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壮哉!石拱桥
石拱桥,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诗意篇章。 它是风景,它也能让人看到更美的风景。 在贵州,遍布各地的石拱桥,犹如守护家园的老人,时时眺望着远方,期盼着儿女归来。 千山万水,沟壑纵横,把石头稳稳垒砌,铸就一段飞跃的奇迹。 历史之桥斑驳而坚固,它们承受着大山里的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厚重心愿。 而今,贵州变成了“桥梁博物馆”。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宽的河,总有天堑变通途的时刻。这是科技与胆识常常不期而遇的时代,它们的融合,成就了一座座飞架南北的跨越之桥,贵州风景因此变得更加韵味十足。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能工巧匠,那些希望用桥打开山门的建设者。他们留下的遗产,不仅是或秀美或雄伟的石拱桥,更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抗争精神。 1. 镇远县介寿桥工作施工照(摄于1949年) 2. 大定县(今毕节市大方县)响水桥修建照(摄于1929年) 3. 兴义犀牛塘桥峻工照(摄于1943年) 4. 遵义遵松路德思段沙滩桥前景照(摄于1942年) 5.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历经400多年,坚固如初。 6.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福泉竹王城皋阳桥(摄于1934年)
范文二:11石拱桥
作业练习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洨河 ( ) A.jiāo B.xiáo
2.长虹饮涧( ) A.jiàn B.jiān
3.张鷟 ( ) A.zhuó B.zú
4.桥墩 ( ) A.duēn B.dūn
5.惟妙惟肖( ) A.xiāo B.xiào
6.匀称 ( ) A.chan B.chang
7.河水暴涨( ) A.zhǎng B.zhàng
8.双曲拱桥( ) A.qǔ B.qū
二、选出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A.河堤(dī) B.石拱桥(gǒng)
C.记载(zài) D.石砌(qì)
答( )
2.A.和谐(xi?) B.残损(xuěn)
C.陡坡(dǒu) D.推崇(chǒng)
答( )
3.A.智慧(hùi) B.称赞(chēng)
C.拱圈(quān) D.悠久(yōu)
答( )
4.A.不朽(xiǔ) B.几乎(jī)
C.倾听(qǐng) D.雕刻(diāo)
答( )
三、按拼音写出汉字。
古pǔ shang 景
hú 形 巧妙ju? 伦
卢沟xiǎo 月 jiù 地取材
cǎi 虹 yì 想不到
wò 虹 chū 月出云
四、给词语中加黑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胜景 ( )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承受 D.优美的
2.惟妙惟肖( )
A.相似 B.肖像
3.意想不到( )
A.意思 B.心愿 C.料想
4.就地取材( )
A.趁着 B.只 C.靠近
5.巧妙绝伦( )
A.条理 B.同类 C.人伦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江河上,发挥交通作用。(横跨、雄跨、横架)
2.赵州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 。(姿态、规模、雄姿)
3.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 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 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 ”。(称赞、推崇;欣赏、观赏;景色、奇观)
4.石拱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 。(建筑、杰作、工程)
六、指出下边的句子中哪些是主谓句,哪些是非主谓句,将它们的序号分别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1.不要掉队呀!
2.这本书多少钱?
3.快看,有人家了。
4.人都到哪里去了!
5.不知道!
6.他觉得浑身轻松了。
7.我们顶着天啦!
8.好大的山呵!
9.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10.我的老天爷!
主谓句
非主谓句
七、下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写在括号中。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 )
2.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 )
3.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 )
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 ( )
5.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 ( )
6.在那里,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
7.赵州桥上的石栏石雕刻得古朴美观。 ( )
8.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 ( )
八、下列句子的成分都已用不同符号标出来,每组中有一句是错误的,请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
D.(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答( )
2.A.赵州桥‖[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B.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
C.(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
D.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 答( )
3.A.两旁‖有石拦石柱。
B.“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
C.(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D.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答( )
4.A.树叶儿‖绿得发亮。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C.[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
D.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答( )
阅 读
九、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这段文字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2.文中列举“旅人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用“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
4.文中用“最著名”修饰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了什么?
