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什么是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特征 - 论文
什么是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特征 - 论文 关键字:高技术 资源 社会 美国 信息 知识 提出 形态 科学技术 经济
什么是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摘要:知识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它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本文从知识经济的产生入手,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对策,以谋求我国在新的经济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知识经济;基本特征;因应对策
1 知识经济的由来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知识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经历了20多年的演进才逐步完备定型,这一过程即是一个科学的提炼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今天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知识所扮演的角色己越来越重要了。例如,1997年信息高科技产业已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己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经合组织(E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1]。
对于这样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形态经济,许多专家、学者、政治家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是以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命名这种经济的。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准确地以新型经济的产业支柱群体命名这种经济。1996年经合组织(ED)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ledge Based Eny),第1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l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eek)发表一组,提出“新经济”,指出了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Knledge Based Eny)的说法。著名的世界银行(rld Bank)《世界发展报告(rld Develpent Reprt)》1998年版己定名为《发展的知识(Knledge fr Develpent)》[2]。中国国家主席**在1998年3月初会见美国华纳公司总裁时,正式提出:中国将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后又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3] 至此,国际国内对知识经济的研究、探索拉开了宏大的序幕。综观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化及演变态势,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例如美国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中有33%来自信息业。1985年全世界使用的微机处理机约4亿台,1991年增加到30亿台,2000年将达到100亿台;1985年,一个集成电路块上大约可以容纳100万个元件,到1990年己增加到50亿个,一些专家预言到2000将达到l万亿个。专门生产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的美国微软公司(irsft),其股票总市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市值之和,它的总裁比尔?盖茨己连续3年居世界富豪的榜首[4]。1993年
9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此后,各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类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它要求传输线路实现光纤化、传输信息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接受系统实现多媒体化,从而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并广泛涉及其他科技领域。只要我们留心诸如此类的新变化,并进行思考,就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知识经济时代确实正向我们走来。
2 知识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1 知识经济的概念
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根据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所给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2.2 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于自然资源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的配置。因此,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
(2)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其重要的资源依托,“高科技”是特指的,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高技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断有新的高技术产生,但是必须特别强调,注入了一些高技术的传统技术并不就是高技术,按国际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标准,只有超过70%时,传统技术才被创新为高技术[1]。
当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就像工业经济社会中存在农业一样,农业和工业依然存在,并不是所有传统技术都要发展为高技术。只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知识经济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要达到50%以上。
(3)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知识经济的消费(使用),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利用知识和智力开发富有自然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技术用稀缺自然资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例如在人们的食物中,基因农作物产品的组分大于传统农作物所占的比重。
范文二: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年《技术、生产率和工作的创造》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资源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背景是,发达国家今天比以往任何的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技术产业是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据0ECD估计,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产品制造模式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计算机、医药、飞机),伴随而来的是柔性的工作组织,比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场所,新的计酬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竞争中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
需求和制造业的发展向服务业转移,诸如保健、教育和休闲娱乐业逐步发展,产业研究开发和营销的社会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制造业和消费提供大量需求。
投资正在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
服务活动的全球化。随着低成本宽带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加,服务活动范围已超过国界。
这些倾向正在实质性地改变着发达国家内部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兴起,信息处理价格的降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同”,国际网络化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已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
比如,芯片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存储知识的速度,光纤和数字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
软件的开发使用使得许多知识包括诀窍类知识也可以编码和商品化,使人们使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
虚拟现实可以创造出自然本身很少有机会产生的状态,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会和效率,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成本。
