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舆论的功能与作用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1.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指向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因此它必然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
公众通过最广泛的社会讨论,借助于公开表达的传播媒介,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对国家权力及其主要行使者政府的行为实施监督,或极力促进某种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的实施,或制止某种危害公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和实行。
① 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现代社会中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
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等。例如,我国三峡大坝工程的决策过程就较多地体现出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色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酝酿到90年代初正式实行这一决策,中间经历了长达四十年左右的讨论,论证甚至是激烈论证的过程。
② 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方向努力,并按此原则
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公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从维护公众共同利益出发,舆论地此也要施行有效的制约。如果实践与决策初衷相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公众利益的现象,舆论则及时发出警告或呼吁,引起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重视,同时给其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其及时修订完善相应政策,或者中止政策措施执行,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弥补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等。
③ 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舆论的决策监督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指
向决策内容和执行过程,结果,也同样指向决策参与执行的主体—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进其在合法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决策,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在现代民主体制下,上至国家最高行政领导下至基层公务员,只要是负责处理公共事务者,都在社会舆论广泛的监督和限制之下,一旦出现有损公益的行为,就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强烈的谴责。
2.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定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按照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确定自己的行动指向,从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达到社会的整合。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可以借助多数一致对社会成员产生从众压力,督促或迫使个人服从舆论意向。所以舆论在通常情况下可以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舆论所包含的肯定,否定倾向,鼓舞维护公益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众共同利益的行动。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社会公德的行为发生。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例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符合社会公德,受到舆论赞扬的正义行动。相反,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例如科学研究证明吸烟不仅危害了吸烟人的健康,而且会损害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公众场所禁止吸烟, 一旦有人违反,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在舆论或他人的否定态度的压力下,促使其中止这一行为。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服从舆论意见,修正自身行为。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赞同和否定之中,舆论通过意见的作用力强化了社会公德,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形成约束。
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服务于其他的社会成员,这使其职业和职业行为因而具备了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也自然被纳入舆论监督和制约的范围内,舆论对其作用过程与对公德行为作用类似,以肯定和否定的意见倾向产生压力,鼓舞或限制公众职业行为,促其遵从社会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社会成员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这期间舆论的鼓舞和约束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提高舆论质量就要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避免信息失真,信息不全造成的判断失误。
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的作用,但从其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代表了人民的意愿,肯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
范文二: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摘要: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我们时刻生活在广告的包围中,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广告呢?广告是不是纯粹的以商业性质为目的的呢?本文力求从广告的本质和广告的功能加以探讨。
关键词:广告 本质 舆论
当代社会广告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同时,伴随社会营销的兴起,商业广告利用文化、政治中有利于其销售的因素进行传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广告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下面笔者从广告的本质以及广告的舆论功能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广告的本质就是一种舆论
这里所指的广告包含经大众媒体发布出来的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以及各种户外、焦点广告等的统称,同时它也是一个大广告概念,包含商业广告与非商业广告的政治广告、公益广告等。传统意义上对广告的定义只是一种纯商业的行为,认为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达到广告主发布广告的目的。在这里,广告的发布其实无形中是在传达一种消费理念,而这种消费理念的传达就是一种舆论。
