩。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内容供参考: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了典型新颖的形象当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内容 表现手法
第一节鸟儿生死眷恋土地,比喻象征、我爱这土地 ,诗意递进,第二节“我”对土地深沉的爱直抒胸臆,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第4页 共4页
范文三:我爱这土地
第五单元 我爱这土地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课前音乐并展示地球卫星图。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2003年,**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诵读诗歌 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 教师简评: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但是还无法把一些朗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刚才的朗诵有些地方不到位,这也与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深有关系。
三、背景与作者简介 1.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四、研习课文
(一)整体赏读,初步感知。 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二)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意象。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 ⑴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
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⑵齐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
(1)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 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 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
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五、回顾与升华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 2.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鸣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 明确: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3.最后,全班再次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
范文四: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青川县建峰乡小学六年级 胡钰坤 指导教师 吕朝太 有个地方,它叫你终身难忘;有个地方,总把它深情呼唤:有个地方,想起它便泪水满眶。而这地方,叫“中国”。
这土地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更繁荣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感受着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被感动着。
这土地经历了多次考验:1998年6月中旬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1月中旬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14年3月云南暴恐事件,2014年10月20日雅安地震。这一切都改变不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难不到我们建设这片土地的决心。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如果世间没有爱,我们现在就不会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
这土地,是我们辛勤劳作的结果。长城那一块块闪闪发光的红砖,正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历经世纪风雨,再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辉煌发展。
回溯历史的沧桑岁月,祖国已告别昨天的弱小。已从100多年前一个小小的落后的国家变成现在世界三大强国之一。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成立再到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这土地使我领悟了很多道理:九曲黄河让我懂的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立地顶天;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教我热烈的是南
疆的红棉。
这土地是一群名叫“中国人”的天地。“中国人”——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注重礼仪。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天,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我热爱我的祖国。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黎明!我爱它胜过爱我自己。
范文五:我爱这土地
[本诗要点]
1、重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作者对土地、人民、国家的博大深沉的爱。
本诗选自艾青诗集《北方》。
“最伟大的诗人,
作为其优秀代表作的《我爱这土地》也是这一主张的实践,诗中饱受蹂躏的土地就是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而眷恋着大地的鸟儿的歌唱则倾诉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挚爱和愿与祖国共存亡的情怀。
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土地”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最明确解释。同时《我爱这土地》中有诸多象征形象,如土地、河流象征当时的祖国:暴风雨则象征着祖国所经受的灾难:而勇敢歌唱的鸟儿则是作者一腔热情的托身。
他追求
“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达
《我爱这土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而使本诗吾言随情流动,自由多变。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艾青的第一部诗集是( )
A、《北方》 B、《大堰河》 C、《向太阳》 D、《火把》
2、 被誉为现代诗坛“泰斗”的是( )
A、冰心 B、戴望舒 C、艾青 D、田间
3、《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的诗集( )
A、 《北方》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 《艾青诗选》 D、《旷野》
4、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着力刻画的一个象征形象是( )
A、 土地 B、暴风雨 C、鸟 D、温柔的黎明
二、简答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国主义情感?
2、 这首诗主要的象征形象和寓意是什么?
答:这首诗运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土地”象征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3、 本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成几层?
答:本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成两层。第一层(1-8行)是用鸟这一象征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中华大地饱含深情的至爱。第二层( 最后两行)再次强调诗人的哀伤是出于爱国情感。前一部分借鸟儿的歌唱间接抒情,后一部分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爱这土地_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