网络化则消除了人们原先应用知识所受到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上述发展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使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使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由此产生了根本变革。在这样一种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取代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范文三: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度(或指数)增长趋势,在知识经济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与突出。知识的剧增,是与信息量神速地扩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地令人不可思议地加快分不开的。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知识结构已经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成为信息仪器可操作的新结构,其研究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现了巨大有改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剧增、信息爆炸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由于知识的这种转化,使知识的检索、获得、操作、组织、创造、价值均发现了改变。
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所谓知识老化速度,是指知识过时或者说陈旧所需要的时间。据调查,18世纪知识陈旧的速度为80-90年,近50年缩短为15年,甚至有的学科已缩短5-10年。专业知识的陈旧速度比专业知识汲取的速度快得多,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从大学只能获得10%有用的知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老化现象。
知识老化是指人们所学知识随着科学进步逐渐变得落后或没用。据国外资料统计,大学生毕业一年后,其在校所学的知识大约老化15%,五年后老化50%-70%,也就是说普通大学毕业生应在8-10年时间内将
全部知识更新。当今由于科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近年来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
信息革命使得知识急剧增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信息科学专家认为,在信息领域知识的半衰期只有三年。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在知识爆炸的同时,知识衰减的速度也在加快。据有关统计,人的知识老化速度每年为15%-20%,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年。近期的研究还表明,一名军官必须以每年6%-10%的速度更新知识,今后这一比重可能还会加大,否则,所掌握的知识将会老化,最终面临淘汰的危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新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在此之前的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一番。到2003年,知识的总量将比20世纪末增长一倍;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
在的3到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的知识总量的1%。
有一个统计数据很有说服力。据统计,2000年人类知识的99.4%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的,只有0.6%的知识是80年代以前积累的。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只占知识总量的1%,知识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用“核裂变”来形容。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知识爆炸绝不是偶然的,人类有一种本能,应用自己所学的东西直接或间接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创造,于是,对于人才的择用越来越艰难也越来越尖
范文四: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
作者:晓亮
经济问题 1999年03期
知识经济是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的社会形态或时代,而不是从生产角度来看的形态或时代。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有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从生产力角度看,则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从生产力角度看的。只不过石器时代主要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来划分的,而农业社会则主要是以生产的内容来划分的。这些概念划分都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使用。
对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据说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这样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人解释说:“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这种说法可能更准确,但我又感到有点同义语反复,听了以后还是不太清楚。因此,我想从如何把握其生产力特征来作点试探性分析。这样就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会成为直接的、独立的生产力因素,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与技术,严格说还是有区别的,科学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技术则是科学认识的应用。所以,80年代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讲,科学不能成为商品,技术成果则要商品化。但不论科学,还是技术,它们都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们物化为生产力因素,成为生产力诸因素的内涵,或渗透到生产力诸因素中去,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时,才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有时也把科学技术称之为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而不说它们是独立的生产力因素,以与生产工具、劳动力等要素相区别。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必须凝结于机器设备,提高了生产工具的能力;或者是武装了劳动者的头脑,改善其素质,使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增,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改善了劳动对象,使之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我认为马克思当年也是这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例如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58页)以及“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69页)这种论述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现在的情况也还是这样。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正在成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能够直接形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逐渐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这个看法我是两年前在北京参加一个叫做“天年公司高科技成果讨论会”而形成的。当时我在会上讲了这个看法。“天年”的产品表面看是一般的纺织品——内衣、被垫、枕头,等等。但里面渗透了一种“微元生化纤维”。当人们在享用的时候,经鉴定,有明显地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能。我认为这是科学技术直接成为产品的一个事例。现在学习了知识经济的一些文章,更觉得这种例子已经开始多起来了。例如计算机的芯片,就其物质材料说,就那么一小点,几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在其上容纳了亿万个集成线路,输入的思路、功能、设计、程序价值连城。这也是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产品,可以供人使用的绝好说明。由此我进一步想到,如果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之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大都由高新技术成果形成,高新技术、知识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主体地位时,岂不是知识经济时代就到来了吗?
当然,正像工业经济时代取代农业经济时代,并不否定农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不否定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物质经济,知识经济是非物质经济。人是永远离不了物质经济的。只不过到那时,知识经济的地位、作用更加重要、突出罢了。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要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成为未来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主体、骨干和先导
尽管科学技术在其极大的发展中可以成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但是,科学技术的生产,社会知识的生产,归根到底是观念、原理、理论、方法、程序、认识、艺术等等这些东西的生产,它们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事情,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事情。因而科学技术本身,知识本身,要变成直接的生产力,多数还有一个转化的问题,批量生产的问题。那么,科技成果、知识如何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呢?这很复杂,包括体制问题、市场问题、需求问题、资金问题,还包括中间性试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好才行。但其核心是要产业化,要变为产业。所以,大量高新技术、知识变成为产业,成为未来社会产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由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我国离这个阶段还很远。
