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普及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然而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从官员到民众社会科学素养的缺陷,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隐性障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是:引领改革方向,促进观念转变;引导信息传播,培育理性公民;搭建学习平台,推动自我教育;依托社会组织,提升专业水平。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科学普及;社会科学素养;公众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府官员到广大民众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就有赖于以提高全民社会科学素养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普及作支撑。
一、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内在需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在社会管理中,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改进,建构新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实现新的社会管理目标。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始终建立在各个社会领域管理活动持续创新的基础之上,社会管理创新的频度越高、幅度越大,社会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要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推动和促进作用,实现社会管理的高水平,无论是为了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还是激发民众参与的热情,都需要有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引领方向,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需要培育运筹帷幄驾驭社会事务的能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具体任务是:“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1]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自治等无论哪个层面的创新,都与作为管理者个体的思维活动和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素养,尤其是社会科学素养水平。因为具有高水平社会科学素养的个人是形成科学决策、高水平的组织、优化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想库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报告,[2]目前世界上有5465家思想库,其中1777家在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思想库市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想库发展模式。美国思想库作为生产舆论和思想的工厂,其目标受众是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近20多年来,随着思想库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美国思想库逐渐加强传播其研究成果的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影响舆论和政策。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为政府提供新的思想和教育公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存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就业难、教育发展不均等、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我国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技术越发展,经济改革成就越大,对社会科学的期待就越高。因为社会是一个各个领域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整体,科学技术和物质领域发展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其自身来解决,必须有社会科学的参与。而且,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的主体作用越大,对人们认识社会规律的自觉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要求越高。
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要实现诸多方面的转变:在思想观念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3]而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把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古今中外经验来实施。事实上,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也正是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社会科学发展和应用的范例。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巨大作用,我们不难看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是当今社会对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社会科学的普及则是社会科学履行自身使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展
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当社会科学面对社会发展中提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形成理论创新成果的时候,需要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将其传导给民众,使之形成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合理价值评判标准,并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进而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普及恰是我国在改革发展中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须臾不可离开社会科学普及这一基础。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隐性障碍:社会科学素养缺陷
我国正处在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大量深层次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原有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学者在谈及社会管理时指出: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
而且要注重软件建设。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5]在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从官员到民众社会科学素养的缺陷,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隐性障碍。
(一)政府层面:管理职能转变对干部素质提出严峻挑战
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主要特点是政府管得过宽过多,上级对下级统得过细过严,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现行体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6]正是长期以来社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了政府官员思想和行为上的惯性,不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在管理理念上,有限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政府权力至高无上、无所不包,过分统一的“大一统”管理理念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其行政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官本位”、“权力本位”,行政活动只对上级负责,维护上级权威,而不对下负责,官与民之间界线分明,忽视民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对社会管理的诠释是“社会管制”,社会管理被界定在社会控制的狭小范围,这种“管起来、理顺了”的单向度的管理,主要是政府管制民众,民众只是被动的被管理者;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是片面强调gdp追求经济效益,甚至
不惜以破坏环境、牺牲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为代价。
在管理方式上,使用行政手段偏多,政府官员习惯于会议贯彻、文件部署、审批把关、执法检查等行政手段,缺乏跟踪服务、动态监管、绩效考核等新机制;一些部门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够强,管理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度;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理念,限制了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合理的使用;[7]加之政府集管理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等职能为一体,控制与操纵着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治”倾向,以致造成管理过程中与民众的冲突,降低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造成社会管理效率偏低,社会发展成本居高不下。在当今,政府虽然加大了社会管理力度,但相当一些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并未彻底摆脱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套路和方法,而对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式的认识肤浅,缺少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坚实的社会科学理论根基,更难以有效地把握和运用。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对干部素质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对其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强烈的期待。
(二)社会层面:公众的社会参与尚未成为习惯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传统文化积淀对民众的影响根深蒂固,顺民心态与习性成为显著特征。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体制,并没
有赋予民众管理社会的权利,也扼杀了他们的主体意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管理日益复杂,加之政府自身能力的限制,导致社会管理在很多方面的缺陷日益暴露,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应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主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参与的共同管理的新机制。在政府职能逐渐“瘦身”,放弃用行政手段包揽一切社会管理的同时,事实上也为社会自主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充分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也对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提高管理能力的新要求,以实现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相互补充。