答
十、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答( )
2.将这段文字划分成三个层次,在文中用“‖”隔开。
3.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或运用比喻,或列举数字,或引用古籍,或举例说明等。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并指出这些句子分别说明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一点?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答: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答: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答: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答: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答:
4.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黑词语的作用。
(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答: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答:
十一、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列四种划法中选出一种正确的,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 )
2.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3.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答:
4.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5.“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6.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作业答案
一、1.B 2.A 3.A 4.B 5.B 6.A 7.A 8.B
二、1.C 2.B 3.A 4.C
三、朴、胜、弧、绝、晓、就、彩、意、卧、初
四、1.D 2.A 3.C 4.C 5.B
五、1.雄跨 2.雄姿 3.推崇、欣赏、奇观 4.杰作
六、主谓句:2、4、6、7、9、;非主谓句:1、3、5、8、10
七、1.宾语 2.主语 3.状语 4.定语
5.状语 6.谓语 7.补语 8.补语
八、1.C 2.B 3.D 4.A
九、1.①有悠久的历史。
②几乎到处都有。
③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2.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3.“几乎到处都有”是说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用上“几乎”,表达准确。4.说明了赵州桥、卢沟桥在中国及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1.C
2.??人不知其所以为”。‖??“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还刻着他的名字。
3.(1)列举数字,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
(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
(3)引用古籍,说明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4)举例说明,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5)引用古籍和运用比喻,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观。 4.(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所以必须留有余地。“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点。(2)“两肩”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各”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分布和数量。
十一、1.B
2.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精巧。
③强度高,坚固耐用。
④形式美。
3.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
4.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5.“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
6.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范文三: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资料
1.桥梁之父茅以升介绍
茅以升(1896-1989)男,中共党员,江苏省镇江市人。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21年回到祖国,先后主持设计和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民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并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并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主持修撰了《中国古代桥梁史》。他还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2.中国古代桥梁形式简介
中国古代桥梁形式多样,在建筑上极富特色。从结构与造型上,可以分为拱式桥、梁式桥、索桥、浮桥、悬臂桥等。古代遗留下来的石拱桥数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赵州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石拱桥也很有名,如金代建造的北京卢沟桥,明末建造的江西南城万年桥、永丰思江桥,清代建造的清漪园十七孔桥。
(http://zt.zbedu.net/zhangning/shigongqiao.htm)
3.赵州桥相关知识介绍
1.赵州桥的传说。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像长虹架龙,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像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谁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看到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便和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 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
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像雪花一样白、像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像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仅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赶忙把最后一根学了一声鸡叫。这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像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这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车说:你们这小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瞟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破车还过不去吗?的褡裢里,”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柴王爷连连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瞅着他俩的背影,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2.赵州桥介绍一。