这种层面上的广告,本质上是一种舆论,它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让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的产品,让受众接受其传播的观念和影响,支配受众行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意见。”①“舆论是社会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多数人的一致性的意见。”②舆论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它针对某个问题由下而上积聚或由上而下制造一种公众的共同意见来形成一种社会认同,它具有相应程度的权威性,可以控制一定范围内人的意识,形成特定的情感和信念,并逐渐发展成行为形态的舆论。
《新闻学大词典》指出构成舆论的三要素: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的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3.这种一致性意见对公共性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而广告舆论的“公共问题”就是广告的物、人、观念或者服务,其意见互动体现于虚拟与现实的交织。
当然,广告从单纯发布商业信息到成为舆论的制造者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广告活动的本质和最初的表现形式来看,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是新产品、新服务的信息发布台。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现在的同质化产品的剧烈增多,以及消费者欣赏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广告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的群体由于从小在广告所创造出的“拟态环境”中成长,所以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口味越来越挑剔。广告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成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者,那么毫无疑问会遭到受众的漠视,不能完成广告主发布此广告的初衷。广告必须开始改变原有的僵化的模式,必须建立起有关产品的全面认知并辅以舆论的力量,才能使消费者从口袋中掏出钱来。
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对于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我们不妨从新闻与广告共同之处的信息传递方式中寻找。和新闻活动一样,现代意义的广告也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自身载体,向外界公布传播信息,也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也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美国早期著名的广告人肯尼迪与奥斯丁认为广告就是商业性的新闻,所不同的是广告是有偿的宣传产品,新闻则以无偿为公众报道各种新的变化为己任。两者服务的领域不同,但功能相似。新闻的功能是报道事实和引导舆论,相应的广告也应具备这两大基本功能:传播商品劳务信息、引导消费舆论。“广告的作用不是给消费者传递信息,当时他们还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说服美国人去买某一个特别的制造商的品牌,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接受别的代用品。”③说服的途径就是创造舆论与引导舆论。对于非商业广告,也同样如此。广告舆论的功能,可分为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两大类。
对于广告舆论的经济功能,人们已有共识且形成了不少理论,对于广告形成和引导的消费舆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切身体会。广告舆论的经济功能,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必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又可分为文化性与政治性两大类。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在广告舆论的引导下,20世纪的人类社会被称为消费者社会,“当品牌成为家庭词汇的时候,当包装、加工的食品广泛出现的时候,当汽车占据了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的时候,消费者社会就在20世纪的美国产生了”④。基于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西方国家自20世纪中后期对公益广告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公益广告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强。公益广告造成的社会正向舆论,在我国必将得到壮大与发展。
现代广告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逐渐演变为相互交织和整合的形态,成为在互补和共同发挥作用中达到舆论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告舆论是利用或操纵人们潜意识的一种传播形式。麦克卢汉称“广告的作用与洗脑程序完全一致”,“洗脑这种猛攻无意识的深刻原理,大概就是广告能起作用的原因”⑤。这或许是广告舆论与其他舆论在功能上的根本差异。
广告舆论引导功能所运用的传播学原理
广告传播的目的性决定了它必须在传播中讲求传播策略和艺术,以便形成有利于商品销售的正向舆论,这样做的理论前提是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三种原理,即议题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和“拟态环境”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形成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大众传播媒介对改变和坚定受众的态度,对形成一致的看法,对提高媒介人物的知名度和媒介事件的轰动效应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在这里,广告就是在消费观念上给予消费者一种名人效应,一般广告的代言人都选择知名度很高的人,从而使消费者给予很高的关注度,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
2.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论述的是舆论怎样形成的问题:“当一种观点得到媒介持续不断的宣扬,成为支配性、主导性的意见时,持不同看法者便逐渐陷入沉默。这样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每况愈下,这样,一方表述扩大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⑥这点也是常常用在广告的宣传上,广告给予消费者强大的宣传的轰炸,在消费舆论中占有强大的优势,这样当大多数的消费者接受了广告所赋予的观点后,少数不认同人的意见也开始沉默,甚至转向认同,这是一个循环的作用机制。
3.“拟态环境”来源于现实环境,但是拟态环境又不同于现实的环境,与现实环境又存在着差距。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媒介环境,就是一个由大众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现实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真正的客观的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提供的拟态环境如果是具有力所不能及的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广告传播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就具有刻意为之的痕迹,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现实生活。广告传播往往采用各种媒介策略,来造成强大的舆论导向,进而形成消费上的舆论导向。广告用尽一切的手段来制造拟态环境,并且精心地维护这种拟态环境。人们并不是因为广告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