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以人的工作单位为基础的单位管理,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包揽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基层组织。在这样的以控制性、封闭性为特征的管理机制下,人们对单位的依附性很强,习惯了依靠组织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单位管理逐渐被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所取代,但是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和基础的公民社会尚不发达,公众的社会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意识还很弱,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尚未充分确立,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远不能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这就使得本应通过社会自治得以解决和完成的许多社会管理事务仍由政府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
另一方面,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人们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的广阔空间,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搭建了平台。2011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4.85亿,手机网民3.18亿,微博用户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到40.2%。 [8]近年来,网络民意表达、网络监督、网络民间舆论所催生的公民集体行动的增加,都在挑战着缺乏透明性、互动性、回应性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网络民意为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机构所重视,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但同时也由于我国网络素养教育滞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缺少成熟的经验,更缺少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以致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社会参与中的非理性行为产生。如对某些虚假言论缺乏辨别能力,极易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甚至引发社会性恐慌;对某些事件当事人的“人肉搜索”以及聚众围攻等不理智行为,也反映了网络道德的缺陷,等等,都成为公众参与管理的障碍。现实表明,公众不仅是管理对象,也是管理主体,在诸多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是合作互补的关系,没有公众的理性参与,就难以形成共同管理社会的合力。
三、社会科学普及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民权利,既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要为其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参与提
供有力的保障。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公众首先要提高社会科学基本素养,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恰恰是为其提供科学知识和思想工具。
(一)引领改革方向 促进观念转变
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事业改革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国情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多学科和多领域构成的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有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具体任务,也有诸多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成果为依托。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避免盲目性、准确把握社会管理思想和行为方向的基础。仅就社会管理涉及的社会学领域而言,就有社会发展、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公正、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将其付诸创新实践的过程,社会科学普及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方法、新精神普及到全社会,为大众所了解、取得公众的认同,并引领其内化为新观念,得以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分析、认识和应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转化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发展的现实也告诉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为先导,并作为武装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普及正是科学理论、先进思想与民众之间
联系的桥梁与中介。
(二)引导信息传播 培育理性公民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实现公民自治的基本前提是与之相适应的具备现代科学素养的理性公民。近年来随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人们对主流渠道尤其是通过组织的信息传播的关注度逐渐减弱,而越来越青睐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由自我掌控的“小众”媒体、自发群体。尤其是通过创建网站、发布博文和微博、组织论坛,人们汇集同仁、交流信息、宣泄情绪??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无限的网络空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事,都可以对社会管理发表任何见解。互联网这种开放的虚拟空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成为社会管理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如有学者所言: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从公众“不说话”到“要说话”,这是一个进步,但如何“说话”是大有讲究的。我们不一概否定一些群众性的群体事件所具有的一定的合理因素与正面意义,特别是对于官僚主义、腐败行为还是有相当的震撼力。但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这样的行为得不偿失,付出的社会成本、社会代价太大[9]——公众参与期待成熟,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的同时,公众与官员社会科学素养同步提升,是社会管理创新成败和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会科学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自由平等的政治观念、社会参与的权
利意识、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参与技能,等等。而这些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的提升,靠正规的学校教育远不能满足,更多的是依托广泛的社会科学普及,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针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培育,使公众有能力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这其中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功能是引导信息传播,让社会主流的声音为公众所了解,为公众提供解释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思想方法,理智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清醒地履行社会监督义务,减少社会参与行为的盲目性。当社会奋斗目标为公众认同、社会价值观为公众信守、社会现实状态为公众接受时,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才有可能达到。
(三)搭建学习平台 推动自我教育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社会问题的预测与解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公众自我管理的热情,是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事业进步的起点和归宿。如前所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日益更新的海量知识信息,就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都给予公众具体的传授和指导,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公众学习、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搭建平台。一是搭建信息平台,全面用好各类传媒,把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社会发展中倾向性问题、新的理念和专家学者研究的各类成果通过多种渠道传递出去,充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
求,让民众自己选择;二是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等,为民众创造学习、参与、分享、展示的条件和氛围,促进大家思考问题、践行研究成果,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达到科学理念的升华;三是搭建互助平台,倡导和鼓励关注共同问题、相同个人特质的民众,建小组、结对子,互帮互助,在探寻中共同学习,自行解决对社会的认识的问题。同时对他们的活动加以引导、提供方便。激发公众自身的教育潜能,推动公众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学会求知,是学习型社会所倡导基本理念,也是公众提高社会科学素养、理性参与社会科学管理的源头活水。
(四)依托社会组织 提升专业水平
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效益的事业,有效的组织载体对于保障科普任务的实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民间组织中,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民间研究机构等学术社团得到了长足发展,聚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有识之士。社会管理创新战略任务的提出,不仅赋予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新任务,也为民间学术团体充分发挥其固有的职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毕竟,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社会管理依托的理论背景来看,作为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做支撑。就社会科学普及而言,需要以社会组织专业化的社会
科学研究为基础。因此,一方面社会组织自身需要既有研究基础又具备较强的传播能力和人格影响力的科普专门人才,这是社会科学大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项目招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投入等规范化机制,使社会组织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良性运转,以解决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社会组织力和公信力弱等问题,促进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价值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承担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科学普及的重任,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eb/ol].http://www.gov.cn/test/2011-03/16/content_1825941
.htm.