安济桥,座落在赵县城南,因赵县古称赵州,所以又称赵州桥,又因大桥以石砌造而成,所以当地俗称大石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赵州桥的结构: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圈并列而成,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每道拱圈宽约35厘米,每块条石长度不同,自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各块条石之间用两个“腰铁”相连。每条拱圈坏了可单独修理,因外侧的拱圈易风化损坏,明代时桥西侧的5道拱圈塌落,在明清时重修(没有修复记录,可明显看出与中间的石料不同),1955年对东侧塌落的5道拱圈进行了重修。中间18道拱圈还是隋代建筑的。
为了防止拱圈向外倒,另外还采取了以下方法:
(1)上窄下宽。为了防止拱圈向外倾斜,拱脚宽9.5米,拱顶宽9米.
(2)用9个铁连杆横向连接28道拱圈。在拱圈中用几根一头是孔,一头是钩的铁连杆将28道拱圈连起来,在最外边的拱圈处有一个铁冒头(下图)。在主拱上共有5处铁拉杆,每个小拱上各有一个铁拉杆。
(3)用形似锯子的腰铁将各块石料加固,每块石料相连处用两个腰铁。
(4)用6个条石钩拉住外侧桥拱,用1.8米长,头部长出5公分曲尺形的条石放在桥拱的外侧,利用长出部分起到一个向内拉住桥拱的作用。因每道桥拱宽35公分,条石可压住外侧5道桥拱。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桥东西两侧的桥拱都曾塌落,两侧外边的5道桥拱都是后修的
1956年修缮时大桥拱顶采用钢筋结网加固处理。
3.赵州桥介绍二。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两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圈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两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圈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圈基,我们在北面圈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圈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圈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4.赵州桥介绍三。
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
梁思成
绪言
北方有四大胜迹著名得非常普通,提起来,乡间的男女老少大半都晓得“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为着给记忆力的方便,这两句歌谣便将那四大胜迹串在—起,成了许多常识之一种。
四处中之赵州桥,在一般平民心目中,更是个熟识的古迹。《小放牛》里的:
赵州桥,鲁班爷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谁没有听过或吟过它几遍?这平民心目中的四件宝贝,我前已调查考证过两处。第—处正定,不止是那73尺铜铸观音可观,隆兴寺全寺中各个建筑,且是宋代遗建中极重要的实物。第二处应是县佛宫寺木塔,全塔木构,高60余米,建于辽清宁二年。为我国木塔中之最古者;巍峨雄壮,经八百余年风雨,依然屹立,宜尊为国宝之—。
这—次考察赵州,不意不单是得见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且得认识研究这个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竞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所以除却沧州铁狮子我尚未得瞻仰不能置辞外,我对于北方歌谣中所称扬的三个宝贝,实在赞叹敬仰不能自已,且相信今日的知识阶级中人,对这几件石传瑰宝,确有认识爱护的必要,敢以介绍人的资格,将我所考察所测绘的报告,附以关于这桥建筑及工程方面的分析,献与国内同好。
除大石桥外,在赵州更得到许多宝贝,其中有两座桥,一座是县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即所谓小石桥;一座是县西南八里宋村的济美桥。因为他们与大石桥多有相同之点,所以一并在此叙述。
在赵州调查期间,蒙县立中学校长耿平允先生及诸教员多方帮忙,并许假住校中;县政府,建设局,保卫团亦处处保护,给予便利,都是我们所极感谢的。
4.卢沟桥介绍
(一)“卢沟晓月”的来源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二)卢沟桥介绍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城西南13公里,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金代称卢沟河)的联拱石桥。
这座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的南北交通要津,也是军事要地,因而建卢沟桥。桥全长212.2米,计入两端桥堍共长约266.5米。全桥有11孔,
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据近年实测,各孔净跨径如表:各孔矢跨比约 1/3.5至 1/3.7,拱圈轴线为单心圆弧,拱圈宽 8.4米,拱圈厚度除东起第一、二孔为0.5米外,其余各孔为0.88~1.00米。全桥有十个墩,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墩上游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其尖头部装有一根三角形铁柱,用以加强。基础为木桩基。原桥面行车道宽7.6米,用石料铺砌,桥面两侧筑有石栏,石栏柱北侧有140个,南侧有141个,石栏柱间距约1.8~2.0米,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雕饰工巧,姿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头数众多,有“数之辄不尽”之说。据详查记录,石狮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题字“卢沟晓月”。
卢沟桥于元、明两代曾经修缮,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水溢、桥圮,东北十二丈重修,即今东起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是金代原建。
卢沟桥建成至今已790多年,主拱圈石料已有风化剥落和灰缝残缺的现象,东起第五、第六孔尤为严重。拱上填料原为散体,经多年洪水淹没,局部冲淘,多有空洞。但这座桥仍有较大的承载能力。1975年曾进行承载力的试验,采用轴距为1.5米的15个轴的挂车,进行分级加载,每级均往返运行,最终加载至429吨,实测跨中瞬时最大挠度值在第五孔、第六孔分别为0.52毫米和0.49毫米,相当跨径的1/25000,全桥各孔均变形甚微,受力处于弹性阶段。1976年春,安全通过了载运特大型货物的总重量为 400吨的平板车。现今卢沟桥仍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卢沟桥久已闻名中外。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较详细的记载。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在此发生,又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从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卢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http://www.gdedu123.com/keti/chengguo/ns/xxzy/zwmq.htm)
6.茅以升作品欣赏
(一)没有不能造的桥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人能移土填海来修路,也能连山跨海来造桥。人们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就在修路造桥的工作上,也能充分表现出来。不但表现出和自然界斗争的集体力量,也表现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词)这便是近代造桥技术的新成就。