在广告中,到处是俊男美女和悠闲的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目的是唤起消费者心中深处的迷恋和向往,诱导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改善现实生活。在这里,广告所营造的“有品位的、高品质的”生活就是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广告制造拟态环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消费的欲望。
总之,广告传播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设置有关“议题”。根据广告整体战略的安排,有目的有步骤地制造并推出舆论客体,另一方面,又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宣传推广活动,自下而上,口耳相传,形成良好口碑,影响并带动沉默的少数,充分调动舆论主体,达到主客体互动的功效。并且媒体为我们塑造的一个“拟态环境”,在舆论引导功能中处于一个绝对的优势,从而很好地达到广告的目的。
注释:
①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秦志希:《新闻舆论与新闻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西奥卡:《肥皂剧、香烟、性――美国广告200年经典范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④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⑥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郭小红为中南民族大学2008级传播学硕士生;徐海涛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
编校:董方晓
范文三: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 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 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 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 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 。向权力挑 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 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 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 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 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 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 **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 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 , 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 受众多、 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 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 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 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 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浇侍夤
院?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 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 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 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 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 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 否则,受众的偏激 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 “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 。 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 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 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 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 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 也就是说,只有权 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 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
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 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 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 是监督, 也是 “柿子专拣软的捏” 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 。 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 “麻醉” 作用。 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 、满足于 “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 后续报道, 不敢监督到底。这种不痛不痒的“小打小闹”, 将受众长期淹没于表层的监督之 中, 养成了对各种事情的见怪不怪、 “沉默”和 “麻醉”状, 从而消解了舆论监督的压力和 合力,也使舆论监督的环境更为糟糕。 二、正确运用新闻舆论监督工具 充分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积?a id="sogousnap0_18">功能和负面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 们才能把握规律, 讲究方法, 收到应有的正确引导和实施监督的效果。要主动出击, 敢于监 督。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各级媒体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在重 大的事件面前, 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面前, 一些媒体常常缺乏快速高效的舆论监督。其中不 排除少数领导对舆论监督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认为媒体介入会将事态扩大化等, 所以便刻意 盖着捂着。但也有新闻媒体不敢承担社会责任、仗义执言等原因。而敢不敢仗义执言, 正是 检验媒体和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砝码。要善于监督, 稳妥监督。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只是 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 促进团结、 稳定与发展。 因此, 开展新闻监督, 不仅要敢于 监督, 还要善于监督、稳妥监督。一要讲政治、讲大局。舆论监督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 稳定”这个大局,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展开。不能用新闻曝光的方式给各 级党组织和政府出难题, 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激化社会矛盾, 给党和政府添乱帮倒忙。二是 选题要有典型性。**同志说过: “报纸搞批评, 要抓准典型。 ”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选取 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和带倾向性的问题展开监督, 以更好地扩大受众的教育面和启迪面。 选 题不准、典型代表面狭窄, 监督的作用就很难放大。三是要把握好尺度。这个“度”, 不仅 指采访要客观、全面、准确、公正, 而且还指要把握好发稿的时机与数量, 把握好稿件语言 的口气和态度, 要尽量能使被批评者易于接受, 心服口服, 促进问题的解决。 要形成全社会的监督合力。舆论监督要终结本地监督“失语”现象, 要让受众对舆论监 督不再“沉默”和“麻醉”, 既要靠媒体自身的努力, 也要靠权力机构、民众和社会各界的 合力支持, 形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宽松环境。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仅在 2002 年, 就有 41 起报道的事件被纳入了国务院督察反馈机制, 从而使得事件在政府关注后得以 迅速调查和查处。山东《莱芜日报》开辟的《新闻热线》, 近 5 年来接听群众来电 3 万多条, 很好地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监督参与作用, 形成了反映者、编者、读者以及有关部门的良性互 动。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 《莱芜日报》还十分重视由执法部门提供的监督线索, 注重与执 法部门联动, 在调查与取证上相互配合, 协同作战, 使得监督既有权威性, 又有公证性和执 行力, 可有更好的效果。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提升和形象 塑造新闻工作者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监督他人的同时自身更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 督。 应
范文四:ADP的具体功能
ADP 的具体功能:
1、选择大罐或小罐,计算罐体的相应数据;
2、设计和改变罐子的径高比,设计和改变罐直径与搅拌器直径的比值;
3、能设计挡板的规格;
4、能调节通风量大小;
5、能改变搅拌器开启或圆盘状态;
6、具有异径功能,能设计多达五档不同直径、不同型式的搅拌器;
7、提供多种(常用和不常用的多达十几种)搅拌器的选型;
8、能手动设计不同层的搅拌器的直径,即具有异径功能;
9、能选择搅拌器叶片数;
10、能调整罐封头高度及封头高径比;
11、能调整搅拌叶的安装倾斜角度;
12、能设计和调整搅拌器的安装间距和安装底距;
13、能计算搅拌轴功率;
14、能调节和设计搅拌转速,并能计算 max 功率下的适宜转速;
15、能计算搅拌轴大小、计算搅拌叶的厚度、计算涡轮搅拌器圆盘厚度;
16、能保存、查阅和打印设计计算数据;
17、能计算高粘度液体下的搅拌功率;
18、能在同一搅拌轴上选择多种搅拌器 (叶 ) 类型进行组合安装设计,可计算搅拌叶的相 关数据;
19、 新增异挡间距功能:即多挡搅拌器情形时, 各相邻挡间隔距离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 20、卧式和倾斜式搅拌设计计算功能, 导流筒设计功能;弧形页面设计计算功能,多罐 底类型。 (至尊版专用)
21、模拟搅拌功率曲线(开发者专用) ;
范文五: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功能
作者:金艳刘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5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2)04-0025-04
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 汇集。[1](P228)由于舆论具有简易速成的自然属性,早在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 希腊、罗马及中世纪西欧都有类似舆论现象的历史记载,但舆论一词到18世纪才被正式 使用。舆论所包涵的公众的意见,评价和议论的意义,使得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政治 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倾向于强调舆论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并借以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德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舆论和监 督便紧紧联结在一起,以致于舆论监督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沿用至今。对于舆论监督,人 们的态度是迎合和经常地运用,但这种迎合和运用,一般地是侧重于它的功利性,更多 地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即利用舆论监督去矫正和解决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 和问题,这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也是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所在。但我们还要加强对舆论 监督的深入认识和系统整理,以获取理性支持和建立科学的舆论监督体系。本文选择舆 论监督基础和功能这两个基本点作为分析论证的对象,其用意即在于此。
一
舆论监督的基础集中体现在政治基础、法律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政治基础是舆 论监督的前提,法律基础是舆论监督的保障,现实基础是舆论监督的动力。三者对于舆 论监督而言,缺一不可,否则舆论监督就难以存在,或者不能完整地存在。
1.人民主权是舆论监督的政治基础
人民主权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率先倡导的“主权在民”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国 家是由人民根据自由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所以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属于 君主,无论是国王还是政府,其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如果不按人民授权办事,则人民 有权将其打倒。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都将人民主权作 为其斗争的思想理论武器和立国之本。以此为核心和根本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必 定在与其相适应的监督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反映出这一本质要求,这种与其相适应的监督 体系就是人民监督体系,而舆论监督是人民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舆论 监督的实质实际上意味着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 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也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民主政 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主体,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 的监督;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的代言人;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 要责无旁贷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作用;舆论监督要依靠人民 群众,要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等。