[2] 王莉丽. 美国思想库发展历程及面临挑战[j].红旗文稿,2009,(8).
[3]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1/449
4623.html.
[5]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n].人民日
报,2011-02-18.
[6]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开班式上的讲话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7] 许健.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6).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9] 辛鸣. 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新“赶考”[j].南风窗,2011,(8).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undamental project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guan ying
abstract: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ol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largely reflect the lack of scientific quality from officials to the public, which is the recessive disorder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word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ocial scientific qua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范文二:社会科学普及
一、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普及是现代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自然科学普及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不过,社科普及目前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概念和定义。简单地讲,社科普及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归纳为社科普及宣传、教育、服务等类型。
事实上,社科普及与社会科学本身是如影随形的,从社会科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就科学的整体性来说,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一种延伸。它与社会科学研究可谓社会科学体系的两翼,其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当然社科普及又不是完全等同于社会科学的,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还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功能定位和客观规律。
实践表明,社科普及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平台,是实现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转化的重要手段,是让社会科学走向社会和公众的有效途径,更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易为公众所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把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被公认为正确的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用以开发公众的智力,提高公众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社科普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是随着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社科普及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动态发展的,是社会科学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不断提高公众人文素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通过立法对社科普及的法定含义作出规定,对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科普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毫无疑问,社科普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而,它具有相当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遵循一定运行规律并与国家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系统。
从社科普及的内部来看,其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知识集合体”、传播过程和社会公众。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强烈需求形成了社科普及,推动了社科普及事业的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体是组成社会科学知识集合体的重要源泉,他们与普通公众之间存在的知识落差才会产生传播与普及的可能;而公众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则构成了社科普及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结构。所以,社科普及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转化”的系统,它是通过社科普及工作者,把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及其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送给公众,并内化为公众自己的素养、能力、思想、道德、观念、信念等的系统过程。 从社科普及的外部来看,社科普及系统需要不断地与系统外进行信息交换。所以,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态度、理论创新能力、社会进步状况、法律意识、文化形态、宗教、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都会构成对社科普及的
影响,一个国家的社科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社科普及的发展状况,也总是与这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社科普及工作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社科公共服务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并在社科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社会科学及其普及工作的发展规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集合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指向目标和取得绩效。
三、社科普及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
社科普及是一种传播过程。运用传播学理论,可以将组成社科普及系统的基本要素分析概括为背景、目标、主体、对象、内容、载体、效果等。
社科普及背景指的是社科普及实践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当下的经济社会条件,也就是社科普及的内外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客观条件、社会需求、目标定位、内容形式、可用资源等。根据社科普及的特定背景因时因地制宜,是有效开展社科普及的必要条件。
社科普及目标是通过分析社科普及的环境条件及社会需求来确定的。现阶段我国社科普及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它又可以划分为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战略目标是关于社科普及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要求,一般体现在社科普及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目标通常是指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应该完成的任务指标及达到的效果,一般体现在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计划之中。
社科普及主体是构成社科普及系统的主要部分,通常是指可以承载社科普及功能、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组织,包括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科普及团体与研究、教育、出版、传播等机构及其专兼职从事社科普及活动的人员,他们在社科普及过程中起到传递者的作用。没有社科普及组织的策划、发动、运作和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社科普及活动就难以开展,社科普及事业就无法推进。 社科普及对象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社科普及的客体。从我们的国情来说,社科普及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公众。但就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而言,往往总是要以某一特定的人群为重点对象,按照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的部署,目前社科普及对象可以划分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主要目标群体。社科普及需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制定具体的社科普及任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模式。
社科普及内容是指社科普及过程中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这是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社科普及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社科普及内容是否符合社科普及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素质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社科普及对象存在着不同的社科普及内容需求与选择。 社科普及载体指的是把社科普及内容传递给社科普及对象的媒介工具,也称为社科普及形式,包括相关的人文讲坛、宣传咨询、基地建设、科普读物、大众传媒等。可以说,一切社科普及实践都离不开载体的存在,而不同载体对社科普及所辐射的范围、传播的时间以及产生的效应等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社科普及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变化的。
社科普及效果是指社科普及功能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它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效果,也有间接效果;既有局部的、个体的效果,也有整体的、综合的效果。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由此转化形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就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社科普及能否产生良好效果和轰动效应,有赖于社科普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结果,更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公共部门的有力参与、统筹和管理。
当然,对于社科普及系统来说,社科普及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选择适宜的途径,而社科普及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社科普及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同时,在社科普及实践中,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有效途径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范文三:社会科学普及
一、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社会科学普及的含义则是“使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普遍得到推广并为广大公众所认识。”[1]陈兴华. 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06,05:107-110.