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它们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因为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不但桥要造得高,而且路也要跟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也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船,总不要因为过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上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但是,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从走车、行人的观点看,桥就是一种路。不过这种路不是躺在地上,而是跨过一条河道或是横越一个山谷的。因此,桥是从地上架起来的一条空中的路。路在空中,当然问题就多了。这个空中的路,一般只是跨过一条河,或者越过一个山谷,或者和另一条路立体交叉,它的长度,总是有限的。但如高架铁路或高速公路,因为架在空中,虽名为路,但实际是桥,以桥代路,这“桥”的长度,就大得可观了。
一座桥所以能成为空中的路,因为在两岸桥头,它有“桥台”,在河道水中,它有“桥墩”,有了“台”和“墩”,才能架起桥身(名为“桥梁”),三者联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座桥。桥墩有两个问题,一是妨碍航运,一是阻挡洪水,所以一座桥的桥墩,愈少愈好,然而桥墩少则每孔的桥梁长,如果一座桥的桥墩和桥梁的造价约略相等,这桥才算是经济的。这就牵涉到造桥过河的地点问题,是要桥的位置服从路的线路,还是路的线路服从桥的位置呢?这是一个经济上要考虑的问题。
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不但要力求经济,而且要绝对保证安全。假如一座造成的桥,因为承载车辆过重,或者行车速度太快,或者洪水、台风等等影响,桥身断裂坠入河中,则对生命财产的损失,何可胜计!这比起其他很多工程,如果失败,只浪费财产而不影响生命,更是大不相同。
桥,不论它的长度多大,都不足显示它的技术优点;足以显示桥的技术优点的是桥的“跨度”,就是一座桥架在两头支座之间的架空长度。一座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两条腿之间的架空长度就叫做跨度;几条板凳头尾相连,就构成一座长桥。板凳虽多,它的强度仍只是决定于一个板凳的长度。
板凳就是一座“梁桥”的简单模型。板凳的板,好像是桥的“梁”;板凳的腿,好像是桥的“墩”;板凳的脚立在地上,就好像墩是建筑在“基础”上。“梁”,“墩”和“基础”构成一座桥梁的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不同类型的桥。
“梁”是承托铁路或公路“路面”的建筑物,是直接受到桥上车辆行人的“荷载”的(重量和振动)。最简单的“梁”,是几座既平且直的“板梁”,架在两头桥墩上。这种“板梁”的“跨度”不可能太大,要加长“跨度”就要把“桥梁”的板,改成各种“结构”,来承担“荷赘’。所谓“结构”就是用许多“杆件”拼成的一种梁。比用平直的“梁”更为经济的办法,是把梁“拱”起来,让它向上弯成“拱”,在“拱”的下面或上面安装路面,这就形成一座“拱侨”。更经济的办法是用“缆索”,跨过两岸上立起来的高塔,把缆索的两头锚定在土石中,然后从“缆索”上悬挂起路面,就像一根绳子上吊起洗的衣服一样。这种桥叫做“吊桥”。“梁桥”。“拱桥”、“吊桥”,是桥梁的三种基本类型,我国几千年来,就造过无数的这三种桥。
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来代(公元1059年)建成的石板“梁桥”,总长834米,有47孔,每孔“跨度”16米左右,用长条石块,架在桥墩上作路面,桥墩下的“筏形基础”设计,比外国的早八百年。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隋代(公元605年左右)建成的“石拱桥”,只有一孔,“跨
度”长达37.4米,建成至今虽已一千三百多年,但它的雄姿依然不减当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四川沪定县的“沪定桥”是清代(公元1706年)建成的铁索“吊桥”,跨度103米,是1935年我英雄红军长征路上强渡“大渡河”的革命纪念地。以上三座桥是我国古桥中三种基本类型的代表作。其他名桥,书不胜书。
我国自从有了铁路,就有了新式的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桥的结构也有了多种形式。解放前,滔滔长江,没有一座桥;滚滚黄河,上面也只有三座桥。解放后,我国桥梁建设,日新月异,长江上先后有了武汉、南京等铁路、公路联合大桥,黄河上造了二十几座桥。其他大小河流上的铁路、公路桥,遍布国内。它们的型式和古桥一样,基本上仍是这三种,即梁桥、拱桥和吊桥。但每种都有创新,如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都是三孔钢梁首尾连成一联的“三联连续桥”。又如许多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中,造成“双曲拱”的型式。所有这些新结构的月的都是为了节约材料并增加安全度。其方法是控制材料的变形,不使超出限外。
板凳的板上站了人,板就要向下微微弯曲,这时板的下面就要被拉长,上面就要被压短(这可以用简单试验来证明)。但板的材料(木、石或其他)是要抵抗“变形”的(这是所有材料的特性)。抵抗被拉长时,就有抗拉“应力”;抵抗被压短时,就有抗压“应力”。比如石料,抗压强度大大超过抗拉强度,因此如果把梁做成拱形,在担负“荷载”时,这拱就要被压短了(也可试试看),引起材料的抗压应力,而这正是由石料的抗压强度来决定的。同时,拱不大可能被拉长,这就避免了材料的弱点。所以“拱”比平直的“梁”更经济。同样的道理,一条绳子只能被拉长而不可能被压短,如用钢缆把桥的路面吊起,就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抗拉强度,同“拱”能充分发挥石料的抗压强度一样。但钢的强度比石料大得多,所以“吊桥”跨度可以比“拱桥”跨度大得多。
一座桥的形式,决定于所用的材料和材料做成的“结构”,要加大“跨度”,就要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而克服它的弱点。
桥墩是桥梁的支柱,桥上车辆的重量和振动影响,都要通过桥梁而达到桥墩,再加桥梁和桥墩本身的重量,以及桥上风力、桥下水力等等,桥墩的负担,可就不轻了。不但如此,桥墩这个支柱,有一部分是在水里的(越过山谷的桥的墩,有时也有小部分在水中),而水是很难对付的。因此,建筑桥墩的材料,既要有强度,还要能抗水。当桥梁在承载过程中变形时,桥墩也跟着变形,不过这个变形,主要是压缩,因此桥墩的材料必须要有较大的抗压强度,但它的结构形式却比较简单,重要的是,桥墩要“立”得牢,桥梁才能“坐”得稳;要桥墩立得牢,就要有坚强的“基础”。
桥梁基础是把全桥上的重量和一切振动影响传达到地下的一个结构。它是桥墩的“脚跟”,是全桥和地下联系的一个“关键”。因此,它必须建筑在石层或坚硬土层上面。当它在受到桥墩向下压迫的作用时,除了自己压缩变形以外,还会使下面的土石层跟着变形。由于上石层的变形,基础、桥墩以至整座桥梁都会跟着慢慢移动。这种移动,名为“沉陷”。这对桥梁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桥都有沉陷。但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并使它平均分布,以免桥墩倾斜。 基础的类型也很多,最简单的方式是水中“打桩”、把“桩”打到石层或坚硬土层上,然后在桩上造起桥墩。在水深的地方,可以采用“沉井”、“沉箱”或“管柱”,就是把预制的“井”、“箱”或“管柱”沉到石层或坚硬土层上,再在它们里面或上面筑桥“墩”。南京长江大桥,水下石层深达73米,是世界上罕见的深水基础,曾经用了多种方法,才将桥墩建造成功。
桥同路要合作,桥本身的梁、墩和基础三部分更要密切合作。首先,每部分以及各部分“接头”处,都不能有薄弱环节。其次,各部分要配合得当,彼此协作,来发挥每个角落的最大强度。再其次,全桥的强度要分布均匀,薄弱环节固然不好,一处过分坚强,形成浪费,也
不需要。一座桥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的强度与它的变形有关,而变形是可以测定的。凡是变形较大的地方都是薄弱环节。在一座桥的设计和施工中,都应当使这座桥在车辆走动、载重增加时,处处只有最小的变形。从全桥和各部件变形的大小,就能看出这桥的技术水平。桥梁技术的发展,就是要以争取全桥整体的和局部的最小变形为方向。但是无论设计施工如何完善,总有估计不到的因素,桥在建成后也会遇到不测的袭击,如地震,这里就要依靠桥的本身潜力来抵抗了。原来在任何建筑物中,按照自然法则,在必要时,较强的部分都会适当地帮助较弱的部分,自动调剂。也就是,各部分的变形,如果忽然过多或过少,它们会互相调剂,均衡力量,使全桥的变形,仍然达到最小的限度。只有在这个变形超出“安全度”的时候,这个建筑物才会遭到破坏。这个建筑物的自动调节的性能,就叫做“整体性”,对于它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充分发挥整体性的作用,也是桥梁新技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 桥梁技术中有许多新的成就,这些新成就,帮助我们多快好省地把桥建成。所谓好,就是这座桥在任何情况下,将会有最可能小的变形和最可能大的整体性。