人的权利无非是物质上的权利和精神上的权利,只有不断满足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国家 ,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这一政治实质,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社会进步的过程实 际上也就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这种解放包括两大方面:即物质上的解放和 精神的解放,而言论自由则是精神解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一个根本标志。早在17世纪 中叶,英国著名思想家弥尔顿就说过:“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 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2](P28)罗伯斯庇尔说得更好,“出 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两种自由像自然界一样,都是神圣的。”[3]在人类社会初期, 第一种解放是至关重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解放则越来越显得重要,并成为 推动人们同专制进行斗争的直接动力和革命要追求的目标,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权的 一部分是政治权利……这些权利属于政治自由的范畴。”[4](P476)
人民主权是舆论监督的政治基础,在我国则是新民本主义政治哲学的必然结论。新民 本主义是我们通过对中国政治的理论学说(党建理论和国家理论)、体系建构、实际运行 、角色主体、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共性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然后从原有的层面向政治 哲学层面进行理论跃升而获得的结晶,是对中国政治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中国政治 的独到特点。它主张人民是我们党全部努力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 国家与手段的统一。[5](P82)新民本主义的实践标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利益,在全 社会树立起民主政治的理念,强化社会公职主体建设,调动国内外更多的积极因素铸造 理想的政治模式。新民本主义通过这些方面的艰苦努力,最终实现国家主体人民性的真 实性。而舆论监督则正是新民本主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要求,舆论通过对政治权 利的监督和制衡,就是整个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毫不例外地体现人民权力的 存在,舆论监督就是人民这一权力的实现,让人民多方面、多种形式地行使监督权力, 又是理想模式的重要特征,没有舆论监督,既难以建立起理想的政治模式,又不能把新 民本主义贯彻到底,所以说,舆论监督是新民本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2.宪法是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
尽管人们对舆论监督持迎合的态度,但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之路却不尽平坦,由于舆 论监督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其在法律上的定位,与其它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 督的关系,舆论监督的对象、范围、手段以及法律责任,法律很少有明文规定,即使在 国外法律明文规定也不多见。但舆论监督并非绝对无章可循,无典可依,因为言论没有 法律保障,舆论监督要么不可能存在下去,要么形同虚设,只能在形式上表现为谈资而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个“典”在我国就是宪法,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 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 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在此虽然没有直接涉及舆论监督,但其中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及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已无疑为舆论监督确立 了法律空间,为舆论监督奠定了法律基础。将舆论监督以宪法典的形式体现出来,几乎 成了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通例,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第11条,亦以言论、著作、刊 行之事并举。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1791年)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 自由的法律。以这种形式奠定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一是宣示了舆论监督与其它监督形式 一样具有很高而又同等的法律地位;二是舆论监督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三是以宪法较概括而抽象的条文以绕开具体规定难以 克服舆论监督涉及到新闻自由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这一难题而所做的技术处理;四是为 将来制定成熟的单行法作好准备。因此宪法作为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可划分为两个阶 段:一是抽象的宪法典阶段,即此阶段的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只能从宪法中得到;二是 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阶段,这一阶段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科学地配置其他单行法和 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定。做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以牢固舆论监督的法律基 础,是现时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我国目前尽管有一些行业规范舆论监督,但仍以政策 引导的调整为主。如今,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治国的基础方略。我国各行各业都在依法治 理。从以政策调整为主到以法律调整为主,应是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业实行依法治理的 方向。笔者建议:一、鉴于宪法十六年前(我国在1988年、1993年两次通过宪法修正案) 颁布,这方面的规定不完善,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在宪法第35条增加新闻自由的 内容,以使制订部门法有据可依,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二、我国已经颁布的行业法很 多,如教育法、体育法、银行法、保险法、电力法、土地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针对 行业方面的法律也出台不少,如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预备役军官法等 ,在新闻法(行业法)不好出台的情况下,制定记者法如何?
3.事物不确定性与广泛性是舆论监督的现实基础
对事物性质划分并无绝对标准,良性事物与不良事物都可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换言 之,舆论监督的对象并非总是针对不良事物的,舆论监督也会因不同历史时期而有不同 的内涵和特质,难道非正义和不良的事物总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吗?显然不是。在专制社 会中,同样有舆论监督,即使在当今生活中,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也非从一而终。但 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则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存在空间,一方面舆论监督能很好的适应 这种空间,因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世上能有多少事物能在人民群众监督范围 之外。舆论监督的手段和方式简易速成,很少受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事物不 确定性和广泛性又为舆论监督这些属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既使舆论监督能弥补其他监 督方式的片面和不足,使自己能在监督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又能不断的充实和 完善自己,同时事物这种不确定性和广泛性使舆论监督不同于其他监督形式,而具有丰 富多彩的内容和特性。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使舆论监督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广阔空间 ,这也是舆论监督向前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动力将随着人们觉悟的不断提高, 对正义孜孜不断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越来越得到强化,正如当今广大人民群众 及新闻媒体对党风政纪、对社会丑恶现象、腐败现象、假冒伪劣、见利忘义等事物的揭 露,使得舆论监督越来越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中,更深入的认识到舆论监督匡正祛邪的 巨大作用,舆论监督的社会基础也更加坚实和牢靠。