我们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是科学技术、知识大发展的结果。但其标志,只能是高新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产业化,至少使这些产业的产值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70%—80%以上才行。这个看法,不知对不对?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当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要成为主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对原来的产业,传统产业,也要经过彻底的改造,用新的成果加以武装。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必然是一种以知识为内容的全新的产业结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将出现融合到一起的趋势
许多年前就有同志同我善意地争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范畴的问题,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物质生产力是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本身也是物质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般都是指物质生产力。而精神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如绘画、音乐、哲学、科学等等。它本身也是物质的,至少是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质的含义:一为精神产品也是物质生产出来的,例如它是人脑的产物;二为精神生产要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归根结底依托于物质生产。但精神生产力的大小,主要由生产者的智商、精神素质、知识水平、科技含量等所决定。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部分地由代替人脑思维、运算的计算机等的现代技术手段及其水平所决定。
在人类社会生产的早期,可以认为,精神、知识等的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例如原始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产品尚不足以支持把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如研究、创作、绘画、弹奏等等。近些年来在贺兰山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我看很可能就是原始人所为,即绘画者既是物质生产者,又是精神生产者,他们爱好绘画,便在业余时间内把他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所见所闻,刻画在岩壁上。只有当人类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除了供自己的生存需要有所剩余的时候,才会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力愈发展,分离出去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就愈多。而精神生产愈发展,愈先进,愈强大,反过来又大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物质生产。这就是几千年来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
但是,当社会生产发展到现在,当科学技术日行千里,知识大爆炸似地发展,知识成果如泉涌般地出现的时候,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我看又会发生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合一的情况,共同结合在一起前进的情况。这时,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单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少,但其产品却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第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会变成为同时也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为工人,或由“兰领”变成为“白领”。这时,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必然要大大提高。分工当然还会存在,因为分工协作也是生产力。但是劳动者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了。未必就固定为一小部分人生产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合二为一的情况会比比皆是。
作者介绍:晓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范文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知识经济”已不仅仅是人们议论的话题,而是继前三个经济时代后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跨入的一个新时代。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正在萌发的这种新的景象。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由来。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的虽然已正在显示出来,但有的还在萌芽状态,还有的正在孕育之中。我们对今后高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了解还不够,我们只能根据现阶段的认识估计和预测。那么,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有什么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1.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力量
首先是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的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主体;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资金作为生产力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的知识作为生产力主体。从原来是物质主导型的社会生产力逐步转变为智力主导型的社会生产力。我们在考察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发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的作用先后在减弱,而知识结晶形成的科技进步所提供的增长率却在不断地增加。在60,70年代,已达到60,70,。即使是
.6,,韩国为56.4,,香港为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明显地提高。新加坡为55
46.5,,这就说明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主导力量。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产业发展很快,它们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同时物质生产的传统产业也不断进行改造,提高了知识含金量。如美国的知识密集型部门:宇航工业、复杂精密仪器生产、电气工业、通用机器制造业、 化学工业等部门的净产值, 在制造业中从1963年的33.4,提高到1981年的40.5,,近期已达到50,左右。最近,经合组织宣布,在它们主要成员国的GDP份额中,有近50 ,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这已成为一种发展大趋势。物质生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降低,而知识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却正在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加强R&D活动是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
R&D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它是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的源泉。当前世界有两种创新模式。即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着重强调技术创新。在日本,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座炼钢炉可用30年,一条铁路可用100年。但到了90年代, 由于疏忽了知识创新,这使日本的技术进步已出现连续5年的负增长。 欧美模式则着重强调知识创新,这种模式使德国等欧洲国家保持了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美国已保持了连续30年的平稳增长。这说明R&D 活动中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三者要同时并举,注重恰当地衔接,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调地发展,才能不断地增强知识生产力的创新能力。根据有关专家估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从本世纪初的5 ,20,上升到90,。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增加智力的有效工具。它不但能使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且使得人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应大大地得到提高。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总是在继承、积累达到相当丰富程度后才能突破创新的。人类的知识有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类型。在同层级、同类型或相近的层级和类型的知识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就
容易发生思维共振,观点共鸣。即使在不同学科之间有助于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并萌发出新思维,新理论。
笔者认为R&D和网络传播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R&D是创新的重要源泉,网络传播为创新奠定了基础。R&D 与网络传播的协调发展,就会形成激励创新的机制,就会促使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知识生产力将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择优配置资源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3.