作为新技术的例子,现在来谈一个“装配式预应力混凝上”的结构。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和小石块,在加水后搅拌,浇灌到模板中,经过凝结而成的建筑材料。它的优点是抗压强度大,弱点是抗拉强度小。为了克服它的弱点,抵抗被拉长,就放进钢筋,成为“钢筋混凝土”,因为钢的抗拉强度大。然而,就是这样,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还是抗拉不够,为了进一步加大它的抗拉强度,就把钢筋在混凝土凝结之前,预先拉长一下,然后让钢筋和它周围的混凝上一同缩短,这样钢筋就恢复了原来长度,并把混凝土压紧,产生抗压强度。这个预先被压紧的混凝上,在受到载重时,就能抵抗更多的拉长,也就是增加了它的抗拉强度。这个增加出来的抗拉强度是由于它预先有了压缩,有了抗压应力,所以叫做“预应力混凝上”。用这种预应力混凝土,在工厂中预先制成结构中的部件,然后运往建桥工地,把各部件“装配”成形,这就成为“装配式预应力混凝上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用在较大跨度的桥梁上,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我国正在普遍推广。
在以前,一般大跨度的桥梁,都是采用钢结构的。但现在,很多桥梁已经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了。不过对于特大跨度的桥梁,还是非用钢不可;有时还要用高强度的合金钢。比如建造一座跨海的桥梁,每孔跨度,长达一两公里,那就非用“钢索吊桥”不可。将来会有更新的建筑材料出现,如不脆的“玻璃钢”、合成的“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等等,同时也将有更新式的结构来利用这些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的强度高而重量小,那时桥梁的一孔跨度和水下基础深度就会大得惊人。现在世界上桥的最大跨度,是英国的“恒比尔”公路“吊桥”,跨度1,405米。建造中的日本的明石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吊桥”跨度1,780米。水下基础最深的桥是葡萄牙的塔古斯河桥,基础在水下79米。
最后,再谈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建设问题,那就是“造桥工业化”的问题。造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要从大量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资料中,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做出设计,然后一面在水下建筑基础和桥墩,一面在工厂制造桥梁,最后再把桥梁安装在桥墩上。如果有大量的造桥工程,急待解决进行,就必须有一整套“工业化”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到多快好省。这一套措施有三方面。第一、“设计标准化”:对跨度相同、一般条件相同的桥梁,预先做出标准设计,根据需要,按照各种条件的“系列”(即等级层次),做出整套的标准设计。第二、料材工厂化:不论是石料、钢材或各种混凝土,都在工厂中,按照设计,预先制成部件,然后运往工地,装配成所需的结构。第三、施工机械化;造桥时要跟自然界各种不同因素作战,比如风浪中测量,深水下建筑,高空中吊装等等,这都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所能济事的,必须使用各式各样的机械,才能成功。这样的“三化”是桥梁技术现代化的新方向。 桥梁技术的成就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桥梁工程中的困难是没有底的。如果因为人所需要,遇到难造的桥,则人类进步,必有相应发展的新技术,来克服此难关。桥是人造的,人有了社
会主义觉悟,勤学苦练,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不怕任何困难。有人就有桥,世界上没有不能造的桥!
(http://www.mysf.org.cn/index.asp)
(二)桥话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与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画意诗情。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为了要发挥这个作用,古今中外在这“桥”上所费的工夫,可就够多了。大至修成一座桥,小至仅仅为它说说话。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这就是这个《桥话》的缘起。诗话讲诗,史话讲史,一般都无系统,也不预订章节。有用就写,有话就长。桥话也是这样。 最早的桥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这在古时叫做“富毫以为桥梁”,见《拾遗记》,近代叫做“汀步桥”),然而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行车,岂非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早是指较大的桥呢,还是包括很小的在内的,比如深山旷野中的一条小溪河上,横跨着一根不太长的石块,算不算呢?也就是说,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为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敲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应当附带提一下,我国最早的桥在文字上叫做“梁”,而非“桥”。《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里的梁,就是浮桥,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以行车。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在这以前的“杠”,“榷”,“闪”,“把”等等,都不能算是桥。 古桥今用
古代建筑,只要能保存到今天,总有用。也许是能像古时一样地用它,如同四J;都江堰;也许不能完全像古时那样地来用它,如同北京故宫;也许它本身还有用,但现在却完全不需
要了,如同万里长城。更多的是,它虽还有小用,但已不起作用,如果还有历史价值,那就只有展览之用了。古桥也是这样,各种用法都有,不过专为展览用的却很少。要么就是完全被荒废了,要么就是经过加固,而被充分大用起来。值得提出的是,有一些古桥,并未经过改变,“原封不动”,但却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担负起繁忙的运输任务。这是中国桥梁技术的一个特点。不用说,这种古桥当然是用石头造起来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物资撤退到后方,所经公路,“技术标准”都不是很高的,路线上常有未经加固的古桥。但是,撤退的重车,却能安然通过,其初还限制行车速度,后来就连速度也放宽了。古桥是凭经验造起来的,当然没有什么技术设计。奇怪的是,如果用今天的设计准则,去验算这些古桥的强度,就会发现,它们好像是不能胜任这种.重车的负担的。然而事实上,它们是竟然胜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我国古桥的构造,最重视“整体作用”,就是把全桥当作整体,不使任何部分形成孤立体。这样,桥内就有自行调整的作用,以强济弱,减少“集中负荷”的影响。比如拱桥,在“拱圈’与路面之间有填土,而桥墩是从拱圈脚砌高到路面的。拱圈脚、填士和路面都紧压在墩墙上,因而路面上的重车就不仅为下面的拱圈所承载,同时还为两旁墩墙的“被动压力”所平衡。但在现时一般拱桥设计中,这种被动压力是不计的,因而在验算时,这类古桥的强度就显得不足了。提高墩墙就是为了整体作用。其他类似的例于还很多。这都说明,古代的修桥大师,由于实践经验,是很能掌握桥梁作用的运动规律的,尽管不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它。正因为这样,我国古桥比起外国古桥来,如罗马、希腊、埃及、波斯的古桥,都显得格外均匀和谐,恰如其分,不像它们的那样笨重。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都能说明这一点。
古桥保存到今天,当然不是未经损坏的。除去风雨侵蚀,车马践踏外,还会遇到意外灾害,如洪水、暴风、地震等等。也许原来施工的弱点,日后暴露出来。这都需要修理。而修理对于建桥大师,正是调查研究的好机会。他们从桥的损坏情况,结合历来外加影响,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因而利用修理机会,予以解决。每经一次修理,技术提高一步。数千年来的修桥经验,是我国特有的宝贵民族遗产。
赵州桥,建成于一千三百多年前,从那时起,一直用到今天,可算是古桥今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更可贵的是,它今天还是原来老样子,并未经过大改变。西班牙的塔霍河,有一座石拱桥,建成于罗马特拉兼大帝时,距今已达一千八百多年,现仍存在,但其中有六百年是毁坏得完全不能使用的,其服务年限之长,仍然不及赵州桥。在古桥今用这件事上,我国是足以自豪的。
桥的运动