二
舆论监督的功能取决于舆论监督的属性、构造和机能。综合说来,其功能主要有:聚 集功能、评判功能、抑制功能和转化功能。
1.聚集功能
社会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着,要对 某些事物进行重现,分析和评判,其前提是汇集这些事物,充分占有大量的信息和材料 。舆论监督具备这一功能,首先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其主体的不特定性决定其 掌握和发现的事物丰富而翔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很少有社会事物能躲过广大民众的眼 睛。其次,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自然条 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很少。第三,舆论监督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意见、态度和评价,一方 面带有较强的主观倾向,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正义或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秩序化、 正规化的追求,使得舆论监督对社会事物的关注表现出积极的主动的态势。况且,这种 积极和主动不是孤立的,舆论内部之间的信息又是相互流动的,因为舆论监督是公众参 与,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言论、广播电视及其他各种媒体使单个的信息由此而被最终汇集 成型,形成了一股强大合力。我们经常在他人的言论中,在报纸、电台及其他新闻媒体 得到信息和各种动态,都是如此。况且这些信息和动态也不绝对都是上述这些发布者直 接所得,他们也有可能是从其他途径得到,正是舆论这种聚集能力,才使得其监督作用 发挥了巨大作用。
2.评判功能
评判功能是舆论监督较为显著的一个功能。如前所述,舆论监督是公众对社会事物或 某一特定问题的意见、态度、评价和信念,因此,没有对事物或问题的评判,也就无所 谓舆论监督。这是因为,只有公众对社会事物或特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之后,才会形 成意见和建议,没有评判也就不存在监督问题了。因此,将评判说成舆论监督的前提并 不过分。在现实生活中,单个人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一般都很少最终形成监督意见,舆 论监督也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意见都最终反映出来形成监督力量。因此,舆论监督的评判 功能一般都表现为几类意见或群体意见。这也使得舆论监督有着较强的监督力量,并能 很好的发挥作用。舆论监督的开放性也为其评判功能提供了条件,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 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 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人们乐 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的参与其中。二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开放性的,不是某一 小部分人掌握的秘密内容,因此,舆论监督有较多的可分析、可评论的空间。当然,舆 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发挥的好坏,取决于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无 论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将越来越发挥其巨大的能量。
3.抑制功能
舆论监督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虽然舆论监督不象法律监 督那样具有直接强制性和制裁性,但也能较早的发现不良行径,及时地制止危害社会公 德的丑恶现象发生。通过舆论监督将各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假冒伪劣揭穿,给当事 人造成强有力的心灵轰击,迫使其就范。有些不良行径并没有马上或直接给社会造成危 害,舆论监督会及早地介入,在其萌芽或发展过程中,就将其铲灭,维护了国家和社会 的正常秩序。即使危害后果已经发生,由于舆论监督的广泛公开性,便一定程度在地域 上给广大人民群众以警示作用,使其同类现象不在其他地方再生。舆论监督的这种功能 ,来源于其自身的属性和形成过程,其属性上已讲明,不再赘述。从形成过程上看,舆 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单个人的心理并形成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随时可以发生,因此具有 很强的及时性,较早的发现并揭露各种丑恶行径;其次,单个人的发现和意见,很快的 传开,形成群体发现和意见。此时舆论已形成了一股合力,这些发现和意见,最终很有 可能被新闻媒体关注,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不特定的同时,在 监督过程中较多的集中剖析行为人的内心思想世界,尽力去展示行为人的人生观、世界 观和价值观,治本根源,这无疑更加有力地抑制了各种丑恶现象的再生。
4.转化功能
与其他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非直接强制性,但舆论同样有强 大的威慑力,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 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 通过《内参》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领导机关的监督;通过发表评论,可将个别监督转化 为普遍监督等等。舆论监督的这种转化功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舆 论的内容,是公众的意见或建议,信息量大,内容翔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二是 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使更多人知晓其内容,甚至使他们直接或 间接地参与进来,这就为舆论监督转化为其他监督提供了社会压力的保障,使当权者不 能不关注并做出反应;三是舆论监督本身不具有强制性,被监督对象在被监督后并未受 到实际的惩处,因而舆论监督有转化的现实必要;四是舆论监督可以发现并揭露其他监 督形式难以发现和揭露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需要转化,舆论 监督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和内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假冒伪劣 ,不正之风,都是舆论监督先发现,进而转化为法律监督或政治监督,使这些问题得到 了有效抑制和处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觉悟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转化功能将 越来越重要。
收稿日期:2002-03-11
作者介绍:武汉科技学院 社科系,湖北 武汉 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律系,湖北 武汉 430074 金艳(1974-),女,江西上高人,武汉科技学院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刘 巍(1967-),男,湖北红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讲师,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 法学研究。