目前,我国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市场择优配置资源正在促使“诸侯经济”的渐行消亡和“地域经济”、“流域经济”的悄然兴起。如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由原来各国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一个个地域经济,最典型的是欧盟的经合组织,1999年其已在该区域内采用欧元,使该区域的金融货币也统一起来。当然,不能否认,这种区域经济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虽然世界经济多极化状况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渗透国界力度的增强,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择优配置资源,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基础。跨国公司从事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着重在国际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它们在全球遍布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它们通过信息网络选择成本最低的市场,筹集资金。在最有条件的地区组织生产产品,以最有效的方法开发和转让技术,并在最有扩展的市场销售产品,以便达到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跨国公司为了始终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以确保其技术领先的地位。它们不断开发新技术又不断向外转移次新技术,从而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技术贸易。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额的30,40,。500家最大跨国公司集中和控制了发达国家90 ,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50,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大发展。目前,跨国公司已达到约4万家,拥有约20 万家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借助信息网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可见,跨国公司是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行军。
4.知识的收益递增率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受收益递减率决定的。而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率的生产要素。这是由知识的特性所决定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它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知识在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再实践中是又一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认识,这就是表现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高科技产业中显示最为突出。如当年美国登火星的“海盗号”花费高达10亿美元,现如今通过不断的创新,21年后“探索者号”的成本仅为1.5亿美元,而其收集信息量却为“海盗号”的5倍。从中可见一斑,知识生产是加速度的,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是收益递增的。由此可见,知识生产力是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
5.尊重科学崇尚技术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在各个时代,人才观和用人标准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是以占有土地而掌握财富。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推行官本位,任人唯亲,用奴才,不用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控制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获取财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奉行利本位,任人唯能,用能人,不用能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知识、有了高科技,就可以创造财富,提倡以知识为本位,任人唯智,用英才,不用庸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一种尊重科
学、崇尚技术的气氛正在形成。这就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6.产学研联盟促进了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
**主席说:“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SCIENCE INDUSTRY PARK )就是规范化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产学研联盟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合体形式,它是高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由点到面的拓展而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园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美国硅谷的崛起开始,先后就有英国剑桥、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等大小900多个比较规范的科技工业园,从业人员达数百万,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从这些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中,可以看出首先要有著名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作为依托。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建设虽然起步是晚了一些,但发展较快。有些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产学研的联盟也有进展。去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708所, 就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立海洋与舰船工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组织联合舰队,发挥三家综合实力,以实施科研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知识市场化的战略举措就是一次实践的尝试。
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由于在科技工业园区中许多项目在高科技领域中都雄居战略制高点。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业园区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重点和动向,标志着一个国家塑造知识经济的结构和水平。
(二)
知识经济时代是统计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1.
统计科学产生和发展已有三百余年,已经历了两个大发展阶段。
17世纪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英国,出现了威廉?配弟(W?PETTY)为杰出代表的“政治算术派”,他在《政治算术》书中首先采用计量方法来阐述社会经济情况。这种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奠定了统计学的基础。马克思称他为“统计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中叶,比利时人凯特勒(A.QUETELET)引进了大数定律,提出了误差理论后,统计学就成为既研究社会现象又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当时各国先后成立了统计机构,进行国情调查;成立统计学会,进行交流和比较研究。后人称之为“凯特勒时代”或称“统计万能时代”,这是统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繁荣高潮。
20世纪20年代以后,数理统计学的主流从描述统计转向推断统计。英国的R.费喧(R.A.FISHER)等将推断统计促使数理统计进入现代化范畴。这就是数理统计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数理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因此产生了许多独立的边缘科学。这是统计学术繁荣的第二次高潮。
当前,国际统计学界的数理统计学派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已不再作无谓的争论,而是从分立走向融合的道路。提倡吸收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来完善理论建设与开拓实践应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21世纪将是统计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将有第三次统计学术繁荣的高潮。
2.建立一套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中曾提到他们主要国家的知识经济成份已超过50,。目前知识经济正在兴起阶段,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还需时间。我们统计部门对知识经济指标体系的探讨和建立是责无旁贷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经济,必须从知识经济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中来初步界定范围和基本内涵;
其次我们要看到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我们要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和逐渐显露的特征中去探讨采用什么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表述。
我们已习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述国民经济总量,这个指标却并不能反映环境改进的正面效应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而环境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指标体系中应增加生态平衡、绿化等指标。今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外,特别是精神生活将更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大大增加,教育投资继续上升,文娱活动和社交旅游的进一步开展,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期望寿命的提高等都应该有相应指标得到反映。
3.知识经济指标的度量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是对知识的度量。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认识,我们熟悉的传统方法就难以直接度量。知识的价值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具备了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知识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向社会展示、转移并使之发挥出知识的社会功能时才显示价值,才有可能进行度量。
其次对知识的投入和产出的度量。知识投入应该是包括知识已物化的有形资本和尚未物化的无形资本。而知识产出可以在知识实现而最终形成的使用价值后取得的经济回报来度量。
再次是对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度量。知识生产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正确度量,主要是形成的无形资产。知识应用,可从最终形成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来评估。
第四对知识的存量和流量的度量。知识的存量主要可以从知识创新中扣除相应发生的知识折旧和废弃部分后获得。知识流量可以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移和应用后进行度量。
统计只有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不违背统计学的初衷~改革开放为我们广大统计工作者对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统计发展提供了契机,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厚重的历史可以借鉴更没有传统的窠臼需要格守。因此,执着统计事业的统计人在走入21世纪、走入知识经济时代时必大有用武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什么是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