桥是个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地面标志,应当是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就因为桥下相会,地点是没有错的,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是和万物一般,是继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弯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在泥土上留下痕迹,表现泥土有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了,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一切桥上的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形成桥上的重量终
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因而一座桥所以能在有车的重量下保持平衡,就是因为它内部的分子有运动的缘故。 车在桥上是要走动的,而且走动的速度可以很高,使桥梁全部发生震动。桥上不但有车,而且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暖冷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影响它在地基中的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的种种的动,都是桥的种种变形,在不同的外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这些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总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因此,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它的所有的一切作用都可很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作用,就是分子运动的作用。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能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至多只能说,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的,就是桥的一切负担都是为桥下的土地所平衡的。这是总平衡。拆开来看,桥身是处于桥上车重和两头桥墩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桥墩是处于桥身和基础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土地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再进一步来分析,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时刻变化的,因而平衡也不可能是稳定的,更不可能是静止的。就是在桥上的一切动的作用都停止的时候,在桥上只有本身重量起作用的时候,桥的平衡也不是稳定的,因为桥和土地的变形,由于气候及其他关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它仍然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可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一切桥梁作用都是物质的运动作用。
桥梁作用
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者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者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人们正当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
造桥是不简单的。它要像条纽带,把两头的路,连成一体,不因山水阻隔而影响路上交通。不但行车走人,不受重量或速度的限制,而且凡是能在路上通过的东西,都要能一样地在桥上通过。如果能把桥造得像路一样,也就是说,造得有桥恍同无桥,这造桥的本领就够高了。桥虽然也是路,但它不是躺在地上而是悬在空中的,这一悬,就悬出问题来了。所有桥上的一切重量、风压、震动等等的“荷载”都要通过桥下的空间,而传到水下的上石地基,从桥上路面到水下地基,高低悬殊,当中有什么“阶梯”好让上面荷载,层层下降,安然入地呢?这就是桥梁结构:横的桥身,名为“上部结构”,竖的桥墩,名为“下部结构”。造桥本领就表现在这上下结构上。
桥的上下结构是有矛盾的。要把桥造得同路一样牢固,上部结构就要很坚强,然而它下面是空的,它只能靠下部结构的桥墩作支柱,桥墩结实了,还要数目多,它才能短小精悍,空中坐得稳。但是,桥墩多了,两墩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这不但阻遏水流,而且妨碍航运。从船上人看来,最好水上无桥,如果必须造桥,也要造得有桥恍同无桥,好让他的船顺利通过。桥上陆路要墩多,桥下水路要墩少,这矛盾如何统一呢?很幸运,在桥梁设计中,有一条经济法则,如果满足这个法则,就可统一那个矛盾。这个法则就是上下部结构的正确比例关系。
桥的上下结构是用多种材料造成的。材料的选择及如何剪裁配合,都是设计的任务。在这里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下面的地基基础,有什么样的基础,就决定什么样的上层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要为巩固基础而服务;一是要把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尺寸的材料,很好结合起来,使全座桥梁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孤立“单于”的部分。纵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各有不同的自由活动,也要步调一致,发挥集体力量。桥的“敌人”是既多且狠的:重车的急驶、狂风的侵袭、水流的冲击.地基的沉陷等等而外,还有意外的地震、爆破、洪水等灾害。桥就是靠它的整体作用来和这些敌人不断斗争的。
桥的上下部结构要为陆路水路交通同等服务,而困难往往在水路。水是有涨落的,水涨船高,桥就要跟着高,这一高就当然远离陆路的地面了。地面上的交通如何能走上这高桥呢?这里需要一个“过渡”,一头落地,一头上桥,好让高低差别,逐渐克服,以免急转直上。这种过渡,名为“引桥”,用来使地面上的路,引上“正桥”。引桥虽非正桥,但却往往比它更长更难修。
可见,一座桥梁要在水陆交通之间,起桥梁作用,就要先在它自己内部很好地发挥各种应有的桥梁作用。整体的桥梁作用是个别桥梁作用的综合表现。
范文四:中国石拱桥
教学构想:以《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训练
,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 课前 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 教学构想:以《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训练,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 课前
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长江
大桥、白水桥(石拱桥)
形色色的桥。仔细回忆
身边形
见过的
桥。
2.在观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桥的特点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 课堂实录 师:前面布置大家观察了桥(教师板书,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生:江河大桥、立交桥、过街天桥……
[点评:
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学生地认识说明。]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
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枝城长江大桥。 生:不对,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桥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
点评:
学生把直觉转换成言语,为训练张本,学习中的分歧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澄清是非。]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握事
物的特征,还
找到同类事物的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
色的桥所的特点,可以查词典,
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前面的,大家想想概括
?