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并且对生产力诸要素起着支配的作用。所以,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过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抓好社科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社会科学素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然科学素质,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彼时,社科普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劳动者自然科学素质,其目的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历史发展至此时此刻,社科普及的任务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社科普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破解制约社科普及的现实问题,实现社科普及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是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性命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成果最终要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社科普及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公众社科素养的提升。因而,社科普及需要从当下切入,着眼于“人”这个主体,满足百姓最迫切、最期待的社科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首先,社科普及要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牢牢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要求,自觉把社科普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视角审视和创新社科普及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科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社科普及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精神文化服务的实惠。
其次,创新方式,提升社科普及的数字化水平。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的出现,为社科普及提供了新的载体。数字化传播形式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性、超时空性、全天候性等优势的存在,将增强社科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实现社科普及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有助于社科普及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社科普及的经常化,大大提高社科普及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社科普及在巩固和提升服务的同时,必须强化数字化传播的理念。
最后,要不断加强社会科普的制度层面的建设。
社科普及是一项涉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它实施与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其一,要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社科普及人员的在职培训机制,强化他们的社科普及能力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发展社科普及志愿者服务体系,并探索建立社科普及志愿者奖励补贴机制。其二,要健全社科普及的资金保障机制。既要通过立法设定一个合理的普及经费额度,予以法律上的保证,又要借鉴国外先进
范文四: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总结
http://www.docin.com/3221788 (使用请双击此处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整理,谢谢使用
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总结
根据省、市委宣传部和省、市社科联“关于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开展了以“普及社科知识、建设文明××”和“弘扬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整个活动从×月××日起至×月××日结束,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思想重视,领导加强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为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我市将该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科技局、教育局、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等7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督查组,负责对全市××个乡镇街办科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同时,于×月××日召开了由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部署,保证了面上科普活动的开展。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我市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以“建设‘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整个活动安排了一周时间,共开展了五项活动。一是举行开幕式。在×××举行了隆重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开幕式,邀请本市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近百人出席,并通过向广大人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扩大了活动
http://www.docin.com/3221788 (使用请双击此处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整理,谢谢使用 的影响。开幕式上,市委副书记×××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向全市人民讲解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意义,动员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投入到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引领思想、把握方向,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论坛报告。在××日报上开辟了“建设和谐×××”系列评论栏目,并邀请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作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专题报告。三是公开信。制作并发放了“爱我××、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的公开信,大大提高了市民文明程度。四是科普宣传。在人流集中的路段设立了科普宣传摊位,悬挂横幅,集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安排专家和社科工作者、志愿者进行现场科普宣传、咨询活动,有力地宣传了社会科学。五是科学下乡活动。充分利用乡镇集市时间,分组到各乡镇开展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科普读物、现场演示等方式,揭示科学真理,戳穿伪科学的把戏,达到了提高市民素质的目的。
三、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今年我市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普及社科知识、建设文明××”和“弘扬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把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紧紧结合起来,做到了深入人心、深入基层,同时,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三农”服务紧紧结合起来,做到了有的放矢。“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成功举办,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科普志愿者、科普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把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等送到了农村,送到了基层,送到了企业,充分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的实际需求,集中体现
http://www.docin.com/3221788 (使用请双击此处删除页眉文字) 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整理,谢谢使用 了科普工作的实效。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认可,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全市上下都能自觉地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工具和手段,积极投身到经济发展大潮中。
总之,我市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离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科学普及程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我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一是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作用。党校是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和主阵地,党校在今后的干部教育和培养中,要为社会科学的普及和传播提供知识基础、思维方式、方法论和价值观念。要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力争拿出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科研成果,为全市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二是要保持科普宣传一条街的持久性。在科普一条街宣传中,要在每年×月份上街、下乡宣传、咨询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永久性牌匾,科普内容要定期更换,做到常看常新,保持科普宣传强大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把科普宣传一条街真正变成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和传播的阵地。
范文五: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
乌兰浩特市检察院积极参加乌兰浩特市
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
母丹峰 吴明
2014年6月13日~兴安盟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暨乌兰浩特市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在市政府广场隆重举行~乌市院积极参加此次宣传活动。
此次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目的是向群总百姓普及科学社会、法律、行政等知识~推动我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乌市院接到通知后~积极抽调业务科室骨干参与此次活动宣传。同时~乌市院精心制作法律知识宣传展板~并在市政广场设有法律咨询处~向来往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对广大群众进行了普法宣传~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着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加大社会科学在全院的传播力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民主~促进全院干警的人文素质和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