桥的特点
生:。前面说过,立交桥就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
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材料做,千差万别,共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
地供通行才是的。抓特征要找出同类事物的点。
[
学生从直接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是“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的特点,能力训练即从此开始。] 师:下面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
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生: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
点评:学生从简单的训练开始,把的方法变成学生的经验。]
师:说得,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显而易见,还点。
需要仔细。下面把桥的范围再
缩小来石拱桥有特征,难度
就会增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石拱桥》,先看课文写到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找
点。) 师:现在请同学说说《石拱桥》有哪些点。 生:优美。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最好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生: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桥大小不一,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石拱桥的特
生:作者在写赵州桥的时候写:“全
桥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
得;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生:卢沟桥一样,“卢沟晓月”很早就北京的胜景。
[点评:训练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师:说得不错,石拱桥除了优美
以外,还有更的特点?
生:有,那结构坚固。
师:(板书结构坚固)何以见得?
生:书中说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交通作用”。
生:书中还说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师:回答得。除此之外,还能从
课文中看到
石拱桥
生:历史悠久。 师:(板书历史悠久)
上面分析找到了石拱桥的特点:(1)优美;(2)结构坚固;(3)历史悠久。
那么怎样说明才能把特点说清楚呢?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例子。
下面看看课文是如何选择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写了哪两个例子。
[
点评:
总结巧妙地过渡,从训特点吗?
练
转移到另训练,训练过程的清畅。]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师:为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石拱桥的特点吗?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
年间。这两座桥都优美,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
的美誉。更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
完好无损。石拱桥的三个特点,在它们那里都非常,选择这两座桥作例子,就
能说明石拱桥的特点。
[点评:学生地感知说明文选例子的方法,为后面总结规律做铺垫。] 师:既然,那么作者为不只选例子,那样文章更简洁吗?
生:简洁是简洁了,
那样就师:此话怎讲?
生: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较地反映石拱桥的概貌。
[
点评:欲擒故纵,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道出秘诀。]
师:看来选例子除了典型以外,
还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要有代表。选例子要,选准了例子把例。
子写好,它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下面看课文是如何写例子的。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
生:第4、5段写赵州桥,第6~8段写卢沟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4、5段,读后思考作者是怎样赵州桥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先总写桥的外形和使用情况,给人以总体印象,再详细地写这座桥的四个的特点,给人以的形象。
[点评:训练的层次仍在递进,紧扣课文学生体会。]
师:我仔细阅读了课文,作者写赵州
桥用了字眼:“横跨在河上”“还着原来的雄姿”“非常雄伟”。(示图)就书上的插图来看,
赵州桥只不过跟的白水桥差不多,但比起枝城长江大桥来只不过是“小鸟”中的“小鸟”,作者说它“雄伟”吗?
生(笑):赵州桥是不及枝城长江大桥高大,但说建筑物雄伟主要不只看它的体积如何大。 师:那还要看? 生:还要看它的气魄和声势。比如说雄伟的天安门,并说天安门就有几十层上百层楼那样高,从电视上
见过天安门,还的教学楼高,
它造型很有气势,见过天安门的人怀疑“雄伟的天安门”,“雄伟”一词用得不吗?(众生笑)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如此。
师:看来作者在说明事物特征的时候用词是非常讲究的。
[点评:学生体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验其在教学中的直接运用。] 下面再看卢沟桥的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6~8段,其余同学思
考作者写卢沟桥与写赵州桥有同。
(学生朗读)
生:相同点是也说明了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不同点是侧重说明不
它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笔法上多采用生动说明,如柱头上的石狮作者说它们“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请稍等,你能说说这里采用的是表达?
生:当然是描写。 师(笑问):你意识到描写与
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不同。(生默然)
同学呢?(也默然)不要紧,
先来
几个问题。石刻狮子能“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吗?
生:狮子是石刻的,当然。 师: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很像是母子相抱,很像是在交头接耳,很像是在倾听水声。
师:也说作者把那些石刻狮子的样子写了。你见过卢沟桥吗? 生:!
师:你脑海中有那些石刻狮子的形象吗? 生:,而且非常清晰。
师:这正是说明文中描写的功劳,说明文中的描写重在摹写事物的样子——摹状貌,让读者对说明有更清晰、更、更形象的。与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请同学们体会。
[
点评:学生品味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体验此法在教学中的直接运用。]
师:好,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去,作者写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确实同中有异,为
要
生:呢?
于大同中存小异,使行文富于,文章更有魅力。 师:说得好。下面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请大家参照黑板上的板书思考:写作说明文应该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
生:抓特征
要找出同类事物的点,而写特征要精选例子来说明,
所选例子一要典型,二要。 师:。下面就
上述方法来操练技能。
(出示笔)笔,大家都不陌生吧!你
们见过哪些种类的笔?
生: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彩笔、蜡笔、铁笔等等…… 师:谁能说说笔的点? 生:笔的结构千差万别,
不管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的作用不外两个:用来写字;用来作图画画。它是写字画图的用具。
师:要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笔的用途,上述分析,少不了选例子来说明,选例子应该选哪些例子? 生:钢笔。
生:毛笔。 师:为?
生:钢笔在硬笔中使用最,最具代
表性。毛笔不软笔中的一绝,而且
和古老的书法艺术有着天然的,说笔自然少不了毛笔。
[点评: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后续的训练,给学生实践机会。] 师:好,就来钢笔和钢笔书法有哪些特点。从形象
,从使用方法,
从书写着眼,大家的性,看谁说得生动。 生:吸了墨水,才能写出字来。 生:能写小而好看、笔画整齐的字。 生:墨水吞进肚,时候用,时候吐,早晚随身带,最易作记录。 生:胸中墨万点,下笔成千言。
生:吃人墨水吐出字,钢的笔尖胶的肚。
[
点评:为技能的操练阶段,它是
技能内化的
环节,
语文教学实验”
的“课内外衔接。]
师:大家说得很形象,很生动,本节课就练习到这里。课外请大家采用同样的方法写写“毛笔”,然后再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说说的笔”吧。好,现在下课。
[点评:让技能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发展的能力。]
[总评:本教例地体现了“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如何抓事物的特点、说明特点
训练主线地。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线条非常清晰。训练了有层次、有纵深的,训练到位,不时引进学生鲜活的生活,了训练情趣,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也落到了实处。课文学习
能力训练的
,语文教学走出了肢解课文的狭隘圈子。]
附:板书设计
┌─找出同类事物的点抓─┐│ │特征│┌─典型写─┘└─精选例子│ └─
优美─┐单拱赵州桥:横跨雄姿雄伟{结构坚固│石拱桥历史悠久─┘联拱卢沟桥
┌─书写用具
─┐
钢笔说说││
└─绘图用具─┘一绝毛笔
语用管窥
1.“毛笔”片断说明集锦 的笔
△拖泥带水不像话,袅绕多姿成字画,满头白发故染黑,
描绘千年大。(谭松伟)
△杆长,颈短,笔尖软。(夏子) △我用殷实的墨迹书写现在,而把虚
空的飞白留予
是快乐
忧伤的和将来。(高昌法)
△似水柔情,缠绵了竹的筋骨,在斑斑的墨迹中演绎人生。(何海军) △头尖尖,身小小,纸上最爱演舞蹈,
墨水出场费,给量适中就能演得好。白身着黑衣,白墙生花草,活灵活现真叫妙。(傅蓉)
△纸上去,
纸,纸上纸上败。(王雪蓉)
△越劳发越黑,越劳身越软,越劳情越深,越劳越自如,越劳姿态越婀娜,越劳越精彩,越劳越受人青睐。(赵盼)
2.习作精选
的笔
那位大秦的将才,握过战刀的手如此这般轻易地翻析,无端磨出些“黑水”
,不想却从此汇入泱泱的历史长河,渗入五千年的每一片天地。
一根普通的竹管,底端插入柔软的动
物毛发。这便是最初的笔——毛笔。是蒙恬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匠心独运的。
毛笔,软笔的。了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的毛笔,品种繁多,有只插一根毛发,专写微书的细笔;也有双手合抱的斗笔。制笔的原料也不再单一,有贵重的玉笔,也有普通实用的“竹”管笔;有用鼠毛、兔毛做笔毛的,也有用狼毫、猫须做笔毛的。
毛笔,美观,还在笔管上刻上诗句或者图案。
到了近代,西方的钢笔、
圆珠笔传入。它们以造价低廉、书写的优
势逐渐取代了毛笔的统治地位。钢笔中新的笔种——硬笔,它后来居
上,使用最的笔,而且演绎出了新的书法艺术——硬笔书法。它与历史悠久的软笔书法映照,另辟
蹊径,书法艺术的又一瑰宝。 此外,还有铅笔、彩笔、排笔等多种
类的笔在当今的
大放异彩。的笔,一部的历史。
(谭松伟) 说说的笔 提起笔,
都能随口说上几句。笔对的学习起着至关
的作用。
本可用耳朵听;书
笔,你就也干不成。你是刚入学的孩子,那么
笔您身旁的“护拦”;您是一位年
近古稀的老者,那么笔
“藜杖”。
说起笔的种类,恐怕不晓:写字的钢笔、圆珠笔;绘图的铅笔;画画的彩笔、毛笔……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硬笔和软笔两大类。
钢笔是硬笔中的,莫看钢笔外表“坚不可摧”,可谓“硬”到了底,其实它也“有血有肉”,而且满肚子“油水”,但又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倘若不小心将它“咣啷”摔在地上,它很有被“折颈”,甚至“口吐蓝血”。软弱的硬笔!
软笔中独领风**的当然非毛笔莫属您手中的
喽!它身材“苗条”,粗细均匀,越用越年轻(刚买来的是白毛,用后成黑
毛),恐怕点是许多人所羡慕的吧?别看它软软的一簇毛,可写出的字却刚劲,似乎有些名不副实。坚硬的软笔!
硬笔和软笔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大家想过将两者综合起来,扬其长避其短,会有奇妙的事情呢?不妨一试。
范文五:《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 )、墩 )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 位置 历史和修建年月 结构特点
赵州桥 │横跨在│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 (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 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 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 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由 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